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民俗調查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民俗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調查報告

民俗調查報告1

【調查人員】:xxx

【調查時間】: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

【調查地點】:xxx鳳翔鎮

【調查方式】:實地調查尋老人查閱資料

【調查目的】:爲響應學校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我們對家鄉春節文化民俗民風展開了調查,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對xxx農村春節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並形成文字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爲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調查內容】農村新年習俗和禁忌

【前言】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千百年來在每一個華夏子孫心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差異。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亞市過得新年,年七年級不吃餃子吃年糕,意爲“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哥哥所在的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遠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米、羊肉、葡萄乾做成的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麪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我從小生活在xxx,記憶中每逢除夕、年七年級都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年七年級吃餃子則是爲了一年交好運。餃子形似元寶,所以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裏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裏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的在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中國的文化博精神,正因爲各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

在xxx地區正月期間的飲食有着豐富的含義,臘月初八,我們稱爲“臘八”,在這一天早上,我們要吃臘八粥,教育後人不忘勤儉。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稱爲“辭竈”這一天要吃水餃,掃除,祭拜竈王爺,來保佑新的一年裏豐衣足食。

臘月二十九清晨上墳祭祖,去上墳的都是家裏的長者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祭祖一般沒有女性這逝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除夕即年三十,這一天就是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和福字,xxx農村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裏有人去世是不能粘貼春聯的,去世三年纔可以張貼春聯。除夕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菜餚中必須有魚預示着年年有餘。守歲,在十二點時吃餃子,燃放最長的鞭炮,接財神。春晚成了全國家家戶戶的盛宴。

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年七年級,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早餐要吃素餃子,吃過早餐開始走拜年,這是小孩最高興的一天可以收到壓歲錢。年七年級有個禁忌就是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正月九年級稱爲莊稼會,如果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裏就會五穀豐登,糧食滿倉。初五被稱爲元寶日,這一天吃餃子,在新的一年裏會興旺發達,財源滾滾。初七被稱爲“人七日”這一天吃麪條預示着人小孩會身體健康,無病無災。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也稱上元節,有觀燈吃元宵的習俗,所以我們都叫元宵節。

在我的家鄉還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正月禁忌剪頭髮,據說剪頭髮方孃家舅舅,意思是正月裏剪頭髮對自己的舅舅沒什麼好處,記得小時候媽媽就不讓我剪頭髮,現在我長了,社會也進步了也就沒有這樣的做法啦。我還聽說在xxx地區正月裏做媒也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黴的意思。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說把邪氣帶回家裏,是不吉祥的預兆。一個正月裏處處暗藏着年俗“機關”稍不留意就會中招。七年級到初四是禁忌亂用針線的,初五那天才可以用,被稱作縫破,意思是把過去一年裏的瑣碎和缺憾都縫補起來。

在家鄉的新年期間對天氣也格外關注,如果七年級到初六天氣都爲晴,那麼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裏六畜興旺,之災禍不斷。就這樣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經成爲人們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豔陽高照,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這些再簡單不過的民俗已經潛移默化的成爲人們的希望。在人們不知不覺遵循它的時候,也就產生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由此產生動力去創造生活創造幸福。

【結論】這次調查讓我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系統地收集了xxx地區鄉村民俗的信息,想以此來激發更多的人,去關注年俗,關注身邊的普通文化,捍衛鄉土文化,避免文化的量流失。

民俗調查報告2

調查時間:

寒假假期

調查地點:

爺爺奶奶家

調查渠道:長輩、網絡、書籍

調查方法:

向長輩詢問、在網絡上查找、瀏覽書籍

調查結果: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爲“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爲“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羣衆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七年級,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爲一“年”,五穀豐收爲“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竈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衆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爲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爲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澱,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髮展塣大。

XXXXX

x年級x班

調查人:xxx

民俗調查報告3

調查情況介紹調查時間:

20xx年11月20日-20xx年11月25日

調查地點:

山東菏澤牡丹區

調查對象:

牡丹區村民

調查人:

xxx

調查方式:

走訪、查閱文獻

調查結果:

通過走訪村民、查閱民俗文獻資料,我以時間爲順序,調查了菏澤農村地區春節期間自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初七的民俗習慣。

1、臘月二十三:魯西南稱之爲小年。在菏澤城鄉,在祭竈節來臨前,在大街小巷和鄉鎮集市上,隨時都可見到“祭竈糖”,這種扁扁的“祭竈糖”是菏澤地區最具地方特色的一個亮點,其他地方很少見到。傳說到了這一天,管廚房的竈王爺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彙報人間的情況。晚上,家家都要給竈王爺包上水餃,擺上供果,燒上香和紙元寶。如果這一年家中的人口齊全,就是所有在外邊的人都回家過年了,還要再買上“祭竈糖”,意思是用糖粘住竈王爺的嘴,迴天上以後只說這家一年的好事,不說壞事,所以竈邊的對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2、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

3、往後依次是:“臘月二十六,蒸饅頭;臘月二十七,燉肉過油;臘月二十八,貼畫畫,臘月二十九,煮肉肉;年三十,貼畫門”。臘月二十六日,整個一天就是蒸饅頭,豆餡饅頭、菜肉包子要蒸很多鍋,要一直吃到來年的正月十六;臘月二十八日,燉肉過油(炸丸子、藕、魚等)等。

4、年三十:三十上午貼對聯。中午要吃純肉餡的扁食(水餃),女主人在下餃子時還要喊一聲下餃子了,以示快放鞭炮,鞭炮一響,餃子下鍋,餃子出鍋,敬了天地祖宗諸路神仙,全家人就開始吃餃子啦。吃過飯後,女人在家疊元寶,而家族的男爺們帶着香紙鞭炮都去自家的祖墳磕頭,上墳請“老的”。“老的”指過世的祖父母和父母等,表達生者對逝者的惦念與牽掛,希望已故家人在“地下”能夠有錢花

5、三十晚上,農村有在房門外及大門內放攔門棍的習俗;會在院子裏撒上芝麻桿,民俗傳統叫“撒歲”、“踩歲”。據傳說,門前放攔門棍是像門神樣擋住妖魔鬼怪入侵。腳踩上去產生爆竹聲,避邪,把妖魔鬼怪驅走,祈求平安吉祥。春節撒芝麻桿、燒芝麻桿,祈求來年紅紅火火、節節高。

6、正月七年級:農村早晨起“五更”給長輩磕頭拜年(有個說法就是看誰家起得早,越早越好吧。)先拜祖先,再拜父母,後拜鄉鄰。見面後互相問候,給長輩一定要磕頭。七年級早晨的水餃必須是素餡的,預示一年平平安安,春節期間不能吃麪條,要不事多,一年不得安寧。不能動針線,不能倒垃圾,正月裏不許理髮。

7、正月八年級:是回孃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兒們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從這天開始親戚間就挨家挨戶走訪拜年,每到一戶,都會受到熱情招待,拿出陳年老酒和香美的飯菜,杯來盞去,好不盡興!

8、正月初五:當地老百姓稱爲“破五”。因民俗認爲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自當日起,不論做大生意小買賣都要首先放上一掛大紅腰子的鞭炮,打跑晦氣,開始陸續開張。魯西南地區在年七年級把剪刀用線纏住放在牀鋪的席下壓住,到初五這天才能開始使用。正月初五中午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七年級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

9、正月初七:俗稱“人日子”。作物秸稈綁紮的火把,在自家門前點燃,一直送到村外,意爲驅除火災,祈求在新的一年裏平安無事,不着火災。這天,也是曹縣桃源集看花供的日子,人山人海,好不熱鬧。花供,原是舊社會當地羣衆用來供奉火神的供品,多年來逐步發展成爲一種藝術觀賞品。其原料一般爲白蘿蔔、雞蛋、麪粉、山藥等。雕塑方法,以雞蛋和麪,像捏麪人似的蒸成各種動物,然後再以顏料油彩上色而成。

調查總結:

通過對菏澤地區農村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北方地區的春節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春節歷史悠久,我國幾千年來流傳至今的春節民俗活動五彩繽紛,同時隨着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面貌顯著改善,春節民俗這一體現民族特色的節日更是與時俱進、大放異彩。如今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三農問題依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難題。本次活動中通過深入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更加深刻的認識了國情民情,增強了同農民羣衆的感情,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自己。

民俗調查報告4

摘要:東山瑤是全州縣當地民俗文化色彩最強烈的一個少數民族,基於此,筆者去到東山鄉清水村,對當地居民進行了一次關於當地瑤族居民對東山瑤文化了解情況的採訪調查。經調查得知,當地漢化情況相當嚴重,許多村民對東山瑤的民俗一知半解,甚至有部分村民處於“一問三不知”的狀態中;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對學生在當地民俗文化的普及方面下得功夫不夠,這很容易造成當地文化的流失。

一、 東山瑤特色民俗的現狀

(一) 崇拜、宗教信仰色彩減弱,祭祀活動簡化

東山瑤的崇拜分爲兩類: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爲道教,表現形式是祖師崇拜。

1. 村民對崇拜的理解以及爲之付出的行動 (1)自然崇拜

東山瑤以前盛行的自然崇拜對象包括:雷神、樹神、石神、水神、火神等等,其中對它們崇拜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爲生產力水平低, 不能夠科學的認識農作物生產的過程與結果,只盼風調雨順,能有好收成。因此,村民對“天神”的依賴與寄託比較嚴重。比如,東山瑤在天象崇拜中,最爲崇拜雷神。東山瑤先民認爲雷神主宰上天,稱爲雷公。雷公可布雲行雨,可主宰旱澇,喜則賜益人們,怒則降禍危害人間;下雨前先有雷聲後有雨點,是雷公從天河取水噴灑凡間;洪水滔天,大地澇災是因爲雷公怪罪人間。當地有如下說法:偶有傷風敗俗之舉,村民相信雷公會懲罰他們;有糾紛難斷之事,村民往往跪對青天,向雷公起誓,誰要是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就遭雷劈??村民對天象的認識淺薄,對“天上的神靈”特別敬畏。又如,東山瑤樹神崇拜源於採集經濟時代對果實的祈求及對生命的渴望。古樹尤其是數百年的古樹在東山瑤心中爲神樹,認爲它或爲神之居所,或爲靈之依附,對古樹很崇拜。舊時東山瑤村大都有古樹,絕對禁止砍伐,不準在古樹下撿枝,更不準在樹旁說褻瀆的話,違禁者,須殺豬請巫師向樹神謝罪。後來,村民在除夕之夜祭拜古樹。

根據附件一中崇拜一項,所有的採訪對象都不知道東山瑤的自然崇拜內容。這體現出,現在,自然崇拜逐漸被人們遺忘。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關於生產技術知識的推廣與普及,村民對“神”的敬畏逐漸減弱。“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相信科技的力量,而不是依賴“神靈”給的“風調雨順”。

(2)宗教信仰——師公崇拜

東山瑤道巫崇拜與漢族古代宗教有着一定的繼承關係。具體說來,它起源於殷周時代的巫術和戰國秦漢時代的神仙方術。東山瑤先民信仰道教,是從古代神道而來。東山瑤道巫崇拜實質上是道教的內容,也就是道教信仰問題。

師公的角色延續至今,但其功能弱化了,地位也隨之降低。目前,師公的出現不是爲去世的老人做道場,念悼詞,就是在盤王節上做法。

從採訪記錄結果來看,只有年紀較長的人才知道師公這一說法和作用,但他們並不知道師公是屬於道教的。東山瑤的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的現象。而這一宗教信仰是要保留還是大力發展呢,交給時間來決定吧。

(3)現代祭祀方式

一般,村民都會在春節、清明節時祭墳,即到墳墓前進行祭拜。除夕前幾天,全族人約定時間,一起去祖上祭祀,當地叫“封歲”。清明節時去祖上祭墳叫“掛山”。在鬼節(當地叫“七月半”),村民會在家附近選一塊空地,用石灰粉畫一個圈,吃完晚飯後,在圈裏燒“紅盒子”(把紙錢按一定格式卷好,放進一種特殊製作的盒子裏面。因爲該盒子的蓋是紅色的,所以稱之爲“紅盒子”)。據第五號採訪對象的訪談記錄可知,祭祀時間有很多,而一般人主要在春節前夕、清明節、鬼節進行祭祀活動,可見祭祀活動已簡化了。

祭祀的目的就是爲了紀念祖先,只要把先輩放在心裏,尊敬他們。其實不用每年進行很多次特別複雜、繁瑣的祭祀活動,有春節“封歲”、清明“掛山“和七月半就夠了。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快速的中國,青年都在外謀生,發展,很難抽出時間回到故鄉進行祭拜活動。

崇拜、信仰意識的淡化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發展的影響,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社會不需要的,自然會被淘汰。祭祀活動的減少與簡化,是建立在生產力與科技發展而實現的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古代的一些文化不得已的被社會淘汰了。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將東山瑤的崇拜、信仰的起源、發展與影響詳細的記載在冊,流傳下去。這是文化的傳遞的需要。

(一) 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溝通加強,飲食文化豐富 1. 東山瑤部分特色飲食介紹

(1) 飯食

東山鄉地處石山區,大部分地區只適宜種植玉米、紅薯、高粱、粟米等農作物。當地人主要將玉米、紅薯、鏟仔、高粱等雜糧精粗搭配而食。炒麥、炒米、炒蕎麥、炒玉米,炒作簡單,攜帶方便,省時間,省柴,省水,爲居家起行必帶食物。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與外部社會接觸增多,雖然東山地理位置偏僻,居住在東山的人們因地制宜,在食品的製作方法上下功夫,也有很多不錯的美食。

甜紅薯:將紅薯在霜期到來前收回,曬乾或風乾,半月後,置於竈邊或是地窖裏,自然糖化,便得甜紅薯幹。

冷頭公:將成漿聚粒未老化前的玉米浸於適量清水,用石磨磨成漿液倒入鍋中煮熟,佐以瓜葉苗或是其他蔬菜,是仲夏食品。

五家和飯:每年三月花開,葉香襲人,瑤民採摘回家,放入水中煮沸,水呈黃、紅多色,將渣撈出,取水浸染糯米,蒸熟五色合成“五家和飯”。

(2) 酒習

當地人飲酒特別厲害,不僅是經常喝,甚至一日三餐都喝,而且每次都能喝很多。這是生活環境造成的。東山海拔高,山高寒氣重,人們要依靠酒來驅寒;雨多,喝酒發熱,防止風溼。

東山瑤會吃酒(因爲當地喝酒都是大碗的喝,喝很多,所以叫“吃酒”),更會喝酒。米是自家產,酒藥自家做。方圓百里傳爲佳話:“東山糟酒天下好,走遍四方難得找。一碗兩碗不夠癮,四碗五碗還想要。”

當地酒的品種分爲:糟酒、水酒、燒酒、生酒、熟酒、冬酒、年酒、老酒等。

按酒俗文化分類有婚禮酒,生日酒,節日酒,紅喜酒,白喜酒等。 當地酒習文化堪稱一絕。

(3) 飲食文化的發展——多樣化

生產水平越來越高,農作物的生產更多樣化;交通越發便利,東山瑤民與外部溝通更爲方便與頻繁。這使得瑤民們的食材選取與製作方法的選擇更爲多樣化。此次,筆者去到清水村,也見證了這一點。

在“特色食物是什麼”這一問題上,被採訪者難以說出有什麼特別的食物,大致相同的答案就是酒。對比上文介紹到的一些特色飲食,可以看出,除了自家釀造的酒比較特別,其他食物與外界總體上一致。也就是說,當地飲食文化多樣化,逐漸與外界同步。

在市場經濟發展了多年後,物品交流頻繁,在本地市場上可以輕鬆買到各色各樣的商品。

二、 問題分析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文化、商品的交流越來越便捷、越來越頻繁。外部的文化時刻影響着東山瑤的文化,外部的商品也充斥着東山市場。而人們在追求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更願意接受外部較先進的文化與更豐富的商品。在傳統與先進的比較中,大部分東山瑤民都選擇了後者。這也是許多東山瑤文化已經流失和逐漸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說,人們首先追求更好物質生活,是人類發展的需要。我們不能責怪當地瑤民選擇更好的物質生活,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

三、 如何實現東山瑤傳統文化與當下文化的共贏

人類對物質的不斷追求必定會使人們逐步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導致傳統文化的消失。這是一件特別遺憾的事情。那麼,如何實現保留傳統文化與追求物質文化的.雙贏呢?

(一) 建設文化生態園

由地方政府組織建設東山瑤文化生態園。地方政府與國家共同投資,同時可以籌措社會資金,在歷史建築保存較好的地帶建設一個宣傳當地傳統文化的園區。這裏可以向人們展示特色的建築、服裝、食物等民族文化。工作人員是當地居民,他們白天在園區上班,晚上回家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這樣一來,文化既得到宣傳與保留,也不衝突當地人們對更發達的物質生活的追求。

(二) 加強對當地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文化得不到傳承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在教育上較強宣傳。根據採訪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瞭解更少。筆者認爲,教育部門非常有必要在課程安排上做出改變。譬如,當地教育部門組織專業人員自編適合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的教材,從國小到中學不斷加大難度,豐富內容。如此一來,不但傳統文化得到傳承,這些學生也會因爲豐富的文化而更加熱愛家鄉。

其實,能夠實現共贏的方式多種多樣,只要願意做,肯做,一定能成功。 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的鋪路石,我們要不斷拾起後面的石子鋪到前面,這樣才能走的更遠。

附件一:當地部分瑤族居民對東山瑤文化了解情況調查表

民俗調查報告5

:歷史的車轍延續到今天,退去了浮華之後,留下的是精華的沉澱。民俗文化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史,是個地區的精神徵,同時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衆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秋天則層林盡染,山水如畫,遊人入此,每每流連忘返。溝旁一山,頂平如原,川底即可望見,名曰平頂山。平頂山市地處中原,文明開化較早,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展變革和人口遷徙,積澱了深厚的傳統習俗。而平頂山市城區則從建市到匯聚了從全國各地遷來的人口,習俗各異。當地傳統習俗與外地習俗逐漸融合,構成了平頂山市特定的民俗象。

平頂山市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表明她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平頂山市是一個以煤炭、電力工業爲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煤炭、鉛、錳、銅、鐵等57種。其中煤、鹽、鐵的儲量最爲豐富,鐵礦儲量佔河南省的一半以上,是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中原煤倉”之美譽。

平頂山當地的美食有:魯山攬鍋菜、郟縣豆腐菜、三郎面牛肉、寶丰買根燒雞、舞鋼熱豆腐、葉縣瘸子燴麪、漿麪條、胡記米線、恵香包子、北舞渡胡辣湯、蔥油餅、酥油餅、郟縣餄餎面、蒜泥白肉、牛肉合、羊肉湯等。

神話傳說:

香山大普門禪寺位於新城區北部的香山上,始建於東漢後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史載,楚莊王三女兒妙善公主,俗稱三皇姑,曾在此修煉成佛,得道正果爲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寺內現存大悲觀世音大士塔建於北宋年間,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景點:

堯山、昭平湖、好運谷、畫眉谷、武鋼二郎山、燈臺架、三蘇園、龍潭峽、六羊山、中原大佛、葉縣縣衙……都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馬街書會:

農曆正月十三日是寶丰馬街書會主會日子,馬街書會是元朝興起連年延續的全國最大,歷史最久的曲藝盛會,是構成寶丰文化現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街書會是固定場所舉辦的民間曲藝說書藝人進行藝術貿易和交流展示的傳統集市形式。

寶丰魔術:

可以說是平頂山一張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寶丰是中國魔術之鄉。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民創辦文化,文化造福農民”的創新之路。這就是被文化部稱爲用非物質生產方式分流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創舉——“寶丰現象”。2006年9月寶豐縣被中國雜協命名爲“中國魔術之鄉”,併成爲全國唯一的“中國魔術之鄉”。

我國多元一體、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源頭、根基和底層,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民俗是一種羣衆性的文化創造結果,民俗對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將起到積極你更是的推動作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平頂山人有豪邁的性格不拘小節,這正是這片土地的孕育。我們要愛護我們的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我們的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現在的平頂山,魅力依舊光彩照人,在各方面發展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傳統的藝術,不僅是平頂山的風采更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驕傲,因爲“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民俗調查報告6

調查目的:

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

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

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

走訪、查閱資料、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民俗調查報告7

前言

城市化高度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們越來越尋求一種安逸、舒適的村落來停下自己的腳步,探尋民俗文化的真正內涵。爲此,我採用尋訪法,在暑期放假期間深入家鄉鳳凰古鎮,尋訪鳳凰古鎮民俗文化,欲探求鳳凰古鎮裏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崇拜、傳統建築特色和居住文化以及該地特有的風俗習慣等

主體: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湖南湘西鳳凰古鎮民俗文化

(二)調查方法

尋訪法、現場觀察法

二、調查內容的分析

2.1古鎮概況

鳳凰古鎮位於湖南省的西部邊緣,因鎮西南有一座山,形狀酷似展翅飛翔的鳳凰,所以稱鳳凰鎮,又稱沱江鎮,因它緊鄰沱江而建。這裏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20xx年12月17日,鳳凰被國務院列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鎮歷史悠久,從春秋起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名勝古蹟多,石板街、吊腳樓、古城樓都還完好的保存着。傳統文化有鳳凰土話,苗族服飾,楚巫文化,原始戲劇的活化石儺堂戲,地方風

味的陽戲,文武茶燈戲。還有多種民間技藝,玻璃吹畫、蠟染、紙紮苗族銀飾等。

2.2建築特點

鳳凰古鎮很小,只有一條主街道。以此街道就是鳳凰古街,爲中軸連接無數小巷溝通全城。房屋建築頗有明清風格,在裝飾上基本不雕龍刻鳳,而是使用有湘西風味的雕花木窗。它保持了山地環境的原有植被和地形,建築佈局緊湊、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營造居所。吊腳樓的建築使空間呈現出三維特性,總體建築顯現出參差錯落的空景觀。鳳凰古街是保存完好,明清時期古建築一條街。長約1200米,地面和臺階用石塊、石條鋪就,呈“S”形東西走向,多數建於清代嘉興年間。街面房屋以縱向組合,排房式佈局爲主,由西向東呈階梯形錯落有序,各院落以硬山屋頂爲主,門面兩側由馬頭牆連接,房屋門第、前檐構造做法多樣,裝飾題材豐富,局部造型不拘一格,佈局爲方形或矩形出現,圍合的庭院,中軸線明顯,四水歸堂天井式,房身建築一幢二層,正房中坐,倒坐相對,兩側廂房對成分佈,頗具江南風格,被史學稱爲具有秦風楚韻的“江漢古鎮活化石”。鳳凰古街按照道教的傳統風水學說理念,南繞營盤山,北屏社川水,進行“辯證方位”“相形取勝”,建築羣依山就勢而建,空間層次豐富,古街的朝向與秦嶺空氣流向相適應,避西北寒風,東納東南陽光,夏迎東南涼風,是適人居住的老街。

2.3手工藝品

鳳凰的手工藝品極其豐富且十分具有民族特色。主要有織錦、蠟染、扎染和銀飾。鳳凰的織錦、蠟染、扎染、銀飾等做工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鳳凰蠟染原始古樸,分爲兩大流派:一爲土家族蠟染印花布;一爲苗族蠟染土布。土家蠟染印花注重配色純淨,講究立意構圖,成形的布料呈花異彩流佈,幅面藝術風格特異純美,突出的工藝特點爲熱色;苗族蠟染土布注重染色純,不講究華美雕飾,給人一種自然純淨的藝術感,突出的工藝特點爲冷色。

扎染可稱爲蠟染的姊姐藝術,但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扎製作方面。用白色的線繩,在純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異的花紋圖案、飛鳥蟲魚等,置入已準備好的藍能溶液裏浸煮放於通風透光處曬繩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圖像便出現在你眼前。最後再做些防止脫麓的技術性加工處理,整個工序便告完成。織錦主要體現土家族風格,手工編織,作工精細;比扎染和蠟染製作時間較長。

心靈手巧的苗家姑娘不僅會繡花,會紡紗織布,還能編織各種圖案的花帶。傳說古時候,居住在苗嶺山區的人遭受毒蛇的傷害。有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見蛇遇同類便迅速離開。由此她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她仿照蛇身的花紋編織一塊約1寸寬的花帶,然後,她將花帶纏在身上,遇到毒蛇就取下花帶對蛇擺弄,毒蛇見了以爲是同類,果然迅速離開。這個辦法很靈,一下子傳開了,許多苗家人免受其傷害。自那以後,苗族織花帶也就一代一代傳下來了。苗族花帶經代代相傳,越織越快,越織越美,它由原來單一的爲了防止蛇傷發展到現在的多種用途,如作爲青年戀愛的信物,饋贈親友的禮品,做提包的揹帶和傢俱的裝飾等等。織錦主要體現土家族風格,手工編織,作工精細比扎染和蠟染製作時間較長。

2.4鳳凰少數民族

鳳凰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獷、豪放、熱烈。酒,是他們不可缺少的日常飲料。土家苗寨家家戶戶多有自己釀酒的習慣,釀製的多爲甜酒、白酒。白酒中以苗家的包穀燒、土家的高梁燒最好喝。湘西鳳凰土家苗民夏天用涼水衝甜酒當水喝,生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水煮開泡煻糝和陰米再加蜂蜜當茶飲,充飢暖身。平日勞動歸來,沒有下酒菜也要喝一兩碗包穀燒或高粱燒解乏。家中來了客人,甜酒、白酒亦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年、節,接親嫁女,紅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動,酒的作用便更顯得重要了。

酸辣是土家苗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兩味。對他們來說,沒有酸辣,吃龍肉都沒有味。有“辣椒當鹽,酸菜當飯”之說。故而,在土寨苗鄉,家家種有辣椒地,戶戶備有酸菜鐔。按照製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類:蔬菜酸、肉食酸、糧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體,隨蔬菜品種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白菜酸或酸白菜、蘿蔔酸、辣椒酸、豆莢酸、野葫蔥酸、大蔸菜酸、蓖頭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顧名思義,是以動物、家禽或水產的肉爲原料的酸食,如:酸豬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雞肉、酸鴨肉、酸魚等。酸魚最有名氣。糧食酸主要以包穀和糯米爲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醃製而成,有包穀酸、糯米酸等。日常菜餚方面,春天吃新鮮舳筍炒肉、涼拌山筍、椿木尖、蕨菜一種野蕨的嫩苔炒臘肉、野蔥炒蛋、鴨腳板一種野菜、桃花蟲等;夏天有萵筍炒黃鱔、泥鰍鑽豆腐、麻辣小山羊;秋天有油炸蜂蛹、油酥野雞、罐罐菌炒肉、樅菌燉豆腐、板栗燉土雞、野木耳燉土雞;冬天有血粑鴨火鍋、全牛火鍋、臘豬腳火鍋、野豬肉火鍋等。

三、建議(或對策)

這次鳳凰民俗文化的尋訪,對我而言意義非凡。讓我深刻的意識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同時保護這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實爲刻不容緩。爲此,特提出以下幾條建議。首先積極開發當地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堅持特色性開發的原則,充分挖掘鳳凰民俗文化的特色;以市場爲導向,把鳳凰的民俗文化打造成更貼近市場的需求符合人民大衆對民俗文化體驗的需要;加大的風華民俗資源的保護力度,投入更多的人財物力對鳳凰的民俗文化加以保護。其次,發揮當地社區居民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充分認識鳳凰古城民俗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作用,積極參與到當地民俗文化的宣傳開發當中去,充當當地民俗文化的傳播者和管理者。最後,廣大像我一樣的旅遊者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真正深入其中,瞭解鳳凰當地少數民族和普通居民的文化內涵,充當一個文化的傳播者,讓當地的文化讓更多人瞭解。結尾

鳳凰古城只是中國衆多古城中的一個,中國還有着許許多多充滿文化內涵的地方。在此次尋訪中,我收穫匪淺。

民俗調查報告8

(一)調查背景

現在年輕的一代對當地的民俗民風關注的越來越少,因而對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導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民俗漸漸沒落。在這個背景下,我做了當地一份問卷調查,以便大家更好的瞭解本地民俗民風。

(二)時間

20xx年2月10號—20xx年2月16號

(三)過程

①問卷調查個人情況

我調查的主體人羣爲16—20歲的年輕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數幾分爲國小生。

②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他們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糉子,中秋團圓等,這些節日都由來已久,文化底蘊豐厚,值得的我們瞭解。除此包括24節氣也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值得我們銘記與探究。

③我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傳統節日有助於我們瞭解傳承中國文化,但我們不能把過節的形式僵化了,我們不能固守一些相對保守落後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着時代發展結合一些地方特色進行活動。

④實踐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風調查選擇在我老家黑田鋪進行,總體來說收穫較大,瞭解了些平時不知道的風俗及其來歷,同時也給了我一次與老人們交流的經歷。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不識字,我就把題目給他們念一遍,解釋清楚,然後將他們說的一些風俗記錄下來,總體如下:

正月七年級早上必吃油煎餈粑,鄰里拜年,八年級出嫁女兒回孃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糉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糉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爲小端午,五月十五爲大端午,也有包糉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爲親孃者,謂之橋親孃,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

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爲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餈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爲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祕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四)如何保護傳統節日

保護傳統民俗的首要工作時進行記錄傳承,我們需要把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節日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單純的記錄更多的只是原始的,傳承纔是更大意義的保護。首先對其進行現代化認定,即對其現代生活中存在價值的認定,以這爲基礎對傳統節日的一些形式篩選,認定那些文化資源本身潛在的現代化價值,然後推動文化保護法,建立相應的文化博物館交流各地民風民俗。

從國小開始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培養學生民俗文化素養與興趣,同時開展各類民俗文化知識競賽活動,讓大家更多的接觸與瞭解。

民俗調查報告9

題目:體驗民間文化,感受節日氣氛

系部名稱:中文系專業:漢語言文學年級:大二班級:漢語言《1》姓名:xxx

實踐單位:周口淮陽鄉村

實踐時間:20xx年2月3日至20xx年2月25日共22天

實踐目的:爲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生活的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在農村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個人生活的家庭背景,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實踐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對農村的瞭解進行了如下分配。我首先對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在朋友的幫助下,瞭解了我們那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習俗。我又和朋友調查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然後對節日進行了記錄。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我們周口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我們農村的過年習俗其實和城市過年的習俗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竈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竈。我們過年要祭竈———希望“竈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竈時用的是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掃塵

臘月二十四,爲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裏外打掃乾淨,爲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蒸饅頭:舊時爲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爲春節祭祖用,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裏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爲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 “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爲“窗花”。

農村還有一些地方喜歡把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爲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爲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我們那裏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水果等,這些不僅是我們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我們那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爲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繫。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守歲與“年夜飯”

我們那裏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過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爲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七年級八年級不掃地

大年初

一、八年級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爲“壓歲”。九年級纔開始挑水。大七年級早上我們那個地方,要起的很早。起來之後要放鞭炮,燒香,吃飯,拜年。

拜年

大年七年級的早上,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拜年,一般情況下家裏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要給老人磕頭的。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七年級上午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七年級要在父母家過年,八年級九年級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七年級不出門、八年級拜家庭、九年級初四拜丈人”之說。

串親戚

從八年級開始大家都要走親串友了。八年級我們有外甥要去給舅舅拜年,在我們那裏舅舅說話是比較有權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去給舅舅拜年。在九年級閨女回孃家,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帶很多東西去孃家拜年。初四要去姑姑家或者阿姨。 “破五”吃餃子,吃麪片

“破五”也就是初五。初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吃麪片,是爲了補去年所有的不好,今年把不好留在昨年。正月初六是財神爺的生日

正月初六,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在正月初六的早上大家起來的比較早,因爲正月初六是搶財的好日子。大家起的早就是爲了今年生意興隆,多掙點錢。

正月初九是老天爺的生日

在這一天,大家也都很重視。起來洗刷完之後要燒香,祈福希望老天爺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平安幸福健康快樂。

從初九一直到元宵佳節。大家似乎沒有什麼大事,就是吃吃喝喝串親戚。元宵佳節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麪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麪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麪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裏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皁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還有在元宵節大家都喜歡放煙花,吃元宵。吃元宵代表着團團圓圓。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裏的男人帶着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爲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裏給家裏竈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蝨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但是呢!現在生活都在變化好多風俗都已經被遺忘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大人才能記得。

實踐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我們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我們的過年的風俗文化在慢慢的發生着變化。一些細微的變化使我們的春節文化,慢慢越來越淡。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爲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爲,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爲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爲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觀的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我們要具體分析。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着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衆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羣衆抵制的。而我們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爲……

民俗調查報告10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 、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民俗調查報告11

一、 實習目的

1、通過實地考察,瞭解不同風格的環境藝術設計,民居建築,室內環境及室外環境,空間設計。

2、通過參觀考察,瞭解古民居的建築設計、裝飾元素等,以及它的景觀規劃,通過學習借鑑積累並運用到以後的設計當中。

3、如何吸取民間傳統的藝術特色,構建自己的藝術特質。

4、收集、積累設計資料,爲以後的設計工作做準備。

二、實習內容

隨着中式文化的復甦,中式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設計的靈感很多時候來源於生活,所以能夠親身體驗山西民居的特色能夠幫助我們在以後的設計中有更多的靈感來源,也能夠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最終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結合,讓自己的設計水平更上一個臺階。作爲一個未來的設計師,我們更應該去發現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民居建築中的藝術造型和裝飾藝術,如何去運用去開發對我們以後的設計生涯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藉着此次的山西之旅去實地感受山西民居的魅力。

山西傳統民居,以其類型豐富、獨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固有的地理環境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諸因素的影響,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裝飾藝術,也頗具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山西被稱爲中國古建築博物館其晉商建築更是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精華。所以作爲學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到山西考察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山西的民居中最具特色保存最爲完整的就是平遙古城中的民居建築,還有王家大院、喬家大院等,因此平遙古城成了我的首選之地。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已有2700年的歷史。古城佔地2.25平方公里,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牆、古街巷、古店鋪、古廟宇、古民居組成的大型古建築羣,中軸明顯,佈局左右對稱,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古城內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四合院民居有3797處,其中400餘處保存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的民居風貌,是中國明、清時期縣城的活標本。

在我看到古城的那一剎那,我不僅感慨萬分,那是一種飽經歲月洗禮的古老卻散發着迷人的魅力,我不僅爲古城保存的這麼完整感到驚訝更深深的被它的內容吸引。從跨入的那一刻起,我彷彿置身於古代漢民族的城市街道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羣??彷彿時光穿梭讓我來到了明清盛世。在這裏沒有任何的現代建築,全部都是中國傳統的磚木結構的房屋,立柱橫樑,畫棟雕欄,飛檐斗拱,石礅木扉,處處散發着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一切都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古代城市面貌。我在驚訝感慨之餘不僅慶幸它沒有受到戰火的毀壞也沒有受到現代氣息的侵擾,沒有高樓大廈,沒有飛馳而過的汽車,沒有雜七雜八的廣告牌霓虹燈,有的只是古樸的建築,彎彎曲曲的街道。

這次調研主要是民居,所以當然要看平遙古城的民居建築。平遙民居的形式以四合院爲主,平遙的傳統四合院民居和漢民族其它地區的民居一樣,在建築佈局形式和規劃等級上都受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觀念的影響。這些四合院多爲清代所建,也有部分爲明代遺存,平遙四合院與北京四合院雖然同屬於北方的四合院類型,可是兩者在四合院型制、建築形式、裝飾風格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區別。其地方特色突出表現在四合院房屋的建造上,其中下層磚窯洞、上層木屋合成二層樓建築較多。平遙四合院以其鮮明的個性成爲四合院家族中獨具特色的一支。平遙民居院落外牆皆爲灰色清水磚牆,顏色古樸單一,外觀高聳封閉,佈局與構造豐富多樣,細部華麗精美,統一而不單調,豐富而不凌亂,細膩而不瑣碎,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平遙古民居中的正房是窯洞式民居建築,稱爲錮窯,屬於地上拱窯。平遙古城處於黃土高原,當地土層深厚,土質呈豎直節理不易倒塌,地下水位低,雨水少,地表層易保持較乾燥的狀態,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爲建造錮窯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錮窯既保持了一般窯洞冬暖夏涼的優點,同時通風、採光良好,院內排水,克服了土窯洞的缺陷。平遙錮窯的一般做法是,牆體內外各砌一皮磚中間添碎磚石,並用黃土夯實,由於邊跨側牆需抵抗側推力,其牆體可厚達二三尺。型式正房外檐常加設木結構披檐,披檐下成爲過渡空間,同時保證屋內採光。正房錮窯常爲三孔或五孔,以五孔居多。錮窯頂部平臺可供晾曬或休息之用,平臺墁磚至排水口,屋頂上的雨水可通過窯洞兩側樓梯內的暗道經排水空至院內,正房錮窯有時建木構的二層,這在別處很少見到。由於當地盛產煙煤,民居室內都築有火炕。平遙民居錮窯的拱券製作精良,曲線優美,技術成熟,這種成熟的拱券技術往往在住宅的其它部分多有所見,如常見的拱券大門(圖-1、圖-2所示)。

圖-1 圖-2 在平遙古民居中,都有一些製造精美的建築附飾物。有建在屋頂上的風水牆、風水樓、風水彩塑;有在門前建有照壁;有在門洞左右建有土地神龕、門神神龕;還有的在大門旁築有石獅子和拴馬樁、上下馬石、柱礎、泰山石敢當等,這些附飾物選料考究、雕刻精細,均有吉祥圖案,每件附飾物無不具有含義豐富的寓意。院落中還有大量的木雕、石雕、磚雕、玉雕等,裝飾元素非常精美。

平遙四合院宅基多爲長方形,一般外牆高大,且對外不開窗,外觀封閉,顯示出對外界的戒備,但內部俊秀,反映了正統的禮制思想。內院平面長寬多爲2:1,而且由外院到內院,院落的寬度不斷變窄,比例更顯狹長。形成這種院落比例關係主要是受到了自然環境的影響,晉中地區屬於黃土高原,風沙較大,爲了避免正房被風沙直接吹拂,兩廂房向院內靠近,部分遮擋正房;另外可以節約土地。由於山西植物生長期短,院內一般用方磚鋪滿地面而較少種植花木,這樣一方面使賊人不易攀入院內,增強了安全性;另一方面不易遮擋狹窄的院落內有限的光線。平遙四合院橫向聯合或縱向擴展形成了多樣的組合形式,歸結起來一般分爲串聯型、並聯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串聯型就是院落沿軸線縱向聯合,以垂花門或過廳串聯起幾進院落,

這一類型的四合院層層遞進造成一“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空間效果。通過軸線上院落形狀、尺

度以及建築形體的變化表達建築空間的內外主次,區分出建築的等級,形成由外及內、由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的層次過度。平遙四合院落中串聯型四合院最爲常見。並聯型是通過四合院的橫向聯合,形成多軸線的建築羣體。並聯型四合院各院落往往不是並列放置在一起的,而是根據院落尺度、比例以及四合院周圍的建築物形體差異形成某種對比,暗示院落間的主從關係。混合型四合院多出現於大型宅院,羣體組合中既有院落的串聯,又有院落的並聯,空間層次較爲豐富,一般爲富賈家宅所有。

正房是四合院裏最重要的部分,院落與廂房層層遞進關係的主要作用是對正房烘托和陪襯,因此正房在院落的最爲宏偉,等級也最高。傳統風俗講究的“連升三級(脊)”,即由外院向內院各屋脊逐漸升高,藉以表示家族昌榮,後繼有人。這種風俗是當地人嚮往仕途、望子登科心態的集中顯示。在正房屋頂有時加建風水樓或風水影壁,以求得神靈保護,反映了平遙民居處處體現“風水”的民俗特色,易學理念在平遙民間建築中遠不是添加物,而是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於內院坡頂的廂房與錮窯正房的高度相差無幾,使正房威勢不足,風水樓與風水壁增加了正房的高度,彌補了內院空間在視覺上的缺憾。

圖-9 圖-10平遙四合院聞名於世,不僅因爲它有作爲建築羣的宏偉壯觀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磚一瓦、一木一石上都體現了精湛的建築技藝。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櫺丹窗,通天夾扇菱花窗,柵條窗、雕花窗、雙啓型和懸啓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樣,變化無窮。再從房頂上看,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捲棚頂、平房頂等,這樣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無脊的、有脊的、上翹的,垂弧的??(圖-9、圖-10所示),每地每處都是別有洞天,細細看來,切實讓人,品味無窮。平遙民居建築藝術價值的重要體現之一是“三雕”,也就是木雕、磚雕、石雕,這些精美的雕刻內容多爲瑞獸、吉祥花果、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以此寄託種種吉祥的祈盼和祝願,同時有些雕刻內容對晚輩還有一種警示與教化的作用。

民俗調查報告12

一、開發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意義:

泰州是一個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海陽、海陵,漢初置縣,東晉設郡,南唐建州,取“國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從此而始。古代泰州與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應,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泰州歷史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泰州學派”創始人哲學家王艮、“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地質學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歷代文化名人中的傑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飛、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書畫大師齊白石等曾在泰州或主政或從業,爲泰州歷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頁。泰州境內名勝古蹟衆多。現存古遺址、古建築、古石刻數百處,全市建有5座博物館,珍藏文物萬餘件,不少爲稀世珍品。千年古剎光孝律寺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園、崇儒祠、嶽王廟、安定書院、施耐庵陵園、鄭板橋故居、梅蘭芳紀念館等人文景觀俱是泰州歷史文化的瑰寶。

現代高科技文明的日益普及,使泰州傳統的民俗文化在不同程度上正趨於消亡,我們必須通過民俗旅遊業的開發利用使它們保存下來,滿足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審美的需要,豐富現代文明的內容。泰州民俗旅遊也必將與自然風光旅遊、文物古蹟旅遊構成了泰州三大特色旅遊板塊。泰州目前對自然風光、文物古蹟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已初見成效,而對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卻十分微弱,因而開發利用泰州的民俗旅遊資源,前景十分廣闊。民俗旅遊的開發將是傳播泰州古城文化的重要橋樑之一,也將成爲未來泰州旅遊業主流之一。

二、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現狀

1、豐富多彩的節慶廟會活動

泰州節慶廟會很多,如溱潼會船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旅遊項目。源於宋代。溱潼會船主要分佈在裏下河水鄉,縱橫數百平方公里。會船通常分爲篙船、划船、花船、貢船、拐婦船等五種類型。溱潼會船節一年一度,日起在清明節的第二天,被國家旅遊局定名爲中國溱潼會船節。現在,溱潼會船節規模已蜚聲海內外,被列爲江蘇民間藝術遊專項活動之一。有詩讚曰:“天下會船數溱潼,溱潼會船甲天下。”另外泰州還有三月三孤山廟會,正月十三的城隍廟燈會等等。每逢盛大節日及政府和地方慶祝大會期間都要辦燈會,在燈會上可以欣賞到具有泰州地方特色的龍燈、花燈、花鼓燈等表演。

2、泰州地方特色食品

中華飲食文化世界獨一無二,人們賦予其審美、藝術、禮儀、禁忌等文化內涵,講究飲食的氛圍和方式。泰州的特色食品品種繁多,味道各異。地方特產有泰州麻糕、黃橋燒餅、蟹黃湯包、溱湖魚餅、大煮乾絲等不勝枚舉。歷史上,黃橋曾是江淮一帶的糧食集散地,黃橋燒餅成爲挑夫們的快餐。在黃橋決戰中又成爲支前的主食,從此“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的燒餅慰勞忙……”這首著名的《黃橋燒餅歌》,隨着新四軍的腳步傳遍大江南北;併入選開國大典國宴,毛澤東稱讚“黃橋燒餅好出名的喲”。現分普通和精細兩大系列二十多個品種,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色澤黃亮、香脆可口,是江蘇省名點之一。

3、精彩紛呈的民間歌舞、民間遊藝活動和民間工藝品

泰州的民間歌舞遊藝活動和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精彩紛呈。著名的有溱潼會船、姜堰滾蓮湘、“麪人王”麪塑、泰興花鼓、泰興木偶、靖江講經、麥秸浮雕壁畫和立體工藝、韓樂吾的故事、興化湖彩蛋製作技藝、泰州道情等

4、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特徵

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泰州民俗旅遊資源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傳統性,體現出一種濃厚的人情味和樸素自然的親和感。而這正是現代社會所缺少的,對希望體驗文化傳統、修身養性的旅遊者有較大的吸引力。

民俗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泰州具有如此衆多的、且質量較高的民俗旅遊資源,實在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近些年泰州的民俗旅遊資源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和利用,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前面所說的溱潼會船節等,有不少已被開發出來形成旅遊項目,促進了這些地方旅遊業的發展。這些豐富多彩的節慶廟會活動,充分體現了各地濃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大批遊人前往。如靖江孤山廟會等,系地方所獨有,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三、泰州民俗旅遊資源所面臨的問題

由於泰州的民俗旅遊產品還處於初級階段,大多數民俗文化還未被深度挖掘,對當地原汁原味的民俗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尚未形成科學的體系,使得很多優秀的民俗資源和產品仍不爲人所知,真正意義上的民俗旅遊還未真正形成。

四、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鑑於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現狀,對其進行開發利用與保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從實際情況出發開發泰州的民俗旅遊資源,因勢利導,因地制宜。

對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首先需要對全市民俗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和統一的規劃,使全市有一個統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複,使民俗旅遊項目更具有地區個性、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開發,就是要使這些散落在民間或各地的民俗資源具有招徠遊客前來旅遊的能力,既包括對新開闢的旅遊區中民俗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對原有的民俗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建設。要突出體現地方特色,如在建築、服飾、民族歌舞、特色食品等方面,從內容到格調、造型色彩都要有濃郁的地方個性,給人以親切、真實、純樸、鄉土、異地色彩的心理感受;同時要尊重當地各民族人民的信仰,遵守其各方面的禮儀,不可隨意破壞。如對泰州的佛教、道教習俗的資源利用。總之,開發民俗旅遊資源,就要保持其原有的民風民俗、特有的風情,要寓個性、特色於共性和發展進化之中。

2、打造品牌化民俗旅遊產品

泰州在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中,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策略,強化品牌意識。優先開發具有較大優勢的民俗旅遊資源,把最能反映泰州特色的秀麗風光、文物古蹟和民俗風情融爲一體,走出一條有特色的品牌之路。如對溱潼會船節、三月三孤山廟會等節日進行重點發展,使其逐步成爲全國聞名的民俗旅遊品牌。

3、建立泰州民俗風情區、泰州民俗博物館。

建立泰州民俗風情區或民俗遊樂園作爲泰州綜合的民俗旅遊基地,也是反映泰州民間文化的總窗口。園區內建街市、祠堂、廟宇、遊戲場等,集生活、生產、遊樂爲一體。民俗園既搞物品與禮俗的展示,又設置一些參與性民俗活動,成爲反映泰州民間文化的總窗口。在民俗園內可以設立民俗食品城,集中各類泰州有特色的食品,恢復和開發某些古代食品,還可以引進全國其它地方風味小吃,食品城可以承辦婚宴、壽宴等各類慶筵。

4、培養民俗文化人才,包括專業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員。針對目前面臨失傳的民俗文化項目,泰州應儘快成立專門機構清理、收集所有民俗文化項目,對已經失傳和即將失傳的一些項目應想辦法進行挽救,並讓其儘快成爲泰州文化、旅遊項目來服務遊客。這就要求這方面的人員必須具備旅遊文化意識,要全面而深入地進行研究,從民俗學乃至考古學、文學、史學、藝術學和社會學等方面都要下大功夫系統挖掘。可以通過邀請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中從事民藝學、民俗學、旅遊學的專家來泰州講學和考察,加大培養人才的力度。

5、注意開發民俗旅遊商品。

泰州的民間工藝品雖然很豐富多彩,但目前對它們的開發利用還不夠,如泰州著名的葉雕、紫金硯、風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層次開發利用的民俗資源。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時,應滿足旅遊者的購物心理,要有所創新,以此來打開民俗旅遊商品市場,增加旅遊收入。

6、加強民俗旅遊宣傳力度

在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知名度。建立網站,完善網絡宣傳途徑,其次政府部門也應大力支持,舉辦相關的活動,對民俗旅遊資源進行宣傳。

總之,我們要在對泰州民俗旅遊資源的價值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開發利用並保護泰州的民俗文化。這需要從宏觀到微觀,從“行、遊、食、宿、購、娛”等旅遊諸要素出發,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泰州的民俗旅遊資源,使泰州的民俗旅遊真正成爲泰州旅遊業中的一支生力軍,爲發展泰州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貢獻。

民俗調查報告13

題目:春節民俗

內容來源:看書和資料

報告內容:

1、 春節爲什麼要放鞭炮貼福字呢?

2、 除夕之夜,爲什麼要給壓歲錢呢?

1、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國小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着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衆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衆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調查報告《國小生寒假調查報告:春節民俗》。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現在,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着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着希望。

2、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民俗調查報告14

調查目的

通過對我國傳統民俗民風的調查,加深對民俗民風的瞭解,從而認識其重要意義,繼而加深對於中華民族及其優良傳統的情感。

調查對象及其一般情況

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以及社區中的其他老年人,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瞭解民間風俗傳統。

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採取的是訪問調查、圖書館查閱資料、互聯網查詢等方法。

調查時間

20xx。1。23至20xx。1。30

調查內容

我國傳統的節日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傳統文化藝術等。

調查結果

節日文化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步形成和完善並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宗教的產生和活動的頻繁,爲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中國古代的歲時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知識的不斷豐富有關,尤其是後來劃分出的農曆節氣更與傳統節日的產生有着密切的關聯,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傳統節日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衆多,現代的人們可以通過這些由遠古發展而來、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在親身體驗、參與和創造異彩紛呈的節日文化的過程中,使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由於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的思想傳統、消費觀念和生活情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的節日文化相應地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今天一些重大的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習俗,仍在民間廣泛沿襲。人們不僅繼承、發展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健康內容,並且賦予它新的形式。隨着現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日漸改變,節日的慶祝方式也產生了變化,追求傳統與時尚的結合。能夠體現中國人往來禮儀的新鮮內容也進入了人們的選擇視野,網絡、短信等等已經成爲人們互相慶賀、表達美好祝願的新載體。中國的節日和中國人的節慶生活越來越豐富精彩。

服飾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民族最多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麗的雲南省這裏沒有都市的喧囂,而她獨有的原始風情、清幽古樸,卻爲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神祕色彩。例如苗族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而配飾以銀飾爲多見;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爲無檐小圓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以成爲民族標誌;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誌,赫哲族的魚皮服飾不僅面料爲魚皮,連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線。魚皮服飾具有抗寒、抗溼、耐磨、防水、美觀等特性。

禮儀服飾是參加宴會、晚會和出席各類喜慶禮儀活動穿着的服裝,或出訪迎賓穿着的服裝。我國古代有特製的各式漢服,現在暫時還沒有明確的規定,男式凡西褲、中山裝等;女式凡連衣裙、漢服禮服、旗袍、套裝等只要整齊,大方、穿着合身、衣料略好者,都可作爲禮服穿着。

飲食文化

中國地域廣闊,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除南米北面、南細北粗外,共有八大菜系,分別是粵菜,魯菜,川菜,湘菜,蘇菜,徽菜,浙菜,閩菜。飲食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在傳統文化的積澱中,產生了許多有着古老淵源的節日,而飲食文化正是由此而來。如端午節一般地區除了吃糉子之外,還要吃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黃梅、雄黃)三白(白酒、白肉、白蒜頭)食物;臘八節是北方最爲寒冷的日子,人們用五穀雜糧、乾果熬煮成、臘八粥,在節日早上食用。熬製臘八粥的原料至少爲八樣;春節年飯中,小麥產區的北方,節日主要食物是以餃子爲主,水稻產區的南方,則以湯圓、年糕、煎堆、素食爲主;元宵節人們吃湯圓(元宵);中秋節則一定要吃月餅。

民族文化

民族節日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義的、並要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或祭祀儀式的日子。中國各民族特色各異的衆多節日,大致可以分爲新年節日、生產節日、青年節日、紀念節日、習俗節日和宗教節日等六個方面。如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回族的開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

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彼此理解、尊重才能營造良好氛圍,使中華民族更加團結,讓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衆志成城,有利於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舉例說明,傣族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着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

傳統文化藝術

中國悠久的歷史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彩。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茶、中藥、文房四寶(硯臺、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繡(刺繡等)、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石獅、飛天、太極、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鳥籠、盆景、芭蕉扇、風箱、唐裝、繡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鳳冠、泥人面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菸袋、鼻菸壺、筷子、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鐘、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唐詩、宋詞、金元寶、如意、燭臺、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黃包車、鼻菸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玉佩、鷲、千層底、刺繡、絲綢等都是傳統文化藝術的典範。

調查體會

通過此次調查,我瞭解了更多關於民俗民風的知識,培養了社會實踐能力,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受益匪淺。

XXXXX

x年級x班

調查人:xxx

民俗調查報告15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

調查目的:

通過觀察家人、朋友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調查過程:

一、參考資料:春節傳說——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二、家人準備過春節的過程

爲了準備過春節,爸爸媽媽從春節前幾天就開始擦玻璃、洗牀單,直至將家裏打掃的一塵不染。不僅我家,鄰居們也是如此,往常不夠整潔的家在這一番收拾下亮麗起來,好像換了一個世界一樣。街道在保潔員的掃帚下似乎變得寬闊了,因爲一塵不染而讓自己有了愉快的心情,因此周圍的人雖忙忙碌碌卻無不喜氣洋洋。

春節購物也是一大風景。沒跟爸爸媽媽進商店,總要慨嘆人多爲患,收款臺前長長的隊伍在傳遞着這樣的信息:購物,是春節一大工程,且是人人必得參與的工程。有錢的買貴的,錢少的買賤的,總而言之,不花錢似乎就不叫過春節。

準備年貨更是讓人忙不迭休。奶奶忙着炸東西,各種炸貨裝了慢慢一籃子。家家各類吃食無比豐富的儲備在冰箱裏,冰箱也變得沉甸甸的。煙火鞭炮更不用說,從小年起就接連不斷,直到十五還是此起彼伏,充滿祥和氣氛。

春節這一天則是大家亮相的日子。人人打扮的光鮮亮麗,連同美好的祝福和喜悅的笑容奉獻給每一個人,人們稱這一活動叫“拜年”。就連春節晚會的第一個節目也是“拜年”,向全國人民拜年,祝福人們事事如意,祝願家家美滿,人人期盼因爲祝福讓新的一年更順利,更完滿。

春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人們的情懷中,即使有那麼多的洋節,卻難敵春節的魅力,沒有哪個節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在春節這一天多一些對親人、故國的思念,捎來深情的問候。

其實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爲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

春節實在是一個與衆不同的節日。

標籤:民俗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