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數學教學設計(15篇)

設計1.2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教學設計(15篇)

數學教學設計1

一、班級情況分析

這學期我繼續任教一年級(4)班和(5)班的數學。一(4)班的學生人數是58人,一(5)班的人數是60人。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新教材學習,已經初步適應了新課程的教材特點,並能按時去完成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20以內的退位減法,圖形的拼組,100以內數的認識,認識人民幣,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認識時間,找規律,統計,數學實踐活動。

這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0以內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各數的基礎上,這冊教材把認數的範圍擴大到100,使學生初步理解數位的概念,學會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弄清100以內數的組成和大小,會用這些數來表達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數感。100以內的加、減法,分爲口算和筆算兩部分。這冊教材出現的是口算部分,即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口算。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又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基礎,因此,應該讓學生結合計算教學,應用所學計算知識解決問題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習解決現實生活中相關的計算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常見幾何圖形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安排了關於位置與拼組圖形的教學內容,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探索性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空間方位和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量的計量方面,本冊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的認識外,還安排了學習具體時刻幾時幾分的讀、寫方法。

“找規律”和“統計”是兩部分新的教學內容。“找規律”引導學生探索一些圖形或數字的簡單排列規律,初步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統計是正式教學統計初步知識的開始,讓學生學習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簡單方法,認識最簡單的統計圖表,經歷用統計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措施

1、結合具體情境,運用小棒、圖片等教(學)具進行直觀教學,並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2、主動與每個學生交談,瞭解每個學生的情況。教學中,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良好的行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4、聯繫生活實際和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通過學習喜聞樂見的遊戲、童話、故事、卡通等形式,創設活動情境。

5、鼓勵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

6、在實踐活動中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

7、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

8、課堂上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情況,以鼓勵、激勵爲主,重視課堂上輔導督促工作。

數學教學設計2

一、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並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彙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利用大連旅遊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景讓學生髮現旅遊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並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計算、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對課程的開發

爲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大連風光,爲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遊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以學生爲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教學流程的構思

1、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上課伊始,我就利用海旅遊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主動和學生交流溝通,並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大連風光,爲本課的學習創設一種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參與到模擬旅遊的活動中,積極爲旅遊前的準備工作出謀獻策,並引導學生髮現與本次旅遊相關的問題,如:參加這樣的集體旅遊應考慮好哪些方面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很自然地提出應考慮安全、租車、租房、吃飯、門票等問題。

2、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以學生爲本,模擬生活實際,逐一創設、租房、租車吃飯、門票4個活動情境,去大連那麼遠的地方,學生首先考慮的是租房問題,所以我創設租房情境,在設計租房方案前向學生設計了這個問題:租房要考慮好哪些方面的問題?旨在提醒學生討論設計方案,要聯繫生活實際,弄清男、女生人數各是多少及各種房間的價格。使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總結出怎麼樣租房最合算以上這一環節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

3、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樂

全課總結時問學生:“在這次的模擬旅遊的活動中,你們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懂得數學的真價值,從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形成技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奠定基礎。

五、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都去過哪?

生:答

師:老師也很喜歡旅遊,祖國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蘊藏着好多知識,在旅遊中,老師還發現會遇到好多數學問題呢

師:這節課王老師就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出示課件),你們知道這是哪?

生:大連

師:想去嗎?

生:想去

師:可是要去大連這麼遠的地方,我們不能說去就去,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考慮,請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都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生:隨意回答

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們打算怎麼去?

生:做火車

師:老師這裏有一張車票,請你仔細觀察,在車票上你能讀到哪些信息?

生:哈爾濱開往大連的車票,起車時間爲9:00

師:大家觀察的真仔細。現在就請大家帶上車票和老師一起踏上哈爾濱開往大連的火車吧。(出示課件,播放信息)

師:在列車員的介紹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晚九點從哈爾濱發車,第二天早上六點到達大連站,列車每小時行駛103千米

師:那你能不能利用你得到的信息算一算我們從哈爾濱到大連需要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生:九個小時

師: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生:晚九點到早九點經過十二個小時,再減去三個小時就是九個小時

師:你的回答真不錯。我們需要坐這麼久的火車,大家想不想知道從哈爾濱到大連到底有多遠呢?現在就請你拿出練習本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師:你是怎麼樣計算的?

生:103*7=927

師:同學們的回答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聽聽列車員的回答。(播放課件)

師:大連站到了(播放課件)

師:坐了這麼久的火車,你們一定很累了是吧?現在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

生:找個地方休息

師:好,現在王老師就帶大家找住的地方好不好?

生:好

師(播放課件)來到旅店,你看到哪些信息:

生:4人間80元,3人間66元

師:由於我們人數太多,只能安排13名男生和11名女生住在旅店的一層,既然是租房,我們就要考慮怎樣租房合算,你們對合算這個詞是怎麼理解的呢?

生:合算就是便宜

師:你的理解沒有錯,那麼我們就先來討論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看一看男生怎樣租房最合算,好不好?

師:在考慮男生租房問題之前啊,王老師先請同學們看一個表格,(課件)仔細觀察一下,你能不能讀懂表格?

生:(說明表格的意思)

師:理解了表格的意思,現在就請同學們結合這個表格在小組內設計一下男生的租房方案,注意思考,男生怎樣租房最合算

生:小組討論

師:現在請小組派大表彙報一下你們設計的租房方案

生:彙報方案

師:你認爲哪種方案最合算?

生:第四種

師:爲什麼

生:因爲它最便宜

師:請大家再結合表格考慮一下,爲什麼這麼多種方案,只有這種方案最便宜?

生:因爲它正好住滿了13人,沒有空牀位

師:也就是說,因爲它正好住滿了13人,沒有空牀位,所以它的價錢最便宜,也就最合算,是嗎?

生:是

師:同學們的回答很有道理,現在你們知道怎樣租房最合算了嗎?

生:只要沒有空牀位就可以了

師:好,知道了這個道理,現在就請你用最快的速度來設計一下女生怎樣租房最合算,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在小組內完成。

生:思考

師:你認爲怎樣設計女生的租房方案最合算?

生:租兩個4人間,一個3人間最合算

師:爲什麼這樣設計

生:因爲它正好住滿了11人,沒有空牀位,所以它最合算

師:同學們可聰明,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設計出了男生和女生的租房方案,那剩下的15名男生和18名女生怎樣租房最合算?請男女生分別進行設計

生:小組合作設計方案

師:那麼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麼收穫?

生:談收穫

師:是啊,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大膽去探索,努力去解決,一節課短短四十分鐘時間遠遠不夠我們欣賞大連的美景,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我們的大連之旅,最後,讓我們一起提前來欣賞一下大連的美麗風光,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中結束這四十分鐘的旅行。

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青島版教材二年級上冊93~95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以夏天的海邊爲背景,創設了游泳、海灘遊戲和大海中的船等情境,把分類統計的學習與海邊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目的是通過統計游泳的人數,引導學生體會分類統計的必要,學習分類統計的方法;通過統計“海灘遊戲的人數和海里船的只數”鞏固統計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分類比較和簡單的統計,對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以及用一個統計表進行簡單的統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綜合運用分類和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的蒐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分類統計的方法,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嗎?夏天的海邊可熱鬧了,想不想去看看?請看大屏幕。仔細觀察畫面,你看到了什麼?

談話:看到在海灘上玩的這些小朋友,你能提出什麼問題?(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隨機板書:“撿貝殼、打球、堆沙、男、女、一共”等並及時解決,爲後面的統計提供條件。)

[評析: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明確探究的目標。]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小組合作,感知分類統計的方法。

談話: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怎樣能讓大家清楚的看出撿貝殼、打球、堆沙、男、女、一共各有多少人呢?(引導學生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想不想自己統計?老師爲大家準備了一些統計表,請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格進行統計。(提示不會寫的字可以看黑板,也可以加拼音。)

談話:想一想,你是怎樣統計的?這樣統計能讓大家知道什麼?想好了跟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準備班內交流。

[評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有利於增強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2、班內交流,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談話:你是怎樣統計的?通過你的統計表能讓大家知道什麼?和他們一樣的舉手,誰的方法跟他們不一樣?哪不一樣?(根據學生展示三種方法,及時填寫“性別、項目、人數”等欄目。)

[評析:引導學生比較異同,使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認識按性別統計能讓大家知道男、女、一共各有多少人;按遊戲的項目統計能讓大家知道撿貝殼、打球、堆沙、一共各有多少人。有利於他們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3、總結反思,體會分類統計的必要性。

談話:按照項目來統計能讓大家知道撿貝殼、打球、堆沙、一共的各有多少人;按照性別進行統能讓大家知道男、女、一共各有多少人。這樣統計不僅知道男、女各多少人,還能知道各種項目各有多少人,這種統計方法就叫分類統計(板書課題)。

想一想,分類統計時一般要先幹什麼?再幹什麼?(引導學生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步驟:分一分,記一記。)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統計船的只數。

(1)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剛纔我們學習了分類統計的方法。再回到海邊看一看。還有哪些問題可以分類統計呢?我們先來統計這些船的只數好嗎?看到這些船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隨機板書)能用分類統計的方法進行統計嗎?

(2)獨立統計,解決問題。

談話:先自己選擇表格進行統計,再把統計結果和小組內同學說說,準備班內交流。

(3)班內交流,加深認識。

談話: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統計的?這樣統計能讓大家知道什麼?還有不一樣的嗎?(引導學生明確,按大小分能讓大家知道大、中、小和一共各有多少隻;按……。)

【評析:讓學生分類統計船的只數。目的是鞏固分類統計的方法,進一步體會分類統計的必要性。】

2、統計游泳的人數。

(1)獨立思考。

談話:同學們,要統計游泳的人數,你打算怎麼分類統計?想一想,小組內交流一下,看哪個小組的辦法多。

(2)班內交流。

談話:說一說,你們打算怎麼分類統計?

3、統計身邊的事情。

談話:同學們,我們運用分類統計的方法,解決了海邊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問題也需要分類統計,你想統計什麼呢?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分類統計有什麼好處?

數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的`:

1、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2、在操作中使學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

3、在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遷移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小數的意義,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2、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三、教學準備:

米尺、表格紙、多媒體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入新課

教師:1.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還會用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估一估,課桌面的長度能有多少?

2.大家估計得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用直尺來驗證一下。

學生:實際測量。

教師:誰願意把你測量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彙報預設,學生1: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20釐米。學生2: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米2分米。……

教師:課桌的長度如果以米爲單位就是1.2米。(1)在生活中,人們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表示。(2)認識小數嗎?在哪兒見過小數?(3)出示課件超市的商品價格,書店的書本價格。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在進行測量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現有時得不到整數結果,從而引發認知衝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感受小數產生的必然性。)

(二)實踐入手,探究意義

1.認識一位小數。

教師:各小組觀察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長?

學生:1分米。

教師:把1分米改寫成用“米”做單位的分數怎麼表示?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交流想法。十分之一米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1分米,也就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數表示就是0.1米。

教師:3分米,7分米改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分數應該怎樣表示呢?小數呢?請同學們試着寫一寫。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交流分享學生的思考過程。

教師:出示課件:1、線段平均分成10份,取3份,用小數表示。2、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8份,用小數表示。3、分母是10的分數對應的小數。仔細觀察白板,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像這樣,小數點的右面有1個數字,這樣的小數,就稱爲一位小數。也就是說,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

2.認識兩位小數。

教師:我們都已經知道了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猜一猜:兩位小數可能與什麼樣的分數有關?1釐米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分數應該怎麼表示?小數呢?4釐米呢?8釐米呢?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師:觀察每組中的分數和小數,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分數的分母都是100。學生:小數點的右面都有2個數字。教師小結:同學們觀察得都非常正確。類似剛剛學習的一位小數,像這樣,小數點的右面有2個數字的小數就稱爲兩位小數。也就是說,分母是100的分數,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教師:出示課件:1、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35份,用分數和小數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推測出兩位小數和什麼樣的小數有關,有意識地促進遷移,體驗成功樂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3.小數的意義。

教師:結合我們剛纔對一位小數和兩位小數的認識,自選兩位以上的小數進行研究,完成表格。

學生:先獨立研究,再彙報交流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教師:通過你的研究,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我發現分母是1000的分數可以寫成三位小數。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這樣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千分之一米,寫成小數就是0.001米。

學生:三位小數就表示千分之幾。

教師:其他同學還有誰也研究了三位小數的意義?誰願意也來說一說?學生:我選擇的小數是0.023,也是一個三位小數,可用分數表示爲千分之二十三。

教師:說得非常好!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就表示千分之幾。那麼四位小數表示什麼?五位小數呢?學生:四位小數表示萬分之幾,五位小數表示十萬分之幾。結合板書,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回憶一下我們剛纔的探討過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發現了什麼?

學生:我認爲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數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學生:我知道了十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可以寫成兩位小數,千分之幾可以寫成三位小數……學生3:也就是說,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教師小結:分母是10、100、1000……這樣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4.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

教師:大家都知道分數中,十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幾的計數單位是千分之一。請同學們想一想小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多少呢?學生: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歸納整理: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5、小數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師:引導學生1分米=0.1米。1釐米=0.01米。1分米=10釐米,那麼0.1米=(10個)0.01米,0.1=(10個)0.01.……得出: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的直觀認識,按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先講解,接着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究三位小數、四位小數、五位小數……表示的意義,最後抽象概括出小數的意義,總結小數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鍛鍊了學生的能力,破解了重難點,。)

(三)鞏固應用,強化認知

1.第33頁做一做。

2.第36頁練習九第1題。

3.課件:填空:0.7裏面有7個();再增加()個0.1就等於1。0.23裏面有()個0.01。34個0.001是();34個0.01是();34個0.1是()。

4.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小數。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再讓學生彙報答案,集體評議。

(設計意圖:用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在對比練習的中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同時有意識地結合生活實際體現知識的應用,幫助學生根據小數意義理解生活中常見的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四)總結鞏固,拓展延伸

教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出示課件,介紹對小數發展具有傑出貢獻的兩位數學家——劉徽,朱世傑。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本節所學的知識,最後通過課外延伸向學生介紹與小數發展相關的數學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認識上下左右》

教學目標:

1. 能辨認上、下、前、後這些方位,並用這些方位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 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初步能在同一場所辨認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 積極主動地參與位置與方向的認知過程,體會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價值,發展學生積極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辨別上、下、前、後的位置關係,體驗其相對性。

4. 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具準備:掛圖、小動物貼圖。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揭示課題

師:誰能告訴大家,在你的課桌上面放的是什麼,桌子下面又有什麼?

學生自由說。

師:誰能幫老師數一數,你前面有幾位小朋友,後面呢?

學生彙報。

板書課題:上下、前後。

二、新課

1. 上、下

出示主題圖,師:這是某個城市的跨江大橋,你們看,多宏偉啊,誰能把自己從圖上看到的情景說一說?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主題圖進行描述,並側重引導學生用“上”、“下”對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準確的描述。

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的填空。

聯繫生活實際,學生用“上”、“下”描述身邊事物的位置關係。

2.前、後

讓一組學生排成一縱隊,指名描述小夥伴的位置,學會用“前”、“後”來準確描述。

在黑板上貼出小動物貼圖,讓學生用“前”、“後”相互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位置,指名說。

三、集體遊戲

1. 一切行動聽指揮

請幾名學生在教室內隨意走動,當教師說“停”時,向全體同學說一說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學的方位詞“上”、“下”、“前”、“後”。

2.畫鼻子

在黑板上畫一動物頭像,讓學生輪流給小動物添上鼻子,做遊戲的學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學生可用所學方位詞提醒該同學,讓其順利添上鼻子。

四、全課小結

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

左 、右

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鏡子中的數學(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25—26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和具體活動,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徵的過程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難點:

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師用的示範鏡子,學生每人一面小鏡子

教學過程:

一、操作導入:

①出示鏡子,引導學生照身邊的物體,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②小組同學互相說說你的發現

③全班同學彙報

二、探究驗證:

①用鏡子完成P17“試一試”第(1)題看看整個圖形是什麼,看和你的發現是不是一樣。

②同桌互相合作,完成第(2)題,擺一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③幫助機靈狗:

在觀察機靈狗的發現,看看是不是對呢?

三、鞏固應用:

1、完成P18“練一練”第1題

先想想,再用鏡子驗證一下你的選擇是否正確

2、把鏡子放在圖中適當的位置,使你們能看到圖的全部

四、實踐活動

利用週末的時間,收集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在全班交流展覽。

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過程:

剛纔老師教大家摺紙的時候,用到了一個詞,誰知道?

生1:1分鐘。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1分鐘,1分鐘有多少,能幹什麼。

課件出示鐘錶:

師:誰知道有關1分鐘的哪些知識?

生1:16秒

生2:60秒

師:誰能告訴我哪個是分針?

師:分針走1格是1分種,那分針走1格,秒針走多遠呢?

生3:60格。

師:那1分鐘到底有多長啊?感受下。(課件演示)

談感受:

生1:我覺得有點長。

生2:我也覺得很長。

生3:我覺得很短。

生4:很快。

師:有的覺得長,有的覺得短,……

測一測1分鐘內自己的脈搏。

彙報:

生1:60(板書)

生2:97(板書)

生3:88(板書)

生4:12

師:老師幫你測一測。只測10秒就能推出。78下。(學生:啊?)

生5:96下。(板書)

生6:70下。(板書)

師:根據這些數字,你能估計其他同學的心跳大約在多少下嗎?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結:每個的…………不一樣,所以心跳也不一樣。

師:老師帶來了一組活動,活動內容:

計算 拍球 數小棒 讀字 畫畫

要求:每小組選擇一項內容進行活動。並記錄下相應的次數。

彙報: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個

生3:我小棒數了50個

生4:我小棒數了30個。

生5:我1分鐘讀66個字

將活動記錄下來:(課件出示表格,當場填入數字)

拍球

活動內容

組員代號

結果

從上表中你發現了什麼?

……

師:我能看出,1號1分鐘拍90個,我能推算出2分鐘拍幾個。

提問:4號2分鐘大約能拍幾個?

做實驗:1分鐘你能寫多少個字?

先估計:

生1:50個

生2:30個

生3:90個。

驗證到底寫幾個(課件出示要寫的字)

學生開始寫。

彙報:

生1:我猜想的是10個字,我寫的就是10個字。

生2:我猜的是30個字,只寫了13個字。

師:剛纔猜90個字的同學呢?

生3:我也只寫了十幾個字。

通過剛纔的體驗,你有什麼感想?

生1:只會說是沒有用的,得做出來。

師:你能猜測2分鐘寫多少個字嗎?

師: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你有什麼收穫嗎?

數學教學設計8

今學期由於學校工作調整,我擔任了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我終於可以專心教一門學科了,因爲以前總是兼任別其他科目的教學,總是感覺力不從心(無法顧及所教學科),希望能有一天只上一門課,今年終於如願以償了。雖然對此充滿希望,但我也知道一年級的教學工作不好教(以前我曾教過一年級的語文):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在課堂上教學時要採取更多的活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而在課下也有許多事情需要老師有耐心的去指導和幫助他。

今年我所教的兩個班總共有106人,學生多,而我又是從第二學期接手這兩個班,,對孩子的性格和知識水平不瞭解,這是我目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本週我的主要任務便是要首先熟悉學生,瞭解情況。從上課的情況來看,學生的情況不是很好,我深知一年級的學習好壞不能決定學生以後的學習,但是一年級是打基礎的時候,必須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每天上課前我都利用各種活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事先有所準備,但到了實際的教學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教學工作能儘快進入正軌。

數學教學設計9

活動目標:

1、看圖片和模仿動作等不同方式來感知四項循環的規律性。

2、學習推測事物排列規律並補排或續排,培養幼兒觀察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活動準備:

蜈蚣、小白兔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複習三項循環。

1、觀察襪子的規律。

教師:瞧,劉老師今天帶來什麼?你們認識嗎?(蜈蚣)仔細看看有什麼特徵?(有好多腳,每隻腳上穿的襪子顏色都不一樣)蜈蚣阿姨穿襪子特別的講究,它穿的襪子都是有規律穿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襪子有什麼規律?

教師小結:原來蜈蚣阿姨的襪子都是按紅黃藍的規律穿的。

2、找出穿錯的襪子。

教師:有一天啊,蜈蚣阿姨生病了,小白兔幫忙照顧,小白兔幫蜈蚣媽媽穿襪子,我們看看小白兔爲蜈蚣媽媽穿的襪子怎麼樣?(教師出示蜈蚣媽媽的襪子,請個別幼兒回答並操作)

 二、模仿小白兔跳舞的動作,在動的過程中逐步感知動作的四項循環規律。

1、教師示範動作,引導幼兒發現動作的規律。

教師:小白兔幫助蜈蚣媽媽感覺特別的開心就跳起了舞蹈,我們看看小兔的舞蹈是怎麼跳的?(三種動作的交替循環規律)

教師小結:小兔原來是拍手、打開、上舉、拍手、打開、上舉。

2、發現四項規律。

教師:老師還可以加一個動作來跳這個舞,瞧,拍手、打開、上舉、上舉……老師多加了哪個動作?現在老師的跳的舞變成了什麼規律?你們發現是什麼規律了嗎?我們一起來跳跳。

3、請你們想一想,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樣的動作來表示這個循環規律呢?(引導幼兒用拍手或跺腳等方式創編動作表示四項循環的規律:前面兩個動作不與後面兩個動作相同,鼓勵幼兒大膽創編符合這個規律的動作)

教師小結:我們可以按照規律變不同的動作。

三、觀察項鍊的規律。

教師:小白兔的舞蹈跳的可真好,所以呢,劉老師想設計一條項鍊送給它,可是項鍊還沒有設計完,請小朋友來幫忙完成,先來說說項鍊是怎麼排列的?遮擋住的部分要怎麼排列?

教師小結:項鍊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的,所以我們在完成的時候,先找出規律,再來完成。

活動延伸:孩子們在生活中找找還有什麼是有規律的,下次課請孩子們告訴老師。

數學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第29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中的具體物體,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能在實物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操作活動,培養學生探索與動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對稱的美。教學重點:

認識對稱現象和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能識別軸對稱圖形

能正確找、畫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紙、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現象引入教學

師:談話引入:同學們,我昨天到眼鏡店看到了一副眼鏡,請大家幫我看一看,我要不要買呢?(用課件出示一副不對稱的眼鏡圖片)

學生彙報:不買,因爲兩邊不一樣,不對稱??

師:大家都說眼鏡不對稱,到底怎樣纔是對稱的呢?可以用手比劃一下。

生:比劃兩邊大小一樣就是對稱的了。師板書:兩邊一樣

師:這兩幅中買一個可以嗎?看來眼鏡我得選一個對稱的才行。感謝同學們,真會出主意。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對稱”的數學知識。板書:對稱

二、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欣賞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對稱現象(課件出示圖片:外國國旗、臉譜、飛機??)

師:春天來了,同學們都喜歡外出放風箏,看這兩隻風箏圖,它們有什麼共同點呢?生:左右一樣,都有翅膀。追問:左右兩邊的翅膀長得怎樣?

師:再看下面幾張圖,它們有着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對稱的,兩邊都一樣。

師:說一說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的對稱現象嗎?教師裏有嗎?

生:舉例??

師:生活中的這些對稱現象,把它的形狀以圖片的形式出現,就是圖形。我這裏請來了幾個圖形,認一認,(衣服、樹、葫蘆、箭頭、醫院十字形符號。)

師:請問這些圖形是對稱的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追問:你能用什麼方法,動手證明它們是對稱的?可以動手摺一折。

師:衣服這個圖形,誰來證明?(請生操作)

提問:你用的什麼方法?(生:對摺。)

怎樣對摺的?(生:左右對摺)

然後你看到了圖形的兩邊怎樣了?

(生:重合了,一樣,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還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師:我用這四個字表示你們對摺後看到的。板書:完全重合

示範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對摺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師:下面再請4個同學用對摺法,折一折這4個圖形。依次說一說??。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邊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對稱的。

小結:同學們真棒!像這些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數學上叫:“軸對稱圖形”。現在你知道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圖形嗎?(生: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師:我這兒還有一個圖形,紫金花形圖片它是對稱的嗎?用對摺法試一試。(生:示範對摺後,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對稱的)

三、認識“對稱軸”

師:剛纔同學們把這些圖形對摺後,中間都留下了一條直直的摺痕,這條摺痕剛好

把這個圖形怎樣了!(生:分成兩邊一樣了)

師:可以把它分成左右兩邊,上下兩邊,斜着的兩邊一樣了。我們也給這條摺痕取一個數學名字:“對稱軸”

師:衣服的對稱軸,我們用虛線把它畫出來,畫的時候,要超出圖形的兩端,這樣就更容易看到摺痕所在的位置了。師依次畫出每個圖形的對稱軸。指出紫金花圖沒有對稱軸。--板書“對稱軸”。

四、練習鞏固

1、找出這些圖形的對稱軸,指一指

2、找出軸對稱圖形,對的打“√”,錯的打“×”。

3、數字、字母、漢字也可以寫成對稱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車,銀行標誌也是對稱的。

小結提問:通過剛纔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生:略)

五、實踐操作

我們已經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一張白紙,你們能運用對稱的知識用這張紙剪一件衣服嗎?請大家跟老師一起來完成,好嗎?

(1)、折一折: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

(2)、畫一畫:在對摺的紙上畫線。

(3)、剪一剪:沿着剛纔畫的線剪一剪,會剪出一件上衣的圖案。(出示課件)(用剪刀時注意安全,不要傷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圖形嗎?如:松樹、桃心、葫蘆等。

(1)、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剪一剪,選擇松樹、桃心、葫蘆三種圖形中的一種,看誰既會動腦又會動手。

(2)展示學生剪的作品。(把優秀作品貼黑板)

四、課堂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從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只要我們留心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處處可以看見軸對稱圖形,正是因爲有了這些圖形,我們的生活纔會裝扮得這麼美麗。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張貼學生及及教師的剪紙作品

數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內容:

人教課程標準實驗版第九冊P59例2。

二、教學目標:

1、運用知識遷移,結合直觀圖例,應用等式的性質,讓學生自主探索和理解簡易方程的解法。

2、通過多種形式的分層練習,讓學生較熟練掌握簡易方程的解法。

3、幫助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滲透代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應用等式的性質,理解和較熟練掌握簡易方程的'解法。

四、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什麼叫方程的解?什麼叫解方程?

2、解方程:X+15=48X—3.2=2.6

解答後說一說(1)你解這兩個方程的依據和方法是什麼?

(2)說出等式的另外一個基本性質。

(計算機分別演示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注意“不爲0”)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簡易方程。

板書:解簡易方程。

(二)新知學習。

1、教學例2。

(1)出示情景圖。

(2)說出圖意並列出方程。(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會列方程嗎?)

(3)怎樣用天平圖表示這個方程?(左邊是3個X,右邊是18)

(4)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的值,要使天平的左邊只剩下一個X,而天平又保持平衡,兩邊該怎樣分?(兩邊同時平均分成3份)

計算機動畫演示:天平兩邊各剩一份。問:每份怎樣?(分別平衡)

(5)反映在方程上,就是我們學過的等式的哪個基本性質呢?

(6)自主探索,試解方程並檢驗(會用這個基本性質解方程嗎?試試看!)。

評講(強調書寫格式和自覺檢驗)。

2、指導閱讀書P59,質疑。

3、想一想、試一試:解方程X÷3=2。1

自己說一說解題的依據和方法。(強調口頭檢驗)

4、小結:我們已掌握瞭解方程的一般方法,你認爲解方程時需要注意什麼?

(下面就檢驗一下你們是否真正掌握瞭解方程的方法。)

(三)基礎練習設計:

1、說出下列方程的解法。

2、選擇正確答案。(全班用手勢表示)

(1)X+8=30①X=22②X=38

說說你是怎樣判斷的?

指出:平時解方程後都可以自覺用代入法進行檢驗。

3、對比練習。

4、解決問題。(列出方程並解答。)

(1)每個福娃X元,買5個共花80元。

(上面兩個問題解決得很好,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檢測性的分組接力競賽,有信心贏嗎?)

5、學習檢測。(接力競賽)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解簡易方程的依據和方法是什麼?

(看來同學們對今天所學的知識掌握得不錯。是的,解方程的依據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質。我們解完方程後還要養成自覺檢驗的習慣,一般可以用代入法進行檢驗。下面我們繼續挑戰一道有難度的拓展題。)

數學教學設計12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係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係。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爲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啓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爲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瞭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係,這爲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爲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七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七年級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侷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點撥、引導,儘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複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複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

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麼,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儘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數學教學設計13

整百、整千加減法教學初稿

石虎國小數學教研組: 主備:謝世榮 教學內容:

課本第81頁例9.

教學目標:

1、通過熟悉的買電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減法問題,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減的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發展口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整百、整千的進(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難點:算法的多樣和優化。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出示準備題要求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結果。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爲新知學習奠定基礎。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創設情境.教學例9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農村有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前不久老師遇到我們村的王大爺,他笑着對我說,去年收成好,掙了不少錢.這不,他上街買了一臺電視機1000

元,一臺電冰箱20xx元(板書:電視機1000元,電冰箱20xx元)

2.小朋友看到這兩個數學信息,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預設:

(1)電視機和電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2)電視機比電冰箱便宜多少元?

(3)電冰箱比電視機貴多少元?

同學們提出了這麼有價值的問題。你們能解決嗎?

學生嘗試解決第一問題。

1000+20xx=

怎樣計算1000+20xx等於多少呢?生獨立計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饋(幾種可能性如下:)

生:1個千加2個千是3個千,3個千是3000.

生:從1+2=3想出1000+20xx=3000.

生:從100+200=300想出1000+20xx=3000.

3.適當點撥方法優化,(同學們可真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有的同學用數的組成規律的方法,還有的同學更聰明,由1+2=3想出了1000+20xx=3000.這麼多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

師歸納:同學們的算法都對,希望今後在做練習時,要選適合自己的方法計算。

4.另外兩個問題你能解決嗎?

(1)選擇一題列式計算。

(2)交流算法。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三、教學新課,探究整百、整千、數的加減的算法

1、根據上面的情況,選擇一個你想解決的問題寫在課堂練習本上,根據問題列出相應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錢?各自進行並彙報 板書算式:20xx+1000=()

那麼,電視機和電冰箱哪個的價格貴?買了電冰箱比買電視機多了多少錢?

先自己獨立想一想,再進行小組交流,講明白你的想法,聽懂他人的想法,選擇你想計算的算式。板書算式是:20xx-1000=() 想一想:( )個百加( )個百是( )個百,也就是( );( )個千減( )個千是( )個千,也就是( )。組織學生進行彙報,教師板書算式。

2、組織活動編題口算活動

用這些整百、整千數來進行一次編題口算的活動引導學生說出一些整百、整千的數將算式寫在練習本上。

2人一組,從整百和整千數中任意選出四個數組成一個加法和一個減法算式,將算式寫在自己的練習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在練習本上做做、想想應該怎麼算?

4、出示900+600=9000+6000=

1500-600= 1500-900=

組織小組活動,解決問題集體校正

5、學生完成練習十七第1題。

認真看圖,說說圖意,自主提問解決問題。

整百、整千加減法教學終稿

石虎國小數學教研組:主備人:謝世榮 教學內容:

課本第89頁例9.

教學目標:

1、 通過熟悉的買電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減法問題,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減的方法。

2、 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發展口算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整百、整千的進(退)位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難點:算法的多樣和優化。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出示準備題要求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出結果。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爲新知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引導學生看圖。

爺爺去商場買電器,買了一臺大電視機,和一臺冰箱。

2、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學生自由說一說

問:(1)爺爺一共花了多少錢?

數學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計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機械的訓練容易使學生厭煩,這是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本節課教學重視利用主題圖創設情境,在對情境中數學信息的分析上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1.情境激趣,寓教於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玩”是兒童的天性,在設計本節課時,注重讓學生從具體生活情境中獲取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並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做到“在玩中學,在學中練”,完成由知識到能力的昇華。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藉助小棒,邊操作邊進行歸納總結,將直觀操作和抽象概括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操作、觀察、分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質疑引新

1.課件出示遊樂園主題圖及遊樂項目價格表。

2.引導學生看圖及價格表,收集並彙報信息。

3.組內討論並彙報:你能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說給大家聽一聽。

(坐碰碰車每人20元,2人需要多少錢?坐旋轉木馬每人5元,4人需要多少錢)

設計意圖:觀察主題圖,從圖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爲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1.學習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課件出示教材57頁例1: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錢?

(2)組內討論,嘗試列式,然後彙報。

(要解決3人需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爲3×20或20×3)

(3)擺一擺小棒,想一想:3×20或20×3的結果是多少?

(4)課件展示學生擺小棒圖,組長彙報,教師板書:20×3=60(元)或3×20=60(元)。

(5)各組組長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小組一:把它看成20+20+20來計算。

小組二: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小組三:把20看成2個十,因爲2×3=6,所以20×3=60。

(6)小組討論:爲什麼可以把20看成2個十呢?

(20裏面的2表示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就是60)

(7)引導學生嘗試計算200×3,組內彙報,集體交流。

(把200×3看成2個100乘3,就等於6個100,也就是600)

(8)小結算法。

①課件出示習題:

3×7

30×7

300×7

3000×7

(學生集體說得數)

數學教學設計15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數:4課時

數學廣角植樹問題(一)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7頁118頁的例1、例2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分的段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理解段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規律。

3、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

掛圖、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雙靈巧的小手,它不但會寫字,畫畫、幹活,在它裏面還藏着有趣的數學知識,你想了解它嗎?請舉起你的右手,請每一位學生高舉起右手,並將五指伸直,關攏。

師:現在請每位小朋友將五指張開,數一數,張開後有幾個空格?(4個)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空格叫間隔。剛纔,我們把五指張開,有4個空格,也就是4個間隔。

2、舉例說出生活中的間隔到處可見,比如:在馬路邊種樹,每兩棵樹之間有一段距離,我們就把這一段距離叫做一個間隔,樓梯、鋸木頭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個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那麼,將手指換成小樹,5棵小樹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6棵呢?7棵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趣的植樹問題。

(一)出示: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1)同桌相互討論。

2)有線段圖表示你的方法

3)學生彙報

4)引導總結:

兩端要栽的時候,比較間隔數和棵數,你得出什麼規律?(生:棵樹比間隔數多1)

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兩端都栽的棵數和間隔數的關係嗎?

板書:棵數=間隔數+1

5)在線段圖上,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點數=間隔數+1

6)這個問題應是:1005=20(個)間隔數

20+1=21(棵)棵數

鞏固練習

(一)書第118頁的做一做獨立完成,指名反饋。

(二)出示:大象館和猩猩館相距60米。綠化隊要在兩館間的小路兩旁栽樹,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是3米,一共要栽幾棵樹?

1)讀題,理解題。

2)分組看圖討論。

3)嘗試列式計算。

4)交流:603=200間隔數

兩端不栽樹:20-1=19(棵)

192=38(棵)

5)質疑:

爲什麼減1?爲什麼乘2?

比較例1與例2的不同?小組討論,再交流

例1兩端要栽樹,所以棵數比間隔大1:例2兩端不栽樹,所以棵數比間隔少1。

鞏固練習二:

教科書第119頁做一做1、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三、本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標籤:教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