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5篇

設計5.69K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5篇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

一、課程說明

(一)教材分析:

此次一對一家教所使用教材爲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5。輔導內容爲第一章第二節等差數列。前一節的內容爲數列,學生已初步瞭解到數列的概念,知道什麼是首項,什麼是通項等等。以及瞭解到什麼是遞增數列,什麼是遞減數列。通過第一節的學習的鋪墊,可以讓學生更自主的探究,學習等差數列。而我也是在這些基礎上爲她講解第二節等差數列。

(二) 學生分析:

此次所帶學生是一名高二的學生。聰明但是不踏實,做題浮躁。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靠,知識的運用能力較差,分析能力較弱,解題思路不清。每次她遇到會的題,就快快的草率做完,總會有因馬虎而犯的錯誤。遇到稍不會的,總是很浮躁,不能冷靜下來慢慢思考。就由略不會變成不會。但她也是個虛心聽教的孩子,給她講課,她也會很認真地聽講。

(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教與學的.配合,讓她能夠懂得什麼是等差數列,以及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2、通過對公式的推導,讓她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以及學會自己對公式的推導。並且能夠靈活運用。

3、在教學中讓她通過對公式的推導來明白推理的藝術,並且培養她學習,做題條理清晰,思路縝密的好習慣。

4、讓她在學習,做題中一步步抽絲剝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她敢於面對數學學習中的困難,並培養她對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耐心地解決問題。

5、讓她在學習中發現數學的獨特的美,能夠愛上數學這門課。並且認真對待,自主學習。

(四)教學重點

1讓學生正確掌握等差數列及其通項公式,以及其性質。並能獨立的推導。

2、能夠靈活運用公式並且能把相應公式與題相結合。

(五) 教學難點:

1、讓學生掌握公式的推導及其意義。

2如何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相應的題中。

二、課前準備

(一) 教學器材

對於一對一教教採用傳統講課。一張掛歷。

(二) 教學方法

通過對生活中的有規律數據的觀察來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前一節所學,思考有什麼規律。從生活中着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並能更積極地學習。讓學生先獨立的思考,不僅能讓她對所學知識映像更爲深刻,並且培養她的縝密思維。讓她回答後,我再幫助她糾正,並且讓她提出心中所慮。經過我給她講完課後,讓她回答自己先前的疑慮。並且讓她自己總結,得出結論。最後讓她勤加練習。以一種“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學習知識—解答問題—得出結論—強加訓練”的模式方法展開教學。

(三) 課時安排

課時大致分爲五部分:

1、聯繫實際提出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2以我教她學的模式講授相關章節知識。

3、讓學生練習相關習題,從所學知識中找其相應解題方案。

4學生對知識總結概括,我再對其進行補充說明。 5佈置作業,讓她課後多做練習。

三、課程設計

(一)提出問題

【引入】

根據我們的掛曆上,一個月的日期數。通過觀察每一行日期和每一列日期它們有什麼規律?

思考 1 2 3 13579......246810......66666......

這些每一行有什麼規律?

(二) 分析問題並講解

1、通過觀察每一個數與前一個數相差爲同一個常數。再結合前一節所學數列的定義總結出“每一項與前一項的差爲同一個常數,我們稱這樣的數列爲等差數列。”並且得出“這個常數爲等差數列的公差。”

2、設首項爲 a1 ,公差爲d。由思考題 1 2 3可觀察出什麼?由學生通過她的發現來推導總結出

ana1n1dnda1d

3、通過分析通項公式的特點,做下題(學生自己分析,思考來做。) 例:已知在等差數列{an}中,a520a20xx,試求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通過學生做題再分析總結,用詳細的語言講解總結等差數列的性質

4、由以上公式,性質,讓學生總結。

講解等差數列的定義。並且掌握數列的遞增,遞減與公差d的關係。

5總結,串講當日所學

給出題目:12349899100 讓她求其和Sn,並思考如何快速計算?

(三) 佈置作業

1、總結當日所學。 2做練習冊上章節習題。

3、根據當日所學以及課上所講求 的思考題,找出快速運算方法,並引導預習等差數列前n項和。

四、設計理念

以一種最簡便,易懂的方式讓學生來學習,一切以讓學生正確掌握知識,並能正確運用爲理念。並能充分調動學生和家教老師的積極性爲理念來設計。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教程內容較難,是下一節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鋪墊。此節課學習通過聯繫實際,把數學融入到生活中,從生活中探究學習數學。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她先獨立思考總結,再由我給她正確講解總結,然後再讓她做相應練習題,課後再認真總結。這樣可以加強她學習的主動性,更有利於她對知識的消化,吸收。這種方法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她從自主學習中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她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她更深刻的瞭解知識內涵,鞏固所學。使她能靈活運用所學。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數學教科書·數學

( 5),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

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後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知識的體系來看:“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等差數列及其前n項和”與“等比數列”內容的延續、不僅加深對函數思想的理解,也爲以後學數列的求和,數學歸納法等做好鋪墊

二.學情分析。

( 1)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掌握了等差數列的概念,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和求和公式與方法,等比數列的概念與通項公式。

( 2)教學對象:高二理科班的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表現欲較強,邏輯思維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而片面、不夠嚴謹。

(3)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學生很容易把本節內容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形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積極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着本質的不同,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於q = 1這一特殊情況,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後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並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從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的奇異美、結構的對稱美、形式的簡潔美。

四.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及公式應用中q與1的關係。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是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如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呢?建構主義認爲:“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這個觀點從教學的角度來理解就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並通過與他人(在教師指導和學習夥伴的幫助下)協作,主動建構而

獲得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視學生爲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因此,本節課採用了啓發式和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後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六.課堂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時間設定:3分鐘)

[利用投影展示]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爲讚賞,對他說:我可以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後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後,國王大吃一驚。爲什麼呢?

[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故事內容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提出問題1:同學們,你們知道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掌握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

(1)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轉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認識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與通項公式結合知三求二;

2.通過公式的靈活運用,進一步滲透方程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等價轉化的思想.

3.通過公式推導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嚴謹性的訓練,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先用錯位相減法推出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而後運用公式解決一些問題,並將通項公式與前項和公式結合解決問題,還要用錯位相減法求一些數列的`前項和.

(2)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是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的推導與應用.公式的推導中蘊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如分類討論思想,錯位相減法等),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數列求和問題中多有涉及,所以對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的要求,不單是要記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導公式的方法.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是分情況討論的,在運用中要特別注意和兩種情況.

教學建議

(1)本節內容分爲兩課時,一節爲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的推導與應用,一節爲通項公式與前項和公式的綜合運用,另外應補充一節數列求和問題.

(2)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的推導是重點內容,引導學生觀察實例,發現規律,歸納總結,證明結論.

(3)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的推導的其他方法可以給出,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4)編擬例題時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況.

(5)通項公式與前項和公式的綜合運用涉及五個量,已知其中三個量可求另兩個量,但解指數方程難度大.

(6)補充可以化爲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數列求和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等比數列前項和的公式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初步運用這一方法求一些數列的前項和.

(2)通過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猜想、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3)通過教學進一步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的辯證觀點,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公式的推導及運用,難點是公式推導的思路.

教學用具

幻燈片,課件,電腦.

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問題見教材第129頁)提出問題:(幻燈片)

二、新課講解:

記,式中有64項,後項與前項的比爲公比2,當每一項都乘以2後,中間有62項是對應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書)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對於一般的等比數列,其前項和,如何化簡?

(板書)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

仿照公比爲2的等比數列求和方法,等式兩邊應同乘以等比數列的公比,即

(板書)③兩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問學生如何處理,適時提醒學生注意的取值)

當時,由③可得(不必導出④,但當時設想不到)

當時,由⑤得.

於是

反思推導求和公式的方法——錯位相減法,可以求形如的數列的和,其中爲等差數列,爲等比數列.

(板書)例題:求和:.

設,其中爲等差數列,爲等比數列,公比爲,利用錯位相減法求和.

解:,

兩端同乘以,得,

兩式相減得

於是.

說明:錯位相減法實際上是把一個數列求和問題轉化爲等比數列求和的問題.

公式其它應用問題注意對公比的分類討論即可.

三、小結:

1.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推導中蘊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應用;

2.用錯位相減法求一些數列的前項和.

四、作業:略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4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下,要充分揭示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的“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驗證解決方法”爲主,主要採用觀察、啓發、類比、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目標體現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節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爲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和誘導公式(一)的基礎上,利用對稱思想發現任意角 與 、 、 終邊的對稱關係,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之間關係,進而發現他們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即發現、掌握、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爲此本節內容在三角函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體同學,本班學生水平處於中等偏下,但本班學生具有善於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採用發現的教學方法應該能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過程,掌握正弦、餘弦、正切的誘導公式;

(2).能力訓練目標: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值,以及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求值與化簡;

(3).創新素質目標: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提高三角恆等變形的能力和滲透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通過誘導公式的學習和應用,感受事物之間的普通聯繫規律,運用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誘導公式.

2.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

六、教法學法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高中數學優秀教案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 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者苦心鑽研、認真探究.下面我從教法、學法、預期效果等三個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獲得數學知識,更主要作用是爲了訓練人的思維技能,提高人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以學生爲主題,以發現爲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採用提出問題、啓發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還給學生“時間”、“空間”, 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盡力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很多課堂教學常常以高起點、大容量、快推進的做法,以便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卻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進而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識,提高學習熱情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引導學生的學法爲思考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簡單應用、重現探索過程、練習鞏固。讓學生參與探索的全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的自主學習.

3.預期效果

本節課預期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證明過程,掌握誘導公式,並能熟練應用誘導公式瞭解一些簡單的化簡問題.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1.複習銳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數值;

2.複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

3.問題: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嗎?引如新課.

設計意圖

高中數學優秀教案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自信的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簡單易做的題加強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數據問題的出現,讓學生既有好像會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發掘潛力期待尋找機會證明我能行,從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二)新知探究

1. 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與2100角的終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2.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和2100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的座標有什麼關係;

2100與sin300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由特殊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容易瞭解,實現教學過程的平淡過度,爲同學們探究發現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做好鋪墊.

(三)問題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發現任意角 的終邊與 的終邊關於原點對稱;

2.探究發現任意角 的終邊和 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關於原點對稱;

3.探究發現任意角 與 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

設計意圖

首先應用單位圓,並以對稱爲載體,用聯繫的觀點,把單位圓的性質與三角函數聯繫起來,數形結合,問題的設計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從線對稱到點對稱到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係,逐步上升,一氣呵成誘導公式二.同時也爲學生將要自主發現、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範作用,下面練習設計爲了熟悉公式一,讓學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敢於挑戰,敢於前進

(四)練習

利用誘導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數值.

(1). ;(2). ;(3). .

喜悅之後讓我們重新啓航,接受新的挑戰,引入新的問題.

(五)問題變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發,用三角的定義引導學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讓學生聯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學生自主探究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及其幾何意義;

2、掌握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3、瞭解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可以處理垂直的問題;

4、掌握向量垂直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定義

教學難點: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過程

1、平面向量數量積(內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與b,它們的夾角是θ,

則數量|a||b|cosq叫a與b的數量積,記作a×b,即有a×b = |a||b|cosq,(0≤θ≤π)。

並規定0向量與任何向量的數量積爲0。

×探究:1、向量數量積是一個向量還是一個數量?它的符號什麼時候爲正?什麼時候爲負?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與實數乘向量的積有什麼區別?

(1)兩個向量的數量積是一個實數,不是向量,符號由cosq的符號所決定。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稱爲內積,寫成a×b;今後要學到兩個向量的外積a×b,而a×b是兩個向量的數量的積,書寫時要嚴格區分。符號“· ”在向量運算中不是乘號,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實數中,若a?0,且a×b=0,則b=0;但是在數量積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爲其中cosq有可能爲0。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6

一、問題導入,引發探究

師:我在旅遊時買回來一種磁性蛇蛋玩具(如圖),所謂生活處處皆學問嘛,我把它運動過程中的軸截面用圖形計算器做出了以下有趣的現象:

兩個全等的橢圓形卵,相互依偎旋轉(動畫)。你能通過所學解析幾何知識,構造出這種有趣的現象嗎?

二、實驗探究,交流發現

探究1:卵之由來——橢圓的形成

(1)單個定橢圓的形成

橢圓的定義:平面內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和等於常數(大於)的點的軌跡叫做橢圓。(即若平面內的動點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和等於常數(大於),則點的軌跡爲以、爲焦點的橢圓。)

思考1:如何使爲定值?

(不妨將兩條線段的長度和轉化爲一條線段,即在線段的延長線上取點,使得,此時,爲定值則可轉化爲爲定值。)

思考2:若爲定值,則點的軌跡是什麼?定點與點軌跡的位置關係?

(以定點爲圓心,爲半徑的圓。由於>,則點在圓內。)

思考3:如何確定點的位置,使得,且?

(線段的中垂線與線段的交點爲點。)

揭示思路來源:(高中數學選修2—1P497)如圖,圓的半徑爲定長,是圓內一個定點,是圓上任意一點,線段的垂直平分線l和半徑相交於點,當點在圓上運動時,點的軌跡是什麼?爲什麼?

(設圓的半徑爲,由橢圓定義,(常數),且,所以當點在圓周上運動時,點的軌跡是以爲焦點的橢圓。)

圖形計算器作圖驗證:以圓與定點所在直線爲軸,中垂線爲軸建立直角座標系,設圓半徑,,即圓,點,則點軌跡是以以爲焦點的橢圓,橢圓方程爲。

(2)單個動橢圓的形成

思考4:構造一種動橢圓的方式

(由於橢圓形狀不變,即離心率不變,而長軸長爲定值,則也要爲定值,因此可將圓內點取在圓的同心圓上,當點在圓上動時,即可得到動橢圓。)

圖形計算器作圖驗證:當圓內動點取在圓的同心圓上,運動點,即得到動橢圓。

(3)兩個橢圓的形成

觀察兩個橢圓相互依偎旋轉的幾個畫面,分析兩橢圓的位置關係。判斷兩個橢圓關於對稱軸對稱,且直線過兩橢圓公共點,所以直線爲兩橢圓的公切線。

因而找到公切線,作橢圓關於切線的對稱橢圓即可。

探究2:卵之所依——切線的判斷與證明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

(1)利用圖形計算器中的“圖象分析”工具直觀判斷與橢圓的位置關係、設圓上動點,則線段的中垂線的方程爲,將動點的橫座標保存爲變量,縱座標保存爲變量,隨着點的改變,在Graphs中畫出相應的動直線、用圖形計算器中的“圖象分析”工具找出橢圓所在區域內的直線與橢圓的交點,拖動點,動態觀測交點個數的變化,發現無論點在何處,動直線與橢圓只有一個交點,因此判斷直線與橢圓相切,並可求出該切點的座標、也可以將橢圓方程與直線方程聯立,用“代數”工具中的solve()求出方程組的解,從而判斷根的情況、

(2)證明橢圓與直線相切、

不妨設直線:,其中,,與橢圓方程聯立,得,因此

將,,代入上式,用“代數”工具中的expand()化簡式子,得,所以橢圓與直線相切,切點爲、

(3)證明由任意圓上的動點和圓內一點確定的橢圓與線段中垂線均相切(反證法)

因爲橢圓是點的軌跡,而點是直線與線段中垂線的交點,所以點既在橢圓上,也在直線上。因此,直線與橢圓至少有一個公共點,即直線與橢圓相切或相交。

假設直線與橢圓相交,設另一個交點爲(與不重合)、因爲,所以;又因爲,

所以爲定值,而,矛盾、因此直線與橢圓相切。

探究3:兩卵相依——對稱旋轉橢圓的形成與動畫

當圓內動點取在圓的同心圓上,作橢圓關於切線的對稱橢圓,運動點,隱藏相關座標系與輔助圓等圖形,呈現兩卵相互依偎旋轉的有趣效果。

改變一些問題條件,進行深入探究與發現。

探究4:改變點位置,探究點軌跡

(1)曲線判斷:利用TI圖形計算器作圖分析,拖動點,當點在定圓內且不與圓心重合時,交點的軌跡是橢圓;當點在定圓外時,則,交點的軌跡是雙曲線;當點與圓心重合時,點的軌跡是圓的同心圓;當點在圓周上時,點的軌跡是是一點(圓心)、

(2)方程證明:圓,設點,可解得點的軌跡方程爲

當或時,點的軌跡爲圓心;

當且時,點的軌跡方程爲

當時,點的軌跡爲圓:;

當且時,點的軌跡爲橢圓;

當或時,點的軌跡爲雙曲線。

探究5:改變切線位置,探究由切線得到的包絡圖形

查閱有關參考書籍,瞭解圓錐曲線的包絡線,並利用圖形計算器作出橢圓、雙曲線的包絡圖形,自主探究拋物線的包絡線(將定圓改爲定直線)。

結論:所謂包絡圖,就是指有一條曲線按照一定運動規律運動,保留其所有瞬間位置的影像,會有一條曲線能夠和該運動曲線所有位置相切,這條曲線就成爲該運動曲線的包絡線。

探究6:拓展延伸:橢圓切線的幾個性質及其應用

性質1:是橢圓的兩個焦點,若點是橢圓上異於長軸兩端點的任一點,則點的切線平分的.外角。

性質1′:點處的法線(過點且垂直於切線)平分。(即爲橢圓的光學性質:從橢圓的一個焦點發出的光線,經過橢圓反射後,反射光線交於橢圓的另一個焦點上。)

課後探究:閱讀數學選修2—1P75閱讀與思考——圓錐曲線的光學性質及其應用,瞭解雙曲線、拋物線的光學性質。

練習1:已知爲橢圓的左、右焦點,點爲橢圓上任一點,過焦點向作垂線,垂足爲,則點的軌跡是_____________,軌跡方程是_______________。

解:(1)直觀判斷:作軌跡

(2)嚴謹證明:圓的定義

由此得到:

性質2:是橢圓的兩個焦點,是長軸的兩個端點,過橢圓上異於的任一點的切線,過做切線的垂線,垂足分別爲,則在以長軸爲直徑的圓上。

練習2:已知爲橢圓的左、右焦點,點爲橢圓上任一點,直線與橢圓相切與點,且到的垂線長分別爲,求證:爲定值。

解:

(1)直觀判斷:作圖

(2)嚴謹證明:利用性質2及圓的相交弦性質,

由此得到:

性質3:已知橢圓爲,則焦點到橢圓任一切線的垂線長乘積等於。

課後探究2:已知爲橢圓的左、右焦點,點爲橢圓上任一點,直線過點,且到的垂線長分別爲,則

①當時,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相交)

②當時,直線與橢圓的位置關係。(相離)

(類比直線與圓位置關係的幾何法,此爲直線與橢圓位置關係的幾何法)

課後探究:雙曲線、拋物線的切線是否有類似性質?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在國中學過原命題、逆命題知識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四種命題。

2、給一個比較簡單的命題(原命題),可以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通過對四種命題之間關係的學習,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反證法的數學思維。

二、教學分析

重點:四種命題;難點:四種命題的關係

1。本小節首先從國中數學的命題知識,給出四種命題的概念,接着,講述四種命題的關係,最後,在國中的基礎上,結合四種命題的知識,進一步講解反證法。

2。教學時,要注意控制教學要求。本小節的內容,只涉及比較簡單的命題,不研究含有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若p則q”形式的命題,也是一種複合命題,並且,其中的p與q,可以是命題也可以是開語句,例如,命題“若,則x,y全爲0”,其中的p與q,就是開語句。對學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題“若p則q”中的條件與結論就可以了,不必考慮p與q是命題,還是開語句。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學法和循序漸進導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題

2多媒體演示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一個生活中有趣的與命題有關的笑話:某人要請甲乙丙丁吃飯,時間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時赴約。丁卻打電話說“有事不能參加”主人聽了隨口說了句“該來的沒來”甲聽了臉色一沉,一聲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說了一句“哎,不該走的走了”乙聽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這時還沒意識到又順口說了一句:“俺說的又不是你”。這時丙怒火中燒不辭而別。四個客人沒來的沒來,來的又走了。主人請客不成還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覺得這個人不會說話,但是你想過這裏面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揭開它的廬山真面,學生的興奮點被緊緊抓住,躍躍欲試!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複習提問: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各是什麼?

2.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是什麼?

3.原命題真,逆命題一定真嗎?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個原命題真,逆命題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原命題真,逆命題就不真,所以原命題真,逆命題不一定真.

學生活動: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則兩直線平行;(2)若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相等.

設計意圖: 通過複習舊知識,打下學習否命題、逆否命題的基礎.

(三)新課講解: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是“同位角相等”,結論是“兩直線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就是“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說,把原命題的結論作爲條件,條件作爲結論,得到的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

2.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否命題。

3.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互相交換並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兩直線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四)組織討論:

讓學生歸納什麼是否命題,什麼是逆否命題。

例1及例2

(五)課堂探究:“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不相等,則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題真,逆否命題是否也真?

學生活動:

討論後回答

這兩個逆否命題都真.

原命題真,逆否命題也真

引導學生討論原命題的真假與其他三種命題的真

假有什麼關係?舉例加以說明,同學們踊躍發言。

(六)課堂小結:

1、一般地,用p和q分別表示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用¬p和¬q分別表示p和q否定時,四種命題的形式就是:

原命題若p則q;

逆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否命題,若¬p則¬q;(同時否定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逆否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並且同時否定)

2、四種命題的關係

(1).原命題爲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爲真.

(2).原命題爲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爲真.

(3).原命題爲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爲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話,先討論,後總結: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主人說的四句話:

第一句:“該來的沒來”

其逆否命題是“不該來的來了”,甲認爲自己是不該來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該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題爲“該走的沒走”,乙認爲自己該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說的不是你(指乙)”其值爲真其非命題:“俺說的是你”爲假,則說的是他(指丙)爲真。所以,丙認爲說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是數學,期待我們善於發現的眼睛

五、作業

1.設原命題是“若

斷它們的真假. ,則 ”,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並分別判

2.設原命題是“當 時,若 ,則 ”,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定命與逆否命題,並分別判斷它們的真假.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8

我先來介紹一下參加我們這次講座的幾位嘉賓,我身邊這位是蘇州五中的羅強校長,這邊這位是蘇州中學的劉華老師,那邊那位是大家熟悉的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生導師王尚志教授。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研討的現場!

老師們都知道,素質教育要落實在課堂上,課堂是我們實行數學新課程的主戰場,做好教學設計是我們整個高中數學新課程推進的一個關鍵點。那麼,怎樣才能做好數學的教學設計呢?我們問過一些老師,大家感覺有些疑惑,比如說有的老師們認爲:教學設計是不是就是備備課,寫好一個教案、做一個課件,是不是這樣?我們想聽聽來自江蘇的老師怎麼看這個問題?

羅強:我來談談自己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以前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把教學設計變成一種簡單的教案設計,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經驗型的教學設計,沒有上升爲科學型的教學設計。其實,國際上對教學設計的研究已經進行多年,提出了許多思想、理論、案例,教學設計已經成爲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基本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突出以“教的傳遞策略”爲中心來進行教學設計的傳統教學設計理論,它更接近工程學,遵循設計的規則和程序,強調目標遞進和按部就班的系統操作過程,其特點是注重目標細化,注重分層要求,注重教學內容各要素的協調。就好像我們要造一幢房子,先要把這幢房子的圖紙設計出來,然後再設計一個施工的藍圖,教學就是按照這樣的設計來進行實施的一個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突出以“學的組織方式”爲中心來進行教學設計的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它的基礎是信息加工理論與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強調依據學習任務類型(如認知、情感與心理動作等)來選擇教學策略,強調以問題爲中心,營造一個能激活學生原有知識經驗,有利於新知識建構的學習環境。其特點是問題與環境,強調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

按照新的教學設計的理論,我們應該以學爲中心來進行教學設計,簡單的說就是——爲學習而設計教學!打個比喻,就是說我們教師好比是導遊,帶着學生去一個新的景點旅遊,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教學設計就是設計這麼一個導遊圖,讓學生在參觀各個景點的過程中,經歷學習這些知識的一種過程。

按照爲學習而設計教學的理念,我覺得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三條線索,這樣實際上也就構成了教學設計的一種三維結構。第一條線索就是一種數學知識線索。因爲教師進行的是學科教學;第二個線索是學生的認知線索。因爲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第三個線索就是教師的教學組織線索,因爲教學過程是通過教師的組織來實現的。比如第一條線索——數學知識,我覺得數學知識實際有三個形態:一是自然形態,它既存在於客觀世界中間,實際上也存在於學生的頭腦中間;二是學術形態,它是作爲數學學科的一種知識體系而存在。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數學的自然形態和學術形態的中間架一座橋樑,這座橋樑就是數學的教育形態。因此,我覺得教學設計的本質就是設計好數學的教育形態,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構建數學教育形態的一個過程。

通過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學習,並在實踐中反思和總結,我的體會很深。有一位美國學者蘭達曾經說過:教學設計是使天才能夠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去做。我想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學習是一個大家都要努力的目標。

張思明:剛纔羅強老師從理論上分析了什麼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應該關注哪些問題?下面我們請劉華老師幫我們分析一下:在你們實驗區和老師接觸的實踐中,你感覺到老師們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着哪些主要問題?

劉華:我想解剖一個由職初教師,就是剛剛工作的青年教師所提供的一個教學案例。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他的教學設計。這是高一函數單調性的一節起始課,在教學設計中,這個職初教師首先明確了這節課的三維目標,然後他提出了兩個生活中的情境,一個情境是生活中的氣溫圖;第二個情境是股票的價格走勢圖,然後引入新課。接着把函數單調性的概念介紹給學生,緊接着進入了例題講解階段,最後是有兩個思考題。

我覺得這個教學設計大致存在這樣四點比較普遍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位教師在確定課程目標的時候,比較機械地套用了新課程的理念,按照“知識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樣的三維目標來敘述他的本節課目標。在這些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的目標還是比較實在的,但“過程與方法”的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就比較空洞,流於形式。其實,這位老師對教學目標並沒有做深入的分析,這樣的教學目標只是一個標籤而已,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問題情境的設計。好的情境應當是兼顧生活化與數學化,股票的價格走勢圖這個情境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其中還包含了許多股票方面的專門知識,對函數單調性這個數學概念的反映也不夠準確,作爲本課的情境,不太恰當。

第三個問題就是在情境到數學概念的產生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充分體驗或參與數學化的探索過程,從而建構起函數單調性這一概念。我們看到在這位教師的設計當中,他忽略了學生活動,尤其是學生思維活動這樣一個環節,而是直接把概念拋給了學生。我們認爲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過程”相對來說比僅僅接受概念這個“結果”更爲重要。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發現有很多老師認爲數學教學設計主要就是習題的設計,這位教師本節課的例題、習題量非常多,而且對這些習題的要求他存在着一步到位的傾向,尤其是他最後拋出來的含字母的函數單調性的探索這個問題,我們覺得在新授課當中這個習題的要求太高了。我覺得老師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存在這樣幾點問題。

張思明:劉華老師談了一個單調性的案例,對一個新教師的案例做了一個分析,分析出了我們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常常出現的一些問題。那麼面對這樣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我們就以這個案例爲出發點,請羅強老師對函數單調性這個課題做了一個分析和再創造的'工作,在這個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何通過教師自己的再學習、再認識,設計出一個更好、更適用於學生的教學設計。我們來看一下羅強老師的說課錄像。

羅強老師的說課: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向大家彙報一下我對函數單調性的教學設計。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學設計的認識。我覺得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這樣的教學系統不是隨意出現的而是教師精心創設的,沒有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不可能保證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教學設計最根本的着力點是“爲學習設計教學”,而不是“爲教學設計學習”。

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明確教學目標,實際上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靈魂和統帥,將指引後續教學設計的方向,決定後續教學設計的具體工作。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覺得要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把握教學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函數單調性是高中階段刻劃函數變化的一個最基本的性質。在高中數學課程中,對於函數單調性的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運算的性質研究單調性,知道它的變化趨勢;第二階段用導數的性質研究單調性,知道它的變化快慢。那麼高一我們是處在第一個階段。第二,明確知識目標,落實隱性目標。知識目標往往就是教學的顯性目標,確定知識目標的關鍵在於分清主次輕重,把握好教學要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定位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二是掌握判斷函數單調性的方法;三是會用定義證明一些簡單函數在某個區間上的單調性。另外這節課的隱性目標我覺得也很重要,因爲函數單調性的定義是對函數圖象特徵的一種數學描述,它經歷了由圖象直觀特徵到自然語言描述再到數學符號的描述的進化過程,反映了數學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對高一學生來講它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數學教育載體和契機。因此這節課的隱性目標應該包括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學會數學概念符號化的建構過程。根據剛纔的分析,我把教學流程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進行函數單調性概念的數學化過程;第二個階段是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第三個階段是讓學生學會判斷,並用函數單調性的定義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第一階段的教學流程分成三個教學環節。第一,問題情境;第二,溫故知新;第三,建構概念。具體如下:

先是創設問題情境。由老師和學生一起舉出生活中描繪上升或者下降的變化規律的成語。老師可以啓發一下,先說一個“蒸蒸日上”,然後和學生一起舉出比如“每況愈下”,“波瀾起伏”這樣三種描繪不同變化的成語。然後請學生根據上述成語,給出一個函數,並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繪製相應的函數圖象。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用樸素的生活語言描繪變化規律,體會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爲圖形語言。

接下來是溫故知新。在剛纔學生繪製出的三個函數圖象的基礎上,我請學生觀察它們變化的趨勢。在剛纔學生繪製的三個函數圖象的基礎上,再請學生用國中的語言來敘述什麼叫圖象呈逐漸上升的趨勢,也就是“函數值隨着的增大而增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對照繪製的函數圖象,用自然語言描述函數的變化規律,重溫國中函數單調性的描述定義。

張思明:剛纔我們看到了時駿老師的說課,下面我們來聽一聽嘉賓對這個說課的分析。

羅強:我還是要強調教學設計一定要注意爲學習而設計教學。還是拿我剛纔的這個比喻,就是教師帶學生去旅遊。既然是帶學生去旅遊,首先就要考慮我要帶學生到什麼地方去?然後需要考慮我怎麼才能夠帶學生到達這個地方?然後我要確定學生是不是真的到達了這個地方?還要注意的是,作爲教學的一種延伸,我覺得還應該讓學生有興趣、有能力繼續他自己的旅程。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學設計要做的主要工作。

張思明:通過以上幾個案例,我想老師們對於如何做教學設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怎樣做好教學設計呢?我們也想聽一聽在教育指導部門的老師的一些想法,我們特別採訪了江蘇省教研室的董林偉主任,我們來聽一聽董主任關於教學設計的思考和認識。

董主任:關於設計這兩個詞大家應該都非常的熟悉。當人們要從事一項有目的的活動的時候,事先都要有一些設想,要進行一些規劃,要進行一些設計。作爲我們教學工作者來說,在開始我們的教學活動之前,我們的老師都必須做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教學設計。今天我要談的就是關於教學設計的話題。我想就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一些基本想法。第一,我想先談談什麼叫教學設計?第二,談談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來設計一些什麼?第三,在設計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注意哪幾點?下面我想簡要的把這三個方面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一、關於什麼叫教學設計?

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用系統的方法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對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繫的各個部分作出整體安排的一種構想。它是一種構想,是一種整體的安排,是我們教師爲將來進行的教學勾畫的一些圖景,它反映了我們的教師對自己未來教學的一種認識和期望。如果通俗一點來說,那麼所謂的教學設計可以這樣來理解,就是:你要把學生帶到哪裏去?你怎樣把學生帶到那裏去?你這樣做能把學生帶到那裏去嗎?

二、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我們應該關注些什麼,就是說設計一些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我們教學根本的指向與核心的任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教學的目標是教學中師生所預期達到的一種教學效果和標準,因此,明確教學目標就是要明確你要把學生帶到哪裏去。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們要關注以下的幾點:第一,整體性。就是要注意這部分內容在整個高中階段數學教學中的聯繫,以達到教學的一種連貫性,要正確處理好我們的近期的目標跟遠期目標的相互關係。第二,在我們明確目標的時候,要關注它的全面性。新課程對數學教學的目標提出了新的一種要求,三維目標在關注知識結果的同時,更注重對過程目標的關注和對學習者——學生的關注,更關注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以及在學習中的經歷、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教學目標時,應特別注意關注新課程所提出的過程性目標。第三,我們要關注目標的現實性。確定教學目標時,應當注意它與所授課任務的實質性聯繫,以避免目標空洞、無法落實。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常見的一種狀況是目標過分的大,過分的空洞,那麼在落實過程中,就難以達到預設的目標。其次,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非常關注學生,要了解學生。我想,以下幾個方面,至少老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心中有數。

第一,在數學方面學生以前做過什麼?他在數學活動或者是在數學實驗方面,曾經做過什麼?這裏我們實際上要關注的是學生的活動經驗。

第二,不同的學生在思維方式上會有什麼不同。實際上就是要在教學中關注我所授課的學生的特點,關注我班學生的構成,班級當中不同羣體的學生在思維方面有些什麼樣的不同。

第三,要初步確定課堂的組織形式,就是說我這一堂課是整個班級一起學習,還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組來活動,甚至於是一種個體性的活動,包括開展一些個體性的實驗活動,包括自主學習的一種活動方式。組織形式上還要關注這堂課需要利用什麼模型?是否需要做適當的課件?或者準備一些相關的硬件設施。這也是我們在確定課堂組織形式是所必須要關注的。

第四,要勾勒教學的一種順序。這個順序當中主要包括這樣幾點:

第一點,應當怎樣提出主題,通俗一點講就是問題情境的創設。關於問題情境的創設,我們在相關的專題中也都提到它的重要性和一些要求。我們在勾勒教學順序的時候,首先要關注的是怎樣提出主題,這個主題應該是跟學生接近的,又要能夠引起他的興趣,又要圍繞着我們的教學主題的,而且能夠使得學生迅速的進入學習活動中。

第二點,就是要關注是否需要複習以前的相關知識。一堂課的教學它往往不是獨立的,而是有前後聯繫的,因此需要考慮我在這堂課教學中是否需要複習相關的知識?

第三點,當學生對材料產生爭論的時候,你準備提出怎樣的探索性問題。當我們提出問題以後學生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一種思考,可能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爭論?我們要了解這些爭論的思維的背景,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那麼你就必須要設計好一些問題串,來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探索。

第四點,我們在設計教學程序的過程中要關注一下我們使用的材料,我們的課本提出了什麼樣的觀點,使用什麼樣課外的材料來幫助我們的教學。

第五點,要根據學生對主題的掌握程度,準備幾個可以供選擇的,課堂當中要自主完成的練習,或者是課後要完成家庭作業。這些是勾勒我們整個教學流程的一些關鍵程序。

三、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注意的方面。

教學設計永遠只是教學過程的一種預期,實際的教學活動則永遠是一個謎。我們老師都有經驗,同樣的一個課題,同一個老師的備課,他在不同班的授課過程中都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流程、教學效果。因爲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不同的,是在變化的,我們的教學生成是變化的,只有當這堂課教學完成了,我們才能知道這堂課最後的結果。所以前面的教學設計只是一種預期,我們的教學設計就是要關注這樣的一種變化。

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注意它的整體性,就是說我們的教學設計不是一種片斷,是一種整體的設計,它不是寫在我們紙上的一種文本,而是我們教師對自己和學生所持的一種整體性的目標。其次,要注意它的可變性,沒有一件事情是絲毫不差地按照計劃進行的。學生的思維可能還停留在你認爲根本不重要的問題上,他們還會以你幾乎不能想象的方式來理解某些概念。當活動過程受到影響時,你必須放棄你原來的教學計劃,運用你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的瞭解和更宏觀的數學教學目標,去指導你的教學行動,也就是說要產生一些生成的問題。第三,要注意它創造性。我們的教師很大程度上會依賴於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以確保他們的數學教學內容符合一個內部連貫的發展框架。這種依賴有一定的好處,它能夠使得我們的教學設計能夠圍繞着我們課程的設計來進行,但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就是說畢竟教材是我們課程的一種呈現,跟教學的呈現還是有着本質差別的。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種流動的過程,應該適合我們的學生,就像設計師設計的服裝要符合你所設計的羣體的特點和要求,如果考慮到個體,就要符合他的氣質,符合他的整體形象。我們的教學設計也是這樣,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有個人設計的一種思考和魅力。

剛纔談到這幾點僅供我們老師做一種參考。

張思明:各位老師,我們這一講把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幾個案例給大家做了一個初步的展示。我想教學設計中的問題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設計理念,都有自己設計成功或者不如意甚至失敗的地方。我們希望研討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們真誠的期待着老師們把您們在教學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和成功的經驗寄給我們,我們一起來研討。那麼這一講就到這裏,謝謝老師們的參與!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9

一、概述

教材內容:等比數列的概念和通項公式的推導及簡單應用 教材難點:靈活應用等比數列及通項公式解決一般問題 教材重點:等比數列的概念和通項公式

二、教學目標分析

1. 知識目標

1)

2) 掌握等比數列的定義 理解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

2.能力目標

1)學會通過實例歸納概念

2)通過學習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學會歸納假設

3)提高數學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充分感受數列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模型

2)體會數學是來源於現實生活並應用於現實生活

3)數學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無味的

三、教學對象及學習需要分析

1、 教學對象分析:

1)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對各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理解能力較強。並掌握了函數及個別特殊函數的性質及圖像,如指數函數。之前也剛學習了等差數列,在學習這一章節時可聯繫以前所學的進行引導教學。

2)對歸納假設較弱,應加強這方面教學

2、學習需要分析:

四.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課前複習

1)複習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複習指數函數及其圖像和性質

2.情景導入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0

一、課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第一冊(上)《2.7對數》

二、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講清一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價值,開展“數學建模”的學習活動,把數學的應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的引入,總有它的現實或數學理論發展的需要。都應強調它的現實背景、數學理論發展背景或數學發展歷史上的背景,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顯得自然和親切,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加於人,從而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的價值。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在課程實施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同時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學習對數的概念及其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它屬於函數領域的知識。而對數的概念是對數函數部分教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數的思想方法貫穿在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通過對數的學習,可以解決數學中知道底數和冪值求指數的`問題,以及對數函數的相關問題。

四、學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數和指數可以求冪值,那麼知道底數和冪值如何求求指數,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學習指數的基礎上學習對數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對數的概念。

2.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標:

1.理解對數的概念。

2.能夠進行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轉化,

2.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對數定義,難點是對數概念的理解。

七、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八、教學流程:

問題情景(複習引入)——實例分析、形成概念(導入新課)——深刻認識概念(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變式分析、深化認識(對數的性質、對數恆等式,介紹自然對數及常用對數)——練習小結、形成反思(例題,小結)

八、教學反思:

對本節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本人反覆閱讀了課程標準和教材,教材內容的處理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練習的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合作意識,達到了設計中所預想的目標。然而還有一些缺憾:對本節內容,難度不高,本人認爲,教師的干預(講解)還是太多。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較簡單的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多一些探究與合作。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爲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對於本教學設計,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期待與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1

函數的奇偶性是函數的重要性質,是對函數概念的深化。它把自變量取相反數時函數值間的關係定量地聯繫在一起,反映在圖像上爲:偶函數的圖像關於y軸對稱,奇函數的圖像關於座標原點成中心對稱。這樣,就從數、形兩個角度對函數的奇偶性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對具體函數的圖像及函數值對應表歸納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數奇偶性的準確定義。然後,爲深化對概念的理解,舉出了奇函數、偶函數、既是奇函數又是偶函數的函數和非奇非偶函數的實例。最後,爲加強前後聯繫,從各個角度研究函數的性質,講清了奇偶性和單調性的聯繫。這節課的重點是函數奇偶性的定義,難點是根據定義判斷函數的奇偶性。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函數,讓學生經歷奇函數、偶函數定義的討論,體驗數學概念的建立過程,培養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數奇偶性的定義,奇函數和偶函數圖像的特徵,並能初步應用定義判斷一些簡單函數的奇偶性。

3、在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歸納、抽象概括能力,體驗數學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

任務分析

這節內容學生在國中雖沒學過,但已經學習過具有奇偶性的具體的函數:正比例函數y=kx,反比例函數 ,k≠0,二次函數y=ax,a≠0,故可在此基礎上,引入奇、偶函數的概念,以便於學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時始終結合具體函數的圖像,以增加直觀性,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爲闡述奇、偶函數的幾何特徵埋下了伏筆。

對於概念可從代數特徵與幾何特徵兩個角度去分析,讓學生理解:奇函數、偶函數的定義域是關於原點對稱的非空數集;對於在有定義的奇函數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數,又是偶函數的函數有fx=0,x∈R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奇函數、偶函數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數。關於單調性與奇偶性關係,引導學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教學設計

一、問題情景

1、觀察如下兩圖,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

(1)這兩個函數圖像有什麼共同特徵?

(2)相應的兩個函數值對應表是如何體現這些特徵的?

可以看到兩個函數的圖像都關於y軸對稱。

從函數值對應表可以看到,當自變量x取一對相反數時,相應的兩個函數值相同。

對於函數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實上,對於R內任意的一個x,都有fx=x2=x2=fx。此時,稱函數y=x2爲偶函數。

2、觀察函數fx=x和fx= 的圖像,並完成下面的兩個函數值對應表,然後說出這兩個函數有什麼共同特徵。

可以看到兩個函數的圖像都關於原點對稱。函數圖像的這個特徵,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當自變量x取一對相反數時,相應的函數值fx也是一對相反數,即對任一x∈R都有fx=fx。此時,稱函數y=fx爲奇函數。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建立奇函數、偶函數的定義

1奇、偶函數的定義

如果對於函數fx的.定義域內任意一個x,都有fx=fx,那麼函數fx就叫作奇函數。如果對於函數fx的定義域內任意一個x,都有fx=fx,那麼函數fx就叫作偶函數。

2、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1)如果定義在R上的函數fx滿足f2=f2,那麼fx是偶函數嗎? fx不一定是偶函數

(2)奇、偶函數的圖像有什麼特徵?

(奇、偶函數的圖像分別關於原點、y軸對稱)

3奇、偶函數的定義域有什麼特徵? (奇、偶函數的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

三、解釋應用

[例 題]

1、判斷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注:①規範解題格式;

②對於5要注意定義域x∈1,1]。

2、已知:定義在R上的函數fx是奇函數,當x>0時,fx=x1+x,求fx的表達式。

解:1任取x<0,則x>0,∴fx=x1x,

而fx是奇函數,∴fx=fx。∴fx=x1x。

(2)當x=0時,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數f(x是偶函數,且在∞,0上是減函數,判斷fx在0,+∞)上是增函數,還是減函數,並證明你的結論。

解:先結合圖像特徵:偶函數的圖像關於y軸對稱,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數,

證明如下:

任取x1>x2>0,則x1

∵fx在∞,0上是減函數,∴fx1>fx2。 又fx是偶函數,∴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數。

思考:奇函數或偶函數在關於原點對稱的兩個區間上的單調性有何關係?

[練 習]

1、已知:函數fx是奇函數,在[a,b]上是增函數b>a>0,問fx在[b,a]上的單調性如何。

2fx=x3|x|的大致圖像可能是

3、函數fx=ax2+bx+c,a,b,c∈R,當a,b,c滿足什麼條件時,1函數fx是偶函數。2函數fx是奇函數。 4設fx,gx分別是R上的奇函數和偶函數,並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數,又是偶函數的函數嗎?若有,有多少個? 2設fx,gx分別是R上的奇函數,偶函數,試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 ,試確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數。

4、一個定義在R上的函數,是否都可以表示爲一個奇函數與一個偶函數的和的形式?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2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重難點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精講

掌握三角形有關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利用餘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掌握正弦定理、餘弦定理及其變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關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問題.

二.問題討論

思維點撥: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問題,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況的討論.

思維點撥::三角形中的三角變換,應靈活運用正、餘弦定理.在求值時,要利用三角函數的有關性質.

例6:在某海濱城市附近海面有一臺風,據檢測,當前颱風中心位於城市O(如圖)的東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處,並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動,颱風侵襲的範圍爲圓形區域,當前半徑爲60 km,並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斷增加,問幾小時後該城市開始受到颱風的侵襲。

一. 小結: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

2.利用餘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3.邊角互化是解三角形問題常用的手段.

三.作業:P80闖關訓練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3

一、單元教學內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結構:順序、條件、循環結構

(3)算法的基本語句:輸入、輸出、賦值、條件、循環語句

二、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算法是數學及其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科學的重要基礎。隨着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算法在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並日益融入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經成爲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數學素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數學中蘊涵了豐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中學教育階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具體數學實例的分析,體驗程序框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通過模仿、操作、探索,學習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三、單元教學課時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 3課時

2、程序框圖與算法的基本結構 5課時

3、算法的基本語句 2課時

四、單元教學目標分析

1、通過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與步驟的分析體會算法的思想,瞭解算法的含義

2、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通過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程序框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循環結構。

3、經歷將具體問題的程序框圖轉化爲程序語句的過程,理解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輸入、輸出、斌值、條件、循環語句,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

五、單元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重點

(1)理解算法的含義 (2)掌握算法的基本結構 (3)會用算法語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難點

(1)程序框圖 (2)變量與賦值 (3)循環結構 (4)算法設計

六、單元總體教學方法

本章教學採用啓發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現法、練習法、講解法。採用這些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通過對實例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知識。

七、單元展開方式與特點

1、展開方式

自然語言→程序框圖→算法語句

2、特點

(1)螺旋上升 分層遞進 (2)整合滲透 前呼後應 (3)三線合

一 橫向貫通 (4)彈性處理 多樣選擇

八、單元教學過程分析

1. 算法基本概念教學過程分析

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與步驟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問題),體會算法的思想,瞭解算法的含義,能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圖教學過程分析

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通過設計流程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算法和程序語言的區別;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分支、循環,會用流程圖表示算法。

3. 基本算法語句教學過程分析

經歷將具體生活中問題的流程圖轉化爲程序語言的過程,理解表示的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賦值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條件語句、循環語句,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語言、流程圖和基本算法語句表達算法,

4.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

九、單元評價設想

1.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關注學生在數學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對用集合語言描述數學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充滿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體會集合語言準確、簡潔的特徵;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2.正確評價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關注學生在本章(節)及今後學習中,讓學生集中學習算法的初步知識,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結構、基本語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將貫穿高中數學課程的相關部分,在其他相關部分還將進一步學習算法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4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概述

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含義。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來展開學習活動,通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發展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繫,從中探索出知識規律的教學模式。它的基本特徵是教師不把跟教學內容有關的內容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造一種適宜的認知和合作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究形成認知策略,從而對教學目標進行一種全方位的學習,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可見,探究式教學主張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2、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來理解科學探究概念和科學規律的本質,並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具體地說,它包括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爲中心的探究性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這些資源是圍繞某個知識主題來展開的。這個學習環境具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它使學生很少感到有壓力,能自主尋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設想,並以自己的方式檢驗其設想。二是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使學生在研究中能明確方向。這說明探究式教學的本質特徵是不直接把與教學目標有關的概念和認知策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創造出一種智力交流和社會交往的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究自己發現規律。

3、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特徵。

(1)問題性。問題性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關鍵。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探究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恰當的問題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並引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提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使命。

(2)過程性。過程性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點。愛因斯坦說:“結論總以完成的形式出現,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就很難達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學模式正是考慮到這些人的認知特點來組織教學的,它強調學生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親身感悟。

(3)開放性。開放性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難點。探究式教學模式總是綜合合作學習、發現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的.長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探究式教學模式要面對大量開放性的問題,教學資源和探究的結論面對生活、生產和科研是開放的,這一切都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二、教學設計案例

1、教學內容:數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學。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數字排列的知識,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邏輯推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等綜合能力,讓學生體會到認識客觀規律的一般過程。

3、教學方法:談話探究法,討論探究法。

4、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教師:在高中數學第十章的教學中,有關數字排列的問題佔有重要位置。我們曾經做過的有關數字排列的題目,如“由若干個數字排列成偶數”、“能被5整除的數”等問題,只要使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爲偶數,則這個數就是偶數,當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爲0或5時,則這個數就能被5整除。那麼能被3整除的數,能被9整除的數有何特點?

(2)提出問題。

問題1:在用1、2、3、4、5、6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四位數中,是9的倍數的共有()

A、36個B、18個C、12個D、24個

問題2:在用0、1、2、3、4、5這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自然數中,有多少個能被6整除的五位數?

(3)探究思考。點評:乍一看問題1,對於由若干個數字排列成9的倍數的問題,如:81、72、63、54、45、36、27、18、9這些能夠被9整除的數的個位數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數,不能只考慮個位數字了。於是,需另闢蹊徑,探究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點,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教師:同學們觀察81、72、63、54、45、36、27、18、9這些數,甚至再寫出幾個能被9整除的數,如981、1872等,看看它們有何特點?

學生:它們都滿足“各位數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師:此結論的正確性如何?

學生:老師,我們證明此結論的正確性,好嗎?

教師:好。

學生:證明:不妨以n是一個四位數爲例證之。

設n=1000a+100b+10c+d(a,b,c,d∈N)依條件,有a+b+c+d=9m(m∈N)

則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 a,b,c,m∈N

∴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證定理的後半部分。

教師:看來上述結論正確。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麼這個數n就能夠被9整除;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麼這個數n就能夠被3整除。

教師:利用該定理可解決“能被3、9整除”的數字排列問題,請同學們先解答問題1。

學生:嘗試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師:啓發學生觀察這些數字有何特點?提問學生。

學生:可以看出只要從1、2、3、4、5、6這六個數中,選取的四個數字中含1(或2),或者同時含1、2,選取的四個數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數。

教師:請學生們繼續嘗試選取其他數字試一試。

學生:3+4+5+6=18是9的倍數。

教師:因此用1、2、3、4、5、6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四位數中,是9的倍數的數,就是由3、4、5、6進行全排列所得,共有=24(個)。

故應選D。

(4)學以致用。

問題2:在用0、1、2、3、4、5這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複數字的自然數中,有多少個能被6整除的五位數?

教師:從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麼這個數n就能夠被3整除。同學們對問題2有何想法?

學生討論:

學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數必須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數,即爲各位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數。

學生2:由於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選取的5個數字可分兩類:一類是5個數字中無0,另一類是5個數字中有0(但不含3)。

學生3:第一類:5個數字中無0的五位偶數有。

第二類:5個數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數有兩類,第一,0在個位有個;第二,個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學生4:由分類計數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無重複數字的五位數共有+ + =108(個)。

(5)概括強化。

重點:瞭解數字排列問題的特點,理解掌握數字排列中3、9問題的規律。

難點:數字排列知識的靈活應用。

關鍵:證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學知識與已知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已知知識“由若干個數字排列成偶數”、“能被5整除的數”等問題,只要使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爲偶數,則這個數就是偶數,當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爲0或5時,則這個數就能被5整除”。新學知識“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麼這個數n就能夠被9整除;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麼這個數n就能夠被3整除。都是數字排列知識,要學會靈活應用。

(6)作業。請同學們自擬練習題,以求達到熟練解決此類問題的目的。

總之,探究式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提出來的,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和過於強調接受式學習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並強調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15

提出問題:

新課程認爲知識不是單方面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並通過與他人(教師指導和同學的幫助)協作,主動建構而獲得的。它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視學生爲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對新課程的認識,我認爲若遵循這個原則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將是一種高效的活動。

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指數範圍擴充到實數的基礎上引入指數函數的,而指數函數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種具體函數。是在國中已經初步探討了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基礎上,在進一步學習了函數的概念及有關性質的前提下,去研究學習的。重點是指數函數的圖像及性質,難點在於弄清楚底數a對於函數變化的影響。這節課主要是學生利用描點法畫出函數的圖像,並描述出函數的圖像特徵,從而指出函數的性質。使學生從形到數的熟悉,體驗研究函數的過程與思路,實現意識的深化。

設計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慢慢體會到新教材滲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識點的形成過程經歷從具體的實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運用於實際問題或具體數學問題的過程,它的應用性,實用性更明顯的體現出來。學數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經過多年的數學學習,學生還是害怕學數學,尤其高中的數學,它對於學生來說顯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讓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太遠,那麼將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所以在教學中我盡力抓住知識的本質,以實際問題引入新知識。另外,就本章來說,指數函數是學習函數概念及基本性質之後研究的第一個重要的函數,讓學生學會研究一個新的具體函數的方法比學會本身的知識更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生疏的,在大腦中沒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結構,需要老師的引導,使他們逐漸建立。數學中任何知識的形成都體現出它的思想與方法,因而授課中注重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思想,運用其中的方法去學習新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

理解指數函數的定義,能初步把握指數函數的圖像,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由實例引入指數函數的概念,利用描點作圖的方法做出指數函數的圖像,(有條件的話藉助計算機演示驗證指數函數圖像)由圖像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利用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三、能力:

1.通過指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研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2.通過對指數函數的研究,使學生能把握函數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學過程:

由實際問題引入:

問題1: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1個這樣的細胞分裂x次後,得到的細胞的個數y與x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分裂次數與細胞個數

1,2;2,2×2=22;3,2×2×2=23;????;x,2×2×……×2=2x

歸納:y=2x

問題2:某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爲其它物質,每經過1年剩留的這種物質是原來的84%,那麼經過x年後剩留量y與x的關係是什麼?

經過1年,剩留量y=1×84%=;經過2年,剩留量y=×=?經過x年,剩留量y=

尋找異同:

你能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中得到的關係式裏找到什麼異同點嗎?

共同點:變量x與y構成函數關係式,是指數的形式,自變量在指數位置,底數是常數;不同點:底數的取值不同。

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一個基本函數:指數函數

得到指數函數的定義:定義:形如y=ax(a>0且a≠1)的函數叫做指數函數。

在以前我們學過的函數中,一次函數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反比例函數用形如y=k/x(k≠0)表示,二次函數y=ax2+bx+c(a≠0)表示。對於其一

般形式上的係數都有相應的限制。問:爲什麼指數函數對底數有這樣的要求呢?若a=0,當x>0時,恆等於0,沒有研究價值;當x≤0時,無意義。

若a

若a=1,則=1,是一個常量,也沒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規定且a>0且a≠1。

由定義,我們可以對指數函數有一初步熟悉。

進一步理解函數的定義:

指數函數的定義域:在我們學過的指數運算中,指數可以是有理數,當指數是無理數時,也是一個確定的實數,對於無理數,學過的有理指數冪的性質和運算法則都適用,所以指數函數的定義域爲R。

研究函數的途徑:由函數的.圖像的性質,從形與數兩方面研究。

學習函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應用,那麼首先要對函數作一研究,研究函數的圖像及性質,然後利用其圖像性質去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你會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圖像的分佈範圍,圖像的變化趨勢)圖像的分佈情況與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有關,函數的變化趨勢體現函數的單調性。引導學生從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與座標軸的交點情況着手開始。

首先我們做出指數函數的圖像,我們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

我們以具體函數入手,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取不同底數的指數函數畫它們的圖像,將學生畫的函數圖像展示,(畫函數的圖像的步驟是:列表,描點,連線。)。最後,老師在黑板(電腦)上演示列表,描點,連線的過程,並且,畫出取不同的值時,函數的圖像。

要求學生描述出指數函數圖像的特徵,並試着描述出性質。

數學發展的歷史表明,每一個重要的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其中都有豐富的經歷,新課程較好的體現了這點。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而言,數學的知識應該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即通過對常識材料進行細緻的觀察、思考,藉助於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對常識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精加工。該案例正是從數學研究和數學實驗的過程中進行設計。雖然學生的思維不一定真實的重演了人類對數學知識探索的全過程,但確確實實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在探索中將數學數學化,從而才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樂趣,對數學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

雖然學生要學的數學是歷史上前人已建構好了的,但對他們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們自己的學習活動來再現類似的過程。該案例正是從創設問題情景作爲教學設計的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應該把教學設計成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揭示規律等一系列過程,側重於學生的探索、分析與思考,側重於過程的探究及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數學能力。

教師的地位應由主導者轉變爲引導者,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爲學生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自己獨立自主的探究學習。使教學活動始終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獲,都有提高。總之,通過案例研究,不斷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與創新學習能力將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繼續探究的課題。

標籤:高中數學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