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設計2.87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欣然”“念”“空明”“蓋”等,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

領會本文借月抒懷、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面對逆境時的複雜心境,學習他樂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的意境,感悟作者複雜的情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投影一:課題)

開場白:進教室前,我就聽說同學們非常優秀,據說有以下的光榮傳統: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課發言積極、響亮了。看到大家這麼好的精神狀態我也很興奮,對我們一起上好這節課充滿期待和信心。先請同學們欣賞美妙的《月光曲》,靜下心來,開啓今天美妙的學習之旅。

1.同學們,望着這輪明月,或許你會想起神七飛船的整裝待發,或許你也會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傳說吧,或許你還會想起文人雅士對月亮的深情詠歎。此刻,你能想起哪些詠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們知道的還真不少!剛纔有同學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什麼意思?(月亮)這句話是誰寫的呀?

3.蘇軾何許人也?(出示蘇軾圖像)指名回答。

讓我們重溫一下對蘇軾的瞭解。齊讀。

(投影二:蘇軾簡介)

4.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詠月抒懷的佳作——《記承天寺夜遊》。(手指事先板書好的課題引讀)

請大家把書打開到第127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範讀。師:首先我爲大家朗讀課文,請注意字音和節奏。(投影三:課文)

2.同學們,剛纔老師讀得怎麼樣啊?說不定有好多同學比老師讀得還好呢。下面請大家自己朗讀,然後請同學給大家朗讀。

3.指名朗讀,並對其他同學提出聽讀要求。學生評價。(只讓一生讀)

提示:字音讀得準嗎?節奏把握得好嗎?

4.(在學生髮現朗讀問題的基礎上)我們朗讀古文不僅要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還要能理解課文的意思。現在就請同學們藉助文下注釋,弄清課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畫出來,大家討論解決。

5.老師把同學們理解這篇課文時可能碰到的疑難問題做了一個整理,請看大屏幕,你們看還有沒有其他的問題?

下面給大家30秒鐘時間準備,馬上進行搶答比賽。我們比一比,看哪一組同學發言最踊躍。

解釋詞語:(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橫”(6)“蓋”

翻譯句子:(1)“相與步於中庭”(調換語序)(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調換語序)。

師:是不是按照字面順序翻譯下來的?

明確:古文和現代漢語在語序上時有不同,需要按現代漢語的習慣將倒裝的成分調前來。

評價:幾個組的表現都不錯。下面還有不少挑戰在等待大家哦,繼續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譯和調序後的句子)

6.我們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齊讀課文。相信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三、精讀課文,細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課文中的“閒人”是誰呀?

蘇軾爲什麼自稱是“閒人”呢?(板書“閒人”)“閒人”體現在文中哪些詞句上呢?(“還有嗎?”)

由學生說出理解,一一肯定。

A.閒職、“解衣欲睡”:無事可做。

B.“念無與樂者”:寂寞孤單。(此時,他想找朋友做什麼呢?)

C.“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D.欣賞月景。

2.在寂寞、無聊的夜晚,本無事可做,猛然覺察到月色的美麗,終於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興的事來做,什麼事呀?(“夜遊”)

(二)賞月景

1.蘇軾在夜遊時看到了怎樣的美景啊?齊讀。(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確:月光、積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積水”和“藻荇”嗎?

明確:積水、藻荇不是真的。

4.爲什麼不直接寫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橫”呢?(投影改句)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種寫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沒有了“積水”“藻荇”。

讀一讀,討論,明確: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動。(2)有恍然大悟的幻覺之美。(聯繫《幼時記趣》“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5.我們一起讀一讀,細細體會其中美妙。誰能背出來?一起試試?

6.小結:生動的比喻描繪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書:景:空明),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連在這樣的美景中,作者發出了什麼感慨呀?——(領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聲“閒人”,蘊含了多少情感!請補全這句話,填寫上表達情感的詞語

一聲“閒人”,多少!

自己讀一讀,醞釀一下。

(投影八:試一試)

2.學生討論。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讀出這句話,並談談理由。(還有什麼情感呢?)如所填詞語相似,則不需要說明理由。

注意及時板書。

A.無奈、落寞、憂怨等。

提示:講述蘇軾當年作爲“閒人”的處境:當時,作者被貶黃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作者獲釋出獄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做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

引導討論:同學們,你覺得蘇軾願意做這樣的閒人嗎?(本有兼濟天下之志,經世報國之才)一聲“閒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確:抱怨、不甘等。

引導: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B.豁達、閒適、自得等。

提示:(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而現在只有他二人能夠領略。其他人呢?他們都能像蘇軾這樣從容地欣賞美景嗎?一聲“閒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雲者:案頭堆滿公文,腦裏堆滿公事;B.其他官場失意者:滿腹憂怨,無心賞月)

(2)“一切景語皆情語”,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無雜念,胸無塵俗)由此,又可見:一聲“閒人”,多少!

(3)蘇軾不禁還有些(拍胸脯)——(自得)。

3.這些複雜的情感(板書“情”)交織在一起(畫圈,板書“交織”),交織在文中的哪一個字上?(板書“閒”)

4.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和張懷民一樣,成了蘇軾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同學們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蘇軾說吧,談感受,悟情感,道體會,說什麼都行。你最想對蘇軾說些什麼呢?

在下面,對着蘇軾大聲地說吧。

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時空的對話)

5.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蘇軾,懷揣他的一腔複雜的心情,再讀一遍課文。

要不要配上音樂?老師給大家提供3段,你們自由選擇符合課文意境的配樂。

(朗讀前分別給出激昂、悲涼和舒緩的三段配樂,由學生選擇符合課文意境的配樂並說出理由。)

(投影十:讀一讀)

樂美讀也美,真讓我陶醉呀!

四、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1.蘇軾對人生豁達、灑脫的情懷在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七年級學過兩首詞:

《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儘管因思念親人而傷感,仍然高唱對離人的祝福。

《浣溪沙》“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嘆衰老。

2.再來讀一篇與本文題材類似的文章,看看蘇軾的心境如何。

餘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牀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謂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心若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③,退則死法④,當恁麼⑤時也不妨熟歇。(蘇軾《記遊松風亭》)

【註釋】①木末:樹梢。②意謂:心裏說。③死敵:死於敵手。④死法:死於軍法。⑤恁(nèn)麼:如此,這樣。

思考:

(1)蘇軾認爲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妨礙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遊承天寺令本來沉悶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來表現變化後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十一:鏈接閱讀)

4.結束語:蘇軾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紛雜,但他最終都如處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創作高峯,也練就了他曠達樂觀的胸懷,中華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顆璀璨的明星。

學習本文,品讀蘇軾,領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讀),如:如果我們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用樂觀、向上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磨難,把挫折當作攀登人生高峯的墊腳石,擁抱一個詩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板書設計:

事:夜遊

閒人景:空明

情:

教學反思:

經過學校全體語文老師共同出謀劃策,市教研室周仕龍、王曉東兩位專家的精心點撥以及課堂實踐的反覆調整後,纔有了這麼一個教學設計。作爲授課者,我從中的收穫最大、最多。帶着滿滿的收穫和深深的感謝,課後我將上課的感受反思如下: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上課伊始,播放美妙的《月光曲》,營造月夜優美意境,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說一說所知道的詠月名句。

走近作者,引出課題。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過蘇軾的一首詞《水調歌頭》,自然會想起其中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而引出蘇軾,重溫一下對蘇軾的基本瞭解,並引出本文課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老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學生自由朗讀後,指名朗讀,並對其他學生提出聽讀要求,由學生互相評價。

疏通文意,質疑問難。學生藉助文下注釋,弄清課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畫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如果是由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單調、枯燥而又費力、低效,而由學生自己梳理字面意思,提出疑難互相解決,就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成爲了課堂的主人。老師把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可能碰到的字義和句意的疑難問題做一下整理,再由學生補充其它問題。然後給學生短暫的時間準備,隨即進行搶答比賽,幻燈顯示題目後根據學生回答顯示答案。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齊讀課文。

品味語言,賞析美景。學生齊讀出蘇軾在夜遊時看到的美景句,然後說出分別有哪些景色。當學生說出有月光、積水、藻荇和竹柏影后,故作神祕地問:真有“積水”和“藻荇”嗎?把原來的寫景句直接改寫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橫”,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沒有了“積水”“藻荇”。讓學生討論哪一種寫法更好,明確原句用比喻形象生動,有恍然大悟的幻覺之美。在賞析關鍵詞句時,適時採用“改一改”“刪一刪”“添一添”“換一換”的做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原詞句和修改後的詞句對比,也容易突出原詞句的妙處所在。

身臨其境,提升意境。出示美圖,讓學生再次齊讀寫景句,體會其中美妙。並鼓勵學生立即背誦,及時消化。至此老師小結一下此處語言之美和月色之美:生動的比喻描繪出月下景色的空明,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這裏老師用優美的語言進一步提升了美的意境。

體會情感,感悟心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領悟作者流連在這樣的美景中發出的感慨。讓學生補全這句話:一聲“閒人”,多少!填寫上表達情感的詞語。這個感嘆句的表達,能夠促使學生走近蘇軾的內心,設身處地地以蘇軾本人的口吻發出感慨。有感情地讀出來,很有感染力。經過學生討論交流後,指名有感情地讀出這個感嘆句,並談談理由。這個環節的設計,是希望學生能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對作者的心境形成自己獨立的認識,暢所欲言,並提供足夠充分、合理的依據。當學生的見解比較單一、膚淺,無法形成新的突破時,老師適時啓發,將學生的感悟逐步引向深處。

學生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無奈、落寞這類情感,也能結合蘇軾當時的處境來說理由。如果學生談不到抱怨、不甘這類情感,則引導:蘇軾本有兼濟天下之志,經世報國之才,你覺得蘇軾願意做這樣的閒人嗎?一聲“閒人”,多少——?如果學生談不到豁達、閒適、自得這類情感,則引導:“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而現在只有他二人能夠領略。其他人呢?他們都能像蘇軾這樣從容地欣賞美景嗎?此處還可提示:“一切景語皆情語”,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又可見:一聲“閒人”,多少!

創設情境,口語表達。學生已經對蘇軾有了較爲全面、深入的認識。此時創設情境,設計一個“穿越時空的對話”,讓學生對蘇軾說一段話。利用這個環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梳理在課文學習中形成的閱讀體驗,而且讓學生饒有興致地參與到口語表達訓練中來。課堂教學中既有能力拓展訓練,又緊緊扣住文本,放得開,收得住。

自選配樂,美讀情讀。再一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朗讀前分別給出激昂、悲涼和舒緩的三段配樂,由學生選擇符合課文意境的配樂並說出理由。學生的正確選擇也證明了他們對課文意境有了真正的把握。這最後一次課文朗讀藉助配樂也實現了整個朗讀教學“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讀、情讀”的目的。

聯繫舊知,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聯繫七年級學過的蘇軾的兩首詞,進一步體會蘇軾對人生豁達、灑脫的情懷,對蘇軾的文學風格形成系統的認識。

勵志人生,感悟哲理。齊讀一段既充滿人文情感,又富有感召力的結束語,能激發學生去學習蘇軾樂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鏈接閱讀,鼓勵深思。課後鼓勵學生拓展閱讀蘇軾的其它作品以及有關蘇軾的作品。並推薦一篇與本文題材類似的文章——蘇軾的《記遊松風亭》,印發給學生,佈置思考題,作爲課外作業。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誦讀,逐步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作者發出的人生感慨,逐漸形成豁達寬廣的胸襟。

二、教學重難點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話題

同學們都有過旅遊的經歷,可是否有過夜遊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跟着蘇軾夜遊一番,相信在賞景之餘,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快速進入文本。)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初讀文本,注意語音(正確、流暢),整體感知。思考:用一句什麼樣的話概括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2.聽讀文本,進入情境,在學生與文本對話中初步感受夜遊之美,學生自由交流聽讀體驗。思考:這次夜遊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時,通過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體味情感。對關鍵詞句則出示比較閱讀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讀體會其表達效果,並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素食《記承天寺夜遊》) 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②懷民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通過比較發現,蘇軾與懷民相知相憐相通的友情給這次夜遊帶來了信息,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遊的情美。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體特點和字詞積累。通過聽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品味了"言"美,而且爲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以讀促思,既注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又能穿插解決"言"的理解,使"言"與"文"得到統一。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蘇軾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見清朗空明的月色。學生不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的精煉傳神之美。)

(三)補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這次夜遊給蘇軾留下了怎樣特別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②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贈別王文甫》)

③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滿庭芳·歸去來兮》) ④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泗岸喜題》)

⑤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通過文本細讀和對補充資料的比較,我們發現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短短的84個字中,對時間的交代就花了10個字。而類似的情形在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蘇軾離開或達到人生又一驛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見,這次夜遊在蘇軾看來,同樣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2.那麼,這次夜遊對於貶居黃州的蘇軾來說,究竟以爲着什麼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宿望湖樓再和》,熙寧五年即1072年,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語人堪啞,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觴,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話?(《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宋神宗元豐元年即1078年,蘇軾43歲,知徐州。)

③佛燈漸暗飢鼠出,山雨欲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事,故作一絕》,元豐三年即1080年,蘇軾45歲,初謫居黃州時作。)

④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通過對補充資料的比較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

首先,蘇軾有強烈的"夜遊"情結,這有他的作品爲證,既有早年寫下的《夜行觀星》,又有萬年作的《天慶觀乳泉賦》,雖然篇目所佔比例不多,但幾乎都是傳世名篇,如《中秋見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

其次,"夜遊"的背景不同,情感夜遊差異,如《宿望湖樓再和》表現的是一位耽於玩樂的年輕詩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感嘆的是歲月之飄忽,而初謫黃州的蘇軾抒發的又是他對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麼承天寺的這次夜遊是一次單純的消遣,還是一次積鬱情感的逃離呢?從文本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夜遊的動因(月色入戶)、夜遊的心境(欣然起行),還是夜遊的方式(相與步於中庭)、夜遊的賞景(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欣悅的氛圍,這源於作者寧靜欣悅的心境。此時夜遊已然成爲蘇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在大約作於同時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

屏幕展示: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赤壁賦》)

②吾兄弟俱老矣,當一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與子明兄書》)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三句抒情文字,說說此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通過補充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啓發點撥下,學生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習經典文本的基本收穫。)

(四)拓展延讀,擴寫積累

1.課後閱讀《蘇東坡轉》(林語堂著)、《文化苦旅·東坡突圍》(餘秋雨著)

2.擴寫積累:以第一人稱擴寫這篇小品文。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後,做適當的延讀拓寫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轉化。)

想要設計合理的文言文教學方案,需要準確的把握文本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當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書寫練習。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着中華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爲之傾倒,爲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爲我們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遊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去過三峽的同學,可能會因那兩岸倒江懸崖峭壁而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會因江面上飄浮着的白色垃圾而憂慮人類環境的污染,還可能會因新建的三峽工程而驚歎科學技術改造大自然的偉力,你也許會讓思緒倒流,追溯三峽的過去,想—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學習了酈道元的《三峽》之後,我們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初讀課文:

對照註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ǎn)

三、研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間停頓。老師於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第1自然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討論:爲什麼“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羣峯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第2自然段

至於/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並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討論:“沿溯阻絕”,朗讀的時候怎樣停頓,才能把意思傳達得更準確?

第3自然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迴旋着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討論:“清榮峻茂”,朗讀時該怎樣停頓才能準確傳達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暢讀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徵,體會文章整體佈局妙處。

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麼特點?

五、品讀課文,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討論:1.全篇只幾百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請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琅琅上口。你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找出文章中的對偶句和韻腳。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話:“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會怎麼樣?

六,熟讀成誦: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教內容和步驟

—、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家寺院遊玩的經歷:那麼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遊玩時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讀以入文,

先對照註釋默讀,然後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正音:藻( ) 荇( )

劃分朗讀停頓:

念/無與爲樂者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橫

蓋/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三、翻譯理解。

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 逐:於是 蓋:原來是 但:只是 相與:一起

無與爲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閒人。

四、分析鑑賞。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並不平淡,樸素的語言中蘊含着豐富的內涵。

思考: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因爲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

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月色皎潔,空靈。)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這句話的理解要考慮到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纔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讀成誦。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麼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爲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於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爲後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爲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爲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麼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通過報刊雜誌、互聯網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後峯迴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導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污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通過超連接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數據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繫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說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通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月夜圖片、多媒體

預習要求: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蘇軾的生平及《記承天寺夜遊》的寫作背景。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投影月夜圖作爲背景,播放鋼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從而引入課題。)音樂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讓我們跟隨着這優美的旋律,踏着這融融的月色,一起來賞析蘇軾的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遊》。

二、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投影幻燈片2,學生齊讀目標,教師再作強調。)

2、簡介蘇軾的生平及寫作背景。(主要由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介紹,重點是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然後由老師點評、補充。)

3、請個別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聽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6、以小組彙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方式:質疑——解疑)

7、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燈片4)

a、解釋下列加點的詞,並說說該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戶窗戶

⑵欣然起行高興地

⑶念無與爲樂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於是、就

⑸相與步於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積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橫交錯縱橫

⑻蓋竹柏影也原來

⑼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b、試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是否一樣

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遂至承天寺蓋竹柏影也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研讀及賞析。

1、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燈片6)

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麼特點,給你怎樣的感受?請簡要談談。(提問點評後投影幻燈片7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該部分。)

月光如水皎潔空靈

4、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爲什麼?(學生分組討論後提問。)——幻燈片8

(a、叢中蛙鳴不斷。b、村中狗吠雞鳴。c、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文中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6、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提問明確後投影幻燈片9並插入板書,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該句。)

明確: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7、你認爲文中的“閒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幻燈片10)

明確1、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2、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四、小結。(幻燈片11)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

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個音符都閃耀着銀色的寒光,都傾訴着作者皎潔而悲涼

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

生的難能可貴。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繪“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時,寫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們的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月夜美景。試採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描繪月夜下你們認爲最迷人的那一剎那。(要求學生用5分鐘左右進展開討論,然後在書面上起草,10分鐘以後,老師推薦一些寫得比較好的同學在班上宣讀,進行美文共賞。老師可作適當的點評。)

六、佈置作業。

1、把拓展延伸的練習“月夜下那最美麗的一剎那”重新修改並續寫完畢。

2、背誦並默寫《記承天寺夜遊》。

3、收集有關寫月的著名詩句及篇章,並作好摘錄。

附:板書設計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卻蘊涵深厚。起筆交代夜遊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作者將這“閒人”這種超脫的情感融入記敘、描寫之中,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閱讀此文,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教學設想】

本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一個“閒”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本設計旨在以朗讀爲主線,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導學生通過了解蘇軾的坎坷經歷,品讀領悟“景語”中的“情語”並與之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昇華認識,在知識的積澱和積極的思維中,接受一種人格的影響。構建平中見奇,奇中求實呈現和諧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語文課堂。

【教學目標】

1.熟練朗讀課文,讀出文章韻味。

2.掌握重點字詞,瞭解寫作背景。

3.欣賞月色美景,領悟作者閒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體味寫景妙處領悟作者情懷,通過誦讀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學難點】

“閒”字的深蘊內涵,體會作者豁達樂觀的心態。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我們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溼了鄉書的封面……請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你想起了哪些有關月亮的名句?(學生髮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爲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蘇軾被貶黃州,成爲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籤書公事,近乎於流放。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注意字音和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學生做點評。

4、生有感情齊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1.藉助課下注釋,翻譯課文,圈劃疑難字詞。

重點詞語:

①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②念無與爲樂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重點句子:

①念無與爲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思考問題:

1、作者爲什麼夜遊承天寺?

答案預設:①外界景物的觸動(月色);②作者當時的境遇(被貶)。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蘇軾因爲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蘇軾被貶黃州,成爲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籤書公事,近乎於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組討論,交流明確。

3.譯句小檢測。

四、質疑探究

1.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問題。

2.師生歸納出主要問題,各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並選派一代表發言。

3.在學生髮言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點撥,完成對重點內容的探究。

4.背誦課文。

重點問題預設:

1.“閒人”是什麼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閒”?

(適時簡介寫作背景。)

2.請爲“閒”字組詞,並說明理由。看誰組的詞最能體現“閒”之內涵,最契合文意。(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體味探究,各抒己見。)

3.欣賞寫景句。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月色美景。

聽讀。請一位同學朗讀,其它同學邊聽邊想象畫面。

美讀。讀出形象、韻味。

4.“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閒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豁達、坦蕩、樂觀……

五、拓展

簡介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

此刻,面對着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呢?(學生暢所欲言)

六、結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常讀一讀蘇軾吧,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七、作業設計

讓學生寫一段文字,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景物郵寄的結合起來。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邀友夜遊對月抒懷

庭中賞月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教學反思:

本文較爲短小,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從事教學過程中能有較好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爲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爲了學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課堂導入部分應該詳細介紹黃州對蘇軾的重要意義,這樣學生在後面的縫隙中就不會感到突兀,上課時也更流暢。

學有所用,讓學生及時的練習以強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論聯繫實際。

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朗讀和小組討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知識。

2.疏通文意,積累重點的文言實詞,背誦並默寫文章。

3.賞析本文寫景的句子

4.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心態。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________,號________,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詩現存於世的約340餘首。“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作爲傑出的詞人,開闢了_______詞風,同傑出詞人_________並稱爲“蘇辛”。在詩歌上,與________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_________。

背景銜接

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當時的御史府)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州,寄居於承天寺。

字音

遂()寢()藻荇()

4.重點詞解釋

念()遂()相與()中庭()

蓋()但()耳()

5.重點句翻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課文初探

文章可分爲幾層?請簡要概括。

課文深究

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夜遊期間,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

“遂”“尋”——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於中庭”——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寫景句子美在何處?

2.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讀出文言文、寧靜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讀出文章的韻味。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準備:課件、音頻資料、文字資料

學情分析:本文是蘇軾的名作,但其中的複雜感情對於未經世事的八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所以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就點到爲止了,不再深入探討。重點放在朗讀和重點字詞句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級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學們有沒有欣賞啊?(沒看到)太可惜了!但有關月亮的詩句應該記得一些吧!說得真好!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讓我們乘坐時空隧道機來到元豐六年和蘇軾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學生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寫作背景:蘇軾少年時即精通經史,善於寫文章。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他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蘇軾被貶於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三、朗讀,讀出韻味。

1、學生齊讀。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錯讀)

2、學生齊讀(讀清句讀)

3、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的重點字詞句。(賽一賽)

月色入戶:門念無與爲樂者:思考、想到遂:於是懷民亦未寢:睡覺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和我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積滿了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的人了罷了。

翻譯完以後請同學們再朗讀一遍。

4、學生齊讀,提示:但、蓋、念三個字拖長點音,讀出文言味。

5、抽個別學生朗讀這三句話,再評點。

6、引導學生看標題,突出”夜“字,讀出寧靜的味道。

7、再讀課文,讀出“欣然”的欣喜味,“念無與爲樂者”的失落味,“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味。

四、說夜遊,賞美景,發感慨。

1、在標題前加上人物、事件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晚上,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賞月。

2、蘇軾爲什麼夜遊承天寺?爲什麼尋張懷民共遊?

明確: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們都是被貶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張懷民的資料:張懷民,名夢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他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到了何種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賞到如此美景,有什麼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A、貶謫的悲涼B、人生的感慨C、賞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2、“閒人”一詞透出了一種曠達、樂觀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蘇軾身上學到了什麼?(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

你面對挫折的態度。)

七、小結:本文寫作者夜遊承天寺見到的美景,表現了詩人雖遭貶謫卻不以爲意的豁達胸襟。告訴我們無論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1、八、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爲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 叢中蛙鳴不斷。⑵ 村中狗吠雞鳴。⑶ 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 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通過品讀,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遊》,請打開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遊戲,放鬆放鬆: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麼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並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戶”;這個字是:“閒”(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閒——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裏,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閒——情緒安適。

板書:

身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閒”的兩個境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閒”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纔,我發現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合註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爲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閒”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爲什麼?

預測,明確:閒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1、行爲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爲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爲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閒。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閒情逸致。

遂至——於是,就。說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並肩,手拉手散步。說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閒。

B、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閒”而早睡,“閒”而看月,“閒”而尋友,“閒”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到達了“閒”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閒”字裏,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複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爲樂者(鬱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於中庭(閒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裏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裏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可結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麼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麼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註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麼特點?(或怎麼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麼?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這就是“閒”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並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後,師結: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爲什麼,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薰陶下,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羅織罪名,投入監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後,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爲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麼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閒適灑脫,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說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遊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提升感受。

1、最後,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們感受到了“閒”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遊中收穫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閒賜予他的。

他恬淡閒適之心地並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於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於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懷一顆閒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慾不薰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佈置作業:(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語言,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發豁達樂觀的情感。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背誦《三峽》,古人妙筆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來認識這樣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時期,才華橫溢,名震寰宇,在文學藝術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運多舛,頻遭貶謫,坎坷一生,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一、讀蘇軾

教師展示蘇軾的偉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學生可以補充發言,把自己所知道的關於蘇軾的相關資料講給大家聽。

教師小結:如此優秀的蘇軾,滿腹才華,憂思國事,但時常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他用文字來寬慰自己,在文學裏尋找心靈的棲息之地,更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讀故事

1、初讀文章:解決生字,感知文意。

交橫( ) 竹柏( ) 寢( )

2、揭示標題:理解文章先從標題入手,因爲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從標題中你獲得了關於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還有哪些想知道的問題?

3、反覆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走進文章,身臨其境,勾劃節奏,用自己的方式來誦讀。

教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的節奏劃分,學生對照糾正,並且有節奏的朗讀。

4、指名來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讀,其他學生給予點評。

5、讀的目的是瞭解文意,瞭解文意要從典型字詞入手,掌握一些字詞的含義

多媒體展示:

欣然( )起行、

遂( )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蓋( )竹柏影也、

但( )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橫( )

指名回答,並且順勢翻譯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時空,回到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個夜晚,結合註釋,同桌之間翻譯,真正瞭解文章內容。

7、指名講述故事,其他同學提出疏漏需要補充的地方。

8、文章言簡意賅,詞約義豐,如果要改寫成記敘文的話,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進一步豐富和具體,使內容更爲生動?

三、讀奇景

1、寂靜的夜,靈犀的心,漫步山寺,蘇張二人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美景?勾畫出文中兩人所見之景。

2、請一位同學說說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仔仔細細地讀課文,兩個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麼特點?蘇軾用什麼方法來表現的?

4、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樣的內心世界呢?

四、讀心境

1、優雅,寂靜的承天寺,蘇軾和張懷民雅興從容賞月,此時他們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說說句子的意思。

2、結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認爲要讀出怎樣的語氣?爲什麼?

一輪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過,而在蘇軾的眼中卻充滿了種種情趣。一個閒置的人,身處逆境,還能擁有如此閒情逸致,擁有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情懷,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感悟,讓“蘇軾”與我們同行。

佈置作業:

課外閱讀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文章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學生思考,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

(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通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最近,在閒暇之餘,我觀看了一些列《記承天寺夜遊》的課例,感觸頗深。對於新課程改革,雖是處處可見,時時可聞,聆聽大師們的講座,觀看優秀教師的示範課,但新課程教學應如何具體操作,我可謂茫然,心中無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讓人非常的不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毫無生機,毫無樂趣。更爲可惡的是每次期末考試,學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數學生的得分率竟然達不到30%,文言文教學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學生運用文言文知識和遷移能力可謂空白。

《語文新課程標準》,其中對文言文教學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學目標::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2、在閱讀評價中規定;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3、在閱讀教學中的建議: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無疑,這些理論不僅在思想上幫助我們進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動上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聽完幾節同樣的《記承天寺夜遊》的課,就像讀完一篇篇文質俱佳的文章,又似聽完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樂曲,或如欣賞完一部部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令聽課者回味無窮。這些課應該說執教者本人和聽課者都擁有了良好的“課感”。在“導語”效果的期盼,對教學環節起承轉合的“預設”,對教學高潮設置的展望,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期待都達到了預設的目標。蘇軾的詩詞輔以優美的音樂和古典的畫面,這樣良好的蓄勢開頭,極好地調動了學生興趣,使學生沉浸在蘇軾的魅力世界中。教師積極參與到文章的背誦中,極大的激起學生的背誦慾望。如鼓勵學生向老師挑戰,即師生朗讀比賽。該環節設計新穎,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更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學生的鬥志昂揚,熱情空前高漲,把朗讀推向了高潮。兩分鐘準備時,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朗讀,挺有感情的。學生準備後,男女生各選派一名代表挑戰老師。比賽開始,男生雖有點緊張、拘謹,但不一會兒,便漸入佳境,朗讀不僅流暢,而且蠻有感情。女生的朗讀可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聲音婉轉悅耳,流暢自然,而且聲情並茂,教室頓時想起了熱烈的掌聲。輪到教師出場了,開始誦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爲與樂者……”有點拗口,頓時掐住了。學生們高興地笑了,說道:“老師,您背錯了!”教師故意頓了頓嗓音,笑着說:“老師可以再來一次嗎?”得到默許後,教師又重新融入文本,開始聲情並茂的誦讀課文。課堂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點評開始,學生的朗讀水平超過了老師,老師將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了學生。接下來的課堂學生則顯得忘我,完全忘記了聽課的老師們,學生的表現可謂異彩紛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如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你認爲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爲什麼?

此時的教學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將問題拋出後,思維敏捷的同學馬上說:“老師,我認爲添上這些語句不好,因爲,它寫得是夏天的景觀,季節不對。”接着有的同學補充說:“我也認爲添上這些句子不好,因爲原文以積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之美,不僅創設了一個幽靜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寫出了月色的空靈之美,而加上這些語句,則破壞了這種清幽淡雅的意境。”

難道這不是語文課堂的奇葩嗎?有這樣的理解和品味,難道不比單方面的解讀更好嗎?

精彩之二: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爲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

學生在亢奮的狀態中朗讀着、思考着,感覺句子有點彆扭。,不一會兒有同學說:“老師,我覺得此處不可刪,因爲刪去之後,完全改變了原意,變成庭院中積水空明,積水中藻荇交橫,與原文不符。”

教師不失時機的提示:從修辭的角度上看,你覺得可以嗎?她略一思考,說;“不行,因爲作者運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而且“空明”一詞,更是妙絕,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可謂新穎之極。”。有的同學搶着說:“我覺得作者把庭中當作水中來寫,說水中藻荇交橫,給我一種如臨水池之感,但在“蓋竹柏影也”中,卻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實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種空明的意境。”

教學的至高境界是無言,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刻的我們就是這種享受吧!

無論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對文本主題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無論是課堂氛圍的營造,還是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些課都是值得稱道的,是一種和諧的、享受性的學習。對於經典,教師不僅僅只要求學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執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範的作用。課堂上,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着競爭的活力,很是難得。一堂課若能讓大部分的學生覺得學習是很有意思的活動,那我們能有什麼理由否定這是一堂好課呢?

在古今中外的衆多文學家裏,蘇軾是那麼與衆不同的一個。再苦澀的遭遇,再難言的辛酸,再激憤的心境……在他這裏,都能奇妙地變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態永遠留於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無味的地方,在內心芬芳的他那兒,都有風景。《記承天寺夜遊》就是這樣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區區84個字,有情節,有懸念,有美景,有情思……箇中滋味,頗有深意。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 體會作者的複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導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範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合文章談談在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閒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複雜的心情。

(對於國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儘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着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 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複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着銀色的寒光,都傾訴着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佈置作業

爲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爲現代文。老師給出範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託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鬱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爲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後,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於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麼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配樂朗讀(幻燈片5)

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註解。讀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淨悠閒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託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鬱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爲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於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後,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於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麼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配樂朗讀(幻燈片5)

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註解。讀四遍,握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