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設計3.13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力勢能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和地球系統共有的。

(二)過程與方法: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係,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培養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防止高空墜物。

學習過程:

一、重力的功

試求下列三種情況下重力的功:

圖7.4-1:重力做功=

圖7.4-2:重力做功=

圖7.4-3:本圖中小球做曲線運動,怎樣來求解呢?想一想我們是怎樣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這三個運動重力做功有什麼關係,我們得到的.結論:。

練習1:如圖表示一個斜拋物體的運動,當物體由拋出位置1運動到最高位置2時,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運動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時,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運動到位置3呢?

二、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的定義 重力勢能是矢量?還是標量?重力勢能的單位: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係 。

思考與討論:閱讀課本說一說,並回答上面有關問題。

練習2.質量是100 g的球從1.8 m的高處落到水平板上,又彈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個過程中重力對球所做的功爲多少?球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g取10 m/s2)

三、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討論歌詞:“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這是說高度具有 。

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重力勢能也有 。在研究重力勢能是應該選擇 。參考平面的選擇是任意的,選不同的參考平面重力勢能是否相等?重力勢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據圖,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參考平面的選擇

小球在A處的重力勢能

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的功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

桌面

地面

5.重力勢能是 具有的。

例題:例1 在離地80 m處無初速釋放一小球,小球質量爲m=200 g,不計空氣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點所在水平面爲零勢能參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勢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處的高度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勢能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內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勢能的變化.

解析:前2s下降了,《重力勢能》學案設計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內的位移 m

第3 s內重力做功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勢能_______,且減少了_____J.

例2 如圖5—26所示,質量爲m物體靜止在地面上,物體上面連着一個直立的輕質彈簧,彈簧的勁度係數爲k。現用手拉住彈簧上端,使彈簧上端緩慢提升高度h,此時物體已經離開地面,求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體離開地面後,彈簧的伸長量爲:

可見,物體上升的高度爲:

從而,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爲: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會用重力勢能的定義進行計算。

2.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3.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和地球系統共有的

(二)過程與方法:用所學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係,親身感受知識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培養學生遵守社會公德,防止高空墜物。

教學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體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教學難點】重力勢能的系統性和相對性。

教學方法】啓發、引導、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有句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物理的角度看待這一問題,搬起的石頭有了做功的本領,它就具有了能,這種能我們稱爲重力勢能。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重力勢能。

二、新課教學

物體重力勢能發生變化時,必然牽扯到重力做功,物體下降時,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小;物體被舉高時,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大。因此認識重力勢能,不能脫離對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重力做功與什麼因素有關呢?我們現在就通過下列三種例子來探究一下。

思考:你認爲這三個哪個比較容易做呢?

圖7.4-1:重力做功=

圖7.4-2:重力做功=mgcosθ

圖7.4-3:本圖中小球做曲線運動,怎樣來求解呢?想一想我們是怎樣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的。重力做功=

=

這三個運動重力做功有什麼關係,我們得到的結論:重力做功只跟它的起點與終點的位置有關,而與運動路徑無關。 表達式

練習1:下圖表示一個斜拋物體的運動,當物體由拋出位置1運動到最高位置2時,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2運動到跟位置1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3時,重力做功是多少?由位置1運動到位置3呢?

由1至2重力做功

由2至3重力做功

由1至3重力做功爲零

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它所處位置的高度的乘積

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它一方面與重力所做的功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它隨着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恰與勢能的基本特徵一致。因此,我們把物理量叫做重力勢能。

2.重力勢能

重力勢能的定義物體的重力勢能等於它所受的重力與所處的高度的乘積。

重力勢能是矢量?還是標量?與所有的能量一樣,是標量

重力勢能的單位: 焦耳 符號是 J

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係

即物體由高處向低處運動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由低處運送到高處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

思考與討論:閱讀課本說一說,並回答上面有關問題。

如果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有關,能量變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練習2.質量是100 g的球從1.8 m的高處落到水平板上,又彈回到1.25 m的高度,在整個過程中重力對球所做的功爲多少?球的重力勢能變化了多少?(g取10 m/s2)

3.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

討論歌詞:“山上有棵小樹,山下有棵大樹,我不知道,不知道哪棵更高”這是說高度具有 相對性 。重力勢能與高度有關,重力勢能也有 相對性。

在研究重力勢能是應該選擇 參考平面 。在參考平面上,物體的重力勢能爲零;在參考平面上方物體的重力勢能爲正的,表示重力勢能比零勢能面的勢能大;在參考平面下方物體的重力勢能爲負的,表示重力勢能比零勢能面的勢能小。

參考平面的選擇是任意的,選不同的參考平面重力勢能是否相等?重力勢能的差值是否相同?例如根據圖,m=0.5kg,.完成下列表格:

參考平面的選擇

小球在A處的重力勢能

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的功

整個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增量

桌面

地面

重力勢能是物體與地球組成的系統共同具有的。

例1 在離地80 m處無初速釋放一小球,小球質量爲m=200 g,不計空氣阻力,g取10 m/s2,取最高點所在水平面爲零勢能參考面。求:

(1)在第2 s末小球的重力勢能;

解析:在第2 s末小球所處的高度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勢能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3 s內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勢能的變化.

解析:前2s下降了 m , 前3s下降了 m,第3s內的位移 m

第3 s內重力做功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G>0,所以小球的重力勢能_______,且減少了_____J。

例2如圖5—26所示,質量爲m物體靜止在地面上,物體上面連着一個直立的輕質彈簧,彈簧的勁度係數爲k。現用手拉住彈簧上端,使彈簧上端緩慢提升高度h,此時物體已經離開地面,求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

解析:物體離開地面後,彈簧的伸長量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見,物體上升的高度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而,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堂小結:

1.重力做功的特點:

與路徑無關,只與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有關

2.重力勢能: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4.重力勢能是相對的 ,正負表示大小。

作業佈置:

課本61頁問題與練習第1,2題。

板書設計:

7.4重力勢能

一、重力的功

三、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只與起點和終點的高度差有關。

1.重力勢能與參考平面的選取有關,

與物體的路徑無關。 但重力勢能的變化量與參考平面的選取無關

2.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

二、重力勢能

四、例題講解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3

我教學的題目是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五節重力勢能。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也是今後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證。本節內容“重力勢能”的學習也將爲今後“電勢能”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教材提供了較多情景及幾個問題來展開分析,

本課教學目標很明確:

⑴從重力勢能的定量描述、單位、量性及它的相對性中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

⑵理解重力勢能得變化和重力做功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⑶瞭解彈性勢能。

能力目標:

⑴學會從功和能的關係推導出重力勢能的表達式;

⑵在小實驗設計研究中,初步會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

⑶在討論分析中激發質疑探究意識,提高質疑能力。

情感目標:生活實驗中激發物理研究興趣。

本節課着重解決了兩個問題,即重力勢能及其對稱性;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關於重力做正功,重力勢能減少,重力做負功,重力勢能增加。這個關係由於與動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是要結合一些實例,解開學生的困惑。而難點是學生對重力勢能相對性的理解。教學中用與溫度的相對性類比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

學生對重力勢能在國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舉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課引入要喚醒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記憶,爲定量認識重力勢能打好鋪墊。學生在前一節課“動能”學習中已體驗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這也爲本課的研究學習打下了基礎。但估計學生對“Ep=mgh”會進行公式化處理,出現只認公式不認理的現象,故引導學生對“Ep=mgh”中的`“h”正確認識顯得尤爲重要。高一學生的研究探索、質疑提問能力很薄弱,通過本課在培養策略要取得一點突破。

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點,在本節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設計和完成實驗,探索得到結論,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

以下爲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1、情景引入

展出三峽水庫大壩的模擬照片,讓學生欣賞圖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發問,並啓發到水壩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勢能並引入課題,再提出問題“建成後的三峽水庫可蘊含多少水的重力勢能?” 激發學生對重力勢能學習的迫切慾望。

通過圖片情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並從三峽大壩的氣勢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生交流中回憶國中所學重力勢能概念。

2、實驗探究

在國中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用身邊的小物件設計實驗驗證重力勢能與哪些量有關(書落手上、筆穿紙巾),研究探索後,再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體現重力勢能是由物體質量和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並讓學生猜想Ep與m、h的定量關係。

3、建立概念

重力勢能的大小是否與重力做功有關係?給學生三個簡單的運動過程,例從某高度做自由落體,從光滑斜面由靜止滑下,沿曲面從與前兩者相同的初平面運動至同一末平面,讓學生運算三種情況下重力的功《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類比於從動能定理《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得到動能的定量表達式,也從中得到重力勢能的定量關係:Ep=mgh。接着得到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量的關係:《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從自由下落過程中的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具體變化間的關係,幫助學生理解“-”和“=” 的含義。提供情景,物體越高,重力勢能越大嗎?展開對=g中“h”的大討論,總結重力勢能是對於某個參考面來說的。再討論中“h”含義。從中在學生互促學習中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有真正地理解。

4、提出問題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 ,E p=mgh中,“△h”與“h”的區別?引出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明確指出“△h”是絕對量,“h”是相對量,所以重力勢能是具有相對性的,要確定物體在某一狀態所具有的重力勢能,就必須首先選擇一零勢能面作參考。而後類比溫度來講明重力勢能是標量,但有正負,啓發學生思考其正負的含義。

5、彈性勢能

小結重力勢能概念形成過程,結合情景圖片,讓學生髮現彈性勢能與重力勢能的共同點,都是由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的能量,並且都是客觀存在的能。

6、概括總結,作業佈置

必做題:P/45:1、3、5

本課較多采用的是情景討論法,教師不是簡單的呈現問題讓學生解決,而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在強烈內驅作用下進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過程,使研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一節課上儘可能有實驗可操作、有問題可討論、有平臺可交流。在該教法中,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的把握顯得尤爲重要,對學生的問題、討論點的評價要及時,並能產生激勵效應。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麼是重力勢能,強調“勢”的含義。

(2)通過做功與能量關係,得到重力勢能公式ep=mgh,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勢能的單位是焦耳(j);勢能是標量。

(3)瞭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勢能差的不變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點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應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3.知道彈性勢能及其相關因素。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勢能的表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2.對於勢能這種潛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勢能就發揮出來而減少了。

3.要強調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相反量的關係,這在初學時很容易發生錯誤,所以應作爲難點強調。

三、教具

投影儀及幻燈片(主要用於把課上要舉的例題和圖打出,節約時間和黑板空間)。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麼靜止的物體是否有能量?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勢能

利用剛纔學生舉的例子說明,被舉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處於一定高度的重物“儲存”着一種能量,這就是重力勢能,即:重力勢能是由於物體處於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從重力勢能的含義可以看出,它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有關,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2.重力勢能公式

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來。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質量爲m的物體勻速舉高h,由於是勻速上升,物體的動能不變,外力舉高物體做的功w=mgh全部用於增加物體的重力勢能。而此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爲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獲得了多少重力勢能。用ep表示勢能,則處於高度h處的物體的重力勢能爲:

ep=mgh

即重力勢能等於物體重力與高度的乘積。

從勢能公式的指導可以看出,它與功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標量。它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狀態決定的,所以與動能一樣是狀態量。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定義及定義式。

2.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號的含義。

3.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4.培養探究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滲透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學習起點】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國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重點是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本節課重點是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對重力勢能的應用。

2.本節課難點是如何探究重力勢能的概念。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觀察法,控制變量法,演繹推理法,講授討論,分析歸納法。

四、教學教具

鐵球和橡膠球各一個,白紙若干張,CAI教學課件,視頻展示臺。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這是一幅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圖片。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爲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於20xx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衆。可見,有些重力勢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過渡語: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麼我們人類可以將之加以利用。

這是一幅水力發電站圖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勢能來發電的。這些重力勢能正在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過渡語:當然,萬事萬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勢能也可能會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幅圖片說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由以上資料可知,重力勢能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主動的改造自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學習重力勢能知識及其應用。

(二)啓導互動、主體探究

通過前面對功和能關係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即: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且對外做功越多,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就越多。

重力勢能教學設計6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重力勢能是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基礎,根據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重點在於引導學生理解重力勢能,教材從學生已經熟悉的重力做功入手引入重力勢能這一概念,最終推導出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於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系統性學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學時需要結合一些實例,解開學生的困惑。

2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2.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3.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勢能是系統共有的。

4.理解重力做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3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學生在國中階段已對重力勢能有了定性的認識,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本節課在學生已學習了功的相關知識的前提下,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便於學生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重點要考慮高中學生的思維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這一特點,因此,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實例探究引導學生獲取相關知識,獲得相應的技能。

4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係。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

5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帶斜面的長木板、小鋼珠、玻璃珠、小木塊、導學案

6教學過程

6.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情境導入

學生觀看雪崩視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雪花象徵着純潔和美麗,但是它也有狂野的一面,爲什麼這麼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威力?

學生回答:雪從高處落下,重力勢能轉化爲動能。

教師: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重力勢能的相關知識。

板書課題:7.4重力勢能

活動2【講授】問題引入

通過本章第一節的學習,我們已知道了重力勢能的概念,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麼是重力勢能。

學生回答: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教師:通過剛纔的視頻可知雪崩是具有重力勢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下雪時雪花落到我們身上,我們卻沒有任何感覺,爲什麼?

學生:重力勢能大小不一樣。

教師: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有哪些?請同學們利用手邊的器材探究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

活動3【活動】學生探究

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並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

學生彙報探究得出的結論(通過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學案的情況)。

活動4【講授】重力做功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重力勢能的大小與高度有關,而當物體的高度發生變化時,重力要做功,由此可以看出,認識重力勢能不能脫離對重力做功的研究,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重力做功。

思考:將物體由地面被舉高時,重力做負功;物體下落時,重力做正功。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圖7.4-1、7.4-2、7.4-3推導幾種情況下重力做的功,並總結重力做功的特點。

如上圖,學生分析以上三幅圖中物體從A到B的過程中重力做的功。(提示: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圖1是物體由A做自由落體運動到B,容易得出此過程中,重力做功爲WG=mgh=mg(h1-h2)圖2是物體沿斜面由A滑到B,重力做功爲:WG=mgl·cosθ=mgh=mg(h1-h2);

圖3是物體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組成,利用圖B的結論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爲mgh.

引導學生從以上三個過程的推導中分析得到重力做功的特點並完成學案第二部分:重力做功只跟物體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有關,跟物體運動路徑無關。

思維拓展: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與路徑有關?回答是肯定的。可見,重力做功的特點不能亂用,要視具體力而定。

活動5【講授】重力勢能

教師: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體所受的重力mg與它所處的位置的高度的乘積“mgh”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面與重力做功有關(相互作用),又隨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憑藉其相對位置),與勢能的基本特徵一致.物理學中,把物理量“mgh”叫做物體的`重力勢能,用Ep表示。學生自主閱讀教材重力勢能部分,完成學案第三部分。

學生思考討論:同學們知道珠穆朗瑪峯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而珠穆朗瑪峯從山腳到山頂高度大約是4000米,這兩個表示高度的區別在哪裏?

學生回答:參考平面不一樣,海拔高度是相對於海平面來說的,從山腳到山頂高度是相對於山腳所在平面來說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體的高度總是相對於某一水平面來說的,實際上是把這個水平面的高度取0。因此,物體的重力勢能也總是相對於某一水平面來說的,這個水平面叫參考平面,在參考平面上,物體的重力勢能取做0。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完成問題:將一個質量爲5kg的鐵球放在3樓教室一張1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層樓的高度均爲3m,求鐵球的重力勢能。

要求學生分組計算,讓各小組代表彙報自己的計算結果,並簡述計算的方法,學生得到的結果不一致,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由於參考面的選取不同,導致計算計算結果不同,爲了保證計算結果的一致性,必須選擇參考平面。

活動6【活動】思考討論

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重力勢能表達式Ep=mgh,提出問題:重力勢能到底是誰的?是物體的?還是地球的?

學生討論後回答。

師生總結:重力勢能是物體跟地球組成的系統所共有的,而不是物體單獨具有的。

結束語:關於人類與重力勢能的認識,是一個從恐懼到挑戰直再到合理改造的過程。人們對重力勢能的恐懼感是與生俱來的(雪崩、泥石流),但是隨着人們通過生產實踐中對重力勢能的認識的逐步深入,我們開始變得樂於挑戰這種能量(如攀巖運動),甚至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享受重力勢能帶給我的種種樂趣(如過山車).但是,科學的意義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地利用自然(如水力發電)。

活動7【活動】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獲得了哪些知識,學生總結,教師補充。

標籤:重力勢能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