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5篇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1

爲了更好地鍛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爲了更好地領悟和學會課本以外的知識,不斷強化和完善自我;爲了瞭解新農村建設發生的變化;爲了瞭解村級組織是怎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農民是怎樣看待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爲了瞭解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第一年的生存狀況、以及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爲了調查新農村建設優秀村莊,特別是“一村一品”突出的特色村,總結其經驗,推廣其做法,供其他村莊新農村建設參考;爲了尋找農村的可開發性資源優勢,做可行項目開發研究,爲有條件的村莊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助其在城市尋求啓動發展資金,搭建互動發展平臺;爲了總結歸納中國農村的村莊文化、民俗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民間底層文化精粹。在調查過程中及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分析得知:

(1)、農民工生活艱苦;

(2)、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低。

一、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數爲國小文化程度和國中文化程度。

農民工對“孩子應該上學讀書”有一定的認識,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讀書,但是因農務繁忙和對子女上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均認爲教學是學校的責任,而與家庭教育無關,家長往往關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績單上成績分數多少,而不重視其子女上學的.過程,致使其子女上學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國中畢業後,均未能繼續求學深造。其次,在農村,現在處於外出打工的熱潮中,農村子女國中畢業後,不聽往來人的勸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結束學業,待知道理,卻無安份學習的心理。

二、農民上進不強,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

國中農民處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思想至今仍然極其落後。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況不再出現,農民滿足於目前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不思上進。

三、農民工對國家政策及國情關心不夠,對國家政策及國情瞭解甚少。

至今,農村農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農民工生活均達溫飽狀態。自國家頒佈“五補”、“一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退耕還林”、“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等制度以來,農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學讀書,這是國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農村依舊存在種種問題,集中表現爲農村產業化單一,易受自然災害及市場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熱潮,致使農民工子女過早嚮往外出打工掙錢,讀書無明確目標,學習成績差,學習壓力大,再加上家長無空閒管教孩子,有的家長甚至就不管,導致農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農村依舊文盲遍地,農民工生活依舊艱苦。

據調查資料分析,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爲應該:

1、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特色農業,關注農民工生活。

2、加大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3、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增開《心理學》課程,從而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瞭解,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國家加大投資,改善農村通信落後問題,進而改變農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2

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註定了其問題的複雜性,作爲具有複雜社會背景的特殊羣體,數目龐大的農民工權利的實現程度和生活狀況的改善程度無疑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概況

農民工羣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爲了切實調查農民工實際的生存狀況和權利實現情況,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筆者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在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進行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研,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由於選取的學生都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農民工羣體(如家人或親戚是農民工),所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問卷所佔的比例都很高,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爲94%。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爲,且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都很強,因此,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爲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謝我同事楊洪曉,學生鄭揚、薛澤林、範才營、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爲該調研所做的貢獻。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的調查分析

被調查的羣體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羣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佔到了總數的45%,中專以上的有38.8%。分析認爲,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應該多屬於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裏那些國中或者高中畢業後因升學無望而輟學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爲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說,現代的農民工羣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現在學歷相對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爲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間,其比例高達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佔到了9.2%。這就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羣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我們認爲,這是由於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羣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羣體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農民工工作狀況的調查分析

對於農民工的工作狀況,我們立足於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職業性質、工作報酬、工作時間等幾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關於農民工職業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8.8%的人選擇了建築業,有10%的人選擇了文教衛生,12.5%的人選擇了批零貿易和餐飲業,選擇其他選項的佔到了總數的30%。可以看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還是處於低端層次,行業水平不高。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較大,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其行業性質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的行業界定存在模糊,進而使得他們在被問及自己的行業性質時,“其他”這一選項所佔比例較高。從勞動時間上來看,每週的工作時間在45小時以下的佔到了12.5%,45-55小時與55-65小時的均爲28.8%,而65個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爲30%。根據國家勞動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加班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的,他們是在爲城市的發展和低廉的工資而透支着自己的勞動力。考慮到其收入情況,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農民工羣體的付出與所得也是遠遠不成比例的。

四、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情況

邊緣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農民工羣體在城市生活中註定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故其權利的保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在調查中,我們從經濟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農民工的權利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查。

首先,從勞動合同的情況來看,63.7%的人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合同的,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連跟用人單位基本的口頭約定都沒有。這是因爲農民工大多是依靠親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關係而“跟隨”進城或進廠,親友之間的信任取代了他們之間的法律承諾。甚至他們會認爲提出簽訂勞動合同有傷情面,但是這種非正式的、以人際關係爲基礎的'非契約性約定是沒有堅實的維權根據的。在隨後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工資曾經被拖欠的農民工達到了總數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經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維權手段上,51.3%的人選擇了協商、調解,忍氣吞聲的佔到了總數的25%,爲第二大比例。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數人採取了暴力解決的途徑。可以認爲,農民工羣體的經濟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其法制維權意識有待提升,維權手段有待改進,維權途徑有待完善。從健康狀況的角度來看,生病了會去醫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選擇了“只有重病的時候纔會去醫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也只是靠買點藥硬撐過去。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療保障的農民工羣體只能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有35%的人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在剩下的65%的羣體中,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明顯較爲突出,前者爲總數的53.3%,後者爲28.8%。但是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療保險大多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村,這種狀況下的醫療保險並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療負擔。至於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爲第二代農民工,因爲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

五、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爲城市的“外來者”,農民工在城市中對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無疑是在探討農民工問題的過程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們關於農民工與城裏人關係的調查。在與城市人的關係上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好不壞”這一選項(53.8%),相處融洽的人佔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數人選擇了不協調。但是從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這一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卻依然有較大的失落感(37.5%),認爲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佔到了28.8%,爲所有選項中的第二大比例。還有少數人認爲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說,雖然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可以跟城裏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並不能改變他們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進城的農民工在忍受着經濟壓力的同時也要忍受着被歧視的心理壓力,有學者也同時把城裏人的歧視以及農民工務工的心理落差視爲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心理成本”。

六、農民工家庭生活狀況分析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家庭顧慮、居住條件、子女問題、現實困難等四個角度進行調查。首先,從農民工家庭顧慮這一方面來說,佔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65%),外出務工後,家中的父母就成了農民工心中的首要牽掛,如何盡孝成爲在異地的農民工羣體的首要難題。擔心“家中土地無人耕種”的比例爲38.8%,因爲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民始終把土地視爲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選擇“在城市受到歧視”這一選項的比例爲25%,擔心自己沒有什麼技能和身體狀況的分別爲22.5%和20%。除此之外,擔心自己子女教育問題的比例僅次於老人問題,其比例高達55%。在隨後的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詳細調查中,56.3%的人其子女還是在“在家鄉的學校上學”,這就是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學的比例只佔到了17.5%,當地的學校不願接納農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讀費、寄宿費也是農民工所無法承擔的。此外,孩子失學的比例佔到了10%,(分析認爲,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因年齡原因,可能還沒有上學)。當問及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時,“升學難”成爲困擾農民工的首要因素,佔到了總數的50%,而選擇“學費太貴”這一選項的比例爲40%,“公辦學校進不去”的比例則爲10%。在關於農民工居住狀況的調查中,住在單位宿舍的佔到了總數的28.8%,爲所有選項中的最高比例。選擇在外租房的爲27.5%,暫住在僱主家的比例爲8.8%。這種情況與後面的農民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的調查結果形成呼應,當問到您進城務工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時,沒有住房的佔到了53.8%,成爲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生活沒有保障”和“遠離家鄉思念親人”,這兩項比例分別佔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較危險”和“工作不穩定”的分別爲30%和28.8%。可以看出,農民工所面臨的大多還是很現實的、與自己安身立命相關的問題,他們遠離家鄉,既對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滿牽掛,又面臨着住房、收入、醫療、工作不穩定等各種難以抗拒的現實壓力,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結

在我們隨後的關於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原因調查中,“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爲了首要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爲72.5%和57.5%。選擇較高的社會地位的比例則只有13.8%。由此可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是單純、樸素。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讓他們獲取高於農村務農的收入,從而滿足家庭的開支並擺脫貧窮的困擾。而較高的教育水平則是爲了子女的成長考慮,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樣苦苦打拼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苦使得他們任勞任怨,他們把上下兩代人的負擔全部扛在肩頭,只爲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與城裏人生活在同樣的一片藍天之下。但是我們卻看到,快速發展的城市、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爲經濟地位的低下、戶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們始終享受不到一個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談公民的尊嚴。我們認爲,任何一個民族的正常發展,都不能靠犧牲一個階層來換取另一個階層的福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2.3億的農民工羣體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大廈,獲取一定的收入誠然是他們的原始初衷,但是他們卻同時也爲這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當這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的充裕,當和諧社會成爲我們的建設目標,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改革,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這一龐大羣體的切身利益,給他們以國民的真正待遇,讓他們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嚴,不僅僅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這個以工農階級爲基礎的國家對這一羣體的一種補償。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3

前言:

在家看《變形計》感觸頗多,看着那些山區孩子希望父母回家的眼神,渴望擁有父母疼愛的眼神,心裏不是滋味。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是爲了生計,外出打工,有的一年只有在春節的時候回家與家人團聚,有的甚至幾年都不可以回家。山區經濟條件較差,發展緩慢,農民工的收入又非常的微薄,家裏的開銷大,子女上學的費用對他們來說又是鉅額,這樣只能讓他們選擇外出打工。

當然,作爲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的勞動大軍,農民工是中國農民新時代的縮影,爲祖國的富強做着默默無聞的貢獻。而農民工問題又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於是,我們對此展開了一系列對農民工生活現狀的調查。 調查對象: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不能對偏遠地區的農民工做了一些調查,於是選擇了常州。雖然常州是一座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但也存在着一些爲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去外面城市打工的農民工。

調查經過:

通過走訪部分農民工打工地點,詢問他們在常打工的各方面情況,瞭解其現狀發展。

調查結果:

常州外出打工的農民工30歲以下的僅佔26%,30歲以上的佔74%,其中45歲左右的最多,所以現在的農民工已呈大齡化趨勢。

常州農民工高中畢業以上的僅有4%,大部分農民工僅僅是國中畢業以後就外出打工的,有的甚至連國中都沒有上完,所以他們的教育程度較低。

常州農民工的工資集中在1000—20xx,最高的收入也只不過在3000左右。所以他們的收入普遍較低,在這個物價上漲的年代,他們的工資根本就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常州農民工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現在上學的農民工孩子佔了90%,這意味着在這個需要知識的年代,還有人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這樣會影響他們心理髮展不健全,使城鄉教育發展不斷擴大。

常州農民工大多從事的職業是大多是工作條件比較差,工作難度大的建築工人,工廠臨時工。他們沒有休息日,工作超時,沒有加班補貼,最重要的是沒有與公司簽訂合同勞動,他們的權益會受到傷害,所以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從業範圍較窄,自身維權意識薄弱。

常州農民工的工資是死的,他們因爲知識的限制,通常不會利用炒股,分紅等其他方式來獲取其他的金錢來源,經過調查,農民工會炒股,懂得炒股的僅僅佔4%,其他的都是用基本工資來維持生計。

常州農民工因社會保險宣傳力度不夠,對社保這一塊瞭解甚少。企業不會爲一些農民工白白花冤枉錢,所以一些農民工根本不會爲自己保險,缺乏維護自己的利益。 農民工生活現狀的背景和分析:農民工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羣體。近十幾年來,有關農村人口流動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重視,無論90年代初期的民工潮,還是近期的“三農問題”研究熱,都密切的關注農民工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民工從身份上來說,是來自農村,有農村戶口,戶籍身份是農民,在家鄉承包着土地,並且有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從事着農業勞動,並在農業生產中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上來說,他們是工人,他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裏,在在各種企業單位,工廠裏從事着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獲取勞動報酬作爲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就是農民工的真實寫照!

農民工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中國城鄉建設的主力軍,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原動力,沒有農民工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就沒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中國的農民工爲我國農村塑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改革開放後農村有遠見的農民,離開土地到外鄉,外省,外國去打工,出口勞務經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許多鄉村收入主渠道是打工族的勞動經濟收入。由於勞務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繁榮,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農民工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解決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

在中國農民工形成的原因。在中國,農民工的由來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一方面,農民工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產物,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必然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國長期以來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發展不平衡的產物。當然,它也是農民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必由道路。縱觀世界歷史,無論是近代的美國,法國,抑或日本,英國,都是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自近代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一直都比較緩慢,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了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道路,一方面是由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何穩定國內局勢,解決新生政權的生存問題以及人民的生計問題,如何取得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近代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發展軌跡及蘇聯模式都影響着我國走工業化的道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選擇了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但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某些區域集中,人羣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商業活動,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農民工出現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平衡造成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先進行了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接着實行了三大改造,將私有工商業變爲公私合營,在當時的條件下,工人和農民處於同一階層,應當平等的佔有社會資源,但是在當時條件下並不能。所以在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維護了社會的基本安定與團結。然而這就從根本上割裂了城鄉的根本聯繫,使城鄉居民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這樣就導致了中國農村長期貧困,城鄉的矛盾也日漸顯露。

農民工的生活現狀。每逢春節交通部門要開《民工專列》,春節後,媒體又會紛紛報道“民工潮”,有些社會學家在關心着“農民工生存狀況”,一些教育工作者評說“民工子弟學校”,其他如“拖欠民工工資”“爲民工討薪”等,但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在這種稱呼中,實際上包含着潛在的身份歧視。調查數據顯示,儘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種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大多農民依舊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農民工因爲自身素質和能力,收入一直沒有明顯提高。當前,農民工已經成爲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成爲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他們與城市既密不可分,但又有隔膜。

建議與意見:

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基本思路,應當順應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考慮中國的特殊國情,重點把握三個原則:一是要堅持農民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就業,向城市有序流動遷移的方向,打開城門,合理引導,逐步轉移,有序進城。二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採取綜合措施,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縣域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讓一部分農民就地轉移,另一方面,要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和待遇,讓一部分農民工進城務工,安居樂業。三是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創造條件,抓緊解決農民外出務工面臨的現實突出問題,同時推動體制改革創新,探索消除產生農民工問題的深層體制原因。具體解決農民工問題還需要從農民工就業,工資,子女教育等方面深入着手。針對農民工就業難的實際情況,政府應把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增強就業穩定性放在突出位置,採取多渠道的措施,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這就需要大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村勞動力培訓意願,大力開展多種部門多種形式的培訓,增強農民工外出適應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完善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爲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當然,引導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積極發展小城鎮,縣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水電路氣房”,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和標準農田建設,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爲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對農民工來說,子女教育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有不少農民工到城市打工並不是單純爲了就業,而是爲了能讓孩子和城裏孩子一樣受到良好教育。因此,解決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就是對農民工最大的幫助和關心。首先,要統籌浦發展公辦,民辦教育資源,這裏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要落實好“兩爲主”政策,把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經費預算,會想辦法加大投入,調配資源,改善教學條件。接着提高民辦教學資源水平。對於農民工子弟學校,簡單的禁止和關閉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規範其發展,將受政府委託人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納入統一的師資培訓和教學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師資水平,逐步讓其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財政扶持政策。最後,是逐步分離學籍和戶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再回到農村讀高中,不利於他們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長。政府可以考慮將學籍和戶籍分開,讓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就業的地方享受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的權力。住房與農民工也息息相關,農民工住房問題突出,農民無法買得起 租得起城市的房子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裏,有的甚至連廚房和衛生間都需要與他人合用。所以政府應建設簡單的住房,讓一些農民工能有能力買得起或租得起普通的民用房。

最後,我們必須多管齊下,解決而難題。提高農民工的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

後記:

對於本人這次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可能由於地域限制而欠缺精準,但我還是有了一些收穫和感謝。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這次調查,我明白了農民工有多麼的不容易,無論是在外打工的農民工還是在家苦苦等候的農民工子女,都因爲生活所迫而過着艱苦的生活。以前我不知道賺錢有多麼的不容易,但因爲這次機會,我明白了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對我們最好的人,也瞭解了農民工這個弱勢羣體,也希望社會能與這個羣體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政府能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能讓他們生活更加的美滿幸福。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4

近年來,大量的農民工進入城市,爲城市注入了活力,爲社會付出了廉價的勞動力,爲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任然處於“邊緣”狀態,他們乾的是工人的活,卻還是農民的身份,他們經常受人歧視,很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裏的生活狀態不容樂觀。我藉着國慶假期的空閒時間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進一步瞭解農民工在城市中爲何生存如此困難。通過此次調查,一方面鍛鍊了我們把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們走出了書齋,走出了校門,擔當起了一個青少年應該承擔的職責,關注現實,關注生活,瞭解人民疾苦,盡我們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調查時間:20xx年10月3日—7日

調查對象:3名不同類型的農民工

調查方式:走訪、交談、查看新聞,報紙、網上調查

調查地點:石家莊市某建築工地和某商店

跟5個老鄉租住在xx一帶的小李今年20歲,國中畢業後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闆來到xx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纔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李幹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這裏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李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後,可以自由花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

高迪,女,23,國中,羣衆,未婚,家庭成員5人。高小姐的情況和上面兩位各有類似。作爲超市職工的她,因爲學歷的問題沒有能繼續她計算機管理的夢想。現在她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在廣播電視大學學習農學,回家支持家鄉建設。但是,她也沒有放棄到電大進行短期培訓,走上計算機方面的相關崗位。

周麗絲,女,19,職高,羣衆,未婚,家庭成員有3人。她在沿海發達地區的一個民營企業任職。月收入500-1000。周小姐很想學習農學,在獲得大專學歷後回家鄉支持當地農村的發展。本來學旅遊的她在現實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優勢。她也考慮到通過短期培訓進行脫產學習服裝加工,這對於她繼續留在發達城市有一定的幫助,畢竟手工製造業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藝的人。

通過對以上幾人的調查,我發現在農民工裏也分不同的檔次。歸根結底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導致的,所以說教育問題是擋在解決農民工問題面前的一座大山。無論是一開始的闡述還是上面材料中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就農民工的受教育問題我做以下討論和建議。

現在社會上同樣是這樣一個局面,很多農民工爭相去競爭培訓機會,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雖然這只是很多農民工中積極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們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農民工頭腦“富”起來了,難道我們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帶動後富這個道理嗎?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給這個方式下什麼定論,但是,看看當今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二月失業返鄉的農民工數量達到20xx萬左右。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麼一大批的人的就業問題,後果可想而知。

教育,仍舊是教育,我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持一個又一個農民工兄弟去搞創業搞科研搞自主。我們只能依靠社會,依靠政府,依靠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去給那些想學習,需要技術的農民工兄弟創造學習的機會,拓寬學習的渠道。盡最大的力量去優化現有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教育培訓的改革力度,扶植那些能大量吸納農民工的企業。

我想就這一問題再提出並重申幾個觀點和看法。

第一, 充分利用職教資源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

我國現擁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約1.5萬所,高職院校有1100餘所。這是農民工培訓的豐富資源,當務之急是制定政策,並給予經費支持,使得中高等職業學校真正成爲農民工教育的重要載體。

第二,教育資源重心下移延伸到農村基層。

我國教育資源城鄉分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縣城,農村本土教育資源匱乏。只有把教育資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層,從上向下貫徹,從下向上執行,才能將教育培訓做到位。特別是在當前農村普遍存在中國小生源減少和校舍閒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閒置的校舍資源,建立一些長效性的基層教育基地和培訓網絡。

第三,加大新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

農民工教育還有賴於自我教育,靠別人靠社會畢竟不能有長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爲此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大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勞動力資源豐富且輻射範圍廣的中心村規劃佈局學習網絡。充分利用現有閒置的中國小校舍,建設文化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等公共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並使新農村成爲農村人口自我學習的基地,成爲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

第四,加強發達地區對農民工教育的支持。

相對於農民工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的現狀,這在暫時沒有可以解決的具體方案。大城市的發展需要廣大農民工的建設,而作爲一定的回報,政府應當鼓勵並加大經濟發達地區對周邊農村的扶持。只有將農村建設成城市,才能從根本上把農民工帶離邊緣化,讓他們重新正常的軌道上。

總而言之,要把加強農民工教育這件事作爲我國現行教育任務的一個重點,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來緩解或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長期失衡的現象。教育要面向農民工,爲其創造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教育要面向新農村,使教育成爲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使新農村成爲農民工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要面向未來,使其成爲提高農民工技能和素質的主渠道,成爲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無論是對於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公平配置,還是對於全面提升全民素質,農民工繼續教育都將具有長遠的戰略性意義,三農問題也能在這個問題解決的同時得到解決或大大的改善。

在農民工的現狀中不僅存在以上受教育問題,而且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農民工收入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八月啓動的調查數據顯示,儘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項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大多農民依舊選取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據瞭解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平均收入爲1000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過1500元,男性農民工收入爲1070元,女性農民工收入爲780元,農民工收入普遍沒有城市居民高,他們從事的多是技術含量低,工資水平低的'職業,他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明顯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質和能力使其大多在報酬較低的產業部門就業,如製造業,居民服務業,建築業等所需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農民工受技術限制,工資水平偏低。②社會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農民工就業受到不公平待遇,從而阻礙個工資水平的提高。

在網上調查的12個行業中,採礦業的農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爲1400元,其次是建築業,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險係數極高。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農民工將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農民工權益問題

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進城農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47%的每週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營、個體業主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工人也爲了掙更多錢主動拖長工作時間。

他們工作之餘的主要娛樂方式僅爲看電視,睡覺等,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然而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財富的創造者和文化財富的創造者。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政府應該積極營造一個適合農民工消費的文化娛樂環境。

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全國農民工的報酬總體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數企業任然存在剋扣或拖欠報酬的現象,近四成農民工未和企業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有一半農民工拿不到加班補貼,57%得不到工傷補償,80%的不能帶薪休假,90%沒有享受住房補貼或住房公積金。80%的女農民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12%的農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有些農民工只要有活幹,有錢掙就行了,籤不籤合同在他們看來關係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

三、調查總建議:

1、改善農村組織,生產結構。其次,要投入農業結構改革,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增加其他副業或手工業,使農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總之,提高基層人員的素質是重點,提高農民的文化、認識是主要工作。

2、政府應該從各部門抽調人員,專門成立一個組織,專門針對農民工身上所發生的問題。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時加強宣傳效率,讓農民工也能明白其簡易程序,法律維護自己什麼權益。

4、加強城鄉交流,促進城鄉居民的相互瞭解,可以考慮也讓城區居民“下下鄉”瞭解農民的生活,體驗一下農民的感受,將心比心,切實到實際行動,完善兩者之間的關係。

四、調查總結:

要關注一件事,你必須親身實踐去接近它,不要自己的想法去認知,這一次在接近,瞭解農民工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許多,也對“三農”中的農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觸動,認清了作爲大學生的職責,讓我們共同投放目光。給弱勢羣體以人文的關懷,共同爲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農民工生活調查報告5

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的角色註定了其問題的複雜性,作爲具有複雜社會背景的特殊羣體,數目龐大的農民工權利的實現程度和生活狀況的改善程度無疑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

一、調查目的和調查概況

農民工羣體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出現的特殊現象。在目前的學術界,我們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在身份的界定上存在着二元性,即他們既有農民身份又有工人身份,有工人之實卻無工人之名。再加上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很多應有的權利並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爲了切實調查農民工實際的生存狀況和權利實現情況,20xx年1月、2月、7月和8月,筆者利用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在山東、河南、甘肅、陝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進行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狀況的調研,調研採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由於選取的學生都有充分的條件接觸到農民工羣體(如家人或親戚是農民工),所以,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問卷所佔的比例都很高,共發放問卷350份,有效回收329份,有效回收率爲94%。這一調查雖不足以反映我國農民工的整體狀況,但整個調研完全是一種純民間的行爲,且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責任感都很強,因此,通過對這些問卷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些有關農民工的更接近真實的信息,爲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提出思考。在此,也感謝我同事楊洪曉,學生鄭揚、薛澤林、範才營、侯莉媛、李莉、王苗苗等爲該調研所做的貢獻。

二、農民工基本狀況的調查分析

被調查的羣體既有第一代農民工,也即年齡較大的部分,其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上。也有新生代的農民工,也即比較年輕的那部分羣體,年齡在20歲到30之間。其文化程度也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點,初高中比例相對較高,佔到了總數的45%,中專以上的有38。8%。分析認爲,這些擁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人應該多屬於第二代農民工,也即農村裏那些國中或者高中畢業後因升學無望而輟學的年輕一代,他們直接告別鄉村,進城進廠打工以掙錢補貼家用或爲自己未來積蓄資本。從總體上來說,現代的農民工羣體其文化素質是要高於改革開放之初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表現在學歷相對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更強、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更爲開放。從收入角度來看,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之間,其比例高達76。1%,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例只佔到了9。2%。這就反映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羣體收入水平不高、經濟地位較低的現狀。我們認爲,這是由於在第一代農民工逐步退潮之際,新一代的農民工大多是剛剛開始在城市的打拼歷程,因技術、人脈等各種原因,致使這一代年輕的羣體收入水平不會太高,也拉低了農民工羣體的總體收入水平。

三、農民工工作狀況的調查分析

對於農民工的工作狀況,我們立足於對農民工進城後的職業性質、工作報酬、工作時間等幾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關於農民工職業狀況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18。8%的人選擇了建築業,有10%的人選擇了文教衛生,12。5%的人選擇了批零貿易和餐飲業,選擇其他選項的佔到了總數的30%。可以看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還是處於低端層次,行業水平不高。由於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工作流動性較大,更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其行業性質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穩定性導致了很多農民工對自己的行業界定存在模糊,進而使得他們在被問及自己的行業性質時,“其他”這一選項所佔比例較高。從勞動時間上來看,每週的工作時間在45小時以下的佔到了12。5%,45—55小時與55—65小時的均爲28。8%,而65個小時以上的比例則爲30%。根據國家勞動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 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週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加班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 由此可見,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是遠遠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的,他們是在爲城市的發展和低廉的工資而透支着自己的勞動力。考慮到其收入情況,對比之下就不難發現,農民工羣體的付出與所得也是遠遠不成比例的。

四、農民工的權利保障情況

邊緣人的社會角色決定了農民工羣體在城市生活中註定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故其權利的保障不僅僅是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問題。在調查中,我們從經濟權、健康權、社會保障權等三個角度出發,對農民工的權利的實現狀況進行調查。

首先,從勞動合同的情況來看,63。7%的人是沒有正式的書面合同的,這其中,甚至有17。5的人連跟用人單位基本的口頭約定都沒有。這是因爲農民工大多是依靠親戚、朋友、熟人、同村人的關係而“跟隨”進城或進廠,親友之間的信任取代了他們之間的法律承諾。甚至他們會認爲提出簽訂勞動合同有傷情面,但是這種非正式的、以人際關係爲基礎的非契約性約定是沒有堅實的維權根據的。在隨後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工資曾經被拖欠的農民工達到了總數的63。8%。其中的20%甚至是經常性的被拖欠。而在維權手段上,51。3%的人選擇了協商、調解,忍氣吞聲的佔到了總數的25%,爲第二大比例。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只有18。8%,甚至有少數人採取了暴力解決的途徑。可以認爲,農民工羣體的經濟權利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其法制維權意識有待提升,維權手段有待改進,維權途徑有待完善。從健康狀況的角度來看,生病了會去醫院的人只有31。3%,43。8%的人選擇了“只有重病的時候纔會去醫院”。甚至有人即使在重病的情況下也只是靠買點藥硬撐過去。由此可見,農民工的`生命健康權無疑是處在被忽視的地步,由於戶籍制度的限制,無法參加城市醫療保障的農民工羣體只能在醫院高昂的醫療費用面前望而卻步。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有35%的人選擇了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在剩下的65%的羣體中,醫療保險與工傷保險明顯較爲突出,前者爲總數的53。3%,後者爲28。8%。但是在現實中,農民工所參加的醫療保險大多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範圍,也就是其參保的地域仍然是其出生的鄉村,這種狀況下的醫療保險並不能減輕其在城市的醫療負擔。至於工傷保險,參與者也多爲第二代農民工,因爲相對父輩而言,其風險意識相對較高,但是其參加比例卻仍然較低。

五、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自我感知

作爲城市的“外來者”,農民工在城市中對自身地位如何界定,城市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總體感受無疑是在探討農民工問題的過程中繞不開的重要環節,根據我們關於農民工與城裏人關係的調查。在與城市人的關係上問題上,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不好不壞”這一選項(53。8%),相處融洽的人佔到了37。5%的比例,只有少數人選擇了不協調。但是從城市地位的自我感知這一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卻依然有較大的失落感(37。5%),認爲自己得到不公平待遇的佔到了28。8%,爲所有選項中的第二大比例。還有少數人認爲城市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是說,雖然大多數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可以跟城裏人在生活上可以比較融洽的相處,但是這種表面的和諧並不能改變他們心中的巨大落差。也反映出進城的農民工在忍受着經濟壓力的同時也要忍受着被歧視的心理壓力,有學者也同時把城裏人的歧視以及農民工務工的心理落差視爲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心理成本”。

六、農民工家庭生活狀況分析

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從家庭顧慮、居住條件、子女問題、現實困難等四個角度進行調查。首先,從農民工家庭顧慮這一方面來說,佔到首要比例的是“家中老人需要照顧”(65%),外出務工後,家中的父母就成了農民工心中的首要牽掛,如何盡孝成爲在異地的農民工羣體的首要難題。擔心“家中土地無人耕種”的比例爲38。8%,因爲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農民始終把土地視爲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選擇“在城市受到歧視”這一選項的比例爲25%,擔心自己沒有什麼技能和身體狀況的分別爲22。5%和20%。除此之外,擔心自己子女教育問題的比例僅次於老人問題,其比例高達55%。在隨後的關於子女教育問題的詳細調查中,56。3%的人其子女還是在“在家鄉的學校上學”,這就是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所在。而在打工本地上學的比例只佔到了17。5%,當地的學校不願接納農民工子女,高昂的借讀費、寄宿費也是農民工所無法承擔的。此外,孩子失學的比例佔到了10%,(分析認爲,這部分主要是第二代農民工的子女,因年齡原因,可能還沒有上學)。當問及子女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時,“升學難”成爲困擾農民工的首要因素,佔到了總數的50%,而選擇“學費太貴”這一選項的比例爲40%,“公辦學校進不去”的比例則爲10%。在關於農民工居住狀況的調查中,住在單位宿舍的佔到了總數的28。8%,爲所有選項中的最高比例。選擇在外租房的爲27。5%,暫住在僱主家的比例爲8。8%。這種情況與後面的農民工所面臨的現實困難的調查結果形成呼應,當問到您進城務工時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時,沒有住房的佔到了53。8%,成爲農民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是“生活沒有保障”和“遠離家鄉思念親人”,這兩項比例分別佔到了38。8%和33。8%。而“工作比較危險”和“工作不穩定”的分別爲30%和28。8%。可以看出,農民工所面臨的大多還是很現實的、與自己安身立命相關的問題,他們遠離家鄉,既對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孩子充滿牽掛,又面臨着住房、收入、醫療、工作不穩定等各種難以抗拒的現實壓力,其負擔之重可想而知。

七、小結

在我們隨後的關於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原因調查中,“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教育水平”成爲了首要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爲72。5%和57。5%。選擇較高的社會地位的比例則只有13。8%。由此可知,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是單純、樸素。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讓他們獲取高於農村務農的收入,從而滿足家庭的開支並擺脫貧窮的困擾。而較高的教育水平則是爲了子女的成長考慮,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一代也像自己一樣苦苦打拼在城市的邊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苦使得他們任勞任怨,他們把上下兩代人的負擔全部扛在肩頭,只爲讓自己的子女能夠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讓自己的下一代能夠與城裏人生活在同樣的一片藍天之下。但是我們卻看到,快速發展的城市、飛速前進的中國經濟並沒有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因爲經濟地位的低下、戶籍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他們始終享受不到一個真正的“市民”的待遇,更不要奢談公民的尊嚴。我們認爲,任何一個民族的正常發展,都不能靠犧牲一個階層來換取另一個階層的福利,改革開放三十年來,2。3億的農民工羣體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支撐起了整個國民經濟大廈,獲取一定的收入誠然是他們的原始初衷,但是他們卻同時也爲這個國家的進步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血汗甚至是生命。因此,當社會發展到今天,當這個國家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的充裕,當和諧社會成爲我們的建設目標,如何才能通過有效的改革,廢除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保障這一龐大羣體的切身利益,給他們以國民的真正待遇,讓他們也活的更有地位、更有尊嚴,不僅僅是社會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這個以工農階級爲基礎的國家對這一羣體的一種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