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7篇

設計2.2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捕蛇者說》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7篇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說”的特點;

2、理解本文襯托、對比寫法;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1、這篇課文可分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麼?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分析:這篇課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爲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緣由。第2~4段,通過與蔣氏的對話揭示賦斂之毒甚於捕蛇。第5段爲第三部分,點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緣起——訪查——詢問——感情”的順序來寫的。

2、課文一共寫了幾件事:以哪件事爲主?

分析:本文共寫了兩件事,即捕蛇之危險和賦斂之毒害,以寫後者爲主。

寫賦斂之毒,是通過捕蛇和納稅兩件事的對比,用蛇之毒襯托出來的。兩件事又是主要通過訪問蔣氏得知的。

3、課文是怎樣運用反襯手法卒章顯志的?

分析:文章形象介紹“永州之野產異蛇”,“觸草木,盡死;以哨人,無御之者”,但永州人卻“爭奔走焉”,這一矛盾現象,就爲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接着作者通過一個典型人物的身世經歷,解剖了這一奇怪現象的本質。蔣氏已三代人得到捕蛇的“好處”,但說起來卻“甚戚”;作者建議他免去這種苦差,他卻“汪然出涕”,於是通過他的訴說,我們看到了一幅驚心動魄的社會的黑暗圖畫,這是以“捕蛇”來反襯“賦斂之毒”。在蔣氏的談話中也處處運用了反襯手法。如用“斯役(捕蛇)之不幸”反襯“復吾賦之不幸”,用蔣氏“獨存”反襯鄉鄰“非死則徙”,用自己能“弛然而臥”反襯鄉民之雞犬不寧,用“一歲之犯死者二”反襯鄉鄰的“旦旦有是”等。經過層層反襯鋪墊,作者最後感嘆“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卒章顯志,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主題思想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4、本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1)用對比、襯托手法來突出文章的主題。

文中寫了毒蛇和賦斂之毒兩方面的內容。而寫毒蛇之毒主要是爲了通過對比來突出賦斂之毒的。

例如,在第1段中,作者着力去寫毒蛇之毒、捕蛇之險,但因獻蛇可以頂替交納租稅,所以永州人就爭相捉毒蛇。通過這一對比,已暗示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主題。

第4段中,爲了說明“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之不幸之甚”這一情況,作者又把捕蛇和納稅作了一系列對比。例如:文中寫出鄉鄰們被賦稅逼得走投無路,到處“死者相藉”,而蔣氏卻能“以捕蛇獨存”。鄉鄰們被逼稅的悍吏們責罵騷擾,“譁然而駭”,被弄得雞犬不寧;而蔣氏尚能“弛然而臥”,“熙熙而樂”,“甘食其土之有”。鄉鄰們遭受折磨熬煎“旦旦有是”,蔣氏“一歲犯死者”僅僅兩次。納稅或者捕蛇,最終都是死路一條,可是蔣氏因捕蛇,可以死在交納租稅的鄉鄰們之後。

通過具體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主題。

(2)語言形象、生動,富有表現力。

課文中對異蛇的形象及劇毒的描寫,對“鄉鄰之生日蹩”的情景的描寫,對悍吏騷擾情況的描寫,對蔣氏感情的發展和變化、內心活動、神情態貌的描寫,都生動傳神。教師在講解這一特點時,可以結合課文具體分析。

5、《捕蛇者說》難句例解。

以齧人,無御之者。

①假設而兼有連貫關係的複句。這類複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設偏句在前,結果在後。

②“以”,有人認爲用法同“而”,連詞,這裏不取。因爲從文氣來看,並不通暢。我們以爲,或可看成作“用”講的介詞,後面省去“以”的連帶成分“毒牙”一類的東西,也可以用代詞“之”代替“毒牙”等。同樣結構如《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或說同“已”,時間副詞。又如:“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國語·晉語》)“王以和三晉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譯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沒有能夠抵禦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詞增加了意動用法,一毒之”是“以之爲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賓語“之”。“毒”作“恨”講,《廣雅·釋言》:“毒,俗也”又如:“死者不毒,奪者不溫。”(《孫臏兵法·行篡》)“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韓非子·用人》)或說“毒”作“害”講,參閱下文“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說明。

譯文:你把這差事當作災難嗎?

飢渴而頓路。

①因果複句的緊縮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經認爲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②“頓”,《說文》:“下首也。”段玉我認爲應當是“頓首”,即以頭叩地。引申爲“止”爲“停”。“踏(b6)”,《說文》:“僵也。”又,“走”部:“道,僵也。”“踏”、“渲”是一個字。《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躇”也是向前倒覆。

譯文;因爲飢餓(到極點),口渴(到極點),就停下來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於今天作頻率副詞用的“往往”,而是作“從這裏到那裏,從那裏到這裏”講,《說文》:“往,之也。”就是“到”。《陳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語”,用法相同。“往往”的後面有連詞“而”連接它後面的動詞“死”,是“往往”作爲動詞的句法環境。又,《觀巴黎油畫記》是19世紀作品,文中“往往留象於館”的“往往”,跟今天詞義相同。解釋詞義常常需要踉分析句子結構聯繫起來,不能孤立地就詞釋詞。段玉裁注《說文》“毒”字:“往往猶歷歷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遞相,即“一個接着一個”。又如“父子相繼”,只能是子繼父不能是父繼子。

譯文:來來往往死掉的,屍體一個壓着一個。

吾恂恂而起。

“恂”,《說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說“雖雞狗不得寧焉”,那是由於沒有幹捕蛇的事,“捕蛇者”由於有“蛇”,就懷有信心。

譯文:我滿懷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人。

①包孕句。主語“太醫”因承前者,及物動詞“募”的`賓語又是假設複句,“有能捕之者”是無主句,“當其租入”的主語“蒞事者”明顯可知,因此省略。

②“租人”不當“稅收”講,不是一個詞,《柳河東集》其他地方也不見“租人”。“當其租人”是兼語短語,“租”是兼語,“入”是兼語後面的調語,音義同“納”,亦即“繳納”。有人把“當其租”作爲“入”的狀語,恐屬欠妥。“當”前面或可加上介詞結構“以之”。

譯文:招募有能夠捕到蛇的,就(把蛇)當作那個租稅交給國家。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①單句,用設問形式表示強烈的感嘆,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爾雅·釋信》:“準也。”

②“賦”,稅;“斂”,徵收。“毒”,一解釋爲“厚”,跟本句無關;一解釋爲“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譯成現代漢語是“毒害”,仍舊是名詞,只是比“毒”的本義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動用法,就是“若以之爲毒乎”,也就是“你把這差事當作毒害麼”;“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動用法,後面省賓語“之”意思是“又怎麼敢把這差事當毒害呀”。

③“甚”,音義同“善”,也就是“賢”,江蘇泰興方言還讀“善”爲?。又如《禮記·內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廣韻·下平聲·一先》:“賢,善也。”又如:“師不必賢子弟子。”(《師說》)“賢”也不是隻講品德,而是講條件,“賢”就是“善”,也就是“甚”。“賢”古寫作“?”,《說文介“?”部:“堅也,古文以爲‘賢’字。”楊樹達《釋賢》:“人堅則賢……堅乃能耐也。”這樣看來,“甚”作“勝”講並非由於假借,而是由於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較的介詞“放”。或說“甚”是形容詞增加比較性能的用法。

譯文:誰知道賦稅徵收的毒害有比這種蛇更嚴重的呢?

苛政猛於虎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爲“苛政”的“政”是“徵”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賦稅”,現在還有人據以爲說。王氏所說未必可信,因爲“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政”只是一個方面。柳宗元所引出於《禮記·檀弓》,王引之講的是《禮記》,那裏也應當是“苛政”。訓活學有兩個原則:凡用本字講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訓釋某個詞義不但在本句講得通,到了別處也講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晉書·武帝紀》《北史·周武帝紀》)

譯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厲害啊。

三、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負,有理想。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執掌朝政,採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額外賦稅,查辦貪官污吏等等,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積極參加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爲禮部員外郎,這年他32歲。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敗。王叔文被殺,參與者都被懲處,柳宗元被貶爲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後,柳宗元又被貶到更荒遠的柳州(今廣西柳州)任刺史。最後死在柳州,死時才46歲。《捕蛇者說》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這種文章往往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或因事發論,或抒發感觸,行文較爲自由靈活。“說以感動爲先”(李善),文中蘊含着感情,這是“說”的一大特點。《捕蛇者說》中就蘊含着柳宗元當時的悲憤之情。這篇文章在寫法上獨具特色,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研究這點。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齧(niè)臘(xī)攣(luán)碗(wǎn)瘻(1òu)癘(lì)當(dàng)其租入嗣(sì)幾(jī)死者數(shu6)矣蒞(lì)蹙(cù)殫(dān)踣(b6)死者相藉(jiè)囊(nǎng)隳(huī)恂(xún)缶(fǔu)謹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

(四)朗讀課文。

叫三四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逐段講解課文。

第1段

1、全班同學齊讀。

2、詞句。

永州①之野產異蛇,黑質①而白章;觸草木,盡死;①以齧人,無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臘③之②以爲餌,可③以已大風、攣碗、瘻、疾,去死肌,殺三蟲。①其始,太醫④以王命聚④之,歲賦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當③其租人。永③之人爭奔走焉。

①⑥“之”:的。“異”:奇特。“質”:本體,指蛇身。①“而”:表並列。“章”:彩色花紋。“觸”:接觸。“盡”:全部,都。①“以”:而,如果。“齧”:咬。“御”:抵禦。②“之”:代蛇毒。①“者”:指辦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臘”:曬乾。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爲”:作,製成。“餌”:藥餌。“已”使動用法,使……離去,這裏意爲。“大風”:麻瘋。“攣碗”:手腳不能屈伸的一種病。“瘻”:脖子腫。“癘”:惡瘡。“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覺的肌肉,壞死的肌肉。“三蟲”:人體內的寄生蟲。①“其”:指所要述說的事。“太醫”:御醫,皇帝的醫生。“聚”:收聚。“歲”:名詞用作狀語,每年。②“其”:指蛇。“二”:兩次。“募”:徵集,召募。②“者”:指人。“當”:當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繳納。“人”:民,避諱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於此,在這件事上。

3、內容。

提問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講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爲寫異蛇的劇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爭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頂替租賦。

提問二:作者寫這些要說明什麼?

講解:作者寫這些是要說明永州之民的這種遭遇乃是皇帝詔令(“王命”)給帶來的。

第2段

l、叫一名同學朗讀。

2、詞句。

有蔣氏①者,專其利三世吳。問①之,則日:‘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爲②之十二年,幾死②者數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

①“者”:錶停頓,“專”:獨佔,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賦。①“之”:代蔣氏。“則”:卻。“於”:在。“是”:這事。“嗣”:繼承,接續。“爲”:做,幹。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賦這事。“幾”:幾乎,差點兒。②“者”:指“兒死”的情況。“數”:多次。③“之”:代以上說的這些話。“貌”:臉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內容。

提問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講解:這段的段意可概括爲寫蔣氏悲哀地敘說他一家三代都幹這捕蛇以抵租賦之事的悲慘遭遇。

提問二:這段首句“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對蔣氏作介紹,是否還有別的意思?

講解:首句不只對蔣氏作介紹,更在抒發作者內心的悲憤之情,“專其利三世矣”,語中含有強烈的譏諷意味。

第3段

1、全班齊讀。

2、詞句。

餘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餘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悲”:憐憫。①“之”:代蔣氏。“且”:並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賦這事。“將”:打算。“告”:告訴。“於”:及於,給。“蒞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蒞”,臨,統管,治理。“更”(gēng):更換。“役”:差事。“復”:恢復。“則”表連接,那麼。“何如”:如何,怎麼樣。

3、內容。

提問:這段寫什麼?

講解:這段寫作者憐憫,同情蔣氏的不幸,並告訴蔣氏打算用“更役復賦”的辦法爲他解除不幸。

第4段

1、叫一名同學朗讀本段。

2、詞句。

蔣氏大成,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①之乎?則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淚水盈眶的樣子。“涕”:眼淚。“君”:敬稱。“將”:打算。“生”:使動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厲害。“向”:舊時,往昔。“爲”:做,幹。“病”:苦。這幾句寫蔣氏極爲悲哀地回答作者,說如果恢復他的租賦,那麼這給他帶來的不幸要遠比捕蛇給他帶來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①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八,號呼②而轉徒,飢渴③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令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令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令其室十元四五焉。非死則徙爾。⑤而吾以捕蛇獨存。

“自”:從。“是”:這。“鄉”:行政區域單位。“積”:累積。“於”:到。“歲”:年。①“而”:表承接,意爲在這60年間。“生”:生活。“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詞用作狀語;“蹙”,緊迫,減縮。“蟬”:盡。“竭”:窮盡。“號(h?)呼而轉徙”:哭喊着輾轉遷徙;②④“而”:連接狀語與調語。③“而”:因而。“頓”:困厄。“踏”:倒下。“觸”:接觸,冒着。“犯”:觸犯。“呼噓”:呼吸。“毒病”:有毒的疫氣;“癘”,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壓着;“藉”,坐臥其上。“曩”:往昔,從前。“室”:家。“焉”:語氣詞。“非……則……”;不是……就是……。“徙”:遷徙。“爾”:語氣助詞,罷了。⑤“而”:但是。“以”:因爲,由於。“存”:存活。這幾句是蔣氏自述鄉鄰在這60年間“非死則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卻由於捕蛇抵賦而存活下來。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①平東西,隳突②乎南北,譁然①而駭者,①雖雞狗不得寧①焉。吾河仿②而起,視其擊,③而吾蛇尚存,則弛然④而臥。謹食之,時⑤而獻②焉。退③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③焉;其餘,則熙熙①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②雖死③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悍吏”:兇暴的官吏;“悍”,蠻橫。“之”:取消句子獨立性。“叫囂(Xid。)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爲叫囂隳突乎東西南北;“叫囂”,呼喊喧鬧;①②③“乎”:於,在;“隳突”,衝撞毀壞。“譁”:吵嚷,喧譁。①②④⑤?“而”:連接狀語與調語。“駭”:驚擾。“者”:指上述“叫囂……而駭”的騷擾惡行。①②“雖”:即使。“寧”:安寧。①③“焉”:語氣詞,啊。“佝佝”:心有顧慮的樣子。“其擊”:那個瓦罐。③“而”:順連。“弛”:放鬆。“謹”:謹慎小心。①“食”:飼,餵養。“時”:按時。②“焉”:之,代蛇。“退”:歸家。③“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盡吾齒”:過完我的歲月;“齒”,人的年齡。“蓋”:連詞,承接上文申說原因,沒有實在意義。“犯”:觸犯,冒。“二”:兩次。“熙熙”:快樂的樣子。“豈”:哪裏。“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經。“安”:怎麼,哪裏。“毒”:怨恨。這幾句是蔣氏自述比起鄉鄰們因繳納租賦而受悍吏騷擾蹂躪,天天遭受不幸,他幹捕蛇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兩次,其餘時間就可“熙熙而樂”。這些話顯然含着譏刺,含着怨憤。

3、內容。

提問:本段主要寫什麼?說明什麼?(要求各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本段主要寫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賦重壓下“非死則徙”的悲慘遭遇;說明苛賦之害比毒蛇之害更爲厲害,更加可怕。

第5段

1、全班同學齊讀。

2、詞句。

餘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①以蔣氏①觀①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爲③之說,②以俟夫②觀人風者得焉。

“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殘酷的政令。“猛”:兇暴。“於”:比。“乎”:於,對。“是”:代孔子的話。“今”:現在。①“以”:根據。①“觀”: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猶”:仍然。“信”:可信。“孰”:誰。“斂”:賦稅。②“之”:的。“毒”:害。“甚”:超過。“故”:因此。“爲”:爲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說”:寫此“說”。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詞,那。②觀”:考察。“人風”:民風,民情風尚;“人”,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3、內容。

提問:結尾這段寫什麼?

講解:結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憤慨地譴責其害遠遠超過毒蛇劇毒,比毒蛇之害慘酷得多的重賦苛政,同時言明寫此說的目的。

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爲了表情明意,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講解:本文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特點:①襯托。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願幹此差事,這就令人心澤地看到“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對比。以其鄉鄰60年來由於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爲:①作,製成。“然得而腊之以爲餌”。②做,幹。“今吾嗣爲之十二年”。③爲了。“故爲之說”。

已:①離去,意爲醫治。“可以已大風”。②已經。“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賦:①徵收。“歲賦其二”。②租賦。“孰知賦斂之毒……”

瘍:①惡瘡。“可以已……瘻、癘’。②疫病,疫氣。“呼噓毒病”。

入:①繳納。“當其租人”。②收入。“竭其廬之入”。

歲:①每年。“歲賦其二”。②年。“積於今六十歲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厲害。“末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③超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平!”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噓毒病”。③害。“孰知賦斂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將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鄉鄰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引,飼。“謹食之”。

觀:①看。“今以蔣氏觀之”。②考察。“以俟夫現人風者得焉”。

虛詞總結

之:①的。“永州之野產異蛇”。②取消句子獨立性。“悍吏之來吾鄉”。③代詞。“問之,則日”(代人,他)“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爲之十二年”(代事)“以齧人,無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話語)而:①表並列。“黑質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並且。“君將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卻。“而吾以捕蛇獨存”。⑤連接狀語和謂語。“號呼而轉徙”。

以:①而,如果。“以齧人,無御之者”。②用,拿。“太醫以王命聚之”。③因爲。“而吾以捕蛇獨存”。④根據。“今以蔣氏觀之”。⑤表目的。“故爲之說,以俟夫現人風者得焉”。

焉:①兼詞,於此。“永之人爭奔走焉”。②之。“時而獻焉”。③語氣詞。“今其室十無一焉”。

乎:①嗎。“君將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平!”③(句中)於,在。

“叫囂乎東西”。

於:①在。“吾祖死於是”。②給。“餘將告於蒞事者”。③及於,到。“積於今六十歲矣”。

④比。“苛政猛於虎也”。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柳宗元的文學常識及說的體裁特點

2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3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誦文章能瞭解文章大意

2在瞭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內容前提下,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這篇說,讓學生理解蔣氏三代寧可死於毒蛇之害而求免於苛稅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行,也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蛇在我們心目中是什麼樣的形象?下面請同學來談一談。

2、想到了蛇,同學們就聯想到了兇狠、殘忍這些詞語,就感到恐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樣說說捕蛇人的事的。[板書課題,作者]

或從背景介紹導入:唐玄宗天寶中期起,戰爭仍頻,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爭、朱沎(cǐ)叛亂等禍亂接連發生,全國稅戶比唐玄宗早期減少四分之三,而兵員卻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休無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亡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卻有一種職業可以免其賦稅,到底是什麼職業呢?他們又過着怎樣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題解題:

1、捕蛇者說不能譯成捕蛇的人說,因爲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議論,可以敘事,但敘事也是爲了說理,相當於現代的雜文。

2、作者簡介: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負,有理想。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執掌朝政,採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額外賦稅,查辦貪官污吏等等,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積極參加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爲禮部員外郎(官階相當於副司長)這年他32歲。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敗。王叔文被殺,參與者都被懲處,柳宗元被貶爲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後,柳宗元又被貶到更荒遠的柳州(今廣西柳州)任刺史。最後死在柳州,死時才46歲。《捕蛇者說》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及句子停頓。

2、正音

3、指名朗讀,一人一段。

4、齊讀。

四、試譯課文:

二人小組,結合註解流通大意,並記下看不明白的語句,待全班討論解決。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朗讀課文。

二、集體解疑,疏通文意。

學生提出有疑難的語句,全班集體解疑。具體方法:

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同學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然後一人一句翻譯課文,教師適當點撥。

三、總結實詞虛詞。

(一)實詞總結

爲①作,製成。然得而腊之以爲餌。②做,幹。今吾嗣爲之十二年。③寫。故爲之說。

已①離去,意爲醫治。可以已大風。②已經。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賦①徵收。歲賦其二。②租賦。孰知賦斂之毒

癘①惡瘡。可以已瘻、癘。②疫病,疫氣。呼噓毒癘。

入①繳納。當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廬之入。

歲①每年。歲賦其二。②年。積於今六十歲矣。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厲害。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③超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噓毒癘。③害。孰知賦斂之毒

生①活,存活。君將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鄉鄰之生日蹙。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飼。謹食之。

觀①看。今以蔣氏觀之。②考察。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二)虛詞總結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異蛇。②取消句子獨立性。悍吏之來吾鄉。③代詞。問之,則曰(代人,他)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爲之十二年(代事)以齧人,無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話語)

而①表並列。黑質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並且。君將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卻。而吾以捕蛇獨存。⑤連接狀語和謂語。號呼而轉徙。

以①如果。以齧人,無御之者。②用,拿。太醫以王命聚之。③因爲。而吾以捕蛇獨存。④根據。今以蔣氏觀之。⑤表目的。故爲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①兼詞,於此。永之人爭奔走焉。②之。時而獻焉。③語氣詞。今其室十無一焉。

乎①嗎。君將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於,在。叫囂乎東西。

於①在。吾祖死於是。②給。餘將告於蒞事者。③到。積於今六十歲矣。④比。苛政猛於虎也。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詞的含義及用法;瞭解“說”的特點;

2.理解本文襯托、對比的寫法;

3.認識柳宗元同情勞動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能大概掌握課文情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

背景介紹:唐玄宗天寶中期起,戰爭仍頻,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爭、朱沎(cǐ)叛亂等禍亂接連發生,全國稅戶比唐玄宗早期減少四分之三,而兵員卻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隨意增設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休無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但悍吏仍不放過,“有流亡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卻有一種職業可以免其賦稅,到底是什麼職業呢?他們又過着怎樣的生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捕蛇者的世界。

2.解題釋疑: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其內容大多是一事一議,常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行文較爲自由靈活。“說以感動爲先”(李善),文中蘊含着感情,這是“說”的一大特點。《捕蛇者說》中就蘊含着柳宗元當時的悲憤之情。

3.梳理字詞:

朗讀課文,請學生口譯課文,教師補充註釋,並歸納重要字詞。

可分爲三類歸納:

(1)詞類活用:

如:動詞作名詞:殫其地之出(出產的糧食),竭其廬之入(收入的財物)

名詞作狀語:歲賦其二(每年)

(2)古今異義:病:古義(困苦不堪) 今義(疾病)

(3)一字多義:食:謹食之(餵養)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教師舉例,請學生補充歸納)

4.小結設疑:

(1)用精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現蔣氏一家悲慘遭遇的。

第二課時

1.複習鞏固:

將準備的字詞測驗發給學生,進行復習鞏固。

2.問題研討:

形式一:學生針對文章的內容、寫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問題並在小組內解決。

形式二:教師進行指導性地提問,帶領學生逐步解讀課文,並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

問題集錦:

①永州之蛇“異”在何處?永之人爲何爭奔走焉?

②蔣氏三代命運悲慘,令人同情,你認爲他哭訴時想讓作者幫助他嗎?爲什麼?

③文中描繪蔣氏鄉鄰“今其室十無一焉”,你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④蔣氏捕蛇九死一生,卻不以捕蛇爲苦,反而自得其樂,造成這種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語言有什麼用意?

⑥作者對“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現象抱以怎樣的感情和態度呢?

⑦對於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3.寫法探討:

本文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特點:

①襯托。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願幹此差事,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對比。以其鄉鄰60年來由於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況之對比,生活狀況之對比,危險次數之對比,死亡時間之對比等。

4.質疑之聲:

柳宗元作爲封建時代的一名官吏卻寫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認爲他是爲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認爲這不過是他被貶官後的失意所爲,對朝廷之不滿更多的是一種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結合其經歷及當時社會背景來談)

5.歸納總結:

本文通過對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而不願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暴的罪行,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6.課後思考: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請發揮想象力,爲本文續寫一段文字。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運用襯托、對比寫法,突出中心思想:賦斂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積累本文的文言詞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

3.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所作。其時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多,貪官污吏橫徵暴斂,使人民陷於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作者通過捕蛇人蔣氏口述悲慘身世,反應民不聊生的境況,刻畫悍吏的兇暴,描繪捕蛇人的心態,最後點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題思想。學習這篇文章,對於我們瞭解中唐時期的社會狀況,認識封建社會殘酷的剝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難,是有幫助的。

“捕蛇者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說說捕蛇人的事。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議論,也可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

全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異蛇的性狀和永州人冒死爭捕這種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過蔣氏的自訴悲慘遭遇,寫出賦斂之毒,揭露苛捐重賦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首先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接着借蔣氏血淚陳述,勾勒出中唐時期農村破產,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慘狀,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苛徵重賦的罪行。這是教材的重點,因此要着重領會。

第三部分(第5段):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通過蔣氏祖孫三代寧可死於毒蛇之口而求免於苛稅的記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罪行,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同情。

本文的主題是通過捕蛇人的訴說來體現的,因此寫蔣氏跟作者的談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文中寫蔣氏的自述,自始至終採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蔣氏從各個時期、各個角度將捕蛇的不幸和賦稅帶來的不幸加以對比。這是教材的難點所在,帶領學生閱讀分析,得出對比和襯托之處。

本文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偶句、散句交錯運用,間以錯綜、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種整齊、錯綜之美。行文高度緊湊,語言精練,筆力遒勁,沉鬱深厚,言真意切,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珍品。

教學設想:

本文詞語量大,需要理解的實詞比較多,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如果字字講解落實,學生學得比較枯燥,教師教得也比較乏味。爲了擺脫這種局面,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起來。

對課文大意的理解,改變以往教師逐字逐句講授的方法,變爲讓學生提問、教師檢查雙邊互動的模式。

《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衆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讀懂字詞句,在此基礎上,總結文章的寫法,並突出這種寫法的目的,教學中始終要注意扣住中心。

因此,本文的教學步驟大致分爲這樣幾步:先讀準課文,包括字音和停頓;再讀懂課文,包括理解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接着讀透課文,包括分析文章的寫法,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後讀活課文,在把握文章的中心的基礎上,聯繫本文所敘述的事件,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並引發聯想和思考。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理解對比的寫法。

三、瞭解封建社會繁重的賦稅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從而增強對新社會的熱愛。

教學重點:

理解第四段對比的寫法

教學難點:

一、唐代中期的賦稅之毒。

二、作者所處的政治環境。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讀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爲重點,從而領會寫作意圖。

三、作者的處境,在適當的地方點明一下,以便讀懂課文,但應避免過多地講史。

四、對比的方法,學生早已熟悉,本文兩個對比,指導中已經說明,不必重複多講,只要體會對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讀文言文,向來有講解詳、課時多的習慣,現作嘗試,內容力求精要簡明,只用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探索寫作意圖。

二、掌握體裁特點。

三、理解對比寫法。

四、複習“而”用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預習

參看“閱讀指導”和註解,通讀課文,根據練習一的要求,反覆朗讀。

二、教讀課文。

朗讀,指名讀全文,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注音,幫助正音。分段範讀,並按段指出應注意詞句。抽查提問學生口述大意後,師生共同歸納。(隨時板書)

第一段 詞語:黑質而白章,“而”表示前後詞語並列關係。然得而腊之以爲餌:得,捕得。“而”表示前後詞語承接關係。大意:敘永州人捕蛇緣同,先說蛇的毒性和功用,後說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爭奔走焉”。

獨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這個差使呢?(教師抽查提問)

第二段 詞語:數,多次。若,像。大意:敘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卻以爲“利”。

獨立思考:只有姓蔣的一家人在捕蛇上“專其利”,衆多的人仍要交租。(教師抽查提問)

第三段 詞語:若,像。告於蒞事者:柳宗元當時參加朝廷中革新派,鬥爭失敗,爲首的王叔文被殺,他被貶爲永州司馬,在地方上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所以說要代蔣氏轉告地方官。大意:敘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賦斂之毒過渡。

第四段 詞語:大戚,汪然出涕,悲傷之至,可見賦斂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癘:疫氣。“鄉鄰之生日蹙”,總寫負擔租入者的情況,“殫其...相藉也。”具體寫他們的悲慘生活。“曩與吾祖居者...非死則徙爾”,寫負擔租賦的鄉鄰的結果。徙,遷移。“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而”表句子之間轉折關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寫悍吏逞兇,兩語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順,這裏是“小心謹慎”。譁然而駭、恂恂而起、弛然而臥、時而獻焉,“而”都是表示前邊的詞起修飾作用。退而甘食,退,回來,“而”連接退和食。蓋一歲...有是哉! 明知捕蛇最後必死,卻寧願選擇捕蛇而避免繳租,可見繳租之害。“今雖死乎此...安敢毒耶?”毒,怨恨,這是極其沉痛的話。

獨立思考:閱讀指導中提到兩個對比,作用是什麼?(教師抽查提問)

第五段 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觀人風者得焉,古代把詩叫做風,有采詩官收集民間歌謠用來觀察民風。柳宗元寫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瞭解民間疾苦,所以比作採風。

獨立思考後分組討論:柳宗元爲什麼寫本文?它的主旨是什麼? “說”是什麼意思?(教師抽樣提問,其他學生可舉手搶答補充。)

小結:(教師評價提問)

1.柳宗元當時貶爲永州司馬,地位很低, 無可能直接用權力來改變重賦毒民的局面,就寫下這篇課文,並希望當局者能瞭解民間疾苦。

2.“苛政猛於虎”這句話,已成爲歷來抨擊反動派的用語。

3.“說”這種文體,往往是短論。說,本有釋、述的.含義。 後來變爲因事因理而述說,“與論無大異”,我們比喻它是“雜文”。本篇的特點是在末了點明主旨,即所謂“卒顯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學過本文後,你對封建社會和今天的社會有什麼不同認識?

三、整理、複習、鞏固。

1.朗讀全文,並板演:熙熙,徙,臘,曩,隳突

2.把板書上的“而”字用法歸納,記在筆記本上。

3.辨析、比較:指名口頭講解

┌然得(捕得)而腊之以爲餌

└以俟觀人風者得(得到)焉

┌更若(你)役

└貌若(好像)甚戚

┌又安敢毒(怨恨)耶

└孰知賦斂之毒(毒害)有甚是蛇者乎

四、佈置作業

背誦第4、5段,互相檢查。

附:板書設計(投影片)

“而”字用法

黑質而白章 表前後並列關係

得而腊之以爲餌 表前後承接關係

哀而生之乎 表前後並列關係

而鄉鄰之生日蹙 表前後承接關係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對後的修飾關係

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 表前對後的轉折關係

譁然而駭者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恂恂而起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弛然而臥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關係

時而獻焉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關係

熙熙而樂 表前對後的的修飾關係

聞而愈悲 表示承接關係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捕蛇者說》選自義務教育江蘇版九年級課文,這篇課文是柳宗元被貶官永州司馬時寫的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學理念:

平時文言文教學比較煩索,字、詞、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實,學生學得比較枯燥,教師教得也比較乏味。爲了擺脫這種局面,我反覆思考,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學習興趣。結論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動起來。

教學思路:

對課文大意的理解,改變以往教師逐字逐句講授的方法,變爲讓學生提問、教師檢查雙邊互動的模式;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改變以往逐段講授式或逐題提問式,變爲以一點提挈全文,學生討論式。在教學過程中強化文章的朗讀和及時鞏固。

教學流程:

教學目標:

a、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b、瞭解“說”的體裁特點;

教學重點:

a、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b、“說”的體裁特點;

教學難點:

a、正確評價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討論、點拔、朗讀;

教學用具:

投影儀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蛇”在我們心目中是什麼樣的形象?下面請同學來談一談。

2、想到了蛇,同學們就聯想到了“兇狠、殘忍”這些詞語,就感到恐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樣說說捕蛇人的事的。[師板書課題,作者]

3、學習這篇課文,除了要掌握字、詞、句的含義之外,我們還需要學習以下兩點內容。[師投影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

二、檢查預習,講授新課:

1、老師首先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①指名簡介作者;

②檢查預習題中字音、字義兩項內容。

2、通過檢查的結果看,同學們課前作很認真的準備,很好。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圈出含義理解不清楚的詞句,然後討論。

①生自讀課文,圈出含義理解不清楚的詞句;

②生之間互相討論;

③生提問老師。

④師強調文中一些重點詞句的意思;

⑤歸納總結練習。

ⅰ古今義差別:

涕 病 可以 雖

ⅱ詞類活用

鄉鄰之生日蹙

君將哀而生之乎

ⅲ一詞多義

食 毒

3、通過同學們剛纔對課文的閱讀,我們基本上理清了課文的大義。那麼,捕蛇者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①生討論發言,師歸納板書。[全部內容見板書]

②師小結:

ⅰ蛇的毒性之大,至使蔣氏祖父和父親都因捕蛇而死,可見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與鄉鄰們相比卻又是大“幸”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他的“幸”是“不幸”之中的“萬幸”。

ⅱ捕蛇者的“幸”與鄉鄰的“不幸”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際上就是什麼和什麼的對比,又有何作用呢?並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其他的對比。(實際上就是“役”之幸與“賦”之不幸的對比,從而突出“賦稅的沉重,人民生活的痛苦”。)

ⅲ捕蛇者是怎樣形容這種現象的呢?孔子又是怎樣說的?作者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目的?作者自己又是怎樣評價的?

ⅳ那麼,作者對這種現象抱以什麼樣的感情和態度呢?(進步性和侷限性)

ⅴ其實不管是蔣氏,還是鄉鄰,他們都是不幸的。他們只是在沉重的賦稅的壓迫下,生活方式不同而已。作者這樣來寫,充分的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4、這篇“說”通過蔣氏三代寧可死於毒蛇之害而求免於苛稅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殘酷的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罪行。曾經我們也學過一篇“說”,同學們是否還記得,那篇“說”又表現了什麼主題呢?聯繫本文,思考一下“說”這種體裁有什麼特點?完成課後“思考和練習”第五題。

三、鞏固練習,歸納總結:

閱讀理解:

餘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A),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B)蛇者乎!故爲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1、該語段選自課文《 》,作者是 , 朝文學家,著有《 》。

2、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A)是

(B)是

3、文中引用孔子的話,從議論文的要素考慮,其作用是 。

4、請從選文中摘出本文的中心句: 。

5、回答下列問題:

①餘悲的是:

②餘信的是:

③餘明的是:

④餘期望的是:

6、對作者所期望的,我們應怎樣理解?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古文言文,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統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比毒蛇和老虎還要厲害,我們對當時的人們懷有深切的同情,對當時的封建統治懷有無比的憤恨和批判。下面讓我們帶着這種感情集齊朗讀課文,以加深理解。

師生一起朗讀課文,結束本堂課。

板書設計:

捕蛇者說

柳宗元

綱 “役”之幸 “賦”之不幸

(捕蛇者) (鄉 鄰)

不幸

以捕蛇獨存 非死則徙爾

幸 馳然而臥,熙熙而樂 譁然而駭

後死 先死

課後反思:

這堂結束了,我教得舒心,學生學得輕鬆,甚至有學生情不自禁地說:“這麼快就下課了,我還沒覺得時間這樣快過呢!”這說明了學生也比較討厭逐字逐句的講授,他們喜歡活躍的課堂,喜歡自由的課堂,喜歡充滿辯論味的課堂。這就啓示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設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一、理解並掌握“質、賦、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實詞,瞭解“乎”、“而”的多種用法。

二、認識“說”這一文體的特點及對比的寫法。

三、理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說”這一文體和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第4段從語言角度分析、第5段從思想角度分析是難點,必須引導學生力求正確把握。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捕蛇者說》寫於作者在永州任職時,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課文通過捕蛇者蔣氏對其祖孫三代爲免交賦斂而甘願冒着死亡威脅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時期我國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或敘事兼議論,或議論兼敘事,將敘事和評論結合起來,以說明一個道理。

二、講析課文

引導學生憑藉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第1段。教師適時做以下點撥:

1、重點詞語和文句

質:質地,東西的主體。這裏指基本顏色。

章:花紋。

齧(niè):咬。

臘(xī):乾肉。文中用作動詞,把肉晾乾。

歲:每年。

當(dàng):抵充、頂替。

永之人爭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爭先恐後地忙着去做這件事。焉,兼詞,於此,爲這件事。

2、提問:文章開頭,作者爲什麼要如此強調“異蛇”之毒?

明確:(1)這是作者設置的一個懸念,爲下文埋下伏線,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生了急切讀下去的願望。(2)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觸草木盡死”,“盡死”前省去的主語應是“草木“,其餘皆省去“毒蛇”。

小結:寫“異蛇”劇毒,而“永之人爭奔走焉”。

3、指名朗讀第2、3兩段

提問:蔣氏的自述反映了什麼?文章在這一段着重寫什麼?

明確:如果說第1段是概述,從第2段開始便轉入到具體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於是”,有的“幾死者數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爲寫“害”,再用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並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裏行間,深含悲苦。“利”與“害”交錯,跌宕有致。

專其利:“專”,獨自享有。

提問: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3段起過渡作用。通過作者的提問,將文章引入正題。“更若賦,復若役,則何如?”欲揚先抑,“餘悲之”與下文的“餘聞而愈悲”相應,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

4、齊讀1—3段。

三、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有關作業。

2、補充作業:

(1)熟讀、意譯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實詞。

①黑質而白章(質,原指本質,底色;章,花紋。)

②當其租入(當,抵當,抵充)

③今吾嗣爲之十二年(嗣,繼承)

④貌若甚戚者(戚,悲傷)

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指名朗讀、意譯第1段。

2、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釋有關實詞。

二、默讀第4段,借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瞭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教師對重點詞語適當點撥:

汪然:眼眶裏含淚的樣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鄉鄰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殫(dān):盡。

廬: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編的墊,文中用作動詞,“墊着”;“相藉”,相壓。

蓋:句首助語詞。

熙熙:快樂的樣子。

2、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蔣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的?

明確:文章通過對“捕蛇”、“賦斂”之間“利”與“害”的一系列對比,說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板書:

結論:“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小結:2—4段,記敘“蔣氏”一家三代的悲慘遭遇,揭露“苛政猛於虎”的現實。

4、齊讀第5段。

疑乎是:對這句話表示懷疑。乎,相當於“於”,介詞,對。是,代詞,指苛政。

於:介詞,比。

猶信:信,真實。

孰:誰。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以,介詞,用來。俟,等待。夫,指示代詞,那些。觀,考察。人風,民風,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當於“之”,指作者寫的《捕蛇者說》這篇文章。

小結:點明文章中心,說明寫作目的。

5、齊讀課文後討論。

提問:《捕蛇者說》怎樣表現了“說”這一文體的特點的?

明確:全文有敘有議,雖記敘較多,但卻處處爲議論服務。符合“說”可敘可議,以議爲主的`特點;全文語言極其形象、生動,亦符合“說”這一文體比較講究“文采”的特點。

三、練習。

1、完成課後“辨析·比較”題三。

2、補充作業:課外閱讀並翻譯《苛政猛於虎》這一文言短文。

3、參照課文中“蔣氏”與作者的對話,寫一則“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說》難句例解

以齧人,無御之者

1)假設而兼有連貫關係的複句。這類複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設偏句在前,結果在後。

2)“以”,有人認爲用法同“而”,連詞,這裏不取。因爲從文氣來看,並不通暢。我們以爲,或可看成作“用”講的介詞,後面省去“以”的連帶成分“毒牙”一類的東西,也可以用代詞“之”代替“毒牙”等。同樣結構如《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或說同“已”,時間副詞。又如:“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國語·晉語》)“王以和三晉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

譯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沒有能夠抵禦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詞增加了意動用法,“毒之”是“以之爲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賓語“之”。“毒”作“恨”講,《廣雅·釋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奪者不慍。”(《孫臏兵法·行篡》)“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韓非子·用人》)或說“毒”作“害”講,參閱下文“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說明。

譯文:你把這差事當作災難嗎?

飢渴而頓踣

1)因果複句的緊縮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經認爲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頓”,《說文》:“下首也。”段玉裁認爲應當是“頓首”,即以頭叩地。引申爲“止”爲“停”。“踣(bó)”,《說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個字。《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譯文;因爲飢餓(到極點),口渴(到極點),就停下來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於今天作頻率副詞用的“往往”,而是作“從這裏到那裏,從那裏到這裏”講,《說文》:“往,之也。”就是“到”。《陳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語”,用法相同。“往往”的後面有連詞“而”連接它後面的動詞“死”,是“往往”作爲動詞的句法環境。又,《觀巴黎油畫記》是19世紀作品,文中“往往留象於館”的“往往”,跟今天詞義相同。解釋詞義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結構聯繫起來,不能孤立地就詞釋詞。段玉裁注《說文》“毒”字:“往往猶歷歷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遞相,即“一個接着一個”。又如“父子相繼”,只能是子繼父不能是父繼子。

譯文:來來往往死掉的,屍體一個壓着一個。

吾恂恂而起

“恂”,《說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說“雖雞狗不得寧焉”,那是由於沒有幹捕蛇的事,“捕蛇者”由於有“蛇”,就懷有信心。

譯文:我滿懷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1)包孕句。主語“太醫”因承前者,及物動詞“募”的賓語又是假設複句,“有能捕之者”是無主句,“當其租入”的主語“蒞事者”明顯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當“稅收”講,不是一個詞,《柳河東集》其他地方也不見“租入”。“當其租入”是兼語短語,“租”是兼語,“入”是兼語後面的謂語,音義同“納”,亦即“繳納”。有人把“當其租”作爲“入”的狀語,恐屬欠妥。“當”前面或可加上介詞結構“以之”。

譯文:招募有能夠捕到蛇的,就(把蛇)當作那個租稅交給國家。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單句,用設問形式表示強烈的感嘆,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爾雅·釋詁》:“準也。”

2)“賦”,稅;“斂”,徵收。“毒”,一解釋爲“厚”,跟本句無關;一解釋爲“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譯成現代漢語是“毒害”,仍舊是名詞,只是比“毒”的本義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動用法,就是“若以之爲毒乎”,也就是“你把這差事當作毒害麼”;“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動用法,後面省賓語“之”,意思是“又怎麼敢把這差事當毒害呀”。

3)“甚”,音義同“善”,也就是“賢”,江蘇泰興方言還讀“善”爲xiān。又如《禮記·內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廣韻·下平聲·一先》:“賢,善也。”又如:“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賢”也不是隻講品德,而是講條件,“賢”就是“善”,也就是“甚”。“賢”古寫作“臤”,《說文》“臤”部:“堅也,古文以爲‘賢’字。”楊樹達《釋賢》:“人堅則賢……堅乃能耐也。”這樣看來,“甚”作“勝”講並非由於假借,而是由於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較的介詞“於”。或說“甚”是形容詞增加比較性能的用法。

譯文:誰知道賦稅徵收的毒害有比這種蛇更嚴重的呢?

苛政猛於虎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爲“苛政”的“政”是“徵”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賦稅”,現在還有人據以爲說。王氏所說未必可信,因爲“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徵”只是一個方面。柳宗元所引出於《禮記·檀弓》,王引之講的是《禮記》,那裏也應當是“苛政”。訓詁學有兩個原則:凡用本字講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訓釋某個詞義不但在本句講得通,到了別處也講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晉書·武帝紀》《北史·周武帝紀》)

譯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厲害啊。

標籤:捕蛇者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