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生物教學設計15篇

生物2.97W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教學設計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教學授課的對象是七年級新生,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持久性不強。具一定的感性認識能力,但理性

認識不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還要加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國小自然基礎,但缺乏正確的生物科學的學習方法。

結合學生和課本內容的特點,本節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探究法”,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整堂課中主要以學生討論、探究、合作學習爲主,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引導

學生去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的意義所在;穿插一些小遊戲,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有關問題進行討論與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方式的變革,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的形成以及學生討論的組織。

四、課時(1課時)

五、教學媒體

身邊常見事物的圖片(山、石、樹、昆蟲等等),課前準備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1. 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上新課前先做一個遊戲:教師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實物(如盆栽植物、小動物)和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是根據七年級新生好奇的特點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質疑啓思,討論問題:

討論的問題是:①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②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

討論分小組進行,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使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學生回答的“生物的特徵”答案不完整,學生甚至出現幼稚、可笑甚至錯誤的看法,這時我都回適時進行鼓勵,以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有時學生積累的課外知識或突發奇想也會啓發教師,使教學更趨完美。

3.討論與遊戲,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

(1) 討論:植物和動物等都需要什麼才能存活?

我認爲通過討論學生找出植物和動物需要營養的方式的不同,爲《生態系統》等內容的教學有一個好的鋪墊。

學生討論後回答相關問題,對學生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總結出: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遊戲:全班進行憋氣比賽,看哪位同學憋氣時間長。討論問題是:我們爲什麼只能短時間的憋氣?能否列舉一

些動物如何進行呼吸?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

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發現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總結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學生知道呼吸是什麼,而不能深入對呼吸進行探究。

(3)提出問題:

“爲什麼要給養魚缸的魚經常換水”。

讓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我們每個人自己排出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植物也會產生廢物,那麼植物如何排出廢物?

總結出: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

(4)猜物品遊戲:

課前準備好幾個紙箱子,其內放幾種動物(如青蛙、蚯蚓等),讓學生上臺用手摸後猜裏面是什麼動物。要求

全班學生注意觀察猜物品的學生碰到動物時產生的縮手反應。學生觀察做此遊戲的學生反應後,簡單歸納出此現象的原理,即人對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

討論題:植物等其他生物對刺激是否會做出反應?如果植物也能對刺激做出反應你如何證明之?對於這樣問題學生

可以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大膽設計,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我對於學生的各種設計將給予鼓勵,學生對“生物都能對刺激做出反應”這個特徵不僅僅是存留在識記的層次上,而是通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自主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把學生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爲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爲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爲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爲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爲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概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環的作用。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等觀察,培養學生觀察、綜合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愛護植物的意識,從而培養一種“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校園風氣。

  [教學重難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節約用水、保護森林、愛護植物的意識,從而培養一種“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校園風氣。

  [教學方法]

以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各種圖例現象,引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討論,從現象歸納出本質結論,並表達交流。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2、演示蒸騰作用的盆栽植物;3、染紅的瓶裝水;4、6號針筒和滴液管;5、接水盤。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利用“雨林谷”等圖片引入植物體內的水分來源於土壤中。進而導出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二、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觀察:多媒體展示水分運輸演示實驗。

思考:1.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結構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

2.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的方向是怎樣的?

三、植物的蒸騰作用

1.蒸騰作用的概念

觀察植物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概述出蒸騰作用的概念。

思考問題:植物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這對植物來說是一種浪費嗎?

2.看圖說話,歸納蒸騰作用的自身意義。

圖1爲何剛游完泳上岸的人會覺得冷?

圖2爲何大樹底下好乘涼?

圖3爲何植物內的水是往高處流的?

四、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1.觀察思考生物圈中的水循環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設問:

①不同環境(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中水之間是如何轉換運動的?

②如果沒有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環還能進行嗎?

③生物圈中的水循環有什麼作用?

④爲什麼說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綠色水庫?

2.(根據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想一想我們應該怎麼做?

引導談談自己的感受,懂得愛護植物,保護森林,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

家園。所以我們應該多植樹造林,還應該多節約用水等。

五、課堂小結:說說你的收穫!

六、課外作業

1.學習指導2.課外實踐調查:當地水資源狀況、農田灌溉方式及建議。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運輸

運輸結構 導管 (無機鹽)

運輸方向 由下往上↑

二、植物的蒸騰作用

1.概念

2.意義

降溫

拉力

三、綠色植物參與了生物圈的水循環

生物教學設計4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一):高中生物蛋白質教學設計

高一生物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爲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爲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爲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繫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裏並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基酸結構及結合方式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積極思維

看圖激趣創設情景

變構感悟尋求思路

溫故知新探究發現

靈活運用深入探究

變式演練激勵創新

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自我小結融入體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光合作用教學案例

克州(師範)三中於建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爲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爲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爲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着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着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三):高一生物染色體變異教學設計

染色體變異(第1課時)教學設計與案例

1 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將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確定爲:

1.1知識目標

⑴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B.識記)。

⑵染色體組、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B.識記)。

⑶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特點,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種上的意義(B:識記)。1.2能力目標

⑴以貓叫綜合症產生原因爲例,引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四種類型;以果蠅的染色體爲例,講解染色體組的概念,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能力。

⑵通過對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分類依據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比較、分類思維能力的訓練。

⑶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原理、應用的學習,訓練學生演繹思維能力。1.3情感目標

⑴通過了解在自然或人爲條件下,染色體會發生結構或數目的改變進而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⑵通過單倍體和多倍體在育種上應用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2.1教學重點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2.2教學難點

(1)染色體組的概念。

(2)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概念及其聯繫。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繫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後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爲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製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麼?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着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於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繫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瞭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爲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繫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後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列舉生物依賴環境生存的事例。

2、理解生物棲息地的含義。

3、瞭解生物間存在着的夥伴關係和敵對關係,能夠舉例解釋生物間的夥伴關係和敵對關係。

教學重點及難點:

知道生物離不開合適的棲息地,觀察一棵樹上棲息的生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園是什麼?(地球)還有那些生物的家園是地球?所以說地球是生物的大家園,但每種生物在地球的位置都有着一定的範圍,他們分佈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尋找生物的家園》,一起探索生物的家園是什麼樣,他們爲什麼喜歡居住在那裏?

二、新課

1、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企鵝、獅子、小鳥和海龜的圖片)大家認識這些生物嗎?他們都叫什麼?

①小組討論:這些動物分別住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那個小組能簡單描述一下它們的生活環境?

(出示幻燈片)那麼在這些環境中,除了我們看到的動物以外,還會有哪些生物呢?(南極:海豹、海狗、海獅、磷蝦)

②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把企鵝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假如把獅子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假如把小鳥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假如把烏龜放在其他三種環境下,會怎樣?

從我們的設想可以看出這幾種動物的生存環境,彼此能更改嗎?爲什麼?(因爲他們生活的地方爲他們提供了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

2、回答的很好,誰能更具體的說一說生物的家爲他們提供了哪些適合他們生存的條件?(提供了食物、適應的環境、庇護所等)

3、我們一起娛樂一下,做個遊戲“幫我找家園”。規則:找8名小助手,每人發給一張摺疊的卡片(__是小鳥的家,__是牛羊的家,__是魚蝦的家,__是花草的家),讓8名小助手動起來,唱歌曲(歌詞:找呀找呀,找家園,找到一個好家園,做個窩,安個家,你是我的好家園),最後兩人一組,再打開摺紙面向大家,問問這樣的生物對家園對嗎?找2名同學說出不同意見,再找一名同學到前面從新排組,學生在下面邊鼓掌邊唱歌。

4、大家在想一想,我們身邊有那裏是那些生物家園的例子,所有生物的家園是什麼(地球)。

6、大家喜歡大草原嗎?嚮往那裏的生活嗎?讓我們一起步入大草原,這幅《草原之間》美嗎?(美)小組討論寫出生物和非生物的名稱。

7、教師巡視指導,找學生回答。

8、小組探究:我們來看這幅《草原之間》,假如沒有陽光生物會怎麼樣?如果沒有水或者溫度生物又會怎樣?所以說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是什麼關係?(賴以生存的關係)

9、這樣的生活環境被稱爲生物的棲息地。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一下生物的棲息地(多找幾名同學)幻燈片出示生物棲息地的概念,並且讓大家齊讀。

10、生物之間的關係分爲兩種:種內關係、種間關係

種內關係:既有種內互助,也有種內鬥爭

讓學生舉例子

種間關係:同一棲息地上不同種類的植物和動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爲很好的夥伴,有些卻肯能成爲敵人。誰能舉例子。

這些生物夥伴是怎樣相互合作的?

生物爲了生存,需要從周圍的環境和獵取失誤,於是他們之間就形成了敵對關係。(找同學舉敵對關係的例子)

五、播放視頻《野生動物捕食》

小組討論,從這個視頻中看到了那些敵對關係,找小組回答。

既然自然界中有這麼多兇猛的動物,它們是弱小動物的敵人,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消滅這些猛獸,而保護那些弱者?(小組討論回答)

珍愛並善待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

六、小結

1.、教師總結:在尋找生物的家園中,大家有什麼感觸?不難看出,這些都與我們人類的生活與生存有着密切的聯繫,因爲這也是我們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園。介於這些,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或者什麼想說的呢?(引導學生說保護地球環境,和不亂捕殺動物)

七、課外延伸

一棵樹可以成爲許多動物的棲息地。找一棵樹觀察一下,把其中動植物棲息情況做個記錄。要想看看樹上有多少昆蟲,可以把撐開的傘倒掛在樹枝上,然後搖樹。把搖下來的生物仔細辨認一遍,然後放回樹上,不要傷害它們。

生物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爲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假說—演繹法。三、教學方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四、教學課時2

五、教學過程

六、板書設計

第一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第一課時:

一、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實驗過程

2、實驗結果:①子一代(F1)表現爲高莖(顯性性狀)。

②子二代(F2)出現性狀分離,高莖:矮莖=3:1

二、對分離現象的解釋(孟德爾四點假說要點電腦附板)第二課時:

一、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二、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三、分離定律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是遺傳學的第一章第一節,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內容,並且新的名詞解釋也較多,所以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較淺,理解程度不夠。針對出現的問題,在下節新課之前一定要做進一步的鞏固與練習。不過,即使初次接觸遺傳學,大多數同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能積極地投入到課堂中,使得課堂氣氛很活躍。

生物教學設計8

教學過程

導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內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改變或不能滿足時,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學們認同這一觀點嗎?請舉例說明。

一、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生:

同學1:魚兒離開水就會死亡。

同學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學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陰暗處長勢就不好。

師:很好,那同學們能分析出你們舉的例子是受環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響嗎?

生:水、溫度和光

師:不錯,同時將結果寫在黑板上,但注意將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開寫,這樣便於學生在後面歸納。(多數班級的學生舉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師也可參與舉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響,那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舉例分析。

生:

同學1:它們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對!也就是捕食關係。

同學2:農田裏的小麥都在爭奪陽光和地下水,是競爭關係。同學3:蜜蜂採蜜,是合作關係。

師:教師利用板書和同學們共同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過程

師:上課前我看到各小組同學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婦,你們是在哪裏找到這麼多鼠婦的?

生:

同學1:在校園外的花盆下面。

同學2:在校園的下水道口處。

同學3:在班級的拖布下面。

同學4:在學校圍牆處的石頭下面。

師:你們怎麼知道這些地方有鼠婦呢?

生:甲:因爲開學時班級掃除,我在拖布下面發現了鼠婦。

乙:那天我在班級花盆下也看到鼠婦了。

丙:……

師:不錯,由於同學們平時注意觀察生活,瞭解到鼠婦適於生活的環境,所以同學們很快找到了鼠婦,是嗎?(這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要及時將這8個字寫在黑板上)那你們能說說當時發現鼠婦的情景嗎?

生:當我拿起拖布時,鼠婦四處亂竄,馬上就跑掉了。

師:同學們知道鼠婦爲什麼會這樣嗎?

生:甲:因爲它們受了驚嚇。

乙:因爲它們怕光……

師:對,我認爲你們說的都有可能,這就叫假設。那我們如何來證明哪種假設是正確的呢?

生:通過實驗來證明呀!

師:對呀!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問題,並提出一些問題,作出假設,但有些有心人就會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並通過各種方式來證明他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這樣的人後來也就成了發明家或科學家。這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通過實驗收集證據、得出結論也就成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師要把這些內容及時寫在黑板上)今天,就讓我們當一回科學工作者,來驗證一下:光對鼠婦的生活是否有影響?我們如何來驗證呀?各小組討論一下。

生:小組討論。

三、制定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生:

A組:我們用一個礦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紙包上,一半透明,然後把鼠婦從口放入,過一會看哪面的鼠婦多,從而可以證明鼠婦是否喜歡光。

B組:我們用一個紙盒,把底弄溼些,然後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夾遮住,另一半不遮,讓其透明,然後把鼠婦放入,過一會看哪面的鼠婦多,就可以證明。

師:非常好!同學們在無意識中都確定了變量——就是“光”,同時也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即:一部分見光,一部分不見光,而其他條件都相同。同學們說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生:可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明確地比較出光對鼠婦生活究竟有沒有影響。

師:說得對,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記。那大家認爲哪個方案比較好呢?

生:(說哪個好的都有。)

師:其實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請同學們打開書15~16頁,看一下書上是如何設計的,你們又會有哪些發現呢?

生:閱讀,討論。提出補充意見。

甲:如果在裝置中放些潮溼的土則會更好。

乙:爲了得到更準確的數據,最好畫一個表格。

丙:鼠婦最好從中間放入……

師:這樣一來同學們的計劃可能會更好。但是作爲科學探究,來不了半點虛假,所以必須進行周密計劃,通過反覆實踐,可能會有失敗,但一定要及時總結經驗,最後才能成功。最後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哪個計劃比較科學呢?

生:書上的計劃不但具體而且科學。

師:好!由於是第一次探究實驗,我們各小組就按書上的計劃來進行,但各小組同學不要盲目從事,一定要在實驗中仔細觀察,實事求是,注意發現問題,通過合作,探討問題,得出結論。下面就開始你們的科學實驗吧!

四、實驗探究與結果交流

生:情緒高漲。各組開始分工,並拿出自帶物品,整理裝置,進行實驗。

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並注意幫助實驗能力較弱的小組。教師留下15分鐘左右給各小組學生進行實驗。

生:每組選一名代表進行報告交流,其他同學自由參與。選一名同學記錄各組數據,算出平均值。

師:通過這次實驗,我們瞭解到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還有溫度、水等,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鼠婦生活的呢?課後各小組可以再設計其他的實驗方案來證明。(但一定要想好這個實驗的變量是什麼?最後老師有個問題想問:我們上完課的鼠婦該怎麼處理呀!

生:

甲說:弄死,扔掉。

乙說:放回大自然。

師:你們贊同哪個同學的說法呀?

生:乙說得對。

師:對!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愛護我們身邊的小生物,因爲它們也是我們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將鼠婦放回大自然。

五、佈置課下內容

師:課後,有興趣的小組同學可以在課下繼續探究影響鼠婦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教學設計9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理解課意,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出現的詞語、語言點知識。

先進行聽讀訓練,聽教師朗讀,學員自讀文本,教師提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檢測學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本文是一篇科技文,術語較多,本以爲學員有閱讀難度。但從學員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員能夠結合上下文理解陌生詞語的意思,這一環節進行得比較流暢。

詞語、課文教學階段,矯正發音依舊是個難以突破的障礙,尤其是聲調。民族學員的母語語境對他們學習漢語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讀不準、辨不清,矯正起來很費力。但是對於雙語教師來說,口語不過關,語音不標準,錯誤的示範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太大。因此,我不得不慢下來細細地反覆地示範領讀,及時糾錯和強化,強化朗讀訓練。在語音教學方面,耗費的精力和時間較多。

造句訓練是我在進行詞語和語言點教學時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讓學員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靈活運用。對意義的講解不展開、不延伸、不繁瑣,主要是通過例句的形式呈現,讓他們在鮮活的言語材料中去感知,找感覺。儘管學員造句的錯誤比較多,千奇百怪,但針對每一錯誤趁熱打鐵,指出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這對學員來說也是多有裨益的。

生物教學設計10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圖片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2.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教學重點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難點

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觀察、討論、講述、練習。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朵桃花的掛圖或投影片或植物開花和結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注:師生共同簡要複習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導入新課,教師語速儘可能舒緩)

教師:同學們,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是——(學生:地球),那麼地球上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有我們生活的環境。哪些同學能跟大家談一談環境包括哪些呢?

學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動物,還有山、水等等。

教師:非常好,像大家剛纔所說的環境中,陽光、空氣、水都屬於沒有生命的物體,即——(學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則屬於有生命的物體——生物。那麼,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

學生B:生物體的生活需要營養,在營養物質被消化和吸收以後,生物體又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學生C:生物能進行呼吸,像我現在這樣吸入O2,呼出CO2氣體。

(注:學生表演深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若未表演,教師給以提示)

學生D: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的環境中呆得時間較長,當遇到光線照射時,會迷眼。生物體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生長和繁殖,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也許一句話可以使一名學生看到希望)教師:通過對生物體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我們知道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爲生物,就主要依靠這五條基本特徵。從生命本質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生物體而言,壽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大家想一想:爲什麼整個生物圈內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和發展,演繹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學生E:每個生物體死亡之前都已經產生出自己的後代了。

教師:對了,非常好。因爲生物體能夠通過生殖和發育繁衍後代,從而保證本物種的延續。也就是說,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和延續,並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遊記》中的唐僧肉,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和生活經驗,我們瞭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呢?

學生:人的生殖和發育,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師:除此之外,生物界還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呢?與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植物的生殖。

板書: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

[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注:教師出示掛圖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演示如下:

教師:我們的放映結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向我們告別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麼?她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種子,繁殖下一代。她通過受精作用完成。

教師追問:能不能更詳細地向大家解說一下呢?

學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在柱頭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達到胚珠。當花粉粒破裂釋放出精子後,精子順着花粉管進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裏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紛紛凋謝,唯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內部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內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教師:通過對從前知識的回顧,當我們再拿起誘人的桃子時,請不要再浪費,請你珍惜,它是經過艱難的歷程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桃樹的種子被勤勞的雙手播進土壤後,過一段時間,它滿載着人們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還有許多植物像桃樹這樣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然後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爲有性生殖。

板書:一、有性生殖

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玉米、向日葵、蘋果、杏??

(注:學生的答案很多,教師應注意仔細聽他們的回答,出現錯誤時給予糾正)教師:除了大家所列舉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進行生殖呢?比如:馬鈴薯、洋蔥、月季等。它們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大家翻開書第3頁,觀察這兩幅圖,回答投影片上的問題。

(學生閱讀、觀察、討論;教師將製作好的投影片內容打出)

投影內容如下:

(注:學生閱讀完以後,思考、討論,並得出結論)

教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每個組討論的情況。每組組長選派一名“形象大使”彙報,注意語言的表達能力。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第1組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組的觀察情況吧

學生G:我們組經過觀察,發現椒草用葉片浸泡後,葉片下生根,最終長成一個新植株;馬鈴薯塊莖放的時間長了以後也能發芽。雖然這一個是葉片生根,一個是塊莖發芽,但最終都有同樣的結果,都能長成一個新的植株。而它們二者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由母體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學生H:我們組認爲通過這樣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銀星海棠的莖浸泡在水裏,幾天就可以生根。還有新長出的植株和母體長得非常相似。

(注:教師在此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性狀”二字,並可稍作解釋,爲遺傳和變異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I:我們組要對此進行一些補充。我們發現生物的生殖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各有所長。比如前一組同學所說的由母體器官繁殖的這種方式速度快,時間短,又不會出現很大的變異。

學生J:我們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植物都屬於這種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樹等。

教師:太棒了,大家總結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後繼續努力。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類似於椒草、馬鈴薯這種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爲無性生殖。

板書:二、無性生殖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這種無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生殖方式。好了,對於剛纔所說的一些問題,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自由大論談]

(通常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來回答,教師主持)

學生K:在馬鈴薯的塊莖發芽後,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體栽進土壤中,爲什麼還要連結一部分塊莖呢?

學生L:老師,我沒有親自動手做過插柳條的實驗,但我想問把一段柳枝剪下後就直接插進土壤中,能成活嗎?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這兩種方法,哪種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學生M:甘薯、洋蔥、蒜都和馬鈴薯一樣長在地下,它們也是塊莖繁殖的嗎?

學生N:細菌和真菌都是由母體繁殖,它們也屬無性生殖嗎?如果是的話,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還有哪些無性生殖方式呢?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進化的知識過程中,瞭解研究生物進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較法。

2.在瞭解動物、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基礎上,歸納總結、初步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是本小節學習的重點。通過了解動物、植物進化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教學中根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動物學、植物學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各類生物的特徵,分析歸納,抓往能反映生物進化的線索,認識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生物進化是生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是伴隨着地球的演變過程進行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提出問題:地球上現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生物的新個體都是由上一代個體經過生殖過程產生的。那麼最早的生物是從哪裏來的?

這些問題是這一章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釋疑

原始生命是簡單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樣發展爲複雜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學生自瀆課本資料分析思考:

1、什麼是化石,不同地層化石的規律是怎樣的?

2、始祖鳥的形態特徵說明了什麼?細胞色素c的不同差異說明了什麼?

3、什麼是比較法,比較的意義是什麼?

B、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於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爲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爲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後,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着一定的歷程發展爲動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進化的歷程:

結合課本上的生物進化樹並提供各類羣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羣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複雜,較爲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

學生通過植物的進化歷程,推測出植物的進化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複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2.動物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適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提供各類羣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四、教學反思

這節內容可算是七年級內容的一個小結,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會遺忘很多,所以課前最好讓學生自己預習,蒐集植物方面的內容,比如植物的形態結構等,這樣的話整堂課的效果就會比較好。生物進化樹是這節很重要的,講解進化歷程的時候多結合這個圖。所以這節課可以說是新授課和複習課的一個結合。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2)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難點是“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本節設計了一個材料分析過程和一個模擬探究過程,這兩個過程有助於學生對“生物進化原因”的獲得。因此,第一課時主要完成“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這一部分。課程進行的方式可以通過活動、討論、談話的方式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事例的分析,提高運用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2.通過模擬“保護色形成過程”的活動,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的重要意義。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簡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事例。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難點:

由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媒體

有關英國曼徹斯特地區樺尺蠖顏色變化的圖片及資料的多媒體課件;有關保護色的多媒體課件;彩色布料或彩紙(單色);彩色小紙片(大量)。

六、教學策略

對於生物進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讓學生閱讀英國蔓徹斯特地區的兩種樺尺蠖的數量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真實事例,讓學生分析:

1.在1850年,爲何淺色樺尺蠖的數量多?這於環境有何關係?

2.在1950年,深色的樺尺蠖爲何佔多數?這時環境有何特點?與環境有什麼關係?

然後結合科學家的實驗,通過學生討論,加深對生物進化的認識。

組織學生開展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活動時:

1.組織同學嚴肅認真、相互配合,統一聽從組長的指揮。

2.彩色布料最好採用單一的布料,有利於結果的分析。

3.彩色小紙片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其中之一最好與彩色布料的顏色一致或相近。

4.實驗時要把自己當成捕食者,選取彩色的小紙片時,一定不要特意尋找某一種顏色的小紙片。

並保證實驗活動的成功,通過探究,從感性上認識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七、案例

[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對於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我們有了簡單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復習上節課的有關內容。

注:教師打開投影片

投影片:

根據動植物進化的大致過程,試總結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

(學生回答)

學生1:一般來說,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生,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長的進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種類產生,也有一些生物種類絕滅。各種生物在進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

注:對學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師可讓其他同學完善、補充。最後對全體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性、讚賞性的評價。

[講授新課]

教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物種的產生和老物種的滅絕。這是爲什麼呢?

注: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並板書。

多媒體課件:(有關內容)

先播放對照圖片,圖下爲相關資料及討論題。

(資料內容)

18世紀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裏的森林及農田生活着一種樺尺蠖(huà),其成蟲是一種飛蛾,其名爲椒花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休止,通常棲息在有地衣覆蓋的樹幹和石塊上。到1848年,有關椒花蛾的報道都是淺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國工業中心曼徹斯特才第一次報道有黑色型突變。隨着英國工業化的日益擴大,煙塵和廢氣開始污染工業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長而樹皮裸露,椒花蛾棲息的背景由淺色地衣變爲深色樹幹,於是黑色椒花蛾逐漸增加,在曼徹斯特達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農業區主要仍是淺色型。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先數量相等的淺色的樺尺蠖和深色的樺尺蠖同時放到樹幹上,然後用望遠鏡觀察到樹幹上所發生的情況。一羣愛吃樺尺蠖的鳥兒飛過之後,他們發現,淺色樺尺蠖所剩無幾,而大部分深色樺尺蠖卻逃過了這場災難。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教學難點: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言

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

①可從全世界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入手;

③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

④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還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發現所列舉的幾個着名實驗爲切入點進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其中較易作爲切入點的實驗有: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學生在國中就做過);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教師應特別重視光合作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因爲通過分析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學生可以不僅瞭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蹤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特別是物理、化學技術的使用對生物學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有人說“技術是人類延長了的手臂”。

2、葉綠體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圖或掛圖顯示出葉綠體結構模式圖,提問複習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教師應適時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葉綠體中進行一是由於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這些酶分佈在葉綠體的基質中和片層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層的薄膜上,有吸收轉化光能的色素,這樣就引出了葉綠體上的光合色素這一教學內容。

(1)學生做《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可作爲探究實驗,也可作爲驗證實驗,但實驗過程都應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想要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實驗是高中生物學實驗難度較大的一個,涉及的藥品多,實驗原理複雜,實驗操作也較煩瑣,而且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實驗呢?下面就這個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關鍵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因爲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這種有機溶劑作爲提取液,因爲丙酮易揮發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過程要速度要快,同時提取液要用膠塞塞好,以防止其揮發;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極大的特點,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時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爲葉綠素容易破壞,因此需要保護,而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把綠葉剪碎的目的也是爲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指導思想

結合學校工作和本年級教學工作計劃,我繼續深入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堅持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方針;堅持爲每一個學生的生存就業和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爲重點,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氛圍,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今後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使他們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夠擁有較高的應試能力,考出較好的成績。

二、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

教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及特點,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設計了許多系列化、多樣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協作探究的科研精神。以靈活應用的知識點爲主,增加了與科技社會相結合的知識,注重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本期我擔任七年級年級七個班的生物教學,學生剛步入國中,層次參差不齊,面對繁多複雜的學科,在學習方法和應對上不免有些不適應,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所以,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要指導他們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的措施和方法

1、通過入學考試的成績分析,爭取及格率要達到60%,優秀率要達到30%。這學期應該注重班級學生成績的平衡發展,特別關注生物學困生的學習發展。

對生物學困生,要真正瞭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度,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看他們是否參與到學習中,是否對生物有興趣,鼓勵他們多回答問題,對於他們的變化做好記錄。課外走進他們的生活,帶他們去了解一些實際性的生物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3、繼續深入學習有關的教育理論和轉變教育觀念,在繼承傳統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創新和提高。

4、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爭取呈現全新的課堂教學,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校本教研,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成課程目標。

5、爲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鼓勵學生學會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要求:

1、重點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於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教學中要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力爭創造條件儘可能多開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5、教學中要注意合理選擇和組織好直觀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

6、組織好生物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能夠對有特殊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五、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按照上級要求安排課時進度,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來實施。計劃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共三十課時)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共七課時(第一週至第四周)

第一章 認識生物 二課時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五課時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共十課時(第五週至第十週)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三課時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三課時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三課時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課時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共十二課時(第十一週至十六週)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二課時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三課時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三課時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二課時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課時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課時

複習 四課時 (第十七、十八週)

第五篇:七年級下生物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藻類植物、苔蘚和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3)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4)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5)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

2、教學重點:

(1)掌握衣藻和水綿的特點;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海帶、紫菜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特徵;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結構特點與環境的適應性;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點。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以及種子萌發的過程;根的生長和莖的生長;花的結構;雌蕊和雄蕊的組成;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影響植物的分佈;根適於吸水的特點以及水運輸的結構特點;練習徒手切片,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4)探究綠葉在光下能製造澱粉;生物圈中生物的食物來源,光合作用的場所;植物的呼吸作用;

(5)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6)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教學難點:

(1)水綿細胞的立體結構,兩類藻類體內葉綠體的特點;

(2)藻類植物的特徵;孢子是蕨類植物的生殖細胞;種子植物更適應環境的特

(3)花的結構;蟲媒花和風媒花的特點,受精過程;

(4)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5)植物的呼吸作用;

(6)綠色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的中重要作用;

(7)愛護植被,綠化環境;樹立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通過半年的學習,學生對生物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於複習的時間比較充足,因此在兩次大考中成績都還可以,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班學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好,以此爲基礎的應用肯定就更糟糕,整體來看,錯別字、審題不清、粗心是幾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雖然一班的高分還算比較滿意,但是由於後進生的成績太低,導致平均分不高,要想提高一班的平均分,必須抓好中游以下的學生,當然由於學生的智力差別,不可能要求所有學生能夠過關,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基礎的問題即可,在此基礎上,對少數學生進行能力拔高,另外少數學生不能太爲難他們,但也不能放棄。二班的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熱情大大超過一班,從成績來看還是比較理想的,優秀生人數較多,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還算滿意,但是也有個別學生(六個學生不及格)不是很理想,下學期要在這幾個身上多下功夫,才能提高平均分。

教學措施:

1、繼續探究符合新課標的課堂教學模式,並注意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和模式。

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並提高其質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於交流。

3、學習和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積極參加教研教改,上好課,設計好教案,寫好教學反思。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運用生動的語言;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5、爲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據;或呈現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經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

6、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性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7、重視探究性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方式完成報告,並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德育滲透:

生物學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不僅因爲它是自然科學,是進行科學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豐富內涵也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本學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德育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珍貴的動植物種類;我國栽培作物的悠久歷史,和古代生物科學成就,都會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紹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同學們更會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生物學中,包涵着豐富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質性;運動性;生物的進化;生物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的觀點;生物體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觀點等。這些生物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辯證思維能力的很好教材。

實踐觀點教育:生物學實踐性強,生物課有很多實踐活動。如:實驗、實習、參觀訪問、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這些實踐可引導學生學習羣衆的實踐經驗(參觀果園、農場、科學站、高產田、飼養場等,瞭解農業生產的新情況、新技術、新經驗)。並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關心家鄉的農業生產,認識科學的社會價值,立志爲家鄉經濟建設作貢獻。

思想品德教育:國家頒佈的法律條文與生物教學內容有密切關係。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婚姻法》,結合生物學滲透這些知識,就會增強法律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操,結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識教學,進行正確對待友誼和愛情的教育。生物實踐活動還可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學精神、方法和態度的教育:生物科學史、科學家的事蹟以及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的事例,都可進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樹立生態學觀點,增強環保意識,這對提高公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家認識真理的過程,實驗、實習等實際操作都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精神的好教材。

教學進度:

周次 內 容

第1周 1、藻類植物 2、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2周 種子植物

第3周 種子萌發 植株生長

第4周 開花和結果

第5周 開花和結果 單元測試 月考1

第6周 測試反饋 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

第7周 期中複習

第8周 期中測試

第9周 五一放假

第10周 水分進入植物體的途徑

第11周 學生對綠色植物生活需要水以及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查缺補漏

第12周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第13周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月考2

第14周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15周 單元測試 測試反饋

第16周 第六章 愛護植被 綠化祖國

第17周 期末複習

第18周 期末測試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瞭解人體免疫系統的組成

2.理解和區分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

3.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及特點

  教材分析

學生在國中階段,對於人體的免疫已經有了初步瞭解,但是對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具體組成、免疫的具體過程、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區別等相關知識沒有接觸過,因此對於免疫過程的掌握和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要突破的知識難點。

  教學過程

課題導入

激發興趣 播放視屏《康熙因痘得福,繼位成天花防治專家》

問題:

1.康熙是靠什麼戰勝天花的?

2.影片中提到的“種痘法”原理是什麼?

3.康熙爲什麼終身再也不會得天花?

認真觀看視屏,注意視頻中的細節,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通過視屏中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進行知識探索的慾望。

自主學習

知識初探

一、自主閱讀教材35至36頁內容,並思考完成如下任務:

1、說出免疫系統由什麼組成。

2、依次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3、比較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二、學生代表發言,發表自己對知識點的初步理解 使學生對於免疫系統的組成和人體的三道防線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組探究

加深理解

一、給學生觀看“艾滋病”的介紹視頻,引導學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機理;

二、給學生分配任務:以小組爲單位分析教材36頁資料和曲線,思考相關問題,說出第三道防線的作用;

三、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不同特點 觀看視屏,瞭解艾滋病的致病機理;小組合作,對資料和曲線進行理解分析;仔細閱讀教材,描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找出兩種免疫方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選派小組代表,上講臺闡述本組討論的結果。 鍛鍊學生的資料分析和知識處理能力,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難點突破

一、結合各組的討論情況,予以點評;

二、總結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過程特點和二者的區別;

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結合疫苗注射的實例和相關二次免疫的曲線圖,引導學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點:更多、更快、更強。 聽取教師講解,認真做筆記,對不明住處提出疑問 使學生對當堂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更好地掌握,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

知識鞏固

回顧課題導入時的視屏後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應用當堂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疑問。 思考課前導入時留下的疑問,應用當堂知識予以解答。 使對所需知識靈活運用。

標籤:教學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