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

設計6.98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裏呢?

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裏,什麼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爲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

“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爲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爲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2、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兩幅畫。(課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塊、線、面——大氣沉穩

下降、上升——動靜交錯、和諧

三、語段研讀

課文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銷魂四段(課件)

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閒、自在的感覺——欣賞

《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莊稼地裏的小橋——柳暗花明五段(課件)

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峯

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爲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爲什麼?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六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爲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裏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四、比較閱讀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明確:語言——文藝性強。複習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性說明文

按寫作對象分

分類事理性說明文

一般性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

按寫法分

文藝性說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

五、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

六、總結課文

橋之美,概括的說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緻成爲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七、拓展延伸(略)

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這篇美學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詩意的描寫性文字與帶有說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我們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文章的語言也極具個性色彩。此處,作者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從獨特的角度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同時,也讓我們讀者能夠從美術工作者的獨到的視角,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我們此前雖感覺到美好,而說不出好在何處的景物,這些景物並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煥發着美的靈性與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思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

2、了接課文的'說明順序,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和略帶說明的文字

3、提高審美情趣,用美的眼睛去欣賞

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和帶有說明性的文字

教學課時:

1.5課時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預習,會寫生字,準確注音

2、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出示生活中的橋畫面,學生感知,要求學生用一兩個詞來概括自己的感覺,引出畫家眼中的橋之美是什麼樣的。

二、課文朗讀與初步整體感知

1、師生互動朗讀課文

思考:作爲畫家的作者,他眼中的橋之美美在何處?

2、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互動交流:

教師引導與預設: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三、內容探究

1、尋找“橋之美”

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學生自讀課文,作圈點勾畫。

班級交流:

(1)蘆葦石橋、細柳拂橋、長橋臥龍、風雨廊橋、清明上河圖虹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2)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成昆鐵路橋一一一欠缺配合

2、描述“橋之美”

重點研讀課文第四第五段

教師出示研讀提示,學生認真研讀課文

(1)師生互動,研讀文章、品析語言: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賞析要點:

葦叢不會“發悶”,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與周遭環境已融爲一體。

學生用以下句式來概括閱讀感受:

我喜歡,因爲它在,給人一種的感覺。

(2)學生自我函詠,交流展示

教師預設與引導:

例如:江南鄉間石橋與溪流的搭配,令人銷魂;

水天一色的長橋,沒在長橋與水面的配合,像一篇史詩;

廣西雲南山區的風雨橋,美在廊亭、激流的配合,令人駐足;

清明上河圖中的橋,美在兩岸街頭的生活圖景與橋的配合,構成了豐富的畫面;

山間索橋,美在山岩、樹叢急流與索橋的配合,獲得了生命力。

3、比較“橋之美”

同樣是寫橋,本文與《中國石拱橋》一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麼區別?

預設與引導:

《中國石拱橋》:介紹了石拱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的特點;在語言上用科學、平實的語言進行說明。

《橋之美》:從美學角度發掘橋在不同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語言上生動,文字及富有表現力。

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會寫生字、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課前學生藉助網絡或圖書,查閱一些有關的圖片資料,或依據課文內容繪製幾幅圖畫。(體現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教學步驟

整體感悟

導人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問題.a.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b.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c.聯繫課文說說怎樣欣賞一幅畫?

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a.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b.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c.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研讀與賞析

(過渡)通過閱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爲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7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

(出示學生繪製的四幅圖畫)

四人小組討論:

a.說說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說說爲什麼喜歡?

b.請有繪畫天賦的同學點評。

c.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明確:

a.◆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b.點評語言、欣賞的角度。

c.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美句賞析。

(過渡)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蘊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a.找出意蘊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以下語句: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過渡)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悅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爲規範的說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說,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八年級上冊《橋之美》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文涉及到繪畫與人生,是一篇耐人尋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蘊豐富,描寫生動精彩,有很多新奇之處,適於鑑賞性朗讀。在朗讀中貫穿對課文的把握、對課文美點的鑑賞、對課文意蘊的探究,實話美育滲透。

【學生分析】

由於本文涉及到一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加之一些語句的表達不太符合常規,學生可能不會十分了解,加之本單元大多是一些說明文,而本文又帶有一定的說明性,學生對於文體也會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課堂上多加解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2、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直面生活中風波,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

3、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本文的語言。瞭解作者的審美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讓學生說出,由這個圓可以想象到什麼?導入詞: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態度,同是一個圓,衆說紛紜,同是一棵樹,畫家想到的是它給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賣多少錢;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麼樣的傢俱;而一隻蟲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同是橋,普通人看到的是它爲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爲橋樑專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點,在橋樑建築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畫家會如何看待它呢?我們一齊聲朗讀《橋之美》,看看畫家吳冠中是如何看待橋的。

出示思考問題:

1、課文的主要寫什麼?

2、在作者眼中橋美在何處?以“橋之美,美在。”的句式回答。

(教師指導:看了第二段後,我發現,橋之美,美在具有給畫的形式美。)

明確:橋之美,美在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美在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美在長橋打破了背景的單調,富有靈氣和生命;美在風雨橋形成形式獨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美在它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總之,橋之美,美在與周圍景色的融和、映襯、呼應,注意到點、線、面的搭配;和周圍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橋之美,美在不同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3、爲了說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四個。

4、文中哪句話是文章的中心句。(估計有兩種以上的答案,教師要適當加以點評。)

5、選讀自己喜愛的語句,說說爲什麼。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的語言美。

6、這篇寫橋的文章和《中國石拱橋》有哪些不同?

7、能不能描繪一下你所見過的最美的橋?

最後一題是開放性題目,學生能說多少,就說多少,教師不能強求。

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橋的美其實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單調的事物很難構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變幻多姿而讓人們珍愛,這也許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啓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