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螳螂捕蟬說課設計

設計1.03W

一、說教材

螳螂捕蟬說課設計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課文分爲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吳王預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任何人的勸說。第二段(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說吳王。第三段(第十二自然段),寫吳王聽後,終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故事情節委婉,人物語言生動傳神,重點突出、採用前後呼應的表達方式,更加突出了寓意,是練習學生朗讀和複述能力的好材料。本課時爲第二課時,主要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時教學內容人物說理委婉、體現道理深刻,人物角色鮮明和故事性強的特點以及階段性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1、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3、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複述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體會少年的聰明,弄清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用瞭如下手段和方法:

我在設計《螳螂捕蟬》這一課時,主要有以下幾點設計意圖:

(一)重組課文,落實重點。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可以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教學中我打破了文章的序,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聽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議故事、演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爲主線,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把朗讀、感悟、想象、複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板塊,力求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言,讀熟恐怕是前提。因此,我在設計中,也很重視學生的讀,給每一位學生讀的機會,並且讀的形式是多樣的,快速讀、朗讀、默讀、自由讀、齊讀等。在讀的過程中,我還要求學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對學生每一次的讀,我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力求讓學生在探究文本的過程中感悟,將書本知識內化,進而要求學生複述故事。“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複述、表演這個故事,藉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三)訓練思維,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着學生疲於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並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後,我引導學生探究,並討論關鍵問題:大臣們和少年都“勸說”吳王,“勸”的相同之處是什麼,不同之處是什麼?由此你知道了什麼?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相機引導學生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四、說教學程序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學過程分爲兩大模塊,第一模塊是講故事,明道理。我重組課文,落實重點,打破文章的序,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從聽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讓學生聽故事、講故事、議故事總結寓意,爲後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第二模塊是品“勸”,悟人物。從大臣和少年的“勸”吳王轉入學習全文,融會貫通,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把握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指導學生講故事,提高能力落實運用。

(一)說成語,導入學習

1、學生自由說自己積累的成語,越多越好。

(中國的文字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我們中國古老文化的精華所在,它承載着優秀的文化和豐富的思想,是不可再生的教育資源。說成語,越多越好,調動學生積累成語的興趣。調動本堂課學習的積極性。)

2、齊讀課題: 螳螂捕蟬

(二)講故事,明道理

1聽寫幾組詞語 (寫好)一組一組的讀,而且每組詞語只讀一遍

蟬 悠閒 自由自在;

②螳螂 拱着身子 舉起前爪;

③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④少年 拿着彈弓 瞄準

教師:同學們聽寫的真認真,再獎勵你們一組: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這兒,通過默寫五組詞語,不僅是檢查與鞏固生詞的掌握情況,更是在“暗暗”幫助學生記住“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梗概,爲後面地複述課文埋下伏筆,夯實基礎,發展學生的語言。聽寫最後一組時,用了“獎勵”,使枯燥的聽寫,給學生帶來了幾分興致。)

2、出示詞語,學生自己訂正。

3、師運用這些詞語繪聲繪色地講“螳螂捕蟬”的故事。(細聽)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真是舒服極了。蟬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那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藏着禍患呢!

4、學生根據詞組和畫面提示講故事。

5、指明講述故事:講故事要做到說清楚,講生動。(說清)

6、我們所講的故事就是《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在課文的9——11節,請同學們再細細的讀一讀。

(這個板塊的設計意在無痕跡地爲學生鋪設一個臺階讓每位學生都能走上去,從先前默寫五組詞語,暗中幫助學生記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師聯繫五組詞語,示範講述,培養學生傾聽的'意識和能力;再到學生自己根據詞語和掛圖進行復述,最後再在大家評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練說。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鬆愉悅之中就完成了本課的一個重要任務:複述故事。)

7、《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是根據一篇文言文改編而成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文言文的片段:出示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劉向《說苑˙第九卷 正諫》

學生自由讀。

師:這段文言文用我們今天的語言來描述就是課文的9——11節,請同學們把文言文和和我們的白話文對照起來讀一讀。指名分別讀。

通過朗讀我們發現文言文文字簡短但是內容深奧,白話文生動明瞭,各有千秋呀!這就是中國語言的魅力。

我們學着古人搖頭晃腦吟誦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們偉大歷史的見證,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我們如果要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必須能夠閱讀文言文。同時,文言文與白話文有一種傳承關係,要學好白話文,學習文言文也是必需的。劉向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其中關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的介紹生動有趣,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比較朗讀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感受中國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和對語言的情感。)

8、不同的表達,一樣的道理,它們都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道理是: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這就是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的寓意。齊讀寓意。

板書:利益 禍患

過渡:那位少年是怎麼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我們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吧!

(三)品“勸”,悟人物。

1、學生自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2——12自然段,相機指導讀好。

3、師:文章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 板書: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

師:他明白了什麼?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就會像“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樣,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險了。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國,自己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圍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師:是啊,有可能會家破人亡呀!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身後隱伏的禍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呀!

師:吳王明白事理、知錯能改,還是個好大王嘛!

4、品“勸”,悟人

教師引導: 大臣們勸說吳王是因爲——,少年也勸說吳王是因爲——,他們都是——爲了國家,他們都有一顆—— 都是勸,可結果爲什麼不一樣呢?

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靜想)

少年通過講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一

生: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生: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生:(紛紛搶答)智勸、巧勸。

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5、表演故事

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紛紛演練起來。)

一組同學表演,其餘學生做導演,策劃一下在適當之處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

(表演僅僅是一個形式,關鍵是在通過表演能讓學生在“語文”的層面上能得到發展和提高。在這裏,我設計了合作表演的環節,其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化體驗內化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有創造性的表現。)

四、總結提升

1、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不少收穫吧?

2、老師再送你們兩句話:出示學生齊讀

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後的隱患。

走 路 向 前 看,做 事 往 後 想。

【在學生明白寓意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語文課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實就蘊含在對課文的理解中,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裏得到了統一。】

(四)作業設計

1、成語積累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失之毫釐 差以千里

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2、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

徐寶玉因爲貪玩,作業常常不能按時完成,朱老師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聽。若你是朱老師,你怎麼說才能使徐寶玉同學接受你的意見呢?

(作業的設計,第一項作業是引導學生從課堂的八字成語的積累,到課外延伸拓展。第二向作業是對課堂學習的遷移運用,是學以致用的體現,是哲理指導生活。)

標籤:螳螂捕蟬 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