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篇

設計2.07W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庭下/如積水空明念/無與爲樂者水中/藻荇交橫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叢中蛙鳴不斷。⑵村中狗吠雞鳴。⑶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一、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簡短,卻蘊涵深厚。夜間賞月,自然是別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賞月者卻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隨意而問,但詩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涼之感,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本文以獨到的手法表達了作者作爲“閒人”獨有的思想感情。因而領悟“閒”的深刻含義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文中的“閒”,決非清閒之“閒”,決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對貶謫後擔任閒職之身份的自嘲。對於一個胸懷大志卻遭受打擊的“閒人”來說,其抑鬱和憂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並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樂觀豁達的態度面對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託“閒情”,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並找到志同道合的“爲樂者”張懷民一同賞月。而也只有在這樣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樣迷人。“空明”二字更是絕妙,既是對如水的月光的描繪,也是這種“閒情”的寫照,亦即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也正因爲如此,作者才能發出“何夜五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的感嘆。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二、教學設想

蘇軾實在太好了,《記承天寺夜遊》這個文本也實在太好了!好到你覺得無論怎樣上,都會唐突了內心得偶像。於是,備課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蘇軾想要傳遞的人生態度,在我看來,也是一節課堂的.態度:

①、要“爲樂”。課堂要帶給學生快樂。

②、要一點兒“欣然”,課堂的氣氛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都要有“欣然”的衝動。

③、要有“蓋”味兒,一定要給學生一點驚喜。

④、要“空明”點兒,摒棄雜念,靈魂安寧,目標不多。

故在設計教學中由《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加《浣溪沙》、《定xxx》兩首詞,以“悟蘇軾閒人情懷”爲主題,立足學生的閱讀感悟,以品“閒”爲主線,咀嚼字詞、鏈接背景、涵泳比較、朗讀體驗,還原文本中蘊含的美妙情思,走進作者細膩豐富的心靈,感受蘇軾挫折人生下展現出的曠達人生之境。

三、教學反思

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文言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既注重文言文學法指導,又注重精神薰陶,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1、重在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課堂上利用自由朗讀讓學生找找感覺,力求讀出味道;利用齊讀來感受郎朗書聲的氛圍,再現誦讀經典的氣勢;利用指名讀來深入瞭解學情,發現問題。至少讓學生在讀準、讀通方面沒有障礙,爲讀懂奠定堅實的基礎。

2、學生的自主學習應該是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凡是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個人解決不了的,小組合作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全班範圍內組間互相解決。老師只在中間起到一個點撥、整合學生觀點的作用,儘量不包辦代替。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小組間的智慧分享既能夠讓學生“擇善而從”,又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3、讓學生得到精神上的薰陶和感染。蘇軾的情感從其胸中自然流出,與景物渾然一體,體會其情感是學習此文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閱讀面畢竟狹窄,無法從文字上獲得真切的體會。因而適時簡介背景與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非常必要,只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着遠大抱負的人受到重創後的心境,才能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真切感悟他身處逆境卻能豁達樂觀處之的情懷,從而受到精神上的薰陶。課堂上鍊接了蘇軾身處人生低谷,卻依然流露曠達之懷的兩首詞。學生們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薰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對蘇軾有了更新的瞭解。

當然,這節課也留下了很大的遺憾:本文有一個寫月夜美景的佳句,課堂上光讓學生賞析了一下,如能一起來想象這幅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對美的景色、美的語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自己感悟來的,能讓學生沉浸其中,欲罷不能,纔是語文教學的魂。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教學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朗讀(聽錄音),評賞朗讀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體把握

1.試想蘇軾爲何要夜遊?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爲何尋張懷民?

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裏?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麼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爲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纔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爲自己的行爲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纔有美,因爲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遊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範讀,根據範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一、導入新課。

投影月夜圖作爲背景,播放鋼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從而引入課題。)音樂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讓我們跟隨着這優美的旋律,踏着這融融的月色,一起來賞析蘇軾的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遊》。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幻燈片2,學生齊讀目標,教師再作強調。)

2、簡介蘇軾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主要由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重點是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然後由老師點評、補充。)

3、請個別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聽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6、以小組彙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

7、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燈片4)

a、解釋下列加點的詞,並說說該句的意思。⑴月色入戶窗戶

⑵欣然起行高興地

⑶念無與爲樂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於是、就

⑸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原來

⑼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b、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是否一樣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研讀及賞析。

1、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燈片6)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麼特點,給你怎樣的感受?請簡要談談。(提問點評後投影幻燈片7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該部分。)

月光如水皎潔空靈

4、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爲什麼?(學生分組討論後提問。)——幻燈片8(a、叢中蛙鳴不斷。b、村中狗吠雞鳴。c、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文中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6、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提問明確後投影幻燈片9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該句。)

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7、你認爲文中的“閒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幻燈片10)

明確1、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2、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四、小結。(幻燈片11)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

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個音符都閃耀着銀色的寒光,都傾訴着作者皎潔而悲涼

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

生的難能可貴。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繪“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時,寫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月夜美景。試採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爲最迷人的那一剎那。(要求學生用5分鐘左右進展開討論,然後在書面上起草,10分鐘以後,老師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宣讀,進行美文共賞。老師可作適當的點評。)

六、佈置作業。

1、把拓展延伸的練習“月夜下那最美麗的一剎那”重新修改並續寫完畢。

2、背誦並默寫《記承天寺夜遊》。

3、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

附: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文章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學生思考,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

(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通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醜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

2、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

檢測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樂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檢測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師:通過剛纔的檢測,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我們舉行朗讀比賽。

(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根據朗讀要求,作點評。)

(三)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1)作者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對所見夜景,蘇軾生髮了怎樣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這種感慨的?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爲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爲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句分析)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淨……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通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爲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爲什麼?

(2)改一改,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爲改了之後的句子和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後當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爲自己筆下文字的註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着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瀰漫着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而改了之後,就沒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夠生動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可多得啊!

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理解“閒人”:

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閒”是相對於“忙”來說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閒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結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請你探究一下什麼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讚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師:解讀了文本,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五)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體會作者的複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朗讀課文

1、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老師做示範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梳理重點字詞

三、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提問: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3、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結合文章談談在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閒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複雜的心情。

(對於國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儘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帶着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複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着銀色的寒光,都傾訴着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佈置作業

爲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爲現代文。老師給出範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文言文的瞭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並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於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於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遊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鑑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爲優美的文言遊記,我的教學目標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瞭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鑽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被貶爲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於承天寺,本文就寫於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後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後回答:(1)尋友夜遊(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爲“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因此,文章融情於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採用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生答:作者通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後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藉此闡明瞭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閒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美是如此執着地追求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瞭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並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彙並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採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遊”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遊?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爲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並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預設:喜悅、鬱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本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本,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鬆、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閒”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麼,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

呢?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閒人”的身影?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後引導集體歸納。明確:閒情雅緻之人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閒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爲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閒人:清閒之人悠閒之人

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繫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複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着“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遊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複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遊的話題導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範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遊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麼事?作者爲什麼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麼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爲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敘事:尋友賞月樂觀曠達

寫景:庭中月色閒人

抒情:月下抒懷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語言,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發豁達樂觀的情感。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背誦《三峽》,古人妙筆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來認識這樣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時期,才華橫溢,名震寰宇,在文學藝術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運多舛,頻遭貶謫,坎坷一生,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一、讀蘇軾

教師展示蘇軾的偉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學生可以補充發言,把自己所知道的關於蘇軾的相關資料講給大家聽。

教師小結:如此優秀的蘇軾,滿腹才華,憂思國事,但時常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他用文字來寬慰自己,在文學裏尋找心靈的棲息之地,更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讀故事

1、初讀文章:解決生字,感知文意。

交橫( ) 竹柏( ) 寢( )

2、揭示標題:理解文章先從標題入手,因爲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從標題中你獲得了關於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問題?

3、反覆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走進文章,身臨其境,勾劃節奏,用自己的方式來誦讀。

教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的節奏劃分,學生對照糾正,並且有節奏的朗讀。

4、指名來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讀,其他學生給予點評。

5、讀的目的是瞭解文意,瞭解文意要從典型字詞入手,掌握一些字詞的含義

多媒體展示:

欣然( )起行、

遂( )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蓋( )竹柏影也、

但(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橫( )

指名回答,並且順勢翻譯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時空,回到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個夜晚,結合註釋,同桌之間翻譯,真正瞭解文章內容。

7、指名講述故事,其他同學提出疏漏需要補充的`地方。

8、文章言簡意賅,詞約義豐,如果要改寫成記敘文的話,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進一步豐富和具體,使內容更爲生動?

三、讀奇景

1、寂靜的夜,靈犀的心,漫步山寺,蘇張二人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勾畫出文中兩人所見之景。

2、請一位同學說說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仔仔細細地讀課文,兩個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麼特點?蘇軾用什麼方法來表現的?

4、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

四、讀心境

1、優雅,寂靜的承天寺,蘇軾和張懷民雅興從容賞月,此時他們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說說句子的意思。

2、結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認爲要讀出怎樣的語氣?爲什麼?

一輪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過,而在蘇軾的眼中卻充滿了種種情趣。一個閒置的人,身處逆境,還能擁有如此閒情逸致,擁有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情懷,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感悟,讓“蘇軾”與我們同行。

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積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作者簡介(略)

二、研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聽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迴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念無與爲採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睡)

(4)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閒逸緻的人罷了。

師:通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個別朗讀開始。

(三)、三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後分組討論,再搶答。

(1)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四讀課文,反覆誦讀,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略)

四、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舉杯望明月,對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業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設計思想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八年級的學生學習它並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閒”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本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時間、地點、事件、體裁)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譁衆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

二、疏通與誦讀

(大屏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

2、打開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

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元與爲樂者

相與步於中庭蓋竹柏影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於八年級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爲下面的`賞讀張本。)三、賞讀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遊賞的經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

預設準備:“閒”。

2、找找他們的“閒”,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閒”?

預設準備:

入夜即睡,閒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閒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閒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閒。唯其閒,才夜遊,才賞月夜之景。

3、那麼,這裏的“閒”到底是什麼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閒的”,你有何看法?

預設準備:

①清閒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閒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閒。

②有閒情雅緻的:並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閒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裏的閒還是“閒適”的閒、“閒情雅緻”的閒。

(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閒情雅緻的閒。)

4、有參考書說這個“閒”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麼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爲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於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爲後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爲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爲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麼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通過報刊雜誌、互聯網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後峯迴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導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污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通過超連接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數據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繫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說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通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