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5篇

設計2.96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5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繫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乘虛而入”“不堪設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並擬定小標題。

4、學習課文第一段,瞭解大王與大臣們看待問題的不同。

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並擬定小標題。

教學過程:

一、 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 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麼動物?

2、 板書並簡介、認讀生字“螳螂” “蟬”(預習準備:瞭解螳螂和蟬)

3、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整個故事可用八個字概括: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檢查自學: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詞語中,你能讀準嗎?

打着鳥 轉來轉去 稟報大王

彈弓 舉起前爪 乘虛而入

(2)想想下列詞語的意思,有感情地讀一讀。

乘虛而入 不堪設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明明是一個歷史故事,卻爲何用“螳螂捕蟬”作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中蘊含一個寓言故事,是一個大故事套小故事,我們把他稱爲歷史寓言故事。

4、讓我們先走進寓言版的“螳螂捕蟬”。

三、瞭解故事

1、指句讀。出示語段,再指名讀,讀出“精彩”“有趣”

2、蟬、螳螂、黃雀有什麼共同之處?(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自己的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蟬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3、可是爲什麼蟬、螳螂、黃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自己身後隱伏的禍患呢?讓我們一起再來細讀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覺得蟬非常悠然自得,只顧喝自己的露水,因爲它自由自在,也就沒有意識到身後的危險。

師:不錯,你是從哪個詞看出蟬很悠然自得的?

生:“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悠閒、自由自在”表明蟬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裏只有蟬,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蟬捕到手。

師: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從這個“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勢在必得的心態。

師:說得很好,有誰來說說黃雀的'?

生: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彈弓在瞄準它呢。“伸長脖子”表明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師:說得真好!因爲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所以黃雀也就對身後的危險放鬆了警惕。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版的“螳螂捕蟬”。

5、齊讀第一自然段,。

(1)引讀: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勸阻的理由是—— (師述: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爲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對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吳王呢?——這句話該怎麼讀?(讀出吳王的固執、權威)

(3)吳王爲什麼會如此固執呢?難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偷襲吳國的慘重後果嗎?

生: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爲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喪失了理智。

師:說得真好。如此看來,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爲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覺得勝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諫了。

6、那麼,少年是如何改變吳王的決定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聽說訓練,指導複述

1、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2、(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1)蟬悠閒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瞄準)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不堪設想隱伏着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5、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6、(老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纔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7、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8、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爲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儘可能地用上剛纔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9、現在誰願意來講這個故事?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麼來了嗎?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

10這個故事就叫——

(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二、讀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麼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誰想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少年的那句話給吳王的啓示最大。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這句話爲什麼能給吳王以啓示呢?(提示:再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誰像螳螂,什麼是蟬,什麼是黃雀。)

3、師:這句話讓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說)

(出示: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是呀!吳王是個聰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學生齊讀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

這就是少年要告訴吳王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

這也是這則寓言故事要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後隱伏的禍患。

三、質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學到這兒,你還有什麼問題?(提的問題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現在想到這麼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2、師小結: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3、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你們覺得應該怎樣演?(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設計

1、課後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你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勸動吳王嗎?請你談談你的想法。

3、再讀讀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從中明白了什麼。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難點:

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清課文脈絡。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說幾個嗎?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

3、《螳螂捕蟬》這篇文章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麼,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 瞄準 毫不介意 螳螂捕蟬 隱伏 念頭 不堪設想 乘虛而入 侍奉 固執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諸侯 得獎

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着鳥 轉來轉去 彈弓

稟報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裏。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開火車朗讀課文,糾正誤音。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四、細讀課文,瞭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麼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爲——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麼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 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然後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b、大臣爲國家着想

相機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c、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

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爲不利的。

五、細讀課文,瞭解結果。

同學們,儘管大臣們極力勸阻,吳王的態度仍是如此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結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國的念頭。

1、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後一節,邊讀邊把你認爲重要的詞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2、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麼?聯繫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開頭說吳王固執己見,最後又交代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的寫作上的安排我們稱之爲——首尾呼應。

那麼讀了這兩個自然段後,你又產生了什麼新的疑問呢?

(1)少年說了什麼?爲什麼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呢?

(2)吳王說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麼道理呢?

這正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重點。

六、作業

1、描紅

2、《習字冊》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起因 固執攻楚

經過 巧妙勸說 前後照應

結果 打消念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4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咱們要上的課文是——螳螂捕蟬,(教師板書課題)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同學們已經能根據聲旁準確地讀出讀音了,咱們大聲地念念它,好嗎?讀“螳螂”二字——齊讀課題

過渡:螳螂捕蟬是個有趣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中蘊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嗎?

二、自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輕輕地打開課本,認真地讀讀課文,碰到生字,對照着文後的生字表認認、記記,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讀完後啊,試着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認真地讀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完後,試着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巡視指導。

3、評價學生朗讀情況:剛纔,老師巡視了一番,發現咱們六()的同學讀書可認真啦!想必,你們對課文內容一定有所瞭解了吧?

4、指名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但吳王固執己見,決心已下,不容勸說。在大臣們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吳王恍然大悟,從而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指名兩生說,第一生說完後要給予明確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說出“固執”和“恍然大悟”兩詞)

評價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師手指文字,敘述:你們看,起初,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是極力勸阻,認爲這樣做的後果會——不堪設想(着重號點出),你怎樣理解“不堪設想”呢?(不敢去想象,說明後果非常之嚴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設想的後果嗎?(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將造成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啊,儘管後果這麼嚴重,可吳王卻固執己見,(着重號點出“固執”)你又怎樣理解“固執”呢?——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並且他還說——引讀“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讀好嗎?自己去練練,爭取讀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練讀——指名讀、評——齊讀)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執的吳王后來是——呈現文字——恍然大悟(着重號點出)最後,打消(着重號點出)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質疑

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讀,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問號問出來?

爲什麼那麼多的大臣都說服不了吳王,而一個少年卻能?

爲什麼吳王起初是固執不已,而後來卻恍然大悟,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果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從這兩段文字中尋找答案——聽了少年的這番話。)

少年的這番話是什麼樣的話?(“這番話”下加——和?)

這位少年的一番話中究竟蘊藏着怎樣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評價過渡: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習不叫真正的學習!”看來啊,同學們真的會學習,真的會思考!

四、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

1、那麼,少年的這番話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學生讀文字,其他同學思考:少年的這番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3、指名學生說(螳螂捕蟬的故事)是的,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學要求:認真地、反覆地讀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象,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出示關鍵詞語的着重號: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拱着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瞄準)爭取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5、學生讀、自由練說

6、出示圖片:爲了便於同學們更好地講述這個故事,蘇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插圖,對照着插圖,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說說。

7、指名兩生說。

8、原先固執的吳王就是聽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出來,將“這番話”下的`——加?捨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9、那麼,究竟這個故事蘊藏着怎樣的道理呢?(指名說)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們……禍患呢!”下出現下劃線。齊讀這句話

11、出示:此刻的吳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12、是啊,正是因爲少年的那番話,才使吳王悟出瞭如此重要的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借鑑的。

13、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後一段文字)

五、評析少年形象

1、同學們,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就是因爲有這樣的一位少年,一位與我們同齡的少年,他做出了許多大臣們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嗎?

2、你爲什麼佩服他呢?出示:認真得讀讀課文的2——11自然段,細細地品位文中描寫少年的詞句,然後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結合文中的語句來寫,要寫得有理有據,如果能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和生活經驗來寫就更好啦!

3、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評析

你的敘述方法老師很欣賞,你用了總分的句式把自己對這位少年的印象說得有條有理。

有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

你不僅用了文章中的語句,還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真不錯!

……

六、課堂小結

多麼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後的隱患。

七、作業佈置

課文學到這兒,你們想不想把這篇課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來?(想)那好,這個工作留給你們課後去精心準備,呆會兒,我去建議你們的語文老師利用下節語文課展示你們的準備成果,好嗎?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能夠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講的故事並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課文中少孺子講的那段話。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教學難點:

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過幾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文言文較難理解,因此,對於一些字詞的理解學生有一定的困難,要引導學生通過註釋、字典,同學們互相啓發來自學古文。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時間,放手讓他們自讀、自悟、自講,教師做必要的講解。文言文的朗讀與白話文不同,要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基調,注意語速和適時適度的抑揚頓挫,較準確地表達課文的情感。

教學方法:

自學、啓發、引導、講授

教學理念:

本節課體現“以學生爲主體,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理念。借用學生原有知識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地進行學習。

教學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自己練習,讀通全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比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檢查有關詞語的讀音。

諫(jiàn)孺子(rú)曲附(qū)頸(jǐng)

2.指名朗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於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瞭解?

(1)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老師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後代,屬於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於勸諫。如果同學們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新序?說苑選譯》。《說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寫這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啓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3.指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然後評讀。

4.教師範讀課文,注意停頓。

5.同學齊讀課文。

四、瞭解課文內容

1.自己結合註釋,說說每句話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學之間討論一下。

2.以下是註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子(你)是(這,此)務(追求)悲(動聽)

3.指名逐句說意思。

4.把整篇課文用白話文說出來。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這節課我們接着來學習。

二、學文明理

(一)理清課文脈絡

1.自己讀課文,回顧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再讀課文,找一找這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將課文分爲三層。

(二)理解課文內容

1.讀了課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嗎?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預設:

(1)吳王想攻打楚國,而且決心非常大,最後爲什麼又放棄了攻打計劃呢?

(2)少孺子爲什麼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3)吳王爲什麼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幾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少孺子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誰能講給大家聽?

4.聽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

重點理解:“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1)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此三者”指的是誰?

“皆務”什麼意思?

怎樣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具體說說。)

“而不顧其後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誰?

(2)連起來把這句話的意思說一說。

(3)注意停頓,有語氣地讀一讀。(指名讀——師範讀——指名讀)

(4)誰能把這句話背下來?

5.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麼。(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老師可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爲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其他國家就會趁機而入,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6.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7.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爲什麼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後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遊於後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9.多麼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讀兩遍,把它記下來。——指名背

10.吳王爲什麼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啊!”他在誇讚什麼?

(3)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誇讚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爲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爲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樑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

(三)理解“其”字的意思。

1.畫出課文中帶有“其”字的語句。

2.結合上下文講講“其”字的意思。

三、總結全文

學完這篇文言文,你有怎樣的收穫?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吳王攻楚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爲複述課文打好基礎。

3.體悟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4.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良好的積累、觀察、思維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動畫視頻。

2.學習生字:螳螂

3.爲動畫起片名。

4.說帶動物名的成語。

5.告訴學生: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範讀課文,交流詞語的意思。

3.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1.指導有感情地讀。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

4.告訴學生:勤於觀察纔能有所發現。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設疑、存疑。

4.告訴學生: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五、佈置作業。

一、導入

同學們,現在雖然是下午第三節課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這說明大家有着強烈的學習慾望,爲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大家看一段動畫片。

1.播放動畫片

好,我們欣賞完動畫片,誰來說說動畫片上有哪幾個主要角色?

結合學生回答,出示並板書:螳螂,蟬,黃雀

2.學寫“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麼寫嗎?螳螂,又稱刀螂,可不是那個叫刀郎的歌星,因爲螳螂是昆蟲所以螳是蟲字旁加個大會堂的“堂”,螂是蟲字旁加個刀郎的“郎”,

觀察生字,說說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對你真會發現和總結。

3.爲動畫片起名

螳螂,蟬和黃雀它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呢?誰來說說。

呀,你的觀察真細緻。

呀,你不僅說出了三個主角的動作、神態,非常形象。

還加入心理描寫,和個人分析。這說明你不僅會觀察,還會思考。

這麼有趣的一個動畫片,誰來給它起個片題。命名。

完善板書:“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齊讀。

4.說帶動物名的成語

這是一個帶動物名的成語,你們還知道哪些帶動物名的成語呀?

5.習慣培養: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大家積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給你們。同時送給大家一句話: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過渡:大家知道,咱們祖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而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中特有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個成語往往就是一個故事,有着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有不少同學一臉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們一起走進第10課:螳螂捕蟬。完善板書。

二、初讀感知

1.首先請大家自讀課文。

自讀要求:讀通,自學生字。畫出不理解的詞。

提醒注意:侯與候的區別。後描紅。

出示:侯與候說形、音、義的區別。

解釋:諸侯國

2.再聽讀:聯繫上下文理解所畫詞後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三部分有條理地來說說。

過渡:現在你們說說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作用大不大。那我們來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好好講一講。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請大家找出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的語段讀一讀,課文哪幾節寫了這個故事。請一個學生說一說。出示語段,齊讀。

1.指導有感情地讀。

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我們走進課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蟬、黃雀是怎樣想的。讓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各自的心理。

這樣我們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讀得聲情並茂。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你們發現故事中的三個主角都有一個什麼特點嗎?

用書上的話怎麼說。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的禍患。

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由這個道理你們能想到哪些詞語。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讓學生說一說。

4.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其實,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許多人常常能從身邊的事、物以及自然現象中有所啓發。我們課本上也介紹過不少,比如我們上學期學過的一首詩《觀書有感》中的一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在池塘邊讀書獲得的啓迪;還有《鳥語》中提到“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裏,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裏,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裏,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是作者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啓發。送給大家一句話:

勤於觀察纔能有所發現。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好,同學們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這個故事只是少年講給吳王聽的,是課文螳螂捕蟬中的一段內容,板書:少年、吳王

請大家看看板書,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有了哪些想法。我們再次讀課文,看看能不能解開心中的疑結,或者又產生了哪些問題。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勉勵大家:

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3設疑、存疑。

大家問了那麼多,說了那麼的發現,老師也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這個少年真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嗎?

(是在勸吳王),可我覺得勸(板書:勸)字顯得過於單薄,你覺得再在前加個什麼字比較合適,更能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爲什麼呢?同學

讓我們在家一起懷揣這些疑問,共同期待下節課的到來。

作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簡明扼要地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注意說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正確聽寫“螳螂捕蟬”故事中的關鍵詞語,能借助這些關鍵詞語複述寓言的主要內容,感悟句子的特點;理解寓言藉助故事來說明事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3、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知道吳王爲什麼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體會少年巧勸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

5、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體會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進一步滲透“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大語文學習觀。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中的第4點。

【教學準備】

第一課時指導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正確朗讀課文,理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教學過程】

一、回憶課文內容

1、上課鈴響之前播放動畫片《螳螂捕蟬》。

2、導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10、螳螂捕蟬》,誰能說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注意要說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後,播放中國水墨畫動畫片《螳螂捕蟬》,優美的音樂、意境深遠的水墨畫、想象豐富的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複習時要求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說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是要語言連貫,這樣既爲後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又訓練了“說”的能力。]

 二、複述“螳螂捕蟬”

1、過渡:《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就是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大道理,這則寓言又講了什麼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大道理呢?先聽寫四組詞語。

2、一組一組地聽寫:

蟬 悠閒 自由自在

螳螂 拱着身子 舉起前爪

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少年 拿着彈弓 瞄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着禍患

3、課件出示以上詞語

⑴覈對聽寫情況

⑵朗讀這些詞語

⑶教師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學生聽

⑷學生藉助詞語和插圖,複述“螳螂捕蟬”這個小故事。(一遍)

⑸學生複述,交流評價。

4、總結:小故事——大道理

[設計意圖:《螳螂捕蟬》這則是課文的重點,我就把它調整到第一步來完成。爲了完成複述的學習目標,我設計了先聽寫關鍵詞,在聽老師複述,最後學生複述的方法,這樣做學生能經歷聽、說、讀、寫、看圖、思的學習活動,我希望能起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檢查字詞、瞭解寓言內容、體會寓意、複述、感知寓言特點和閱讀寓言的方法。]

 三、理解“恍然大悟”

1、過渡: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後,又是怎樣呢?(恍然大悟)

2、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⑴理解 “恍然大悟”。

“悟”是什麼意思?“大悟”呢?吳王明白了什麼?

“恍然”什麼意思?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吳王的話?試試看。

⑵這一段與前面的那些語句相照應,找出來讀一讀。

相機理解“處死”、“死命令”、“固執”……體會的吳王的固執,大臣的着急,吳國危險的處境。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恍然大悟”組織教學,聯繫上下文理解這個詞語的具體所指,並聯繫有感情地朗讀吳王的話。然後,聯繫全篇,很自然地過渡到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

 四、品味少年之“智”

1、過渡:大臣勸阻無用,吳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站了出來,成功地勸阻了,挽救了吳國。同學們,你們想過沒有,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吳王改變了主意呢?

2、自由讀課文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找一找描寫少年的語句,說一說你的體會。

3、小組交流。

4、全班交流。

⑴“拿着彈弓、轉來轉去” “三個早晨” 說明了什麼?“毫不介意”什麼呢?少年在意的是什麼呢?

⑵“終於”能表現少年怎樣的心情?

⑶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心理,練習感情朗讀。尤其是吳王的心理變化。(關心——好奇——大悟)

⑷探究小結:“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三天中看見的趣事嗎?(聯繫時間、地點、彈弓等體會少年的智慧)

[設計意圖:理解少年的智慧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在來品悟,自然會輕鬆一些。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三個詞來交流,並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的方法體會,深入吳王和少年的內心,感悟少年規勸的巧妙。]

 五、積累中華成語

1、總結寓言“螳螂捕蟬”。

2、聯繫“圍魏救趙”從反面理解“螳螂捕蟬”。( 魏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採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直接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魏軍只好回軍救援,解了邯鄲之圍。)

3、激發談話:泱泱大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最耀眼的精華!成語大多隻有四個字,或記載着一段歷史,或蘊含着深刻道理……你知道那些成語呢?說說看。

學生交流後出示成語先說說你聽說過那些,是通過什麼途徑知道的?再齊聲朗讀。

4、結課,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成語“螳螂捕蟬”,也認識了這麼多的中華成語。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只是滄海一粟。同學們,你想學習更多的成語嗎?建議大家閱讀課外書籍——(出示書籍封面)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屬於總結和拓展部分。我有“螳螂捕蟬”講到“圍魏救趙”,再到更多的成語,學生對成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會越來越嚮往。此時,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的作業,自然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繫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新詞的意思。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擬定小標題。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作爲六年級的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成語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比如“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精誠所至 金石爲開”,這樣的成語你能接一接嗎?

2、你也能說嗎? 根據學生所說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

一、解析課題,質疑激趣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

出示課題《螳螂捕蟬》的圖片和文字圖。(字理析字詞:螳螂、捕、蟬)

2、請大家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爲課文會寫些什麼呢?

生自由談。

3、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蘊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它到底寫了什麼。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劃出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3)遇到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朗讀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指名認讀後齊讀。

(2)文章中還有什麼字不會讀的嗎?

(3)讀了這些詞語,你覺得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能用上其中的詞語來說說嗎?

3、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呢?結果怎麼樣?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分別用四字小標題來概括出來。(板書:起因經過 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來板書:(固執攻楚 巧妙勸說 打消念頭)

誰能用自己的話具體來說說這件事講了什麼?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設想”,明後果危險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不堪設想”這個詞語。誰能讀一讀呢?讀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呢?

2.是什麼不堪設想呢?課文裏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找找看,是哪句呢?讀句子: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這句話中有一個生字是——“侯”。看到這個“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談。用什麼方法來區分這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古文字是怎麼寫的。

3.在中國古代,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基本爲混戰時期,諸侯國實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形式。

4.其他的諸侯國乘虛而入的後果怎麼樣?

(事情的後果很危險,很難想象。)

所以“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難想象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

5.想到不堪設想的後果,該有多少人去反對啊!可是吳王還是——固執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識少年機智

1.過渡:後來仗打起來了嗎?(沒有)

什麼原因呢?(因爲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後恍然大悟。)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你們可能知道了。如果我們瞭解了他們的字理,相信你們印象更深。

2.文中誰恍然大悟了呢?(吳王)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讓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這少年就這麼輕鬆地一勸說,就能夠讓吳王打消念頭,你覺得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啊?能夠用什麼詞語來誇誇他嗎?(板書:機智勇敢)

從哪裏看出來的呢?文中哪些語句告訴了我們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連露水打溼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還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師相機提問:少年爲什麼在那轉來轉去?還連續轉三個早晨?)

師:從這裏可以感覺少年勸說吳王的決心很大,是個顧大局的人。連續轉三個早晨就是爲了引起吳王對他的關注。他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這樣吳王才能注意到他啊!這個辦法想得真好、真聰明 !

生乙:他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爲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

師:少年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調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生丙:“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勸說的用意,因爲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生丁:說故事巧。

師:故事從頭到尾都沒講到攻打楚國有危險,但是卻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真是妙,智慧啊!

師:還你發現了什麼?你找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戊:少年善於觀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勸說吳王……

是少年的——巧妙勸說讓吳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吳王固執

1.過渡: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吳王呢?我們可以從兩句話中去了解他。這兩句話都有一個“死”字,快速瀏覽課文找到它們。

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2.這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怎麼不一樣?我們先來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麼樣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這兩句話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見吳王真的很固執!(板書:固執)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他?(專橫 暴君 頑固 暴躁……)

我們來練讀這兩句,讀出這樣的感受。 指名讀。指導:在表現吳王的專橫時,要注意哪個字呢?(處死 死命令)

4、誰敢勸諫誰就——死!這個時候,一個少年卻巧妙勸說了吳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愛國)(板書:勇敢)這就是大智慧、大愛啊!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這是文言文,選自漢代劉向所撰的(說苑正諫).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後,不要顧此失彼,要通盤謀劃.

教學目的:

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繫。

教學構想

本文由學生自讀,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自由讀、試讀、品讀、指名讀、引讀、男女生分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並當堂背熟全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

二、讀譯文,瞭解故事的內容.

1、默讀譯文,瞭解故事的內容.

2、兩人一組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三、逐字逐名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在每句話前標上序號,全文共七句話.

2、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逐字逐句對照註解,譯文,準備.

(2)投影出來,學生口頭完成練習:

“其”常作(1)他,他們(2)那,那個,那些.

這兩種解釋,下面每個“其”指的是什麼.

告其左右曰( )露沾其衣( )其上有蟬( )不知螳螂在其後也( )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 )面不顧其後之患也( )乃罷其兵( )

(3)學生試講每句話的意思.

學生試講,老師做必要的指點,講解.重點理解和解釋”閱讀思考,練習中帶點的詞語.逐字弄懂第五句話,準確地譯成白話.

四、總結課文中心思想.

1、指名詳細講述故事

2、畫出課文的`中心句,理解含義。(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患也.)

提問:(1)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這句話的含義是比喻目光短淺,一心力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在背後算計他呢.(2)課文告訴我們處理問題時,應該怎樣做?圍繞句子含義談感受.

板書:欲得其前利不顧其後患

3、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

(1)學生髮言

(2)老師補充完整

五、背誦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試背.

六、練習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1、老師過渡,導入:

本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新的復術形式:創造性複述,練習了兩種形式(1)擴展內容;在文中嗇一些情節或細節。(2)續編故事:在課文的結尾續寫一些情節.這篇課文我們採用擴展內容的方法進行創造性複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層.

(2)吳王開始是怎決定的?

(3)吳一聽了少孺子的話是怎麼想的?又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吳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講的故事中的道理,考慮了攻打楚國的利弊,放棄了派攻打楚國的想法。

3、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1)分組試講

(2)指名複述。

(3)全班評議

七、總結

1、爲什麼少年勸說,吳王沒把他置於死地?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少年?

2、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擴寫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

不要只顧眼前顧此失彼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

2、 整體感知,理清課文脈絡,明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 細讀課文第一部分。

4、 書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螳螂捕蟬這一故事。

2、明確故事寓意,理解寓言藉助故事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學習委婉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學習委婉地闡述自己觀點。

教學流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第10課《螳螂捕蟬》,學會了生字新詞,理清了課文脈絡,請一位同學用簡單的話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蟬這一個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避免了生靈塗炭,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文中哪幾段直接寫“螳螂捕蟬”。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讀。其他同學思考故事中有那幾個角色。(蟬、螳螂、黃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蟬,齊讀描寫蟬的句子:“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

b.讀這一句,你彷彿看到什麼樣的蟬?如果你是這隻蟬,心裏會想什麼?帶着這種感受讀。

c.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蟬的身後,你看到了什麼?如果你是蟬的同伴,你會怎樣?可是蟬卻渾然不覺,它——讀句子。

d.蟬被什麼矇住了雙眼?

同樣被眼前的利益矇住雙眼的還有——螳螂、黃雀。

e.出示變換順序的句子,指名讀。

4、 根據提示覆述故事。

蟬 悠閒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舉起前爪

黃雀 伸長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彈弓 瞄準

三、揣摩文章表達。

少年是怎麼運用這個故事達到勸說目的的?

1、默讀課文2-12節,用心揣摩少年和吳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詞句劃下來,可以寫寫體會。

2、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3、給文中對話加上提示語,分角色朗讀。

四、小結回顧全文。

故事說到這裏,吳王什麼反應?

理解“恍然大悟”, 積累詞語:如夢初醒 茅塞頓開 豁然開朗 幡然醒悟

聯繫第一段,吳王明白了什麼?

出示春秋形勢圖。

口頭填空:吳王出兵攻打楚國,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卻不知道

五、質疑深化人物。

1、還有什麼問題不明白的?(爲什麼少年勸說吳王卻沒被處死?他的勸和大臣的勸有什麼不同?少年爲什麼選擇在花園,只有他和吳王兩個人?)

2、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

六、課外拓展延伸。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這則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顧——,不顧————。

2、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爲了爭強稱霸,戰爭不斷,諸侯王的出兵與否往往在一念之間,許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樣有勇有謀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運用寓言巧妙進諫,阻止了一場場戰爭,留下了千古佳話,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智慧的寶庫。課後同學們可以讀讀相關的.書籍如《東周列國志》。

作業:根據所提供背景,寫一段話。

趙國想要出兵攻打燕國,燕國認爲強大的秦國會從中得利,滅了燕、趙兩國,於是派蘇代去遊說趙惠王,請你用“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則寓言來寫寫這個故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理解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確螳螂捕蟬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學會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學時間:兩課時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1

[教學設計]

一、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出示八字成語填空

八仙過海(),鷸蚌相爭(),百尺竿頭()

2、學生根據平時積累說說還有哪些類似的成語。

3、根據學生所說板書課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此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展示自己的積累成績,達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着力集中,品讀主體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着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

1、自由朗讀,圈畫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板書並顯示三者關係)

2、找出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朗讀體會

3、交流反饋時分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想象“蟬”、“螳螂”、“黃雀”,心裏都在打什麼如意算盤呢?

4、如果你遇見這種狀況,你打算怎樣告誡它呢!

(有了體驗隨後再指導學生練讀故事自然水到渠成。)

三、參照對比,探究寓意

引導話題討論:寓言就是借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以前接觸過的掩耳盜鈴、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麼螳螂捕蟬是想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的?

1、組織小組討論,隨機總結名言,齊讀加深感受。

師: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a.“恍然大悟”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自己也象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着眼前的利益,沒有想到……

明白了自己想到攻打楚國的事,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吳王還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裏一定很後悔。

b.讀到這裏,老師還想知道,那個少年爲什麼不在大庭廣衆之下講這個故事呢?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再勸說就殺誰

少年在大庭廣衆之下講這個故事,用意就是勸說吳王,吳王一定不會聽的。

如果少年真那樣做的話吳王可能就回殺了他。

如果在大臣們面前講這個故事,吳王一定不會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以爲是少年編出來的。

那少年在花園裏一連站了三天,爲的就是等吳王,少年裝出打鳥的樣子,是讓吳王相信螳螂捕蟬這件事是真的,這樣,少年就可以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所以說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對呀,少年選擇了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

2、出示有關福禍聯繫的警句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福。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3、引領學生朗讀課文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理解“恍然大悟”,發散想象“不堪設想”的後果,進而理解螳螂捕蟬一語雙關的深刻含義

4、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5、指導學生感情朗讀。

四、再讀探究,感受智慧

1、在這裏圍繞少年身上哪些閃光點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評價人物的機會,閱讀課文2——8自然節,抓住關鍵語句,揣摩品味,做到有理有據。

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以讀促悟,使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真正“動”起來。

2、激趣:想不想當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權傾天下”的大王呢?

學生一定興趣盎然,此時友情提醒大家:注意人物的身份、談吐;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

3、指導分角色朗讀,配上古箏曲,同學們應該會讀的有生有色。

五、創設複述、昇華情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作者寫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筆生花;孩子學課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一切。)

情境一:模擬吳王早朝,面對衆臣解釋與少年的這段趣事,獎勵少年,學生一定會說的百花綻放,並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

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許多當代吳王,比如小明同學每天不問學習,只顧沉迷於網絡遊戲,怎樣規勸他既內化了寓意,學以致用,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說服別人的口語交際訓練。

六、作業佈置,延伸課外

本着新課標中語文作業的.佈置應加強課內與課外的結合,無限延伸課堂,加強實踐性的宗旨與大閱讀的精神,佈置以下作業:

1、排演課本劇《螳螂捕蟬》,評選優秀導演、演員

2、收集寓言故事,在班級舉行一次寓言故事賞析會

[課題]

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

[教材解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目標預設]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設計理念]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着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應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複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二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教師通過簡筆畫的形式板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人爲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讀寫結合,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教學思路]

強調“三重”。即重感悟、重積累和遷移、重情趣。

重感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逐漸加深感悟,深刻領悟本文中使吳王明白“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真正內涵。

重積累和遷移,感受文本時,幫助學生積累詞彙。教師的語言敘述也儘量精簡優美,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注意課外讀物的推薦,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情趣,使文本內容直觀化、情境化、生活化,使語文學習更貼近學生,走進生活。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感受少年這個人物,體會人物的特點、品質。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大約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若干個諸侯國,(出示春秋形勢圖)他們之間爲了利益經常發動戰爭,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強,說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後果都說清楚了)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板書吳國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固執。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了吳王,吳王終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你們還記得大臣們勸說時,吳王是怎樣說的嗎?(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二、 學習新課

(一)學習故事

過渡:一個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避免了生靈塗炭,避免了血魚腥風,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讀。(第9、11節)(讀得字字清楚,讀得字正腔圓)

2、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個故事,留意描寫蟬、螳螂、黃雀動作、神態的字詞,想一想,它們在想些什麼呢?

3、交流

(1) 誰來說說那隻蟬?指名,它在想什麼?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評點後再指名讀,着重讀好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讓它高枕無憂呀 邊吃邊唱,真叫一個逍遙自在呀 你把這隻得意的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大家眼前。)

(2) 誰來繼續交流螳螂?它在想什麼?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舉、一捕,生動刻畫了一隻急切覓食螳螂的模樣。你想怎麼讀?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動作讀,就真的繪聲繪色了。誰來讀一讀?(重點落在急切)

(3)黃雀:它在想什麼?指名讀。(既吃螳螂又吃蟬,一箭雙鵰)

4、它們的想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是什麼?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呀!)

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隱伏”是什麼意思?

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麼?身後的隱患又是什麼?(說螳螂的時候,板書黃雀在後)

引讀:蟬悠閒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蟬,卻不知道——————

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

它們都——————卻沒顧到——————

5、它們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板書)呀!

這個故事的確很有意思,連身爲一國之君的吳王都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讓我們也來學着少年,根據老師的提示,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出示:動詞提示)

(二)明白道理

1、聽了少年這個故事,吳王明白少年講的故事所飽含的道理了嗎?從哪裏看出來的?(出示“恍然大悟”,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

A指名說 這麼一個故事與吳王攻打楚國有什麼聯繫呢?(它與吳王攻打楚國有着極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徹,走到吳王的心裏去了)

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麼?他身後的隱患又是什麼?(完成板書 吳國攻楚,諸侯在後)

(出示春秋形勢地圖),同學們,你們看,當時的楚國在離吳國很遠的地方,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必須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勢必造成後方空虛,周邊的鄰國就可以乘虛而入,後果真是不堪設想呀!

這不正是課文第一節中大臣勸說吳王的話嗎?一起來讀讀。出示“吳王準備出兵……後果將不堪設想。”

吳國的人民要遭殃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吳王的王位也將不保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要國破家亡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後果這麼嚴重,可當時的吳王聽得進大臣們的勸告嗎?(繼續出示吳王的話)誰來讀吳王的話?指名讀。

(評讀:真是固執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獨尊)

可是聽了少年這一番話,出示引讀最後一節。吳國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場厄運。

B後悔自己的行爲,

C感謝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學們,文中的少年是什麼身份?(侍奉吳王)大臣們無法勸阻的事,卻被少年一個小小的故事給勸阻了。從表面上看,他有沒有說一句勸說的話?(沒有)他只是給吳王講了個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實際上,少年勸了沒有?(勸了)有沒有像大臣那樣勸?(沒有)能不能像大臣們一樣勸?(不能)他是暗暗地勸,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少年真是太聰明瞭!(板書:智)

2、 少年的機智表現還不只於此,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8節,對課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圈圈劃劃,仔細地琢磨琢磨,你從哪裏還感受到少年的機智?愛動腦子的同學肯定有新的發現。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隻彈弓 歸納:巧妙呀,只有這樣才讓吳王相信他確實在打鳥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吳王呀!

(2)花園 轉來轉去 沾溼 毫不介意 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終於

師引: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呀?是呀,只有這樣才能遇到吳王呀,只有這樣才能給吳王講故事呀!真是一個勇敢而執着的少年呀!

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爲了勸說吳王,那他爲什麼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廣衆之下去向吳王講這個故事呢?而是煞費苦心地在花園裏轉來轉去,尋找機會呢?

(預設:A他要把故事講得真實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講。你看他還特意拿了一隻彈弓呢。B因爲吳王不聽大臣的勸阻,下過死命令,誰要勸阻他,就會被處死。C不能讓吳王意識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勸阻他,否則即使少年說得再正確,吳王也不可能會接受的。D因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吳王是一國之君,他怎麼能更改自己的決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園裏給吳王講這個故事是給吳王臺階下,爲了保護吳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許他到大殿上去勸。)

道具選得巧妙,地點選得巧妙,時機把握得巧妙呀!誰來讀這段話,給大家展現這位機智的少年形象。練讀這段話。

(3)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這樣說才能讓吳王有興趣聽他講故事呀,誰來讀,讓人一聽就有興趣?(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結。少年選擇的是吳王每天必到的.花園這個地點,看似不經意實則精心安排地見到了吳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彈弓作道具,話語富有懸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吳王對自己講述的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讓吳王明白了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的惡果,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他的這一番勸說可謂是巧勸、智勸、妙勸!(板書見——引——勸)

5、你認爲少年是個怎樣的人?

5、故事讀到這裏,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與勇氣所折服。你的心裏是不是更加欽佩這個少年了?分角色朗讀3~ 12節。

三、總結談感受

1、今天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怎樣的啓發?

2、指名談感受

一個好的主意或者建議要想讓別人去接受或者採納,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3、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你受益頗多,我們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惡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猶豫不決,束手束腳,也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四、作業延伸(1爲必做做題,2、3爲選做題,任選其一)

1、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家人和低年級的同學聽,儘量使用課文中的原話,並加上你豐富的想象。

2、吳王作爲一國之君,說話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經準備攻打楚國,並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該怎麼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話?怎麼向大臣解釋這件事?動腦筋想一想,把它寫下來。

3、請聯繫生活實際,舉個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相似的事例,寫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板書 螳螂——蟬 黃雀在後 少年

吳國——楚 諸侯在後 (智)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 見——引——勸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3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指名學生回答)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麼課文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二、細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複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交流自學情況,相機出示下面一段話: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閒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讀出螳螂的緊張和專注。

(2)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3、這個故事是誰說給誰聽的?他爲什麼要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讀了這段話後,吳王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從哪裏看得出來?

(2)如何理解“固執”,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交流:反覆朗讀,吳王的眼前利益是什麼?隱伏的禍患是什麼?(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引導體會所隱伏的禍患)

(4)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後果可能是什麼。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後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後行,切忌一意孤行。

4、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勸阻,那我們該怎麼做呢?談談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讀課文。

說說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怎樣。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a“你講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樣“講”的,是一種簡單的講嗎?

(少年的“巧勸”究竟“巧”在哪兒,使那位固執的吳王最終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讀課文2—11自然段,圈畫出相關的內容。

b交流:

(1)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並想想少年說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麼。你們覺得侍衛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麼“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賞讀:(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爲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羣雄並立,出現了許多諸侯國,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這一天,吳王決定出兵攻打楚國卻招來羣臣的反對。那麼大臣們的理由是什麼呢?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後果

1、(PPT出示課文1節)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裏,你們讀懂了什麼?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麼做?會怎麼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麼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麼?

2、結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指名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他悟到了什麼道理?從這個結局中你們讀懂了些什麼?

現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後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並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拱”、“舉”;螳螂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3)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裏?

交流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說說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麼?禍患又是哪些?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補上:“黃雀在後”)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麼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樣是勸說,爲什麼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有什麼神態、動作?)由此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象嗎?

五、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裏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爲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麼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麼題目?

六、佈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佈:“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衆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羣臣,微笑着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麼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餘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利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4、理解語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5、從少年言行的巧妙,體會少年的機智、勇敢,以及他爲國家利益着想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採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相信聰明的同學們通過學習一定會明白的。

二、瞭解課文大意

1、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2、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3、引導學生直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三、精讀課文

師:一篇600多字的課文,同學們用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的讀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爲這個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並說說理由。老師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生默讀課文。)

5、師說明交流方法: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說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說說理由。(生交流。)

6、學生全部交流完後,師:大臣們勸阻不了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勸阻成功了,少年的勸叫什麼勸?(生答)少年敢於勸阻,而且是巧勸,妙勸,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四個字的詞回答。(生答)那麼比較而言,大臣們的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說一說。(生答)

7、指名學生回答應該怎樣讀這段對話。按照自己的體會自由讀一讀,然後分角色朗讀。(課件出示相應的段落)

8、指名學生回答這段對話中哪句是最關鍵的。蟬、螳螂、黃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讀讀課文中對應的句子。(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然後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三者的關係,讓學生到黑板上把它們的關係表示出來。

9、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時的動作。然後齊讀這一部分,體會用詞的準確。

10、讓學生看板書,把板書內容替換一下,並說說替換後的關係,然後讀讀相應的課文內容。

11、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有什麼反應?(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什麼了?

12、學生談學習課文的收穫。(學生談完收穫後,出示成語的寓意。)

四、佈置作業(課件出示)

小練筆:幫吳王設計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吳王,他第二天早朝時將如何面對那些力勸他的大臣們?怎樣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爲自己的“死命令”自圓其說?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儘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書設計:

蟬←螳螂←黃雀

楚國←吳國←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身後隱伏禍患

教學背景

由於本班學生平時對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古代詩文等傳統文化較爲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佈置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教學課題《螳螂捕蟬》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講述了一位少年用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後的黃雀啄食的故事,來勸誡吳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危險。本文重在要求學生不僅要注意故事的情節,而且也要善於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爲課文內容並不複雜,對成語的理解通過預習就能解決。所以,在教學時,我並沒有在這個環節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這個環節上。對於“少年的聰明”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課文的細節描寫卻體會不到。這就需要教師往深層引導。少年在“誰在勸阻就會有殺頭之禍”的情況下仍然勸說,“露水打溼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爲了等待吳王“連轉了三個早晨”,“我在大鳥”……少年的一行一動和不露聲色的語言,無不告訴人們這是這位愛國的少年精心策劃的計謀,無不體現了少年的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學生也感受到了這是智勸、巧勸、妙勸,教師的引導加上學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拋給學生。親切隨和的話語,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從題目入手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同時還將以往“教師問,學生答”轉變爲“學生問,學生答”。我始終認爲,開啓學生知智慧的大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當時覺得這份設計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課下來,總是留有些許遺憾。開頭揭示課題後,是由我給學生解答什麼是寓言的,如果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寓言會更好,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時,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靈活,在出示《螳螂捕蟬》原文時如果讓學生讀一讀,再找出文中揭示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語句,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看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是無止境的,努力永遠不能停止。

標籤:螳螂捕蟬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