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5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5篇)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而煤炭資源豐富,土地比較瘠薄,所以一度將煤炭業作爲自己的支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農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礦務局,陽泉礦務局,汾西礦務局等國有產業的三巨頭,下設有龐大的分支機構,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窯,收羅了附近大量的農民就業,從事煤炭的採挖和運輸,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決農業過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前期開採計劃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窯的濫採濫挖,煤炭資源日益匱乏,同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原煤的銷售量便直線下降,對煤炭進行深加工的項目、企業還沒有建立,因此煤炭業的發展嚴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崗,臨時工、合同工返家務農,農民的隊伍便這樣擴大了。然而土地的狀況沒有很大改觀,人口過剩的問題又重新嚴重起來。

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鄉--平遙的東部、南部地區,針對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展開了調查,發現了困擾農民的兩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乾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晉中地區(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遙、祁縣、太谷、榆次等地)一點都不爲過。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個月的時間內,平遙縣大部分地區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高粱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着莊稼乾枯變黃,甚至枯死。也有部分農民捨不得將前期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付諸東流,只好忍痛花錢買水灌溉施肥。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穫,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調查後我做了如下計算:一季莊稼,至少灌溉兩次才能成熟,費用爲14元每小時,一般情況下每畝一次要灌溉4小時。這樣,每畝花去水費115元左右。另外,每畝需化肥約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蟲災時,農藥每畝花費約25元,每畝地總共合計花180元。如將所得產品拿出銷售,如大豆,畝產約150公斤,每公斤約2元左右,所得不過300元。去除耕地費、種子費、運輸費、農業稅等,進農民腰包的不超過30元。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僅能夠自己消費,根本無節餘去換錢

這些年林業發展很快(主要墅業),由於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紅星、金光、國光、富士等老品種,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縣於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區遭受冰雹襲擊。嚴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桿,較輕的地區,果實也遭受"創傷"。8月初,冰雹再次來襲,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爲人爲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發展果樹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調查情況的列表,從中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狀況:

家庭類型調查項目成員均爲農民成員中有教師、工人、農民等成員中有農民和經商者有外債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戶)20元500元520元

平均月支出(戶)34.4元430元430元

淨餘-14.4元170元190元

所佔比例5.2%91.7%3.1%95%

其中支出項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的收入用於子女的教育經費,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負債的原因。之一。

當然,隨着人蜜唸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嶽壁鄉,兩項技術的推廣率達到90%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山西作爲全國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遙地區又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嚴格地說,以上的情況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爲農民的女兒,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着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xxxxx班

xxxxx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2

放假期間,我和表妹經常跟着奶奶一起去菜市場買菜,看着那些起早貪黑的農民們,我心中不由產生了疑惑,農民的生活究竟怎樣呢?它們的年收入又會是多少呢我回到家後,把想法說了出,表妹聽到後,也想和我一起去一探究竟,於是在春節的前幾天裏,我們對此展開了調查。

我們首先是在菜市場進行訪問調查,我們剛走到一個賣菜的老爺爺身旁,還只是開口說了兩句話而已,就被他婉言謝絕了:“我還要賣菜,沒有時間……”沒想到我們第一個採訪對象就失敗了,接着我們又連續採訪了多位農民,可是大多數都是以要賣菜,沒時間爲由拒絕了我們的採訪,最好的結果是聽完了我們的意,卻只是笑笑,便不再回答,忙活了一上午,卻什麼信息都沒有找到,“一計不成,咱再生一計”,於是我們兩打算去農民家裏瞧瞧。

我們拜託一位朋友的媽媽幫我們聯繫了一兩戶農民,第二天,我們便起了個早牀,在朋友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到了農民家中,還沒進門,我和表妹就愣住了,四層樓高的房子,還是用磚一塊一塊砌上去的,屋前的院子也很大,走進屋去,臘香味便撲鼻而,定睛一看,原屋裏掛滿了過年吃的臘貨,在後院我們看到了幾頭大大的肥肥的豬,我還沒回過神,表妹便問:“請問你們年收入是多少啊?”我這才反應過,進入了主題,“哈哈,我們一年收入有八萬多呢!”她說時,臉上還洋溢着滿足感,沒想到農民的收入也不差啊,接着我們連續採訪了幾位,得到的結果也幾乎一樣。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也成了富人,賺了錢,平日裏我們總是瞧不起農民,這才知道,原農民過得也還不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啊,雖然這次調查坎坎坷坷,可我們卻得到了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覺得十分開心!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3

1、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和困難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xx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xx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xx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xx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xx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三、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4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而農村人口的數量佔到總人口的將近60%。人們的生存發展以及國家經濟科技等的進步都離不開農民的辛勤勞作。現在農民收入問題已經成爲我國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我國的"三農"問題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問題。《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中就指出:“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隨着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再到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總體上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仍然呈現出相對滯後、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吻合等弊端,難以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作爲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鎮的農民關於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爲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羣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調查方式包括髮放不記名調查問卷、實地走訪以及與當地農民交談了解情況等。

您好!我是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大三的學生。此份調查問卷主要是瞭解農民的收入來源,不涉及其它事情,調查問卷不留名,不泄露您的隱私。非常感謝您的配合,謝謝!

1.您的年齡是

a 18 -40 b 40-50 c 50以上

2.您家庭目前人口數目人

3.您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是

a農業收入b外出務工c經商d其它

4.您家庭一年的收入狀況

a5000以下b5000-10000 c 10000以上

5.您家裏主要外出務工人員所從事的行業

a建築業b運輸業c採礦業d服務業f其它

6.您覺得打工與務農哪個掙的錢多

a打工b務農

7.您是不是專業養殖戶或種植戶

a是b不是

8.您的文化程度是

a國小及以下b國中c高中d大專及以上

9.在你的消費當中,哪種消費內容所佔的比例最大:

a供養子女學習b家庭飲食開銷c娛樂方面d其他

10您對國家實施的三農政策的滿意程度

a.較滿意b滿意c一般d不滿意

11.鄉村幹部處在農村最基層,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您對村幹部看法:

a滿意b不滿意c基本滿意

12.對鄉村幹部不滿意原因:

a不思進取b不深入基層c貪佔、吃喝風嚴重d知識結構不能滿足需要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調查對象爲我家鄉所在的本村以及鄰近行政村的農民。參與調查過程的人們年齡都在30至50歲之間,絕大部分已經成家。在調查的30戶農民中,人口總數爲109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每年人均純收入大概爲1400元(因爲沒有辦法統計每個被調查對象家庭的具體收入數據,只能根據調查結果得出大致的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戶數爲26戶;5000—10000元之間的戶數爲0戶;10000元以上的戶數爲4戶。在被調查的30個家庭中,外出務工人員數目爲26個,主要從事採礦、建築行業的工作。具體比例爲從事採礦業15人,佔57.7%;從事建築行業9人,佔34.6%;從事服務行業2人,佔7.7%。被調查的人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30個調查對象的學歷均爲高中以下水平。而且絕大多數認爲家庭開銷最大的爲子女上學費用。

通過對調查問卷以及談話內容進行統計分析,我得出了本村附近農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收入水平普遍比較低。30戶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大概只有1400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子女讀書、生病就醫,婚喪嫁娶人情世故等的費用,農戶所剩無幾。如果再遇上自然災害或者收成不好,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2、農民收入渠道窄,要想增收難度較大。大部分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傳統的糧、棉、油等農產品,而且經常會出現糧價下跌,賣不出去等情況;調查對象普遍反映家中有剩餘勞動力,但是由於知識水平較低,同時市區直企業下崗職工也在不斷增加,這些都給他們外出打工獲得收入增加了很多的困難;大部分村鎮企業也因爲經營不善出現虧損甚至關閉,這也制約了農戶收入的增加。

3、外出打工待遇較差,工作條件艱苦。在與被調查的30戶農民聊天過程中,大部分人都說家裏面出去務工的人從事的都是建築隊工作或者井下采煤工作,收入很低,工作環境非常惡劣,而且還經常有危險。但是由於學歷的限制,他們外出也只能從事這些方面的工作。

4、農民收入非常不平衡。少數農戶的高收入掩蓋了個別農戶收入下降的真相。通過了解發現,個別農戶的年收入已經過萬,生活水平也很高;但是也有農戶的家庭年收入不滿一千,已經到了賒賬度日的地步。這種情況的發生跟個人有關,也跟國家政策以及村幹部的領導有關。

5.村幹部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通過調查我發現,本村以及臨近村莊的村幹部選舉已經成了“選錢”—誰有錢誰就能當上幹部。有人爲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萬甚至幾十萬。不難想象,在這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6、農村兒童教育水平以及師資狀況堪憂。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的教師工資水平較低,這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進而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多管齊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存在的種種不足。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政府部門可以安排科技人員下鄉,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鼓勵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

2、發展鄉鎮企業,推動本地經濟發展。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這個問題,我認爲可以依靠發展農業和相關產業來解決問題,根據當地的農業特色,建立與其相關的鄉鎮企業,聘請外來有管理經驗的人員進行管理輔導,使企業走上良好的發展軌道。

3、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國家應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拓寬農民收入途徑,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富裕。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

4、加大政府監督保障力度,規範制度體系。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從財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保障農民生活,減輕農民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壓力,增強農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規範制度體系,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嚴格執行,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這樣也可以保證每位農民達到溫飽水平,不至於出現貧富差距過大的情況。

5、增強農民民主民權意識,提高村官素質。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對廣大農民普及選舉知識,使他們明白選舉村幹部並不是“選錢”,而是選出一個帶領自己致富的領導,一個可以信賴的、有領導能力的人。同時加強鄉鎮政府的行政干預力度,嚴厲打擊賄選行爲,保障每次選舉實現公正公平公開,選出村民心目中滿意的幹部。

6、加大農村學校師資力度,提高教育水平。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保證並進而提高農村教師的收入,吸引外來優秀教師來農村任教,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同時組織城鎮孩子進行“一幫一”活動,關愛關懷農村留守兒童,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是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5

  隨着經濟的迅猛發展,農民的收入也在逐漸增加,收入來源也越來越廣泛,隨之農民的收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原來的收入渠道和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代社會的發展,尋找一條適合並且能夠增加農民收入的道路是當務之急。

一、農民收入環境分析

(一)內部環境。

城子支隊位於農場的西北方向,四面交通都很方便,土壤相對肥沃,相對於附近的村莊水源也相當充足。對於種植水稻的農民是一個有利的條件。總體來說農民的生活水平很不錯。目前,全村有三百一十二戶人家,一千二百三十三口人。

(二)外部環境。

國家政策的支持。近幾年爲了保證農民的利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支持農民。從種植農作物這方面,國家每年都發放種地補助,也就是地補。每年每畝地發放八十元,雖然不是很多,對農民生活沒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是國家對農民種地支持的一種表現。對於農民外出打工,國家也格外支持,下令不得拖欠農民工工資。

二、農民收入現狀

(一)農民收入來源。

收入來源主要有種植農作物,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等;養殖大棚種植蔬菜,黃瓜、豆角、茄子等;養殖牲畜,豬、牛、羊、雞、狐狸等;外出打工,做建築工人或是警衛人員;自助創業,開設小型超市、醫藥店或者家用電器店等。

(二)農民各項資金收入。

種植農作物的收入因土地面積的大小而不同。一般每家在農作物花生和玉米上的收入爲3000元左右,棉花收入每畝地800~900元,養殖大棚每年收入包含成本在萬元之上,養殖牲畜的收入因生肉價格的上漲也逐年增長。現在每斤豬肉十

元左右。在這方面的收入包含成本也有幾萬元。在外出打工這方面的收入,每月800~1000元。工作好的比如技術工這類的每個月的工資都在一千元以上。自主創業的收入就沒有那麼固定了。整體上看,農民每年的收入包含成本基本在萬元以上,和城鎮居民還有一定差距。

三、農民收入存在的問題

(一)受自然環境的制約。

尤其是種植農作物受自然環境的制約最明顯。農作物本來就生長在田地裏,要經受風吹日曬,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是連年乾旱,土地就會裂開農作物就會因缺水而死亡。但是也有因降水量過多而死的,比如今年因受颱風“梅花”的影響,降水量過多。有時連續一個禮拜都在下雨,地裏的農作物的根部因土壤鬆軟而撲倒,造成部分農作物的死亡。所以農民今年種植農作物的產量肯定會比往年有所減少。這樣來看農民這部分的收入沒有一個很好的保證。自然因素給農民的收入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二)農民收入來源和產業結構單一。

自古以來農民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重地所得,雖然隨着社會的發展農民收入的來源在逐漸增多,慢慢有了養殖大棚的,養殖豬、牛、羊等的,還有外出打工的。但是,即便是有了這些的經濟來源,農民收入也不能算是很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科學方法。所以解決農民收入來源有限和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三)受農業生產成本的制約。

雖然農民在種植業方面的收入在逐漸增加,但生產成本也在增加。所以農民的收入不一定會增加很多。例如大棚裏蔬菜的菜子,以前也就是七八元錢一袋,這兩年就漲到了三十多元一袋,這就多了四五倍。再加上化肥、農藥的價錢,成本就更高了。在養大棚的時候,建成一箇中型大棚的成本要一萬五千元到一萬七千元左右,每家至少要建兩個,建大棚的成本就三萬多元。所以建成後的第一年基本賺不到錢。綜上可以看出成本對農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影響,遏制了農民的收入。

(四)勞動力素質偏低。

農民多數都在從事初級工作,高級技術人員比重較少,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直接阻礙了他們對勞動技能的掌握,特別對高技術含量的獲取,經濟發展對非熟練工人的需求量有限。這就是限制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機會的獲得和工資率的提高,制約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的主要原因。

四、對農民收入問題的結論和建議

(一)種植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小的農產品。

既然自然災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改變,我們就要想辦法改變種植的產品。來適應環境,多種植些對環境條件要求很低的。

(二)擴大產品結構。

農民的收入不能單靠種植業,要多開發些收入來源。比如特種養殖,有很多地區的人就是因爲特種養殖而發家致富的。有養蝴蝶的,有養蛇的,有養螞蚱的還有養蜈蚣的。正因爲養的人不多才會有較高的收入。村裏應該集中培養,然後養殖並找好售貨渠道。

(三)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

給農民提供資金支持,包括信貸,基礎設施投入和財政補貼。因爲現在物價上漲,農民的生產成本也在增加,導致收入增加緩慢。所以政府有必要對農民生產活動進行支持。比如控制農藥和農用材料的價格,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減少成本,農民的收入會增加很多。對農民進行補貼,不僅是發錢,也可以發放一些化肥,農藥或者農具之類的,也可以減少成本增加收入。對有需要的農民發放貸款使他們更方便的去生產或者去創業等。

(四)提高農民素質。

包括身體素質,科技素質和文化素質。從身體素質方面,多建設一些公園或者廣場,供農民娛樂休閒。多引進一些健身器材,供農民進行鍛鍊。也可以組織專門的人教大家學習健身操和健身舞蹈。這樣可以解除農民一天的疲勞更好的投入到生產中去。從科技素質方面,請專家指導種植技術或者一些專業技術工作。集中培養一部分技術人才,以後要做到科學養殖和向高技術領域邁進。從文化素質方面,以前由於生活水平不好,不能供孩子上學,以至於現在很多農民文化程度低。種植業雖然投入的很多,但收成很少。甚至是打工也不能找到工資很多的

工作,職位只能是最基礎的。現在應該在農村開設一些專門給農民上課的學校,可以由村裏經驗豐富和學歷較高的人,對村民進行講授和培訓。也可以由支隊請的各方面專家來教大家。這樣農民的文化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

通過這次的調查,發現農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往雖然有所提高,但同時也存在着很多問題。但我們相信只要政府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農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很多。而且還發現了一件值得欣喜的事,現在農民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要有能力都會供孩子上大學。以後畢業即便是打工也會找到職位比較高的工作。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農民的收入問題會得到解決,農村也會建設的越來越好。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6

目前,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糧食作物的交換。小麥、玉米、大米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他們同時被出售必須留出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自然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指花生種植較多的地區)。糧食收入後,農民賣本該賣的,留本該留的,可以賺四五千。

副業也是農民收入之一。在農村,除了牛、羊、雞等家禽之外,幾乎每個家庭都養兩三頭豬。這些賣了以後,大部分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所以農村每年的毛收入是六七千元。在種植中,種子、肥料、灌溉等方面都被去除了。養殖中,除去種苗、飼料、家禽的醫藥費,農民年純收入也可以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可觀的。

但是農民對錢不是很滿意,然後錢就拿出來了。到年底,村裏要統籌規劃,每年都要留出。家裏給孩子們添置了一些新衣服。拖拉機的大輪子已經用了好幾年了,應該換了。剩下的要給孩子來年的學費生活費,過年可能還要借有些人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一年。

萬一鬧饑荒,天氣不好,又沒有糧食。交了公糧恐怕不夠填飽肚子。家裏有人生病不借錢恐怕不是個好主意。借了這個,家裏就債臺高築了,每年還要攢錢,少吃好飯,少穿新衣服,還錢才能放鬆。

農民的收入,除了開銷,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遇到天災人禍,他們要借錢,但不是這樣。借的錢要還。孩子讀書花的錢最多,還要趕上一些亂收費的學校。農民就更慘了。

國家政策整天都在呼籲減輕人民負擔,但農民還是不堪重負。政策的關鍵是執行。隨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外國糧食將進入中國市場,糧食價格將大幅下降,使農民收入減少,支出沒有太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更加沉重。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7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着WTO的加入,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爲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和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究竟農民收入現狀如何,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癥結何在?以及怎樣應對入世帶來的挑戰和ss機遇?02年4月份開始,我所在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歷時2個月的時間,深入全市10個鎮處、50個村莊和500個農戶,採取聽彙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農民收入現狀進行了認真調節器查,有關情況如下。

一、農民收入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採取得力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確保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據統計,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長9.8%。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長10.4%;人均家庭經營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長8.7%人均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152元,與上年持平。其主要特點是:

1、全市農民收入呈恢復性增長。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連續三年下滑的情況下,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有所反彈。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4.6%,99年6.6%,年6.3%,年反彈明顯,達到9.8%。全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方面,一是非農收入增長較快。據對10個鎮處、50個村莊、500個農戶抽樣調查來看,年500個農戶非農獲得的收入爲171.5%萬元,人均農民非農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0.5%,比上年增長6.2%。其中外出勞務收入增長迅猛,總收入達125.2萬元,佔農民非農收入的73.1%,外出勞務人均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2.3%。二是畜牧收入佔農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據抽查500農戶調查統計,年500個農戶畜牧業收入137.8萬元,佔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長17.5%,人均畜牧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4.5%。三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據抽查的500個農戶調查統計,年500個農戶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28.1萬元,比上年增長5.3%,人均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爲5.1%。

2、民內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據調查,由於自然環境、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結構調整差異等原因,造成農民低、高收入農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年以從事糧食種植業爲主的農戶164戶,佔調查總戶數32.8%,家庭人均純收入1298元;以從事果業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51戶,佔調查總戶數30.2%,家庭人均純收入2431元;以從事疏菜生產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116戶,佔調查總戶數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從事養殖業爲主,兼種糧食作物的農戶33戶,佔調查總戶數6.7%,家庭人均純收入3120元;以從事二、三產業爲主的農戶36戶,佔調查總戶數7.2%,家庭人均純收入5213元。再從他們的收入結構來看,同是第一產業,收入不同。低收入戶生產結構比較單一,主要從事糧食種植業;高收入戶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得較爲合理,糧經比例適當,產出效益較高。據500個農戶抽樣調查統計,年低收入戶一產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戶的2.5倍;高收入戶一產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戶的3.1倍.

3、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喜憂參半。據500個農戶調查統計來看,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長14%。生產費用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29.6%;生產消費支出佔農民家庭總支出近三分之二,達到62.6%;繳納各種稅費支出佔家庭總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佔生活消費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減少10.6%;衣着消費支出比上年減少2.51%。用於居住消費、醫療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項目的消費繼續呈上升趨勢。居住消費支出、醫療消費支出、文化教育消費支出、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2.6%、3.5%、5.6%和8%。

二、制約當前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通過調查來看,我市農民收入雖有一定增長,但隨着我國加入WTO,下步農民收入仍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1、農產品價格指數持續下跌。隨着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農產品供求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造成農產品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價格持續走低,出理農產品賣難、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減收的現象,造成農業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逐年減少,直接影響農民人均農業收入。據500戶居民家庭調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農產品收入1182.4元,到年下降爲777元,下降了34.5%,這相當於每個農民比1997年少獲農產品現金收入405.4元,相當於70萬農村人口減少收入2.84億元。即使如此,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還高於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20%—40%之間,特別是我國入世後,將面臨國外優質、價廉農產品的衝擊。在國際和國內農產品供大於求且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農民增加農業收入的可能性越來越少。

2、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由於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隨之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制約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勞動手段的推廣應用,導致土地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農業平均利潤率連年下跌,造成了農民“增投不增收”、“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據農業部門統計,1997—年,全市農業生產總費用支出由103.8億元增加到149.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爲11.1%。而同期我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爲9.8%,費用增幅遠遠高於農民收入增幅。僅以小麥爲例,據調查來看,年小麥畝產成本255.03元,較上年增加8.8%,較1999年增加13.2%。分項來看,年小麥畝(畝產400公斤)費用188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種子、農藥、化肥、排灌、收耕費分別爲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業結構調整不到位。通過調查來看,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除了農產品價格下跌、生產成本上升等客觀原因外,農戶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是目前影響農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僅以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爲例,據調查,在生產條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羣衆種植糧食,每畝純收入約400元;種植牧草,每畝純收入約800元;種植每畝純收入約2500元;林業育苗,每畝純收入約4000元;大棚蔬菜,每畝純收入約8000元。同是一畝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這說明了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在於農業結構不合理。儘管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發,非常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構調整滯後問題反映仍較明顯,仍與國際、國內市場要求不適應。通過調查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因信息閉塞,對市場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種什麼好,種什麼能夠掙錢,農民對市場的變化感到束手無策,農民和基層幹部存在觀望、畏難和埋怨情緒。同時,各村、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選擇趨同、結構層次較低現象比較普通,再加上資金不足,水利設施老化等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小城鎮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鎮發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鎮建設具規模,已成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1978——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從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農業轉移人口被城鎮吸納。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仍滯後於工業化的非農化,小城鎮發展仍顯緩慢和滯後。小城鎮發展滯後使得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吸吶能力不足,影響了農業收入的提高。通過調查來看,農民增收困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太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多。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菜有農村勞動力35.8萬個,從事第一產業的21.7萬個,仍有農村富餘勞動力8萬多個需要轉移。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可通過讓一部分農民轉向經營非農產業和進行勞務輸出,使這部分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並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同時,把一部分農民轉出後,可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的人均農業資源佔有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經營農戶收入增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實踐表明,農民進入鄉鎮企業或外出務工,始終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據統計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農村閒散勞動力走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擴大了農民收入,已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據調查百戶農民,外出從來人員23人,同比增長77.8%,收入爲43042元,同比增長85%,其中從第三產業得到的收入爲26460元,同比增長80.1%。

5、農業標準化水平低。隨着WTO的加入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綠色壁壘”的加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由於我市農業檔準化體系、農產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配套、不完善,農業監測建設滯後,我市農產品無標生產現象嚴重,造成部分農產品藥、肥殘留超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污染嚴重,使我市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屢次被拒收、扣留、退貨或索賠,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據調查,今年1—4月份,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575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3%,僅這一項農民減少收入7500餘萬元。

三、下一步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確保農民民入穩步增長,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的形勢,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總的要:以市場爲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爲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搞好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也是我市農業適應入世挑戰的客觀要求。目前,國內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20%—70%。入世後,隨着關稅的降低,國陸軍廉價優質農產品將大量涌入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將面臨巨大的衝擊。與此相反,我市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一些農產品如:蔬菜、果品、畜產品等生產成本低、價格大大低於國陸軍市場價格,在國際上則有較強的競爭力,是我市的一大優勢。因此,在具體的結構調整中,我們應該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民展畜牧業爲軸心,以擴蔬菜、優果品爲主線,以發展經濟林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原則,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佈局結構,全面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一要把加快畜牧業發展作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總抓手,做大做強。

畜牧業是實現農產品轉達化增值,促進種植業,帶動加工業,拉動消費的中軸產業。目前,我市畜牧業發展與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據統計,我市畜牧業總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爲38%,而我省經濟發展較好的諸城市所佔的比重爲50%,世界中等以上發達國家所佔的比重爲60%—70%。特別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奶、蛋需求量的增加,發展的空間和潛巨大。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有利於農業結構調整,有利於糧食轉化增值,也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調查分析表明,把發展畜牧業作爲農業結構的軸心產業來抓,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要在民展豬、雞、羊養殖的同時,農村出了展奶牛生產,儘快擴大奶牛飼養規模,加快奶牛品種改良步伐,進一步壯大奶牛生產龍頭企業,加快開發新產品(如學生奶),創出自己的名牌。要發展奶牛生產,良種是關鍵。而通過調查來看,奶牛良種是制約我市奶牛業發展的突出問題。爲此應儘快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和示範點。特別是要充分發揮萊陽農學院的優勢,運用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週期短、見效快、品質優的新技術,加快我市奶牛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要借鑑新疆塔城市財政每年安排奶牛品種改良週轉金和農業小額貸款的做法,採取政府扶持、龍頭帶動、院企聯合等方式,由市畜牧局牽頭,建立奶牛良種繁育中心,依託本市公司建立奶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建立肉牛良種繁育示範點。同時,也要以我市龐大、春雪等企業爲依託建立豬、肉雞良種繁育中心。

二是積極發展牧草種植業,實現糧經作物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牧草是天然的優質飼料,在西方有着“綠色黃金”之美譽。在發達國家,牧草業在農業中佔有很重要地位,經濟效益顯著。據調查,種牧草比種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糧食效益高的多。種植苜蓿一畝地產幹牧草1.5噸,畝收入可達800元左右,是種糧食收入的兩倍。實踐證明,發展人工牧草,以草代糧,草畜聯動,可爲我市糧食主產區向畜牧生產區轉變創造條件。建議借鑑山東省萊西市、文登市小觀鎮“奶牛養殖戶建牧草基地”的做法,下大氣力抓好牧草的普及種植工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奶牛業的發展。

三是抓好龍頭示範,推行標準化生產。建議畜牧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我市龍頭企業中率先搞好示範,進一步擴大適度規模養殖基地,髮帶動產業升級。要建立健全疫病防疫體系,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運用多種形式搞好科技下鄉,切實搞好科技服務,提高畜產品質量,擴大畜產品出口創匯。

二要把林業作爲我市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

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人民富裕,民族昌盛的重要標誌。近幾年,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市林業已成爲促農民增收的一個新興產業,其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據調查,大田栽植速生林五年成材後,畝產10—15方,每方400—500元,每畝年均收入1000元左右,是種植糧食作物的3倍,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隨着家庭裝修業的發展,木材需求量會更大,可見其市場需求潛力很大。與此同時,發展林業對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正如有人說,“一棵樹就是一個製氧機,一棵樹就是一個平衡器,一片林就是一個地下水庫”。因此建議,要採取多種形式,強化宣傳,增強全民綠化和效益意識,真正把發展速生經濟林作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一項新產業抓好。要動員全民以經濟林開發爲突破口,全方位培育林業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結構的調整。要立足我市河流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河灘豐產林。抓住現有木材價格上漲,效益較好的有利時機,在適宜經濟林發展的鎮處加快大田經濟林發展。努力推進林業產業化經營,走出一條佈局規模化、生產基地化、經營專業化的新路子。

三要積極調整種植業品種、質量結構。

要加大種植業內部結構詷力度,大力發展蔬菜、加工專用果品、中藥材、花卉、繭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努力使農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化、科學化,以增繰農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蔬菜業是我市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加入WTO後在國際市場肯有較強優勢的產業。爲此,要繼續圍繞“沿河”和“大泊窪”開發,大力發展各類形式的保護菜栽培,進一步擴大基地菜規模,切實抓好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果業也是我市的一大支柱產業,但加入WTO後,果品品種質量是影響其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因些,要圍繞果品品種的調整和果品質量的提高,積極引進國內外新品種,大力實施南部山區開發戰略,加快老劣果的改造步伐,加大鬱閉園改造、地表植草、果園徽噴灌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的力度,進一步提高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二)努力提高產業化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良好的基礎。面對加入WTO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們要繼續把發展農業產業化營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來抓,全面提高農副業產業化水平,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拉動力,實現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

一是建議市政府進一步完善加快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圍繞區哉農業特色,着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有較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能夠拉動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要求,培育出各具特色的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化發展中的主導俢。要採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建立健全市場化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土地適度集中,培育專業戶,提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水平,使農民從規模經營中增加收入。

二是建議儘快推廣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合作組織、基地連大戶及“訂單式”農業的運營模式,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社區性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聯合協作,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加快基地建設步伐,特別是提高基地“本地化”水平(據調查,全市食品加工企業年需要蔬菜原料41.5萬噸,其中來自市內22.7萬噸,佔需求量54.7%,來自外地18.8萬噸,點需求量45.3%),拉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鏈條。

三是建立和發展各種全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要借鑑我市龍大企業集團和的做法,以有出口優勢的龍頭企業爲依託,鼓勵企業和農民積極興辦各類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爲同行者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服務,協調市場價格和行業管理,規範經營行爲和調整利益糾紛,保障農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要鼓勵多種所有帛成分、多種組織開工參與農產品流通,積極發展農村流通組織、民營流通企業和農民運銷大戶,搞好農產品市場流通和銷售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三)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是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椖,是產品進入市場,實農民增收的“身份證”和“通行證”。要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必須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爲此建議

一要通過舉辦知識講座、輿論宣傳等各種形式,重點加強對各類經營大戶、科技帶動戶和龍頭企業廠長經理農業標準化知識的培訓和普及,大力開展“無農藥殘留放心農產品”活動,進一步強化廣大農村幹部、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的標準化意識,提高廣大農民按照標準進行農業生產的覺悟,真正做到生產者按標準生產,經營者誠信經營,消費者放心消費。

二要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建議有關部門組織部分專家,按照上級的要求,儘快制定完善符合我市實際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及生產技術規範,步建立起從種苗繁育、生產管理到食品加工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測點,開展農產品不準進入市場,不準進入加工廠。建議市委、市政府要出臺有關文件,對不合標準的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不準進入我市,真正從源頭抓好,全面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要積極引導企業建基地,按標準化組織農業生產,努力創造一批農業標準化蔬菜和畜牧示範區以及標準化奶牛、肉雞等養殖專業小區,特別是要加緊規定病區建設。

三要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大力發展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抓住加入WTO的機遇,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實現名牌效益。

四要加強領導,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議成立跨部門的農產品安全質量管理辦公室,合理劃分經貿、衛生、環保、質檢、農業、畜牧、工商等部門的管理權限,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投入,儘快建立健全全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和鎮處農業質檢站(點),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設施、設備和檢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和質量監控,確保農產品質量。

(四)積極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

人均佔有資源量少,是帛約我市農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只有讓越來越多的農民逐步離開土地,轉向非農產業,才能擴大和拓寬農民增收的空間。而加快城市化進程纔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根本道路。那麼怎樣加快城市曄進程呢?一要制定實施積極的勞務輸出產業政策。要根據小城鎮建設規劃,借鑑當年實施特區、曹發區等傾斜政策那樣的力度,制定惡性循環傾向政策,鼓勵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逐步向躍城鎮和統一規劃的經濟園區集中,以產業聚集帶動農民“離鄉、進城”,使之成爲培植農村經濟、農民增收新增長點的載體。要加快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農村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爲農民進城創造良好的條件。二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農村勞動中介組織,加快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發展成爲邊《中接勞動力供求雙方的職業介紹機構。要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專技能培訓、文化培訓和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加就業適應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勞動法規和勞動力市場管理制度,規範市場主體行爲,保障用人雙方的僉權益。三要加快二、三產業發展。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鼓勵和扶持民到城鎮投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二、三產業,使之成爲吸納農副業富餘勞動力的主體和農民致富的主渠道。

(五)強化各種服務措施爲農民增收提供保障。新形勢開增加農民收入,是一項艱鉅而繁重的任務。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適應農業發新階段的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搞好宏觀調控、宣傳指導、扶持服務和保駕護航。一要進一步完產呆護扶持政策。要調整國收入分配結構,適當向賓業和農民傾斜。要努力擴大預算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基數,切實落實好國家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按照WTO規則,運用好“綠箱”、“黃箱”政策,重點支持農業化經營、農業科技、市場體系、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用於與農民增收直接相關的項目建設上。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農業投入機制,運用財政補貼、貼息、獎勵、稅收等措施,鼓勵多種經濟主體增加農業投資。引導和支持工商企業資本、民間資本、信貸資本、外資等多種資本投向農業,多渠道藉助外部資本的參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二要努力搞好各項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爲農民提供各種有效服務。一是科技服務。建議借鑑諸城、壽光等市的做法,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等方式,市級建立科技示範躍,鎮處建立科技示範園,村要培育科技示範戶,逐完善市、鎮、村三級示範推廣網絡,加快析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同時積極引進農業新成果、新技術和專業人才,發揮其優勢,努力促進我市經濟發展。二是信息服務。要儘快組建市農業信息躍,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要積極利用國際互聯網等現代信息網絡,加快國際、國內農業科技知識的傳遞,及時爲農民提供農產品價格、需求等各種可信、有效的信息。三是市場服務。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各種欺行霸市場交易秩序。繼續實施農副產品綠色通道,爲搞活農產品流通創造條件。同時,以整頓和規範農資市場爲重點,對種子、農藥、化肥等繼續開展打假護農活動,爲增加農收入創造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三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減負就意味着增收。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各項減負政策,嚴格執行“一項制度、八個禁止”的規定,切實實行農民負擔一票否決帛。要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加大專項治理力度,嚴肅查處各種加重農民負擔的違法違紀案件。繼續搞好農村稅費改革,開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拰涉農收費、價格公示制度,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爲農業發和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8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是我們調查的根本,落實完成遼寧科技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關於“調查社會某一階層經濟收支情況”這一社會實踐活動任務。進一步增強同學們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和互幫互助精神。使同學們在享受假期生活的同時更好的認識社會和接觸社會。

遼寧省農民收入情況調查:

遼寧省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全省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達1720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同比增長4.8%,務工收入增長21.7%;二是家庭經營收入快速增長。受糧食豐收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共同影響,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全省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人均達2592元,比上年增長17.3%;三是財產和轉移性收入大幅度增長。得益於糧食直補、提高離退休養老金、土地徵用補償等優農、惠農、利民政策,農民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比上年大幅度增長。全省農民財產性收入人均達282元,比上年增長26.5%;轉移性收入人均達179元,同比增長18.4%。

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XX年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5206元增長7.2%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對全省2240戶農村居民家庭抽樣調查顯示:XX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6.8元,同比增加351.2元,增長7.2%。政策調控成效顯現,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繼續增長。XX年我省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人均爲1019.6元,首次邁上千元臺階,同比增加102.9元;農村居民人均打工勞務收入達到818.3元,同比增長11.8%。現金純收入佔純收入比重提高。XX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960.2元,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95.3%,比上年提高9.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顯示出農村市場經濟正逐漸走向成熟,從事生產經營的方式更加趨向商業化、市場化。我國“糧倉”黑龍江省的農民收入去年繼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抽樣調查顯示,XX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6.8元,比上年增加351.2元,增長7.2%,連續兩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調查顯示,XX年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960.2元,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95.3%,比上年提高了9.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顯示出農村市場經濟正逐漸走向成熟,從事生產經營的方式更加趨向商業化、市場化。XX年東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951元,工作總結成爲我省首個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的縣(市)。

近年來,我的家鄉東寧縣大力發展富民產業,依靠栽培黑木耳及烤煙、果菜等特色產業,做大境外農業,做強勞務經濟,農民紛紛鼓起了腰包。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均純收入7703元,佔70.3%;勞務(含境外農業)收入2537元,佔總收入23.2%。有着“全國黑木耳第一縣”美譽的東寧縣,採取資金、政策和服務支持,扶強做大黑木耳產業,帶動農民快速增收。XX年全縣種植黑木耳7.02億袋,總產量達2.8萬噸,總收入12.8億元。僅此一項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5542元,佔總收入52.3%。目前,黑木耳產業已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

山西省晉中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晉中市認真貫徹國家、省一系列惠農政策,持續加大“三農”投入,着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運行呈現出質量提高、結構優化、效益改善的良好局面,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創歷史新高,收入增額與增速實現新的突破。據全市880戶農村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大關,達到4206.7元熱門思想彙報,比上年增加558.8元,同比增長15.3%;高出上年5.3個百分點,高於全省0.1個百分點;絕對額居全省第五,增幅居全省第三。XX年晉中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0xx.5元,比上年增加234.5元,增長12.8%。工資性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49%,對農民純收入增長貢獻率爲42%,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一是隨着近年引資力度加大和產業結構步伐加快,本地新增企業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使農民在本鄉地域內就業獲得的勞動報酬明顯增加,人均達到了1778.7元,佔工資性收入的86%,同比增加249.3元,增長16.3%。二是隨着《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若干意見》、《山西省農民工維權條例》的全面貫徹落實以及農民工素質提高工程的有效實施,農民工就業非農產業的環境明顯改善,素質有了新的提高,報酬水平明顯上升。

XX-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使我們深刻了瞭解了農民爸媽不易,我們大多來自農民家族。我覺得提高農民收入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

2、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3、拓寬農民增收途徑,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

4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9

放假期間,我和表妹經常跟着奶奶一起去菜市場買菜,看着那些起早貪黑的農民們,我心中不由產生了疑惑,農民的生活究竟怎樣呢?它們的年收入又會是多少呢我回到家後,把想法說了出來,表妹聽到後,也想和我一起去一探究竟,於是在春節的前幾天裏,我們對此展開了調查。

我們首先是在菜市場進行訪問調查,我們剛走到一個賣菜的老爺爺身旁,還只是開口說了兩句話而已,就被他婉言謝絕了:“我還要賣菜,沒有時間……”沒想到我們第一個採訪對象就失敗了,接着我們又連續採訪了多位農民,可是大多數都是以要賣菜,沒時間爲由拒絕了我們的採訪,最好的結果是聽完了我們的來意,卻只是笑笑,便不再回答,忙活了一上午,卻什麼信息都沒有找到,“一計不成,咱再生一計”,於是我們兩打算去農民家裏瞧瞧。

我們拜託一位朋友的媽媽幫我們聯繫了一兩戶農民,第二天,我們便起了個早牀,在朋友媽媽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農民家中,還沒進門,我和表妹就愣住了,四層樓高的房子,還是用磚一塊一塊砌上去的,屋前的院子也很大,走進屋去,臘香味便撲鼻而來,定睛一看,原來屋裏掛滿了過年吃的臘貨,在後院我們看到了幾頭大大的肥肥的豬,我還沒回過神來,表妹便問:“請問你們年收入是多少啊?”我這才反應過來,進入了主題,“哈哈,我們一年收入有八萬多呢!”她說時,臉上還洋溢着滿足感,沒想到農民的收入也不差啊,接着我們連續採訪了幾位,得到的結果也幾乎一樣。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也成了富人,賺了錢,平日裏我們總是瞧不起農民,這才知道,原來農民過得也還不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啊,雖然這次調查坎坎坷坷,可我們卻得到了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覺得十分開心!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0

摘要:在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陝西省xx縣農民收入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農民收入增長的途徑和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併爲當地農民收入增長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收入狀況,增加收入的途徑,制約因素

深入到了蘭幹堡、二林頭等鄉鎮。並對農民的收入狀況做了詳細的調查。在分析了收集到的數據後,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我縣地處黃土高原向草原荒漠的過渡地帶,是傳統的農牧交錯帶。目前農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約爲5%,但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仍是農業大縣。近年來,爲了解決城鄉差距擴大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工業興農力度,以城市爲帶,工農商共同發展,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徹底改變單純依靠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方式,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穩步外出打工和向城市礦區轉移,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45元。從對兩鎮四村的調查來看,我縣農民增收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它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民家庭收入持續增加。

種植業中,穀子、玉米等一些低產低價的傳統作物面積減少,而大豆、玉米等穩產高產、價格上漲的種植面積增加,促進了收入增長。今年,我縣向種糧農民補貼了200多萬元,用於良種、地膜玉米和農業機械。農民種糧積極性明顯提高。根據琅琊堡鎮大豆種植情況,xx市場價格約爲1.45元/斤,xx市場約爲1.78元/斤,每斤增加約0.3元。正常年份人均大豆產量600公斤以上,因物價上漲人均收入增加200多元。在大規模農業中,畜牧業家庭養殖規模擴大,養殖小區開始擴散,畜牧業收入顯著增加。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13個奶牛和肉牛養殖小區,存欄4萬頭牛和50萬隻羊。二連圖鎮伊肯托拉村人均6只羊,xx人均羊收入600元以上。而蘭甘堡鎮星瓦村人均養羊一隻,人均養羊收入才幾十元。可以看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種植和飼養結構的差異上。

二是農民非農就業增加,勞動報酬收入比重日益擴大。

近年來,隨着縣內外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也增加了,爲農民工季節性穩定轉移創造了條件。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年均現金收入在5000元以上,掌握一定技術的在6000元以上,人均純收入明顯高於單純從事家庭經營的農民。二連圖鎮伊肯托拉村10戶有17名農民工。xx農民工人均收入6034元。

三是1999年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草)政策,給補償期的農民帶來了相對穩定的收入。

琅琊堡鎮興窪村有村民51人,人均耕地1畝以上。近年來,即使在災難年,他們也有穩定的.收入。正如當地農民朋友所說,“退耕還林(草)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使農民獲得了比種田更多的收入。”目前,享受上述政策的農民不僅在農田上獲得固定的糧食和現金,而且有相當大的收入,如出售草籽和牧草,改變了過去越來越窮的落後局面。

四是農業產業化取得新進展,農畜產品轉化率和附加值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增加。

近年來,我縣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逐步發展壯大。比如支持規模化養殖方面,養殖奶牛200頭以上的,每頭免費補貼3000元,安排3000元貼息貸款;如果養殖肉牛200頭以上,每頭補貼700元,貸款1000元;農戶種田5戶以上,每戶貸款1000元。得益於政策鼓勵,養殖、紅棗等一批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涌現,農業內部收入得到一定挖掘。

第五,政府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同時,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

要讓農民從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中充分受益,就要保證各項政策在財政上的落實,繼續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特別是今年以來,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力爭5000萬元以上,通過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向農民提供5000萬元貸款。此外,農民可以自籌資金,每年可以保證2億元的農業投資,支持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投資的逐步增加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而且增加了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顯示出增加收入的效果。

第六,特產稅完全取消,今年農業稅完全免徵,實現農民零負擔。

此外,正在實施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收入,已經成爲農民增收的必要補充。比如在救災工作方面,對部分特困人羣給予救助,對“五保戶”給予扶持制度。200萬元專項用於對極端貧困人口實施重疾救助,200萬元用於學生資助,幫助貧困中國小生和大學生,50萬元用於救災。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1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爲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爲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羣衆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XX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採用入戶走訪、實地 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並且,隨着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爲5.8年,國中、國小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佔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 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爲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幹部成了美差,有人爲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後、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幹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爲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 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國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爲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7.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於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爲,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2

一、某鎮基本情況

某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全鎮農業人口4.03萬人,耕地面積7.3萬畝。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稻、小麥、元蔥大蒜、杞柳等農作物爲主,畜禽業以豬、雞、貉等爲主。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全鎮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佈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趨於合理,農民增收速度明顯加快,農民現金性收入大幅提高。20xx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60元。

二、農民收入現狀

一是農民收入結構比例不斷調整。農民第一產業收入比例穩中有降,佔收入的60%左右,從事二、三產業經營性、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佔收入的30%,其它收入佔10%。

二是農民收入途徑不斷增多。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政策和寬廣的發展平臺,優質高效農業發展迅速,農民從事二二產業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走出土地、走出農村勞務經濟日漸升溫,致富渠道不斷拓寬,爲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創造了更寬闊的空間。20xx年全鎮圍繞水稻、小麥、大蒜、杞柳等種植業作物的產品加工、運輸、銷售人員就達到4500餘人,常年在省外務工人員達到8000餘人,從事二三產業、就地轉移人員達到3000餘人,擺脫了土地約束,到土地以外創業創收已成爲全鎮農民致富的途徑。

三是農民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消費增長緩慢。近年來,全鎮農民收入大幅增加,主要得益於國家對農村的好政策、農副產品價格上升,農民經營性工資性收入增加,但由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生產再投入增加,致使農民收入增幅縮水,各種剛性支出不斷增加,可支配性消費增長緩慢。

四是農民內部收入差距加大。由於農民自身素質參差不齊,造成對發展經濟的認識、能力和參與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性不同,一批素質高、積極調整、起步早的農民迅速致富,並依靠自身發展的經驗、開拓的市場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一批農村致富戶,而那些等、靠、觀望、因循守舊的農民沒能及時發展起來,收入明顯低於致富戶。

三、制約農民增收因素

一是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村經濟、大力開發高效農業有較高的熱情,但受科技文化素質的限制,只敢遠觀不敢近摸,對帶“高、新、尖”字樣的事物,望而卻步,部分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信心不足,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荊繩的思想,對農業以外創業門路少,獲得致富信息渠道窄,開拓市場能力差

二是創業資金短缺。羣衆除了必要的生活開支外,閒散資金較少,並且必須有再生產投入資金。銀信部門對農村貸款額度有限,對那些收入較低的農民發放較小貸款甚至不給予貸款,造成低收入家庭想致富卻苦於沒資金的困局。

三是社會事業性負擔重。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民各類生活開支項目增多,數額增大,子女上學、子女結婚、看病就醫、關係交往等都要遠遠超過生活開支,社會事業性負擔的加重,勢必對生產的再發展、再投入的資金產生影響。像子女結婚,從認識到結婚至少有五六萬元的花銷。

四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造成生產成本高。農村以農業爲主。隨着各類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農業單位投入不斷增加。化肥、農藥、地膜、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增幅高於農產品價格增幅,生產成本高,導致了農民增產不增收,增收緩慢。

五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標準化生產有待提高。目前全鎮已形成了小麥水稻、大蒜元蔥、杞柳、畜禽養殖等爲主的基地,由於產業鏈條不夠長,農產品的增值空間較小,大多以出售原料型爲主,且標準化、無公害生產滯後,產品市場適應性差,銷售難、價格低依然制約農民增收。

四、下步增收途徑

一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水平。要圍繞市場需求,怎樣調、調什麼,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爲調整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調出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調出規模、調出效益。同時要在提高產業化、生產標準化水平上下功夫,積極推廣農業生產標準化模式,把農業專業協會,作爲帶動標準化生產的重要力量來抓,在主導農業產業上建立一個協會,發揮其在生產資料、生產技術、市場銷售等方面的優勢,推動標準化生產,目前我鎮已建立了杞柳協會和元蔥協會。要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建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使每一個產業上都有幾家深加工企業,像我鎮杞柳產業已達到這一要求,但在產品檔次低、市場開拓上仍要抓緊抓好。

二是加快富餘勞動力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積極發展二三產業,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做好外出務工工作,把它作爲一項產業,積極做好務工人員的培訓、引導,使他們有一技之長,能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三是加大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隨着社會發展,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日顯重要,也是建設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上級黨委政府就要不斷加大農民科技培訓資金投入力度,拓寬培訓渠道,不斷滿足農民科技需求,提高致富能力,把農民培養成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術、有理想的四有新型農民。

四是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提高對農民的服務水平。農業作爲國家發展基礎,隨着國家經濟發展和實力壯大,國家應該給予農業更多更大的資金扶持和傾斜。目前的“三補兩免”對鼓勵農民發展農業、促進發展現代化農業都產生了積極效果。農民一個弱勢羣衆,不斷提高農民的服務水平,也是促進農民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家應在農民科技服務、養老、醫療、社會救助等方面給予更多更好的服務,切實解決羣衆的生產生活中困難,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更好更快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3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形成深厚的友誼。1949年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變了幾千年來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徹底成爲主人。今天,隨着改革開放,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速度和巨大的改革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煤炭資源豐富,土地貧瘠。因此,煤炭工業一度被視爲其支柱產業,長期以來,大量農民加入了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礦務局、陽泉礦務局、汾西礦務局等三大國有行業巨頭旗下都有龐大的分公司。此外,許多非法小煤礦吸收了大量附近的農民就業,從事煤礦開採和運輸。因此,煤炭爲解決山西農業人口過剩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前期開採規劃不到位,加上亂採濫挖非法小煤礦,煤炭資源日益匱乏,環保重要性日益突出,原煤銷量直線下降,煤炭深加工項目和企業尚未建立。因此,煤炭工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大量正式工人被解僱,臨時工和合同工返鄉務農,從而擴大了農民隊伍。但是,土地情況並沒有多大變化,人口過剩的問題又變得嚴重起來。

在這樣的背景和情況下,今年暑假,我專門調查了我的家鄉平遙東部和南部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發現困擾農民的兩大因素。

一種是自然災害,主要是乾旱和冰雹。用“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晉中地區(山西中部,包括平遙、祁縣、太谷、榆次)並不爲過。從6月下旬到8月中旬的最後兩個月,平遙縣的大部分地區都沒有下雨。這個時期是高粱等作物生長的關鍵期。但是灌溉水的高價讓農民望而卻步,不得不眼睜睜看着莊稼乾枯發黃,甚至死亡。有些農民不願意在前期浪費時間精力成本,只好花錢灌溉施肥。這只是爲了保證秋天有一點收穫,根本沒有利潤。經過調查,我做了如下計算:一茬作物至少灌溉兩次才能成熟,成本是每小時14元,一般每畝灌溉一次需要4小時。這樣的話,每畝水費大概115元。另外,每畝需要化肥20公斤左右,每公斤需要1.6元;旱災和蟲災期間,每畝農藥成本25元左右,每畝土地總成本180元。如果把得到的產品賣了,比如大豆,畝產150斤左右,每斤2元左右,但是收入不等於300元。耕地、種子、運輸和農業稅的費用不超過30元。所以,努力工作的農民基本上被視爲無報酬勞動。更何況人少地少,生產出來的糧食只能自己消費,根本沒有存款換錢。

近年來,林業發展迅速(主要是別墅行業)。由於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培育的品種無非是紅星、廣金、國光、富士等老品種,除了富士之外其他品種都很難銷售。所以果農除了入不敷出的痛苦之外,還得面對“賣水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們縣三分之一的地方在6月15日遭到冰雹襲擊。在嚴重的地區,棉花、大豆等。僅用光桿毆打,在較輕的地區,水果也遭受“創傷”。8月初,冰雹再次來襲,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個因素是人爲因素。一些領導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上面提到的盲目開發果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品種差,質量不高,收穫少。改變品種或改變農業結構需要很長時間。另外,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當地經濟發展。

以上兩個因素導致農民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1-2個人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形成以工養農,以商養農的格局。以下是我的調查清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民的生活狀況:

家庭類型調查項目的成員都是農民,包括教師、工人、農民和其他成員,農民和商人都有外債家庭比率。

月平均收入(家庭)20元500元520元

月平均支出(戶)在430元、430元中爲34.4元

淨盈餘-14.4元190元,170元

比例分別爲5.2%、91.7%、3.1%和95%

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85%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收入用於子女教育,這也是大部分家庭負債的原因。

當然,隨着人們正念的改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科技投入也逐漸增加。塑料大棚和覆膜技術正在逐步推廣。在土地資源稀缺的嶽壁鄉,兩項技術的普及率達到90%以上,進步顯著。

山西作爲中國相對落後的省份,包含了平遙這個相對落後的地方。嚴格來說,上述情況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是,通過這次調查,我有很多感觸。作爲一個農民的女兒,我深深體會到了農民常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但是,我堅信,隨着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生活會一天比一天好。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4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

由於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xx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摺合爲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xx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於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於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xx年公佈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xx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於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於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爲4460元,大約相當於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摺合爲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爲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後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爲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爲1、82:1;然後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爲2、86:1;然後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xx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儘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後於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並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雲南、貴州、甘肅和陝西等省的3~4倍。由於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國小及國小以下文化程度的約佔6%左右,國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佔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後,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瞭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麼,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緻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後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麼賺錢種什麼,種出什麼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係,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爲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後,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後,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後,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後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並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於沒有啓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於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瞭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佔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徵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儘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範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15

3月5日至10日,我到XX村駐點,認真開展“七個一”活動。在此期間,我進農家門,聽農家言,知農家情,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重點對XX村10戶農民的生產和收入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抽查。目前,農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學技術和生產資金,最怕的是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和自然災害,最怨的是加重負擔。現將有關調查情況綜合反映如下:

一、關於XX村農民收入的基本情況

XX村濱臨長江,有368戶農家,總人口1347人,總勞力爲502人,旱地面積3647畝,全村以種植業爲主,主要品種有玉米、黃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純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純收入3000—5000元之間的戶數爲20戶;20xx—3000元之間的戶數爲80戶;1000—20xx元之間的戶數爲100戶;1000元以下的戶數爲168戶。

在調查的10戶農民中,人口總數爲39人,去年人均純收入爲1443.8元。總勞力數爲23人,其中務農勞力爲20人,佔87%,常年務工勞力爲3人,佔13%;在校學生爲10人;老人爲6人。人均純收入20xx—3000元之間的戶數爲2戶;1000—20xx元之間的戶數爲5戶;1000元以下的戶數爲3戶。

從調查的情況看,XX村農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民收入水平低。10戶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只有1443.8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讀書、生病就醫費用,加上婚喪嫁娶等人情世故,農戶所剩無幾,甚至入不敷出。大咀鄉長江村一農戶去年家庭純收入5780元,僅用於2 個孩子讀書的費用就得1200元,佔家庭純收入的21%

2、農民增收渠道變窄,難度加大。XX村大部分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傳統的糧、棉、油等產品,賣難問題時有發生;區直企業下崗職工的增加影響了農戶通過勞務輸出獲取現金收入的出路;鄉村大部分企業經營虧損甚至關閉也制約了農戶收入的增加。

3、農戶貨幣收入比重低。在調查的10戶農民中,人均純收入20xx元以下的農民,其賣不掉的農產品佔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賣掉,也是虧本賤賣。部分農民收入中以實物爲主,貨幣收入相對較少。爲了生產和生活,部分農民常將農產品換取部分生產資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農戶收入不平衡。少數農戶的高收入掩蓋了不少農戶收入下降的真相。長江村一農戶年均純收入萬餘元,而在同村的有些農戶已到賒米、賒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約農戶增收的原因

農業屬於弱質產業,加上現階段商品率低,部分農產品價格下滑,農戶增產不增收。從調查的情況看,制約農戶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結構調整滯後。受市場信息、自身素質等因素影響,許多農民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難以適應,對種植、養殖產品的取捨只能盲從於市場短期的價格波動,不能科學地、準確地判斷市場規律,“村看村、戶看戶”的生產經營現象,導致一哄而上——惡性競爭——收入減少——紛紛下馬,造成農業結構調整的盲目和滯後,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許多農民因此發出“誰能告訴我,到底種什麼?”的無奈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