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中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

隨着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

中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1

內容提要:冷靜、客觀分析農村教育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發展對策,克服計劃經濟形成的巨大障礙,推進農村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是擺在每一農村、農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緊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經濟 農村教育 改革創新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農村教育出現如教育經費不足和學校負債嚴重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及民主與法治的貫徹實行造成障礙。這不但是問題而且將是農村教育的危機。

1、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後的問題

自兩年前政府宣佈"基本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許多擔心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的人士似乎鬆了一口氣。但是透過表面的"達標"我們會發現,農村的教育狀況並沒有登上一個"新的臺階"。相反,在並沒有根除導致問題的根源而又遭遇農村稅費改革等新的制度環境時,它變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這一含糊的語義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是,在15%的人口--大約爲1億8000萬人--所居住的區域還遠沒有普及,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數百萬少年兒童作爲共和國的公民難以充分享受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即以官方公佈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來看,由於學齡兒童的基數過於龐大,沒有入學的0.9%的兒童數量實際上超過了110萬人。這龐大人羣的絕大多數當然是在農村,他們將成爲未來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各地政府的作爲所顯示的那樣,這種"普及"是在壓力型體制下"衝刺"的結果,一些縣鄉政府爲了達成這一目標使用了各種手段,包括"弄虛作假"這一經典式的法寶。而不擇手段的結果是導致了許多後遺症,比如許多鄉鎮所揹負的沉重的"教育債務",此外還包括入學率的下降和失學率的反彈。兩年前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在已經通過"普九"驗收的1242個縣中,失學率超過5%的有209個縣,超過10%的有63個。在中西部,國中生輟學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而湖南省有關部門今年夏天對6個縣市的一項調查表明,農村貧困生的失學率高達30.4%(其中國小爲39.7%,國中爲20.0%),農村家庭用於教育的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貧困家庭教育支出佔其收入的比例竟高達92.1%.

第三,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佈之後到xx年實現"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間,總計有1億5000多萬少年兒童完全沒有或沒有完全接受義務教育。這其中包括未入國小的近3200萬人、國小階段失學的3791.5萬人、國小畢業後未能升學的5000多萬人,以及國中階段失學的3067.6萬人。這一龐大人羣的一部分顯然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顯示着他們的存在:從國家今年公佈的"8500萬青壯年文盲",到各地以種種暴力手段威脅着社會的低文化層青少年犯罪。這些事實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員們的深刻反思,同時也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鏡子。

2、城鄉教育對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農村教育問題的另一個表現在於同城市的比較。這方面的直觀感受往往會讓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從北京市某所花費3億元人民幣建設的國小,到貴州、甘肅乃至於距北京數十公里內存在的"危險校舍";從城市的"中產階級"或"白領"們每年要花費數千元去培養其子女的"綜合素質",到農村那些尚未實現溫飽的家長們要爲籌集數十元的學雜費而一籌莫展;從城裏重點國小或"實驗國小"的教師們到"新馬泰"去度假旅遊,到廣大農村裏的多數教師領不全他們每月的薪水……新世紀的天空下"農村中國"與"城市中國"的兩幅圖景,的確顯得"光怪陸離",讓我們看到城市教育的虛假的繁榮和農村教育的真實的危機。

農村教育要徹底摒棄以升學爲目的,單純教人學知識的偏頗做法,從這一認識出發,高度重視學生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注重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精神品質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品質三個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質。教育治貧,首先必須從解決精神貧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認識人與自然(包括社會)的矛盾中樹立創業理想;在認識人與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認識人與自我的矛盾中確定生命理念。通過社會理想、羣體道德、個體生命理念三個層次動機的持久培養,激發並使學生最終形成比較穩定的想農村之所想,急農村之所急,爲農村的振興奮鬥終生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同時,要取得國家的政策支持與傾斜,通過有效的方式,辦起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高等教育,從本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實際需要出發,培養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爲家鄉脫貧致富盡心竭力的高級人才。

(三)實施國中分流教育

農村國中在農村教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教育效益看,國中是農村新增勞動力的出口;從實現"普九"和鞏固"普九"成果看,國中是重點和難點。因此,改革農村國中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爲推動和促進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爲生產力,在實施農村教育過程中普遍重視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向農業輸送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才和農業工人,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成爲其農村教育的主體。同樣,發展中國家也將農業職業技術教育作爲農村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採取各種措施,把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卻十分薄弱,相當一部分學校仍然是以升學爲主要目的,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着升學率,學校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惟一標準也是升學率,分流教育根本無從談起。在有些地區,當我們問及國中分流教育時,幾乎所有的校長、鄉教辦主任都回避這個問題。不過他們承認,在農村國中如果真的實行分流教育的話,學生輟學率會大大減少。實施農村國中分流教育,缺少師資設備是客觀原因,但思想觀念不轉變、思想認識不到位,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教育中沒有位置,這一主觀原因是不能忽視的。

目前,我國農業正在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智力密集型產業轉化,急需各級各類技術人才,這就向農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加速培養新的農業產業大軍和技術人才,推進農業向現代化產業轉化。據調查問卷,有86.7%的農戶迫切希望孩子從小接受農業科普知識、基本農業勞動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爲此,應當把農村國中教育定位在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爲農村經濟、社會進步服務上,在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基礎上,重視培養爲農業服務的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四)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力度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xx年三門峽市教育部門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佔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1.7%,距離《教育法》規定的佔國民生產總值4%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從提高全民素質與維護國家穩定的需要出發,教育經費預算仍需向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傾斜,建立起義務教育由公共資源負擔的原則框架。這樣才能杜絕義務教育普查中弄虛作假現象,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溫鐵軍:《“三農問題”:世紀末的反思》,《讀書》,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孫傳釗《隱蔽的遺產》,《讀書》二○○一年九月

(3)李書磊:《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版

中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2

我生活在農村,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我身後的幾代農村孩子也會如此。現在看着家鄉的教育情況,不禁爲家鄉所有的孩子流汗,所以想努力做好這份關於農村中國小教育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着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xx-xx年度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推出,讓人們看到了教育振興的光明之路。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制度也已初步實施。然而,當我看到河北省邯鄲市邱縣基層教育的現狀時,我不禁對媒體上關於農村教育的一些新聞產生了懷疑。也意識到“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支教”的必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農村學校的變化。

由於各種限制,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僅限於兒童九年義務教育,而大部分高等教育集中在大、小城市。以我居住的邱縣爲例。全縣只有邱縣一中有一所高中,作爲輸送人才到高等教育的窗口。其他是中國小,可以分爲“公立”和“私立”。所謂“公立”,是指教育局直屬管理的一類學校。“民辦”是指經教育局批准,由私人或集體建設和管理的一種學校。

近年來,隨着國家有關部門對教育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九五”以來,大多數公立學校的基礎設施已經相當完善,農村學生承擔的經濟負擔也大大減輕。然而,令人難以接受的是,辦公學校的教學質量急劇下降,無法滿足農村兒童的學習要求和部分家長的意願,以至於農村學生涌入民辦學校。截止xx年,邱縣公立中國小207所,私立學校4所。xx年公立學校減少到135所,私立學校增加到18所。

我曾經在我住的秋縣石佛寺村擁有秋縣六中(公立),我在那裏讀完了國小。當時是1997年,全校學生600多人,教職工40多人,佔地10多畝。校園裏綠草如茵,小徑上長滿了高大的梧桐,教學樓前盛開的榕樹,鐵鈴鐺的聲音傳遍了全村。現在,八年過去了,到了xx年,當我再次回村的時候,秋縣六中被取消了,學校的名字改成了詩佛寺聯合國小,依舊是校園和土地,但是學生人數已經降到了50多人,10多畝的土地變得異常空曠和安靜。甚至幾年前學校裏幾十棵大梧桐都被村幹部賣了出去。現在我們村的孩子要另找地方讀書,遠到十幾十里。與此同時,私立學校在該縣悄然興起。兩年前,在石佛寺東側附近的公立大馬寶中學東側,還是一片空地,但在xx,一所私立大馬寶希望學校是個人在那塊土地上修建的。到目前爲止,學校已經發展成爲擁有400多名中國小生和20多名教職工的中等規模學校,目前還處於擴招狀態。而鄰近的公立大馬堡中學則處於明顯的劣勢,有被淘汰的危險。據瞭解,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相比唯一的劣勢就是收費十倍以上。但儘管如此,農村兒童還是涌入了私立學校。在這樣的大趨勢下,由於生源嚴重不足,秋縣二至六中、謝里莊鎮10所公立中學、幾十所村辦國小相繼被取消。與此同時,傲博、東方、陽光、襄陽、光大、華夏、育才等十幾所民辦中國小蓬勃發展。

我走訪了各種學校,瞭解了農村學生和家長的反應,最後得出結論,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就公立學校而言,雖然物質條件不錯,但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教育質量急劇下降。在公立學校,老師只是拿着自己的鐵飯碗,吃着國家的固定財政。教學質量與自身利益並不衝突,以至於大部分教師的育人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體現了農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想要幾千個徐本禹恐怕不容易。此外,農村學校領導教育觀念落後,無法更新,基層教育人才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週期長,都是公立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的原因。第二,縣教育局對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監督不夠,公立學校往往忽視教學質量。縣教育局雖然有時會去各個鄉鎮的學校視察,但往往是片面的,不能對“教學質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縣教育局雖然按照上級指示對各級教師進行了素質培訓和再教育,但遠遠不夠把握其效果和質量,甚至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漩渦。第三,就私立學校而言,優越的管理制度保證了它們的教學質量。私立學校都是封閉式管理,學生在校內寄宿,符合學生對學習環境的要求。教師工資與課時和教學質量直接掛鉤,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第四,民辦學校之間存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促進了民辦學校自身的良好發展,最重要的是促使民辦學校爲了生存而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中國農村教育調查報告3

家在農村的我,從國小到國中,從國中到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一路走來,身後一輩輩農村的孩子也將這樣走着,如今看着家鄉的教育狀況,不由爲所有的家村孩子們捏了一把汗,於是想努力做這份名爲關於農村中國小教育的調查報告。

近幾年隨着國家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我國的教育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觀。《XX—XX年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起動,讓人們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興的光明航線。在農村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制,也初步得到落實。但當我看到自己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邱縣的基層教育現狀時,不免對從媒體上得知的一些些關於農村教育的消息產生懷疑。也意識到目前“新農村建設”和“大學生支教”的必要與必然。

一、農村學校的變遷

由於種種限制,農村的教育層次只限於對孩子們的九年義務教育,而更高層的教育絕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處的邱縣爲例,全縣僅邱縣第一中學擁有高中部,作爲向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爲中國小,且可分爲“公辦”和“私立”兩種性質。所謂“公辦”是指直接歸屬教育局管理的一類學校。“私立”是由教育局批准設立而由民間個人或集體建設並管理的一類學校。

近些年來,隨着國家相關部門對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來,大部分公辦學校的基礎設施已相當完善,農村學生所承受的經濟負擔也大大減小了。但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卻是,辦公學校的教學質量卻急劇下降,並不能滿足農村孩子的學習要求和部分家長的願望,以至於農村學生大量涌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學校。截至XX年,邱縣共擁有公辦中國小207所,私立學校4所,而在XX年,公辦學校數量減少至135所,相反私立學校卻增加至18所。

在我所處的邱縣石佛寺村曾擁有邱縣第六中學(公辦),我曾在那裏——邱縣第六中學附小讀完了我的國小,當時,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職工40多人,佔地10餘畝,校內綠草如茵,高大的梧桐覆蓋着小徑,教學樓前的榕樹花開滿樹,那口鐵鐘的聲音波及全村。而在現在,也就是八年之後,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時候,邱縣第六中學已被取消,學校名字變爲石佛寺聯辦國小,仍是那個校園,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銳減至50多人,這塊10餘畝的土地變得異常的空曠和安靜了,就連那校內的數十棵大梧桐也在幾年前被村幹部賣光了。如今我們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學之地,遠至十幾裏,數十里。於此同時,私立學校在縣內卻如雨後春筍一樣悄然崛起。兩年前,在與石佛寺東附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東面尚爲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塊土地上,由個人集資興建了私立大馬堡希望學校,至今僅一年多時間學校已發展爲擁有中國小學生四百多人,教職工20多人的中等規模的學校,並仍處於擴招狀態。而鄰近的公辦大馬堡中學則處於明顯的劣勢和即將被淘汰的危險之中。據瞭解,私立學校較之公辦學校唯一的缺點就是收費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儘管如此,農村的孩子還是紛紛涌向了私立學校。在這樣的大趨勢之下,因生源嚴重不足,丘縣第二至第六中學、謝里莊鄉中等10所公辦中學和數十所村辦國小相繼被取消。與此同時,奧博、東方、暑光、向陽、廣大、華夏、育才等十幾所私立中國小蓬勃發展。

我經過走訪各類學校,瞭解農村在校學生以及家長的反應,最後得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公辦學校而言,雖然其物質條件良好,但由於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質量急劇下降。在公辦學校內,教師們只管抱緊了自己的鐵飯碗,吃國家的固定財政,教學質量的好壞於其自身毫無利害衝突,以至於大部分教師的育人態度產生不良轉變。這也反應出農村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問題,想要成千上萬個徐本禹,恐怕不簡單。另外農村學校領導層教育理念落後,得不到及實更新,基層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週期過長,都是造成公辦學校教育質量下降的原因。第二,縣教育局對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監督力度不夠,公辦學校在其教學質量上容易疏忽。雖然縣教育局有時到各鄉鎮村的學校進行檢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對於“教學質量”這一項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縣教育局雖然依上級指示對各級教師進行過素質培訓和再教育,但對其效果和質量的把握上卻遠遠不夠,甚至陷入形式主義的旋渦。第三,就私立學校而言,優越的管理制度保證了其教學質量。私立學校都進行封閉式管理,學生皆寄宿於校內,滿足了學生對求學環境的要求。教師工資與自已所教的課時和教學質量直接掛鉤,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第四,私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競爭,這也就促使了私立學校自身良好發展,最重要的是促使着各私立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求生存。

由此,可以得出,農村家長往往爲了讓孩子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學更多的知識,走出農村,而將孩子們送入學費昂貴私立學校學習,放棄收費較低甚至免費的公辦學校。從而得知,國家支持農村的大量教育經費,並未能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反而使他們的負擔較往日大大加重了。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二、農村家長的選擇

面對兩種性質的學校,面對兩種相差懸殊的教育質量,面對即將接受教育的下一代,面對自己的收成,農村的家長們無不考慮再三。一般來講農民們對於教育孩子存在兩種思路:其一,讀書只求識字,將來還當農民,像是一種“放羊娃”式的哲學。其二,讀書還求讀書,將來走出農村,走出貧困,走進城市。對於在農村生活了幾輩子甚至幾十輩子的農民來說,他們飽經了農民的貧困與苦難,也充滿了對那些高層次生活的嚮往,於是在爲下一代的道路選擇上,他們往往選擇後者,渴望兒女成龍成鳳,飛出去,以免孩子們因自己而輩輩受累。因此大部分農民爲孩子選擇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而對於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入私立學校的農村家長來說,他們將承受怎樣的經濟壓力呢?

我家住在河北省邱縣,也就是華北南部平原的農村,這裏盛產小麥和棉花。在我們村中,每一個人最多可分到二畝地,爲了增加收入人們都種棉花。鄰居吳大叔一家現在五口人,當時沒能接受計劃生育,生了三個孩子——一個兒子,兩女兒。爲了使兒女成才,早在五六年前,就將大兒子送入了縣城的向陽私立學校讀國小。而今兒子接着考入了縣城的私立英才中學,年學費1500元,書費200元。兩個女兒也都長大了,並都在居家較近的大馬堡私立希望學校讀國小,兩人的年學費共800元,書費150元。三個孩子的生活費包括吃穿住行加起來大約每年得1500元。而按人口計算,吳大叔家可分到10畝地,這10畝地都種上棉花,每畝每年大約可產棉花500斤,純收入按多的算可以達到600元,那麼他們全家一年的純收入爲6000元,而對於農村的成人來說,把消費降低到最小,平均每天至少花4元錢,每人每年得花1400元,也就是說吳大叔和吳大嬸兩個人每年的生活費至少得2800元,這樣算來,吳大叔家每年還得承受950元的赤字。吳大叔的院子裏再養上五頭豬,也入不敷出。對於最大的孩子才十幾歲的大人來說,也正是蓋房修家的時候,人到中年,還得照顧自己的爹孃,一年年過來,家裏根本拿不出錢。爲了不使家庭過多地透支,吳大叔還在村裏的建築隊幹活,但吳大叔叔往往是不等現在的建築活幹完,就找工頭把自己下一次幹活所要掙的錢支走。如果吳大叔將三個孩子都送入公辦學校讀書的話,家裏每年可以省下了三四千元,但是他沒有那樣做,還堅持讓孩子讀私立,堅決不能讓孩子因爲沒錢而讀不到好學校。接下來,上國中的兒子爲了出路,還得上高中讀大學,要上好的高中,還得跑到省城去上,那樣的話就意味着孩子的消費更高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更大了……

而對於孩子上了公辦的家長來說,他們往往又承受着一種精神壓力。公辦學校不能滿足孩子們的學習要求,九年下來,國家的義務教育只是爲國家培養了識字的農民而已。由於農村這種公辦學校教學質量的問題,即便是從公辦學校上到高中,也無法改變輟學的命運,或是得不到好的結果。因爲在高中他們將面臨從未有過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再加上自己底子薄,只能被淘汰。只能順從自己在就業上的宿命。

於是,在我所處的地區農民在受教育方面所面臨着一種不平衡,那就是,如果讀公辦學校,家長將無經濟負擔,但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讀私立學校,孩子可以爭取自己的前程,但家長要付出具大的犧牲。這種兩難境地,正是農村教育的困境。據調查,現在重點大學生中農村學生所佔的比例正在減少,這也將成爲我所談的問題的佐證。前些時間,陳桂棣、春桃夫婦做了《中國農民調查》,轟動一時,但又不知,在農民那包含勞累與痛苦的眼中,所折射的對下一輩的希冀是多麼得讓人心寒也是多麼的難得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