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民調查報告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農民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民調查報告

農民調查報告1

準確把握中國浙江農民工就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和諧社會有着尤爲重要的意義

浙江省是吸納農民工就業的大省。根據省統計局20xx年統計數據顯示,浙江省農民工總數已達1783萬,其中本省農民工約1260萬,外省農民工約523萬,農民工已經成爲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準確把握浙江農民工就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尤爲重要的意義。20xx年,浙江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對浙江七市十縣區、市的勞動力市場和百餘家企業、20xx餘名農民工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爲確保問卷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本次調研採取了現場填寫、現場回收問卷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100份,回收2100份,獲得有效問卷1915份,回收率與有效率分別爲100%和91.19%。現根據本次調查結果及相關資料,對浙江省農民工就業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並就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農民工結構特徵

從性別看,男性多於女性,且隨着年齡增長,男性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觀念影響,外出務工人員的男性比重高於女性男性59.5%,女性40.5%,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女性農民工逐步迴歸家庭,男性與女性的性別比重差距呈剪刀式不斷擴大如圖。另外,由於浙江省紡織服裝業比較發達,這些行業主要需要年紀輕、反應快的女性從業,因此,在女性農民工中16-23週歲的女性比重較高,達40.1%,與同齡的男性農民工相比,其比重也高於男性農民工。

年齡結構青壯年居多,學歷以國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爲主。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0.3%的農民工學歷爲國中,31.9%爲高中或職高。較低的文化水平使大多數農民工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的體力勞動,較少從事腦力勞動,不得不吃“青春飯”。在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中,63.9%年齡在30歲以下,40歲以上的農民工不到10%,以青壯年居多。另外,在16-23週歲的農民工中,60.3%爲國中以下學歷,這些人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思想單純、社會經驗少,且多數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流水線上工作,只能機械地重複某種單一的動作,難以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提高自己的就業層次和可持續性。

“晚婚”現象較爲普遍,四成已婚農民工家裏有“留守兒童”。浙江流動就業的已婚農民工比重較低,只有52.5%的農民工已婚。根據有關調查,全國外出農民工婚姻結構基本呈現“三七開”。與全國水平相比,差距較大,這主要源於浙江省16-23週歲的農民工未婚比重較高,爲89.6%,24-30週歲之間未婚農民工比重也高達48.8%。說明農民工在流動就業過程,不斷經歷着從傳統到現代、從鄉土到城市的轉變,很多農民工摒棄了農村傳統的“早婚”觀念。在已婚的農民工中,全家都搬到城裏的佔28.8%,43.3%的人夫妻在城裏,孩子在老家,兩地分居的現象較少,但“留守兒童”現象比較普遍。

外省農民工主要來自於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安徽、江西兩省與浙江毗鄰,成爲浙江外來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在外省農民工中,戶籍爲安徽的佔20.82%,江西的佔13.3%。其次是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農民工所佔比重較高,依次爲12.0%、10.1%、8.6%、7.4%;江蘇、貴州、山東、陝西、重慶戶籍的農民工所佔比例依次爲4.8%、4.4%、2.8%、2.6%、2.4%。

二、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特點

就業途徑向多渠道發展。雖然依靠傳統血緣、地緣人際關係網絡找工作仍然是農民工流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但隨着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其它途徑也逐漸發揮了重要作用

。根據調查,目前浙江農民工求職信息“老鄉”、親戚介紹的佔41.1%;通過市縣勞動力市場瞭解住處的佔17.2%;通過當地政府的勞動管理站了解住處的佔12.0%;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瞭解招聘信息的佔3.3%;而毫無目的,隨意闖蕩的佔9.0%。

外出動機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隨着城鄉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原因和動機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賺錢,爲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學技術、見世面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也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16-23週歲的農民工,爲尋求發展機會而外出就業的比重爲33.3%,見世面的佔11.3%,想學技術的佔11.1%。

勞動關係日趨穩定,多數農民工想紮根城市。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年爲單位在城鄉和地區之間流動,這種“候鳥式”流動就業的模式影響了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但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兩年內平均每位農民工轉換工作在1.08次左右,46.2%的農民工沒有轉換過工作,大多數農民工春節後仍然在原用人單位工作,勞動關係日趨穩定。在未來打算方面,只有20.6%的農民工明確表示要回家,並且30歲以下農民工明確打算回家的比例更低,說明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已不願再退回農村當農民,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永遠留在城鎮,成爲城鎮居民的一部分。

注重就業質量的提高,失業期間依靠積蓄維持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正視自身的價值,在工作中不僅僅侷限於對收入的追求,更注重自身的發展,對職業生涯規劃有較強意識。在有轉換工作經歷的農民工中,35.5%是想找一個更能發揮自己特長的單位,由於工資太低轉換工作的農民工佔46.4%。在失業期間,55.3%的農(民工依靠以前賺的錢來維持生活;17.1%的農民工依靠親戚朋友的幫助;13.6%的農民工靠打些零工;依靠社會救助和領取失業救濟金的僅佔2.8%。失業保障不足,使農民工失業後承受着比當地人更大的經濟、社會、心理壓力,因此大多數農民工通常是“騎驢找馬”,失業期較短,88.3%的人在兩個月內可找到下一個工作。

三、農民工權益保護情況

收入水平穩步增長,拖欠工資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浙江省農民工就業環境日益改善,農民工收入水平總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目前,浙江省農民工月平均收入爲1218元,比全國966元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生活質量調查,20xx的平均水平高出252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25.2%的農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在拖欠工資方面,有4.8%的農民工經常被拖欠工資,尤其是建築業農民工的工資被拖欠的現象比較嚴重,只有39.8%的人能按時領到工資。

勞動時間總體較長,大多數能獲得加班工資。《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但調查顯示,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及以下的農民工僅佔37.6%。大多數農民工不僅每天工作時間較長,而且難以享受到正常的雙休日,26.7%的農民工每月只能休息1-2天,還有19.8%的農民工根本沒有休息日。對於超時工作,69.9%的農民工表示能得到加班工資,當問及他們的加班意願時,70.2%的農民工表示加班加點是出於自願。這一方面是由於超時工作可以獲得更多收入,另一方面是因爲多數農民工業餘生活比較貧乏、單一,與其在家睡覺,還不如多賺點錢。這說明,當前浙江省大多數農民工依然處於較低的需求層次,爲了獲取更高的收入,他們寧願犧牲自己的部分休息權。

社會保險覆蓋率不高,以參加養老保險爲主。爲農民工提供養老、醫療等保障,不僅是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維護,而且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社會保險一是覆蓋面較窄,參加社會保險的農民工僅佔37.1%;一是險種覆蓋不全面,參保農民工大多數只參加了五項社會保險中的一項社會保險,同時參加五項社會保險的農民工僅佔27.5%。同時也發現,本省戶籍農民工參保率明顯高於外省戶籍農民工,這與

社會保險在省際間轉移較難有關。

職業安全教育還存在較大不足,女性農民工缺乏特殊保護。《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對勞動者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防止勞動過程中的事故,減少職業危害。但通過調查,參加過所在用人單位爲其組織的崗位安全培訓的農民工僅佔63.1%。企業不僅在職業安全教育方面存在較大不足,在勞動防護方面也缺乏重視,僅有47.5%的農民工能夠按時領到用人單位發放的勞動防護用品,68.2%的女性農民工在“三期”沒有得到應有的 特殊保護。農民工大多數從事重、髒、苦、險等工作,不進行必要的職業安全教育、不配備必需的安全防護用品和提供必需的特殊保護,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職業病和工傷事故的發生率。

勞動合同簽訂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新生代農民工不願受勞動合同約束。勞動合同在農民工維權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普遍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調查,全國79.3%的外出農民工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課題組調查數據顯示,浙江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佔49.4%,與全國水平相比,簽訂率較高。部分農民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一方面是因爲一些用人單位存在着用工管理不規範的現象,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一些農民工在主觀上不想籤勞動合同。數據顯示,在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中,有44.9%的農民工由於擔心受到約束等原因自己不想簽訂勞動合同,尤其是16-23週歲的新生代農民工,有59.8%不願意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

社會地位不斷提高,部分農民工已加入工會組織。農民工加入工會組織對農民工自身的維權有着重要的意義。根據調查,農民工不再被工會組織拒之門外,21.0%的農民工加入了工會。另外,農民工地位不斷提高,選舉權也得到重視,進城後參加過選舉的農民工佔19.0%,而且參加過選舉的人中,有12.

8%參加的是務工所在地城市居委會選舉和人大代表的選舉。

四、當前存在的問題

工資水平偏低,生活成本相對較高。浙江省20xx年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是25572元,而農民工的平均年收入僅爲14613元,前者是後者的1.75倍,收入差距較大。低工資水平伴隨的是較低的生活支出,農民工在打工地平均年消費僅爲7812元,而浙江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爲12254元,是農民工人均消費的1.57倍,農民工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但與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農民工生活成本仍然較高,消費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0.6%,而收入水平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6.1%。表面上,浙江省農民工在收入上優於其他省市就業的農民工,但實際上,一方面,浙江省農民工與城鎮職工相比,處於“低收入、低支出、低生活水平”的“三低”狀態,在與周圍的居民進行比較時,容易形成極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與其他省市的農民工相比,消費支出佔收入的比重明顯高於其他省市。因此,僅從經濟收益的角度看,浙江省在吸引農民工就業方面並不具備足夠的優勢。

整體素質不高,“眼高手低”就業難。農民工平均受教育年數爲10.04年,大多數缺乏專業技術技能,且不願意或無經濟能力參加收費的培訓項目,僅有14.4%的農民工願意參加自費的培訓,願意參加的人中72.1%的人只願意承擔300元以下的培訓費用。雖然自身素質不高,並且較少參加職業培訓,但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對工資的收入、環境要求卻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能像“城裏人”一樣體面的工作、體面的生活,並且定居在城裏。自身的能力限制了農民工良好願望的實現,43.2%的農民工在轉換工作中需要1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到下一個工作,11.7%甚至需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

超時工作,業餘生活單調。58.4%的農民工外出就業的原因和動機是賺錢,因此,實行計件工資制的農民工和能獲得加班工資的農民工有較強的加班意願,而且隨着加班工資支付的標準越高,農民工加班的意願越高。高強度、長時間的透支體力工作,對身心的損傷是顯而易見的。在較少的空餘時間裏,農民工的精神生活也未得到重視,看電視和睡覺成爲他們最主要的休閒方式,居住環境也差強人意,大多數人居住在用人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和出租房內,農民工疲憊的身心難以得到有效的調整和恢復。

注重短期利益,忽視長期保障。在一些農民工眼中,外出就業只是“權宜之計”,40歲以上的農民工僅佔9.2%,大多數人未等到法定退休年齡就退出了勞動力市場。因此,農民工比較注重近期內的經濟收益,較少考慮工作的穩定性、長期性和未來養老等問題。在未參保的農民工中,僅有13.2%是因爲用人單位不給參保而未參保,即便是不需要農民工繳費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也沒有得到農民工的重視。在勞動合同簽訂方面,部分農民工因不想受到約束,擔心影響自己轉換工作而不願意簽訂勞動合同。對於農民工來講,一些保障有如一把“雙刃劍”,雖是保障,但也是一種束縛或經濟負擔。

子女就學難,家庭教育缺失。農民工外出就業,使子女教育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隨父母到務工地就讀,一方面由於戶籍限制,不得不繳納一定金額的借讀費,而另一方面,由於農民工父母流動性較高,其子女不得不成爲“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連續性成了很大問題;如果在老家就讀,則要與父母長年分離成爲“留守兒童”,父母作爲子女的第一監護人,在子女成長中長期缺位,無法實現持續的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學習和心理健康都極爲不利。

定居性遷移難,農民工“城市化”任重道遠。城市較高的收入預期是吸引農民工流入城市的直接動因,但定居性遷移決策更多受制於社會、文化、心理和個人特徵等因素,難以真正的實現。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自己買房住的僅佔4.8%,住房成爲大多數農民工定

居城市難以逾越的鴻溝。另外,在擇偶方面,僅有18.4%的人希望在城裏找配偶。可見,農民工無論是在經濟能力上,還是在心理上仍不具備在城裏定居的條件。

五、切實解決農民工問題

改革以戶籍制度爲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浙江省到20xx年底將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戶口,實行統一登記爲居民戶口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但長期以來以戶籍制度爲核心的一系列制度難以完全從二元結構中走出來,幾十年形成的思維慣性使農民工難以徹底擺脫戶籍身份制的陰影。因此,應該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徹底清除一切對農(民工的排斥與歧視性制度,使農民工依法獲得普通勞動者的平等合法身份,在就業、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裏人”一樣享有同等的待遇,在公平的環境中自由地流動和擇業。甚至可以考慮爲農民工建立檔案制度,樹立農民工“職業人”意識,從主觀上延長職業生涯,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齡,成爲真正的“城裏人”。

加強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是造成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業能力和維權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對農民工進行培訓,要城鄉並舉,各級政府把關注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當作大事來抓,繼續大力抓好“千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大力發展面向農村、城鄉互動的職業教育。浙江經濟文化較爲發達,可率先在農村推行“9+2”義務教育,即對未升入國中的畢業生根據就業意向,自願選擇專業,免費參加2年職業技能教育,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加大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減輕農民工經濟負擔,並積極推廣崗位技能工資制和技工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工參加培訓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

規範企業用工行爲,建立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用工單位是農民工的勞動場所,是農民工權益被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環節。有必要針對當前農民工用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省集中一段時間,組織相應力量,通過大規模的宣傳和培訓,督促推動用人單位全面建立、完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包括依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完善勞動合同履約制度,同工同酬制度,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經濟補償制度,集體協商制度等,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就業平等權、勞動報酬權、社會保障權、職業安全權等基本權益的落實。

構建浙江大社保體系,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農民工流動性大,未來趨向的不確定性,以及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決定了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複雜性。如果在現有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之外,再建立一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會增加管理成本,還有背於農民工未來融入城市的發展趨勢。浙江省提出的“大社保體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這個“大”,不僅體現在保障項目的廣度上,也體現在保障對象和範圍的寬度上,即全民大社保。當前應該着重抓緊農民工的工傷、醫療含女工生育和養老保障制度的落實,並積極探索城鎮養老、醫療保險與農村養老、合作醫療的銜接方式與渠道,賦予農民工自主選擇權,解決他們養老、醫療問題。此外,還要研究解決一方面用工單位認爲社會保險費率過高、負擔重,另一方面存在繳費基數不實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影響用人單位的參保積極性,還會給市場公平競爭帶來挑戰。

加快地方法制建設步伐,健全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要積極抓好《勞動法》、《工會法》等現行相關

法律法規的落實,積極做好配合 國家《勞動合同法》、《促進就業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陸續出臺後的宣傳貫徹工作,主動調整清理和修訂妨礙農民工享受平等權益的各種地方性法規政策。同時,針對浙江實際,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則,加快制訂和建立適用所有勞動者羣體權益的地方性法規政策體系。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嚴厲處罰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爲,堅決杜絕用人單位違法使用童工、惡意拖欠剋扣工資、違章盲目指揮生產、逃避社會責任等現象。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暢通農民工維權訴求渠道,認真總結和推廣義烏等地維權的經驗和做法。加大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維權中的重要作用。

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成長,構建共融和諧社會。第二代農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從跨出農村的那一天起,就不準備回到農村去,如果無法融入到城市,長期在現實中找不到理想位置,就會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將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因此,解決農民工問題,當前應有針對性地把第二代農民工問題作爲重點,要認真研究,真正知道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多關心他們的成長,找出他們理想與現實中的差距及存在差距的原因,幫助他們切實解決問題。當前除了關心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外,要從社會公平公正出發,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地位平等、民主政治權力等,讓他們能在居住的城市真正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當選人民代表和進入政府、社區管理層;完善相應的人民團體制度,通過加入工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民主管理,使他們最終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實現新城市人的目標。這也是構建共融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

農民調查報告2

一、調查說明

農村居民醫療服務狀況問卷調查報告近年來,羣衆反映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比較突出。爲了瞭解當前我市農村居民醫療服務狀況,我組於近期在平頂山市選取了100戶農村居民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廣爲人知,也受到了大部分農戶認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要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還需不斷傾聽農民的呼聲,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不斷完善實施方案。

二、調查方式

抽樣問卷調查

三、調查目的

運用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去研究和探討實際問題的實踐鍛鍊,培養我們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通過這次實踐調查,更好地瞭解農村醫療服務問題。

四、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涉及全市100戶384人,人均純收入4611元,95%爲非低保戶,5%爲低保戶。

五、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5日至20xx年8月25日

六、調查內容及數據

低保戶中有80%是因疾病損傷致貧,20%是因家中勞動力少致貧。

七、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73%的人選擇距離家最近的衛生組織是村衛生室,10%的人選擇是私人診所,9%的人選擇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的人選擇是鄉鎮衛生院,1%的人選擇市級以上醫院;家到最近的衛生組織的距離60%的人選擇不足1公里,39%的人選擇在1-2公里,1%的人選擇在2-5公里。

(二)99%的農戶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在被調查的100戶中,只有1戶沒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99%。

(三)66%的人認爲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以保大病或保住院爲重點,33%的人認爲門診、住院都保,1%的人認爲應以保門診或保小病爲重點。

(四)19%的人對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感到滿意,71%的人基本滿意,8%的人不滿意,2%的人選擇說不清楚。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報銷醫藥費少,報銷手續煩,定點醫院收費高,定點醫院看病手續煩,定點醫院少,就醫不方便,定點醫院醫療水平低等。

(五)47%的人認爲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所承擔的比例基本合適,11%的人認爲過高,10%的人認爲過低,32%的人選擇說不清楚。

(六)在現有合作醫療基礎上,44%的人願意再增加醫療保障支出,56%的人不願意增加。

(七)如果有家庭成員患病,經常就診的醫療單位44%是村衛生室,44%是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是私人診所,5%是縣級或以上醫院。選擇上述單位的主要原因:56%是離家近,13%是質量好,11%是定點醫療單位,8%是有熟人,7%是價格低,5%是其他原因。

(八)調查前半年,22%的農戶沒有家人患病,59%的農戶有家人得了小病,10%的農戶有家人有慢性病,7%的農戶有家人患了大病、重病,2%的農戶有家人得了其它病。89%的人患病後及時就診,共花費醫藥費121743元,按照規定能報銷或減免43509.4元,實際報銷或減免20712.3元。沒有及時就診的主要原因有病輕,自己治療,經濟困難,能拖則拖,醫藥費不能報銷等。

(九)43%的人認爲現在看病難,51%的人認爲不難,6%的人選擇說不清楚。

(十)86%的人認爲現在看病貴,5%的人認爲不貴,9%的選擇說不清楚。認爲貴的原因主要有藥品太貴,檢查太多,醫療機構亂收費,個人支付比例高等。

(十一)9%的農戶因家人得病在20xx年向醫生送過紅包。

八、總結

(一)報銷範圍窄、比例低,報銷的醫藥費少。調查顯示,實際報銷或減免僅佔全部醫藥費的17%,農民掙錢不易,他們希望每一分錢的投入都要得到回報。而目前我市推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爲主,對小病、門診補償的比例很低。而一般來說,農民患上需住院治療的大病相對較少,而頭痛、感冒等小病時有發生,但不需住院治療。因此,農民在繳納費用後,往往全年得不到任何的醫療補償,導致農民認爲付出多,回報小,不划算。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身體健康、沒有患過大病的農民不太願意參加。

(二)部分定點醫院不規範經營,亂收費,農民利益受損。調查顯示藥品太貴、檢查太多及亂收費是目前看病貴的主要原因,而現在的醫療機構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目標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機構有在合作醫療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點醫院是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第一線的部位,它的服務好壞和收費高低至關農民切身利益。定點醫院收費普遍較高,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能獲得的補償相比微不足道。許多農戶反映,同樣一個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醫生那裏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點醫院卻要花費幾百元。一些比較常見的小病,醫生卻要病人作各種檢查,什麼心電圖、B超和各種化驗,小病大看現象時有發生。爲了能報銷,有病往定點醫院跑,路費、餐宿費、誤工費再加上虛高收費等,化了許多冤枉錢,就算得到了一定補償,仔細算算反而不划算。

(三)定點醫院少,看病手續煩。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鄉鎮衛生所、村合作醫療站以及個體醫生。因爲他們覺得這些醫療單位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收費低,服務態度好。定點醫院少,給農民看病帶來不方便。

(四)村衛生室及私人診所的醫療服務水平低。所調查的100戶中,有51%的農戶患病選擇經常就診村衛生室或私人診所。在這些醫療單位中,規模小、設備簡陋、藥品種類少。醫生的文化素質低,難以滿足農民就醫需要。在80年代以前從業的人員中,很多都是集體經濟時期的赤腳醫生,他們的醫療技術水平普遍較低。

(五)醫務人員的素質差。調查顯示患大病的農戶有超過50%的人給醫生送過紅包,部分定點醫院的醫生服務態度欠佳也是農民看病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九、建議

(一)加大政府的投入程度,充分體現政府爲民辦實事的誠心。

(二)及時調整補償標準,擴大報銷範圍。

(三)逐步擴大定點醫療機構,方便參保農民就醫。

(四)調整優化農村衛生資源,加快服務模式改革。

(五)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

(六)進一步完善藥品採購制度,切實降低農村藥品價格。

(七)繼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控制不合理醫藥費用,減輕羣衆負擔。

(八)可以對患重病、大病的因病致貧農戶實行醫療補貼。多渠道、多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建立了適應衛生事業新形勢發展要求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形成了強有力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

(九)可以對患重病、大病的因病致貧農戶實行醫療補貼

(十)多渠道、多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用發展的方式解決農民“看病貴”的問題。

十、感想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國家對農民的關心,是國家爲解決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問題所作出的一項有效的政策。它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願參加,以大病統籌爲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由於它的投保比例很高,其收費也較商業醫療保險便宜得多,再加上國家和地方財政的補貼,使得每人只需交10元便能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以它具有的優勢之一是:繳費便宜。是廣大農村居民買得起,用得着的實用保險。它雖然從根本上對我們農村居民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上給於我們了一定的幫助,也能爲我們在醫療一些花費不是太多的疾病上提夠相當一部分的補助。但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重大疾病面前,是發揮不了多大作用的。它雖然繳費低,報銷比例較高,但這也決定了它的保險金額小。在面對重大疾病或需要大量金錢醫治的疾病時,它便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保險需求,在這時,昂貴的醫療費用還是讓普通的農村家庭吃不消。所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僅僅只能解決農村居民一部分的醫療保障,不能全面解決農村醫療保障問題。

這次實踐活動中,我收益非淺。身爲一名大學生,作爲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理應增強社會實踐能力,爲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我立志將實踐進行到底,因爲實踐着,我們快樂着!

農民調查報告3

連山鎮是四川省的重點小城鎮,省農科院的科技示範地,也是糧油重點基地之一。連山鎮黨委、政府在積極建設小城鎮的基礎上,致力於農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幾年來,取得較好的成績,現就農民增收情況調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xx年農民收入情況表:

年度




農民人均收入總額(元)




種植業收入(元)




養殖業收入(元)




務工收入(元)




其它收入(元)




1997




2523




796




363




113




1251




1998




2735




954




389




115




1277




1999




2815




848




349




148




1470




20xx




2903




199




345




234




1525




20xx




2982




742




384




300




1556




20xx




3063




597




393




316




1757




20xx




3223




596




410




343




1874




二、近三年市鎮兩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情況:

1、荒灘地整改投入120萬元。

2、農灌機沉井投入4萬元(其中機井30眼,每眼補助600元,計1。8萬元;沉井11口,每口20xx元,計2。2萬元)。

3、農村機耕道投入40萬元(石梯村1。5公里,錦花村0。8公里,向陽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復投入30萬元。

以上四項合計194萬元。

三、我鎮20xx年專業大戶、專業協會發展情況:

20xx年,我鎮有專業大戶20戶(其中種植業7戶,養殖業9戶,加工業4戶),年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左右,利潤150萬元左右。

有兩個協會:

1、鴨業協會:該協會有會員156戶,年銷售額達335萬元,利潤48萬元,會員直接增收35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500元。

2、薯類協會:該協會有會員105戶,年銷售額達600萬元,利潤60萬元,會員增收4000元,帶動農戶增收502元。

四、影響和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勞動力過剩。

2、農業投入成本高,特別是農灌抽水費用大。

3、大多數農戶還處於傳統農業耕種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4、本地從事農副產品營銷的大戶太少。

五、市、鎮兩級政府對農民的增收的規劃和將要採取的具體措施:

1、要根據連山鎮農業現狀,配合德陽下旌湖改造,對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個渠系工程進行改造,實現自流灌溉達70%以上,減輕農業投入、增加農民收入。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扶持“種、養、加”大戶,發展規模種植、養殖、加工示範基地(政府制定了對“種、養、加”大戶扶持的'優惠政策)。

3、加大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六、今年農民增收的預測:

1、糧油增加收入總額521。68萬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麥播種面積14115畝,預計單產813斤/畝,預計總產1146。97萬斤,與去年糧價相比,今年糧每斤預計增加0。18元,預計增收206萬元。

②、油菜籽播種面積5822畝,預計單產349斤,預計總產202。94萬斤,與去年油菜籽價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預計增收40。59萬元。

③、大春預計水稻面積19598畝,按去年的單產水平,預計產量可達2110。7萬斤,價格上漲0。15元/斤,可增收316。60萬元。

④、種植業生產資料的漲價因素:今年小春小麥、油菜播種面積爲19937畝,大春水稻預計播種面積爲19598畝,以此爲基礎,所花的機耕、農藥、化肥、種子、抽水費等,每畝預計增加農業投入10。5元(全年碳銨施用量每畝按200斤計算,碳銨價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畝按100斤計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畝增加投入0。50元;農藥預計每畝耕地增加4。0元)。預計增加投入41。51萬元。

2、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總額39。45萬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豬3。71萬頭,保持去年增減不變(投入與產出基本同幅增長)。

②、禽兔較20xx年增加4。89萬隻,可增收35。21萬元。

③、水產較20xx年增加148。8噸,可增收69。94萬元(增加面積,單產提高)。水產品價格上漲與水產品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水產品淨收入增加0。5元/斤,預計增收65萬元(總產量是650噸)。兩項合計增收134。94萬元。

④蔬菜產量減少0。3噸,310萬元/萬噸,合計減少93萬元。

⑤、食用菌總產減少220噸,減收43。3萬元。

⑥、水果產量增加24噸,預計增收5。6萬元。

3、第二產業發展與去年相比度支付勞動報酬80萬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將比去年增加160萬元,人均增收61元。

其中商飲業將比去年增加40萬元,服務業將比去年增加20萬元,交通運輸業將比去年增加30萬元,其它業將比去年增加10萬元,預計今年勞務輸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預計增加收入60萬元。

以上四項共計增加801。13萬元,按上年農業人口26008人計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及意見:

1、對農民的糧食直補政策長期堅持。

2、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對我鎮農灌用水問題的解決,給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陽下旌湖工程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我鎮爲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對上上柳梢、下柳梢實行整個渠系的整改,預計需要資金400萬元,政府的思路是:農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級再支持一部分。我們通過各種辦法已經籌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級部門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3、增加對農民技能培訓方面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素質。

4、對涉農物資價格實行價格聽證會。

農民調查報告4

1、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和困難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xx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xx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xx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xx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xx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調查報告5

促進農民增收,解決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是當前全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特別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把促進農民增收從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昇華爲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農民增收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農民增收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爲以農業、農村、農民爲基本縣情的澤州縣,既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要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歷來就是事關全縣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的山區鄉鎮來說,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就顯得尤爲重要,尤爲迫切。那麼,應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帶着這個問題,近期,我先後五次深入到所包鄉鎮**鄉,對該鄉發展打工經濟促農增收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所見所聞令人深切感到:**鄉堅持把外出打工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並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山區鄉鎮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全鄉外出務工人數約3500多人,總收入超過150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佔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一、**鄉的基本情況及農民外出務工現狀

**鄉位於澤州縣西南部山區,全鄉總面積62.9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勞動人口約4560人。多年來,面對山大溝深、土地貧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鄉黨委、政府堅持把勞務富民作爲加快全鄉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多途徑進行人力資源開發,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廣大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裕達小康道路,從而也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到今年底,全鄉生產總值完成650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67.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78元。

從調查情況看,**鄉農民外出務工呈現出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鄉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基本穩定在3000-3500人左右。據調查,從業種類大致可分爲五種:餐飲業200多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6.7%;商業100多人,佔3.3%;殯葬300多人,佔10%;運輸400多人,佔13.3%;打零工1500多人,佔外出務工50%;其他人員500多人,佔16.7%。以村爲來看,發展條件相對較差的李河、安嶺、白背三村外出務工人員所佔全村總勞力的比重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務工,其中以幹零工和其他較多;安嶺村有234人,僅搓背就有44人,佔全村勞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務工。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計算,總收入超過1500萬。這樣,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餘元。可以說,打工經濟已經成爲加快**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發展的有用人才。 “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的發展。白背村農民白海廷曾在市內藝海廣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銳的市場意識,積攢了一定資金,他針對家鄉沿沁河一帶旅遊資源豐富,但由於資金和人才問題多年來一直處在無人問津狀態的實際,率先成立了集餐飲、住宿、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旅遊服務公司,經濟效益可觀,由此帶動了東磨灘村家家戶戶搞旅遊開發,既增加了收入,又促進了磨灘風景旅遊區的快速發展。安莊村農民崔大要曾在市內朝陽市場開了家小飯店,經過幾年的經營,手頭有了一定的積餘。家鄉發展“黃梨產業”的戰略,對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回鄉後,他投資近萬元發展黃梨產業,開始了“二次”創業,目前已發展梨園20多畝。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比如,現年57歲的武城村農民張廷紅,1987年就開始進城打工,從事飲食業多年,已由剛進城時的夜市經營地攤,發展到現在50多平方米的小餐館,生意一直紅紅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稅務部門繳納幾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當可觀。曹河村農民李廣東,進城打工15年,從在某公司站櫃檯開始,到開辦摩托車維修部,再到榮做北京華麟潤滑油晉城總代理,實現了“三級跳”。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經成爲了一個大老闆。東風村農民張永軍14歲時就隻身一人來到城裏,看過自行車,賣過冰棍、澡票,後來從事搓澡按摩,一干幾十年。靠搓澡娶了媳婦,購買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萬元購置了小汽車,跑起了出租生意。同時,經他介紹在市區從事搓澡的**人就有100多人。多年來,正是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鄉的廣大羣衆,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鄉外出務工

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閒打工”正在成爲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二、**鄉農民外出務工的具體做法

**這種“打工經濟”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好的措施和做法?調研中我們找到了答案。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政策調動。**鄉農民曆來就有外出務工的傳統。對此,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牢固樹立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就是創造財富的理念,努力在全鄉營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圍,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羣衆外出務工。鄉里制定出臺了相關務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開兩次外出務工人員專題會議,年初針對外出務工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年終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評選,表彰一批對家鄉貢獻大、勤勞致富、成績明顯的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同時,鄉黨委、政府每年還要召開**鄉在外人士座談會,懇請他們爲本鄉農民工尋找、創造和提供就業機會。這些舉措,都對農民外出務工人員起到了積極的激勵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齊下。就是因人而異,合理引導,積極優化農民外出打工途徑,努力爲廣大農民創造就業崗位。近年來,針對廣大農民外出務工“由親投親、無親靠友”的自發狀態,鄉黨委、政府積極加大組織力度,通過鄉村兩級組織,通過**在外工作人員,託關係、找門路,爲廣大農民儘可能地創造就業機會。現任鄉黨委書記李晉中,經常通過親朋好友爲**農民聯繫就業崗位。三年多來,經他介紹外出務工的農民多達30餘人。據統計,今年外出務工農民,通過鄉鎮、村組織介紹的有500多人,佔總外出務工人數15%;經在外工作人員介紹的有800多人,佔總外出人數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針對外出務工農民沒有務工項目,缺少致富資金,以及家中老小無人照顧等一些實際困難,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種渠道,爲他們提供致富信息;同時積極與鄉農村信用社聯繫協調,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小額貸款,爲他們解決資金困難;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實際困難,要求各村組織人員進行幫助,做好後勤工作,切實解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安下心來、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謀求更快、更大發展。

三、幾點建議

**的實踐充分證明,打工經濟是山區鄉鎮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它給全縣的農民增收工作,特別是山區鄉鎮的農民增收提供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應該說,近年來,發展打工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經在我縣廣大山區鄉鎮形成了共識,大都開始了積極的探索,有了一個較好的開端。但從總體上來看,打工經濟對全縣來講,規模還不是太大,還沒有成爲促進澤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因此,結合**的實際,借鑑我縣其他鄉鎮以及外地的成功經驗,做強做大全縣打工經濟,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素質。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做強做大打工經濟,首要的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從**以及其他鄉鎮來看,農民外出務工,儘管“搓澡的、賣飯的、出租摩托車的、打墓的、擡材的”等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但大多從事的是比較簡單的體力勞動,而且空間很狹小,不利於長遠發展。同時,在調研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農民需要知識,需要技術的迫切心情,以及無一技之長的困惑。爲此,我們必須切實加大培訓力度,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着重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思想素質和操作技能。在這方面,我縣的一些鄉鎮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經驗,如李寨鄉的素質教育,柳口鎮的農民夜校等。在今後工作中,我們要聘請專業教師,切實加大職業教育力度,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掌握“一技之長”;要進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農廣校資源,在農閒、春節等時節組織外出務工技能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積極和用工單位聯繫和合作,有針對性地對外出務工農民進行多種形式的培訓。通過這樣的一些措施,使廣大外出務工農民走得遠、站得住、能致富,實現農民工由單純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

第二,成立中介組織,暢通外出途徑。目前,就外出務工的渠道來看,大多農民還處在一種自發、無序、盲目的狀態。從**的情況來看,農民自發外出務工的佔到總人數的75%以上。農民工的自發、無序、盲目流動,會產生就業難、權益得不到保證等很多負面的影響。儘管近年來我縣的一些鄉村兩級組織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觀。對此,我們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在縣、鄉、村三級都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主組長的勞務開發領導小組,特別是要按照市場化運作程序,在縣鄉成立勞務輸出組織,一方面對農民工加以統一管理和培訓,另一方面幫助農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時協調農民工的各種勞務關係,從而暢通農民外出務工途徑,讓外出務工農民實現由自發性向有組織輸出轉變。

第三,營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民創業。一是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要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資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難,讓外出務工農民走得放心,幹得安心,賺得盡心。二是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縣鄉兩級要儘快成立農民工維權服務機構,

積極依法維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向他們提供法律援助。三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每年都要對勞務輸出先進單位、對外出務工先進個人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形成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從而引導更多的農民外出創業。

農民調查報告6

1 調查地區:安徽省太湖縣的部分農村地區

2 調查方式:入戶式調查

3 調查目的: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地矛盾本就存在。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相對優越,所以人口相對更爲稠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就更爲突出,再加上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對人口戶籍的管理變得相對寬鬆,人口流動更加自由和方便,所以大部分農民在權衡之後都選擇了外出務工這條道路,以尋求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緩解了農村的嚴重人地矛盾問題。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民工的身影幾乎已經隨處可見了。對於農民工進入大城市,也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我們知道,農民工爲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推行下,農民工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們幾乎承擔了大城市的所有苦活、累活、髒活,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說,農民工理應得到人們的敬重,也該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農民工現在的狀況又如何呢?他們的處境又怎麼樣呢?

太湖縣是一個農業人口大縣,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所以決定了它必然也是一個勞力輸出大縣,這裏基本上每都有大量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爲了進一步瞭解農民工的現狀,於是我們就對此進行了調查和研究。

26 調查結論: 1.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並沒有受到絕對的保障,拖欠工資等各種侵權現象普遍存在;

2.農民工與城市市民地位並不平等,時常受到人格侮辱等不公正待遇,地位歧視現象存在;

3.農民工的父母處境不容樂觀,矛盾重重。一方面,大量的生活醫藥開銷和自己沒有經濟收入之間的矛盾存在,另一方面老人精神上的孤獨與兒女不在自己身邊的矛盾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們也就難以安享天倫之樂;

4.子女的教育問題理應得到重視,農民工的子女也是一樣。但是由於農民工長期在外,他們的子女也就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更得不到父母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的必要指導和適當的管束;

5.由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念的提出,農民工的處境正在逐步改善。

五、調查分析:

(一)、農民進入大城市後,在就業壓力和就業競爭極大的社會背景下,只好憑藉着自己廉價的勞動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吸引着僱傭者,同時僱傭者又利用農民工在文化方面的缺陷誘騙農民工簽定一些權利義務並不對等的用工合同,所以他們總是處在不利的一方。此外,對於農民工的生活食宿問題並沒有任何單位和個人給予他們基本保障。所以,他們大都是憑藉自己微薄的收入勉強填飽肚子,幹那些苦、累、重、髒的活,過着簡單樸素的生活。儘管這樣,熬到了年末,僱傭者也不一定會利索的把農民工的全部血汗錢支付給他們。某個受調查的農民工表示:幾乎所有老闆都會扣留他們的部分薪水,那樣一來就不用怕他們“跳槽”了,第二年他們就又會乖乖地去找他們那位老闆了。如此一來,用人單位並不用擔心不能用低薪找到足夠的農民工來承擔那些苦、累、重、髒的活了。而對於農民工來說,一旦用人單位不想繼續用這些農民工,他們就必須重新選擇一個新的職業,但是不論怎麼選,大抵都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農民工的處境並不會因此而改變什麼。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爲改變農民工的這種窘迫處境而努力做一點我們自己的貢獻呢?

(二)、農民工進入大城市之後,由於經濟上比較貧困,着裝上比較土氣,行爲上比較膽怯,再加上帶着一口外地口音,所以在地位上也難以與城市市民相比。其中的原因可謂紛繁複雜,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不平等。他們的經濟能力較差,不足以讓他們承受高檔性消費,也就決定了他們在服裝打扮上沒有市民那樣的時髦和前衛。此外,由於大多農民工文化素質比較低,他們甚至把自己地位低也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再加上當前我國國民整體素質偏低,體力勞動者並沒有和腦力勞動者享有同等待遇,尤其是在精神上。所以歧視農民工的現象普遍存在。難道這就是農民工在辛勤付出之後理應得到的待遇嗎?

(三)、農民工不僅自己在外飽受市民歧視,享受不公待遇,而且自己的父母也是一大突出問題。他們的父母大多年紀偏高,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勞動力,而且老人體質衰微,抵抗力也大大降低,所以他們需要更加細微的照顧,而且這種照顧還不僅要物質上的,更需要精神上的。但是我們知道,作爲農民工的父母,他們就連物質上的保障都沒有,更別說精神上的了。如果他們病了,且不說大量的醫藥費用,就是找個人來照顧他們都十分困難。就拿現在的農村來說,基礎設施建設並不完善,養老院並不普及,再加上農村的傳統思想作祟,許多老人認爲養老院裏的老人大都是一些不幸的老人,所以農民工的父母大多還是選擇在家孤獨的度過餘生。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自己成爲別人的笑柄,同時自己的兒女也不會成爲別人的話柄,他們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選擇了忍氣吞聲,得過且過。某位農民工的高齡母親表示:自己的老伴已經逝世多年,自己的兒子也已在外打工好些年,現在已經是一個小老闆了,也已經能夠讓她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了,可是她仍然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寂寞,因爲她要的並不是富裕的生活,而是自己的子女陪她過完這最後幾年時間。但是她也知道,爲了這個家庭,爲了孩子自己的未來,也爲了自己孫輩的幸福,她必須選擇沉默。其實我想大抵所有農民工的父母都會這麼做,面對生活中的壓抑和精神上的孤獨,他們大都會選擇自己捱過去。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農民工的父母們飽受着煎熬,或許死亡對於他們來說,甚至是一種解脫,一種擺脫他們的困境的方式。那麼這種現象是不是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注,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呢?是不是應該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至少應該要緩解這種矛盾呢?農村城市的二元經濟體制結構的存在是否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呢?

(四)、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希望寄予自己的下一代,他們期望自己的子女過上比自己好的生活,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完成他們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農民工們也是這樣。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脫離農村,脫離他們過的那種日子。但是這個社會告訴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所處是境地,必須通過教育。那麼對於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時候地位及其重要。父母給孩子的必要關愛和適當管束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們在孩子的性格的塑造過程中,在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時期,他們的作用不是忽視的。孩子需要的也不只是物質方面的給予,還有學習上的疑點,生活上的困惑等等,有時候,他們甚至就只想和自己的父母坐下來好好吃上一頓飯,說上一會話,可是,這種一般人看來很樸素很簡單的要求對於他們來說,或許只是奢望。某農民工子女表示:自己在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於父母都外出務工,雖然和爺爺奶奶關係很不錯,但是相差年代太久,之間總會存有些許隔閡,所以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所有問題完全都要靠自己來解決,有時候心裏很鬱悶,還有就是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因爲自己沒有父母參加,自己會覺得不好意思,怕同學們會看不起自己,在同學面前,就顯得比較怯縮。雖然農民工還可以選擇把自己的子女帶進城市裏接受教育,但是一般來說,或者與城市的孩子分班,或者就是分校,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農民工的子女們所在的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難道這就是呼籲教育公平而帶來的成果嗎?

(五)、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近幾年來,隨着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關注,隨着經濟的更加蓬勃發展,隨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加之由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策略的施行,現在農民工的狀況相對已經大有改善了。一方面,有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1)農民工已經有自己的代表走進了人民大會堂,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法律相繼頒佈實行,其中不乏有專門保障農民工權益的法律,使行政司法機關能夠“有法可依”;

(2)國家行政機關對農民工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有利於農民工的一些地方行政規章的制定,安排失業農民工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爲農民工免費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利用相關政策調整貧富差距,加大對農民工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民工的生活質量,改善農民工的尷尬處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依法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3)司法審判機關一方面監督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爲,促使行政機關真正貫徹落實人大的原始立法精神,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同時通過自己的審判權還可以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企事業單位進行懲罰,正確利用法律條文,真正做到“違法必究”。國家三大權利機關各司其職,相互監督;另一方面,廣大的農民工自身的努力也起着不可磨滅的作用:

(1)農民工自己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加強自身修養;

(2)農民工自己不斷追求進步,他們利用積累的資金學習技能或者進行創業,其中部分農民工最後還走進了社會上層,這更有利於農民工現狀的改善和地位的提高。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我們能力極爲有限,調查範圍比較狹小,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該報告中的觀點和看法並不成熟,但是我們仍然期望通過這份調查報告,能夠加強農民工自身的維權意識,能夠加大社會對農民工的關注度和敬重度,能夠喚起當權者的權利慎用意識,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

農民調查報告7

本次調查,我以訪談法爲主觀察法爲輔走訪了我所在村鎮的部分農戶。做了一份關於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通過調查,我瞭解到,近年來,農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生活水平也有所上升。但在某些方面還有不足之處。

一、調查情況

1 、 30戶農戶基本情況。合計人口120人,其中有勞動力58人,佔總人數的48%。外出務工26人,務農31人,務農人數佔總人口的24.4%。農村實際務農勞動力,年齡在48-60歲以上的,佔71%,大多爲年齡較大的男性和留守婦女;文化水平多爲國小、國中。耕地102畝,人平0.85畝。

2 、農民收入基本情況:

① 30農戶糧食種植主要以雙季水稻爲主,20xx年糧食種植面積共203.1畝,糧食產量共計13.7萬斤,提供商品糧7.54萬斤。糧食總產按商品收購價(平均1.15元∕斤)折算實現總收入15.75萬元,糧食生產性成本總支出9.26萬元,實際每畝人均純收入450.7元。

②冬季種植油菜面積共計55畝,佔總耕地面積17%,油菜人均純收入120.1元。

③種植經濟作物大戶,自建花卉和苗木基地達12畝,實現土地流轉5畝,家庭經營性年總收入達20萬元。基地按純收益率30%折算,其他種植業人均純收入165.7元。

④養殖業方面來講,20xx年生豬僅出欄61頭,年家禽共出籠1002羽,人均養殖業純收入828.6元,所佔比重大幅縮水。水產養殖年產量4.15噸,人均純收入64.9元。

⑤全年農民打工人均收入5129元;政策性人均收入71.5元;其他收入789元。農民人均總純收入達6883元。

二、農民收入變化情況

(一)綜合總體概況

根據30戶農民家庭收入調查數據統計

農民家庭收入主要構成有: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所佔比例較大。

1 、工資性收入:農民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穩定增長。 20xx年農民工資性人均收入4078.9元,20xx年人均工資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448.1元,增幅11.4%,農民工資性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5%。

2 、家庭經營收入:家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 20xx年家庭經營人均純收入1106.9元,比上年增加114.3元,增長11.5%。從調查情況看: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糧食收入絕對值逐年增加,在調查表中可看出它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因爲糧食生產效益一直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擠壓,糧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較少。據統計,我市糧食收入佔家庭經營總收入的49.7%,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仍然較大。

20xx年糧食成本及效益情況表對減少,農民增收面臨成本高、收益低的壓力。

3 、其他收入:服務收入、財產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穩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減少,以篾貨、茶葉爲主要農產品的加工收入受災害性天氣影響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三)總支出情況

20xx年農民人均家庭總支出8151元,比上年增加187.1元,增長6.5%。 20xx年農民人均家庭總支出8666元,與上年增加515元,增長13.3%。在家庭總支出中生產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長比較快。

1 、受農資、飼料等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的生產性支出逐年增加。 20xx年種植業(糧食)生產性支出人均407.5元,20xx年種植業(糧食)生產性支出人均480.3元,同比增加72.8元,增長達17.9%;20xx年養殖業生產性支出人均347.6元,20xx年養殖業生產性支出448.1元,同比增加100.4元,增長28.9%。同時,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也在增加,由於部分農機具享有政策性補貼,一家一戶重複購置農用機械,增大了人均生產性支出。在家庭總支出構成中,生產性支出總額佔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29.6%。

2 、農民人均生活支出明顯增加。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899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幅10%。 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444元,比去年增加545元,增長11%。農民生活消費總支出隨物價變化急劇上升,使農民家庭總支出明顯增加。

三、影響當前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農民收入雖取得較快的增長,但仍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增收空間受限。一是農資價格上漲過快,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的增長。 20xx年全市農產品收入增長10.2%,而用於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支出則增長15%-30%不等,說明純收益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擠壓,投入產出率低,致使農民收入增速緩慢。以肥料爲例,實際市場價連續幾年漲幅都在15%以上(最新市場價格見下表)。

20xx年C兩優87、 C兩優396,V兩優1、 7、 8號價格均爲35元/斤,比20xx年每斤又漲了至少10元,上漲40%。二是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一些中低產田基礎設施脆弱,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抵抗風險災害的能力較差,成爲制約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瓶頸。特別是近年來冰災、水災、病蟲災害等發生頻繁,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穩定性。比如年初的冰雪災害就給油菜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害,人均產量下降了2.8%,其他冬種農作物生產也受不同程度影響。三是養殖業收入因多種原因相對減少。近幾年來,因勞動力外出、飼料漲價、疫病及牲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等原因,飼養牲豬的農戶明顯減少,導致農民的養殖業收入減少。從調查的100戶農戶看,20xx年有62戶,20xx年只有43戶。

(二)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變小。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適用技術應用差。絕大多數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不強;出外打工經商的農民,多數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隨着產業結構升級,用工單位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就業難度將不斷加大,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也將受到擠壓。

(三)惠農政策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份額較少。近年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業政策保險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爲廣大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隨着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投入,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加大補貼力度,但這部分資金中相當部分是用於扶持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能夠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份額較少。

(四)農民生產負擔較重,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極大影響。近年來,農民承擔的費用支出一直呈上漲趨勢,有些不必要的開支影響了擴大再生產,主要表現在固定資產重複購置,農民服務收入減少,財產性收入減少,僅有的資金不能滿足規模生產的投入需要。

總得來說,農民在現階段的生活水平還是有了相當的進步。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這次調查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城鎮相比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同時並沒有更多的技術引入農村,科技下鄉之類的活動還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此外,向外轉移的勞動力的素質不高,大多隻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手工業等。農村在教育、醫療、文化上的問題更是不容忽視。

我村農民存在的普遍弱勢:當前我村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佔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另外還有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業結構不合理等。

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佔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誌、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夯實農業基礎,爲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組織農業協會,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區服務,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幹部隊伍,着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幹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期,要進一步做好促進農民增收的工作,不能再僅僅使用過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老經驗、老辦法,而要更多地採用適應市場經濟和我國加入WTO新形勢的新思路、新辦法。爲此促進農民增收特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爲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促進農民增收。這是農村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擺在廣大農村幹部面前的一項首要任務。,促使廣大基層幹部真正把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2、要以搞活土地流轉爲突破口,解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從立足長期發展的戰略來看,必須從“土地是農民的基本保障”這一關鍵問題着手,通過搞活土地流轉引進外商外資和城市資本,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效益,使流轉出土地使用權的農戶迅速增加土地出租收入,並將其中一部分用於社會保障,使他們能夠取得長期收益。只有這樣,才能一攬子解決上述問題。

3、要以“三項制度改革”爲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投資性收益。大力推行專業合作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突出以資金爲紐帶,使農戶形成利益緊密的經濟聯合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由農戶組建投資性股份合作社,通過興建和出租標準廠房、打工樓、倉庫等,從事物業管理。

4、要以推進農業企業化爲基礎,提升農業產業化和專業化水平。農業企業化是運用現代工業的投資方式、經營管理方式改造農業微觀經濟組織的一個過程,是使千家萬戶農民發展成爲市場經濟主體的重要途徑。其主要形式有:家庭農場、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股份公司等。

5、要以重塑服務體系爲抓手,着重解決農民增收中的實際困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該有所爲、有所不爲。而目前,農民最爲迫切需要的、政府和集體最能有所作爲的,就是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重塑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對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的企業減免所得稅或減收各項規費。同時,要繼續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形勢教育和政策教育,使廣大農民增強市場意識、投資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拼搏意識。

農民調查報告8

xxxx縣現有農村勞動力10.8萬人,外出務工年均6.5萬人左右。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沿海及發達城市一些資本少、技術裝備程度低的企業陸續停產或倒閉,在外務工人員就業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衝擊。如何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成爲影響我縣當前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問題。近期,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就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工就業情況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於發達城市企業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影響,部分企業停產倒閉,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員,而城市生活費用較高,被解僱的農民工大部分選擇返鄉;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擊,不少民工在城裏居無定所,職業穩定性差,生活壓力加大,萌發回鄉念頭;三是受惠農支農政策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面對就業壓力,許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從事農業;四是一些農民工經過數年打拼,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重返家鄉進行二次創業。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資源限制,我縣農業經濟的現狀不能容納,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勞動力同時就業;二是隨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縣許多農民從高山搬遷到城鎮、社區集中居住,原耕地無法耕種,爲這一部分羣衆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成爲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三是我縣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原本就近務工的農民必須尋求新的就業崗位。

(三)農民工就地創業人員增多。調查表明,部分返鄉農民工不願再外出,希望在本縣經濟發展中尋找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不想再務農,由於在外務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技術和資金,想在家鄉自主創業,搞一些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及創辦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各鎮涌現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種、養殖的農民工,以傳統養殖業養豬、雞、羊爲主,也有部分從事梅花鹿、孔雀、野豬等特色養殖,這部分人具有創新性思維和開拓精神,積極關注市場和信息,具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期望政府能夠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多給予扶持。

二、目前我縣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採取的主要措施

面對複雜就業形勢,我縣採取多項舉措,幫助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轉移就業,已初見成效。

(一)強化就業服務,讓農民工就業有門路,求職有信息。針對農民工節前返鄉時間提前的情況,一方面,加強勞務合作和交流,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強化信息蒐集和發佈工作,舉辦大型專場勞務招聘洽談會、啓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縣共舉辦8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6500個,1580名求職人員與企業和用工單位達成用工協議。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開發縣內公益性崗位,吸納安置返鄉人員就業。藉助“十大工程”、獅子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建設高潮的機遇,搞好本縣企業和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供需對接,農村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與農民工供需對接,以項目帶動返鄉農民工就業。目前,就地轉移就業近1.3萬人。

(二)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針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用工需求帶來衝擊的影響,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培訓規模,按照“新增勞動力一個不少”、“返鄉人員一個不閒”的要求,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解決目前崗位需求和勞動力技能不相匹配的問題,優化勞務產業結構,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今年以來,全縣已開展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工、電氣焊、電動縫紉、風味小吃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2236人。

(三)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臺,提供項目推薦、創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在資金、場地、證照辦理、經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縣上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健全縣、鄉、村三級創業就業和勞務經濟組織領導服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從項目論證、項目孵化、項目落實、開業指導等各個方面搞好服務,指導、幫助返鄉農民工選好、選準創業項目,實現自主創業,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今年全縣已累計發放小額創業貸款2615萬元,扶持創業423戶。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節後返城、返廠的時間都比較規律,但近兩年不少返鄉農民工對節後出行方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還處於觀望狀態。城市企業對農民工的用工數量有所擴大,但農民工的工資需求與就業供求矛盾比較突出,導致一些務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鄉。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現有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有技術的人員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小,即使失業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術單一或無一技之長的人只能回家觀望。從我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屬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數人掌握部分專業技能。由於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專業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競爭中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明顯處於劣勢,農村勞動力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返鄉農民工對政府給予就業方面的支持表現出較高的期待。通過走訪調查,在就業問題上,一是農民工期望政府在就業門路上予以幫助,特別是提供就業崗位。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希望得到來自政府及有關部門權威準確的就業信息和更直接的就業幫助。二是在自主創業上提供支持,特別是資金扶持。調查顯示,考慮返鄉留在本地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期望“提供信貸資金優惠和支持”和“提供創業服務指導”是農民工自主創業時最希望政府能給予的幫助。

四、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利用好上級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力多、技術操作規程簡便、資金週轉較快等特點,對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羣衆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市政府出臺了《關於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安政發(20xx)9號〕,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從20xx 年起,市、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5000 萬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市本級1000 萬元、每縣不少於40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以不少於當年新增地方財力的10%逐年補充,到20xx 年年度預算達到1 億元以上,並從財政貼息、項目扶持、融資擔保、稅費優惠、用地保障、培訓補助、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利用這些優惠政策,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爲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來抓,發展好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就業。

(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切實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意識,有效緩解產業升級與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就業困局,纔是應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創新培訓模式,調整培訓方向,豐富培訓內容,根據農民工自身特點,制定相應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集中開展農民工轉移、轉崗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就業技能,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一是對技術水平不高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回爐培訓,提升新一輪輸出人員擇業競爭力;二是組織沒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鼓勵他們自主擇業,以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三是對有志於迴歸創業和有一定創業基礎的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升自主創業能力;四是對有意繼續從事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不願再外出打工的農民開展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能,實現科技種養增收。

(三)深挖市場,拓寬農村轉移就業渠道。一要靠血緣、人緣、地緣關係,增加輸出數量、擴大輸出規模。二靠能人帶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能人的作用,積極鼓勵他們爲家鄉的勞務輸出獻計獻策,幫助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走出家門。三靠政府推動,構建農民工輸出轉移平臺。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和勞務輸出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跨區域協作,爲勞務輸出尋求新的途徑,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跨區域轉崗轉業。四是要加大本縣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利用農村交通水利、生態移民、新農村、產業示範園等項目建設就近就地轉移一批。五是支持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鼓勵發展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逐步形成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服務規範化的勞務中介服務體系,切實爲農民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六是加強就業信息服務,開闢綠色通道,爲農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同時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配合,及時溝通農民工就業和返鄉信息,爲農民工提供更爲周到的就業服務。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依託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區、城市建立勞務信息服務站,廣泛收集、篩選和發佈勞務信息。積極利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短信等媒體向農民工傳播勞務信息,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範化和組織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農民工自主創業,這將是今後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有關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投資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幫助他們把企業辦成、辦好;三是要貼近服務,及時爲創業農民工提供生產技術、致富門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諮詢和指導,積極幫助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四是要典型引路,發掘和報道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好典型,激勵返鄉農民工勇於創業。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轉換思路,利用他們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鼓勵、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立足本地資源,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和發展各類經濟實體,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引導他們創辦養殖業、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服務業等項目,實現自主創業、轉移就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各級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招工和行政審批等問題,統籌規劃安排,優化自主創業的環境。

(五)營造全社會關心返鄉農民工、支持幫助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思想上、組織上、經濟建設上、文化建設上以及社會綜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統籌部署,加強指導,多角度掌握農民工返鄉動態。黨政領導、司法服務、勞動保障、農林水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農民工在返鄉潮中實現良性迴歸。

農民調查報告9

如今農民收人緊張來歷於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餬口生涯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乃至一半以上作爲—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天然是農民經濟的緊張來歷(緊張是指花生等蒔植較多地區)。糧食收益今後,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益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別的另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今後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蒔植上撤除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撤除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淨收益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着這些錢其實不是很高興,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一年必不可少的是村兼顧、提留。家裏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沓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掃數給孩子來年的膏火、餬口生涯費,大略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華過個好年。

如果趕上了災荒,氣候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生怕填肚皮都不必定夠。如果萬一家裏有個人抱病,生怕不借款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裏就負債了,今後的每一年得節省,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華鬆口氣。

農民收益撤除付出,剩下的只能保持大略的餬口生涯,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款,可這也不是方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狠毒,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黌舍,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度政策成天在喊裁減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跟着中國將加人世貿構造,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代價將大幅度下降,如許農民收人裁減而付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調查報告10

隨着新中國的同齡人步入老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峯。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昭通市60歲及以上人口爲500218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6%。養老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如何規劃和統籌好全市農村老年人養老工作,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爲、老有所樂十分重要。

一、昭通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

通過對昭陽區、鎮雄縣、綏江縣、巧家縣、水富縣、彝良縣、永善縣等縣區部分村組農村老年人的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共調查60-70歲的93人、70-80歲的72人、80歲以上的42人。調查結果顯示:

(一)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盲147人,國小文化50人,國中9人。

(二)農村老年人身體狀況差。農村老年人經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很容易積勞成疾,加之人老了身體機能的退化就更加體弱多病。調查對象中,經常生病的就有133人,佔64%,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身體不好的佔到70%。

(三)收入來源少。農村老年人從收入來源看:靠自身勞動收入67人,子女全額供給59人,享受養老保險67人,享受農村低保4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11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的90人。

(四)贍養方式單一。農村老年人主要靠勞動收入來養活自己,只要自己能動,都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失去勞動能力後才靠子女贍養或親戚支助。調查中靠子女贍養的有101人。

二、昭通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經濟狀況不佳。昭通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由勞動收入、子女供給、養老保險、低保等部分構成。土地收入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在農村60-70歲之間的低齡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體比較健壯,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或多或少的勞動收入。在調查的207位老人中,60-70歲的有93人,靠勞動收入的有43人,在經濟上不完全依賴於子女供養。但是不得不靠子女供養的農村老人,卻因他們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當困難,其生活就難以爲繼了。

(二)養老模式單一。昭通農村長期以來都是以家庭養老爲主。調查中發現,有的子女只給父母一些口糧,逢年過節送一些錢物。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且留在農村的子女學習生活費用還要靠老人支付。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由子女按比例分攤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糧食和零用錢,但還有一部分兒女們爲了贍養老人顯示公平,將老父老母拆散供養,一個兒子養活爹,一個兒子養活媽,活生生將二老拆散,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隨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間的溫暖,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調查中還發現農村有部分家庭因家中的多種原因和矛盾,老年人不能與子女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兒女大了結婚後相繼與老人分開生活,分家時,老人們還能夠從事各種體力勞動,隨着年齡的增加,進入晚年的他們責任田難以耕種,家庭的生計難以支撐。調查中發現一種怪象,有的兒女多的老人養老來源成爲問題,在給老人的贍養費上相互推諉,本應負擔的老人生活費成了兒女們相互之間鬧矛盾的由頭,有的兒女們相互間還成了仇人,老年人不僅在生活上被兒女們當作累贅,而且在贍養費的承擔上互相推卸贍養責任。

(三)生活單調,精神上孤獨寂寞。農村大部分老人,除了辛勤勞作時在忙碌中找到一些充實,閒暇時間生活是非常單調乏味的。農村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子女不在身邊連一個噓寒問暖的人都沒有,如果兩個老人都健在有個伴還好,至少有個交流和相互照應的人;如果是孤身一人,就是生病了連個端茶倒水的人都沒有,那份晚景的淒涼、那份孤單寂寞無依無助可想而知。調查中發現,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看看電視、趕場、上廟,沒有更多的文體娛樂活動,思想精神上缺乏交流與溝通,生活沒有情趣,有些老人最終是抑鬱而終。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家庭贍養老人僅限經濟上的供養,認爲給老人生活費就算盡了義務,忽視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籍。

(四)病有所醫很難實現。農村老年人一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年老生理疾病較多。調查發現70%的農村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壓、風溼性關節炎、白內障、哮喘、胃病等。從未做過健康體檢的佔80%,做過健康體檢的僅20%。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擔負着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農村老年人選擇村衛生所,表面上看是因爲就醫具有方便、經濟的優點,導致老年人普遍選擇在村衛生所就醫的深層次原因仍然是經濟問題,爲了節約醫療費用,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有的是自己到地裏找中草藥,小病還可對付。小病拖大病扛,扛到最後就是等死。

三、做好農村老年人養老工作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夯實家庭養老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極其重要的經濟基礎,家庭、社區和社會養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於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昭通農民收入不穩定且增長緩慢導致養老資金短缺。農民家庭的收入除用於生活消費和農業生產外,還要承擔子女教育和人情往來等諸多方面,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沒有足夠的經濟剩餘作爲養老儲備。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留在農村的子女的學習、生活費用有時還要靠老人,使許多農村老人生活來源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堅持把產業作爲發展的重點、難點、突破口和根本出路,通過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解決昭通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做好深入細緻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樹立青少年尊老、養老、敬老觀念,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建設活動,在全社會提倡敬老養老愛老,建立傳統和諧的農村家庭關係。大力表彰農村孝敬老人的先進事蹟,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二是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關係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在農村組織爲老人服務的志願者,發揮他們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村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及場所建設,大力提倡和扶持各種有益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農民調查報告11

國家統計局29日發佈《20xx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20xx年各行業農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長,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長9.8%。同時,各行業農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長,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長10.2%。

根據抽樣調查結果,20xx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爲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比上年增加211萬人,增長1.3%;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加290萬人,增長2.8%。

值得關注的是,各行業農民工收入均保持增長。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比上年增加255元,增長9.8%。分行業看,各行業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均保持增長,增長較快的是製造業、建築業與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同時,報告指出,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收入增長較快。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比上年增加273元,增長10.2%;在中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761元,比上年增加227元,增長9%;在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2797元,比上年增加246元,增長9.6%。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均月收入增速分別比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高1.2和0.6個百分點。

時下正值酷寒的嚴冬季節,當大多數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窩裏時,而那些民工兄弟卻飽受嚴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幹工,境況類似這樣的年輕民工數不勝數。賓館的服務員,小區的保潔員、建築工地的工人,理髮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外地,幹着絕大多數城市人不願乾的活。據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外來人口都是從事建築、美髮、保潔、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他們從國中以上文化程度達55.7%,未婚青年佔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達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來到xx打工的。

他們在城市中是怎樣生活的呢?

在書上看到報導,跟5個老鄉租住在xx一帶的小李今年20歲,國中畢業後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闆來到xx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纔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李幹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這裏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李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小李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後,可以自由花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於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個月花費的僅佔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入極困難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持家裏。

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據我們瞭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餘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於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乾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民工中,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組織對你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瞭解,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籤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後沒勞動報酬。

而且,務工青年法制觀念和知識也很薄弱。據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務工青年通常與用工單位口頭協商工資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簽訂了用工合同。用工單位爲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33.2%的人感到孤立無助,只有13.3%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婦、組織。

由於工作不穩定,外來務工青年的子女上學也成了大問題,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打游擊,很多務工青年子女就讀的外來務工子弟學校,既無法跟城市學校相比,又無法跟他們家鄉的學校相比。

農民調查報告12

我區居民收入倍增行動,是以提高全社會致富能力爲目標,讓每個社會成員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農民是社會中整體收入相對較低的羣體,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無疑是收入倍增計劃中最重要、最艱鉅的工作內容之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可以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業生產組織起來,讓農民在家門口、在熟悉的農業生產經營中增收致富,對帶動農民特別是純農民實現收入倍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爲此,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圍繞如何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自身發展,更好地發揮帶動作用作了一些思考。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遵循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一批、整改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強政策引導,突出富民核心,有力地推動了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壯大。目前,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66家,其中專業合作社35家、專業協會31家。擁有總資產9054萬元,其中固定資產4627萬元,擁有註冊商標65個,入社農民成員總數5778人,輻射帶動農戶數2。69萬戶,直接帶動成員增收3385萬元。20xx年銷售農產品總值3。66億元,實現盈餘1776萬元。伴隨着形式上的逐步拓展和內容上的逐步深入,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日益成爲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市場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組織載體,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爲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促進了高效農業規模經營,推動了農業轉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自身優勢,以信息傳遞、科技示範,帶動周邊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吸引農戶通過土地、資金、勞務等生產要素髮展規模經營,促進了全區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推動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打造了以翠竹茶葉、精細蔬菜、特色水產、花卉苗木、時令果品爲代表的高效農業生產基地,爲“一村一品、一品領先”奠定了堅實基礎。

2、促進了合作領域拓展延伸,增強了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市場需求與農民願望有機融合,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帶動農民開展聯合合作,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成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從服務領域看,從事花卉苗木、蔬菜、茶葉、糧油、果品等種植業有21個,佔60%;從事水產、畜牧等養殖業的有11個,從事農機等服務的有3個,佔40%,基本涵蓋了我區的各大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以及技術、信息等範圍,一些專業合作組織已從單純的生產服務擴展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逐漸形成合理適用的內部分工,實現了農業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市場化發展,提升了合作組織對農民的吸引力,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呈現出跨越式發展勢頭。

3、促進了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優勢農產品爲合作基礎,在提高品質、優化品種、樹立品牌上下功夫,帶動農民在獲得規模效益和比較效益中實現增收。目前,我區專業合作組織已獲得35個農業標準認證、綠色食品8個、無公害農產品21個,“斗山”太湖翠竹獲得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培育發展了“甘露”青魚、“綠羊”大閘蟹、“港下”苗木、“黃土塘”西瓜、“久綠”蔬菜、“安星”葡萄等一批較高市場知名度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農產品,這些名特優農產品的高附加值爲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東港鎮黃土塘西瓜專業合作社以品牌西瓜、甜瓜種植爲龍頭,帶動當地102戶農民參與瓜類種植,經營面積達到1000多畝,西瓜、甜瓜畝均效益分別超10000元和20000元,是稻麥效益的8—12倍,讓入社農民享受到了高效農業帶來的實惠。

4、促進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加快了科技興農步伐。農民專業合作將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作爲根本任務,加強政產學研合作聯結,以技術輔導、宣傳培訓、印發資料等方式,讓農業技術“進村入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提高了農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共推廣新技術30項,推廣面積55萬畝次,推廣新品種20個,推廣面積32萬畝次,舉辦各類技術培訓52期,培訓人員達2800多人次,提高了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育了一批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新型農民。

5、促進了營銷網絡構建,提升了市場競爭力。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頭連着農戶、一頭接着市場,根據市場信息和市場需求,有計劃地組織生產,有計劃地組織收購和銷售,發揮“對內服務、對外競爭”的作用,爲農戶提供品種、農資、供銷、信息等一系列服務,克服了農戶小規模經營信息不暢、成本較高、盲目生產帶來的銷售困難,增強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專業合作社徹底改變了“提籃小賣”銷售模式,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多元化,經紀人成爲主要銷售力量,訂單農業、農超對接、直銷店以及網絡銷售等已漸成規模。20xx年,羊尖水產協會通過網上銷售河蟹8萬公斤,銷售範圍擴大到江西、雲南等地。區蔬菜協會組織1000多個農戶,通過訂單農業讓零散種植的蔬菜走入朝陽蔬菜市場,年銷售蔬菜2。3萬噸,專業合作組織爲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代言”能力不斷增強。

二、存在不足

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屬於發展的起步階段,與農業市場化需求、與農民增收的願望,以及與周邊先進地區相比在諸多環節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整體建設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規模上看,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個體規模較小,成員人數在200人以上、年營銷規模在200萬元以上的專業合作組織較少。從經營服務上看,鬆散聯結的多、創辦加工實體的少;專項服務的多,產加銷一體綜合服務少,有些合作社在組建和管理上“行政推動”的色彩比較重,應有的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尚欠不足。二是內部管理還有待進一步規範。部分合作社的內部管理機制、運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防範機制還不夠完善,實行風險金提取、社員二次分配的合作社不多,缺少覆蓋區域更大、合作領域更寬的領軍型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相對缺乏。三是帶動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較大規模集約經營的專業合作社較少,合作組織內部會員之間以及與外部農戶的利益聯結還不夠緊密,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農戶從合作組織獲得的利益仍然不多,一些合作組織的資源還未共享、品牌效應還未充分發揮。

三、發展環境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的專業合作組織,解決的是部門統不了、集體包不了、單家獨戶做不了的問題,其性質決定着合作組織發展有必要、有前景,也必定在促進現代農業和帶動農民致富中具有獨特的魅力。

1、發展有必要。就總體而言,人多地少,農戶平均土地經營規模較小,農村資源稟賦決定着必須通過合作和聯結,將有限的生產資源和分散的生產要素進行有效整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在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成爲我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組織基礎。就市場而言,隨着人們對食品質量和安全關注度的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的標準化生產、可追溯機制健全的優質農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就農民而言,參加專業合作社可以帶來更多收益,如羊尖水產專業合作社採取交易額返利、盈餘再分配等辦法,入社農戶養殖畝均效益比非入社農戶高200元,增收達10%以上,切合廣大農民羣衆增收致富願望。

2、合作有條件。從宏觀政策來看,20xx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從立法的高度爲明確規定政府支持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項目、給予扶持資金、合作社享受稅收優惠;20xx年出臺的《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將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納入專業合作社範疇,讓更多層面的農民合作組織以法人身份參與市場經濟運作。從微觀放活來看,我區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結合實際制定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實施意見》,確定了園區化帶動、品牌化帶動和龍頭企業帶動等多種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能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發展前景來看,專業合作社靈活的經營機制、寬泛的涉及領域和一定的盈利能力或可成爲吸引工商資本進入的重要因素。

3、產業有基礎。我區的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也是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品規模化發展的過程。近年來,專業合作組織圍繞全區現代農業發展整體規劃和產業化佈局,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推波助瀾”,打造了以高檔花卉、食用生物、精細蔬菜、功能稻米、時令果品、特種水產、翠竹茶葉、景觀苗木等爲“拳頭”產品,形成了穩定的產業基礎。專業合作社憑藉自身優勢,逐步打開在加工和銷售領域的合作空間,糧油食品加工、魚類產品深加工、茶葉精加工已初見端倪;依託農業園區,積極參與高科技農業、高投入農業和複合型現代農業建設成爲專業合作方向;全區萬頃良田建設、農村“雙置換”工作,促進農用地集中集約經營,又爲專業合作社提供了發展契機。

四、對策建議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是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弱小到壯大、從數量到質量、從鬆散到規範必須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1、在合作形式上,從單一合作向多元聯合轉變。隨着農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單一的生產領域合作已不能滿足市場要素激烈競爭的形勢需求,必須推動合作社在自身建設上向強大轉變,在功能上向複合轉變,在規模上向聯合轉變。一是加強股份合作。引導農戶從只繳納會費向投資入股轉變,只有通過股份合作,更多地吸收資金用於合作社設施設備的改善,提高專業合作社發展能力,才能爲農民致富創造條件。探索社員投資入股模式:即引導入社社員認購與其交貨量相應的股金,如社員正常交貨,年終除可以享受按交易量分紅外,還可以按股分紅;如果社員不能正常交貨,則以社員股金收益爲基礎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這樣不僅可以集聚各家各戶力量提升合作水平、提高產品檔次,還可以規避農產品好銷時,農戶跳過合作社自行銷售,滯銷時銷售壓力推到合作社的現象。二是加強融合發展。蘇州吳中區臨湖鎮河橋村由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富民合作社共同出資,組建成立了湖橋集團公司,推進合作社“抱團”發展、跳出“農字頭”經營,20xx年預計村級集體總資產可突破5億元,比上年淨增1億元;戶均股金紅利預計可達7000元,比上年淨增1000元。河橋村的經驗不難看出,加快合作社由單一功能向綜合功能的演進和提升,是農民合作聯合的發展方向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各類富民合作組織的優勢,促進農民的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務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形成以公司化運作爲模式、各類合作社多輪驅動、競相發展的格局,讓更多農民在股份合作分紅、土地產出效率、規模化生產以及財產性投資中獲得更多利益。三是加強多元聯合。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之間開展聯合合作,構建更高層次的合作平臺,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在一些歐美髮達國家,多層級、網絡型、分權式的合作社聯盟體系成爲發展現代農業、聯結農民的主要載體,在抵禦市場風險、保護社員利益、提升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話語權和談判地位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專業合作社基礎較強的宜興市已建立果品、茶葉等專業合作聯社7家,合作聯社比普通合作社銷售利潤平均提升15%左右。在全區專業合作組織現有情況下,選擇有條件的建立鎮級乃至區級合作平臺,發展同類型、同行業的專業合作聯社,把分散的合作組織和小規模生產形式有序地聯合起來,進行資源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用資產評估入股劃分各主體利益,把同質無序競爭變爲良性合作互動,促進優勢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

2、在發展機制上,從鬆散合作向緊密聯結轉變。機制活則事業興。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展壯大,必須徹底改變合作社存在的“作而不合”的現狀,探索“運行公司制、投資業主制、科技推廣承包制、聯結農戶合同制”的運作機制,激發合作社蓬勃的內生動力,重點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解決專業合作“誰來辦”的問題。合作社的“領辦人”是資本、資源和企業家素質等核心要素的所有者和組織者,在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領辦人”的作用舉足輕重。在調研中,無論到職能部門、到合作社還是普遍農戶,對專業合作社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都是求賢若渴。針對專業合作人才稀缺的問題,要鼓勵一批懂經營、會管理、擁有良好人脈關係、有一定威望和奉獻精神的經營大戶、農村經濟能人、技術型村幹部以及龍頭企業法人領辦專業合作社。在培養選拔上,注重從專業合作社人員中培養鍛鍊一批、從社會各界中招聘選用一批,從大學生村官中選拔推薦一批,變“一將難求”爲“沙場點兵”;在組織運作上,正確處理“能人”治社和民主管理的關係,在合作社成員大會選舉和表決中,給予一定的附加表決權,增強合作社理事會日常決策功能,充分發揮領辦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利益分配上,採取設立能力貢獻股,在合作社總股本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爲領辦人的乾股,將領辦人與合作社經營發展捆在一起。其次是解決內部管理“如何抓”的問題。要按照“總體抓發展,典型抓規範”的要求,堅持邊發展、邊規範,繼續開展以“五好”爲標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價格保護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財務公開制度,切實維護和保障廣大社員的合法權益。重點抓好風險保障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的建立——在風險保障上,按照約定在銷售收入或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風險保障金,以豐補欠、結餘滾存,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參加農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解除後顧之憂;在利益分配機制上,搞好會計覈算,完善收益分配,對實現的盈餘,在提取一定公共積累、風險資金後,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做好合作社二次盈餘分配,增強合作社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第三是解決專業指導“何人管”的問題。依託原有的農林和科技服務機構組建的合作社輔導員隊伍,分鎮落實合作社輔導員,建立定點聯繫和專技人才流動柔性機制,進行跟蹤指導和服務,專門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規範工商登記、健全財務制度、完善運行機制等內部管理,幫助拓寬服務領域和提高服務能力,幫助合作社解決運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可將合作社盈利能力與輔導員的獎金分配掛鉤,激發其工作積極性。

3、在服務內涵上,從傳統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服務是合作社的生命力,更是一個區域發展成效的關鍵。專業合作社的服務不僅要在傳統的生產環節做好文章,更要在技術、信息、品牌等方面下好功夫。一是強化科技服務。可以借鑑工業領域運用創新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利用我區生物農業產業園、以色列中國南方培訓中心、浙大研發中心等農業研發平臺,施行“實驗室+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即新品孵化期在園區、加速期在合作社、推廣期在農戶的一條龍發展模式,讓一批設施裝備合作社能夠承受的、核心技術農戶能夠學會的新品種走出“象牙塔”,讓實用創新研發成果以技術入股等方式嫁接到對口的專業合作社,加快高效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步伐。二是強化品牌服務。品牌建設是謀求差別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着較深層次的影響。目前,我區專業合作社已擁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但仍存在着很大的品牌建設盲區,許多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的品牌金庫正等待人們去挖掘。對於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鼓勵引導以專業合作社名義註冊商標,通過“六個統一”(統一農業投入品的採購和供應,統一生產質量安全標準,統一技術培訓服務,統一品牌、包裝,統一產品銷售,統一“三品”和基地的認證認定),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擴大產品銷售半徑,拓寬國內外銷售渠道,將特色優勢轉化爲市場優勢;對於農業資源豐富的鎮(街道),可以依託叫得響的專業合作社註冊商標,將多種地產農產品納入商標使用範圍,提高農產品集羣集聚效應。三是強化供銷服務。加強供銷對接是提升專業合作社整體服務水平的關鍵。蘇州、揚州等地由多個農民專業組建農產品銷售專業合作聯社,建立超市或直銷店,實行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覈算、統一服務,解決了單個合作社農產品進超市門檻太高,自己開專營店成本太高;委託中間商銷售風險太高的“三高”問題,也解決了農民銷售難的問題,使專業合作社、農戶和消費者三方獲得共贏。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供銷對接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有望尋找新的突破,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組建農資超市、加強農超對接、發展訂單農業、開通網上銷售,組織農戶“抱團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讓農民分享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增值效益。

4、在政府扶持上,從行政推動向營造環境轉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的合作社,其性質和要求決定着政府既不能包辦又不能不管,尤其是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於初創階段,需要各級各部門認真研究扶持之策,用政府“有形之手”營造環境,扶大、扶優、扶強專業合作社發展。一是強化宣傳服務。認真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的貫徹落實,充分利用各種有效途徑和形式,讓法律條文和相關精神進村入戶、家喻戶曉,增強廣大農民羣衆參與新型合作和依法辦社意識,增加農民對合作社的相關知識、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典型經驗,讓農民更多看到參加合作社的好處,提高牽頭、組建、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增強“聯合”信心;可充分利用政府組織舉辦的各類信息發佈、經貿活動等平臺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的宣傳推介,提高專業合作社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爲合作社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創造條件。二是轉變扶持方式。通過項目競標開展扶持,在建立合作社專項扶持基金的基礎上,抓住合作社在銷售服務、基礎建設、帶動農戶、內部管理等關鍵環節,細化量化考覈指標,增強扶持資金使用效率,採取項目競標遴選方式,集中資金扶持重點合作社建設,加強合作社發展後勁,真正發揮扶持資金效益最大化;通過以獎代補開展扶持,對獲得各級“五好”專業合作社等榮譽稱號的單位給予獎勵,促進一批領軍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長壯大。通過項目帶動開展扶持,發揮政府在政產學研合作中的主導作用,加速農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利用生物農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扶持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二是協調各方關係。開“便捷之門”,協調組織各相關部門研究制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意見,對普遍關注的專業合作社稅費減免、農業保險、農機優惠補貼以及農田水利建設等方面,進一步細化扶持舉措、簡化操作手續、規範工作流程,讓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發揮實效。搭“協作之橋”,探索建立“產業、金融、政府、學術界和合作社”信息互通和協調機制,結多方共贏之聯盟。牽“合作之線”,加強農民與龍頭企業和其他涉農組織的鏈接,協調同質或相關行業專業合作社的利益關係,走整合發展之道路。四是增強融資支持。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探索建立以財政爲主導的合作社發展擔保與扶持基金,用於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反擔保,並對貸款利息進行適當補貼;正確引導合作社開展農民資金互助,鼓勵金融部門擴大爲農服務範圍,對具備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對農戶履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實行動態管理,根據用戶信用狀況,及時調整授信額度,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應突出“農”字特色,根據專業合作社生產週期等要素“量身訂做”融資方案,有效破解專業合作組織融資瓶頸。

農民調查報告13

20xx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週期性規律影響,我市農民增收形勢嚴峻。日前,市委農工部就今年農民增收問題組織人員深入xx等地進行調研。

一、不利因素

1、農民工大量返鄉,務工收入減少。工資性收入一直是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尤其是現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純收入的40%。從20xx年9月份開始,沿海地區一些外向型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導致我市大量農民工提前返鄉。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在外務工農民75.8萬人,同比減少4.2萬人,返鄉農民工減收10.2%。預計隨着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加深,農民工返鄉將持續增加,這將極大地影響今年我市農民增收。

2、農產品價格全面下滑,農民存在“惜售”心理。進入20xx年下半年以來,我市農產品價格幾乎呈“普跌”態勢。我市主要農產品平均收購價爲: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黃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豬13元/公斤,下跌28%。農產品價格下跌,造成部分農民對農產品“惜售”。

3、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基本衝抵種糧補貼。20xx年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雖然補貼力度有所增加,但難以衝抵農資上漲所產生的價差。如奉新縣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畝95元上漲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農藥成本由每畝50-70元上漲到70-80元,增加10-20元。該縣農民僅農藥、肥料兩項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運輸費用的上漲,與每畝100多元的補貼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農業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將進一步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力度,預計補貼資金將增長10%以上。同時,還將增加產糧大縣、油料大縣的獎補資金,擴大農機具補貼範圍和種類,提高補貼標準,並逐步完善補貼辦法。

2、糧食最低保護價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決定糧食最低收購價在去年的基礎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項政策有望帶動農副產品價格上揚。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今年各級政府將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農村能源、交通、人畜飲水、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將爲我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帶來新的機遇。

三、幾點建議

1、不折不扣地落實好農業各項補貼政策,確保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戶。

2、加大水稻“單改雙”力度,增加播面,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提高單產。

3、規範農資市場,穩定農資價格,建立農資信息網絡,推進農資連鎖配送。

4、加大“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工轉崗再就業技能。

5、引導企業採取多種措施穩定就業崗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可側重考慮使用農民工和下崗再就業職工。

6、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從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諮詢等方面給予支持。

農民調查報告14

我市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

比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態勢精良,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20xx、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益兌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加3.4%、7.6%。

我們的緊張辦法是: 一是大力大舉促成農業佈局調整,靠成長優勢經濟增進農民增收。

構築五大出產基地。抓住國度和省履行“大豆振興籌劃”機會,構築百萬畝高油大豆出產基地,20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土豆博識加工企業,構築百萬畝土豆出產基地,播種土豆45萬畝;促成農牧聯合擴大飼料作物蒔植,構築百萬畝飼料牧草出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託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成長百萬畝經濟作物出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聯合退耕還林,構築百萬畝柞桑蠶出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大舉成長綠色、特點農業。富裕利用我市資本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構築綠色農業出產基地11個,蒔植綠色食物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物,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物認證,產量達12萬噸。

自動成長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範疇建立了長期鞏固的互助干係,引進農業進步出產技巧和精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樹範園區。在俄構築境外綜合開闢區。農副產品出口成長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構築,靠進步農業財產化程度增進農民增收。明瞭農業財產化成長思路。以龍頭企業爲重點,以進步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益爲目標,凸起成長主導財產,環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財產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財產,構建龍頭企業羣體、擴大基地出產範圍、促成財產化成長。

加快龍頭企業構築。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龍頭企業29家,策動基大地積137萬畝。履行品牌計謀,重點培養 “玉鈴”牌土豆、“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乾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感化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系統構築。在縣域和中間鄉鎮重點構築和美滿了7個具有較好根本的農產品交易零售市場。全市現有各種農產品市場88處,根本構成了以鄉鎮零售市場爲中間,城鄉農貿市場彼此依存、彼此互助的市場系統。

三是深切履行科技興農計謀,靠科技進步增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巧推行和利用。推行了一多量進步、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巧。均勻每一年推行項目20多個,累計推行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出產技巧累計推行面積到達2318萬畝。

構築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兌現農民增收5000餘萬元。

大力大舉履行蒔植業和牲口業良種工程。引進推行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精良品種28個,構築各種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行精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95%以上。構築大牲口凍配站點92個。

竭力進步農民科技本質和科學利用程度。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財產、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一年培訓鄉村幹部、科技戶、耕田大戶及青丁壯農民15萬人次擺佈。

四是夯實農業成長根本,靠低落風險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促成農業根本辦法構築。構築和改革了***、**等堤防,極大地進步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本領。如今,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xx年,篡奪國度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促成中低產田改革和農業綜合開闢,農業綜合開闢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闢構築項目30個,結束中低產田改革19.27萬畝。大力大舉加強資本保衛和生態環境構築。以履行天然林保衛爲目標,重點履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天然保衛區構築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別天然保衛區5個,綠色食物蒔植面積達125萬畝。連續進步農機設備程度。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xx年全市農業機器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器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具有農靈活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器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靠轉移農村殘剩工作力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成長畜牧業,兌現農業內部轉移。如今,全市從事養殖業出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佔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收集、食用菌蒔植和水產等副業出產農戶也連續增加。

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拓寬社會轉移空間。經過議定加快農村小城鎮構築,大力大舉成長農村2、三財產,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做買賣。中斷20xx年底,全市轉移殘剩工作力6.04萬人,佔農村工作力16.6%,均勻每6個農業工作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益佔農村人均純收益28%。

農民調查報告15

年以來,世界金融危機蔓延到我國,“”、“”及等地區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響,號稱“世界加工廠”以外向型經濟爲特徵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企業相繼停工停產、減薪減員,市外出農民工開始出現迴流。根據省、市相關部門關於開展返鄉農民工調研通知要求,我們組織專班人員先後對各鄉鎮辦區及所屬村組開展多次農民工迴流情況專項問卷調查,摸清底數,分析原因,採取措施。

一、農民工迴流主要特點

截至今年6月底,市農業勞動力轉移16.7萬人,其中外出務工15.4萬人。根據等鄉鎮提供的情況來看,截至11月底,市農民工迴流5800多人,佔外出務工總數3.9%。其中,外出務工人數最多的東昇鎮迴流1362人,佔市迴流總數23.5%。總地看來,呈現以下特點:

(一)年齡偏大技能偏低男性偏多。經抽樣調查,返鄉農民工中,國中學歷且技能單一的男性居多。按年齡劃分:35歲及以下2300多人約佔39.7%,35歲以上3500多人約佔60.4%。按學歷劃分:國小及以下1200多人約佔20.7%;國中4100多人,約佔70.7%;高中、中專及以上500多人約佔8.6%。按性別劃分:男性將近3000人約佔51.7%;女性2800人約佔48.3%。

(二)從“”、“”及沿海地區迴流佔主體。經走訪瞭解到,農民工迴流前原務工地多爲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從、、等地迴流2300多人約佔39.7%,從州、、等地迴流1400多人約佔24.1%,從、、等地迴流700多人約佔12.1%,從、、等地迴流400多人約佔6.9%,從迴流不足400人約佔6.9%,從、等內地迴流200人左右約佔3.4%,從等省內地區迴流100多人約佔1.7%,從其他地區迴流300人約佔5.2%。

(三)勞動密集型出口創匯企業停產減員是主因。據等地統計表明,傢俱製造業接近1000人約佔17.2%,電子加工業900多人超過15.5%,服裝加工業近900人約佔15.5%,鞋類加工業800多人約佔13.8%,建築施工業600多人約佔10.4%,玩具加工業500多人約佔8.6%,其他行業近1100約佔19%。

二、農民工迴流原因分析

分析市外出務工人員迴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地部分出口創匯企業因產品滯銷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開工不足並逐步裁員。二是外地部分企業經濟效益差並停工停產,減員減薪,高額的城市生活和交通等費用部分農民工在務工地留不下來。三是外地部分企業因更新生產加工的設施設備,以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少數技能偏低、年齡偏大的農民工轉崗轉業困難,而且用工單位也不願在外來農民工技能提升方面投入資金。四是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特別是糧食收購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的出臺,吸引了農民工返鄉務農或農產品加工。五是本地創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優惠政策逐步出臺,吸引了部分農民工返鄉準備自主創業。六是本地經濟發展帶動部分職業(工種)的工資水平大幅提高,特別是最低工資標準的出臺,吸引了農民工迴流就業。

據瞭解,市農民工迴流人數仍在不斷增加,預計今冬明春將迎來回流高峯。一方面是由於部分農民工因工資拖欠原因正在等待用工單位年終結算;另一方面是由於春運期間正值農民工返鄉高峯,可能導致農民工返鄉後不再返崗而留在本地。

三、農民工迴流帶來的影響

從目前情況,市外出務工人員迴流將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本地用工單位的崗位更加緊缺,特別是出口創匯企業因產品外銷受限而將逐步出現職工富餘,市場重現就業難局面。二是由於市內供過於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城鄉失業率將有所回升,影響社會穩定。三是農村可能出現迴流農民工爭地現象,並將影響本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垸鎮北碾村楊珍元等迴流農民工原在從事縫紉,現因已返鄉準備在家務農。

四、採取的主要應對措施

據瞭解,市農民工迴流人數仍在不斷增加,預計今冬明春將迎來回流高峯,農民工迴流所產生的就業壓力將延續到年下半年或年上半年。爲及時緩解就業壓力,積極促進就業,市現已採取七項措施:

一是發動各基層勞動保障服務機構開展農業人力資源調查,及時登記迴流農民工的原務工地、原職業(工種)、現專業技能、培訓就業願望等情況,建立市、鄉鎮辦區、社區村組三級聯動的信息報送制度,每天一次登記,每週一次上報。

二是引導迴流人員參加技能提升培訓。技工學校、訓練中心等培訓機構已面向迴流農民工開展了招生活動,現有1874名返鄉農民工已經或正在參加培訓,其中就業訓練中心培訓407人。8月初,高基廟鎮鄧家嶺村農民工楊鑫榮從返鄉後,參加訓練中心計算機平面設計培訓,並享受了培訓補貼。

三是舉辦返鄉農民工招聘會,重點引導第三產業擴大就業容量,擴大以個體工商戶爲主體的用工需求。11月28日,市舉辦返鄉農民工勞務交流會,2600多名農民工進場求職,當天1132人與38家進場用工單位達成就業意向。

四是動員本地用工單位招收技術人才。揚子江泵業、新傳媒等企業招用車工、造型工、廣告設計等長期短缺的熟練技術人員,現已有1900多名返鄉農民工實現轉崗轉業。

五是依託新農村建設就地消化。市各行政村正值換屆選舉,各鄉鎮辦區將新的村級領導班子成員選舉範圍擴大到了迴流農民工,並動員迴流農民工參與本地農業產業化經營。

六是發揮駐外勞務機構和駐外流動黨組織的作用,一方面引導部分有就業技能並準備迴流的農民工在務工地轉崗就業,一方面動員在外創業的籍成功人士帶動農民工創業。

七是發揮創業培訓和小額貸款作用,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能力的迴流農民工自主創業,目前該項工作正在籌備過程中。

標籤:調查報告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