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職場範文 > 職場健康

育兒經基礎知識

(一)孩子抱着東西睡覺更有安全感

育兒經基礎知識

在幼兒時期,很多孩子在睡覺時都喜歡抱着軟軟的東西睡覺,比如小枕頭、毛巾、毛茸茸的玩具等。沒有這些東西,孩子往往很難睡着,他們總得抱着一樣東西纔會覺得踏實,而不會管這樣東西是否有多漂亮或者好玩。

對嬰幼兒期的孩子來說,沒有比睡在媽媽身邊更舒服、更有安全感了,小孩子都喜歡在媽媽身邊睡,他們對媽媽有很大的依賴性。但媽媽又不可能都陪着他們,媽媽爲了培養孩子的獨立還會有意讓孩子獨睡。沒有了媽媽在身邊,孩子睡覺時會覺得沒有依靠,而抱着一樣東西睡覺會讓他們有依靠的感覺,所以能安心睡覺。

一般來說,孩子從6個月時,就出現了依戀。但是,當母親經常離開孩子,漫不經心地撫養,使孩子缺乏母愛時;當孩子因病住院,與母親分離時;當孩子的生活中,頻頻地調換照看者時;或因恐懼,生活環境枯燥,缺乏遊戲、玩具及正常的人際交往等時,都會妨礙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戀。於是,這些孩子往往會將依戀轉移至物品上,與某一物品建立起一種親密的聯繫。當孤獨、焦慮和恐懼時,孩子就會緊緊抓住這些物品,試圖以此產生一種安全感,這就是正常的孩子拿着東西才能睡覺的原因。

孩子的這種習慣說到底是安全感的缺乏,而抱着東西睡覺讓能他們產生安全感,這是一種心理的暗示作用。當孩子逐漸長大,隨着孩子心理的成長,這種習慣會逐步的改變,因此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但也要注意對孩子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情感上的溫暖。

(二)保姆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如今,許多家庭爲了減輕育兒負擔,紛紛請來保姆,而保姆在幼兒成長中的影響,卻往往被父母忽視了。常有這種情況:父母的性格都比較活潑、開朗、善於交際,而他們的孩子卻文靜內向不善於跟人和睦相處,原因是與他朝夕相處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還有的幼兒甚至連處世的態度、說話的語氣都酷似保姆。由此看來,保姆的性格很有可能爲幼兒的性格打上深刻的烙印。

筆者接觸過這樣一位保姆,她來自偏遠農村,今年21歲。她說自己選擇這份工作,純粹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可是剛給一個1歲半的男孩做了幾天保姆,就被辭退了。問及原因,她說人家嫌她不會笑,對孩子總是冷冰冰的。她委屈地說:“我覺得自己也沒做錯什麼呀,他們讓我做的,我都盡力做好了,照顧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孩子又不是我的,幹嘛讓我總對他笑,再說,我也笑不起來。”

這位保姆到此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被辭退的理由,就更談不上如何讓她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了。身體健康上的照顧固然重要,但對於成長期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給予心理上的關愛和溫暖。從這個實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保姆帶孩子,就是着眼於如何“照顧”好孩子,不讓他們餓着、哭着、累着、困着,完全一副“公事公辦”的姿態,只要完成主人交給的任務就行了,至於如何讓孩子更健康、快樂,如何和孩子建立更親密、溫暖、信任的關係,根本不在她們的考慮之內。即使偶爾與孩子親暱等也只是出於完成任務的考慮,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

在與這個保姆的進一步交談中,我發現她很怕孩子摸這碰那,不大願意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怕出危險,甚至在環境很安全的情況下,仍給孩子太多的限制,剝奪了孩子學習、體驗的權利,使孩子失去了許多從運動中學習、從操作中感知的機會。爲了完成“不出危險”的任務,相當一部分保姆都絕對不會“放縱”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也不容忽視,有部分保姆由於個人經歷和家庭背景原因,嫉妒孩子有幸福的童年,有富裕的家庭,有關愛他的父母,還有保姆……保姆體驗到的是極度的不平衡———爲什麼我當年沒這樣幸福?因此當面對孩子時,她不能發自內心地關心他、愛他,給以溫暖、擁抱和微笑。

孩子的感知是十分敏銳的,由於長時間與保姆呆在一起,又得不到母親般的撫摸、親暱、微笑和懷抱的樂趣,容易煩躁不安、喜歡哭鬧。這種關係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感情和婚姻。日後他與人建立親密和信賴關係時會出現障礙,比如與人有疏離感、缺乏信任和愛心,易產生暴力傾向等。

(三)不會走,爬也是有用的!

孩子在四處亂爬時,絕不僅僅是這個動作本身這麼簡單,來聽聽心理專家怎麼說吧!

1、爬行讓孩子開始自主探索周圍世界

會爬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本來靜止的外界環境一下子就變得鮮活起來,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靠近自己想要探索的物品,摸索一切曾經那麼遙遠的世界。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從此,他便有了選擇的權利,有了自主的意識。

但同時,家長在孩子開始會爬的時候也要注意保護兒童活動區域,利用安全插座罩把牆上的插座罩起來,用墊子 墊好尖銳的桌角,把各種藥品清潔用品及小珠子類的細小物品束之高閣,不要讓孩子接觸到能傷害自己的東西。

2、爬行讓孩子產生速度感和距離感

這裏要提到視覺懸崖實驗,這是個心理學的經典實驗,科學家先做了一個有一定高度差的“懸崖”,然後用棋盤格的桌布蓋坐在上面,造成“視覺懸崖”,最後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觀測人類和動物對距離感的產生和心理影響。

心理學家Bertenthal和Campos將這個實驗用在嬰兒身上,他們發現不會爬的孩子在視覺懸崖上並沒有特別的焦慮和害怕,而會爬的孩子顯示出完全的不同,他們對懸崖產生了恐懼。那麼是不是會爬讓他們感受到了距離感呢?研究者進一步將不會爬的孩子放在特殊的學步車裏訓練,幾個星期以後,這些孩子雖然還不會爬,但是已經會自由的在學步車裏走。然後再將這些孩子放在視覺懸崖上,他們驚訝地發 現,孩子們竟然也對懸崖產生了恐懼。這說明,自主的運動對距離感的產生是至關重要的,爬行成了天然的距離感產生加速器。

另外還有實驗發現,會爬的孩子找隱藏物品的能力和短時記憶都要略強一些。所以爬行對於孩子觀察探索世界、感受距離感和速度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3、爬行能增進孩子的社交能力

當孩子會爬了,他們的世界從天花板的平面世界就轉換成了三維世界。會爬之前,他們的玩具集中在地上—面前的幾樣;而會爬了以後,他們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和人的接觸越來越多,同時,他們的社交和情商能力也會增強。兒童心理學家發現,會爬了的孩子會花更多的時間自己選擇玩具以及和大人交流,他們會表現出更多的呀呀學語,會更多的使用手勢和大人交 流,並且想出更多的辦法博得大人的注意力。爬行能給孩子帶來更自由的空間,讓他們選擇自己更喜歡的玩具和事情去做去玩,更能促進與他人的 交流和語言的發育。

4、爬行能促進平衡能力和刺激兩側大腦均衡發展

因爲人的大腦分爲左右兩半球,而各個半球控制一邊的運動神經,所以需要兩側共同活動的行爲就需要兩邊大腦 共同 工作才能發成。爬行需要雙眼,雙手和雙腳的配合,勢必需要兩側大腦共同協調,這對大腦發育是非常有益處的。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Goddard的研究,嬰兒在爬行過程中,雙手雙眼一起配合,可以促進手眼協調。這種能力對於日後讀書寫字都非常有益處,能促進邊看邊寫的能力。在一項對15000名英國學生的跟蹤調查顯示,在1歲的時候會爬的孩子在後來學校中的學習成績會更好一些,行爲方面的問題也會更少一些。

鼓勵爬行,鼓勵探索

所以說,鼓勵孩子爬行,鼓勵孩子利用自己的能力探索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家長需要做的非常簡單,我們要做的不是逼迫、催促孩子去學會某個動作,而是爲孩子創造一個自由舒適、充滿鼓勵的環境,在孩子有爬行意識和需要的時候,家長完全可以幫助他們儘快享受到爬行的樂趣。

首先讓孩子有趴着的機會,而不是總抱着他;可以在孩子面前用眼神、手勢和心 愛的玩具誘導之;或者在孩子面前做示範,簡單教授動作要領;再有就是輔助孩子蹬腿使勁。一般來說,只要孩子能驅動自己的身體移動就算是會爬了,爬行動作可以千奇百怪,具體沒有特別的分別。

最後請謹記,孩子不會爬就開始走其實也不算是什麼特別嚴重的問題,不會單純因爲這個就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依照他們自身的發展規律,不用強求,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探索這個美妙的世界吧!

(四)嬰幼兒視力的發展

視覺是在嬰兒出生後逐漸增進的,要到七歲才基本發育完全。基於這一發展規律,我們對不同階段嬰兒的視覺發展狀況進行模擬。在這裏,你可以觀察到嬰兒在1個月、三個月、半歲和一歲所看到的世界。

人類的視覺發育在生長的過程中不停地發展、變化。早在母親懷孕第四周,胎兒的眼睛就開始發育,之後的四五個月裏,眼神經、血管、水晶體和視網膜逐步發育。但是直到出生之後,新生兒的視力也還沒有完全發育。一週大的嬰兒視力只有0.01-0.02,一個月大的時候視力發展到0.05-0.1。這個時候眼球並不會固視,而會被臉孔、明亮或運動的物體所吸引,這些都可以促進視覺的發展……嬰兒到了3個月大時 ,大多數幼兒的視覺可以很平穩地“跟隨”運動的物體,也能將視線固定在某物體上。到了四個月時,嬰兒開始建立立體視覺。 六個月大的時候,幼兒的眼睛己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二大。物體的細微部位也能看清楚。對於距離的判斷也開始發展。看物體是雙眼同時看,從而獲得正常的“兩眼視覺”。而距離及深度的判斷力也繼續發展。 當長到一歲時 ,幼兒的視力進步到0.1至0.3。一歲之前的視力爲“可塑期”,若視線被遮住,則視力將無法繼續發育,甚至退化。

2至4歲的兒童喜歡看圖片、畫畫,帶有圖片的故事常能吸引兒童的專注,三歲的正常視力爲0.6至0.8,四歲時的正常視力爲0.8至1.0。三歲時,立體視覺的建立已接近完成。 5至7歲孩子的正常視力應爲1.0。若無法達到正常視力,則須查出原因。若發現有弱視,則尚有“補救”的機會。 到了8至9歲,兒童的視力發育已完成,不會再有變動。若此時才發現有弱視或沒有立體感視覺,則矯正的機會就不樂觀了。

標籤: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