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集錦15篇

生物3.05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學設計集錦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列舉生物依賴環境生存的事例。

2、理解生物棲息地的含義。

3、瞭解生物間存在着的夥伴關係和敵對關係,能夠舉例解釋生物間的夥伴關係和敵對關係。

教學重點及難點:

知道生物離不開合適的棲息地,觀察一棵樹上棲息的生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園是什麼?(地球)還有那些生物的家園是地球?所以說地球是生物的大家園,但每種生物在地球的位置都有着一定的範圍,他們分佈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尋找生物的家園》,一起探索生物的家園是什麼樣,他們爲什麼喜歡居住在那裏?

二、新課

1、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企鵝、獅子、小鳥和海龜的圖片)大家認識這些生物嗎?他們都叫什麼?

①小組討論:這些動物分別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那個小組能簡單描述一下它們的生活環境?

(出示幻燈片)那麼在這些環境中,除了我們看到的動物以外,還會有哪些生物呢?(南極:海豹、海狗、海獅、磷蝦)

②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把企鵝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假如把獅子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假如把小鳥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假如把烏龜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從我們的設想可以看出這幾種動物的生存環境,彼此能更改嗎?爲什麼?(因爲他們生活的地方爲他們提供了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

2、回答的很好,誰能更具體的說一說生物的家爲他們提供了哪些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提供了食物、適應的環境、庇護所等)

3、我們一起娛樂一下,做個遊戲“幫我找家園”。規則:找8名小助手,每人發給一張摺疊的卡片(__是小鳥的家,__是牛羊的家,__是魚蝦的家,__是花草的家),讓8名小助手動起來,唱歌曲(歌詞:找呀找呀,找家園,找到一個好家園,做個窩,安個家,你是我的好家園),最後兩人一組,再打開摺紙面向大家,問問這樣的生物對家園對嗎?找2名同學說出不同意見,再找一名同學到前面從新排組,學生在下面邊鼓掌邊唱歌。

4、大家在想一想,我們身邊有那裏是那些生物家園的例子,所有生物的家園是什麼(地球)。

6、大家喜歡大草原嗎?嚮往那裏的生活嗎?讓我們一起步入大草原,這幅《草原之間》美嗎?(美)小組討論寫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名稱。

7、教師巡視指導,找學生回答。

8、小組探究:我們來看這幅《草原之間》,假如沒有陽光生物會怎麼樣?如果沒有水或者溫度生物又會怎樣?所以說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是什麼關係?(賴以生存的關係)

9、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爲生物的棲息地。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一下生物的棲息地(多找幾名同學)幻燈片出示生物棲息地的概念,並且讓大家齊讀。

10、生物之間的關係分爲兩種:種內關係、種間關係

種內關係:既有種內互助,也有種內鬥爭

讓學生舉例子

種間關係: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爲很好的夥伴,有些卻肯能成爲敵人。誰能舉例子。

這些生物夥伴是怎樣相互合作的?

生物爲了生存,需要從周圍的環境和獵取失誤,於是他們之間就形成了敵對關係。(找同學舉敵對關係的例子)

五、播放視頻《野生動物捕食》

小組討論,從這個視頻中看到了那些敵對關係,找小組回答。

既然自然界中有這麼多兇猛的動物,它們是弱小動物的敵人,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消滅這些猛獸,而保護那些弱者?(小組討論回答)

珍愛並善待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

六、小結

1.、教師總結:在尋找生物的家園中,大家有什麼感觸?不難看出,這些都與我們人類的生活與生存有着密切的聯繫,因爲這也是我們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園。介於這些,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或者什麼想說的呢?(引導學生說保護地球環境,和不亂捕殺動物)

七、課外延伸

一棵樹可以成爲許多動物的棲息地。找一棵樹觀察一下,把其中動植物棲息情況做個記錄。要想看看樹上有多少昆蟲,可以把撐開的傘倒掛在樹枝上,然後搖樹。把搖下來的生物仔細辨認一遍,然後放回樹上,不要傷害它們。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能通過模擬操作和數學運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設計實驗探究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情感 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樂於探究。

科學知識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適宜生存的環境。

  【教學重、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教學準備】

牛奶(或其他食物)兩份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直接提出研究話題:我們身邊生活着這麼多的微生物,那麼微生物是怎樣生活的?

二、新授

㈠“瘋狂”繁殖的細菌

1、講解:細菌是通過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適宜條件下,有的細菌大概每20分鐘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畫一畫

100分鐘後,一個細菌會分裂繁殖爲多少個?

4個小時(240分鐘)後呢?

3、小結

細菌繁殖速度之快確實讓人驚訝。

㈡、微生物適合怎樣的環境

1、提出問題

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強,從古到今,不停繁殖,現在的地球會是這個樣子嗎?原來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適宜的環境。那麼,什麼樣的環境纔是適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呢?

2、 猜想

小組內交流猜想,班級彙報。

(可結合上節課的內容)篩選出有爭議的觀點

3、指導實驗設計

a. 思考實驗中的變量與定量:要驗證這個觀點,必須保證哪些條件相同?怎樣做到?

b. 集體交流

大家覺得他的設計中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嗎?

大家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書面實驗計劃。

4、各小組課後根據自己的假設和研究計劃進行實驗。

三、拓展:製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愛的食品,它是由新鮮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發酵而成的。你們想不想自己製作一杯酸奶呢?

學生閱讀P47資料

請同學們回家後動手試一試,成功了可要記得與父母一起分享!(注意衛生!)

生物教學設計3

  1、知識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義。

(2)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3)說出保持好身體、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聯繫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2)學會保持身體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學會調控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關注健康問題。

(2)培養關愛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認識到體育鍛煉、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關係對增進健康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綜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難點:學會調節情緒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合適的教學多媒體材料。

(2)、準備學生活動的活動資料卡。

知識目標:1、初步認識生物2、區別生物和非生物3、說出生物特徵

能力目標: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培養學生觀察、區別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物的生命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關愛生物的良好品質。

學習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

學習難點:生物的各特徵對生物生活的意義。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XXXXXXXXXX,也可以藉助XXXXXXXXX、XXXXXXXXXX等儀器,或利用XXXXXXXXXX等工具,有時還需要XXXXXXXXXXXXXXXXXXX。

二、導入新課:同學們:你一定認識其中不少的生物。那麼,我們的教室裏有哪些生物?請各小組討論後出示課前觀察的結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各小組的回答說明,要想區分生物與非生物,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閱讀課本P2頁回答下列問題:

下列關於科學觀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科學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科學觀察必須藉助有關用具才能進行

C.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和事實就是,並及時記錄下來

D.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爲什麼

(二)閱讀課本P2-P5頁,探究下列問題:

1、填充下圖,識記生物的基本特徵。

2、觀察動物題材的投影片和教室裏盆栽植物,結合課本第插圖,討論:

(1)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類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XXXXXXXXXX、呼出XXXXXXXXXXXXXXX。

(3)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

(4)課本第五頁插圖的內容說明了什麼?

四、拓展創新

1、除了課本介紹的,你還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徵?看哪個小組說得好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2)貓生小貓屬於。

(3)貓生貓,鼠生鼠屬於。

(4)一窩貓中有白貓、黑貓和花貓,這種現象屬於。

(5)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五、歸航拾貝

六、達標測試

1.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的是………………………………………………( )

A.機器人彈鋼琴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徵…………………( )

A.需要營養B.進行呼吸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B.排出體內廢物C.對刺激作出反應D.生長和發育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B.都能呼吸C.都有細胞結構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學家對蜜蜂羣體的自然活動狀況進行跟蹤拍攝,這種研究方法屬於( )

A、實驗法B、觀察法C、調查法D、分類法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說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爲什麼?——因爲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採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徵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羣。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麼將這些生物分類的? (性狀差異和親緣關係)

【導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爲7個等級: 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爲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纔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於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麼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徵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1)生物學家們爲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爲了便於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麼編制了什麼

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徵差異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於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裏叫什麼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爲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爲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麼?——(土豆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麼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爲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於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於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着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爲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說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爲了便於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②說出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爲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課前準備

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多媒體,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從而和地球作出對比;沒有條件的學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另外,還準備一個地球儀。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資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

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通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

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

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①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

②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表現出它們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

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生物教學設計6

  檢查自學效果:

師:上一節課我們發了張05、06、07、08這4年的表格練習題,下面我們檢查大家的自學效果。師:先請吳海潮講講你統計出來的這個4年大學聯考題中,表格題所佔的分值。

吳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師:很好!請坐。下面請樑梓強講講表格題是如何考查知識點的。

樑梓強:表格題一半都是新情景,通過新情景來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

師:不錯!請坐。還有沒有補充?

生:(搖頭)

師:其實,樑梓強已經點出了其中一個方面。但是講得不夠具體,我們來看看(投影課件)

含表格的生物題統稱生物表格題,其特點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過表格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景。

2.重基礎、重能力:生物表格題既有利於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於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如識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的能力,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

生物表格題主要有:數據表格題、知識原理表格題、實驗表格題、設計表格題、表格綜合題等。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具體實例,首先解決數據表格題、知識原理表格題、實驗表格題這三大表格題。

  進入正課:

  一、投影課件,教師向學生分析數據表格題的解題關鍵。

1.數據表格題:用表格提供各種數據的題。

解題關鍵:

一是要看清數據的變化規律,如上升還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數據,如最多、最少、平均、總和等,表格中出現“0”的地方要特別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認真分析表格數據:要進行縱橫格比較,找出數據的變化規律;注重分析引起數據變化規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兩格之間數據的差值或總和及變化規律,分析原因。

播種量的比例收穫種子的產量

大麥燕麥大麥燕麥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習題反饋

(03廣東)在溫室中混合播種不同比例的大麥和燕麥,結果如下表。如果在溫室中,混合播種50%的大麥和50%的燕麥,其他條件不變任其發展,若干年後溫室中的植株數是 ( )

A.大麥和燕麥各佔一半 B.大麥遠遠多於燕麥

C.燕麥遠遠多於大麥 D.大麥和燕麥均減少

3.學生做題並回答

師:何宏傑你來分析一下這道題

何宏傑:這是一道數據表格題。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隨着播種量的增大,大麥、燕麥各自的產量提高。② 當大麥與燕麥比是0.2∶0.8時,產量比接近1∶3,而當大麥與燕麥比是0.4∶0.6時,產量比接近1.6∶1,可見,大麥的適應性強於燕麥,所以大麥的競爭力遠大於燕麥,在數量上越來越佔優勢。所以選B。

生物教學設計7

摘 要: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聯繫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提出一些新建議。

“新課改理念”,就必須面向全體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和生理功能進行觀察和探究,使學生獲得、驗證或鞏固知識,並掌握有關操作技能,進一步發展智能的過程,稱爲生物實驗教學。生物實驗教學的類型可分爲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和課外實驗。在此,本文聯繫具體實踐就如何設計中學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一些新建議。

1.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就是教師使用演示的方法,根據課堂教學計劃進行的生物實驗。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最常用的直觀手段之一。演示實驗比分組實驗容易開展,既節約耗材,又節省時間,更便於組織教學。因此,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特別要加強演示實驗的開展,以便提高教學效果。演示實驗的類型主要有:

1.1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在以獲得新知識爲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中,教師預先把實驗器材準備好,在課堂上邊講授邊演示,並對所用到的器材名稱進行介紹,講述實驗的目的、原理和條件,準確操作,規範動作,以達到預期的演示效果。當學生觀察到一個或多個現象時,教師通過談話啓發學生對所見到的現象進行解釋,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例如,在“鑑定骨的成分”時,教師把骨煅燒後所剩下的物質用鑷子打碎,問學生:“骨裏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可能回答含有“無機物”。此後,用清水沖洗15%的鹽酸浸泡過的骨,將其打結或折彎,又問學生骨裏含有什麼成分?學生又可能回答骨裏含有“有機物”。最終,教師才叫學生總結骨裏含有哪些成分?無疑,通過這樣的演示實驗來傳授新知識,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

必須注意到,由演示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特殊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特殊性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性的原理。例如,用魚骨來鑑定骨的成分,同時可以推廣到鑑定其它動物骨的成分。

1.2驗證、鞏固知識的演示實驗

以驗證、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爲目的的實驗,從邏輯上看是從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掌握了有關知識之後進行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例如,爲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將遮光葉片和不遮光葉片作脫綠處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驗證。若葉片變成藍色,說明葉片中含有澱粉。反之,則說明葉片中不含有澱粉。這樣,通過演示,學生鞏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識,並加深了印象,進而提高了課堂鞏固率。

1.3指導性的演示實驗

它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演示實驗。例如,當指導學生第一次使用顯微鏡時,教師先用一臺顯微鏡向學生介紹各部分名稱,並演示取鏡,安放、對光、觀察等。此後,在講授“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中,教師演示擦載玻片、蓋玻片、向載玻片上滴清水、取實驗材料等具體步驟。這種邊演示邊講述的教學方法,就比紙上談兵、抽象的講授效果好得多。

2.分組實驗

把學生帶進實驗室或教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操作而進行的實驗,稱爲分組實驗。分組實驗更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培養操作技能,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應該指出,分組實驗既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又可以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長期實踐表明,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後進行,有利於學生驗證和鞏固知識。而分組實驗在新課教學之前進行,則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技能。

2.1分組實驗的準備

2.1.1認真備好實驗課

教師根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地實驗條件,弄清實驗原理,確定實驗目標。若是驗證實驗,教師必須預先寫出實驗步驟及實驗注意事項。若是探究實驗,教師則要擬定實驗計劃,具體寫出觀察發現的問題,作出假設,擬定實驗計劃,分析實驗結論。

2.1.2.充分準備實驗器材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實驗儀器的購買與使用往往受到學校經費的限制。由此,在制定分組實驗計劃時,教師必須根據本校的實際條件,對全程教學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有一個全盤的計劃和安排,及時加以採集,購買或培養。此外,爲了保證實驗課有充足的、合適的實驗材料,還可以向條件好的學校租借或交換器材,並靈活地把一些實驗提前或推後進行,以實現資源共享。更爲重要的是,對實驗中的儀器設備和藥品,教師必須預先做好準備,分發到實驗桌上,儘量讓學生不離開座位就能完成實驗,減少人員走動,給組織分組實驗帶來方便。

2.1.3學生分組和培養小組長

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實驗桌的多少以及實驗內容的實際情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並選出小組長。實驗桌上貼上編號,學生對號入座。同時,爲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和提高實驗效率,要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助理作用。由此,教師要在課前利用課外時間,預先對小組長進行實驗室培訓,讓他們熟練掌握操作方法,從而在正式實驗時起到“小教師”的作用。不僅如此,小組長還應該承擔幫助教師管理實驗器材和藥品的職責。具體地說,每次實驗完畢,小組長要清點器材藥品,安排其他同學清理實驗桌衛生。而要做好這個工作,教師就必須對小組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其愛科學、愛設備、助人爲樂的思想品德。

2.1.4預先告訴學生實驗

在每次實驗之前,教師佈置學生預習教材或複習實驗教材,使學生心中有數,作好實驗心理準備,收集相關知識,這樣便於學生理解實驗原理,順利完成實驗。

2.2組織分組實驗教學

很多實驗教師常常感到組織分組實驗費力、費時,常常不得不高聲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和不準亂動儀器。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課堂秩序混亂的局面。由此,爲保證實驗順利進行和提高實驗效果,分組實驗可作如下安排:

2.2.1有秩序進入實驗室

各組的小組長帶領學生按1組、2組……依次進入實驗室,並根據桌上的編號,對號入座,這樣就可避免學生一窩蜂涌入實驗室去搶座位造成的混亂局面。

2.2.2指導分組實驗

對於教師來說,其職責主要是總攬全局和具體指導。而對於小組長來說,其職責就是組織和指導本組成員開展實驗。在此進程中,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操作錯誤,立即作好記錄,讓相關學生停止操作,指出其錯誤,並予以演示和引導。例如,在練習“臨時裝片”的製作時,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撕取的材料較厚,存在着有的蓋片下有氣泡,有的把顯微鏡搬得太斜,有的染液流在載物臺上等問題。對此,教師要給學生現場演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反覆練習最終達到規範操作的目的。

2.2.3離開實驗室

實驗課結束之前,教師要預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清理器材和桌上的衛生,隨後按順序離開實驗室,並請小組長留下協助教師清點器材。

3.課外實驗

有些實驗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育、觀察,但又不太複雜,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外完成。顯然,由於課外實驗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學生親手操作、親自管理和親自觀察下進行的,因此,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加深鞏固課堂學到的基礎知識和節省時間。一般而論,教師在組織課外實驗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3.1課外實驗要與教學內容相關

課外實驗必須在學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之後進行。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莖的輸導作用”的生物原理之後,爲了證明“有機物是樹皮內的篩管輸導的”,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外尋找樹枝“環剝”樹皮和長時間形成的“枝瘤”,或用“對照法”培養植物,使學生藉此瞭解到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從而解決了在課堂上不便操作的困難。

3.2佈置課外實驗必須嚴格要求

教師對課外實驗的目的及其方法都要詳細說明,並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好記錄、測量和繪圖等工作。不僅如此,教師必須嚴格檢查學生所承擔的課外實驗,並儘可能要求學生上交課外實驗做出的實物,以督促學生完成實驗任務和爲實驗室提供材料。

總之,生物教師既要端正態度,有奉獻精神,又要因地制宜,多想些辦法,創造條件開展好生物實驗。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爲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通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爲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爲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纔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爲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爲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爲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着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爲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爲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瞭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係。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並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彙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並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彙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

方案一:各小組彙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爲什麼?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彙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並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 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黃色發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後,動手製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後,動手製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後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並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並仔細觀察,最後概括描述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並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後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症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並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並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鑑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繫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瞭解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

2.理解和區分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

3.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及特點

  教材分析

學生在國中階段,對於人體的免疫已經有了初步瞭解,但是對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具體組成、免疫的具體過程、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區別等相關知識沒有接觸過,因此對於免疫過程的掌握和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要突破的知識難點。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激發興趣 播放視屏《康熙因痘得福,繼位成天花防治專家》

問題:

1.康熙是靠什麼戰勝天花的?

2.影片中提到的“種痘法”原理是什麼?

3.康熙爲什麼終身再也不會得天花?

認真觀看視屏,注意視頻中的細節,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視屏中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進行知識探索的慾望。

自主學習

知識初探

一、自主閱讀教材35至36頁內容,並思考完成如下任務:

1、說出免疫系統由什麼組成。

2、依次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3、比較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二、學生代表發言,發表自己對知識點的初步理解 使學生對於免疫系統的組成和人體的三道防線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組探究

加深理解

一、給學生觀看“艾滋病”的介紹視頻,引導學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機理;

二、給學生分配任務:以小組爲單位分析教材36頁資料和曲線,思考相關問題,說出第三道防線的作用;

三、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不同特點 觀看視屏,瞭解艾滋病的致病機理;小組合作,對資料和曲線進行理解分析;仔細閱讀教材,描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找出兩種免疫方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選派小組代表,上講臺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 鍛鍊學生的資料分析和知識處理能力,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難點突破

一、結合各組的討論情況,予以點評;

二、總結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過程特點和二者的區別;

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結合疫苗注射的實例和相關二次免疫的曲線圖,引導學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點:更多、更快、更強。 聽取教師講解,認真做筆記,對不明住處提出疑問 使學生對當堂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掌握,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知識鞏固

回顧課題導入時的視屏後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應用當堂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疑問。 思考課前導入時留下的疑問,應用當堂知識予以解答。 使對所需知識靈活運用。

生物教學設計11

  課題

生物的特徵課型新授個性化修改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教學難點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實物】石頭、菊花(帶有枯枝)、樹葉、蝗蟲、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問題】觀察並區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區分的理由是什麼?

二、問 題引導,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p2-5並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徵?

(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圖片各說明生物的哪項特徵?

(5)觀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嗎? )

(6)說一說科學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總結。

【總結要點】:

(1)有生命的物體稱爲生物, 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呼吸、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

(2)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3)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方式不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4)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氣、排尿。

【你說我辨】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徵?

1、蟑螂捕蟬,黃雀在後。

2、葵花朵朵向太陽。

3、蜻蜓點水、金蟬脫殼。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課本知識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對於生物的特徵,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現象你有疑惑,提出來,大家一起探究… …

1、閱讀以下短文,說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爲人們關注的問題,於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物質並且放出氧氣,淨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爲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2、一個蘋果、一個雞蛋、一粒小麥種子、一棵小樹苗,它們都是生物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p6練習2

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

(一)、選擇題

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的特徵是 ( )

a.需要營養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花開花落 b.北雁南飛 c.孔雀“開屏” d.潮漲潮落

(二)、拓展題

請說出散曲名家馬致遠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斷依據是; ___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

(2)貓生小貓屬於 。

(3) 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

六、梳理總結,反思昇華: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

【知識網絡】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2、生物的特徵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教後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設計思路:

主要從兩方面着手來設計這節課。一方面是從我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我所任教的高06級3個班爲年級的中差班,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學習的能力差,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這節內容概念性知識多,難度較大,所以整個課的複習內容以書本知識爲線索,用網絡式的表、圖等對比,歸納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識,知識點內容羅列得較詳細,配合相關大學聯考題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根據大學聯考考綱對這節課內容的要求及近幾年大學聯考題對這一內容的考查形式和層次的體現來設計了此課。

考點分析:

19年大學聯考大綱《免疫》的考試範圍是:(略)。分析近三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可發現免疫的內容是一個重要的考點,每年都有出現。如17年的理綜新課程卷、全國卷、江蘇卷、上海卷有考查;18年的全國卷Ⅰ全國卷Ⅲ、全國卷Ⅳ、天津卷、江蘇卷、廣東廣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國卷Ⅱ、全國卷Ⅲ、上海卷、廣東卷、江蘇卷也有考查。

從歷年大學聯考試題及各類複習題中,常見的有關免疫的問題,從試題的形式上,多以選擇題、圖解形式出現,或與生活實際中的病例相結合,從多種角度命題,考查學生的審題、識圖、分析、綜合、文字及圖形的表達能力。此外,有關免疫的問題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與世隔絕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這都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重難點:

本部分複習的重點要點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仔細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同點,結合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的有關知識理解抗體的產生和排出細胞外的過程。

知識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的知識,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關係。知道免疫失調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標:利用免疫特別是特異性免疫的有關原理來解釋與免疫有關疾病的特病機制、症狀及防治方法等問題。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歸納、綜合、總結。

教學反思:

我通過本堂課複習課的教學,收穫還是頗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體教學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複習內容能及時、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並且通過課件中動畫及不同顏色字體的設計來突出相關重點知識。

其次,對這堂課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認真學習並熟悉了大綱和考綱對這一內容的要求,認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關大學聯考題,有爭對性地選擇了幾個大學聯考題用於課堂上的鞏固練習。並且在設計的課件中將考綱對這節內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這一節的複習目標更明確。

第一,複習中能準確把握重難點知識,通過圖形展示、圖解歸納,再配合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練習強化,基本上突出並突破了重難點知識。通過練題及時反饋知識。

第二,複習中對前後知識有一定聯繫,如通過抗體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的練習,將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生物膜等知識聯繫起來。

第三,整堂課課堂氣氛較活躍,能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這節課也有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課內容可不必設計這樣多,像“免疫類調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節課

來複習。雖然複習內容設計細,但像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比較內容可不必打在幻燈片上,直接讓學生回答,再配以實例練習能區別即可。由於將作息時間搞錯,使複習中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速度太快,使學生回憶、思考的時間不足,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肯定不足。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在整個複習中,由於時間把握不準,練習多采用了集體回答的形式來檢查反饋知識,使學生的過手練習不足。如果能單獨讓學生回答問題,而且能讓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來回答有關問題,就能更好地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

精選出來的練習題最好註明是哪一年的大學聯考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重視,又能讓學生清楚大學聯考題的題型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對抗原、抗體、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還可多舉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由於這部分知識難度較大,而且與人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又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所以在複習中最好設計出與此知識相聯繫的內容:如單克隆抗體、禽流感等。這樣使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授課的對象是七年級新生,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強。具一定的感性認識能力,但理性

認識不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還要加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國小自然基礎,但缺乏正確的生物科學的學習方法。

結合學生和課本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探究法”,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課中主要以學生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爲主,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引導

學生去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義所在;穿插一些小遊戲,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方式的變革,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討論的組織。

四、課時(1課時)

五、教學媒體

身邊常見事物的圖片(山、石、樹、昆蟲等等),課前準備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1. 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上新課前先做一個遊戲:教師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實物(如盆栽植物、小動物)和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是根據七年級新生好奇的特點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質疑啓思,討論問題:

討論的問題是:①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討論分小組進行,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使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學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徵”答案不完整,學生甚至出現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我都回適時進行鼓勵,以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啓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3.討論與遊戲,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

(1) 討論:植物和動物等都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我認爲通過討論學生找出植物和動物需要營養的方式的不同,爲《生態系統》等內容的教學有一個好的鋪墊。

學生討論後回答相關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總結出: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遊戲:全班進行憋氣比賽,看哪位同學憋氣時間長。討論問題是:我們爲什麼只能短時間的憋氣?能否列舉一

些動物如何進行呼吸?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

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總結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學生知道呼吸是什麼,而不能深入對呼吸進行探究。

(3)提出問題:

“爲什麼要給養魚缸的魚經常換水”。

讓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自己排出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植物也會產生廢物,那麼植物如何排出廢物?

總結出: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猜物品遊戲:

課前準備好幾個紙箱子,其內放幾種動物(如青蛙、蚯蚓等),讓學生上臺用手摸後猜裏面是什麼動物。要求

全班學生注意觀察猜物品的學生碰到動物時產生的縮手反應。學生觀察做此遊戲的學生反應後,簡單歸納出此現象的原理,即人對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

討論題:植物等其他生物對刺激是否會做出反應?如果植物也能對刺激做出反應你如何證明之?對於這樣問題學生

可以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大膽設計,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我對於學生的各種設計將給予鼓勵,學生對“生物都能對刺激做出反應”這個特徵不僅僅是存留在識記的層次上,而是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把學生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爲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爲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爲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爲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爲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有興趣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並願與小組其它同學合作和交流,體驗探究的樂趣。

2、能夠對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設,嘗試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經歷實驗的過程並認真觀察和記錄。

3、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

4、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係。

6、能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的一般過程,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模仿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教材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探索生命的奧祕》的第一章第二節,內容包含了本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節有關周圍生物的知識後,以生活中常見的鼠婦爲話題,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再介紹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讓學生從兩個方面理解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最後再自然的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學生分析:

省會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觸過鼠婦,對這種生物瞭解不多。由於這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七年級(七年級)的學生對探究性學習又很少經歷,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對探究的每一個步驟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具有相當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教師積極加以引導。

學習內容學 生 活 動教 師 活 動

  一、創設情境,

學生提問。四人一組,捕捉鼠婦(課前);

發言說明如何捕到鼠婦,提出問題。帶領組長在室外觀察鼠婦,指出鼠婦即“西瓜蟲”、“潮蟲”。

對學生髮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問題有選擇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義的問題。

  二、逐步深入,體驗探究的過程思考回答遺留下的問題,作出各自的假設;

在討論發言中設計出實驗方案;

四人一組實驗操作,觀察現象,記錄數據,分組彙報結果;

討論數據的處理方法;

處理數據;

彙報處理結果;

得出結論。積極引導學生思考;

講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導提問,將個別學生未想到的實驗方案的細節講清楚,確保實驗的科學嚴謹性;

糾正錯誤做法,表揚表現好的實驗小組;

評價結果;

啓發學生利用好數學工具;

鼓勵結果不同的學生思考原因;

評價結論。

  三、鞏固拓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記錄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思考怎樣對待實驗動物。恰當給出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提醒學生處理實驗動物。

  四、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發言,舉出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舉例說明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舉例子。

  五、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發言,舉出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例子。安排學生自學閱讀課本相關的內容;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知識舉例子。

  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教師:全班分組,4人一組分成若干組,帶領各組組長在室外觀察鼠婦,指出鼠婦即“西瓜蟲”、“潮蟲”。準備教具(大托盤、溼土、紙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學生:以組爲單位捕捉10只鼠婦,對半放入裝有溼土的兩個黑色瓶中。

  教學過程:

  一、學生髮言,引出問題

師:昨天,同學們捕捉了許多鼠婦放在瓶子裏,下面我們首先請幾位同學給我們講講他是怎樣捉到鼠婦的。

生(女):我在草叢裏和牆角落發現它們,用草杆引它們爬上去,然後放進瓶子裏,不過鼠婦老是從草杆上掉下去,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捉到10只。

(同學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好幾位男生同時舉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開石塊後找到它們的,然後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裏。

生(女):我們小組的同學把我家的花盤全部挪動了一遍,在花盤底下找到了好多,由於不敢直接用手抓它們,我們想了一個辦法,用紙捲成漏斗狀,然後設法讓鼠婦爬進“漏斗”,把它們從瓶口“漏”到瓶子裏去。

師:看來大家在捕捉鼠婦的時候都動了腦筋,有些同學還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麼,同學們在捕捉鼠婦的過程中想到了什麼問題呢?

生:鼠婦生活的地方又陰暗又潮溼,長年累月。這樣,它們受得了嗎?

師:每種生物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有的習慣在乾燥的地方,有的習慣在潮溼的地方,比如說蚯蚓它就長期生活在土壤裏面。

生:鼠婦生活在潮溼的土壤表層,它們吃什麼呀?

師:這個問題真厲害,把老師給問住了,老師回去查查相應的資料,下節課再回答你,好嗎?

生:好。

生:鼠婦是不是膽子特別小呀?我小心搬開花盤的時候既沒有碰到它,也還沒有動手捉它,它就四處亂爬。

師:是啊,搬開石塊或花盤以後鼠婦很快就爬走了,它們爲什麼爬走呢?是膽子特別小嗎?

(老師板書——問題:搬開石塊或花盤,鼠婦爲什麼爬走呢?)

【問題最好是讓學生自己提出來,學生提出來的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纔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究,老師應該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去引 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

  二、逐步深入,帶領學生進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設

(思考一會兒後,好幾位同學舉起了手)

生:石塊或花盤搬開,對鼠婦來講是一種刺激,它感到危險,知道有人來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爲它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塊或花盤拿開的話,陽光照進來,生活的環境溫度升高,它們不適應,就爬走了。

生:鼠婦不喜歡光,光對它們來講是一種刺激,光照進來讓鼠婦感覺到不安,所以它們就跑掉了。

師:那就是說,你認爲鼠婦爬走是因爲環境變明亮了,或者說,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使它逃離明亮的地方,選擇陰暗的地方。

師:幾位同學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只是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確。因此,我們把這些看法作爲這個問題的假設的答案,怎樣驗證誰說得假設對呢?

生:做實驗。

師:老師也同意通過做實驗去驗證。但我們課堂上的時間有限,我們先選擇聽起來最合理的第三種假設(環境變明亮使鼠婦爬走)去驗證,時間有多的話,我們再去驗證其餘兩種假設。

(老師板書——假設: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環境變明亮會使鼠婦爬走。)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鼠婦爬走,學生髮表了自己的意見,做出了好幾種猜測,每個人談的都有道理,但學生第一次接觸探究實驗,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老師適當做出選擇其一的安排,將學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體的探究活動過程。】

  (2)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

師:那麼,這個實驗怎麼做呢?同學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應該準備一些乾的土壤和溼的土壤,然後設法保證溼的一邊是陰暗的,乾的一邊是明亮的,然後把鼠婦放進去,看看哪邊的數量多。

師: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嗎?

生:同意!

師:好,根據我們的實驗設計,應該是依靠鼠婦安靜下來2、3分鐘後分別呆在明亮的區域和陰暗區域的鼠婦數量來判斷它喜歡哪種環境,但是,有的鼠婦可能適應能力比較差,放進去5分鐘還不能適應這個環境,還在亂爬;還有,你在計數的時候可能會碰到這種情況:有鼠婦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適應,正往回爬但又還沒越過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經計數了。這二種情況都會帶來誤差,怎麼樣解決它們呢?

生:首先保持周圍的環境安靜,然後等到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纔開始計數。

師:10只鼠婦不再動的時候?

生:(着急的解釋)我指的是沒有很大的爬來爬去的時候纔開始計數。

師:別的同學有什麼想法?

生:我覺得讓鼠婦安靜幾分鐘後,可以多觀察幾次,每次觀察都作記錄。

師: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生:可以包含各種情況對實驗的影響,減少誤差。

師:不錯,能想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好,我們確定下來,將鼠婦靜置的時間是2分鐘,2分鐘之後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共統計10次。一會兒各小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的時候注意分工合作並做好實驗記錄。

【由於科學探究實驗具有很大的嚴謹性,有些實驗設計的細節問題學生確實想不到,這時候需要老師加以提問、引導,將一些需要補充交代的問題講清楚,以確保實驗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學生分組實驗,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注意糾正他們錯誤的做法並對分工合作表現好的實驗小組予以及時表揚。)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如下兩個表格)

標籤:集錦 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