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類型。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1

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儘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爲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xxx我所駐的xx鎮xx村是位於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xx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並不十分優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徵。作爲xx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着“盡己所能爲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xx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繫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xx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後覺得:xx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xx村的出路在於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xx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12月,xx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爲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佔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第二,文化程度較低。xx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爲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爲例,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佔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佔13.8%;中專5人,佔5.7%;文盲10人,佔11.5%。第三,男性較多。xx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佔84.9%左右;女性約26人,佔15.1%左右。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xx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爲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佈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途徑xxx

1、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隨着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並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爲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xx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後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xx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諮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於素質低的地區,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於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

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爲農業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範,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範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規範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於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⑵採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⑶對勞動力轉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2

爲全面瞭解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按照市委主要領導的要求,全市勞動保障部門聯合統計部門組織調查專班,從今年5月初開始,用了三個多月時間,紮實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入戶調查工作。此次調查涉及到全市(含市開發區及雙峯山旅遊度假區)所有鄉鎮(場、街道辦事處),全面掌握了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轉移就業狀況,現將具體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一)農村勞動力從業狀況

截止20xx年6月底,全市實有農村勞動力萬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萬人、佔xxxx%;從事第二產業人數萬人、佔xxxx%;從事第三產業人數萬人、佔xxxx%。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狀況

全市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萬人。按性別劃分:男性萬人、佔xx%,女性萬人、佔xx%。按就業年齡劃分:16-25週歲萬人、佔xxxx%;26週歲以上萬人、佔xx%。按文化程度劃分:國中及以下萬人、佔xx%;高中和中專萬人、佔xx%;大專及以上萬人、佔xx%。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行業分佈

(1)建築業萬人、佔xx%;

(2)電子通訊及軟件業萬人、佔xx%;

(3)機械製造業萬人、佔xx%;

(4)紡織業萬人、佔xx%;

(5)服裝業萬人、佔xx%;

(6)其他行業萬人、佔xx%。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按地域分佈東北萬人、佔xx%;江浙萬人、佔xx%;西北萬人、佔xx%;西南萬人、佔xx%;武漢城市圈萬人、佔xx%;其它城市萬人、佔xx%。

二、農村勞動力調查的基本方法

(一)、成立工作專班,抓好銜接協調

這次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是爲市委市政府提供農村工作決策依據,是勞動保障部門開展城鄉統籌就業的基礎性工作,是一項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因此,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發出專門文件、多次下鄉協調督辦,保證了此項工作園滿完成。一是發專文、開專題會。5月5日,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印發了《關於做好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孝勞社[20xx]22號),並於5月7日在孝南區召開了全市勞動局長、就業局長和統計人員動員會,專題部署農村勞動力調查工作。孝昌縣以政府名義下發了《關於開展全縣農民工普查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和7個協調專班,使調查工作全面有序推進,提前完成了調查工作任務。7月3日,又在孝昌縣召開了現場會,推廣孝昌調查工作的經驗和作法。二是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全市勞動保障部門都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爲組長的領導小組,抽調一大批業務骨幹組成工作專班,及時督辦檢查指導調查工作。局長張永國同志先後到漢川、孝南、安陸等縣市,直接深入鄉鎮村組,檢查指導農村勞動力調查工作,多次參加調查工作協調會,具體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三是抓好業務培訓。組織各鄉鎮農村勞動力普查工作專班人員進行集中培訓,邀請市統計局相關專業人員,講解調查的方法和技巧,明確了具體事項和細節問題,對整個普查工作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同時,爲了使勞動力資源普查工作家喻戶曉,積極尋求農戶配合,我們在各類媒體上發佈了關於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登記工作的公告,在各鄉鎮懸掛橫幅、出動宣傳車進行廣泛宣傳,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實行“三級”聯動,確保措施到位

此次調查工作時間短、任務重、工作量大、接觸面廣。爲保證普查工作進度快、標準高、數據準,我們要求各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通過爭取政府協調,發揮鄉鎮黨委政府的主體作用,以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和村組幹部爲依託,開展進村入戶調查登記。各縣市區先後召開了鄉鎮分管領導、村支部書記和普查人員培訓及動員會。縣市區政府辦公室根據各鄉鎮的調查工作進度,定期下發督辦通報,通報各鄉鎮的工作情況,形成了各村你追我趕的氛圍,確保了調查登記工作進度。在實際調查登記操作中,各鄉鎮抽調鎮(鄉)村兩級人員建立了“三支隊伍”:入戶統計調查員、基礎數據調查員、資料查詢調查員。他們分工明確,協同配合,保證了調查工作的高效、快捷進行。

(三)嚴格工作標準,確保數據質量

6月底,各鄉鎮基本完成入戶調查登記工作,隨即轉入錄入彙總階段,爲保證調查數據錄入及時、層層審查把關,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成立了三個匯審小組,巡迴到各地進行指導彙總工作。對統計數據的邏輯關係、銜接關係進行把關。在錄入之前,要求各鄉鎮對採集的.調查資料認真整理,對彙總數據有明顯差錯的,要求進行再次調查和複覈。孝昌縣和漢川市還專門投入專項資金開發了數據統計錄入軟件,大大提高了錄入彙總的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率。在這次調查工作中,各地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三、調查中瞭解到的問題及下步對策建議

(一)主要問題

一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整體偏低。據統計資料顯示,全市農村勞動力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轉移就業人數的xx%,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佔xx%,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佔xx%。二是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普遍不高。全市參加了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村勞動力萬人,佔轉移就業總人數的xx%,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萬人,僅佔轉移就業總人數的xx%,整體來看,勞動技能普遍較低,嚴重缺乏一技之長。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的自發性。調查數據顯示,多數農村勞動力是跟隨親朋或熟人介紹引導而實現外出的,轉移的隨意性較大。四是農民工外出就業跟蹤管理服務工作滯後。鄉鎮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大多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服務能力不能滿足農民工需求。

(二)對策及建議

1、以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爲重點,加強鄉鎮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建設。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網絡互聯、資源共享“的原則,培育和發展鄉鎮勞動力市場,逐步建立起統一、開放、公平的現代勞動力資源市場,保證勞動力流動的靈活性,使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按照鄉鎮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六統一”的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和業務指導,加快區、鄉兩級信息網絡建設,儘早貫通市、縣、鄉(村)就業信息網,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組織和個人相結合的多元化信息網絡。延伸就業服務到鄉鎮、到村組、到農戶,完善就業信息、諮詢、職業介紹、培訓等在內的社會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外出就業提供方便、快捷的就業服務。

2、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堅持“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原則,堅持以技能培訓爲主,相關法律常識培訓爲輔,培養一大批具有專業技術特長、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勞動者,不斷提高外出工人員的素質和技能,增強競爭就業能力。提高農村後備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和層次,改變低素質、低層次的格局,使農村勞動力成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

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開發工作,在推進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和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規劃實施過程中,把項目建設與本地農民工轉移就業結合起來,盡力做好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工作。

4、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的現象時有發生。一是加強宣傳培訓。深入開展勞動保障法規、法律和政策的宣傳,切實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二是規範用工關係。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督促用工單位與農民工簽訂規範的勞動合同,妥善處理勞動合同糾紛,及時協調解決勞動合同不規範、超時工作、待遇偏低等問題。三是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查處用工單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行爲,促進社會公正公平。四是加強市場整頓。堅決取締非法勞務中介組織,爲農民工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5、制定出臺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從創業培訓、項目推介、開業指導、貸款擔保、跟蹤扶持等方面積極爲迴歸創業人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建立一條龍、一站式的創業服務工作機制。幫助各類迴歸創業主體瞭解投資形勢和創業環境,熟悉有關政策法規,掌握企業經營和管理必備知識,提高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將回歸企業納入工作重點,提供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等政策性補貼。對勞動密集型迴歸企業提供不超過200萬元擔保貸款扶持。協調相關部門落實迴歸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業相關政策,健全社會化、開放式的創業服務體系,建立市(縣市區)“創業指導服務中心”,支持迴歸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爲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3

按省就業服務局《關於在重點監控鄉鎮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區石蓋塘鎮採取據實填寫“重點監控鄉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調查表”、與村幹部座談、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交流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如何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現作簡要分析如下:

石蓋塘鎮位於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區“城郊新鎮、工業重鎮、經濟強鎮”,鎮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入全市經濟十強鄉鎮行列。全鎮下轄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共有總人口11950人,其中農村人口9406人,城鎮人口2544人,有農村富餘勞動力(16至60週歲)2343人;勞動力年齡結構爲:16-20歲之間的勞動力180人,佔7.6%;21-40歲之間的勞動力1506人,佔64.2%;41-60歲之間的勞動力657人,佔28.0%。知識結構爲:國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佔65.4%;高中、中專以上文化800人,佔34.1%。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週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着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爲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65.4%,由於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於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佔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佔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佔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於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於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範;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儘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着力構築完善以政府爲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爲依託,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

地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範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築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衆多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餘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餘人,全鎮約有1080餘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後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4、搞好服務,切實維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積極尋求駐外辦事機構的支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在流動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城市建立相應的管理、服務組織或機構,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的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件處理等等。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4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現狀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主要表現爲“數量較大、素質較低、年齡較輕、男性較多、分佈較廣、技能較差”。

1、從數量上看,根據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統計數據顯示,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農業人口588462人,其中農村勞動力326178人,16-45週歲的農村勞動力220171人,已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2萬人,還有富餘農村勞動力45665人。

2、從性別構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6%;有效女性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4%。

3、從年齡結構上看,進城務工18歲以下的約佔12%,18-30歲之間約佔44%,而30-40歲約佔35%,40歲以上的僅佔9%。進城務工人員中青年佔絕大多數。

4、從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農村勞動力只具有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農村勞動力中掌握一門以上非農技能的人數不到10%。調查結果顯示,轉移勞動力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佔41.2%;國中文化程度者佔49.2%;高中文化程度者佔8.6%,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佔0.08%。

5、從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種養和勞務收入爲主,部分兼營一些副業。

6、從就業的情況看,目前我市轉移出去的12萬多農村勞動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國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工作苦、時間長、報酬低。

7、從行業分佈上看,全市326178個農村勞動力中,有約22萬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佔全部農村勞動力的69.9%,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有4萬餘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佔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3.2%,較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有近6萬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佔全部勞動力的16.9%,較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

(二)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基本特點

1、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爲主。據調查統計,2004年外出務工人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佔56.7%,30―50歲的佔37.1%,50歲以上的佔6.2%。

2、勞動力轉移有序性逐漸增強。農民過去外出務工,主要靠血緣、人緣、地緣“三緣”關係向外轉移。據調查,2004年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通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轉移的人數大幅度增長,增幅在5%以上,而通過中介組織介紹、親幫親、鄰帶鄰或其他方式外出的人數下降2.5%。

3、轉移勞動力仍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爲主。隨着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西部大開發的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勞動力需求迅速增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爲主,但比重有所下降,轉移到東部和中部的比重有所上升。據調查,2004年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佔35.5%,西部地區務工的人員佔46.8%,東部地區佔3.6%,中部地區佔4.2%,其它地區10.1%。

4、二、三產業已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2004年,農村外出勞動力轉移到第一產業仍然從事農業的比重爲5.1%,比上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轉移到第二產業的佔56.6%,比上年上升了10.2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佔6.7%,製造業佔5.6%,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佔1.7%,建築業佔37.6%。轉移到第三產業的佔38.3%,比上年下降8.2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佔6.2%,批發零售貿易業佔2.7%,住宿和餐飲業佔15.9%,其他服務業佔5.6%,其他佔8.1%。

5、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型。在重慶市內從事非農行業的勞動力,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轉移,兼業時間的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庭勞動力較多,在外務工時間就長,勞務收入也較高,反之則短。 123456

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三)、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

1、主要成效。我市從2004年起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經過各成員單位和定點培訓學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預期成效。1)超額完成了重慶市下達的“培訓4000人、轉移80%”的工作目標。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7348人(含非定點培訓學校所培訓的人數),轉移6543人,其中陽光工程培訓5916人,轉移5252人,轉移率爲88.8%,獲得上級財政補貼資金135萬元。今年前上半年的情況是:到5月底,全市培訓結業3027人,指導就業2447人,分別完成全年計劃的50.45%、50.9%。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015人,完成了全年計劃的50%。2)培訓學校轉變了的辦學理念。以前是重培訓、輕轉移,重數量、輕質量,如今正朝着學員學得好、輸得出、穩得住、收入高方向發展。3)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過去農民工進城務工由於缺乏技術,多以苦力和汗水掙錢,而今通過陽光工程的培訓,他們均掌握一技之長,能憑腦力和技能創收,就業面逐步拓寬。4)提高了轉移農民工的勞務收入。通過陽光工程培訓的農民工大多成爲相關行業的技工乃至高工,勞務收入大幅度提高。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參加陽光工程培訓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其務工收入較不培訓者高40-100%以上。

2、主要作法。2004年,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進展迅速,並超額完成任務,得益於以下舉措。

一是切實加強領導,理順工作關係。市委、市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認識到位,並予以高度重視,在年初的農村工作會上,就把“陽光工程”定位爲今後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三大“重頭戲”之一(在2005年,市裏將“陽光工程”納入了市裏的八大“民心工程”來實施),組建了市勞務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成員單位23個。爲了減少工作交叉、重複,理順工作關係,提高工作效率,又在8月份將“勞務辦”和“陽光辦”進行合併辦公。領導小組全年召開專題會議5次,對研究解決的問題,做到了事事有迴音,件件都落實

二是各方統籌協調,完善資源系統。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礎,是上級制定政策,指導落實的依據。爲了抓好我市資源系統的建設,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及時組織召開了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建設工作會議,勞務辦隨即對全市60餘名資源系統管理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各鄉鎮、有關部門克服了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經費緊張等方面的困難,統籌兼顧,積極協調,用近半年的時間徹底地對年齡在16-45週歲的農村勞動力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於12月份全面完成了基本數據的微機錄入,摸清了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的“家底”,爲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和轉移提供了基本數據,也爲全重慶市掌握情況,指導輸出提供了最爲翔實可靠的數據。

三是強化過程監督,精心組織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培訓學校結合自身實際,開設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以適應市場用工的需求;採用獨立培訓、校校聯合、校企聯合等方式,以技能培訓爲主,引導性培訓爲輔,配備高素質的教師,精心開展培訓。培訓結束後安排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覈,對合格人員頒發由勞務辦統一印製的《結業證書》,並在學員自願的前提下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對合格人員發放鑑定證書。

經常召集培訓學校的工作人員就如何提高培訓質量,增強轉移效果進行工作探討,提高了具體業務人員的政治責任感,強化了工作責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強化程序管理,嚴格執行培訓中的抽查制度。詳細填寫抽查表,及時指出培訓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要求培訓單位及時整改,以指導培訓的開展。指導學校按要求建立臺帳,收集學員卡片、照片、身份證複印件等資料。認真審覈臺帳內容,將不符合財政補貼條件的人員從名單中剔除,對轉移率低的培訓班次督促學校加強輸出工作,對轉移率不達標的培訓班次不予認定,從而實現了培訓過程的監督。及時瞭解指導各定點培訓單位的輸出工作,監督他們抓好輸出後的追蹤調查,併爲輸出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四是廣集用工信息,最大限度輸出。各定點培訓機構還安排專人負責輸出工作,充分利用長期以來建立起的輸出網絡,廣泛收集用工信息,以訂單爲主,多形式多渠道實行批量輸出,培訓一批就輸出一批,由專人將受訓學員送往輸出地,聯繫、辦理相關的務工手續,簽訂用工合同,較好地保障了外出務工農民的權益。輸出地點主要集中在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成都、重慶等省市。培訓人員80%以上實現了就地或異地轉移就業。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員素質普遍偏低。學員素質參差不齊且總體較低,培訓中普遍反映學習吃力,造成培訓質量不高,轉移率還相對較低。

二是宣傳不夠深入。很多農民對相關政策瞭解不夠,對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一些優惠政策持懷疑態度,對培訓操作辦法知之甚少。雖然通過廣播電視、科技趕場、宣傳資料、標語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傳效果,但宣傳面、力度還顯得不夠。

三是財政資金補助額度較低。農民的收入本身較低,經濟基礎薄弱,沒有足夠的錢用於培訓或學技術,特別是對培訓週期長,費用花費大的工種,這個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低額補助標準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強。重慶市2005年的標準略有提高,但我市難於兌現新的標準,因爲重慶下達計劃爲4300人,而南川的“民心”工程目標是6000人,要用4300人的補助金額完成6000人的.培訓,因此補助標準只能維持到2004年的水平。

四是職業技能鑑定工作難於開展。一方面農民缺錢不願參加鑑定,另一方面參加鑑定對農民日後就業作用不大。

五是培訓工作發展不平衡。平壩或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參訓意識較強,培訓工作的力度較大,相反,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參訓意識較弱,且自我封閉、保守,培訓工作也相對滯後,不培訓就轉移的現象突出。

培訓學校之間培訓質量差異大。在檢查中發現,部分培訓學校培訓制度不健全,培訓程序、方式不規範,培訓工作隨意性大,有走過場的現象發生,不注重培訓質量,有不按教學計劃壓縮時間的、有不完成“規定動作”的、有檔案不完善的,訓前訓後沒差別,農民收效甚微。

六是檔案管理不完善。有的培訓學校在檔案管理上,事前不立檔,事後補檔;各種基礎數字、資料不齊備;有的甚至沒有落實專人管理檔案。

七是缺少工作經費。按照國家實施陽光工程的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同級財政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其它區縣都配備了三、五萬不等的工作經費,到目前爲止,我市陽光辦還沒有相應的工作經費,這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我市陽光工程項目的正常開展和實施。

八是培訓與就業矛盾突出。首先表現在“培非能就”。參加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往往是農村富餘勞動力,也有爲數不多的下崗失業人員、被徵佔的地農民等,農村富餘勞動力文化水平低,文盲也不少;“結構性失業”下崗失業人員和被徵地農民中的留守人員往往年齡比較大、觀念比較陳舊、文化層次低下。這些人員參加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就業難度比較大,即使就了業,被“退單”的也不少。其次是“培非所用”。因爲就業崗位數量少和就業條件的限制、用人單位的挑剔或待遇不公等問題,導致培訓的知識、受訓的對象被“棄荒”的現象很普遍。第三是“用非所培”。部分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人員,經過培訓獲取合格證書或等級證書後,沒有被企業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上,而是被安排在勞力型的崗位上,而原來達成意向的崗位往往被後來的大中專高校生所佔據。

九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勞務品牌。因爲培訓力量、工種分散,輸出地不集中,量不大沒有形成集團輸出,“售後服務” 、跟蹤調查沒跟上,受訓對象素質不高、敬業精神不強、法制與誠信意識不濃,勞務市場沒有名氣,因而沒有形成諸如“江津富僑保健、大足五金巧匠、巴南石龍技工、黔江港務裝卸工”等的重慶地方品牌,沒有諸如“藍田廚師、米脂婆姨”的全國知名品牌,更沒有諸如“菲傭、英式管家”的世界品牌。沒有品牌,自然就沒有品牌的效應、收益和回報。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三、在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調查中得到的啓示

(一)領導重視、部門聯動是保證。據調查,凡是農民培訓轉移工作抓得好的地方,都體現了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宣傳輿論部門、農業、財政、勞動、教育、工會、司法、鄉鎮及街道辦事處等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有的地方黨委、政府第一把手親自關注,爲農民培訓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社會環境。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切實做到“三個到位”,即思想認識要到位;政策扶持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把農民受益作爲實施陽光工程的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要把責任落實作爲實施好陽光工程的重要保證。

(二)大力宣傳、營造氛圍是先導。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造輿論,及時挖掘、宣傳勞力轉移的新情況、新特點,推廣各地加快勞動力轉移的新經驗,樹立新典型,爲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在社會上,逐步樹立了“勞務能致富”、“勞務光榮”等觀念,農民自願走出家門,參與培訓轉移。

陽光辦和各培訓單位要進一步通過各種途徑,如廣播、報紙、電視、互聯網、招生廣告等媒體,切實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業科教工作者和農民及時理解實施陽光工程的精神實質,瞭解陽光工程實施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及時公佈陽光辦舉報電話、培訓基地、培訓任務分解情況,增強了培訓工作的透明度,使廣大農民對陽光工程能夠全面透徹地理解,幫助其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和培訓機構。在廣大涉農工作者中,要積極灌輸“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是抓農民增收”的理念,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更多的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中去,從而促進我市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

(三)規範管理、透明運作是關鍵。管理出效益,透明顯公正,從項目申報、基地認定、監督實施、經費補貼、檢查驗收等方面,要有程序化的流程。我們要像抓糧食直補資金的發放一樣嚴格陽光工程的資金管理,財政安排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資金都用於農民的培訓學費,嚴格做到了項目經費專帳管理、專款專用。

爲規範陽光工程的實施,增強陽光工程運作的透明度,便於監督檢查,提高學員培訓質量和轉移輸出能力。要求參加培訓的學員持農村戶口本及本人身份證到本陽光辦公佈的培訓單位報名參訓,培訓單位必須按實際登記造冊。各承擔項目的培訓單位要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臺帳和轉移就業臺帳。

(四)改進培訓、提高質量是基礎。改過去的結果審批爲過程監督,積極地爲改善學員的學習條件,解決工學矛盾,努力提高培訓質量。陽光辦提出了“三個強化”:強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按市場需求,並與用人單位密切配合;強化教學內容整合,符合用工要求,增加能提高動手能力的內容;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教學中注重實踐環節,增加實習時間安排,促進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

建立定點培訓機構的競爭和淘汰機制,每年都要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定點培訓學校進行重新認定,將不達標的學校淘汰出局,同時允許有培訓能力的學校進入培訓環節。

在辦學模式上,通常有固定地點辦班與流動辦班兩種方式。但只要方便學員,辦班就沒有定式,多數時間是將班辦到了鄉鎮,這樣,讓學員吃住在家,學習在當地,既極大地方便學員,又降低了學員參訓的費用。

在教學安排上,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做到以操作爲重點,理論學習與上機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高起點嚴要求。

在師資方面,要求培訓學校精心策劃,組織思想品質好、教學經驗豐富、實踐技能強、善於管理的德能兼備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和任課教師。

在教學課程上,統一安排學習進城務工指南、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職業道德等公共課目。同時按不同專業、不同訂單,確定相應的專業理論課程,主要選用了農業部、重慶市有關部門針對農村富餘勞力轉移而編寫的系列培訓教材。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在考試考覈上,不走過場,努力做兩不誤。既讓學員過關,又要讓學員學到知識。每期學習結束,都組織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的考試考覈,凡考試考覈合格的學員,陽光辦均頒發了重慶市統一印製的學習結業證書,並推薦到市勞動部門辦理崗位合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爲廣大學員當時或滯後就業提供了方便。

在日常管理上,規範操作,強化過程監管,提高培質量。招標後,陽光辦及時地與培訓基地簽訂了責任書,明確了各培訓單位的目標、權利和義務,進一步增強其責任感、使命感; 陽光辦負責同志定點聯繫培訓單位,要求聯繫人每月至少到培訓基地兩次,督促培訓單位按期完成任務,併爲其提供必要的服務;實行不定期抽查、暗訪制度,主要是對學員的免費情況、培訓質量及轉移輸出情況等做明查暗訪,規範培訓要求;實行月份報告制度,培訓單位每月25日左右必須向陽光辦上報月份進度表,準確填報當月新增學員數,以及培訓結業、培訓轉移進度,報告工作進展情況,以便於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快速處理。

(五)整合資源,合力攻堅是捷徑。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統籌與協作。如果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如部門職能、培訓資源、輸出網絡、資金、項目、供求信息、產業需求、品牌的整合,那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面臨的各種難題將迎刃而解。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努力地理順部門職能、共享培訓資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營造條件。

1、理順部門職能。各方密切配合,部門協同作戰,是確保“陽光工程”高效運作、順利推進的聯動機制。宣傳、輿論部門要強化政策的宣傳;農辦負責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協調、指導、督查;農業部門精心組織,規範實施,負責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的擬定,牽頭搞好培訓單位的招投標,認定培訓單位,監督檢查培訓單位的培訓工作,開展學員就業情況抽查和培訓效果的評估驗收,建立項目檔案等;財政部門負責項目資金的配套、落實,監督檢查培訓補助資金的使用,參與制定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參與對培訓工作的督促檢查,對培訓效果的評估驗收,對學員就業情況的抽查等;勞動部門積極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搭建平臺,提供勞動力的用工信息,規範受訓農民職業技能鑑定,降低收費標準,切實讓利於民,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勞動環境的整頓規範;教育部門多渠道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困難,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鄉鎮及街道辦事處要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組織廣大農村青年積極開展就業培訓;工會、司法部門要積極組織好農民工的維權工作。

2、共享培訓資源。這裏所指的培訓資源,它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凡具有合格的職業培訓資質和獨立法人資格,有聯繫安排就業能力的培訓機構,包括中等職業培訓學校、職中、技校、農廣校、鄉鎮成人學校等均可參與投標。在自願申請的基礎上,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評審小組,根據職業培訓單位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應崗位必備的培訓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和師資等基本條件、聯繫安排就業渠道和能力、單位信譽、收費標準等,優勝劣汰,擇優確定。

也可以將一些規模小、設備差、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機構整體合併,成立專門的培訓中心。也可以搞“強、強”聯合,提升培訓規模和檔次。整合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民素質培訓的組織、培訓規劃的制定、實施方案的確定、培訓教材的選定、教員的聘任、資金與資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培訓-轉移-服務體系(信息及資源、輸出的“網絡”)、聲譽、品牌效應等。其它地方在整合培訓資源上民率先邁出一步,實踐證明,整合培訓資源,不但能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培訓資產得以盤活,教育資源得以有效利用,有效地克服了過去培訓工作中出現的政出多門、教材不統一、重複培訓、低層次、低效能培訓等現象,尤其是把各級財政分散安排給有關部門的培訓經費集中管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增強了培訓的規範性,提高了培訓效益,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聯合實施項目,打捆使用資金,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對於與農民工培訓相近或相關的項目,可以聯合實施,如扶貧培訓、企業工人崗前培訓、成人再就業教育培訓、農綜開發、產業化開發、小城鎮建設、工業化建議、農業產業化打造等項目。一但找準契機或結合點,實現雙贏或多贏就是必然。

(六)強化監管、狠抓落實是手段。督查是確保農民受益的關鍵環節,爲確保陽光工程規範操作,順利實施,要切實加大督查工作力度。重點督查五個方面的內容:即領導重視情況;配套經費和工作經費的到位情況;項目操作的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運作情況;補助資金的發放形式;培訓質量與學員的轉移就業情況。實行八查八看:一查宣傳發動,看宣傳是否到位;二查組織措施,看措施是否得力;三查培訓臺帳,看學員培訓情況;四查學員到校上課情況,看學員是否就讀;五查教學質量,看培訓效果;六查訂單簽訂合同,看勞動力轉移就業單位是否落實;七查學員轉移就業情況,看培訓轉移率;八查轉移勞動力工資待遇,看受訓農民是否增收致富。通過定期督查,促進陽光工程的順利實施和整體推進。

四、對繼續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建議

1、合理地下達工作計劃。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計劃儘量與重慶市一致。如果“上小下大”,上級政策在我市的執行過程中勢必要打折扣。

2、酌情地配套工作經費。儘可能地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所需資金。勞務辦作爲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監督指導機構,有4名固定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指導的過程中要發生必須的費用,但是勞務辦沒有資金來源,同時上級政策也明確規定培訓補助資金不能用作勞務辦的工作經費,其解決辦法只能通過市級財政解決。

3、進一步分解落實責任。進一步明確各自工作職責,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4、建立培訓輸出的激勵機制。對培訓、輸出工作中的先進予以激勵,工作落後的予以必要的懲罰。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5

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儘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爲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xx鎮xx村是位於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xx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並不十分優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徵。作爲xx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着“盡己所能爲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xx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繫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xx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後覺得:xx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xx村的出路在於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xx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20xx年12月,xx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爲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佔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xx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爲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爲例,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佔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佔13。8%;中專5人,佔5。7%;文盲10人,佔11。5%。

第三,男性較多。xx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佔84。9%左右;女性約26人,佔15。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xx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爲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佈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着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並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爲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xx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後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xx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諮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於素質低的地區,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於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

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爲農業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範,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範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規範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於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⑵採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⑶對勞動力轉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6

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儘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爲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鎮村是位於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並不十分優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徵。作爲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着“盡己所能爲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繫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後覺得: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村的出路在於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12月,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爲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佔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爲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爲例,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佔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佔13.8%;中專5人,佔5.7%;文盲10人,佔11.5%。

第三,男性較多。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佔84.9%左右;女性約26人,佔15.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爲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佈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着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並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爲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後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諮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於素質低的地區,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於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爲農業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範,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範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規範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於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⑵採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⑶對勞動力轉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關於農村勞動力調查報告7

一、灌南縣概況

灌南縣位於連雲港市的南大門,瀕臨黃海,四市交界,東與鹽城的響水相連,南與淮安的漣水接壤,西與宿遷的沭陽毗鄰。縣域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轄18個鄉鎮,246個村,72.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約55萬,農村勞動力30.9萬。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境內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優良,是江蘇省生態農林業試驗示範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xx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30億元,人均GDP4126元,財政收入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

二、灌南縣勞務輸出工作的特點

20xx年,該縣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503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3%,勞務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貢獻額越來越大。該縣始終把加快勞務輸出擺上農村工作的突出位置,20xx年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勞務輸出總量不斷增加。縣鄉村各級對勞務輸出工作高度重視,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20xx年,該縣輸出勞動力16.32萬人,較去年淨增3.99萬人,增長33.2%,勞務經濟在農民收入中比重由20xx年的36.3%增加到50.3%。

(二)勞務輸出層次不斷提高。縣農辦、勞保局等單位狠抓農村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工作,加強組織協調。20xx年,該縣由去年培訓農村勞動力2萬人增加到勞務技能培訓3.8萬人,培訓後就業率達90%。根據市場需求,該縣大力開展訂單培訓,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勞務輸出的行業品牌,在建築、電動縫紉、家政、羊毛衫針織等行業上已經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勞務品牌,涌現了一批勞務輸出特色鄉鎮和特色村。

(三)南北協作不斷加快。充分利用南北掛鉤的有利條件,主動加強與蘇南掛鉤市太倉市的聯繫和溝通,定期交流情況,在太倉市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派出專人成立勞務輸出辦事處,專門聯繫協調勞務輸出工作。不斷加強與省市扶貧工作隊及後方單位的聯繫,爭取他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去年該縣在蘇南地區勞務輸出達4.88萬人,佔該縣勞務輸出總量的40%。20xx年與省委工作隊和太倉市密切合作,兩次組織太倉市多家企業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來該縣舉行集中招工現場會,現場招聘該縣農村勞動力800餘人,南北勞務合作取得了很好效果。

(四)勞務輸出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份額不斷加大。20xx年該縣勞務收入8.3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502元,佔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三、灌南縣勞務輸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雖然該縣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也存在勞務輸出規模還不大,整體水平還不高,發展空間還未充分利用等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一)有組織勞務輸出的比例較低。該縣20xx年有組織勞務輸出2萬人左右,20xx年有組織勞務輸出雖然有較快的增長,但有組織勞務輸出仍然只有3.5萬人,佔該縣勞務輸出總量的22.5%。該縣勞務輸出仍然處於以自發性輸出爲主的階段,自發輸出往往帶來輸出成本高、穩定性差、勞動待遇等權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等問題。

(二)勞動力綜合素質比較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擇業觀念、技能素質諸多方面不能適應現代用工企業的需求,供需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據統計,該縣勞動力中目前勞動技能較差、沒有取得勞動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無技能級別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84.7%。農村勞動力既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二三產業就業,又加劇了低層次產業領域就業的過度競爭。

(三)勞務輸出程度還不高。該縣現有農村勞動力30萬人,可供輸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達20萬人以上。目前該縣還有6萬左右的農村勞動力有待輸出。在已輸出人員中,季節性勞務輸出佔30%左右,因此,該縣農村還有10萬左右勞動力有待穩定輸出,勞務輸出的發展空間還比較大。

(四)境外勞務輸出數量比較少。20xx年境外勞務輸出600人,和東海等縣相比,境外勞務輸出數量差距較大。

(五)勞務輸出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該縣的一些部門和鄉鎮對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思路還比較模糊,辦法也不夠多,缺乏有效的組織領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該縣勞務輸出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灌南縣勞務輸出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強化宣傳發動,提高各級領導重視程度。該縣始終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爲促進農村勞務輸出的重要前提。加大農村宣傳教育力度,破除農民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狹隘思想和陳舊觀念,爲加快農村勞務輸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務輸出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通知》等文件,並召開了一系列的重要會議,把勞務輸出工作作爲事關該縣農村改革發展大局來抓,要求各鄉鎮書記、鄉鎮長真正把勞務輸出當作農村工作的頭等大事,擺上重要位置,明確一名領導專抓勞務輸出,村支部書記及其村幹部用絕大部分精力抓勞務輸出,成爲勞務輸出信息員、指揮員。縣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抽調精幹力量,加強對各鄉鎮勞務輸出情況的督查,定期公佈工作開展情況、存在問題和好的經驗做法,切實推動勞務輸出工作的有序快速開展。

(二)強化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層次和水平。針對該縣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的現實狀況,該縣始終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爲搶佔勞動力市場的突破口來抓,在該縣形成了以培訓促進輸出、以輸出帶動培訓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的投入。積極爭取省市財政專項培訓資金、省扶貧辦、省市扶貧工作隊等單位培訓資金的投入,縣鄉財政拿出一定的勞動技能培訓資金,對培訓資金納入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對貧困戶、特困戶參加縣集中技能培訓,免收培訓費用。培訓資金使用實行“誰培訓、誰轉移、就獎勵誰”的辦法,確保有限的資金髮揮應有的效益。積極鼓勵引導現有社會各類培訓機構加大投入,不斷提高辦學檔次,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社會多方投入的多元化培訓投入機制。

二是開展多元化培訓,不斷擴大培訓規模。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充分發揮現有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培訓的格局。依託該縣教育中心成立的灌南縣富民勞務技能培訓基地、縣勞動局培訓中心等勞動力培訓機構和宏大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等勞務中介機構多渠道進行農村勞動力致富技能培訓。積極調整農村教育方向,在搞好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該縣農村初、高中畢業年級學生增設專業技能培訓,確保不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該部接受一次技能培訓。

三是開展訂單培訓,不斷提高培訓質量。鼓勵引導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聯合辦學,培訓機構和輸入單位聯合辦學,實行技能培訓和介紹就業相結合,提高培訓人員的就業率。通過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縣內培訓與縣外培訓相結合,加大對境外勞務輸出的培訓力度,積極開展對外勞務,拓展國外勞務市場,迅速擴大境外勞務輸出規模。20xx年,該縣境外勞務人員有由20xx年的200人提高到600人。全力打造電動縫紉、羊毛衫針織、保安、電焊等該縣勞務輸出的行業品牌。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技能培訓的行業項目,不斷拓展新的領域,對勞動力進行勞動紀律、吃苦耐勞、文明行爲等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提高了該縣勞動力的綜合競爭力,樹立了灌南勞務輸出的良好形象和縣域品牌。

(三)強化勞動力南北合作,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該縣充分利用南北掛鉤合作的良好機遇和有利條件,主動出擊,加強聯繫,不斷擴大該縣勞動力在蘇南有組織成建制輸出的規模。

一是積極加強南北掛鉤的協調配合。縣農辦、勞動局、總工會、婦聯、團縣委等縣直單位和各鄉鎮紛紛主動與太倉市等有關單位的溝通聯繫,蒐集勞動力供需信息,邀請蘇南發達地區的勞動部門、企業和勞務輸出中介機構多次來該縣舉行用工招聘會,認真聽取他們對該縣勞務輸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該縣勞動力要素與蘇南技術資本要素的`有效配置。

二是組織一批鄉村幹部主動到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帶領勞務輸出。專門選派一批鄉村幹部帶領農村勞動力到蘇南等地區外出勞務,享受幹部離崗創業待遇,村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逐年實行輪崗制度,對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並提拔重用。通過學習借鑑李集鄉和興村臨時黨支部在杭州發展勞務輸出的做法,各鄉村幹部積極組織引導和帶領勞動力輸出,迅速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

三是在蘇南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增設勞務輸出辦事處。在蘇南等勞務輸出集中地區建立長期辦事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辦事處的作用,及時掌握勞務輸出情況,協調外出務工人員和用工單位的關係,加強勞務輸出基地建設,主動爲外出務工者提供各種服務。

(四)強化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勞務輸出市場化運作水平。

一是大力發展勞務中介機構。整合勞務輸出資源,充分發揮該縣富民勞務輸出有限責任公司的作用,加快勞務輸出的市場化運作步伐。支持鼓勵涉農服務部門、各類經濟實體、社會服務組織和能人大戶領辦創辦勞務中介機構,促進國有、民辦等多種所有制職介機構的成長髮育和有序競爭,充分發揮勞務中介機構在提供務工信息和就業服務等方面的機制活、網絡廣、競爭力強的作用培育了一批勞務輸出市場主體。

二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經紀人隊伍。支持鼓勵該縣長期在外地的建築工頭、營銷大戶、種養大戶牽頭帶領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逐步發展成爲勞務輸出經紀人,利用其長期在外門路廣、關係多的優勢,組織和介紹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賺錢。鼓勵勞務輸出經紀人通過有效服務獲得合理報酬,實現外出勞務者和中介者的“雙贏”。

三是加強勞動力市場的規範化管理。縣農辦、勞保局等單位堅持一手抓勞動力市場建設,一手抓監督管理。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了勞務市場行爲,整頓勞務市場秩序,規範勞務市場運行,堅決杜絕少數勞務中介機構的欺詐行爲,切實保護外出務工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五)強化勞動力就地轉移,提高勞動力多渠道輸出水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拓展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一是通過招商引資興辦工業吸納一批。該縣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臨海的區位優勢,主動接受蘇南、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吸引企業家和各種投資主體來該縣投資建設木材、棉花、蔬菜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投資化工產業,通過該縣工業的大發展,帶動該縣農民的大轉移。

二是通過城鎮建設帶動轉移一批。該縣利用縣城新老城區和中心鎮建設,完善城鎮吸引投資和擴大消費的功能,提高集聚要素能力。積極創造條件,吸引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定居就業。

三是通過全民創業消化轉移一批。在該縣開展“離崗建業、在崗兼業、全民創業”活動。鼓勵支持更多的黨員幹部帶頭創辦實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鼓勵廣大羣衆自主創業。該縣積極鼓勵發動已積累了一定資金,掌握了先進技術,市場意識顯著增強的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技術和新的理念回鄉創業。

(六)強化各種配套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的服務質量。

一是抓好信息服務。建立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網絡、農村勞動力可供資源和外地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庫。縣勞務中介機構密切配合,在用工較爲集中的蘇南、上海、浙江等地,廣泛聯繫,主動蒐集勞務用工信息,及時加工整理,通過縣鄉勞務信息供求網絡和電視、報紙等多種渠道向社會發布,爲農民提供準確、及時的勞務需求信息,引導農民有目的、有組織地外出務工,切實有效的減少勞務輸出的盲目性。

二是抓好政策服務。結合該縣實際全面落實省市關於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農村小額貸款要優先用於農村勞務輸出,切實解決外出務工者缺少前期費用的困難。新辦勞務中介機構免除工商註冊登記費以外的所有行政性收費。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勞務需要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外出務工證、計劃生育證等有關證件降低收費標準,只收工本費。實行和完善勞務輸出獎勵政策,對已出臺的獎勵政策堅決兌現,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

三是抓好輸後服務。對外出勞務人員加強輸後服務,切實幫助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流轉,保護他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收益。在農忙期間,各鄉鎮、村組織義務幫工隊,幫助舉家外出或主要勞力在外輸出的家庭及時搞好收種。縣農辦、勞保局、司法局等縣有關單位和各鄉鎮要經常到勞務輸出集中地區跟蹤服務,切實維護勞務輸出人員的工資待遇、職業病防護、安全保障等各種合法權益。

(六)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考覈獎懲。該縣將勞務輸出工作作爲“五個一”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列入縣有關部門和各鄉鎮的目標考覈內容,建立了勞務輸出組織網絡和工作網絡,在該縣形成了縣鄉村一體化、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勞務輸出的工作格局。在該縣建立縣鄉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縣督查辦、農工辦等對勞務輸出工作的目標進行督查考覈,及時將督查考覈情況按實績排出名次通報該縣。根據督查考覈情況嚴格獎懲兌現,對該年勞務輸出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比,對勞務輸出工作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對在勞務輸出工作中工作不力、實績較差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有效的推動了該縣勞務輸出工作的快速健康發展。

五、灌南縣勞務輸出給我們帶來的啓示

(一)勞務輸出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致富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外出務工爲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生活質量。20xx年,該縣勞務收入在農民收入增長中的貢獻額已超過50%。另一方面,外出務工使廣大農民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積累了資金,許多外出務工者帶資金、技術和項目回鄉創業,爲農民增收拓展了空間。

(二)堅持市場主導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在市場經濟前提下,勞動力作爲生產要素,與其他要素一樣,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使勞動力在市場的引導下有序流動,合理配置。一方面,要強化勞動力市場建設,打破政策限制和城鄉壁壘,着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主導作用,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按市場需求輸出,確保經濟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

(三)強化政府引導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強化引導是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由自由無序轉移向有組織、成建制、規模化有序轉移的重要抓手。要運用政府“有形之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把有序組織勞務輸出作爲“一把手工程”來抓,作爲最大的“富民工程”來實施。

(四)全面提升素質是加快勞務經濟發展的關鍵舉措。農村勞動力能否實現充分轉移就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本身的素質和就業能力。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從事非農產業的職業技能非常缺乏,特別是隨着經濟的發展,沒有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弱,就業空間也越來越校因此,全面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是發展勞務經濟的關鍵舉措,是加快富民工程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