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合集15篇

觀後感2.03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瓦爾登湖有感合集15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裏,我們努力奔忙着,卻又擔負着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說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說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爲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纔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爲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有感2

蘇格拉底認爲:“未經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誠哉斯言!在“快節奏”的今天,生活就像被按下了複製粘貼鍵,每天重複着平淡索然的內容。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當看到梭羅的《瓦爾登湖》時,我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向內生長,向外探索。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梭羅這人就是/我的雲彩,四方鄰國/的雲彩,安靜/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這番詩意的表達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熱切的期待。在那個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的週末,我靜坐窗前,細細品讀。沒有珠圓玉潤的藻飾,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洗盡鉛華的質樸。他平靜的敘述總是給人以穿透心靈的洗滌和愉悅。漸漸地,讓人卸下了身心的負累,遠離了喧囂的煩擾。讀着讀着,彷彿自己也來到了梭羅的木屋前,聆聽這片湖的故事,品味着“向內生長,向外探索”的生活真諦。

向內生長,意味着我們要心懷篤定,熱切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餘秋雨認爲:“水邊給人愉悅,山地給人安慰。”在寧靜的氛圍中,我們往往更能獲知自己真實的聲音。王維隱逸山林,體會到了“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的悠然閒適,柳宗元遭遇仕途蹭蹬之後依然堅守操行,感悟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恬淡自在。如果一個人充滿信心地朝着他夢想的方式去生活,他就會勇於衝破現實的某些桎梏,去開闢活出真我的新天地,正如梭羅的小木屋。於是,孤獨將不再是孤獨,貧苦不再是貧苦,生活中屬於自己的美好將漸次呈現。

向外探索,需要我們簡化生活,使生活更爲純粹,從而得以在更高層面對人生、人性乃至人類的終極關懷作出有意義的思考。爲了擺脫無聊瑣碎世務的煩擾,梭羅追求一種簡單純樸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融爲一體,並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省思。他寫道:“不要給我愛情,不要給我金錢,也不要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其實,探尋真理的路徑有很多,可以坐擁書香,可以探幽攬勝,可以皈依佛道。而梭羅選擇了歸隱田園。生活的有趣有很多種,追求生活的意義,也沒有固定的程式,當你還沒有想好要開始怎樣的生活何不先簡化生活,追尋真理呢?

初讀《瓦爾登湖》這本書,不一定有所收穫,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那種感覺確能使我有獲得真理的快樂。正如梭羅在《閱讀》中所說的那樣:“讀得好書,就是說,在實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讀完這本書,不同的人對生活的思索是不同的,我以我心繪風景,風景迷人因我心。有思索的人生值得每個人去過。

“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如果說太陽是海子的名字,那麼瓦爾登湖就應該是梭羅的名字。在這裏,他度過了自己有思索的生活,向內生長,向外探索。

讀瓦爾登湖有感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讀瓦爾登湖有感4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令人喜悅的事了,一個人的夜晚,點亮一盞檯燈,讓另一個時空的朋友爲你講述來自於他的,或喜悅或憂傷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聽一遍,聽過了會恍然大悟,然後離開。有些故事讓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聆聽。漸漸地,你發現你與講述者是如此的心靈契合,它讓你思索,讓你頓悟,給你啓迪。你們有如此多的共同語言,通過文字,你彷彿能觸碰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知己。顯然,亨利。戴維。梭羅之於我,就是後者。下面我想來談談他的作品《瓦爾登湖》。

這部作品初稿創作於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時期,因爲之前在康科德鎮過的並不舒心,梭羅逐漸萌發了搬離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愛默生以每英畝八美元八美分的價格買下了瓦爾登湖旁邊十一畝林地,於是梭羅便在此動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湖邊生活。與之一同完成的還有《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的一週》。不過這兩部作品在他生時都未十分暢銷,後者還被梭羅自己調侃"現在我擁有一座藏書近900冊的圖書館,其中700冊是我自己寫的。"直到百年後,《瓦爾登湖》纔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被奉爲經典。它的滯銷,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思想的先進性。其中標榜的個人主義,時至今日已成爲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於當時不得不說有些超前。"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這盛裝打扮的人羣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十九世紀,我寧願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筆鋒直接抒發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廢奴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雖然是那麼卑賤與無知,卻可能是生具異稟的天才。他們總有獨到的見解,從未不懂裝懂,儘管他們的外表可能是骯髒邋遢的,他們的思想卻可能如瓦爾登湖般深不可測。"梭羅提倡的思想獨立,人人平等的個人主義觀念,對於今天的我們,無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思慮什麼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會發現,大家都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這種模式是我們清醒時做出的選擇。然而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選。

我們爲了工作而學習,爲了生活而工作,爲一棟房子,一份生計而勞碌奔波。也許你已經工作,過着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口,隨着成千上萬的人進進出出。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你多久沒有離開這裏,去看看別處的風景;你會不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看一看你頭頂的天空?或許你已足夠努力,但依然感覺不到足夠的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你會想就這樣不做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麼,現在,閉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麼令人豔羨的,你已經過上了清醒而又詩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現在放棄你的偏見還不算太晚,因爲沒有那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的去跟從。你可以選擇做自己,過你想過的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棄的世界,當你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後,你還會與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爾登湖》裏找到被背棄的自然之美。與松蘿,圓柏,輪葉冬青,黑樺不期而遇;看野鴿疾飛而過;看魚鷹插進平靜的瓦爾登湖,叼起魚兒復返長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過門前的沼澤;看飛來飛去的刺歌雀壓彎了莎草。梭羅所展現的自然如此詳實細膩,不是"樹木"或"飛鳥",而是真實鮮活的生靈。爲了這一份難以忘懷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臨,帶我們回到千年前人類的本源。

社會的洪流太過迅猛,每個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風險,每個人都有淪爲機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以百萬計,但清醒得足以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很少,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羅所說,"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別因爲有堅果外殼或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牀時就起牀,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惱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迴盪,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讀瓦爾登湖有感5

1845年,拿了一柄斧頭的亨利大衛梭羅,孤獨地跑到瓦爾登湖畔,砍樹伐木,蓋起了小木屋。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聽、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爲師而又非遺世獨立,現實、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時時在他心頭交織升騰。兩年的獨居時光給了他很多,付諸文字,便有了《瓦爾登湖》。

瑞士的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瓦爾登湖》正是一個纖塵不染的心靈境界。它靜,太靜了。只有在紅日斜墜的黃昏以後,平靜躁動,心情神澈,開卷展讀,才能漸漸地進入這一奇妙王國,直至心神皆醉。

梭羅崇尚實踐和腳踏實地,於是他從基本的“經濟篇”開始,最終以“只有我們睜開眼睛醒過來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結束,在他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散發着大海的氣息與木葉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灑脫與恬靜。梭羅散漫的文筆,不但能從貓頭鷹的號叫、康科德的鐘聲、田野與溪流中揭示出永恆的真理,而且也能將松鼠、山雀、鷓鴣的活動變成詩化的哲學。無論白晝“大地生長豆莢”之時,或是冬夜“臨湖畔聽冰裂”之際,梭羅總能帶領我們輕鬆地穿越“議論、偏見、傳統、幻想和表面現象的泥濘沼澤”,跳上我們稱爲現實的堅實地面。一切景物描繪,優美細緻,清麗動人,像湖樣晶瑩,如鬆般蒼翠,擲地彷彿可叮咚作響。尤其是對湖四周景色的描繪更是令人傾倒,簡直是寫下來的幽夢了。

梭羅不是萬事不關心的閒雲野鶴。強烈反對奴隸制度、強調公民不服從權利的他,早已成爲引導無數人穿越荊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動與精神的導師。在《瓦爾登湖》中,跟着梭羅,能懂得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感受到春天與黎明的朝氣蓬勃,也會不知不覺在他的熾熱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簡單而寵鬱,孤獨而芬芳”的梭羅,爲世界文學史留下了這一本獨特的綠色經典,也爲我們提供了一本難得的靜靜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翻譯徐遲先生的`譯筆優美傳神,與全書風格契合無間,奈何徐遲先生也於前年駕鶴西歸。品着這滿紙菸霞,想着梭羅、瓦爾登湖與徐遲,亦不乏“亦幻亦真難取捨”之感了。————存少輝

讀瓦爾登湖有感6

斷斷續續小半年纔讀完這本書,前情已想不起時候又開始讀,好在是本散文書,不太影響後續的閱讀。一開始讀確實還是比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爾登湖景色的描寫,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點沒意思,可能我總是偏向於故事性的書籍,但並不影響這本書確實是很經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記憶比較深刻的,梭羅在其中說因爲你需要麪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賣更多的勞動力來換取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維持生命的物質,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這樣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應該少一些慾望和需求,更多是維持生存本質即可。但是我覺得梭羅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一個人不僅只是如梭羅般生活在瓦爾登湖的人,他是一個社會人,在社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進行交換。此外,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基於人的慾望,因爲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因而存進社會的進步。當然我覺得梭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過較爲誇張的方式表達人的慾望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慾望是應當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這個度,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悟透的。

經典之所爲經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讀幾次的。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讀,下次再精度細讀獲取營養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7

風在呼嘯中吹過,颳走了塵埃,使那些在朦朧中的人們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世界。靜靜的坐在書桌前,聽着風聲看着著作讀着梭羅的內心世界。

1817年7月12日,梭羅出生在康科德幽靜的村莊裏。他質樸醇厚,收到過系統的教育。他在他的的哈佛班級十週紀念問卷調查中寫:“我做過校長、家庭教師、測繪員、園丁、農夫、漆工、木匠、苦力、鉛筆製造商、玻璃紙製造商、作家有時還是個劣等詩人。這已大體概括了他一生的工作。

我想他這樣做是爲了體驗不同工作的不同感受吧。在他看來現在社會下的人已喪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所謂“人”只是部分地存在於所有的個人之中,個人站在社會派給他的崗位上,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一個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但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栽種植物的人很少會感覺到他的職務的真正尊嚴,他只看見他用來量穀子用的籮筐與大車,此外一無所視。於是就降爲一個農民(而不是“人”在農場上)。商人從不認爲生意也有一種理想的價值,靈魂被金錢所奴役。侓師成了一本法典、機師成了一架機器、水手成了一根繩子。

我們是學生,學習是註定的,爲的是未來的美好生活。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所以我們只有通過學習來改變未來。但是也不能因爲學習而改變原來的生活。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曾這樣說明自己:“我在我內心發現,我有一種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說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還有一種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就像我們一樣,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時,不應該忘記我們原來的生活。

在家中我們是父母的孩子,應該關心孝敬他們而不是冷漠的埋頭苦學。在社會中我們是一個公民,應該爲社會建設出一份力,而不是一味的享受權利。

風停了,塵埃依舊,唯一改變的是那顆清澈澄明的心。

讀瓦爾登湖有感8

我花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梭羅的《瓦爾登湖》。那是一個靜靜的下午,世人忙着他們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閱讀。徐遲在譯本序言裏說這是一本靜靜的書,然而收穫的快樂,使我想叫喊,無法安靜。我讀了多久,就快樂了多久。之後,夜慢慢瀰漫了上來,我走到戶外。腳踩大地,感覺它已變成了一個富礦,我面對着數之不盡的珍寶,歡喜異常。擡頭望天,星空像是爲我開啓了天幕,在那裏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麼美好與玄妙。我知道瓦爾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溫和的淚,滴到了我心上。

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教師。那段生活賦予了他細緻入微的觀察技巧。他發現每個人都可以變的富足與無憂,只要我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他用博大溫和的心,一針一線密密縫,爲我們縫出了一雙這樣的靴子。

瓦爾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師和朋友愛默森的私人領地。徵得他的同意後,梭羅拿起一把斧頭,勇敢地走了進去。“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絕望的事,纔是智慧的一種表徵。”在湖畔,他用雙手建起了一個約14平米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生活。在這段不朽的時間裏,他自己開荒種地,或漁或耕,得以餬口,思考和寫作。

他過着至儉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和瓦爾登湖水,岸上的鬆,飛翔的小鳥,林間的花叢一樣,沐浴在無量的光輝裏,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深邃和寧靜。文明社會把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卻找不到原始生存狀態下的充實和幸福。看着那些勞碌了一天的人們,我想告訴他們:親愛的你們啊,快到這裏來,聽聽梭羅怎麼講。

他不勸說大家放棄掉我們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過上自耕自種的簡樸生活,而是說,“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選擇了你的方式並堅持,一個貧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國王。

對那些愛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他說,“從圓心能夠畫出多少條半徑,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可讓我們選擇。”你認爲成功的路只不過是其中一條。不要拿你的尺子來去衡量和鄙薄另一個。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詩:今日爲是,昨日爲非;法國爲樂,英國爲悲。兩千年前,蘇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爲我們上了課:我去死,你們去活;我們究竟誰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幾百萬人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但是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於智慧;一億人中,纔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清醒就是生活。”我們應該清醒,爲了保持我們的理性。雖然一億人中才有一個人過得詩意和神聖,但有了這個嚮往,我們就可以“去探尋生命中更高的緯度”。去探尋,去追求,我們是永遠不會來不及的,即便從現在纔開始上路。

“我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求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的信一樣。”《瓦爾登湖》就是那封“遠方親人的來信”,是150年前的梭羅用他的清醒與誠懇寫就。

小澤征爾第一次聽《二泉映月》,說“這樣的曲子應該跪着聽。”《瓦爾登湖》卻讓我站起來,從水沼中走開,並給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一雙,於是我開始飛翔。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啊,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海子臥軌前,書裏放着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瓦爾登湖》。可憐的孩子,連死也要帶着它上路。我想另一個天國裏會有他的幸福,在那裏,和梭羅一樣,他開始每天“關心糧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梭羅說瓦爾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淚”。我也想去看看這個神奇的地方,還有沒有垂釣種莊稼的梭羅,看看他的小木屋,破舊的四壁閃爍着怎樣的光芒。但是梭羅告訴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聖,瓦爾登湖就在我心中。

讀瓦爾登湖有感9

若要表達對閱讀了梭羅的作品,尤其是閱讀《瓦爾登湖》之後的感受,是一件並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梭羅在林間漫步,他走過的地方,或許只是樹林中的小路,但也可能是某座聖神殿堂的階梯。繆斯是他的摯友,自然之神總和他在親切交談。即便通過他的文字,也很難完全看見他所看見的一切。這並不是說他的文字表達,而是我沒有那樣的天賦——閱讀的天賦,是的,天賦,再加上如運動員一般的訓練,那才能真正懂得那些偉大的文字中所蘊藏的美麗。

應該說,如果單單只是生活方式,那麼《瓦爾登湖》的第一章就足夠了。簡樸生活,適用於當今任何一個想要對生活做出一點別樣改變的人。其實不必借一把斧子,去大興安嶺深處砍樹搭建木屋。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砍倒第三棵杉樹之前就會放棄了。帶上帳篷,找到一條僻靜的小溪,或是幽深的山谷,在那裏過上半周時間,嚐嚐用松木搭起的篝火堆烤出的小魚的味道,然後在自然特有的那種寧靜中睡去——或許無法睡得很安穩。或是像《河上一週》那樣,給自己一到兩天的時間,沿着河流順流而下,體會漂泊與自由的感覺——是的,漂泊的感覺,有着特殊的浪漫。然後,回到現實之中。嗯,在這繁忙的現代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看來,那河上的,湖畔的生活是多麼吸引人,更不要說那許多次的,說走就走的,緬因森林的遠足。這樣的生活方式讓現代人感到羨慕,或許是吧。迴歸自然,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徹底地忘記社會競爭、忘記房貸、忘記各種工作壓力、忘記一切工作上的煩惱。多麼美麗,又是多麼的沒有意義。因爲該回來的還是會回來,該要做的,還是要去做。

我相信很多人在這樣說,"如果身體不能去旅行,就讓心靈去旅行吧",或許是有效的。梭羅在河上漂流的時候帶着的是地名辭典,我覺得我們也需要一本。很多人們歡迎並喜愛梭羅的文字,部分原因就在這裏吧——儘管這樣的生活,在他那個年代,只能是一種獵奇的談資,或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當然,如果真的選擇了這樣的生活,那麼就一定是自己所認爲的最好的生活方式,自己選擇的自己,別的不值得一提。就如同梭羅始終認爲自己開墾的兩英畝土地是自己所需要的,最好的土地。哪怕任何一個路過的人都會對這片種着玉米或豆子的地橫加一番不好的評判。

《瓦爾登湖》告訴我們生活的真正目的是什麼?生活是否有其具有普遍性的,標準性的真面目?不同的兩人所代表的生活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可能會是高尚的極端與卑劣的極端。我認爲,每個人現在所過的生活,必然就是這個人所能選擇的,以及所過的最好的生活。生活不是被強加的,但命運必然是存在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瓦爾登湖》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啓發,啓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製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麼纔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麼,房屋又提供了什麼?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裏的聲音、色彩,這裏的春,這裏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纔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麼大,夜晚還是那麼神祕,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裏又還是處於人類矇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彷彿一劑心靈良藥。對於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麼一片心靈的淨土呢?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陽光透過玻璃窗溜進房間,靜靜地坐在我的枕頭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開。新鮮的空氣從窗口涌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邊有一個奇怪的身影,我一點一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後停留在我枕頭旁邊的這個《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線微光。

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夢,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爲什麼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着慾望很少的隱居生活?”他平靜地看着遠處湖水交匯處的藍天,那平靜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爲了平靜地生活,面對生活的本質。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誨,免得在生命的盡頭突然醒悟:我從來沒有真正活過。”一點一點,他消失在叢林裏,留給我這樣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我思考了很久,開始問自己:“我真的活過來了嗎?”每天早上醒來,我從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來的一秒鐘裏,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閒暇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頓好吃的,買點等了好久的東西,或者去看電影。這一切讓我習慣了,覺得人生應該是這樣的。

從前,我同意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只有這樣,人在年老的時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書中的一句話給了我對這個觀點的新看法。作者在書中說:“他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去掙錢,只是爲了在晚年享受這種值得懷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兩個人想去旅行,一個決定租車到達目的地,另一個認爲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運氣好的時候,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後者可以立即開始,並在當天晚上到達。人總是這樣。失去青春活力後才發現錯過了旅行的年齡。

其實我們可以過簡單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會浮在生活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裏有一句臺詞“我不認爲人心智成熟就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逐漸淘汰的過程,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不重要。然後,做一個單純的人。”正是守護着簡單,才能讓我們像梭羅一樣,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觸摸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鋼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體裏。霧霾經常“光顧”,已經成爲我們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前不久新聞還報道了中國人購買澳洲空氣瓶的事件,應該會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變成污穢;空氣中的雨滴落下時並不晶瑩剔透;空氣中瀰漫着這種化學工業的殘餘,讓人無法呼吸。這個時候,我們將何去何從?

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陸地上祖先的簡樸生活;忘記我們帶給它的沉重痛苦.

我們享受的生活,不應該是鋼筋水泥的碰撞,而應該是人與自然無限聯繫的不斷演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諦,才能繼續寫讀這片土地的故事。

簡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讀了亨利。戴維。梭羅寫的《瓦爾登湖》,其中有這樣一段:"奴隸主拿出奴隸爲她創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給奴隸。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爲名,僱傭窮人去他的廚房幹活。但是她們爲何不自己去廚房幹活呢?這纔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處吹噓說,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業,也許你該拿出十分之九纔對,否則社會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財富。究竟財富所有者的慷慨,還是主持正義者的疏漏。"

雖然索羅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關於他這方面的觀點,我是不贊同的。

首先他說的奴隸爲奴隸主創 造的十分之一的價值。咱研究一下,這個十分的價值是奴隸創造的嗎?我努力能創造十分的價值,他怎麼還能去做奴隸呢。

所以說這個十分的價值裏邊只有奴隸的十分之一,纔是公平的。

我在中學的時候,學到經濟常識有一個概念叫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就是資本家剝奪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個時候我就非常質疑,這一個觀點。

如果一個人能帶領100個年收入 萬的人。最終獲得年收入 0萬的利潤。而這個領導者獲得 00萬的利潤。那麼我覺得,這個領導者就是一個好人,這個剩餘價值是他應得的,是公平的。因爲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萬的價值是相等的。只有這樣纔是公平的。

行善並不意味着。領導者也要進廚房。他進廚房就是對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費。如果都去廚房的話,誰來發工資和養活他們。

所以,他這個都進廚房的觀點,我認爲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個人都在廚房。或者是隻掙夠自己吃喝。並不能給社會帶來利益。也不能帶領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會的發展,靠誰?

我希望社會多一些能給他人帶來利益,能讓他人過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隻能自給自足,甚至靠國家補貼,還去恥笑那些爲社會和他人帶來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維就是這樣,要窮大家一起窮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帶着大家都富起來。但是這個有能力的人賺的多的話,就會成爲一個壞人。就會被這些人去唾罵。

我實在是搞不清他們是怎麼想的?

這種思維模式,大概也是導致貧窮的根源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爲生活而奔波,卻始終不明白該怎麼生活,什麼是“生活必需品”當我拿起《瓦爾登湖》時,它巔覆了我的認知,告訴我什麼纔是真正的生活。

書中說道,食物與蔭敝之處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過於舒適。可是,現在的人們卻追求過度的舒適,其實這並非我們所需的,那些永遠不滿足的人,也該清醒了。

現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時屬常見。《瓦爾登湖》這本書說了,要有意義的生活。許多人努力工作,學習,可是這一切帶來的可能不是財富,知識等,甚至可能變成累贅。

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事實上我們只需爲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簡單的生活,可我們卻偏偏把它複雜化了。只要認真想一下,我們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會煩惱,不會爲貧窮擔憂--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們習慣了奢侈享受,也許會對此產生質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們不需要空調,電話,山珍海味,他們也非常快樂。我們卻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爲內心得不到滿足。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沒有這些奢侈品,我們依然可以存活。

我們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實際上我們貧窮得很。只不過是周圍有着很多奢侈品罷了。觀察富人和窮人,那些窮人終日得不到解脫。而所謂卻富人即使有奢侈的生活可是人還是沒變。這好似對我們的諷刺。真正的解脫,是精神上的改變,進步,而不是簡單的富有!

感謝《瓦爾登湖》它讓我明白了人們生活的意義,絕不是奢侈,而是簡單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說起名著《瓦爾登湖》,它是熱鬧的。因爲它曾被許多名人“推薦”過:海子死的時候,所攜帶的書中就有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同學們的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此書,他說可以讓同學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在喧器的塵世中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再有就是各類媒體,推薦聲此起破狀。本期書友會必讀推薦之,恰逢赴金陵學習之際,便買一本翻閱,讀完,遺憾,未能真正走進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寧靜。

要走進他,就要認識他。梭羅是一個特別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人。他可以記住家鄉每一條小路的名字。每一陣風、每一朵雲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裝下整個家鄉。他曾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卻不可思議地來到一個荒蕪的湖邊隱居。他想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搭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試一試在面對着一灣寧靜的湖,他的內心會不會起波瀾?他想知道,面對孤單和自由,他會去忍受,還是去享受?在《瓦爾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內心的思考,通過那一面湖,通過充滿詩性的散文,奉獻給了世人。

梭羅說:“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那是一個拋棄了塵世繁雜的地方,一個能讓你面對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獨和寂寞,才能讓人看見真實,看見真實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問,梭羅的的瓦爾登湖意味着什麼?我覺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鏡子。是梭羅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去尋找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他曾說,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比較單純而且聰明,那並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並堅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梭羅的離開是一種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他也在向這面湖,這個世界要一個答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要過怎樣的生活。

當一個人把寂寞的生活過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會沒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寫到“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着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景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爲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爲“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他在寂寞中煎熬着,戰鬥着,也在一步步蛻變,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個角鬥場。他的心靈在煎熬,在戰鬥。他在不斷的追問,也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真理。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物質財富是否就是人類存在的必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野蠻中的那一抹簡單,那“極簡主義”下的生活,是否一樣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滿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滿足。在這個角鬥場,他有答案。

有人說,是瓦爾登湖給了梭羅寧靜,我並不這麼認爲。寧靜的湖下滿是波瀾,它仍是一個角鬥場。梭羅在這片寧靜中產生的躁動足可以吞噬每一個人。那是一種近似瘋狂的的寂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寧靜,並非來自於湖面,而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都應該成爲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成爲一個寧靜的精神富有者,成爲一個梭羅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該成爲工具的工具。人創造了機器,然後機器製造了慾望,人又被慾望所奴役,於是人漸漸被機器所掌控,人世漸濁。

所以,當梭羅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時,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可是又有幾人能在人的慾望中掙脫出來呢?梭羅說:“我們必須學會甦醒,更需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這是對現世人的忠告,從喧囂的虛妄中甦醒,在永世的寧靜中不厭倦不背棄。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給了人類更多的自由與便捷。比如大數據突破了空間、時間的束縛;互聯網讓人們的溝通變得毫無障礙。這是自由,這當然是自由。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手機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呢?人類苦苦追尋的自由,卻反過來束縛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慾望也隨着爆棚。在各種慾望的交織中,人們找不到了自己。梭羅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爾登湖成了梭羅的方向。在那裏,他放飛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一片赤誠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種因爲放下而隨風飄揚的自由,一種無所憑依的逍遙。

海子有詩:“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時空在詩的意境中交錯,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着夕陽映照彩雲,看着寧靜從梭羅的筆觸裏溢滿出來,塗抹在海子安靜從容的臉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靜謐的畫卷。

梭羅其人,帶着極度的樂觀與自信,他熱愛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從不擔心孤獨,因爲從不嫉妒他人,從不被慾望矇蔽,所以他的心靈能容下這寧靜,容得下這篇瓦爾登湖,或者說,他才能化生瓦爾登湖,化生瓦爾登湖的寧靜。梭羅說,他無論坐在哪裏,都能夠生活的,哪裏的風景都能相應的爲他而發光,他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權利。正如他所言,或許是內心的寧靜,才成就了瓦爾登湖的聞名於世。瓦爾登湖,只是梭羅內心情緒的映射。

在《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看來,梭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說梭羅“之要孤獨,是因爲他要思想。他愛思想。”還說梭羅“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

人們一方面在追尋物質,一方面在不斷感嘆,“我爲了什麼活着”。其實這讓我想到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裏去?》,與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的永恆中人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單純樸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給人帶來無憂無慮的精神愉悅嗎?這些問題,哲學家從沒有想明白過,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說,梭羅的行爲是超驗主義的最好體現,他過着哲學家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概括違背了梭羅的初衷。梭羅所作的種種,只爲兩字,那就是追尋。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驗證生活,去找尋自我。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爲哲學家,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學的真諦。不在於你怎樣生活,而在於你找到了怎樣的自己。

草讀完,雜亂寫,用梭羅的一句話結束吧,“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爲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爲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着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繮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悅。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爲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裏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痹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兌着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標籤:瓦爾登湖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