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理學

心理學各流派對焦慮產生的解釋

心理學2.41W

焦慮作爲一種負性情緒狀態,一直被認爲是導致神經症的關鍵,所以歷來被心理學家關注。不同的心理流派站在各自的角度,對焦慮的產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

心理學各流派對焦慮產生的解釋

精神分析學派認爲,焦慮是內心衝突的產物。精神分析學家認爲,人的人格有三個部分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以追求享樂爲原則行事,自我遵循現實的原則,而超我是以道德原則來行事的。作爲現實的我“自我”,一方面要處理好現實的關係,同時又要協調好本我和超我的關係,可以說是一個僕人在伺候三個苛刻的主人,而當這三個主人 (本我、超我、現實)的要求發生分歧甚至衝突時,常常使夾在中間的自我感到苦不堪言。超我的嚴格與執著是難以滿足的,不論本我或外界給自我出了多大的難題,超我都要求自我按原則行事,否則它就會懲罰自我,讓自我產生自罪感。而本我的任性更難駕馭,它的強大與衝動性,給自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就這樣,自我受本我的推動,受超我的苛求,受外界的挫折,舉步維艱。爲了保護個體不被損害,自我努力調解本我和現實以及超我的關係,力求使本我能以社會所認可、超我所允許的方式獲得滿足。這其中的艱辛,怎不讓自我充滿令人不安的焦灼感?這就是經典精神分析學派的焦慮成因觀。

行爲主義學派認爲,焦慮是學習中得來的。一種刺激或情境引起焦慮和恐懼體驗後,日後類似刺激或情境出現時將再次激起焦慮和恐懼反應,伴隨相應的生理、生化改變。例如,“一日被蛇咬,十年怕草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按行爲主義學派的觀點,個體的任何習慣,不論是適應性的還是非適應性的習慣,都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焦慮也一樣。人不僅通過直接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焦慮,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別人(社會學習)而學會焦慮。

認知心理學派認爲,情緒與行爲的發生,一定要通過認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過環境刺激直接產生。如一個人在山上遇見老虎,感到恐懼,但在動物園見到籠中之虎,則不會害怕。所以認知心理學家提出焦慮的認知理論,認爲人們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是焦慮發生的中介,同身體或心理社會危險有關的認知評價能自動地激活人的 “焦慮程序”。如果人們對危險作出過度估計,焦慮反應與客觀情境不相稱,則將形成病理性焦慮反應。對焦慮時心身症狀的錯誤理解、警覺過度、重複檢查、迴避行爲、應對失敗又能加強危險的認知評價,加劇焦慮程度,形成惡性循環。總之,認知心理治療師認爲一個人所以會對某件事產生過度焦慮,是由於他的認知障礙 ——即對事件做了錯誤的認識和判斷。故不是事件引起焦慮,而是人對事件的消極解釋或者看法引起了焦慮。

人本主義學派認爲,焦慮是缺乏關愛導致的,過度或病態的焦慮情緒,一定與幼時缺乏關愛有關。

人本主義治療觀的代表人物之一羅傑斯提出,一個人在其成長中,如果能從父母那裏得到無條件的、積極的關注與指導,他就能產生自我和諧的積極的“自我關注”,在日後的生活中,他就能較爲健康地發展。而那些自幼得不到積極關注或只得到“有條件”積極關注(即只有當孩子不論對錯完全服從父母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心)的孩子,漸漸就會產生自我不和諧,即對自己產生懷疑,並用別人的價值觀來評判自我,會變得自卑、膽怯,如果在日後的生活中仍然不順利並遇到什麼事件,就會使他的自我不和諧加劇,使他感受威脅、焦慮、混亂和不適應,嚴重的,就會發展爲過度的或病態的`焦慮。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馬斯洛,則從人的需要及其滿足的角度談病態焦慮等心理疾病的成因。馬斯洛假設,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們按照不同層次排列成一個等級,在這個等級層次中,強度與等級恰成反比:層次越低,強度越大,層次越高,強度超弱。一般說來,人是遞次滿足自己的需要的。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爲以下幾種:①生理需要:指人對食物、水、空氣、睡眠和性的需要等。它們的滿足對於生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它們是所有需要中最強有力的。②安全需要:指人對秩序、常規、安全、穩定以及確定性的需要。③歸屬與愛的需要:即歸屬於某個羣體以及愛與被愛的需要。④尊嚴的需要:包括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對自己的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一種實現自身潛在能力的內在動力。馬斯洛把人的前4種需要總稱作缺失性需要,而自我實現需要則是成長需要或者說存在需要。馬斯洛認爲,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滿足就可以避免心理疾病;而人的缺失性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有可能使人產生心理疾病。人因前4種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焦慮是正常的。但正常與不正常本是一個連續譜,如果一個人的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那麼其正常焦慮就有可能過度並進而轉化爲病態焦慮。

人的成長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如果得到滿足就能實現健康人格,但如果成長需要受挫,則會使人處於“超病理狀態”即一種無形的不適狀態,使人感覺無聊、消沉、絕望、坐立不安、煩躁,但卻又無法指出使自己不適的具體原因,在此“超病理狀態”中,焦慮是其最典型的症狀。

標籤:流派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