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中國年調查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爲日常生活的常態,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年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年調查報告

中國年調查報告1

一、問題的提出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掛起一個個大紅燈籠,門上窗上貼上了代表着吉祥喜氣的春聯,“福”字和窗花。中國春節是一個隆重、喜慶而團圓的節日。在春節期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瞭解他的'寒意與習俗呢?我展開啦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國年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瞭解中國年。

2、通過問長輩,以前中國年的傳統文化。

三、調查情況整理

1春節的小知識:

在民間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片窗花。它不僅可以烘托氣氛,還可以用於欣賞和裝飾性。

再貼春年的同時,一些人們在門上牆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指福氣和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倒着貼是爲了期盼“福”可以快一點到來。

2、有關春節的詩;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

四、春節調查情況與分析(一共有11人)

1、您今年在家吃年夜飯嗎?

是不是

(有9人)(有2人)

2、您今年和誰一起年夜飯?(只有9人回答這問題)

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個人

(有9人)(沒有)(沒有)

3、春節期間您大多部分時間在幹什麼?

與家人一起玩遊戲走親訪友

(有3人)(有6人)(有2人)

4、您認爲春節的重要意義在於什麼?

弘揚傳統文化放鬆以,娛樂的機會

(有5人)(有4人)

5、對於目前一些新興的過年方式,您滿意嗎?

滿意不滿意隨便

(有7人)(有3人)(有1人)

五、結果分析:

這次活動一共有十一個人回答從結果看:

1、真正瞭解春節的人並不多,我們應該進一步瞭解春節。

2、人們對春節和家人團圓比較重視。

3、認爲春晚辦的好的人越來越少了,竟然只有2個人認爲還可以。

4、現在許多年輕人在過年期間只打遊戲,並不和家人團圓的人大有人在,過年是要和家人見上一面一起聊天,並不是這樣的,希望大家多多注意。

5、建議

1、節儉過春節

2、平安過春節

3、健康過春節

4、祥和過春節

六、結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客觀存在讓國人引以爲豪,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歷史是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文化也要不斷的去發揚光大。作爲國小生,我們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讓濃濃的中國年永遠陪伴着我們!

中國年調查報告2

春節的七天大假已經結束。在新年悠悠的餘韻中,人們摸摸荷包發現似乎癟了不少,仔細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現在過年花錢更多了,可這年味卻似乎不可挽回地變淡了。

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閤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反而離我們越來越遠。

(一)花錢多少與年味成反比

與五一、國慶不同,春節應該是老少團圓、走親訪友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表達着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一種特殊情節。但現在,春節前後成爲名副其實的黃金消費時段。春節期間投放市場的商品總值比同期增長20%以上,而銷售增幅也同樣超過20%。省經貿委市場流通處羅房樞說,在前後持續約一個月的春節消費月裏,全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全年月平均銷售總額上漲約30%,達到600億元。分攤到全省人口粗略估算,意味着平均每人花費近800元,這還是一個較保守的測算數字。消費雖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的到的。

中國市場學會理事、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爲,花錢更多,但品位年味更難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將春節的過去與現在縱向相比,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

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如果劃曲線圖,過去的曲線更加陡峭,現在則平緩的多。

其二,將春節放在全年中橫向來看,過去的文化較爲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大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聖神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有位消費者表示,:“該買的總是要買的,和其他日子一樣,春節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花錢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換上新衣服,餐桌上天天都能擺上以前過年才能吃的.到的美食,小時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極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沒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年”有什麼特別的了。

(二)別樣消費沖淡年味

1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等許多傳統過年習俗,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標籤,在新興消費觀念的支撐下,日益興起的別樣消費也正在逐日沖淡年味。當然,過年辦年貨,全家老少買新衣新鞋等傳統消費需求仍然存在,且還在增長。傳統年貨一條街也是各商場、超市的保留“節目”。但是年貨製作的社會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飯的酒店化,極大的沖淡了傳統年味。或者說,這年味“不地道”了。

2短信拜年使拜年這一大過年的重頭戲大大簡單化。傳統的賀卡,電話祝福,走親訪友的祝福已經越來越少了,人們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濃濃情誼,再有趣味的短信讀起來也味同嚼蠟了。

3大量市民的出遊計劃使得傳統春節市場上部分消費者缺席,不少人已不再堅持“風雪夜歸,一家團圓”,調查顯示,在被訪問者中,春節黃金週期間有意出外旅遊的比重爲57.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9個百分點,根據測算,出遊者人均花費552.9元,預計全市居民旅遊總花費21.6億元。同時,隨着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多以及節前掀起的一股購車熱潮,今年春節不少市民自己開車回家過年,而選擇自駕車遊的人也明顯增多,自駕遊已經成爲一種過年時尚。

因春節而拉動的像家電、傢俱、樓房、靚車、旅遊等部分消費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因此傳統型消費雖然也有所增長,但相比之下,其“光芒”就變得十分微弱了。

(三)來年過年會更加個性化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錶示,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消費結構將向着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汽車、電腦、高檔電器加速進入家庭,人們對於住房條件改善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

暨南大學商學系主任楊建華認爲,中國人均生產總值正處於一個量變聚集的過程中,一個消費穩健的龐大中產階級層隊伍正在形成,未來過年還將向花錢更多、年味更淡、消費方式越加多樣化、個性化的大方向演變。或者換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未來人們過年會花錢更多,體驗更多“年味”的新概念、新感覺。越來越多的、各種各樣的便利措施,讓人們從傳統的忙碌中解脫出來,轉向新的忙碌,年味將越來越脫離“物化”而轉向爲“情化”,從“肚子過年”到“腦袋過年”,由“節慶型”向“假期型”過渡。

但是我卻希望能夠盡我的一點力,呼籲廣大人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重溫那種過年的溫馨感覺,。和親人圍坐一團,聊聊天,談談心,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看春晚,在鞭炮聲,煙花綻放中迎來新的一年,看看平凡簡單卻無處不透露着溫馨甜美的感覺。

中國年調查報告3

你好:

平遙中國年活動是從2000年“我在平遙過大年”的活動和晉商社火節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大型春節活動,每年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在平遙古城舉行。活動在做好燈展精品的同時,將展覽、遊樂、表演、抽獎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融民俗性、觀賞性、參與性爲一體。規模宏大,設計新穎,創意超前,雅俗共賞,展現獨特的魅力,受到了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西文藝廣播電視臺、搜狐旅遊網站、山西經濟廣播電臺、山西晚報等媒體的高度關注。平遙中國年作爲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確定的“我們的節日——春節”的主陣地,得到了中外遊客與當地羣衆的一致好評,讓平遙人民與遊客度過歡樂祥和、熱鬧喜慶的春節。平遙中國年的成功打造,成爲了山西冬季旅遊的又一品牌。

活動的意義:弘揚傳統“年”文化,展現民俗風情。

活動內容:觀花燈,賞燈會,看大戲,拜大年,鬧社火,包餃子,寫楹聯、點旺火、放鞭炮以及參與活

動抽獎等等,內容豐富多彩。

平遙年俗

平遙的年俗極具中國“年”的代表性。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活動形式豐富多彩,纔有濃郁的漢民族特色。

臘月七年級食爆米花,凍炒黃豆、小麥、胡麻籽等,亦曰“避瘟”。

臘月初八:古時祭祀八蜡神之日,八蜡神是漢民族古代奉祀的一組主宰農事的神祗。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後,又以臘月初八爲佛祖成佛之日,食用以各種穀物熬製的臘八粥以慶。

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昇天,供奉糖瓜,以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平遙民謠:“臘月二十四,竈家爺爺不管事,揩抹打掃搬家俬。”家家戶戶翻箱倒櫃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年。

除夕:平遙稱“年除”。爲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白天貼春聯,掛寶紙,中午食麪條和水餃,取吉“錢串套元寶,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來年好運。留少許生面條,待明年再吃,謂之“隔夜飯”,期盼來年不鬧春荒。晚上舉家團圓,歡聲笑語。家長虔誠沐浴迎衆神,並陳列祖考遺影或木主,鳴放爆竹以示開祀,名曰“接神”。院中擺炭塊以喻“財”,或燃旺火以濟財運。外窗臺上擺“燈圍”,裏裏外外燈火通明,通宵不滅,喜氣洋洋。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謂之“熬大年”。

正月七年級:新歲伊始,闔家歡聚一堂,家庭男子在太陽出山前就需到本族祠堂拜祖,或設祖考遺影、神主木牌等於堂,燃燭焚香叩拜,放鞭炮,吃餃子,然後到本族及近鄰長輩家問好拜年,行二叩首禮,長輩要給未滿12歲的孩童壓歲錢。平輩見面,互道見面發財。是日忌講不吉利的話,忌針線活,忌打掃,更忌晨起倒污水。俗傳姜子牙封神時,竟忘記給自己封一領地及職司,只得常年四處遊蕩,每到一處,諸神皆因尊敬姜太公,暫時退位,讓太公稍息。但每年除夕晚至春節晨,衆神都要在自己的`職位上正襟危坐,收受人間香火,此時姜太公只能在唯一沒有封神的糞場上湊合一夜。晨起倒污水,必犯姜太公,招來衆神討伐。所以平遙婦女在七年級清晨,不往外倒污水。村村社社敲鑼打鼓,喜氣洋洋,祝福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老少安康。

正月八年級:青年夫婦赴丈母孃家拜年,未婚者到孃舅家拜年。九年級、初四親戚互拜。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中把趙公元帥及其部將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等,共稱“五路財神”。俗傳正月初五爲五路財神相聚之日,因而平遙民間正月初五忌出門,以免阻擋財路。

正月初八:爲祭星節,是日晚餐喝麪茶,並要祭星。先用黃紙書寫牌位“供奉九曜星君、南斗六郎、北斗七星、普天衆星之神位”,貼於屋內牆上,再蒸糕面燈九盞,排成九曜星君圖,點糕燈焚香,焚神餜,酒三奠,由家庭主婦叩拜。平遙民間還講究男子十八歲始犯羅睺,祭星之事必不可少的,而且每月初八祭祀一次。以後每九年復祭,五十四歲爲最後犯羅睺之年。

正月初十:俗稱“十不動”。俗傳是日老鼠娶親,爲祈求老鼠來年嘴下留情,家家戶戶吃餃子以志同慶,並放三兩個餃子於甕旮旯,名曰蓋老鼠窯洞。

正月十三:俗稱“寒鴉糊嘴”,以少量米麪象徵性地拋灑於自家屋頂上,祈求鴉雀來年少糟害莊稼。

正月十五:俗稱天官生日,民間稱“元宵節”,又叫上元日。爲祈求天官賜福,各村各社都要張燈結綵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敲鑼打鼓鬧社火、舞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喜慶氣氛超過春節。許多村的好事者還要組織給新婚之家“送孩孩”活動,由一位兒女雙全的男子,扮作送子娘娘的使者,竹筐中放着許多泥娃娃,鑼鼓隊打着“渾秧歌”鼓點,或吹奏“孟良打弓、將軍令”等樂曲,挨門逐戶送,每到一家都要唱幾句祝福詞,祝主家早生貴子,又討得些喜酒、喜煙、喜錢,皆大歡喜。城裏沿街各商號都要在鋪面外屋檐下掛花燈,而且各有新意,競相吸引遊客觀賞,也能提高字號知名度。城內和近郊各里坊的民間社火都要進城表演,各字號都要邀請他們在門前表演,賞喜煙、喜錢,圖個吉利。晚餐家家戶戶吃元宵。

正月二十:俗稱“小添倉”,又稱“添倉日”。是日晚要燒烤一種白麪包紅糖餡的“布袋袋”,象徵豐收,供拜倉神,以求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正月二十五:俗稱“老添倉”,禮俗同前。

中國年調查報告4

【摘要】

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代,在中國的年文化裏,首先尊崇的都應該是敬老愛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闔家團圓,親善爲道的核心價值觀。值得特別強調的是,由關愛親友,延伸到關愛社會;由親朋鄰里的和睦,延伸到社會羣體之間的和諧;由小家的闔家團圓,延伸到社會、民族這個大家庭的凝聚和團結。我們中華兒女、當代大學生應該做的,是繼承春節團圓祈福的傳統,營造當代社會和諧親情網,爲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然而,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面臨着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與傳統農耕文明相適應的傳統節日習俗也遇到了傳承的問題。作爲現存傳統節日中最爲盛大的節日,春節的存活狀態還是最好的,但也飽經坎坷。人們普遍希望能過上一個快意春節的,但一年不如一年的熱鬧,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也很無奈,因此春節傳統的現代傳承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

【關鍵詞】

年味感受大學生

一,引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了,在陣陣的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戶戶換上新的門符,迎着送暖的春風和初升的陽光,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盡情描繪出一番熱鬧的過年氣象,讓一代代人單單從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對春節充滿了嚮往。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有影響力的。春節歷史悠久,全國各民族人們都過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神佛和祖先,除舊佈新迎喜接福,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國人最濃重的傳統節日,它象徵着團結,興旺,是對未來寄託着希望的佳節。春節也是中國民俗傳統中最熱鬧濃重的節日,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會被這種濃烈的氛圍裹挾着去千里奔波與家人團聚、給親人和朋友拜年祝福,還免不了發紅包或接收紅包、發短信或接收短信、請客吃飯或被請客吃飯??然而,也不管你願不願意,轉型期的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開始發生

改變,年復一年的春節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地到來,但人們的過年方式卻在一年年累積着發生悄悄的改變。

時間流逝中,過年悄然在變。社會的巨大變化,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過年的形式也與往昔有了許多不同。尤其近年來,“西風”在中國盛行,洋節被許多年輕人推崇,其勢蓋過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大年”正在漸漸淡化。太多的瑣事阻斷了回家之路,過年團圓成了奢望;打個電話代替了串門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溫情的笑臉;年夜飯從家裏吃進了飯店,少了全家人動手過年的熱鬧;常年的衣食豐裕也沒有了對穿件新衣、吃頓好飯的慾望,過年的一切似乎都沒有了吸引力。唯有時禁時放的鞭炮聲,還在維持着傳統的年味。

二,調查方法及過程

1,調查目的

通過對湖北師範學院在校大學生對年味的切身感受進行調查研究,剖析這些現狀存在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目的在於瞭解各個地區不同的傳統春節風俗習慣、弄清現今春節習俗保留情況,從而爲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呼籲更多的人重視傳統文化的.保存以及爲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作出相應的貢獻。期待最終能夠促成傳統文化的長久繁榮,以及廣大大學生積極學習各地春節傳統文化並將其傳承下去的美好圖景。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法,再輔以文獻法。其中問卷爲自編問卷——《關於大學生對年味感受的調查——以湖北師範學院爲例》,同時在課題的討論和問卷編制方面都得到了我院專業老師的幫助和指導,這使問卷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整個調查時間爲2011年12月。

(1)文獻法:小組各成員到圖書館或網上搜集相關資料並整理,作爲此次調查的研究基礎。

(2)問卷調查法:經由小組成員多次討論,制定問卷,交由指導老師審閱修改,再經預調修訂而成的自編問卷《關於大學生對年味感受的調查——以湖北師範學院爲例》。問卷分爲基本信息欄和情境選擇題兩個部分,共十八個題,分別從大學生對春節文化的參與程度、春節的娛樂活動、年貨的置辦、拜年的方式以及對近幾年春節的感受五個維度出發。

3,調查過程

本次寒假調查對隊員共11人,共發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6份,有效率95.33%.而在286份份有效問卷中,農村戶口的學生佔70.7%,城鎮戶口的學生佔28.9%;男生佔總人說的49.5%,女生佔總人數的50.2%。在本次調查,問卷全部面向湖北師範學院大學生髮放,回收率也很高。

表一您的家鄉?

表二

您的性別?

4,數據統計

(1)將所有的回收問卷進行篩選,篩除廢卷,並對有效問卷進行編號(2)將編號後的有效文卷由調查組成員輸入SPSS11.5系統,以單變

量的描述統計和因素間的交互分析對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儘量保證數據分析的客觀性和精確性,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學性。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春節文化活動的參與程度

經調查,瞭解了湖北師範學院大學生親自參加春節傳統活動的情況。在問卷中列出的祭竈王神、吃年夜飯、除夕守夜、收發壓歲錢、放煙花爆竹、拜年、參加廟會、貼春聯年畫、祭祖、喝臘八粥、掃塵共十一項常見春節傳統活動中,11.1﹪的大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少於5項,73.4﹪的大學生親自參加5至8項,15.0﹪的大學生親自參與9至11項。

表三

表四

春節期間,參加這些活動一般會花費您假期的多少時間?

結果顯示,88.4﹪大學生會親自參與其中5項及5項以上的春節傳統活動,並且有75﹪的學生會花費一半甚至全部的時間參加這些傳統活動。這些數據說明春節傳統活動在現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大學生們也大都願意花費時間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二,春節的娛樂活動

表五

春節期間,你的娛樂活動是否有在家看電視、上網?

表六

春節期間,你的娛樂活動是否有旅遊?

表七

春節期間,你的娛樂活動是否有看舞龍舞獅,聽戲曲?

中國年調查報告5

本次調查中,針對網絡上頻繁出現的有關年俗不斷變遷,年“味”越來越淡的話題,對廣西宜州市壯族聚居地進行當地年俗調查。通過對當地隨時代發展而在變化的年俗,而年“味”依舊濃厚的年俗調查,說明我們的年俗是在變遷,但年“味”從未走遠。春運,一票難求,但遊子還是歸心似箭,不知有多少“人在囧途”,卻還是團圓心切。其實,年“味”從未走遠。

一、宜州市,回來的年“味”

宜州市是劉三姐的故鄉,居住着壯、漢、瑤、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滿、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鮮、藏、仡佬、維吾爾、佤、東鄉、錫伯、達斡爾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瑤、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壯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其中慶遠鎮、懷遠鎮、石別鎮是壯族的聚居地。宜州市是一個有多種民族風情的特色民族聚居地,各種風俗味獨特濃厚。宜州市是一個總人口近66萬人的縣級市,宜州市每年外出打工農民有6萬多人,每年至少有二分之一的人返鄉過年。家的溫暖,是遊子急切歸家的原因,也因爲這樣,雖然年俗在不斷的變化,可年“味”卻從未走遠。

二、宜州市,年俗裏不變的年“味”

1,、農曆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

(1)打掃日、祭竈

在宜州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到年三十這段時間,家家戶戶就開始打掃自家的衛生,當地把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這是當地的一種傳統習俗。“掃塵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經常供給玉帝大帝打小報告,說人間的壞話。在很短的時間內,玉帝大帝收到了他99999張密保,說人間要謀反天庭。玉帝看後大怒,立即召見三尸神,命他把罪行寫在說玉帝壞話的人家的牆上,再讓蜘蛛結張大網,掛在屋檐下。玉帝有命王靈宮除夕之夜下界,凡見到三尸神做了記號的人家,就滿門抄斬。三尸神見陰謀將要得逞,自己可以獨佔人間了,就飛快下凡,將每戶人家的牆上都做了記號,竈君發現了三尸神的陰謀,急忙找來各家的竈老爺商量對策:從送竈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掃得乾乾淨淨。等王靈宮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是,發現家家戶戶都很乾淨,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勞動。玉帝從王靈宮和竈王嘴裏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萬丈,將三尸神永押於牢。從此,心地善良的竈君收到大家的擁戴,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竈,掃塵也隨之成爲當地的習慣。

過去,當地一些鄉鎮會在農曆臘月的二十五舉行祭竈活動,例如:“送竈神”活動:有唱送竈君歌、跳送竈君舞;在村裏的寺廟舉行殺黃羊祭竈活動等等。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竈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共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但是,這些年俗至今在各鄉鎮越來越少見了,除在宜州市的洛西鎮,洛東鎮等西南少數鄉鎮保留這些習俗外,其他鄉鎮已逐漸淡化這些年俗。也有一些地方的祭竈是有禁忌的就是女人是不祭竈的。

(2)準備年貨

除夕的前十天是當地集市人流最多的幾天,因爲這幾天人們都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鹽油醬醋、瓜果糖餅、麪粉、糯米粉、糯米等等,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戚時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的新衣服,最重要的還有新年對聯,紅包,紅燈籠,福字貼,鞭炮。這些都是過年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是新年的象徵物。購買年貨後,人們就開始製作年食了。餈粑、年糕是宜州市壯族的特色年食,幾乎每家每戶,只要有老人的人家就會有餈粑和年糕。這兩種年食的做法都很簡單,需要原料也很少,是用糯米、紅糖或白糖做成的。餈粑的做法:用清水浸泡幾個小時,用簸箕把水濾幹,用蒸籠蒸熟,然後放進一個凹形的石頭坑裏打爛。把打爛的糯米糰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木板上,扭成一個一個小坨,用手捏成圓形大的餈粑,在用一塊平板把餈粑壓扁,冷卻後收藏起來。餈粑一般是作爲拜年的禮物和春節的食物。春節吃不完就裝進盆裏用清水浸泡,這樣可以儲藏大半年。年糕做法:把糯米和薑糖用溫水攪和,直至成膏狀,放到芭蕉葉或荷葉墊的小籠子裏,然後放到蒸籠裏蒸,最後拿出來冷卻之後就可以吃了。諾放置時間長了,年糕會變硬。當地的人喜歡把變硬的年糕拿來煎直至有些焦味,這種吃法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製作扣肉,醃肉,臘肉。在一些壯族聚居的村屯一些農家習慣到過年就殺一頭豬,然後把豬肉分一些給鄰居、親戚後,剩下的就用鹽來醃製,然後用煙來薰幾天後就成了臘肉。這樣豬肉就可以長時間儲藏,而且肉的味道也變得獨特有農村的風味。到了過年期間,人們的晚餐桌上都會有醃肉,臘肉的味道。

在慶遠鎮地區還有一種年食,就是油炸麪粉排骨,這是當地的特色年食。

在懷遠鎮、洛西鎮和洛東鎮,人們每年年前都會抱糉子,其中洛西鎮的糉子特別的大,是一般糉子的四五倍大。當地的糉子陷主要以五花肉、板栗爲主。

隨着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養家禽的家戶也逐漸減少,用柴火做飯的人家也幾乎沒有了,所以醃肉,扣肉這些特色年食的製作變得沒有以前地道,現在人們大都會給錢給別人,讓別人幫做,雖然依然傳承着這些年俗,但沒有了以前的地道,不過也正是這樣的特色年俗的淡化,人們就越來越回味,越珍惜,越懷念,所以每每有人殺豬或者製作扣肉、醃肉、臘肉,遊子們爲了可以吃上這些傳統的地道年味,更願意回家過年,同時也會吸引村裏的一些家戶一起分享,這樣的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

壯族對任何禽獸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等,有些地區酷愛吃狗肉,兔肉。

2、除夕

(1)放鞭炮、貼對聯

除夕的早晨,大人們都會早起,大約早上7點左右,人們就開始在自家門前放鞭炮,也有一些在凌晨5點左右就開始放鞭炮。放完鞭炮後,大人都會叫醒孩子,讓孩子一起貼對聯。不同的地方的門口就貼不同寓意的對聯。例如:在一些商店門口會貼“一帆風順吉星到萬事如意福臨門橫批:財源廣進”,在自家門口會貼:“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橫批:喜迎新春”等等。

(2)吃湯圓

除夕的早餐,人們會做湯圓吃,這寓意着閤家團圓。

(3)年夜飯

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對於當地壯族人家來說,年夜飯比新年飯還要隆重,所以外出的遊子都會在這一天趕回家,嫁出去的女兒也會回家一起吃團圓飯。在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祭祀祖宗,在祭祀臺前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雞鴨魚肉,柑桔,三個杯子,三個碗,三雙筷子,一瓶白酒,兩根大蜡燭,三根香。在祭祀期間,每隔十分鐘左右就要添酒一次,還有每碗裏添飯,直至香火準備燒完,就要準備燒紙錢。燒紙錢一般是由家裏小孩或一家之主燒。等祭祀完後方可開始年夜飯。

年夜飯的菜譜,必須有:雞鴨魚,扣肉,米酒。這些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菜。當地的壯族人很吃得辣,每道菜的口味比較濃厚。當地壯族的男丁喜歡在吃飯時和一同喝酒的男丁猜碼,這是當地的一特色風俗。

年夜飯之後,小孩子們就會成羣結隊地一起到自家的樓頂放煙火。到了12點,跨年的時刻,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好鞭炮在自家的門口準時放鞭炮,頓時整個村落,街道都是轟轟的鞭炮聲。待鞭炮之後,就是煙花的時間了,天空上被五彩繽紛的顏色染上,充滿了年的色彩。也有一些家戶習慣晚飯後一起收看春晚。直至凌晨二三點,人們才陸續的入睡,街道纔開始有些安靜下來。在慶遠鎮的壯族聚居地,一些大人喜歡在小孩入睡時偷偷把壓歲錢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這寓意着來年健康快樂,萬事如意。

3、年七年級

年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服後,大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門口放鞭炮,隨後就是自家的小孩向長輩們拜年並送上祝福。早飯後,小孩就向鄰居家拜年,或與父母一起去伯爺、叔叔家去拜年。一般父母都會帶一些柑桔,年糕,餈粑等食物去拜年。在路上若看見認識的人都會相互祝福,一般都會說“恭喜發財”、“萬事如意”。

春節活動在洛西鎮、洛東鎮這些鄉鎮裏,每年都會組織一些活動。過去,有板鞋舞、踩高蹺踢足球、打磨秋、上刀山下火海等特色的風俗活動。還有一項最特別的就是潑伶俐水,唱伶俐歌。伶俐水是壯族年俗中最富於情趣的民俗事象。桂西大化、東蘭、鳳山等縣的姑娘們在大年七年級清晨,就燃起火把,唱着歌奔向泉邊,大家輪流數星星。第一人數兩遍,若第二遍比第一遍少一顆,便是大有福氣的人。第二人接着數一遍,若少兩顆,也大有福氣,其餘的人接着數。到天邊只剩一顆星時,村上活路第一的伶俐嫂便捧起泉水,唱《伶俐水歌》,給第一個到泉邊的姑娘喝。第二捧水未捧出水面,衆姑娘便爭着去喝,伶俐嫂便將泉水潑到姑娘俊俏的臉上,姑娘們一對對地抱在一起,舔對方臉上的伶俐水珠。《伶俐水歌)唱道:

伶俐水,清又清,

潤你喉,洗你心,

潤你喉管歌聲脆,洗你心靈變聰明??

以後你嫁到哪個村,就像鳳凰落下金竹林。

丈夫愛你愛在心底,夜裏常在夢中笑醒??

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的現代化,活動額變得現代化,例如:廣場舞,籃球比、賽龍舟等。雖然年俗活動發生了一些變遷,但是年“味”依舊濃厚。在這一天,人們都會到活動的地方觀看或參與,非常的熱鬧。因爲這一天人們都在自家的附近遊玩,拜年,到八年級纔開始到婆家拜年。

七年級這一天的禁忌:不能洗頭,不能用壓歲錢買鞋子。

4、年八年級、三

當地壯族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着丈夫、兒女會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帶一大袋的餅乾、糖果,有母親分送給母親的哥哥姐姐及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女兒的丈夫和

孩子要在孃家住上至少一天才能回家,這表示女兒對孃家的想念。年八年級三的晚飯和新年的晚飯一樣豐盛,女兒的丈夫必須和孃家的男長輩喝酒,直到長輩們說結束才能結束喝酒。這是對長輩,對孃家的一種敬重。

八年級三的禁忌:不能洗頭,女兒與丈夫回孃家不能同住一間房間。

5、年初四至初十四

這段新年期間,主要是到朋友家拜年,或邀請朋友來自家吃飯。但現在的人家,家境富裕一點的,喜歡自駕旅遊,活動豐富多樣。對於一些人家來說,這段新年期間已經開始過會原來的生活,沒什麼特別的習俗了。

6、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所以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籠、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在當地過去元宵節的一些風俗活動主要有:“烤百病”、“散百病”,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而現在,活動越來越現代化,但人們的`情志不減,活動雖然變了,但種類依然豐富,一些地方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或者組織旅遊等等。十分的活躍。元宵節起源於煮蠶繭祭蠶神。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裏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着“元宵”兩個字,帶着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爲元宵。

年初十五,這一天早晨,一些壯族家的老人會早早的起牀到當地的寺廟燒香拜佛,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如意,身體健康。

元宵這一天最熱鬧的時間是在晚上,當地流行一個風俗,就是政府會在市裏的中心廣場放煙花供人們觀看,人們紛紛聚集到廣場附近,每年這個時候,廣場附近的交通都非常的擁堵,因爲人們都從農村出來爲觀看煙花,煙花觀賞時間大約是兩個小時,等煙花放完後,人們就會相繼散去,然後到烤魚攤上吃宵夜。烤魚是宜州的一大特色風味,深受人們的喜歡。

三、年俗不斷變遷,年“味”從未走遠。

社會在發展、觀念在更新、習俗在變遷,但年“味”從未走遠。

通過宜州壯族聚居地的年俗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年俗雖然在淡化,並逐漸被現代化的活動取代。但年俗的淡化,可新年在人們的心中被放在內心深處的位置,社會是發展的,是變化的,年俗活動的變化也是必然的,但年“味”依然存在與每個人的心中。“一票難求”、“春運高峯”等等這些新年期間出現的高頻率的詞語,正是在外務工人們的歸家心切的體現。有親人在的新年,團圓的一家,熱鬧的一家,即使過的不再是地道的傳統年俗,但還是傳統的“熱鬧”,傳統的“團圓”。

年俗變遷,雖然“廣場舞”取代了“板鞋舞”,“唱K”取代了“唱伶俐歌”,“籃球比賽”取代了“耍獅子”···越來越多的傳統年俗被現在化的娛樂活動取代,但那些從未減過的熱鬧更加的熱鬧,年的“味”,從未走遠。

時代的變化,人們的心還是原來的,還是熾熱的,年“味“不會走遠,也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