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精華】人生職業規劃四篇

日子總是像從指尖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悄然滑落,如何才能提升自己,職業發展順利呢?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那麼如何做出一份高質量的職業規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生職業規劃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人生職業規劃四篇

人生職業規劃 篇1

一、篤信“選擇大於努力”,註定做不好選擇

諮詢者孫玲(化名)即將步入不惑之年,按照她的話來說,這些年來的困惑反而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了。

當我翻看她的職業經歷,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這位十五年前畢業的大學畢業生,道路卻越走越坎坷。

十五年前,孫玲畢業於國內一所師範類院校的中文系,那個時候的就業壓力不像今天這般激烈,根據專業,孫玲很快找到了一所中學,在那裏做起了中學語文老師。

不到五年的時間,孫玲漸漸開始厭倦了這份工作,她覺得每天面對一羣乳臭未乾的孩子們,實在是看不到任何進步,眼看着身邊去企業打拼的同學們一個個混得風生水起,而自己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中學語文老師,內心總有一股說不出來的惆悵。

“玲,想當年你在我們班裏怎麼也算是個學霸啊,你要是出來幹,我們這些人還不得喝西北風啊?”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學室友阿芳說了這麼一句話,很多同學紛紛點頭附和,連連稱是。

孫玲的內心再也按捺不住了,沒多久就向學校遞交了辭職報告。

二、明明是好的選擇,爲何依舊失敗?

出了校門的孫玲暗暗發誓,這次一定要好好選擇,今後要讓這些同學對她刮目相看。

聽說房地產行業很火,孫玲決定要去房地產行業大展拳腳。

經過一番波折,正好有家剛成立不久的房地產企業正好缺人,願意給她一次機會。

然而現實很快擊碎了孫玲當初的抱負。

首先她看到數據就頭疼,而這份工作需要她每天閱讀大量的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報道,特別是房地產行業信息,需要對本地樓盤廣告等信息進行蒐集,讓她倍感吃力;其次是撰寫項目宣傳資料,那股“濃濃的商業氣息”讓孫玲很不喜歡並且打心眼裏討厭;最後,這份工作還要她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孫玲和他人發生過幾次衝突之後,她的境遇越來越尷尬了。

不到一年的時間,孫玲就成功地被公司勸退了。

幾經輾轉,孫玲找到了一家沒有名氣的私立學校,連起碼的社保等基礎保障都沒有,還動不動用各種考覈標準剋扣老師工資,孫玲被耗的精疲力盡。

後來的孫玲又嘗試過各種職業,但都是無疾而終。

按照孫玲當年的觀點——“選擇比努力重要”,畢業十五年,換了好幾份工作,按理說應該小有成就纔是,爲何一無所成呢?

祕訣就在於,沒有能力支撐的選擇不過是空中樓閣,禁不起現實的考量和評判。

三、不是所有的選擇,都能稱之爲“選擇”

我們先來看一張選擇四象限圖。

根據一份選擇的解決度和關鍵度進行區分,我們將選擇問題區分爲四個維度。

1、解決度高關鍵度低【不重要且很容易解決】,被稱爲“小插曲”。

這部分的選擇問題充其量只是小插曲,適合速戰速決。

比如,關於早晨吃包子還是吃油條的問題,在你兜裏有錢的前提下,是很容易被解決的,同時,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重要,所以,這類選擇不值得你花費精力和時間,完全可以憑心情隨便決定。

2、解決度高關鍵程度高【很重要也能夠解決】,被稱爲“高價值陷阱”。

這部分的選擇都是你的能力能夠達成的,同時對你很重要,才值得花時間仔細進行思考的。

比如,對一名學霸而言,TA在畢業時同時收到了好幾所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至於選清華還是讀香港大學,這是TA需要花點時間仔細梳理的問題。

3、解決度低關鍵度低【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解決且不重要】,被稱爲“困難遊戲”。

比如,對很多人而言,“後悔藥”這件事就屬於此類問題。

就像前文的孫玲那樣,在諮詢過程中一再懊惱說“如果當時不從學校辭職就好了”,事實上,這件事情本身已經發生了,以她的能力根本無法改變過去,同時對於今天的決策而言,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重要。

有些人總是沉溺於過去無法自拔,就是陷入了“困難遊戲”而不自知,白白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4、解決度低關鍵度高【以你目前的能力無法解決但很重要】,被稱爲“無底洞”。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會被這種選擇困擾,而事實上,你若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選擇壓根不存在。

比如,一個剛上高中的孩子天天擔憂今後到底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就是屬於這種困擾。

事實上,對這名剛上高中的孩子來說,最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學習,等到有了一定的成績優勢之後,這類問題才變得有意義,否則就是“空想”。

前文的孫玲第一步轉型的時候雖然選了熱門行業,但由於她的商業思維、溝通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壓根沒有在前一份工作中得以鍛鍊和積累,就妄想通過轉行達到人生巔峯,不受挫纔怪。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經常陷入這種“無底洞”呢?

四、做出一份不後悔的選擇,到底有多難?

斯坦福大學企管研究所創意與創新行銷課程教授、社會心理研究專家,被稱爲“硅谷最有創意的人”和“現代選擇學之父”的邁克爾·雷在其暢銷書《成功是道選擇題》中明確寫道:

“許多人獲得了財富、榮譽,但內心卻越來越痛苦,覺得生活缺乏意義,其根源就是最初的選擇出了問題。

努力不達標時就用淺薄的腦子“深思熟慮”做出選擇,“一條路走到黑”才覺得自己錯了,太晚了。”

邁克爾教授告訴讀者:做出正確的選擇需要步步爲營,只有足夠的人生積累,才能選擇正確的道路。

正如“選擇四象限圖”揭示的那樣,你只有在能力、眼界、學識等都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問題的解決度自然會從低變高,那個時候你所走出的那一步,才叫做“選擇”。

我們回到孫玲的案例中來。

孫玲的錯誤,不在於一開始從學校逃離出來選擇了熱門的房地產行業,也不在於從房地產行業轉向私立學校,更不在於後面的幾次輾轉,關鍵問題在於,孫玲每做一份工作,都缺乏“事業心”,說白了,就是缺乏應有的職業態度和精神。

比如,在孫玲的第一份中學語文老師的工作崗位上,如果孫玲能做到學校乃至整個地區的優秀老師甚至特級老師,情況可能會大不相同。

想想看,如果五年後的孫玲已成爲教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在權威期刊上發表過很多專業文章,在學校內部負責過一些教研課題並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想孫玲的很多同學應該會紛紛對她表示敬慕之情,並且若干年後,他們會不遺餘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孫玲的班級裏,到那個時候,她所獲得的成就感、社會地位及威望,一點也會不比企業裏的同學差。

事實上,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只是代表TA結束了讀書的征程而踏上另一段征程,後面這段征程的名字叫“實幹”。

五、直面現實,方能走出選擇的困境

諮詢到最後的孫玲終於意識到,第一份工作其實自己並不討厭,如果當初自己真的能夠做到優秀教師的水平,那麼轉行房地產文案會比之前順利的多;即便這步不行,轉到私立學校,由於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拿得出手的成果,完全可以競聘到有名氣的私立學校任職,而不至於淪落到今天這般被動且無力的境地。

沒錯,在成年人的世界裏,之所以會在工作十年二十年出現巨大差異,是因爲很多人都會不知不覺把命運交給一份未知的“選擇”:他們從來不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到底做了多少事、又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

太多的人做事缺乏耐心,恨不能找個工作從此高枕無憂、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攀登上人生巔峯——這樣的人,未來註定會遭受現實殘酷的洗禮。

而恰恰就是在這樣的彷徨、選擇、困頓和徘徊中,他們錯過了學習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很多絕佳的機會,最終,由於沒有形成自己強大的核心能力,只好放任自己在重複性的事務型工作中,蹉跎了一生。

人生職業規劃 篇2

「我性格很內向。」

「我一點兒都不喜歡自己的專業。」

「現在什麼行業比較好啊?」

「我看不到畢業以後能做什麼,我覺得很對不起父母……」

從上面四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小剛在自己眼中自己有三個已無法改變的缺點,使他缺乏自信,這就是:性格內向,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沒有興趣和特長。

小剛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他不習慣與陌生人相處——參加聚會,事先一定要了解見面都將是熟識的朋友。在他眼裏,自己的這種性格簡直糟透了。「內向的人做什麼都吃虧,我又偏偏是內向的人。」

小剛曾和幾個同學在一家公司實習,公司安排他們學着跑市場。實習結束後,同學都拉到了一兩筆生意,可他卻一筆也沒有。他這樣評價自己:「我不適合做市場,當客戶問價格的`時候我都會很不自然。」

現在他主修的專業是計算機信息管理。他對計算機原本不感冒,讀了一年多,仍然提不起興趣。沒興趣,成績自然不好;成績不好,覺得對不起父母,自然就產生了包袱;而揹着包袱成績更無法提高。

小剛想換專業,卻突然發現麻煩的是,他無法找到自己究竟對什麼感興趣,也找不到自己的特長。想改變,卻沒有改變的方向。於是他把目光轉向人才市場,希望向着最緊缺的人才方向發展;但公司招聘廣告中的高要求又讓他望而卻步,於是越發迷茫,越發沒有自信。

小剛這樣的情況,其實在現今年輕一代中相當普遍。他們之所以痛苦迷茫的根源就在於上學時沒有做好職業規劃。每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要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這個規劃從讀書時就早已迫切需要了。你做職業生涯規劃了嗎?如果回答是 No,那我爲你感到惋惜。

有人將職業生涯比做一次旅行,而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則是旅行中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圖,也就是前進的指南,旅途的航標。

爲了讓你的人生更精彩,最合適的規劃時間應是高中時代,因爲這時人的個性已基本形成,馬上面臨的大學聯考是決定一生職業的重要因素,大學聯考實際上就是對未來職 業的第一次定位,在職業定位之前,進行相關的測評,然後以此爲據,作出職業生涯規劃,再根據規劃選定大學聯考專業,這是最佳方案。這個方案可使人的一生職業生 涯順風順水,沿着這條路走下去,走到某個驛站,回過頭來,就會發現,自己所走的職業軌跡是一條直線。否則大學聯考之後再做,就容易在大學聯考時搭錯車、跑錯路。

接下來進了大學,應做到:進校就想出門事。就業難就早下手,讓職業規劃與四年學習生活同步。一年級瞭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地提 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以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到了大學畢業纔不會因恐慌而「臨時抱佛腳」。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式, 不早下手,就要晚就業。

如果不做職業生涯規劃就闖入職場,東撞一頭,西撞一頭,撞來撞去,等三十來歲的時候,而立之年,難立大業,回頭看過,自己的職業生涯軌跡亂七八糟,走的 是一條彎來彎去的曲線。有的人甚至走了一個圓圈,轉來轉去又回到20歲時的起步點,而且,再想向前,卻步履維艱,無所適從。

如果已經在讀大學,或者已經工作,還沒有擬訂職業生涯規劃,那麼亡羊補牢,立馬給自己擬訂一個職業生涯規劃來。

職業生涯設計不需要完備,你做了,你就有了一個具體的目標,可以鞭策自己去努力去實現。在以後的職業里程裏,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修正,如此我們才能夠不斷前行,一步一步靠近渴望的目標。

人生職業規劃 篇3

今晚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了甄博士在某職場講壇上回答網友提問的一段話,對行業職業發展做了四個階段的描述,認真的進行了拜讀,深表認同,非常的有道理,經過整理後,發到這裏,與大家共享,望共勉:人生的職業發展可以分爲一下四個階段:

職業萌芽階段:基本上對應與大學生的在校學習階段。由於我國高校的教育仍然是偏重於知識教育,教授專業知識,缺乏基本的職業發展教育和素質培養,例如大學生不瞭解職業發展規劃、不瞭解企業的運作、不知道自己找什麼樣的工作、面試是不能證明自己的素質能力。致使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或進入工作後,很長時間不能適應工作環境,不能正確定位自己。

本階段職業規劃的重點:探求專家喜歡的行業和職業方向,初步瞭解行業公司的基本運作,重點加強自己的職業素質培養,例如基本的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適應工作階段:這個階段是開始工作的0-5年的過程,初入職場,接到公司分配的工作,從開始學習怎樣工作,在別人的指導下,承擔公司中的部分工作。慢慢適應了職場的環境,掌握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成長爲一名可以獨立工作的合格的工作人員。

本階段職業規劃的重點:明白公司的運作,學習工作相關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在公司工作的基本方法,加深對行業的瞭解和本行業的職業方向,確定自己的專業化職業發展方向。例如在it服務公司,可以選擇項目經理、it架構師、it系統工程師、it應用工程師、諮詢顧問等職業方向。開始從技術、專業方向、職業化素質三個方面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團隊貢獻階段:這個階段是工作後的4-9年的過程,技術上的進一步提高,職業素質的鍛鍊和提高,從一名獨當一面的工作人員,成爲一個能帶領一個團隊完成工作的重要人員。把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分享給團隊,積極影響團隊成員,作爲技術負責人或團隊領導,解決團隊中的問題,實現團隊成功。

創新貢獻階段:一般是工作10年、15年或20年後,成爲這個行業和職業分享上的專家,不僅指導公司相關方面的工作,更能結合行業發展的趨勢,公司業務環境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用更有效的方法,幫助企業獲得成功。

人生職業規劃 篇4

馬爾茨認爲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並擊中這個目標。

但爲什麼很多人並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爲,你的潛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 一方面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卻說我低人一等。如此等等。

所以,你內心深處的糾結,造成了自己的困境。而這深處的糾結,則來自於內心那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每個人的理想來自哪裏?來自於自我意象,就是以自我看法爲基礎形成的。大多數都是根據我們過去的經歷、成與敗、榮與辱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反應,尤其是童年時代的早期經歷而無意識地形成的。

心理理論 人生由自我意象決定

我們都渴望活出自己的理想狀態,馬爾茨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他自創的心理治療取向叫“心理控制術”:我們的人生,都是由我們的自我意象所決定的,如果你要活出夢想,先要改變自我意象,這樣,人生纔會隨之改變。

馬爾茨是如何發現了人性的這個奧祕?這和馬爾茨的工作有關,多年的整容經驗令他發現兩類現象:“許多例子中,改變外部形象似乎能創造一個全新的人,我手中的手術刀變成了一根魔棒,它不僅能改變病人的外貌,而且能改變病人的整個人生。生性害羞、不善交際的人變得大膽而無畏;一位”笨“男孩變成機靈聰慧的少年,後來還成爲某知名公司的管理人員;向來懷有”鐵石心腸“的罪犯,幾乎一夜間從無可救藥的傢伙變成了”囚犯標兵“……

也有一個謎團始終讓我不解:如果手術刀有魔力,那麼爲什麼有些人臉部煥然一新卻始終死性不改呢?“

此外,他還發現很多人有“虛構之醜”,在他和其他旁觀者看來,當事人相當漂亮,但當事人自己卻堅定地認爲自己很醜,所以一定要整容。

這些現象爲什麼會發生?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時,馬爾茨逐漸明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幅用來描繪自己的精神藍圖或“心像”。對我們的意識來說,這幅圖像可能模糊不清、朦朦朧朧、不甚分明,甚至一個人的意識根本沒有覺察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就在那裏,完完全全,纖毫畢現。

這個自我意象就是我們自己對“我是什麼樣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們的自我看法爲基礎形成的。

職場行動 擺脫“我不行”的模式

所以,如果在職場上,你認爲自己的能力有限,穩居中層,小富即安,那麼就不要抱怨升職的機會和你擦肩而過。

如果某人認爲自己是“失敗者”,那麼無論動機多好,意志力多堅強,他總能找到失敗的方式,即便機遇來臨,他也會失之交臂。

馬爾茨認爲,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基石或基礎,你的全部性格特徵、行爲舉止,甚至所處的環境,都是以它爲基礎而建立。結果,我們的經歷似乎總在證明並加深我們的自我意象,從而形成一個循環。

我們的自我意象和父母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譬如,假若父母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進入學校後,就會有“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而他爲了捍衛這個自我意象,成績會一塌糊塗,這反過來又成了支持“我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意象的證據。不僅如此,父母一方面會難過,同時也會有一種不容易覺察的得意———我早就知道你是一個失敗者,你看我沒說錯吧。

這也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一個人一旦有了某種念頭,就會驅使自己去實現這個念頭。所以,要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關鍵是重塑自我意象。

我們要從那些束縛我們的,甚至是難於覺察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一旦你擺脫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自我的能量將綻放出來!

自我探索 覺察自己的侷限性信念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是真正覺察自己的模式,特別是潛意識裏的聲音。

比如關於金錢,表面上你很渴望金錢,可是潛意識裏,你認爲“爲富不仁”、“金錢是萬惡之源”,那麼很遺憾,金錢不可能來到你身邊。

有個朋友,畢業後幾年一直在換工作,每個工作她都非常認真、賣力,但總覺得自己得不到應有的認可,上司承諾她的升職也屢屢落空,一怒之下,換了另一份清閒的工作,有一定的職位,她又覺得工作很無聊。無論在哪一種境況,她總能找到另她不滿的地方,而內心深處的聲音,是來自對自己的不滿。

她憶起中學時的第一次考試,新換了個學校,不適應,第一次大考全班第26名,她自我感覺還可以,但是回家看到父母深深失望的眼神,聽到他們嘆息着說:太差了!她的心一下子掉進了無底深淵。從此以後,她再沒有考過比這個更高的名次。

長大後,她經過自己的努力,家庭、工作都穩定下來,父母也很滿意,但她始終對自己不滿意,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在說:你還不夠好!正是在這種聲音的驅動下,她頻繁地跳槽,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而這一切就來自她小時候被植入的自我意象。

重塑自我意象,第一要覺察,把自己從“我不能、我不行”的侷限性信念裏解放出來,再輸入單純的目標,只要我們真的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就自動會幫助你實現它。

例如,植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於搞清一個石塊中鑲嵌的魚化石。由於百思不得其解,他將工作放在一邊,試圖從頭腦中摒棄這一切。他在晚上反覆對自己說: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條魚,如此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覺前拿了紙和筆放在牀邊,快到早晨時,那條魚出現在夢中,一開始很模糊,但它的動物學特點最終變得十分清晰。

天仍然伸手不見五指,他在半夢半醒之間將這些特點寫在牀邊的紙上。第四天早上,他驚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圖,以之作爲指引鑿開化石的表面。當魚完全顯露出來時,竟然與草圖完全一致,於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種類。

這說明,只要你設定了一個目標,你就可以將其交給潛意識去工作,這時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鬆越好。放鬆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個邏輯“我能找到答案”,而放鬆是“我要鬆弛掉緊張的神經,打開潛意識之門”。也就是說,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爲我打開了通道,答案自動來到身邊。因此,愛迪生才說:“思想就在空氣中。”

修煉技巧 給自己放“精神電影”

爲了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設立目標後,除了尋求潛意識的幫助外,我們可以自己做些什麼嗎?

當然,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馬爾茨建議,我們可以多在想象中看“精神電影”。如果你設立了一個目標,那麼你可以在想象中進行相關練習,而且越詳細越好。

實際上,播放“精神電影”已成爲很多體育訓練的辦法。美國學者就籃球運動做過一個實驗,一部分人通過實戰練習投籃,另一部分人通過想象練習投籃,而經過相同時間的練習後發現,兩批人的投籃命中率不相上下。“精神電影”這一辦法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譬如,你可以每天花幾分鐘,帶入你老闆的位置,從他的角度來考慮工作,越細緻越好。

這些技巧都有着同樣一個道理———先去塑造一個自我意象,而後這個自我意象就會在現實中展現出來,職業理想就這麼一步步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