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民俗調查報告15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民俗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民俗調查報告15篇

民俗調查報告1

調查目的:此次調查主要是將我的家鄉安福縣的飲食文化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組同學對我的家鄉的飲食文化有深入瞭解。

調查對象:安福縣部分村落

調查方法: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縣史,是江西省18個文明古縣之一,歷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保存較爲完整,有表嫂茶、吃新節、火把節、燒塔等數十種民俗活動。

表嫂茶

在元宵節後到春播之前,安福會以自然村爲主,每天一戶,輪流進行“表嫂茶”習俗表演。“表嫂茶”,俗稱“請茶碗”,是安福縣境內農村已婚婦女們之間流行的一種獨特茶俗,氣氛熱烈,特色鮮明。它分佈於安福的南鄉片和西鄉片,而以南鄉洲湖鎮塘邊村最典型。請茶時,請茶主婦要用黃條蘿蔔、甜姜、黃豆等茶點熱情款待。喝茶時,不講究規矩程式,大家無所不談,氣氛熱鬧祥和,平日裏的各種嫌隙,都在暢談中化爲烏有。待到茶興濃時,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會唱《採茶歌》、《三碗茶》等來助興。

吃新節

至每年早稻收穫之前,安福將會舉行“吃新節”盛宴。安福吃新節是安福縣68個鄉村盛行的一種地方性傳統民俗節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島。人們困在島上,一天,一隻大花狗泅上了孤島,從尾巴上抖落數十粒稻種,救了人們的大難。故此,豐收的稻穗便像彎彎的狗尾。後來每年早稻收穫之前,人們便舉行盛宴,讓大花狗嘗新,以表謝意。另一種傳說武功山有隻“白霧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霧,把農民即將收割的稻穀毀掉。後來,“五穀神”將“白霧精”打敗,救了農民,人們在新谷登場前舉行宴會,請五穀神嘗新,以致謝忱。

節日的內容主要是祭祀五穀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諸神菩薩。形式有敬齋、耍龍燈、遊壠、打火把、唱山歌等。節日主要是爲了慶賀豐收,並祈禱神靈,祝願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也是爲了聯絡親朋好友、愉悅心身,促進社會和諧。吃新節羣衆參與面廣,場面喜慶熱烈,規模宏大,其隆重程度,勝過端午,超過中秋,僅次於春節。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古老的山村一片歡樂,以迎接垇雲火把節的到來。垇雲火把節歷史悠久,僅在安福縣彭坊鄉垇雲村就歷經9代約170餘年。當日,家家戶戶備好祭品,製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親朋好友來山裏。他們白天在自家田裏祭拜山神、土地,並點起火把向田埂裏四下燎蟲;晚飯後,全村男女老小敲鑼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靈,祈求神靈驅魔消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期間,他們還打着火把遊壠,圍着篝火唱山歌。

燒塔

待至中秋佳節之日,安福百姓爲祈求風調雨順、日子興旺、歡慶中秋佳節,又將開展“燒塔”民俗活動。安福縣是“吉安中秋燒塔”習俗保存最好的地區。境內南部陳山河流域的六個鄉鎮尤爲盛行,而以金田鄉柘溪村最爲典型。“安福中秋燒塔”習俗主要內容有壘塔、燒塔、封塔三部分,燒塔過程伴有祭月、對唱山歌、小調、舞龍燈、舉龍鳳旗、撐宮燈等活動,特色鮮明。

結束語

這種種民俗文化旅遊風采的展示,帶動了安福鄉村旅遊發展,也使安福越來越受遊客的青睞。民俗文化不僅代表了農民生活中的喜悅的凝結,也展現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之間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鄉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民俗調查報告2

糯黑村,原名“藤子哨”,彝語,“糯”意爲“猿猴”,“黑”爲“水塘”,“糯黑”則爲,“猿猴嬉水的水塘”之意。位於石林縣東南部,屬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區。勤勞和智慧的糯黑彝族撒尼人創造了豐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鑄造了五彩繽紛的民族風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傳阿詩瑪、撒尼桃花、彝族大三絃舞的重要流傳地區。20xx年糯黑村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爲省級彝族(撒尼)傳統文化保護區。

正文

20xx年2月8日,從昆明出發,一路上,有說有笑,看着窗外別具特色的風景,從平坦的高速公路到彎曲慢爬的山路,傍晚,終於抵達了石林圭山鎮大糯黑村。居住在了事先預定好的農家樂裏,主人家熱情的接待了我們。第二天,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調查,實地考察學習。在大糯黑村裏我們走家竄巷,參觀博物館,和村民進行交流,讓我瞭解和學習了傳說中的大糯黑和彝族撒尼的傳統宗教節日。而這次調查,我特別對,在大糯黑彝族撒尼傳統節日中,最具特色的兩種節日進行了調查和了解。

大糯黑村位於石林縣城東南30公里處,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20xx年被評爲首屆“昆明市文化旅遊特色村鎮”。

大糯黑村海拔1900米,地處喀斯特岩溶地貌發育地帶,喀斯特地貌特徵十分顯著。它依山傍水,石頭成林,是一座典型的“石頭寨”。

石頭是大糯黑村最突出的特徵,村子四周羣山環繞,中間一個清澈見底的圓形大水塘,倒映着水塘周邊石板房和遠處山石。一棟棟石板壘砌而成的房屋,順着山勢一排排展開,顯得錯落有致,別具特色。而大糯黑撒尼人的風俗、節日都是他們淳樸和熱情的展現。

大糯黑村至今還保留着傳統的撒尼文化,全村人都會說彝話,慶祝彝族的傳統節日,遵守彝族古老的風俗習慣。據調查,居住在大糯黑村的彝族撒尼人們主要過的傳統宗教節日除春節、清明節外,有密枝節、火把節等,其中這兩個節日是大糯黑村彝族撒尼人們最具特色,最爲隆重的傳統宗教節日。

密枝節又稱祭密枝,是撒尼人最古老的傳統宗教節日,是撒尼人祈禱人畜興旺、五穀豐登的祭祀日。大糯黑村密枝節於每年冬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歷時7天,祭祀活動嚴禁婦女參加,因此,密枝節又形象的稱爲“男人節”。通過畢摩講解,密枝節祭神的前一天,密枝翁和全體神職人員要前往密枝林,把祭祀地點打掃乾淨,請畢摩唸經驅趕不吉之物,然後在一棵高大的神樹下佈置神壇。祭祀儀式開始時,畢摩(巫師)搖響銅鈴,其他的幾個主事人牽着綿羊,帶着炊具,擡着祭品跟隨在身後向密枝林走去。到了密枝林前,當羊角號再一次吹響的同時,畢摩在入口處點燃了一小堆柴草,讓祭祀的人們從上面跨過去,意思是用煙火驅除人們身上不乾淨的東西,給密枝林一個聖潔之地。進人密枝林來到祭祀的地方後,在佈置的神壇頂上插一塊拴着綵綢的鵝卵石、一個小石虎、一束松枝、一束慄葉,象徵祖靈、地神和林神,畢摩(巫師)便開始祭祀。密枝林裏有一塊專用的石板,密枝節當天,就在這塊石板上宰殺綿羊,用於祭祀密枝神。男人們在密枝林內做完祭祀儀式後,一起野歡,嬉戲打鬧,平時忌諱的語言在密枝林內都可以無所顧忌的講出來。

在參觀大糯黑村博物館後,瞭解到了密枝節的來歷,據說在古時候,撒尼人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裏,過着狩獵、遊牧的生活。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冰雹,有一個叫密枝斯瑪的牧羊人把飼養的羊羣及時趕緊了樹林,避開了災難,護住了羊羣,而村裏其他的羊羣都被雷電擊斃死了。傳說現在人們放牧的羊都是從密枝瑪斯那裏房展而來的,撒尼人爲了紀念她,就一年一度的過起了密枝節。

大糯黑村又一個最具特色的節日就數火把節了,火把節也是撒尼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重要活動有摔跤、鬥牛、入夜全家人聚在一起,準備佳餚、煮熟雞蛋,老人給家庭成員“叫魂”。飯後,青年男女會聚在一起,點燃火把,將許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們圍成一圈,嬉戲,唱歌跳舞,條大三絃舞,一片歡騰,徹夜不息。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第一天爲“都載“,意爲迎火;第二天爲“都格“,意爲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高潮;第三天,彝語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從博物館中,我瞭解到了火把節的來歷,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殘暴兇狠的魔王草菅人命,魚肉人民,人們多次反抗,但因魔王會使用法術,每一次的鬥爭都慘遭失敗。後來,有一個機智聰明的人把火把捆在羊角上,驅趕羊羣向魔王衝擊,魔王的法術對付不了羊,被羊角上的火把燒死了,而這一天真是農曆六月二十四。從此,撒尼人民爲了紀念戰勝魔王的勝利,每年到這一天都要舉行歡度勝利的火把節。火把節的來歷在撒尼民間有很多傳說,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傳說。

在調查時,我又從一些村民口中知道了,關於火把節的另一個傳說,話說很久以前,天神派了兩名大力神到人間去搜刮珠寶、財物和糧食,這兩名大力神仗着天神的權威和自己的力氣,把不願奉獻者的房屋推倒,把牛羊舉起來摔死。

彝族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推舉了一個智勇雙全的英雄阿提拉巴當統帥,率領大家與這兩個大力神鬥爭。阿提拉巴知道大力神力大無窮,不可硬拼,只可智取。一天,他把其中一名大力神引到山上,跑了九天九夜,直到大力神累得站不住時,才率衆把他摔死在山下;另一大力神則氣極敗壞地跑回大庭報信。天神大怒,立即取出一個小盒向人間拋去。原來這個盒裏裝的盡是蝗蟲,盒子一打開,蝗蟲便鋪天蓋地向涼山撲來,聰明的阿提拉巴立即用松枝和箭竹紮成火把,百姓爭相仿效,頃刻間熊熊的火把在高山、深谷、平壩到處燃起,把蝗蟲通通燒死了。人們戰勝了天神,保住了莊稼,獲得了豐收。據說這一天正是農曆的六月廿四,從此,撒尼人民在每年的這天,或從這天開始用三天的時間,以點燃火把作爲紀念。

這就大糯黑村撒尼人民獨具特色的兩個宗教傳統節日文化。通過總結,在大糯黑村,經過三天的調查學習,我瞭解了大糯黑村的點點滴滴,進一步明白了彝族撒尼文化的現狀及變化。而對這次田野調查報告進行整理時,儘量保存了從畢摩(巫師)那裏瞭解到的原始傳統節日和對調查筆錄的主要事件和的內容。

民俗調查報告3

(一)調查背景

現在年輕的一代對當地的民俗民風關注的越來越少,因而對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導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漸漸沒落。在這個背景下,我做了當地一份問卷調查,以便大家更好的瞭解本地民俗民風。

(二)時間

20xx年2月10號—20xx年2月16號

(三)過程

①問卷調查個人情況

我調查的主體人羣爲16—20歲的年輕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數幾分爲國小生。

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他們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糉子,中秋團圓等,這些節日都由來已久,文化底蘊豐厚,值得的我們瞭解。除此包括24節氣也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銘記與探究。

③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傳統節日有助於我們瞭解傳承中國文化,但我們不能把過節的形式僵化了,我們不能固守一些相對保守落後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着時代發展結合一些地方特色進行活動。

④實踐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風調查選擇在我老家黑田鋪進行,總體來說收穫較大,瞭解了些平時不知道的風俗及其來歷,同時也給了我一次與老人們交流的經歷。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不識字,我就把題目給他們念一遍,解釋清楚,然後將他們說的一些風俗記錄下來,總體如下:

正月七年級早上必吃油煎餈粑,鄰里拜年,八年級出嫁女兒回孃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糉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糉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爲小端午,五月十五爲大端午,也有包糉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爲親孃者,謂之橋親孃,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

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爲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餈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爲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祕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四)如何保護傳統節日

保護傳統民俗的首要工作時進行記錄傳承,我們需要把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節日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單純的記錄更多的只是原始的,傳承纔是更大意義的保護。首先對其進行現代化認定,即對其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的認定,以這爲基礎對傳統節日的一些形式篩選,認定那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化價值,然後推動文化保護法,建立相應的文化博物館交流各地民風民俗。

從國小開始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培養學生民俗文化素養與興趣,同時開展各類民俗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大家更多的接觸與瞭解。

民俗調查報告4

調查背景及目的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最爲隆重的傳統佳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乞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名族特色。地分東西南北,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其特的風土人情,在春節習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點。

調查對象

1、區域本次調查區域爲重慶市東北部山區,以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爲重點調查對象。

2、人羣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瞭解當地的春節習俗,調查人羣爲當地居民,對人羣年齡等不再細分。

調查經過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實地調查方式,走萬州、雲陽兩地的城鄉,觀察當地居民在春節期間的行爲,並向其詢問具體習俗。調查的第一站是萬州區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六,距離除夕年夜還有三天時間。秦伯家剛剛喬遷新居,正在宴請賓客慶祝,當地人稱“賀房子”。

從秦伯口中得知,由於臨近春節,臘月裏許多都是吉利的好日子,擺酒席的人特別多,酒樓至少得提前一個月預定。另外在萬州王家坡地區,調查員走了幾家型商場和超市,發現裏面都是人頭攢動,生意十分火爆。一打聽,人們都在忙着置辦年貨。給自己和家人買身新衣裳,給家裏添置些紅紅火火的裝飾品,買些待客用的帖、瓜子、飲料等。

第二站是萬州區郭村鎮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九,正是20xx年的最後一天。王婆婆平時和老伴兒兩個人住在家裏,兒孫們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過年,兒孫們都從外地趕了回來陪老兩口歡度春節,老兩口樂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家子人都在爲年夜飯忙碌着,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第三站是雲陽縣濱江路張女士家,時間爲農曆年八年級,張女士一家正準備出門去拜孩子的外公外婆。張女士夫妻二人提着爲二老準備的新年禮物,簽着他們的女兒,樂呵呵的出了門。

最後一站是雲陽縣江口鎮某村居民黃先生家,是時間是農曆正月初六。黃先生一家基本結束了走親友,回到自己家裏,收拾收拾準備投入新一年的奮鬥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繼續努力前行。

此次調查共經十天,從節前到節後,觀察瞭解到了重慶市東北部地區居民在春節期間的習俗,爲調查結論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礎。

調查結論

經過調查,關於重慶市東北部山區的春節習俗,得出以下結論:

1、該地區居民和全國所有羣衆一樣都十分看重春節這一重節日。由於該地區的外出務工人員特別的多,尤其是在農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臨近新春佳節,許許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親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年夜飯。

比較有特點的是,該地區居民十分看重除夕當天的午飯,菜品十分豐盛,豬頭肉、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吃飯前會先在屋外點燃一掛爆竹,在屋內飯桌旁先燒幾張紙錢,桌上擺好三葷三素三碗飯三碗酒,請祖先來吃頓團圓飯,撤掉後才能開飯。相鄰的幾家人之間還會比比誰家更早開飯,搶個步步爭先的好彩頭。

2、當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節前一定會給自家祖先“上墳”,即除掉墳上的雜草,給墳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還會讓每一個成員都來添土,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同時乞求祖先的保佑。在過年的時候會給祖先燒紙錢、上香、放鞭炮、掛墳票,隨着經濟實力的提升,一部分人會同時在墳前放煙花。當地人十分看重風水玄學,據說明年是閏年,閏年不能動墳,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燒些紙錢之類的。

3、該地區居民在尊重傳統的情況下也會有些變通,比如說守歲,現在很少有人會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會等到零點鐘聲響起,燃放過爆竹煙花過後便去睡了。聽說先前當地還有在零點時放十二個炮仗的習俗,由於安全係數實在太低,出現過很多起被鞭炮炸傷的事故,這個習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繼續堅持了。

4、正月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的忌諱,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做不吉利的事,總之一切都要吉利,爲新的一年求個好的開始。有趣的是年七年級這一天,家長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牀,那樣不吉利,很多家長會在睡覺前叮囑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懶覺的小孩兒家長可就沒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罵,只能由着他了。

5、在該地區走親友非常的普遍,年八年級是回孃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隨着父母去拜見外公外婆。從年八年級開始,家便忙碌着走親戚了。爲了避免客人來了主人卻走親戚去了這樣的尷尬情況,一般會約好某一天去某人家裏拜年,這樣家才都方便安排。

6、當然了,壓歲錢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晚輩也會給長輩錢,但不叫壓歲錢,只能說是晚輩的一點心意,孝敬長輩的。如果初次帶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話,幾乎會收到所有長輩的壓歲錢。初次隨父母走親友的嬰兒也一樣,不光長輩給,已經工作的哥哥姐姐也會給壓歲錢。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和全國其他地方的習俗相差不,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吉利的好彩頭,爲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民俗調查報告5

告別了20xx年,我們迎來了讓人興奮的20xx年。在春節中,大街小巷都掛上了火紅的燈籠,千家萬戶都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春節是個人人皆知的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祖國的東西南北,流傳着許多的民俗!

貼春聯、掛燈籠、煮餃子、吃團圓飯……

東北一帶過年流傳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

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着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陝西的民俗有許多:推上碾子壓糕面,趕着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麪,炸油糕。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裏裏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裏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

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秧歌拜年也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

湖南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着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爲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山東德一帶是:

臘月23謂之小年。竈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掃屋子、院子。

臘月26、27蒸饅頭、包子、黃面。

臘月28炸魚、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臘月29燉肉。

除夕上香、貼春聯。中午12點之前請老的少的家來。然後點鞭炮,一家人吃團圓飯。下午包餃子,晚上點鞭炮吃餃子。晚上繼續包餃子,守歲。零點放爆竹。大年七年級4點多起牀煮水餃,煮熟餃子都是先上供,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再吃餃子。

八年級開始走親訪友,先姥姥、姑親孃姨、丈人家。初六後朋友。一般初六飯店開

業,同學朋友聚會。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民俗調查報告6

一、調查時間:寒假期間

 二、調查對象家鄉人民主要是村裏人

三、調查方式:

採訪式調查,查資料,親身實踐

一、調查目的

1、圍繞風俗習慣、民間建築、方言土語等主題,指導學生通過網上調查、社會考察、採訪等方式和收集相關資料等方式瞭解家鄉傳統文化。

2、引導學生通過對身邊傳統文化的調查瞭解家鄉的傳統文化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特色,並在活動中受到

3、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活動成果,互相學習,增強彼此對傳統文化的瞭解。

二、調查內容

1、風俗習慣

下面是有關春節時候的習俗,雖說小打小鬧,但也是地方的風俗吧。大年八年級上午,各村民在村領導的帶領下,打開祠堂的大門,把裏面供奉的觀音壽星公公等神仙擡出來,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裏輩分較大的前輩們將其擦洗乾淨,再給他們一番仔細裝幀。神門便被打扮的光彩奪目。隨着他們便在鞭炮嗩吶聲中被請入到專制的木架上,將木架放入一頂裝飾的十分漂亮的木轎裏,由村裏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擡圍繞遊走。後面通常跟着浩浩蕩蕩的觀看隊伍,尤其是孩子們喜歡跟隨木轎追打嬉戲,場面甚爲熱鬧!木轎過處,人皆歡喜!當然你還可以請他們到你家停放一會兒,但你必須不停地放鞭炮,還得包紅包,圖的一個吉利。這些財務便充當村費 ,供以後一些農節開支,爲各種村裏活動提供保障。

農事安排在農村很講究的。我們村要過農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勞作。發試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時,各家各戶先要開秧門,下田栽禾苗時秧不夠。不能互相用手遞秧,栽不贏後面的人拋在田中間叫吃田螺。我們這有種特產紅桔,紅桔產區採摘紅桔時,摘桔人不能喝酒,還得剪指甲,並要用木製馬梯來摘。

我們還有飲茶風俗,以擂茶最爲顯著。擂茶是我們新干一枝獨秀的奇葩。過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現在已被新干大多數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譚丘。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陶製的擂鉢,抓一把綠茶放入鉢內,我一根半米長的擂棍將茶搗碎,邊擂邊不斷的給鉢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也可以。直到鉢中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同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藥用。

除此以外,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新干蓮花落又稱爲落離蓮或者搖錢樹,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內容多爲勸世人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爲主。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效。

2、方言土語

下面是一些吉普方言,也就是我們吉安人說的話。我們肉不說肉,說妞。玩不說玩,說些。吃不說吃,說掐。掐不說掐,說撅。說不說說,說挖。掰不說掰,說缺(第四聲)。丟臉不說丟臉,說跌股。喜歡不說喜歡,說做新。很棒不說很棒,說接棍。倔強不說倔強,說熬咧。閒聊不說閒聊,說唆泡。算了不說算了,說脫卵。要命不說要命,說休命。傻X不說傻X,說大八神。聊天不說聊天,說缺牙膏。騙人不說騙人,說打啞哇。完蛋不說完蛋,說切裏貨。開小差不說開小差,說過陰。倒黴不說倒黴,說草捏(造孽)。做什麼不說做什麼,說組咋過。噁心不說噁心,說膩(第一聲)卻。很不說很,說幾哦。你做夢不說你做夢,說你想粉吃。瘋瘋癲癲不說瘋瘋癲癲,說懂懂黨黨。亂七八糟不說亂七八糟,說哈死巴人。你騙人不說你騙人,說你奉鬼嘖閻王。傻了吧唧不說傻了吧唧,說神頭得腦。 顧左右而言他不說顧左右而言他,說嘖七嘖八。欺負不說欺負,說掐色。 、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髒不說髒,說瓜啦煩不說煩,說nia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髒不說髒,說瓜啦煩不說煩,說nia吉安人做不說做,說自說暢銷不說暢銷,說跑火!說好不說好,說掐尬說舒服不說舒服,說撒火

3、民間建築

新干寶塔山七級狀元塔位於105國道旁,是爲了紀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諱,敢疏小人,爲當朝做出了豐功偉績。也是爲了激勵廣大新干學子端正態度,積極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學知識爲國家做貢獻。青銅文化公園和大洋洲青銅博物館都展示了商朝時候的文物。極大地深化和推動了江西對殷商文明的認識與研究,還有利於考古工作的進行。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關於風俗習慣結果的調查分析 通過上網查資料、向父母請教等方法瞭解了家鄉的傳統節日,以及相關的文化習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2、關於方言土語結果的調查分析 通過平日收集的一些較爲典型的家鄉話,瞭解到我們家鄉方言的獨具特色,吉普話也可以說是贛方言的主要來源之一。隨着普通話的推廣,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講家鄉方言。因此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若干年後,地方方言可能就會消失。

3、關於民居建築結果的調查分析 在活動中,我們參觀的建築不僅讓我們瞭解了家鄉的建築特色,而且瞭解到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們也發現這裏的文物急需要保護,希望我們的政府和羣衆積極加以保護。

四、體會總結

這次關於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活動可以加強我們學生與社會的聯繫,加深學生與社會的瞭解,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接受更多的鍛鍊。並更深的瞭解了家鄉傳統文化且對我們學生也優秀教育指導作用,希望廣大學子積極行動真正領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俗調查報告7

調查時間:

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

爺爺奶奶家

調查渠道:長輩、網絡、書籍

調查方法:

向長輩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

調查結果: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爲一“年”,五穀豐收爲“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衆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爲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爲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塣大。

XXXXX

x年級x班

調查人:xxx

民俗調查報告8

1 前言

2012年10月12日,爲了更好的瞭解西江苗寨的古鎮歷史和民俗文化,爲古鎮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構想,旅遊師101全體同學與兩位老師驅車前往位於貴州省凱裏市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四小時車程過後,我們終於到達了這個風景秀麗令人如此如醉的苗寨古鎮,開啓了我們爲期兩日的旅程。

2 調查點狀況

西江位於凱里的東南,從雷山路口折向東北,是凱里周圍規模最大的苗寨,約有1000多戶人家,所以稱爲千戶苗寨。苗寨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腳樓,都是用楓木搭成,依山勢向兩邊展開,暗紅色的楓木板壁在夕陽照射下一片金黃,如果遊客秋天來此,可看到屋前屋後的巨大楓木紅葉片片,豐收的景色真的很美.西江還有遠迎聞名的銀匠村,銀飾製作巧奪天工。西江千戶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繡,製作相當精美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名揚四海。一座露天博物館,展示着一部苗族發展的史詩成爲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

3 具體調查內容

我們通過這兩日的遊玩和考察,不論是閒逛在古鎮街頭,購買古鎮刺繡特產,吃長桌宴,喝苗家米酒,聽苗姑娘唱祝酒歌,夜幕降臨時登上觀景臺瞭望古鎮美景,晚上與三五好友跳舞狂歡,在吊腳樓裏一覺睡到天亮,每一種玩法都各有各的趣味。我們身在其中,身臨其境的感受苗寨的獨特氛圍,遊玩的同時也注意到西江苗寨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

1別無選擇,發展是西江苗寨唯一的出路

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看,西江保持它的原生態是最好的,可是西江不僅僅是個只有物質組成的村寨,它是由人組成的,所以我們不得不站在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保護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代代相傳的文化形態,社會在發展,西江人民也需要發展。所以旅遊開發必然成爲西江人民發展的需要。旅遊師把雙刃劍,固然有許多的缺點,但卻也是西江必然要面臨的選擇。從前的西江還是農耕民族,以種植水稻爲主,基本能夠自給自足,但是現在,由於外出打工面對社會的人越來越多,受到外界的誘惑也越來越多,對錢財的需求也加大。那麼錢從哪裏來,很明顯,發展旅遊業是促進西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似乎是西江人民致富的必然途徑。西江是聲名顯赫的名鎮,有一千多戶人家,極具旅遊價值。

2保護傳統文化是西江旅遊發展的前提

那麼到西江究竟要看什麼,西江的自然風光本身就是很美的,貴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開車經過雷山梯田也是十分震撼。但是西江的民俗風情更美,各種各樣的苗族風情諸如建築,服飾,銀飾,刺繡,蠟染齊聚一堂。最值得一提的是規模宏大的苗族建築,第一次見到的話一定會被這樣粗獷古樸純美大方的成片建築盛景震撼!它不是孤零零的一座,而是和大自然融爲一體,小徑,菜地,堡坎,草樹穿插在寨子間的縫隙中。西江的美正是美在它的古樸自然,它作爲旅遊資源的魅力也正在於此,因此,西江旅遊發展的前提是保護好傳統的民族文化。

4 調查體會及收穫

2012年10月12日,在宋曉紅老師和羅健老師的領導下,我們來到了西江千戶苗寨,進行了兩天一夜的旅行。我們不只是遊玩,還是帶着任務來的,對於西江旅遊資源的開發與發展,我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西江旅遊資源豐富大家都有所耳聞,那麼在這次遊玩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哪些西江在旅遊開發中的問題呢?

1旅遊紀念品獨特性不夠

全國西南地區不止貴州有苗寨,廣西雲南湖南四川都有,那麼爲什麼我們非要來到西江呢?除了風景需要有足夠的獨特性,旅遊紀念品和宣傳品也十分重要。獨特的紀念品是宣傳景區最好的載體和工具。在西江,青巖等等許多古鎮我發現許多旅遊紀念品都是重複的,銀飾都是那些銀飾,樂器也是那些樂器,照相的景點也基本差不多,還好西江有銀飾村,不然就要和萬千古鎮的銀飾混爲一談了,我們需要旅遊紀念品可以讓遊客過目不忘,極富紀念意義,在饋贈親友的時候顯得別緻大方同時又爲景區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吸引更大更多的客源。所以我認爲西江的旅遊紀念品應該用心打造,爭取讓人不僅僅是眼前一亮,甚至要久久不能忘懷。

2現代化娛樂設施對傳統民俗風味的衝擊過大

在西江的夜晚,我們很多年輕人選擇了酒吧和KTV等都市氣息濃厚的娛樂場所,當時只圖熱鬧好玩,回來後仔細想想,又覺得有些不妥當。西江珍貴就珍貴在它的古樸靜謐,而許多酒吧K歌房的存在卻使古鎮的夜晚變得喧鬧不堪,苗家米酒是一種會客禮儀,但是絕不是要人貪杯大醉。我們來到古鎮,或許應該拋卻繁華都市的喧鬧,靜靜享受古鎮的寧靜就好,那些太過現代的東西,終究是和古鎮的氣質不搭配的。

3古鎮氛圍的營造不夠

爲什麼同樣是古鎮,同樣規模宏大歷史悠久,麗江就能受到無數人的追捧?我們西江在旅遊資源方面絕對不比任何地方差,只是在旅遊開發之後,原本濃郁的古鎮氣質被不知不覺的沖淡了,西江要怎麼做才能讓遊人不僅是走馬觀花,而是真正想要居住在此次好好感受古鎮風情,留連忘返呢?這也是個值得衆人思考的問題。

4旅遊項目不夠多樣化

除了逛,吃,住,喝,買,還有沒有什麼別的旅遊項目能讓遊客發自內心的感受苗族的風情呢?要想拒絕走馬觀花的遊人如織,打造真正宜居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還需要開發更多更豐富的項目讓遊客深刻的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5門票收費太高

西江的門票是100元一個人,這個價格還是有些高了。應該拒絕用門票創造收益的景區經營模式,把目光放長遠一些,用其他更精彩的旅遊項目刺激旅遊消費,門票價格則可以適當調低,把景區的門檻調低,反而可以刺激更多的人來到景區,創造更多的收益。

如何利用西江豐富的旅遊資源,建造一個爲旅遊者能夠流連忘返的西江苗族生態旅遊呢?我在這裏提出一些建議:

1.讓遊客深刻感受苗族文化。西江是全國最大的苗寨,讓遊客感受苗族文化是西江旅遊的賣點之一。苗族文化大致分爲顯性和隱性部分。顯性就是很明顯能夠感受到的,比如服飾、歌舞、建築等。隱性即是遊客從表面上感受不到的,比如苗族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觀念、苗族宗教的象徵符號等等。爲了使遊客能夠感受到苗族獨特的文化內涵,既要讓遊客感受顯性文化,也要將其隱性文化賦予其形式,讓遊客真正地理解和感受。

2.讓遊客親身體驗苗族文化。每位遊客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西江在進行旅遊文化建議是,應從遊客固有文化的角度考慮,讓遊客觀賞接受體驗苗族文化,比如手抓苗族喜歡吃的糯米飯,也可以讓遊客到一個苗族農家中參與自作酸湯魚的全過程,讓遊客參與到苗族村寨的生活習俗中,這樣就能滿足遊客體驗異樣生活的願望。

3.讓遊客真正留念苗族文化。遊客每到一個旅遊地,都希望得到幾樣可以留念的紀念品,這些紀念品也是一種旅遊宣傳品,它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到苗族村寨來旅遊。當然,紀念品一定要具有特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隨處可見可買的。比如是能代表西江村寨吉祥物銀飾品、刺繡、圖騰,一些特有或具有象徵符號的植物,可以製作成標本等等。

這次的旅程非常愉快,我們寓教於樂,既學到了知識,又觀賞了迷人的景色,深刻的感受到了苗家的風情和文化,遠離平時生活的城市,來到這裏感覺心靈得到滌盪和淨化。從中,也引發了我們很多思考,也增進了同學之間和老師的感情,這樣的機會非常難得,我在其中得到許多思考和體會,也發現我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下一次的社會實踐,我想我們會做得更好。

民俗調查報告9

調查目的:豐都縣城十年變遷帶來的變化調查

調查時間:2012年春

調查地點:重慶市豐都縣城

調查形式:實地參觀,社區訪問,上網查詢資料

人員組成:本人

我第一次到豐都縣城居住還是在1998年的時候,我記得那年長江大洪水,水淹了我國小(豐都第一國小校)的籃球場,也淹了“商業場”,只有“鬼腦殼”還佇立在那裏,我還記得,那一年剛修好了豐都長江大橋,家人載着全家去看長江大橋的夜景燈光由於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北岸縣城將不得不拆除而移建至南岸三合鎮(後改名三合街道)03年左右,新縣城就基本全部竣工了,然而10年過去了家鄉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現對豐都縣城10多年變遷的調查如下:

(一)交通的變化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10多年前,那時長江北岸的民衆要到長江南岸除了坐船以外,就是搭乘長安車,然後長安車再通過中型運輸船運到長江南岸。就在98年的時候,長江大橋的正式通車改變了這一尷尬的交通條件而前年(2010年)開始,豐都長江二橋也正在修建了,上次回家就能看見橋墩差不多要建好了。當然還有鐵路也正在修建,鐵路的修建,將開啓豐都嶄新的一頁,因爲之前豐都是沒有鐵路的。同樣是2010年,我們縣城也改成公交車的模式了,長安車的“上車一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當然,日常最基本交通工具的改變不代表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好事,大多數人認爲它並沒有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公交模式更加正規,少了黑車,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也降低了不少,同時因爲車輛數目的相對減少,使得交通更加暢通。10年來,道路的質量也有顯著提高,從老縣城的四車道變成了八車道,從水泥公路變成了柏油路。這些變化對經濟的增長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時不言而喻的。

(二)城市規劃與建築的變化

10年前,八九層樓的房屋對我們而言就是相當高的了,因爲爬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0年過去了,隨着電梯的產生,二三十層樓的建築也拔地而起,漸漸看上去有點現代化了。衆所周知,豐都是一個旅遊名城,鬼城名山就是位於長江北岸的,但是因爲三峽工程的需要,縣城搬至長江南岸,而以前的老縣城將被拆除,因爲漲水的緣故,鬼城名山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名山入口的公園將不得不被夷爲平地。不過,最近兩年,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耗資數以億計,對整個鬼城名山施行整改和修護,將原來老縣城遺留下來的位置改成了小的山坡,和嶄新的名山大廳,“玉皇大帝”的巨型建築也從原先的白色重新粉刷,不過改成了黃色。除了名山景區,縣城周邊一直在擴建,把之前的興義鎮的地盤改成了工業園區,很多工廠應運而生,大大增加了我縣人口的就業率,同時也促進了我縣的經濟快速增長。而北岸的名山鎮,也在不斷擴建得更加城市化,由於是老縣城的所在地的延伸,與新縣城一江之隔,所以爲了促進長江兩岸人民的交往,將名山鎮改成了名山街道,同時正在修建了縣城與名山街道城區直接相連的長江二橋。當然,縣城其它的規劃也有很大的進步,比如修建公園,娛

樂設施等等。

(三)生活水平的變化

談到生活水平,不得不先稱讚改革開放的英明抉擇,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等等因素,使得我縣普通民衆的生活質量在10年間,產生了質的變化。10年前,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一般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時才能吃到,即使那時的肉類價格數字比現在低很多,當然,我們都知道是物價的緣故。然而現在,據我調查,吃不吃肉對於大多數城市家庭而言,只是想吃與不想吃的問題。超市的產生也使得各種外地的蔬菜瓜果等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許多工業產品也不是10年前所能比擬的,尤其是電子產品。許多家庭也都有了私家車,甚至有些暴發戶等等還有跑車。各種各樣的名牌服飾也如雨後春筍般在人羣中出現。10年的生活水平的顯著變化,離不開當初縣城的搬遷爲全縣人民帶來的機遇。許多人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大腦發家致富,不僅僅修建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也爲別人的生活帶來了福利。

(四)教育程度與設施的變化

10年前,我縣的學校並不如現在多與好,這是每個城市都顯而易見的,對於豐都這個貧困縣而言,更是如此。隨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越來越多的孩子家長願意讓孩子學習完學業,成績好的還可以進入更好的學校去深造,而不是像10年之前那樣選擇讓孩子輟學而外出打工。10年之前,我縣只有一所重慶市級重點高中,然而現在,除了豐都中學外,多了一所豐都第二中學也成爲了市級重點高中。以前我縣的學校基本是沒有足球場的,唯一一個能算得上是足球場的(後壩),還是豐都中學、平都中學、育才國小、桃李國小與政府機關所共有的。而現在連國小都有了足球場,比如我的母校豐都第一國小校,更別提國中甚至高中了。現在多媒體設備也逐漸進入了各所學校,10年之前教室是除了黑板、桌子、板凳、燈、電扇外,幾乎沒有其它的先進設備,現在有些教室還有空調,不過這還沒有普及,畢竟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何況沒有多大的必要。各種體育設施的修建,也使得同學們的課餘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

毫無疑問,通過十年的發展,豐都縣城發生了可謂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相信,在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與政府的大力幫助下,豐都縣城明天會更好!

民俗調查報告10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 、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民俗調查報告11

摘要:東山瑤是全州縣當地民俗文化色彩最強烈的一個少數民族,基於此,筆者去到東山鄉清水村,對當地居民進行了一次關於當地瑤族居民對東山瑤文化了解情況的採訪調查。經調查得知,當地漢化情況相當嚴重,許多村民對東山瑤的民俗一知半解,甚至有部分村民處於“一問三不知”的狀態中;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對學生在當地民俗文化的普及方面下得功夫不夠,這很容易造成當地文化的流失。

一、 東山瑤特色民俗的現狀

(一) 崇拜、宗教信仰色彩減弱,祭祀活動簡化

東山瑤的崇拜分爲兩類: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爲道教,表現形式是祖師崇拜。

1. 村民對崇拜的理解以及爲之付出的行動 (1)自然崇拜

東山瑤以前盛行的自然崇拜對象包括:雷神、樹神、石神、水神、火神等等,其中對它們崇拜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爲生產力水平低, 不能夠科學的認識農作物生產的過程與結果,只盼風調雨順,能有好收成。因此,村民對“天神”的依賴與寄託比較嚴重。比如,東山瑤在天象崇拜中,最爲崇拜雷神。東山瑤先民認爲雷神主宰上天,稱爲雷公。雷公可布雲行雨,可主宰旱澇,喜則賜益人們,怒則降禍危害人間;下雨前先有雷聲後有雨點,是雷公從天河取水噴灑凡間;洪水滔天,大地澇災是因爲雷公怪罪人間。當地有如下說法:偶有傷風敗俗之舉,村民相信雷公會懲罰他們;有糾紛難斷之事,村民往往跪對青天,向雷公起誓,誰要是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就遭雷劈??村民對天象的認識淺薄,對“天上的神靈”特別敬畏。又如,東山瑤樹神崇拜源於採集經濟時代對果實的祈求及對生命的渴望。古樹尤其是數百年的古樹在東山瑤心中爲神樹,認爲它或爲神之居所,或爲靈之依附,對古樹很崇拜。舊時東山瑤村大都有古樹,絕對禁止砍伐,不準在古樹下撿枝,更不準在樹旁說褻瀆的話,違禁者,須殺豬請巫師向樹神謝罪。後來,村民在除夕之夜祭拜古樹。

根據附件一中崇拜一項,所有的採訪對象都不知道東山瑤的自然崇拜內容。這體現出,現在,自然崇拜逐漸被人們遺忘。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關於生產技術知識的推廣與普及,村民對“神”的敬畏逐漸減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相信科技的力量,而不是依賴“神靈”給的“風調雨順”。

(2)宗教信仰——師公崇拜

東山瑤道巫崇拜與漢族古代宗教有着一定的繼承關係。具體說來,它起源於殷周時代的巫術和戰國秦漢時代的神仙方術。東山瑤先民信仰道教,是從古代神道而來。東山瑤道巫崇拜實質上是道教的內容,也就是道教信仰問題。

師公的角色延續至今,但其功能弱化了,地位也隨之降低。目前,師公的出現不是爲去世的老人做道場,念悼詞,就是在盤王節上做法。

從採訪記錄結果來看,只有年紀較長的人才知道師公這一說法和作用,但他們並不知道師公是屬於道教的。東山瑤的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的現象。而這一宗教信仰是要保留還是大力發展呢,交給時間來決定吧。

(3)現代祭祀方式

一般,村民都會在春節、清明節時祭墳,即到墳墓前進行祭拜。除夕前幾天,全族人約定時間,一起去祖上祭祀,當地叫“封歲”。清明節時去祖上祭墳叫“掛山”。在鬼節(當地叫“七月半”),村民會在家附近選一塊空地,用石灰粉畫一個圈,吃完晚飯後,在圈裏燒“紅盒子”(把紙錢按一定格式卷好,放進一種特殊製作的盒子裏面。因爲該盒子的蓋是紅色的,所以稱之爲“紅盒子”)。據第五號採訪對象的訪談記錄可知,祭祀時間有很多,而一般人主要在春節前夕、清明節、鬼節進行祭祀活動,可見祭祀活動已簡化了。

祭祀的目的就是爲了紀念祖先,只要把先輩放在心裏,尊敬他們。其實不用每年進行很多次特別複雜、繁瑣的祭祀活動,有春節“封歲”、清明“掛山“和七月半就夠了。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快速的中國,青年都在外謀生,發展,很難抽出時間回到故鄉進行祭拜活動。

崇拜、信仰意識的淡化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發展的影響,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社會不需要的,自然會被淘汰。祭祀活動的減少與簡化,是建立在生產力與科技發展而實現的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古代的一些文化不得已的被社會淘汰了。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將東山瑤的崇拜、信仰的起源、發展與影響詳細的記載在冊,流傳下去。這是文化的傳遞的需要。

(一) 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溝通加強,飲食文化豐富 1. 東山瑤部分特色飲食介紹

(1) 飯食

東山鄉地處石山區,大部分地區只適宜種植玉米、紅薯、高粱、粟米等農作物。當地人主要將玉米、紅薯、鏟仔、高粱等雜糧精粗搭配而食。炒麥、炒米、炒蕎麥、炒玉米,炒作簡單,攜帶方便,省時間,省柴,省水,爲居家起行必帶食物。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與外部社會接觸增多,雖然東山地理位置偏僻,居住在東山的人們因地制宜,在食品的製作方法上下功夫,也有很多不錯的美食。

甜紅薯:將紅薯在霜期到來前收回,曬乾或風乾,半月後,置於竈邊或是地窖裏,自然糖化,便得甜紅薯幹。

冷頭公:將成漿聚粒未老化前的玉米浸於適量清水,用石磨磨成漿液倒入鍋中煮熟,佐以瓜葉苗或是其他蔬菜,是仲夏食品。

五家和飯:每年三月花開,葉香襲人,瑤民採摘回家,放入水中煮沸,水呈黃、紅多色,將渣撈出,取水浸染糯米,蒸熟五色合成“五家和飯”。

(2) 酒習

當地人飲酒特別厲害,不僅是經常喝,甚至一日三餐都喝,而且每次都能喝很多。這是生活環境造成的。東山海拔高,山高寒氣重,人們要依靠酒來驅寒;雨多,喝酒發熱,防止風溼。

東山瑤會吃酒(因爲當地喝酒都是大碗的喝,喝很多,所以叫“吃酒”),更會喝酒。米是自家產,酒藥自家做。方圓百里傳爲佳話:“東山糟酒天下好,走遍四方難得找。一碗兩碗不夠癮,四碗五碗還想要。”

當地酒的品種分爲:糟酒、水酒、燒酒、生酒、熟酒、冬酒、年酒、老酒等。

按酒俗文化分類有婚禮酒,生日酒,節日酒,紅喜酒,白喜酒等。 當地酒習文化堪稱一絕。

(3) 飲食文化的發展——多樣化

生產水平越來越高,農作物的生產更多樣化;交通越發便利,東山瑤民與外部溝通更爲方便與頻繁。這使得瑤民們的食材選取與製作方法的選擇更爲多樣化。此次,筆者去到清水村,也見證了這一點。

在“特色食物是什麼”這一問題上,被採訪者難以說出有什麼特別的食物,大致相同的答案就是酒。對比上文介紹到的一些特色飲食,可以看出,除了自家釀造的酒比較特別,其他食物與外界總體上一致。也就是說,當地飲食文化多樣化,逐漸與外界同步。

在市場經濟發展了多年後,物品交流頻繁,在本地市場上可以輕鬆買到各色各樣的商品。

二、 問題分析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文化、商品的交流越來越便捷、越來越頻繁。外部的文化時刻影響着東山瑤的文化,外部的商品也充斥着東山市場。而人們在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更願意接受外部較先進的文化與更豐富的商品。在傳統與先進的比較中,大部分東山瑤民都選擇了後者。這也是許多東山瑤文化已經流失和逐漸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說,人們首先追求更好物質生活,是人類發展的需要。我們不能責怪當地瑤民選擇更好的物質生活,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

三、 如何實現東山瑤傳統文化與當下文化的共贏

人類對物質的不斷追求必定會使人們逐步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導致傳統文化的消失。這是一件特別遺憾的事情。那麼,如何實現保留傳統文化與追求物質文化的雙贏呢?

(一) 建設文化生態園

由地方政府組織建設東山瑤文化生態園。地方政府與國家共同投資,同時可以籌措社會資金,在歷史建築保存較好的地帶建設一個宣傳當地傳統文化的園區。這裏可以向人們展示特色的建築、服裝、食物等民族文化。工作人員是當地居民,他們白天在園區上班,晚上回家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樣一來,文化既得到宣傳與保留,也不衝突當地人們對更發達的物質生活的追求。

(二) 加強對當地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文化得不到傳承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在教育上較強宣傳。根據採訪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瞭解更少。筆者認爲,教育部門非常有必要在課程安排上做出改變。譬如,當地教育部門組織專業人員自編適合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的教材,從國小到中學不斷加大難度,豐富內容。如此一來,不但傳統文化得到傳承,這些學生也會因爲豐富的文化而更加熱愛家鄉。

其實,能夠實現共贏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願意做,肯做,一定能成功。 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的鋪路石,我們要不斷拾起後面的石子鋪到前面,這樣才能走的更遠。

附件一:當地部分瑤族居民對東山瑤文化了解情況調查表

民俗調查報告12

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視不得也小看不得,這麼重要的事,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而婚禮作爲重中之重肯定也不會可以輕視,隆重婚禮上的各種各樣的禮節和習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禮特色因地區、時間而有所不同。因而,前幾天我就採訪了室友林樾同學,瞭解了杭州市的婚姻習俗,雖然中華民族的婚禮很多習俗與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個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色。下面我就來介紹下杭州市的婚嫁民俗文化。

首先簡單介紹下杭州市,杭州是座美麗的城市,也是個旅遊勝地,以西湖而聞名中外。因爲是大城市,所以思想解放的也比較早,從他父輩開始就不再是包辦婚姻,已經是自由戀愛的時代了。他講他的爸爸媽媽就是自由戀愛的。對於包辦婚姻的流程他也不太瞭解,所以這就只介紹自由戀愛的婚禮流程。

一、婚禮前準備

首先肯定是雙方都見過雙方父母,雙方父母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結婚,雖然不再流行媒妁之言,但是父母這關還是必須過的。現在的父

母都比較開明,應該都不會有太大問題。然後父母要談聘禮跟彩禮的事,在南方城市大多不再流行下聘禮、回彩禮了,一般都是男方買房,女方負責買點家電或者裝修新房,這要看雙方父母怎麼談了。談妥之後,定下婚禮日期就可以通知親友了。這期間主要男方負責找酒店、婚禮策劃等準備工作。

二、接新娘

結婚當天,男方要去女方家接新娘。接新娘用的車隊可以租借,有的爲了有面子,去租借大量豪車作爲接新娘的車隊,也有的喜歡創新,用自行車車隊,還有用公交車,出租車的。我室友林樾就見過出租車車隊接新娘的,男方是出租車司機,所以用了大概五十輛出租車作爲迎親車隊,他講還見過有人用船隊從水路航道接新娘的。我個人倒不同意花大價錢去租借豪車名車,有創意的想法更好更實惠更難忘。此時,女方早已在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了。女方的閨蜜好友們還有一個任務:堵門。他們要準備一些小遊戲來捉弄新郎官,也算是調節氣氛。遊戲多種多樣,一般都是些無傷大雅小遊戲,比如讓男方大喊“我愛你,xxx(新娘的名字)”,直到新娘聽見,當然此時新娘會裝作聽不到,直到感覺新郎累了。新郎也要準備一些煙糖和紅包給女方的親友閨蜜,不然是絕對進不去的。也有堵門鬧得不愉快的,林樾講他們那有人把新郎給折騰死了,結果喜事喪事一起辦了,我也在網上看過一條新聞:新郎接親遭堵門,女方閨蜜把鎖住新娘房間五把鎖的鑰匙跟水一起凍成冰塊,大冬天的,讓新郎在懷裏捂化,結果新郎憤然離去,婚禮成了笑話。其實這種情況新郎是不能生氣的,畢竟大喜日子,

女方也不該太過分的。過了這關,新郎就可以把新娘接去酒店,準備婚禮了。

三、婚禮進行中

婚禮進行幾乎已經全部西化了,過程也都差不多,在此就簡單介紹一下:主持人介紹男女雙方及其父母和重要嘉賓→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新人父母上臺→新郎新娘交換戒指→三鞠躬→新人給父母敬茶→雙方父母代表講話→雙方父母退場→新人開香檳、切蛋糕、喝交杯酒→婚宴開始新郎新娘退場、速食,新娘換禮服→新郎新娘逐桌敬酒→宴席結束,賓客與新人合影。這時候也就下午兩三點,可以帶賓客去棋牌室娛樂,也可以找地方休息聊天,也可以讓賓客回去。等賓客回去新娘新郎也都累了,可以休息一下,準備晚上的活動。此時,男方家人負責清點禮金及婚宴花費,同時也要準備晚上宴請幫忙的親友。

三、晚宴及鬧洞房

參加晚宴的一般都是婚禮期間幫忙的,所以大多都是親近的親友,也不會太多,新郎新娘都可以入席,待晚餐結束,清點好物品,就可以回去等着鬧洞房了。

鬧洞房是中國傳統習俗,城市民俗也保留了下來。鬧洞房原爲驅逐妖魔,增加人氣,故又名“暖房”。但現在有些地方卻把它演化爲耍流氓的工具,鬧洞房用些小遊戲調節氣氛還是不錯的,就是怕過了頭,網上這些事故多了去了。所以,鬧洞房還是文明點好,氣氛到了就行,不能太流氓。

鬧洞房結束,婚禮也就結束了,剩下的就是小兩口好好過日子了。

民俗調查報告13

調查時間:

xx年2月16日

調查地點:

紹興市

調查方式:

上網查找,詢問父母

風俗是世代相傳的文化,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生活習慣。只有全方面瞭解一個地區的風俗,才能融入到這個地區生活。爲了全面瞭解家鄉的風俗習慣,我深入的做了一欠春節調查報告。

1、掃塵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佈新爲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民謠說:“二十四,掃塵日”。此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用青竹葉與柚子葉綁在杆上,清掃屋頂天花,牆壁的塵垢蛛網。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着美好的願望,是中國獨特的文字形式。當人們在自己家門口上貼春聯或貼幅字時,就意味着春節即將來臨。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每戶人口都會挑漂亮的紅春聯貼在門上,迎接春節的氣氛,並辭舊迎新。

3、守歲

守歲是中國民間除夕的習俗,又稱點歲火、敖年等。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爲除夕夜燈火整夜不滅,據說這樣過後,就會使家裏財富滿滿。守歲也指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來。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是獨特的中華民族特色。春節期間,我們漢族大多數以活動表示慶祝。這些活動都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調查人:xx

  xx年2月16日

民俗調查報告14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xx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爲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爲"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爲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民俗調查報告15

題目:體驗民間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系部名稱:中文系專業:漢語言文學年級:大二班級:漢語言《1》姓名:xxx

實踐單位:周口淮陽鄉村

實踐時間: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實踐目的:爲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生活的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在農村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個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對農村的瞭解進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對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幫助下,瞭解了我們那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習俗。我又和朋友調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然後對節日進行了記錄。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周口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農村的過年習俗其實和城市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竈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竈。我們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掃塵

臘月二十四,爲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乾淨,爲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蒸饅頭:舊時爲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爲春節祭祖用,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爲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 “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

農村還有一些地方喜歡把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爲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爲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我們那裏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水果等,這些不僅是我們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我們那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爲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守歲與“年夜飯”

我們那裏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過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爲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七年級八年級不掃地

大年初

一、八年級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爲“壓歲”。九年級纔開始挑水。大七年級早上我們那個地方,要起的很早。起來之後要放鞭炮,燒香,吃飯,拜年。

拜年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況下家裏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要給老人磕頭的。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七年級上午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七年級要在父母家過年,八年級九年級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七年級不出門、八年級拜家庭、九年級初四拜丈人”之說。

串親戚

從八年級開始大家都要走親串友了。八年級我們有外甥要去給舅舅拜年,在我們那裏舅舅說話是比較有權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給舅舅拜年。在九年級閨女回孃家,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帶很多東西去孃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餃子,吃麪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吃麪片,是爲了補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財神爺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來的比較早,因爲正月初六是搶財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爲了今年生意興隆,多掙點錢。

正月初九是老天爺的生日

在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視。起來洗刷完之後要燒香,祈福希望老天爺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從初九一直到元宵佳節。大家似乎沒有什麼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親戚。元宵佳節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麪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麪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麪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裏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皁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還有在元宵節大家都喜歡放煙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團團圓圓。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裏的男人帶着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爲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裏給家裏竈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蝨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但是呢!現在生活都在變化好多風俗都已經被遺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大人才能記得。

實踐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們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我們的過年的風俗文化在慢慢的發生着變化。一些細微的變化使我們的春節文化,慢慢越來越淡。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爲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爲,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爲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爲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觀的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我們要具體分析。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着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衆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羣衆抵制的。而我們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爲……

標籤:民俗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