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調查報告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麼,報告到底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

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儘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爲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鎮村是位於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並不十分優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徵。作爲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着“盡己所能爲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繫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後覺得: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村的出路在於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12月,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爲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佔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爲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爲例,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佔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佔13.8%;中專5人,佔5.7%;文盲10人,佔11.5%。

第三,男性較多。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佔84.9%左右;女性約26人,佔15.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爲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佈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着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並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爲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後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諮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於素質低的地區,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於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爲農業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範,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範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規範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於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⑵採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⑶對勞動力轉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2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無法迴避的必經階段。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縣縣情的現實選擇。爲此,我們就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並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分析

(一)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

據20xx年統計資料顯示,縉雲縣總人口43.69萬人,農業人口39.76萬人,佔91.0%,農村勞動力23.22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12.8萬人,女性勞動力10.42萬人,分別佔55.12 %和44.88 %。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特點:一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不高。20xx年全縣外出農村勞動力7.68萬個,佔農村勞動力總人口的 31.70%。二是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全縣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只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2.8%,國中文化程度佔57.2%,國小文化程度佔26.8%,文盲或半文盲佔3.2%。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大。據統計資料,20xx年我縣鄉村實有勞動力合計23.22萬人,耕地面積15.25萬畝,如果按勞均種植3畝計算,只需5.25萬個勞動力,加上林牧漁業約需2.5萬勞動力,除去外出勞動力,尚有8.11萬勞動力需要轉移。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徵

1、勞動力轉移異地化。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地域廣,異地化轉移爲主要特徵。外出勞動力轉移遍佈全國二十多省、市、區,

近致鄰縣,遠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對集中在廣西、廣東、福建、上海、江蘇等沿海發達地區,在廣東東莞、惠州等地超過2萬人,上海、江蘇等地近2萬人,廣西東興市、欽州市等地約5000人。省內主要分佈杭州、寧波、溫州、義烏等地。

2、勞動力轉移規模化。勞動力轉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點,即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多,工業、商貿、建築等行業少;憑技術專長創業多,靠體力務工人員少。從事農業及相關產業主要有麻鴨養殖、水產(魚、蝦)養殖、蜜蜂放養、香菇異地培育、花卉種植、蔬菜種植及農產品加工等。去年全縣有4萬餘人外出養鴨,羣鴨飼養量1500萬羽,總產值超過20億元,是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倍,有200多名農民在上海從事草花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場,年產值達8000萬元。

3、勞動力轉移專業化。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以自發性爲主,大部分人是通過“親帶親、友幫友、鄰幫鄰”走出去,具有顯著專業化特點。據瞭解,全縣有300多人到全國14個省市從事香菇異地栽培。500多名蜂農常年在黑龍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個省市放養蜜蜂,放養羣蜂1.5萬羣。依託本縣工業,全縣有5000多名農民到全國各地推銷縫紉機、燈管、工刃具等工業品。1000多名農民在溫州、杭州等地長期從事個體運輸及餐飲業。另外,勞動力轉移具有明顯區域性特徵,如大源鎮深坑村107戶,407人口,90%勞動力外出創業,其中70%勞動力常年在外專業從事經銷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擁有資產上千萬元,有的上百萬元,全年村民年收入達700多萬元;溶江鄉有數百人在外專業從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黃龍等村上百村民十幾年長期在金華、義烏等專業從事蒸蘢生產;地處最偏僻的木慄鄉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經商開設超市。

4、勞動力轉移模式多樣化。全縣勞動力轉移主要形式有:離土離鄉的勞動力轉移,少部分農民脫貧致富,自發地下山進城、

留城置業發展(農民轉變市民);離土不離鄉外出異地開發、務工經商勞動力轉移,是我縣農民轉移的主要形式;不離土不離鄉的勞動力轉移,有的在本縣進城入廠務工,有的進入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務工,有的兼季節性、臨時性轉移,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外出從事非農職業。

5、勞動力轉移主體單一化。我縣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爲主體,年齡40歲以下、文化素質比較高勞動力轉移比較容易,文化素質低,弱勢羣體轉移比較困難。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趨向

1、行政推動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新的拉動力。近年來,縉雲縣委、縣政府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牛鼻子”來抓,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出臺《關於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的若干意見》,明確工作目標,計劃20xx年—20xx年全縣培訓農村勞動力10.5萬人,其中以被徵地農民、下山移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爲主要對象轉移就業培訓3萬人。據統計,20xx年全縣投入農村勞動力培訓資金237.7萬元,培訓被徵地農民、下山移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7056人。技能培訓是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推動力。

2、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磁化效應更加明顯。農業比較利益低,耕地面積的剛性遞減,城鄉發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對農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示範效應,有力地推動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應對農村勞動力產生了很大的拉動作用。如我縣新碧工業園區引進外來企業100多家,有力地促進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再如我縣下雙龍扶貧小區建設規模300畝,擬安置高山遠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區的土石方工程、

擋土牆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礎工程,已預備落實資格農戶450戶,將轉移農村人口近20xx名。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問題

一是勞動力轉移的組織程度不高。據瞭解,我縣在組織民工有序流動人數僅佔勞務輸出總數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親戚朋友帶出去,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導致勞務輸出穩定性不強。

二是勞動就業難度加大。隨着國企改革的深入,下崗工人增多,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城市勞動力就業及再就業的雙重壓力。加上勞務市場放開後,外地廉價勞動力進入本縣各類用工單位,就地轉移難度加大。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不適應市場需求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

三是民工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加上發達地區和城市對民工的歧視與排斥,及部分企業老闆法律意識淡薄,使許多民工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農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關政策不完善。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束縛,進了城的農民生活在城鎮邊緣,無法像城鎮那樣享受醫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進廠不進城”、“離鄉不離土”。縣內土地流轉機制和市場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員農忙時又不得不回家務農,增加了務工成本。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與措施

1、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

城鎮化和工業化是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兩個“輪子”,是農民變市民的重要載體。加快城鎮化和工業進程,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就業容量,有利於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或非農化轉移。一是全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完善基礎設施,加快新碧工業園區和五東、壺鎮二大城市功能區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制訂優惠政策和提供優質服務,吸引更多外來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使工業園區成爲增加農村勞動轉移的重要載體。二是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發展,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加快仙都新區、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增強城鎮勞動力轉移容納和承載能力,使城鎮真正成爲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同時切實抓好下雙龍扶貧小區建設,引導農民脫貧致富農民下山向城鎮集聚。三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仙都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的優勢,以旅遊開發爲龍頭,帶動飲食服務、交通運輸、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四是打破體制瓶頸,消除勞動力轉移的屏障。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離土離鄉進城落戶,在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就業等方面與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技能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關鍵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加強農民素質培訓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工程”,以培訓促轉移,以轉移帶培訓,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強對現有培訓資源整合利用。堅持“實際、實效、實用”原則,整合教育資源,完善職業培訓網絡,科學制定年度勞動力培訓計劃,積極推行勞動力“培訓教育券”制度,加強對培訓工作管理,促進新時期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快速發展。二是創新培訓方式。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3

近年來,隨着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園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土地這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積徵用,被徵地的農民逐漸向非農方向轉變。如何促進被徵地農民實現充分就業已成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成爲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爲此,××市婦聯緊緊圍繞這一工作中心,急黨政所急,想婦女羣衆所需,盡婦聯所能,面向廣大失地婦女,在調查失地婦女就業現狀、加大培訓、進行就業推薦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幫助和引導廣大失地婦女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勞動技能,幫助和引導農村婦女實現勞動力轉移,服務於農村,服務於經濟建設。

一、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農村婦女勞動力24.68萬,已轉移20.34萬,佔82.4%。從我們的調查數據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佈以第二產業爲主。目前,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原創:有63.7%轉移至第二產業,其中從事工業的佔57.2%;轉移至第三產業的僅佔11.2%。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多數是從事輕工業和加工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爲主,如紡織和服裝加工企業等。

2、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爲主。在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婦女勞動力所佔比重達80%。各年齡組的構成爲:25歲以下的佔15%,25-35歲的佔30%,35-45歲的佔35%,45歲以上的僅佔20%。

3、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流向以就地爲主。我市婦女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比較少,絕大多數在本鎮或鄰近鄉鎮工作,屬於典型的“離土不離鄉,務工不進城”。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至本鎮的佔77.4%;轉移至本市外鄉鎮的佔18%。在本市範圍內轉移的人數佔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95%以上,而轉移至本市以外的農村婦女勞動力比例不足5%。

二、我市促進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做法

隨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在土地被徵用的過程中,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通過出臺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一是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對勞動力的安置達成協議。有些地方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明確規定在建企業要優先安置本地勞動力,以利於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二是對農村勞動力實行養老補助和社會保障。如新港鎮對16-35週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110元、期間2年的待業金,對36-50週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費,對50週歲以上的失地婦女每人每月發放141元的養老金。三是由政府出資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被徵地農村勞動力實行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就業指導培訓、免費提供求職登記、信息諮詢及中介服務。四是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被徵地勞動力。用人單位招用年滿40週歲的農村被徵地婦女勞動力,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按相關規定給予用人單位崗位補貼。五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凡在規定期限內申請開辦個體工商戶的農村勞動力,創業經營一年以上,參加社會保險且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由所在鎮政府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六是設立“就業崗位貢獻獎”。凡當年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達到200人或城鄉勞動力達到150人、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本地勞動力佔職工總數達60%以上的用人單位,由市政府授予“就業崗位貢獻獎”。

在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我市各級婦聯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各級婦聯重視對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市婦聯利用市家政服務中心、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爲失地婦女提供培訓、發證、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各鎮場婦聯以鎮婦女幹部學校和村婦女之家爲陣地,以“十萬農家女,十項新技術”爲重點,通過開展綠色證書培訓、“五學”活動、科技結對等活動,引導農村婦女增強致富本領。另外,新港、練塘等鎮利用婦女學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了農村婦女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對失地婦女勞動力開展“定向”和“訂單”式技能培訓。二是拓展就業服務渠道。我們以“巾幗社區服務工程”爲載體,以“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爲抓手,廣泛協調,逐步形成了“城鄉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就業”的格局,幫助失地婦女開闢多門類就業渠道。家政服務中心開設了鐘點工、職業介紹、房屋中介等系列項目,推出了家政服務卡,招募了小美容、小書屋、小花店等多家“八小”服務業加盟店,帶動失地婦女就業。

中心還與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聯網,在網上爲失地婦女尋求就業信息。每年我們通過舉辦女性勞動力招聘專場,爲失地婦女勞動力尋求工作崗位。三是鼓勵自主創業致富。通過舉辦女性創業知識培訓班、農村婦女創業致富現場會、巾幗創新業演講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村失地婦女增強創業本領。鑑於家庭工業在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組織農村婦女參觀家庭工業現場,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創辦家庭工業。充分發揮女企業家的輻射作用,在幫助她們成就事業的同時,引導她們帶動失地姐妹共同創業,爲失地姐妹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培育女能手、女狀元、優秀創業羣體,評比創業標兵,宣傳創業典型,使農村失地婦女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四是深化“雙帶雙扶”工程。通過實施“雙帶”工作,建立婦女幹部聯繫制度,帶動農村婦女致富。近年來,共涌現出“雙帶”婦聯幹部104名,帶動吸納近萬名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召開了“雙扶”工作現場會,將對貧困婦女的扶貧由原來的單純扶貧擴展到扶貧、發展、創收爲一體的開發式扶貧。給予“三八”科技示範基地資金、項目上的扶持,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方婦女致富。

三、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濾布,我市失地婦女在轉移就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就業層次低、就業穩定性差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失地婦女的綜合素質不能適應轉移的需要。農村失地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難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特別是許多大齡失地婦女由於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文化偏低,競爭意識弱,不善於利用信息,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雖然就業願望強烈,但成功可能較小。就業觀念方面,多數失地婦女就業觀念上缺乏自主創業精神,認爲婦女只能在家做家務;就業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崗位;就業心理上準備不足,對髒、累等工作不能承受,缺乏按照勞動力市場需要進行自我重塑的主動意識。

2、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一是農村婦女進城的“門檻”依然很高。農村勞動力在各類企業中歷來是以“臨時工”的身份出現的,還沒有達到較爲固定的就業。另外,農村勞動力也沒有被納入城市就業培訓範圍,缺乏分享現代化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機會,無法融入先進生產力系統中。依附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制度的配套還未相應到位,這些都嚴重製約了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二是隨着企業及經營性事業單位的改革的深化,城鎮下崗人員增多,勢必增加農村失地婦女在本市城市就業的難度。三是隨着村級經濟的減弱,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能力下降,就業矛盾隨之變得突出。加上開發區載體建設徵用土地後,原有的村級企業被拆遷,村級企業就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不少農村婦女面臨失地又失廠的境遇。

3、用工單位的外地化制約着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由於外地勞動力流動性大,社會保險參保意識不強,法制意識相對較差,出於節約生產成本的考慮,我市許多外資企業和個私企業都熱衷於使用外地勞動力,不願爲本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外來勞動力相當於本地轉移數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大。

4、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機制不健全,壓濾機濾布處於自發狀態。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轉移。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農村勞動力開始在城鄉之間形成規模流動轉移。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市場調節與適度計劃調節結合不夠,原創:勞動力供求市場信息還不完全。從近幾年我市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私營企業,還是從事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基本上都是依託傳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係網絡爲主,受市場經濟因素趨動的較多,缺乏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有序轉移,可以說都是屬於農村女性勞動力自發的轉移,帶有較強的盲目性。

四、加快實現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加強教育,引導失地婦女轉變就業觀念。要引導失地婦女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既要看到困難,又要抓住機遇,正確認識自己,在參與發展中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要引導失地婦女拋棄“統包統配”等舊的觀念,樹立新的擇業觀,增強新形勢下的危機感。尤其是中年婦女要正視現實,認清自我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擇業觀更要趨於現實,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實現就業。要引導婦女明確“四自”精神內涵,塑造獨立人格,以新的姿態、新的作爲爭當生活和事業的強者,樹立新時期婦女的嶄新形象。

2、搞好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提高勞動技能。要依託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家政服務中心、婦女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通過鄉鎮建立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村婦女特點,多渠道、多形式、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如家政、電腦、縫紉、餐飲服務及一些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爲實現轉移提供保證。

3、鼓勵創業,爲失地婦女提供有效服務。鼓勵婦女創業是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形式。婦聯組織要積極鼓勵和發動農村婦女創業。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舉辦報告會、座談會、推介會等,激發農村失地婦女創業的熱情和信心;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婦女創業的素質和技能;要加強服務,爲農村婦女創業提供信息,爲她們辦理工商、稅務、檢驗檢疫等提供便利;要扶持好已創辦的企業,做大做強婦字號服務品牌,吸納更多的失地婦女勞動力就業。

4、加快發展,爲失地婦女拓展就業空間。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快速簡便的轉移,而且以工補農,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婦女生活水平。我們認爲,實現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可做到“三個一批”。

一是通過發展企業吸納一批。企業是實現女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主要陣地。因此要做大做強企業規模,着力培育區域特色經濟,增強企業特別是女性創辦的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各類加工業。調查表明,家庭工業有着勞動時間靈活、生產成本低,能夠提高單個勞動力使用率等優點。因此要充分認識家庭工業在現階段對吸納女性勞動力的作用,政府要出臺有關優惠政策,扶持促進家庭工業的發展。

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轉移一批。小城鎮是農村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聯繫城市和農村的橋樑,是工業化的基地,小商品的集散地。它的發展有利於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有利於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並降低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小城鎮的建設直接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農村婦女的就業空間,給她們提供了衆多適宜的就業崗位,如餐飲娛樂業、旅遊服務業等,實現了農村婦女勞動其它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三是實施“雙帶雙扶”工程幫扶一批。要繼續發揮女企業家、婦女幹部的帶動作用,在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就業崗位等各個方面積極開展“手拉手、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4

根據市政府辦公室安排,爲掌握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對勞動力吸納情況,找出轉移中存在的制約因素,研究進一步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我們採取調查統計與典型分析相結合的形式,就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影響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情況。

調查情況表明,自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農村勞務經濟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來,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紮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在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效推動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據初步調查統計,到底,全市鄉村總人口645.7萬人,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爲355萬人,其中,從業人員爲343萬人,常年性剩餘勞動力資源約20萬人,季節性臨時剩餘60萬人。其中按從業結構分,從事第一產業的197萬人,佔從業人員的57%;從事二三產業的146萬人,佔43%。在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中,行政區域(指縣市區)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73.4萬人,行政區域外勞務輸出72.4萬人,境外就業人員1926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近50億元。綜合分析,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帶動促進情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以種養業爲主的現代集約型農業呈現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潛力巨大。以露地瓜菜、反季節精細瓜菜、苗木花卉、特色種植和規模養殖爲代表的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科技與傳統精耕細作、精養細管相結合,呈現出對農村勞動力較強的吸納潛力。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促進畜禽、林果、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等主導產業規模的迅速膨脹,把越來越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吸納到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上來。金鄉50萬畝大蒜,僅收穫季節就吸收15萬外來打工勞動力。

二是農業產業經營已成爲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農業產業經營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已成爲許多地方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00餘家,其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810家,年銷售收入280億元,吸收本地和外地15萬勞動力就業。像兗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鴨飼養、苗鴨孵化、飼料供應、肉鴨宰殺、出口創匯爲一體的大型肉鴨綜合加工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現擁有固定資產1.4億元,年銷售收入4億多,該企業從基地養殖、生產經營管理到肉鴨加工、市場開拓、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吸收當地和外地不同層次技術、管理和普通工人共1900餘人就業。菱花集團是一家擁有固定資產8.2億元、年銷售收入12億元、以玉米爲主要加工原料的味精企業,僅在濟寧本地就吸收3200名勞動力就業。

三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已成爲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主體。近年來,農村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爲吸收和消化農村富裕勞動力重要載體。到底,僅全市24.3萬戶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就吸收120多萬勞動力就業。

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已成爲農村富裕勞動力就地消化的新途徑。近年來,農村道路、交通、農業設施建設以及以荒山、荒灘、荒水、陷地治理、中低產田改造等各類農業綜合性開發,也吸納了一批富裕農村勞動力,併成爲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新途徑。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吸納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整分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在消化吸收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呈現出領域不斷拓寬、容量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就總體上看,通過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產業經營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不夠強,消化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不夠多、質量不夠高,無論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還是與農民收入快速增加的要求都不相適應。其主要原因:

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思想觀念落後。受傳統陳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影響,認爲在農業內部從事種養業生產經營,是沒有出息和沒有本事的表現,主觀上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二是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低。從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看,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82%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18%。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特長的僅50%左右,有相當比例的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由於文化素質低下、專業技術水平差,嚴重製約和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就業。

三是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目前就全市來講,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農業結構調整的數量規模小,農業結構調整的質量檔次低,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這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

四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規模小、帶動能力弱,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小、檔次不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育緩慢,造成農業產業化工水平提升不快,影響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消化吸收。五是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不夠快。受經濟基礎、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制約,我市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與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較大差距,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要求,不相適應。

三、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對策措施。

針對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和農村經濟內部轉移就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爲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擴大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對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吸納的容量,通過對落後的農業生產條件、低水平的農業生產結構和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的全面改革創新,通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方位開發等來挖掘農業農村內部的就業潛力。下步工作中應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以農業適用技術培訓爲重點,強化農村勞動力技能素質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適應能力。以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創業培訓等一系列提高農民素質培訓爲重點,切實搞好對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特別是針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需要,搞好訂單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從業適應能力,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二是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爲主線,深度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通過發展規模經濟和現代集約型農業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立的農村五大主導產業,適應市場需求,藉助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膨脹產業規模,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大力發展高市場佔有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和產品,通過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以市場爲導向,依據資源特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又爲深化農業內部就業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一方面,以市場爲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要求農業生產應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農產品,調整過程中必然要求更多的勞力、資金、技術等資生產源要素的投入,因而會產生更多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根據加入wto後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依據我市人多地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包括棉花、糧食、油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加快農業生產從耕地密集型產品爲主向勞動密集型產品爲主的轉變,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產生更大的勞動力需求。

三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爲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實行農產品產、供、銷對接,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聯結爲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從而改變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渠道僅侷限於農業生產部門的局面,形成農村勞動力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部門就業的新局面。適應現代農業、市場農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力度更大、更直接的措施,特別是對市場前景好、規模大、帶動輻射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在用地、用電、用水、稅收、貸款、出口退稅等方面,進行多方面扶持。通過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快速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通過產業化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借鑑學習經濟發展地方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消化吸納更多的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五是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通過培植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吸納更多農村富裕勞動力。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繼續加大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良好機遇,通過爭取上級政策支持、自身立項和制定更寬鬆的政策調動基層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吸納更多的臨時性、季節性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5

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儘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爲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着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xx鎮xx村是位於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xx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並不十分優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徵。作爲xx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着“盡己所能爲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xx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繫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xx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後覺得:xx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xx村的出路在於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於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一、xx村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20xx年12月,xx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爲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佔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6。5%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佔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xx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爲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爲例,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佔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佔13。8%;中專5人,佔5。7%;文盲10人,佔11。5%。

第三,男性較多。xx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佔84。9%左右;女性約26人,佔15。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xx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爲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佈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二、促進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1、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着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並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爲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爲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xx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後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範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xx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諮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於素質低的地區,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於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

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爲農業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餘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餘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範,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範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規範管理好農村勞務市場,不僅可以避免上當受騙,也有利於外出勞動人口的計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造成城鄉混亂,增加外出人員不必要的開支,還可以進行集中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勞務工的素質和效率,減少勞務浪費,避免造成農村無人種田等多種問題,這是當前農民企盼的一件事。應做到: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勞動力職業介紹所。⑵採取政府民間多種形式對農電進行職業培訓,增強適應能力。⑶對勞動力轉出地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以保護輸出地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6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現狀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主要表現爲“數量較大、素質較低、年齡較輕、男性較多、分佈較廣、技能較差”。

1、從數量上看,根據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統計數據顯示,到20xx年底全市共有農業人口588462人,其中農村勞動力326178人,16-45週歲的農村勞動力220171人,已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2萬人,還有富餘農村勞動力45665人。

2、從性別構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6%;有效女性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4%。

3、從年齡結構上看,進城務工18歲以下的約佔12%,18-30歲之間約佔44%,而30-40歲約佔35%,40歲以上的僅佔9%。進城務工人員中青年佔絕大多數。

4、從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農村勞動力只具有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農村勞動力中掌握一門以上非農技能的人數不到10%。調查結果顯示,轉移勞動力中,國小以下文化程度佔41.2%;國中文化程度者佔49.2%;高中文化程度者佔8.6%,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佔0.08%。

5、從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種養和勞務收入爲主,部分兼營一些副業。

6、從就業的情況看,目前我市轉移出去的12萬多農村勞動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國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工作苦、時間長、報酬低。

7、從行業分佈上看,全市326178個農村勞動力中,有約22萬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佔全部農村勞動力的69.9%,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有4萬餘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佔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3.2%,較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有近6萬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佔全部勞動力的16.9%,較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

(二)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基本特點

1、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爲主。據調查統計,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佔56.7%,30―50歲的佔37.1%,50歲以上的佔6.2%。

2、勞動力轉移有序性逐漸增強。農民過去外出務工,主要靠血緣、人緣、地緣“三緣”關係向外轉移。據調查,20xx年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通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轉移的人數大幅度增長,增幅在5%以上,而通過中介組織介紹、親幫親、鄰帶鄰或其他方式外出的人數下降2.5%。

3、轉移勞動力仍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爲主。隨着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西部大開發的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勞動力需求迅速增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爲主,但比重有所下降,轉移到東部和中部的比重有所上升。據調查,20xx年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佔35.5%,西部地區務工的人員佔46.8%,東部地區佔3.6%,中部地區佔4.2%,其它地區10.1%。

4、二、三產業已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20xx年,農村外出勞動力轉移到第一產業仍然從事農業的比重爲5.1%,比上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轉移到第二產業的佔56.6%,比上年上升了10.2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佔6.7%,製造業佔5.6%,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佔1.7%,建築業佔37.6%。轉移到第三產業的佔38.3%,比上年下降8.2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佔6.2%,批發零售貿易業佔2.7%,住宿和餐飲業佔15.9%,其他服務業佔5.6%,其他佔8.1%。

5、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型。在重慶市內從事非農行業的勞動力,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轉移,兼業時間的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庭勞動力較多,在外務工時間就長,勞務收入也較高,反之則短。 123456

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三)、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

1、主要成效。我市從20xx年起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經過各成員單位和定點培訓學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預期成效。1)超額完成了重慶市下達的“培訓4000人、轉移80%”的工作目標。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7348人(含非定點培訓學校所培訓的人數),轉移6543人,其中陽光工程培訓5916人,轉移5252人,轉移率爲88.8%,獲得上級財政補貼資金135萬元。今年前上半年的情況是:到5月底,全市培訓結業3027人,指導就業2447人,分別完成全年計劃的50.45%、50.9%。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015人,完成了全年計劃的50%。2)培訓學校轉變了的辦學理念。以前是重培訓、輕轉移,重數量、輕質量,如今正朝着學員學得好、輸得出、穩得住、收入高方向發展。3)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過去農民工進城務工由於缺乏技術,多以苦力和汗水掙錢,而今通過陽光工程的培訓,他們均掌握一技之長,能憑腦力和技能創收,就業面逐步拓寬。4)提高了轉移農民工的勞務收入。通過陽光工程培訓的農民工大多成爲相關行業的技工乃至高工,勞務收入大幅度提高。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參加陽光工程培訓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其務工收入較不培訓者高40-100%以上。

2、主要作法。20xx年,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進展迅速,並超額完成任務,得益於以下舉措。

一是切實加強領導,理順工作關係。市委、市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認識到位,並予以高度重視,在年初的農村工作會上,就把“陽光工程”定位爲今後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三大“重頭戲”之一(在20xx年,市裏將“陽光工程”納入了市裏的八大“民心工程”來實施),組建了市勞務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成員單位23個。爲了減少工作交叉、重複,理順工作關係,提高工作效率,又在8月份將“勞務辦”和“陽光辦”進行合併辦公。領導小組全年召開專題會議5次,對研究解決的問題,做到了事事有迴音,件件都落實

二是各方統籌協調,完善資源系統。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礎,是上級制定政策,指導落實的依據。爲了抓好我市資源系統的建設,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及時組織召開了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建設工作會議,勞務辦隨即對全市60餘名資源系統管理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各鄉鎮、有關部門克服了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經費緊張等方面的困難,統籌兼顧,積極協調,用近半年的時間徹底地對年齡在16-45週歲的農村勞動力的情況進行了調查,並於12月份全面完成了基本數據的微機錄入,摸清了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的“家底”,爲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和轉移提供了基本數據,也爲全重慶市掌握情況,指導輸出提供了最爲翔實可靠的數據。

三是強化過程監督,精心組織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培訓學校結合自身實際,開設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以適應市場用工的需求;採用獨立培訓、校校聯合、校企聯合等方式,以技能培訓爲主,引導性培訓爲輔,配備高素質的教師,精心開展培訓。培訓結束後安排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覈,對合格人員頒發由勞務辦統一印製的《結業證書》,並在學員自願的前提下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工作,對合格人員發放鑑定證書。

經常召集培訓學校的工作人員就如何提高培訓質量,增強轉移效果進行工作探討,提高了具體業務人員的政治責任感,強化了工作責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強化程序管理,嚴格執行培訓中的抽查制度。詳細填寫抽查表,及時指出培訓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要求培訓單位及時整改,以指導培訓的開展。指導學校按要求建立臺帳,收集學員卡片、照片、身份證複印件等資料。認真審覈臺帳內容,將不符合財政補貼條件的人員從名單中剔除,對轉移率低的培訓班次督促學校加強輸出工作,對轉移率不達標的培訓班次不予認定,從而實現了培訓過程的監督。及時瞭解指導各定點培訓單位的輸出工作,監督他們抓好輸出後的追蹤調查,併爲輸出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四是廣集用工信息,最大限度輸出。各定點培訓機構還安排專人負責輸出工作,充分利用長期以來建立起的輸出網絡,廣泛收集用工信息,以訂單爲主,多形式多渠道實行批量輸出,培訓一批就輸出一批,由專人將受訓學員送往輸出地,聯繫、辦理相關的務工手續,簽訂用工合同,較好地保障了外出務工農民的權益。輸出地點主要集中在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成都、重慶等省市。培訓人員80%以上實現了就地或異地轉移就業。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員素質普遍偏低。學員素質參差不齊且總體較低,培訓中普遍反映學習吃力,造成培訓質量不高,轉移率還相對較低。

二是宣傳不夠深入。很多農民對相關政策瞭解不夠,對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一些優惠政策持懷疑態度,對培訓操作辦法知之甚少。雖然通過廣播電視、科技趕場、宣傳資料、標語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傳效果,但宣傳面、力度還顯得不夠。

三是財政資金補助額度較低。農民的收入本身較低,經濟基礎薄弱,沒有足夠的錢用於培訓或學技術,特別是對培訓週期長,費用花費大的工種,這個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低額補助標準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強。重慶市20xx年的標準略有提高,但我市難於兌現新的標準,因爲重慶下達計劃爲4300人,而南川的“民心”工程目標是6000人,要用4300人的補助金額完成6000人的培訓,因此補助標準只能維持到20xx年的水平。

四是職業技能鑑定工作難於開展。一方面農民缺錢不願參加鑑定,另一方面參加鑑定對農民日後就業作用不大。

五是培訓工作發展不平衡。平壩或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參訓意識較強,培訓工作的力度較大,相反,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參訓意識較弱,且自我封閉、保守,培訓工作也相對滯後,不培訓就轉移的現象突出。

培訓學校之間培訓質量差異大。在檢查中發現,部分培訓學校培訓制度不健全,培訓程序、方式不規範,培訓工作隨意性大,有走過場的現象發生,不注重培訓質量,有不按教學計劃壓縮時間的、有不完成“規定動作”的、有檔案不完善的,訓前訓後沒差別,農民收效甚微。

六是檔案管理不完善。有的培訓學校在檔案管理上,事前不立檔,事後補檔;各種基礎數字、資料不齊備;有的甚至沒有落實專人管理檔案。

七是缺少工作經費。按照國家實施陽光工程的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同級財政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其它區縣都配備了三、五萬不等的工作經費,到目前爲止,我市陽光辦還沒有相應的工作經費,這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我市陽光工程項目的正常開展和實施。

八是培訓與就業矛盾突出。首先表現在“培非能就”。參加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往往是農村富餘勞動力,也有爲數不多的下崗失業人員、被徵佔的地農民等,農村富餘勞動力文化水平低,文盲也不少;“結構性失業”下崗失業人員和被徵地農民中的留守人員往往年齡比較大、觀念比較陳舊、文化層次低下。這些人員參加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就業難度比較大,即使就了業,被“退單”的也不少。其次是“培非所用”。因爲就業崗位數量少和就業條件的限制、用人單位的挑剔或待遇不公等問題,導致培訓的知識、受訓的對象被“棄荒”的現象很普遍。第三是“用非所培”。部分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人員,經過培訓獲取合格證書或等級證書後,沒有被企業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上,而是被安排在勞力型的崗位上,而原來達成意向的崗位往往被後來的大中專高校生所佔據。

九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勞務品牌。因爲培訓力量、工種分散,輸出地不集中,量不大沒有形成集團輸出,“售後服務” 、跟蹤調查沒跟上,受訓對象素質不高、敬業精神不強、法制與誠信意識不濃,勞務市場沒有名氣,因而沒有形成諸如“江津富僑保健、大足五金巧匠、巴南石龍技工、黔江港務裝卸工”等的重慶地方品牌,沒有諸如“藍田廚師、米脂婆姨”的全國知名品牌,更沒有諸如“菲傭、英式管家”的世界品牌。沒有品牌,自然就沒有品牌的效應、收益和回報。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三、在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調查中得到的啓示

(一)領導重視、部門聯動是保證。據調查,凡是農民培訓轉移工作抓得好的地方,都體現了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宣傳輿論部門、農業、財政、勞動、教育、工會、司法、鄉鎮及街道辦事處等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有的地方黨委、政府第一把手親自關注,爲農民培訓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社會環境。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切實做到“三個到位”,即思想認識要到位;政策扶持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把農民受益作爲實施陽光工程的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要把責任落實作爲實施好陽光工程的重要保證。

(二)大力宣傳、營造氛圍是先導。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造輿論,及時挖掘、宣傳勞力轉移的新情況、新特點,推廣各地加快勞動力轉移的新經驗,樹立新典型,爲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在社會上,逐步樹立了“勞務能致富”、“勞務光榮”等觀念,農民自願走出家門,參與培訓轉移。

陽光辦和各培訓單位要進一步通過各種途徑,如廣播、報紙、電視、互聯網、招生廣告等媒體,切實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業科教工作者和農民及時理解實施陽光工程的精神實質,瞭解陽光工程實施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及時公佈陽光辦舉報電話、培訓基地、培訓任務分解情況,增強了培訓工作的透明度,使廣大農民對陽光工程能夠全面透徹地理解,幫助其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和培訓機構。在廣大涉農工作者中,要積極灌輸“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是抓農民增收”的理念,調動廣大幹部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更多的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中去,從而促進我市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

(三)規範管理、透明運作是關鍵。管理出效益,透明顯公正,從項目申報、基地認定、監督實施、經費補貼、檢查驗收等方面,要有程序化的流程。我們要像抓糧食直補資金的發放一樣嚴格陽光工程的資金管理,財政安排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資金都用於農民的培訓學費,嚴格做到了項目經費專帳管理、專款專用。

爲規範陽光工程的實施,增強陽光工程運作的透明度,便於監督檢查,提高學員培訓質量和轉移輸出能力。要求參加培訓的學員持農村戶口本及本人身份證到本陽光辦公佈的培訓單位報名參訓,培訓單位必須按實際登記造冊。各承擔項目的培訓單位要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臺帳和轉移就業臺帳。

(四)改進培訓、提高質量是基礎。改過去的結果審批爲過程監督,積極地爲改善學員的學習條件,解決工學矛盾,努力提高培訓質量。陽光辦提出了“三個強化”:強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按市場需求,並與用人單位密切配合;強化教學內容整合,符合用工要求,增加能提高動手能力的內容;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教學中注重實踐環節,增加實習時間安排,促進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

建立定點培訓機構的競爭和淘汰機制,每年都要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定點培訓學校進行重新認定,將不達標的學校淘汰出局,同時允許有培訓能力的學校進入培訓環節。

在辦學模式上,通常有固定地點辦班與流動辦班兩種方式。但只要方便學員,辦班就沒有定式,多數時間是將班辦到了鄉鎮,這樣,讓學員吃住在家,學習在當地,既極大地方便學員,又降低了學員參訓的費用。

在教學安排上,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做到以操作爲重點,理論學習與上機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高起點嚴要求。

在師資方面,要求培訓學校精心策劃,組織思想品質好、教學經驗豐富、實踐技能強、善於管理的德能兼備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和任課教師。

在教學課程上,統一安排學習進城務工指南、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職業道德等公共課目。同時按不同專業、不同訂單,確定相應的專業理論課程,主要選用了農業部、重慶市有關部門針對農村富餘勞力轉移而編寫的系列培訓教材。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在考試考覈上,不走過場,努力做兩不誤。既讓學員過關,又要讓學員學到知識。每期學習結束,都組織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的考試考覈,凡考試考覈合格的學員,陽光辦均頒發了重慶市統一印製的學習結業證書,並推薦到市勞動部門辦理崗位合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爲廣大學員當時或滯後就業提供了方便。

在日常管理上,規範操作,強化過程監管,提高培質量。招標後,陽光辦及時地與培訓基地簽訂了責任書,明確了各培訓單位的目標、權利和義務,進一步增強其責任感、使命感; 陽光辦負責同志定點聯繫培訓單位,要求聯繫人每月至少到培訓基地兩次,督促培訓單位按期完成任務,併爲其提供必要的服務;實行不定期抽查、暗訪制度,主要是對學員的免費情況、培訓質量及轉移輸出情況等做明查暗訪,規範培訓要求;實行月份報告制度,培訓單位每月25日左右必須向陽光辦上報月份進度表,準確填報當月新增學員數,以及培訓結業、培訓轉移進度,報告工作進展情況,以便於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快速處理。

(五)整合資源,合力攻堅是捷徑。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統籌與協作。如果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如部門職能、培訓資源、輸出網絡、資金、項目、供求信息、產業需求、品牌的整合,那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面臨的各種難題將迎刃而解。在今後的工作中,應努力地理順部門職能、共享培訓資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營造條件。

1、理順部門職能。各方密切配合,部門協同作戰,是確保“陽光工程”高效運作、順利推進的聯動機制。宣傳、輿論部門要強化政策的宣傳;農辦負責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協調、指導、督查;農業部門精心組織,規範實施,負責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的擬定,牽頭搞好培訓單位的招投標,認定培訓單位,監督檢查培訓單位的培訓工作,開展學員就業情況抽查和培訓效果的評估驗收,建立項目檔案等;財政部門負責項目資金的配套、落實,監督檢查培訓補助資金的使用,參與制定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參與對培訓工作的督促檢查,對培訓效果的評估驗收,對學員就業情況的抽查等;勞動部門積極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搭建平臺,提供勞動力的用工信息,規範受訓農民職業技能鑑定,降低收費標準,切實讓利於民,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勞動環境的整頓規範;教育部門多渠道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困難,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鄉鎮及街道辦事處要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組織廣大農村青年積極開展就業培訓;工會、司法部門要積極組織好農民工的維權工作。

2、共享培訓資源。這裏所指的培訓資源,它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凡具有合格的職業培訓資質和獨立法人資格,有聯繫安排就業能力的培訓機構,包括中等職業培訓學校、職中、技校、農廣校、鄉鎮成人學校等均可參與投標。在自願申請的基礎上,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評審小組,根據職業培訓單位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應崗位必備的培訓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和師資等基本條件、聯繫安排就業渠道和能力、單位信譽、收費標準等,優勝劣汰,擇優確定。

也可以將一些規模小、設備差、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機構整體合併,成立專門的培訓中心。也可以搞“強、強”聯合,提升培訓規模和檔次。整合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民素質培訓的組織、培訓規劃的制定、實施方案的確定、培訓教材的選定、教員的聘任、資金與資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培訓-轉移-服務體系(信息及資源、輸出的“網絡”)、聲譽、品牌效應等。其它地方在整合培訓資源上民率先邁出一步,實踐證明,整合培訓資源,不但能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培訓資產得以盤活,教育資源得以有效利用,有效地克服了過去培訓工作中出現的政出多門、教材不統一、重複培訓、低層次、低效能培訓等現象,尤其是把各級財政分散安排給有關部門的培訓經費集中管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增強了培訓的規範性,提高了培訓效益,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23456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情況的調查報告

聯合實施項目,打捆使用資金,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對於與農民工培訓相近或相關的項目,可以聯合實施,如扶貧培訓、企業工人崗前培訓、成人再就業教育培訓、農綜開發、產業化開發、小城鎮建設、工業化建議、農業產業化打造等項目。一但找準契機或結合點,實現雙贏或多贏就是必然。

(六)強化監管、狠抓落實是手段。督查是確保農民受益的關鍵環節,爲確保陽光工程規範操作,順利實施,要切實加大督查工作力度。重點督查五個方面的內容:即領導重視情況;配套經費和工作經費的到位情況;項目操作的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運作情況;補助資金的發放形式;培訓質量與學員的轉移就業情況。實行八查八看:一查宣傳發動,看宣傳是否到位;二查組織措施,看措施是否得力;三查培訓臺帳,看學員培訓情況;四查學員到校上課情況,看學員是否就讀;五查教學質量,看培訓效果;六查訂單簽訂合同,看勞動力轉移就業單位是否落實;七查學員轉移就業情況,看培訓轉移率;八查轉移勞動力工資待遇,看受訓農民是否增收致富。通過定期督查,促進陽光工程的順利實施和整體推進。

四、對繼續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建議

1、合理地下達工作計劃。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計劃儘量與重慶市一致。如果“上小下大”,上級政策在我市的執行過程中勢必要打折扣。

2、酌情地配套工作經費。儘可能地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所需資金。勞務辦作爲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監督指導機構,有4名固定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指導的過程中要發生必須的費用,但是勞務辦沒有資金來源,同時上級政策也明確規定培訓補助資金不能用作勞務辦的工作經費,其解決辦法只能通過市級財政解決。

3、進一步分解落實責任。進一步明確各自工作職責,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4、建立培訓輸出的激勵機制。對培訓、輸出工作中的先進予以激勵,工作落後的予以必要的懲罰。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7

XX區是一個農業大區,也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區。目前,全區共有農村勞動力24萬,佔總人口的46%,農村勞動力16萬人,佔農村人口的67%。據區就業局統計,現我區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共有7.3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已轉移就業3.6萬人,佔49.3%,每年新增勞動力0.4萬人。20xx年全區外出務工人員達3.9萬人。20xx年前三季度全區農民人均勞務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7元,增長39.85%。其中,農民人均在本鄉地域內勞務收入112.7元,同比增長14.07%;農民人均外出從業收入780.7元,同比增長46.94%。勞務經濟已成爲我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一項新興產業。XX區發展勞務經濟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戰略決策。XX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相對滯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全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展勞務經濟是解決農民脫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途徑和必然選擇。20xx年以來,區委、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自主流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努力形成內部大轉移,城鎮大吸收,向外大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格局,確立了用15年時間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年均轉移6000人的戰略目標。在每年召開的全區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將勞務轉移培訓任務以責任狀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檢查,把檢查結果作爲考覈鎮班子幹部實績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形成了全區上下自覺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態勢。

二、搭建機構平臺,形成工作網絡。爲了實現全區勞務經濟大發展、大提高,XX區狠抓了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建設,形成區、鄉(鎮)、村三級工作網絡,爲促進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一是成立了以區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常務副組長,區級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稅務、財政、就業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爲成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協調會,分析工作新動向,研究解決新問題,推進全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20xx年,爲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立了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每鎮配備1名專職副書記,擇優6名選調工作人員,專抓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爲促進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幹部力量。

二是建立了鄉鎮、辦事處勞動保障平臺。按照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標準,在全區各鎮、辦事處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統一裝備了計算機、打印機、傳真機等現代辦公設施,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100名,負責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各鎮在開展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料信息庫,並錄入微機,實行動態管理。各村聘請了勞務輸出信息員,負責用工信息的傳送和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同時,我們還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了業務培訓,使他們熟悉政策,掌握操作程序。目前全區形成了區有勞動市場,鎮有勞動保障事務所,村有勞務輸出信息員的三級勞務輸出服務體系。

三、開闢多種渠道,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以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堅持產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結合,集中有序轉移與自發分散轉移相結合,穩定性長期轉移與臨時性季節轉移相結合,疏通轉移渠道,增強各類載體的吸納功能。

一是組織勞務輸出。採取各級政府統一組織,各類中介組織、經紀人介紹、本地在外經商辦實業的能人帶動等多種途徑,開闢外地勞動力就業市場,大規模組織勞務輸出。幾年來,全區已集中組織勞務輸出1.2萬人。

二是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通過招商引資,建大企業、上大項目,採取積極鼓勵、放手發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由單一流通型向多元型經濟發展,城鎮經濟快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幾年來,全區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5項,千萬元以上89項,新上改擴建項目241 項,娃哈哈、小肥羊等 13 家國內知名企業落戶臨河,截止20年末,全區擁有各類工商企業和個體私營業戶1.5萬戶,吸納農村勞動力1.6萬人。

三是加快城鎮建設。通過配套中心集鎮水、電、路、通訊的基礎設施,大力實施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城鎮的集聚功能明顯增強。目前,全區有1.1萬名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進入城鎮務工經商,興辦實業。

四是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村一業、一鄉一業,通過資源的深度開發,吸納農村勞動力。幾年來,全區已培育成畜牧養殖、肉羊育肥、水產養殖、蔬菜生產加工、糧食加工等各類專業村組110多個,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1.7萬人。臨河新華鎮新豐村615戶有520戶搞韭菜種植,從業人員1300多人,20xx年全村韭菜總收入達3400萬元,人均收入達12400元。

四、強化管理引導,形成服務體系。一是加強信息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一方面加強區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區外蘇州華碩、廣東東莞光鼎、蘇州精華、蘇州飛利浦、呼市漢鼎5家勞動力轉移基地常年進行用工信息溝通和聯繫,與本地維信、春雪等100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用工信息庫,爲本地和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用工信息、政策諮詢、求職登記等一條龍免費服務;另一方面發揮駐外辦事處的作用,廣泛收集用工信息。20xx年以來,共收集用工信息1.2萬條,近5萬個工作崗位。二是強化技能培訓。我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相對偏低,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佔88.2%,且普遍缺少一技之長,制約了勞務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區委、政府將臨河一職中(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和農廣校確定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發揮職業學校的教學優勢,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臨河一職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及新形勢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要,通過創新“三技六能”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掌握了創新思維方法,擁有了創造開發技能,獲取了創業實踐本領,滿足企業的需要,又爲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與春雪集團聯合舉辦的紡織培訓,理論課由一職講解,實踐課到春雪集團,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講解。使培訓農民既提前得到了崗位鍛鍊,又提前認識了企業,熟悉了環境。目前,我區培訓專業有計算機、汽駕、機修、烹飪、美容美髮、家政服務等15個。截止20xx年底,共培訓勞動力2150人,其中,爲廣東東莞、蘇州等地開展“訂單”培訓輸出勞動力500多人。同時,各鎮結合實際,採取集中辦班、以會代培、印發資料、諮詢服務、召開現場招聘會等形式,組織開展了以轉變觀念爲主要內容的引導性培訓,參培人數達到1.2萬人次。全區初步形成先培訓、後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制度。在抓好培訓的同時,我們採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嚴格項目資金管理,使“陽光工程”培訓和扶貧培訓經費全部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爲我區勞務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三是組織有序流動。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在勞務輸出上誠信度高、組織力強、行政推動、建立勞務協作關係、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穩妥地組織開展有序輸出工作,採取補貼職介費,代買火車票、宣傳勞務輸出政策和勞動就業法規、發佈用工信息等形式,爲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廣泛服務。每年春節前,組織返鄉過節的務工人員召開座談會,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增進感情。春節後,組織召開外出務工人員歡送會,爲外出務工人員佩帶紅花,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區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信心。四是加強輸出後的跟蹤回訪,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我們先後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北京、天津、蘇州、廣東、西安、XX市等城市設立了勞務輸出辦事處等專門服務機構,負責考察用人單位,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外出就業人員。駐外辦事處與當地企業不僅建立了穩固的勞動力供求關係,還爲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各種維權服務。20xx年以來,先後爲打工人員提供各類諮詢服務1.2 萬人(次),調解勞資糾紛27起,爲務工人員追回工資2萬元。

五、規範工作程序,優化工作模式。在勞務輸出工作中,我們注重對勞務輸出規律的探索,經過幾年的實踐,基本形成了“一考二訓三輸出”的工作程序。“一考”,即考察用工企業。在選擇用工企業時,先組織人員到輸入地有關部門和企業考察,經考察合格後再組織輸出;“二訓”即:嚴格進行輸出前培訓。用工企業考察合格後,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依託培訓基地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輸出的質量;“三輸出”即加強輸出管理。在輸送人員過程中,始終把人員的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輸出都派專人全程護送。

爲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確保輸出人員留得住,我們初步形成三種勞務輸出工作模式。一是能人帶動模式。以親情、鄉情爲紅線,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做到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二是幹部帶動模式。由鎮幹部領頭帶隊,組織農民外出承包工程。三是基地輸出模式。在培訓基地培訓後,集中安置在勞務輸出基地。

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有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保守,缺乏敢闖敢幹精神,“小富即安”思想嚴重,不願外出務工;有的用工單位工資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有後顧之憂;培訓基地的專業設置與農民意願不相符;參訓農民選擇專業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造成個別專業過熱,有的專業過冷;資金補助不充足,難以開展時間較長,技術密集型的培訓專業等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要求,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三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城鄉經濟,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吸引、鼓勵更多的農民自覺自願主動的參與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上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力度。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轉移就業人員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市場就業競爭力。

三是進一步推進“三化”進程。圍繞構建“一市三區”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帶動能力。大力實施工業立區戰略,加快培育壯大五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工業整體水平和效益,爲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產業支撐。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壯大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8

城市資源,以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另一方面,我們在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以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異地轉移的同時,我們還要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推動就業。

“三農”問題就是對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總稱。具體的講,就是農業的增長與發展;農民現實的收入及其增長、未來的生活、職業等變化及由此帶來的問題;農村發展,包括農村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農業、農村與農民三者之間的聯繫是緊密相連而難以分隔的。其中,農民從事生產活動,創造價值,增加收入,改善居住地的生存環境條件,建設新型的農村;農民將所得收入用於增加農業投入,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可見,在這三者關係中,農民是具有主動性的一方,而農業是農民獲取收入的源泉和進行勞動創造收入的對象之一,農村則是在農民通過勞動創造收入後進行改造、改變的對象。因此,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近年來,隨着農副產品價格的普遍下降,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中國農民、農村和農業的困境越來越成爲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一、“三農”問題的癥結

“三農”問題的癥結在於農業人口過剩,農民就業不足。據李子奈(2002年)對農業就業結構偏離度的測算,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大約有1.4億人爲農村剩餘勞動力。隨着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進一步下降,隨着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需要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還將增加。龐大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農業資源的尖銳矛盾,成爲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1.農業人口過多至使農業低效率。威廉·阿瑟·劉易斯(W·A·Lewis)認爲,由於傳統農業部門剩餘勞動力比較多,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於零甚至是負數,農民的報酬極低。按照他的邏輯,在剩餘勞動力未輸送完畢之前,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始終處於停滯狀態。

2.農業人口過多導致農民貧困。農業人口過多從兩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農業收入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導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農業資源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造成農民就業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又會通過兩個途徑形成農民貧困的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民謀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擴大再生產投資不足收入水平低。

3.農業人口過多影響農村穩定。農業人口過多通過兩個方面因素影響農村穩定:一是農民是農村不穩的經濟根源。當前農村77.5%的農民收入處於負增長,這是農村出現不穩定因素的經濟原因。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自我保護能力弱,農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農業人口過多,且經營分散,使農民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利益集團的成本過高,至使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造成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弱。

總之,農業人口過多形成農業、農民與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農業人口過多既直接作用於農業、農民和農村,又通過三者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減少農業人口的數量,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降低農村自然資源的負載率,使農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比逐步趨於合理,增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均資源空間。

二、“就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基礎

小城鎮戰略是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方法之一,即“離土不離鄉”的轉移策略。20多年來農村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已使1億多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另外,城市和沿海工業加工區也吸納了1億多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中勞動力與土地、農民增產與增收之間的矛盾。但也要看到,這種通常不伴隨身份轉變的轉移方式有很大侷限性,它使許多已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的農民不能專營工商業和服務業,許多人仍是遊歷在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的兩棲職業者。已轉移的農民仍然把農村視爲自己的家,保留在農村中佔有的資源,就成爲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理性選擇。這既使農業日益成爲“業餘產業”、“副業”,也不利於土地資源的規模利用。因此,現在實施城鎮化戰略必須着眼於農業產業佈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農業爲基礎大力發展農村的非農產業,通過農村的工業化來形成和培育城鎮化的基礎,這纔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1.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化

當前,我國鄉鎮企業已全面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城市工業之外構建了“第二工業體系”,是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截止2001年低,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33億人,佔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6.8%,大大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鄉鎮企業支付職工的工資總額已達8200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爲850元,佔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34.4%;同時,鄉鎮企業的集聚會帶動農民集聚,進而勞動服務業和市場的興起,既促進了小城鎮的建設,又培植了小城鎮的產業基礎,併成爲鄉鎮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城鎮化建設的經濟支撐。

2.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具有官方方面估計,農業的充分發展,農業結構的優化,可吸納近一半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目前,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加工約佔總量的80%,我國只佔10-20%。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相當於農業產值的2-3倍,我國還不到1/3。發達國家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產值比例爲2:1:7,我國正好相反,是7:1:2。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的空間很廣闊,潛力很大。只要認真抓好農產品的加工與轉化增值,農業效益的增長大有希望。

3.鼓勵民工回鄉創業

大中城市作爲一個開放系統,更容易給農民帶來現代觀念。美國著名經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瑟·劉易斯指出:“市民素質的提高既有利於其自身的轉移,成爲與時俱進的現代工人和現代商人,又能爲農業實現現代化培養一代現代農民。”農民外出打工,不僅增加了現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不少農民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本事。對這些經受幾年鍛鍊,積累了一定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定技術的農民工,要動員他們回鄉創業,擴大就業,把他們看作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表彰他們的創業事蹟和先富幫後的奉獻精神,激勵更多的外出農民工回鄉爲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做出貢獻。

4.積極引進城市資源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而是要統籌城鄉資源,跳出長期以來就“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傳統思維侷限,衝破歷史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格局,引導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下鄉,跨產業、跨區域重組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例如,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工業生產能力過剩,許多企業開工率不到60%。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資本所有者急於尋求新的投資方向,這就爲將城市資本連同企業家、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一起引入農村提供了前提條件。

在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鼓勵農民就地走向現代化,並不是將農民堵回農村,而是應更加關注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有效地擴大農村內部的就業容量。

三、“異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關鍵

異地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特別是將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大中城市,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及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種思路。他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減輕農村人口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與壓力,提高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生產效率;同時,他還能通過勞動力的城市遷移形成勞動力市場,在流動中確立勞動力價值,消除勞動力工資扭曲的現象,使全部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1.促進大中城市的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限於我國尚有1.5-2億的農業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和總體勞動力素質偏低的條件,我國工業結構優化戰略應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爲基礎主體,應以農村勞動密集型工業爲加速工業化的推力,較快走完勞動密集型爲主體的工業化階段,進入成熟階段。工業過程中,製造業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最大比重,美國爲26.1%(1926年),日本爲27.4%(1973年),臺灣爲33.5%(1985年),而我國目前只有15%左右。借鑑工業化較爲成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只要形成勞動密集型主導產業,抓住入世機遇,我國製造業勞動力份額可以再上升0-15個百分點,所吸納的農業勞動力絕對量相當於1990年農村新增的7500萬勞動力。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還很落後,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只有30%左右,而發達國家就業比重高達60-80%,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種類有150個,而我國只有50左右。發達國家的社區服務就業份額爲20-30%,而我國目前僅有4%左右。據推算,全國32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43個人口在50-100萬的大城市中,社區服務業可提供的就業機至少應在1500萬個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就可以大大緩解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解決就業問題在第三產業還能找到巨大空間。

3.鼓勵農民進城創業

大量農民進入城鎮需要大量的相應的就業崗位。在當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就業的難度更大。這就需要大力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尤其是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因爲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而該產業又是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政府應當制訂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的政策,要完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和貸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爲抵押取得銀行貸款等,從而增強農民進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4.擴大農村對外開放

擴大農村對外開放,開拓國際市場,有利於彌補我國農業資源的不足,拓寬我國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空間,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積極吸引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改善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格局;採取有力措施擴大農產品出口,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突破食品安全等技術檢測壁壘,先行取消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所徵收的農業特產稅,適當加大農產品退稅的力度,增加農產品需求;在國外創辦農業企業,利用國外資源;促進勞動力輸出,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

在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異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統籌城鄉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城市產業,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另一方面,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推動就業。

總之,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這兩種形式對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空間配置都具有積極作用,我國的政策應該是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正如十六大報告所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不可能封閉在農村的內部,要和城市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逐漸使得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找到一個新的前途。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9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農村企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轉移,特別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調整,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爲了全面瞭解城鄉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充分發揮婦聯組織的作用,我們對全縣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縣現有的農村剩餘女性勞動力中,70%以上是中年婦女。針對這一羣體,我們重點考察了四個有代表性的鄉鎮:鎮、鄉、鄉。

一,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的現狀

(1)年齡構成

通過對四個鄉鎮6890名60歲以下農村富餘女勞動力的調查,4102名婦女主要爲30歲—50歲之間,70%以上的農村剩餘女性勞動力。尤其是41歲—50歲,佔總數的41%。

(2)教育水平

在接受調查的農村中年婦女中,其受教育程度的數量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3)再就業技能

與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相比,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由於年齡較高、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務勞動較多等一系列因素,普遍缺乏再就業技能,因此比農村男性剩餘勞動力更難轉移就業。在我們調查的4102名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中,只有788人具備一定的求職技能,不到總數的20%。換句話說,目前超過五分之四的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沒有就業轉移技能。他們想富,求財,急着富,卻往往沒有辦法想富,沒有能力求財,也沒有辦法急着富。

(4)選擇就業區域的意向

在我們調查統計的4102名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中,有1146人選擇在自己的鄉鎮生活,816人選擇在自己的縣區生活,495人選擇在本市生活,只有155人選擇在其他省市生活。由此可見,要做好農村中年女性的轉移工作,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她們實現“永遠不要離開土壤或離開你的家鄉”現場轉移。

二、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中年女性勞動力存在就業水平低、就業穩定性差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念保守,限制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的速度。

“男主外,女主內”很多人的舊觀念根深蒂固,對有錢就安全的觀念有依賴,不願意接受新事物。農村中年婦女家庭觀念重,沿襲照顧丈夫和子女、養老扶幼的傳統,受夫權觀念影響,兼顧家中老人和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對外出打工有嚴重顧慮。

(二)文化素質低制約了農村中年婦女的勞動力轉移水平。

農村中年婦女由於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普遍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弱,不善於利用信息,難以轉移到新的行業,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他們的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導致職業選擇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競爭優勢,只能從事一些骯髒艱苦的工作,導致就業願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三)農村中年婦女家庭負擔重,難以擺脫土地和家庭的束縛。

在調查中,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普遍反映出負擔過重。一方面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另一方面還要種下全家的承包地。他們經常太忙而不能出去工作,但很難離開家。

(四)無效的信息和不良的渠道制約了轉移的數量和質量。

由於諸多傳統因素,農村中年女性與外界接觸少,信息少,想出去工作,不知道該做什麼,想在家創業,不知道該做什麼,表現出盲目和順從。在對四個鄉鎮的調查中發現,農村中年婦女外出打工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婦聯組織推薦或勞動就業機構;二是靠親戚朋友介紹,三是靠自己在外面瞎搜。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仍然存在無序流動現象。

女性勞動力的轉移受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鄉鎮,如鄉鎮,在當地支柱產業的帶動下,當地農村婦女更好地實現了當地的勞動力轉移。而在其他城鎮,由於本鎮沒有特色支柱產業,當地婦女依靠當地產業實現勞動力轉移的機會較少,影響農村婦女特別是中年婦女增收致富。

三、做好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和對策

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也是用現代文明改造新一代農村婦女的有效措施。特別是範圍大、就業轉移困難的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渴望致富,但大多找不到好的致富項目,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針對以上分析的五個問題,筆者認爲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促進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的快速轉移。爲此,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農村中年婦女的整體素質。

一是農村中年婦女雖然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文化水平、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相對較低,導致農村中年婦女在轉移速度、數量和質量上落後於農村男性勞動力。因此,要增加農村中年婦女的轉移,首先要宣傳農村中年婦女的男女平等。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質等健康向上的觀念,打破小農意識,增強羣體意識和創業觀念,努力引導中年農村婦女轉變觀念,營造農村婦女學習知識和技術、積極找工作、努力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是提高農村中年婦女的就業技能。在農村中年婦女剩餘勞動力轉移中,要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作爲戰略任務,作爲提高農村中年婦女就業創業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性工作,引導和培養農村中年婦女剩餘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城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通過集中授課、諮詢服務、出版資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手段,根據市場需求,以訂單、定點、定向培訓等形式,對農村中年婦女轉移就業的剩餘勞動力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2)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

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是促進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良好途徑。許多鄉鎮通過幾年十幾年的實踐,建立了地方特色支柱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要把握農村中年婦女的特點,積極引導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縣鄉婦女依託當地的中國結編織特色產業,通過簡單的培訓,發展了來料加工,實現了勞動力不出家門的轉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我們在家打中國結,不出門就能增加收入,不耽誤照顧家庭和孩子。我們一個月掙500多塊錢,比在外地工作強多了”。縣鎮依託當地特色柳產業。鎮上的大多數農村婦女都從事種植和編織柳樹。甚至60歲或70歲的女性也可以在門口編籃子來增加收入。鎮上基本沒有農村剩餘勞動力。

要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在女性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首先要充分發揮婦聯羣衆組織和pass “雙學雙比”這個載體匹配橋樑,把女性組織起來,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教育她們,強化努力致富的觀念,提高產品質量。第二,要加強支持,擴大產業。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一些扶持和鼓勵政策,爲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條件。

(3)加大投入。

實踐證明,招商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解決當地就業問題“雙贏”政策。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量大型項目落戶我縣,不僅爲我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解決了當地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該鎮通過吸引投資建立的服裝廠分廠一期吸引了1000多名女工,幫助當地婦女實現了在家工作的願望。但針對勞動力供大於求、勞動力不願離家的現狀,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引進更多企業在我縣建廠招工,爲農村婦女特別是中年婦女提供更多就近擇業的機會。

(4)發展婦女專業經濟合作組織。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農的發展路徑。要總結和推廣農村中年婦女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實踐,幫助更多的農村中年婦女參與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信息、技術和風險共享的利益共同體,促進一戶小生產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的緊密聯繫。要爲婦女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指導和服務,搭建交流平臺,宣傳相關政策,提供相關信息,推廣可供借鑑的做法。勝利鄉婦女徐率先在勝利鄉成立了皇冠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通過舉辦免費培訓班,吸收周邊城鎮婦女學習編織技術,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收了1000多名固定女性成員,平均年收入8000多元。草帽編織已經成爲當地農村家庭主婦致富的主要行業。

(5)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大小不一的庭院,發展庭院經濟潛力巨大。特別是農村中年婦女,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從事種植和養殖,充分利用家庭庭院的空間和各種資源。發展庭院經濟,要幫助農村婦女在不離家的情況下增加收入。要因地制宜,幫助農村婦女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根據資源條件和自身能力選擇生產經營項目。種植業要在土地資源豐富的地方發展;在土地稀缺的地方,宜發展水產養殖和加工服務;城郊農村應發展庭院花卉產業。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0

近年來,隨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剩餘,並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爲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業生產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影響,本人走訪了兩個村,並選擇了100戶有勞動力轉移的農戶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對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明顯,但對農業生產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且社會問題較爲突出,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某某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截至20xx年末,全鎮耕地面積2938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30.2%;農業人口5.8萬人。從調查的結果來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如下六大特點:

一是從轉移人數看,總數較爲穩定。20xx年至20xx年,某某鎮分別轉移農村勞動力1.7萬人、1.81萬人、1.80萬人、1.73萬人和1.75萬人,分別佔當年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7.3%、48.1%、48%、47.5%和47.8%,從總量和佔比來看,變化都不大。臨時性外出務工人員減少,長期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勞動力轉移隊伍相對較爲穩定。從100戶的調查結果看,20xx年轉移的203名勞動力中,常年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佔99%,臨時性在外務工的僅5人。

二是從轉移渠道看,無序外出偏多。近幾年來,政府實施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陽光工程”,旨在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條件制約,不能充分滿足龐大的勞動力輸出需求,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親友幫帶和自闖爲主,有組織的外出務工比例不高。20xx年,全鎮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通過勞務機構介紹的僅佔11.6%,親友幫帶的佔42.2%,自闖的佔41.8%,其他形式的佔4.4%。

三是從產業分佈看,以二、三產業爲主。經統計,20xx年,全鎮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進入一、二、三產業的分別佔0.9%、56.1%和43.0%。

四是從轉移流向看,以東部沿海爲主。20xx年,某某鎮轉移的1.75萬農村勞動力中,省內、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別爲21.3%、78.6和0.1%,到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沿海城市佔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區僅佔1.7%。東部沿海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勞動力的強大需求,西部開發大戰略的實施也對內陸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會,從發展趨勢看,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仍將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從年齡結構看,以青壯年爲主。20xx年,某某鎮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中18歲以下、18—35歲、35歲以上的比例分別爲7.5%、67.8%和24.7%。而從調查結果看,203名轉移勞動力中,沒有18歲以下的外出務工人員,94%的爲青壯

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勞動力居多。

六是從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爲主。20xx年,某某鎮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中,國小以下文化、國中、高中、大專以上文化的分別佔13.1%、70.5%、15.6%和0.8%。入戶調查的203名農村轉移勞動力中,國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別爲48.7%、38.8%。

二、勞動力轉移對當地經濟社會的主要影響

(一)正面影響:

1、轉移就業,帶動了農民收入增加。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轉移,不僅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再就業問題,也帶動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勞務收入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據統計,近5年來,某某鎮每年外出務工農民工的勞務收入總額均在2.5億元以上。據對100戶樣本家庭的調查,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農民的生產收入。由於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進步,國家惠農政策出臺後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外出務工人員閒臵的土地一般都會被留守農民耕種。調查的100戶樣本家庭中有36戶對耕地採取“轉包給他人”的方式進行耕種。

2、返鄉創業,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既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一個財富積累和技術學習的過程,部分外出務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擁有一定管理或技術水平後,嘗試回鄉自主創業。據鎮勞動保障部門統計,截至20xx年末,全鎮返鄉創業成功的有86人,興辦企業37家,解決了1900人的就業問題,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如某某鎮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趙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返鄉創業,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間學習的技術和管理知識,投資300萬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xx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400萬元,上繳稅金42萬元。由於產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鎮委、鎮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xx年公司再投資200萬元建設二期生產線,計劃在5年內實現產值過5千萬,上繳稅金上150萬元的目標。

3、開闊視野,促進了農民觀念轉變。由於農村剩餘勞動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經濟發達城市,農民工在打工創業的同時,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增長了見識,思想觀念也得到一定的轉變。據調查中一位村支書反映,以前基層選舉很多村民都不願參加,即使參加也是隨便投票,現在換屆選舉時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趕回來參與投票,農民參與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大爲提高。此外,在維權意識、經濟效益觀念、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等方面,現在的農民相比過去都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的積極轉變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建設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負面影響:

1、造成土地實際利用率下降。從總體上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後耕地面積並未明顯減少,但農村土地的實際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積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質田被荒蕪,荒蕪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達4%,被拋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種的劣質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經營使部分耕地實際上處於半荒蕪狀態。由於外出務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種,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體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農業生產先進技術應用不廣,糧食單產水平得不到提高,並且多爲單季播種,耕地處於一種實際上的半荒蕪狀態。據對100戶樣本家庭調查顯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員耕種,雙季稻的播種比例在75%左右。

2、延緩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由於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務工,懂經營會生產的農業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大部分留守農民只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特色農業和優勢產業不能形成,農產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不快。據統計,近兩年來某某鎮農民糧食收入佔農產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與該鎮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不無關係。

3、制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老化是一個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因素,特別是水庫、塘壩和灌溉溝渠損毀嚴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響。近幾年來國家加強社會。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1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全區勞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村第一經濟目標,突出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後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陝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餘人。

二、問題:成爲影響因素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着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管理體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餘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二)培訓資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於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爲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羣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餘勞動力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三)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於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佈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五)服務管理跟不上快速發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

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佈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

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鑑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

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六)經濟發

展滯後,就地轉移勞動力較難。儘管近幾年我區經濟發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內主城區及市外經濟發達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餘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七)土地流轉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有效解脫出來。二是部分農民想將土地流轉出去後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願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於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闢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一)理順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就業。爲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儘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於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佈、組織培訓、技能鑑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爲主,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一是培訓管理上,由勞動局統籌協調。長期培訓(畢業時發兩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由教委負責;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爲主;短期培訓由勞動局負責。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市場運作,強化訂單培訓,實行農民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除長期培訓的以外,少講理論課,多上實踐課,中短期培訓的至少應做到半耕半讀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並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爲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四)建立收集渠道廣泛、發佈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爲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爲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爲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五)拓展勞務基地,培育勞務中介,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範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爲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六)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聯合執法,建立農民工維權機制。一是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勞資雙方學法守法的意識;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三是建立聯合執法檢查制度,由公安、勞動、司法、工會、工商聯等部門組成聯合維權組,每年開展12次聯合執法檢查;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爲主動執法。

(七)制定鼓勵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願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鬆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並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八)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建立考評獎懲機制。一是區政府向已成規模的勞務基地派駐辦事處,負責招商引資、企業用工信息收集反饋、農民工的維權及相關協調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培訓資金,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其次是負責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主管部門加大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多爭取培訓指標的力度;再次是區級財政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專項用於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對培訓質量高、轉移輸出穩定就業;基地建設成效顯著;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覈,實現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2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爲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佔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範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09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佔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着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採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爲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xxxxx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爲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啓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蒐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爲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爲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爲有利,變被動爲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爲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採取先易後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爲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稅費徵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臺,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製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20xx餘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衝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衝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xxxxx,關鍵在農村,關鍵在於增加農民收入,爲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徵即保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願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爲成功的創業者,並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3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安於現狀,不滿足當前傳統農業經營帶來的微利,在家鄉又找不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越來越多。據宜章縣農村住戶調查資料表明:農民外出務工得到的收入已成爲近幾年宜章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而這種“主體”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這一途徑來完成。如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宜章縣農村剩餘勞動力及轉移現狀

(一)全縣農村勞動力結構現狀。據農村住戶調查:XX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爲26.68萬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8%;從性別結構看:男勞動力佔54.85%,女勞動力佔45.15%;從所從事的行業看:第一產業佔69.71%,第二產業佔10.76%,第三產業佔19.53%;從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佔3.7%,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7.9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佔12.34%,中專文化程度的佔1.3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0.29%。從以上結構可以看出: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性別結構較爲合理,但勞動力水平較爲低下。

(二)全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農村“人多田少”現象的日趨嚴重,近幾年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已成爲一股熱潮。據調查:全市有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人數8.5萬人,其中省外7.53萬人,省內0.96萬人。上半年新增轉移人數2.1萬人,其中女性1.07萬人;在新增成員中有0.06萬人接受了職業培訓。總體上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廣東沿海地帶。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較以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不再滿足溫飽型生活。加上經濟發達地區的高工資、高收入的強大吸引力,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內部衝動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幾年大規模地向廣州、深圳一帶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爲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從而吸引了更多農民前往這些地方打工賺錢。據調查,我縣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佈在廣州和深圳一帶,少數分佈在省內其它地市.

2、二、三產業成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據調查:農村輸出的勞動力有74.6%從事工業和建築業,其次是商業、餐飲等服務業。男性絕大多數從事建築業的住房建築、裝修以及電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從事製鞋、電子裝配等工作。也有些舉家外出承包田地種西瓜、養豬等,但爲數不多。其他主要從事各種服務行業。

3、勞動力就地轉移人數明顯增加。出現這一特徵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趨於飽和;(2)一些重點工程在全縣相繼開工建設,沿公路兩側新開辦許多采石、水泥預製件等配套企業以及公路建設工地均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3)個體私營經濟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勞動力迴流。

4、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具有兼業性。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民與土地緊緊地聯在一起,大部分非長期性外出務工的農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內”,農閒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耕種。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全縣外出勞動力人數雖逐步增加,但轉移的速度卻有所趨緩。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轉移的勞動力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和有專業技術的較少。低素質的勞動力只能從事贓、累、苦、重等工作,很難找到理想的崗位,掙得滿意的收入。

2、兩廣和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於飽和。由於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業不景氣,下崗工人和失業人員大幅增加,面臨城市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雙重壓力。因此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

3、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多屬自發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務工人員的利益和權力難以得到保證。由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自發的多,有組織的少,政府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基本處於無序流動狀態。由於缺乏宏觀調節手段,勞動力輸出後的情況無法瞭解,利益無法保護,如發生勞資糾紛或工傷事故等也無人過問。少數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現偷、盜、扒、竊等違法亂紀現象。也有少數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計劃生育。

三、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根據以上情況加以分析不難看出:今後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如不及時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掙得滿意的收入已是越來越難。要想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總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大,必須積極地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全縣勞動服務中心已初步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

1、建立鄉鎮勞動保障站和勞動信息網絡,形成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不冒煙的工廠”,是投資少、見效快的扶貧工程,是不交學費的“商業大學”,也是全縣這樣一個城鎮化水平不高,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後地區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爲了積極穩妥的開展好勞務輸出,全市就業服務中心利用這次機構改革的機會,加快了鄉鎮勞動保障站的建設。已建9個鄉鎮勞動保障站全部配備了1—3名專、兼職人員。全縣13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站,巖泉.關溪.笆籬建站率超過75%。勞動信息網絡的建立已在構思當中,的確亟待落到實處。因爲它的建立將會使勞動力轉移和跟蹤服務更加規範、更加簡捷方便。

2、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行各行各業、多方位的技術培訓。據瞭解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國小至國中文化程度佔66.5%以上

,多數務工成員只能從事普通體力勞動,有技術、特長的只佔10%左右。針對這一情況,爲滿足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對技術的需要,提高就業率,必須對務工成員進行多方位的技術培訓,堅持“先培訓,後輸出”的原則。據調查:今年各鄉鎮相繼開設了縫紉、電腦、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髮、家電維修、養殖等專業,培訓民工960多人。通過培訓,使他們一經轉移就能上崗,在競爭的過程中處於主動地位,既有利於生產的穩定發展,又增加了務工人員的經濟收入。

3、挖掘勞務資源,廣開服務渠道。由於全縣與兩廣接壤,打工妹大都以老帶新方式輸出,而男工及中年婦女輸出就沒有那麼活躍。針對這一現象,就業服務中心及時與廣東等地的信息聯絡員聯繫。僅麻陽鎮今年上半年就向廣東省的中山、南海、東莞等地輸送男工657人,從事家政服務的中年女工246人,保安人員187人。爲全縣勞務輸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深受農村男青年和中年婦女歡迎。

四、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成果,促進宜章縣域經濟發展。

從以上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可以擴大就業、增加收入,還可以以此爲突破口,搞活全縣經濟。它的意義不僅在於把門外的錢抓回來,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村勞務輸出,把外面的先進觀念、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的經營理念等學成回鄉,積極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全縣在這方面的工作已邁出了新的一步。

1、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給農業生產提供了較寬裕的流動資金,而且帶動了相關二三產業的發展。如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繁榮及職業教育和社會辦學的發展。據調查農民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財產性收入則增長較緩。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成了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經。

2、勞動力轉移帶動全縣民營經濟的發展。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在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中姣姣者學到了過硬的技術,賺到了大把的票子。爲此,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鄉辦企業。如減免有關稅款和相關的行政性收費、爭取銀行低息貸款等,爲返鄉創業人員創造出一個寬鬆的環境,鼓勵他們參與小城鎮建設。

3、勞動力轉移加快了全縣小城鎮建設的進程。由於兩廣地帶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於飽和,其工資、待遇與內地收入越來越接近,且工作時間長,路程遠,開銷大。再加上近年來全縣恰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衡棗高速、洛湛鐵路、貴福鐵路、永連公路等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在給全市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帶來了巨大機遇。一些打工回來的青年因外出開闊了眼界,學回了技術,積蓄了一些資金,他們不再安心幾畝田的收入,大多來到縣城或小城鎮經商、從業,從而加快了全縣小城鎮建設的進程。

五、幾點啓示

1、科學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展本地經濟的有利前提。由於一些地方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存在種種偏見,認爲這是對農村勞動力的一種廉價出售,是“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勞動力資源的剝削。由於缺乏正確的分析和認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各級政府也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更談不上系統的管理和引導。據調查:農村剩餘勞動力所帶來的工資性收入已成爲廣大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和農業生產及農村住房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同時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年學成回鄉,爭當創業之星,帶動了全市民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一個足夠的認識。

2、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專家們認爲,導致農民增收緩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農業效益下降,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有限,農業科技水平落後導致農產品競爭力差。許多地方都存在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因此,適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應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而且還可以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地轉移。

3、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企農“雙贏”。依託資源建基地,面向市場求發展,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方向。龍頭企業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資金、技術、信息、人才進入農村,農產品和勞動力流出農村,實現企業發展壯大和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因此,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發展產業化就是發展農業。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安排了剩餘勞動力就業。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4

內容提要:有效地轉移剩餘勞動力,成爲&&鎮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所以,深入調查分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現狀與制約因素,從而形成有效的轉移對策,就顯得極爲重要。 本文就20xx年度原&&、&&、&&三鄉鎮開展勞動力轉移工作所掌握的有關資料,分析新&&鎮勞動力轉移現狀、特點及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結合新的實際鎮情,提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具體對策,並對該鎮今後五年勞動力轉移工作提出建議。

一、鎮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1、勞動力分佈現狀:

從總體數量上看:20xx年&&鎮有農村勞動力21133人,除了已經進入鄉鎮企業、非農產業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還有6100勞動力在農閒季節處於相對失業狀態。

從地區分佈上看:由於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存在雖帶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數量分佈不均衡。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村,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率較高,而&&村、繅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業較多的村,由於第三產業和企業發展比較迅速,農村剩餘勞動力比例較低,村與村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

從受教育程度上看:據統計,在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0.1%,國小程度的佔31%,國中程度的佔49%,高中程度的佔9%,中專程度的佔1%,大專及以上程度的比重爲0.1%。其中,國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79.4%。由此可見,&&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總體文化素質比較低。

2、勞動力轉移現狀:

20xx年度,原三個鄉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縣全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本鄉鎮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紮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截止20xx年底,全鎮累計轉移勞動力15033人,佔勞動力總數21133人的71%,其中20xx年轉移勞動力5780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勞務性工資收入達450 0萬元,佔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的31%,勞務性工資收入已經成爲&&鎮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

(二)、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1、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居多。據調查,20xx年在外打工人員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社會服務等行業的從事人數佔整個務工人員的78%。

2、外出務工以自發爲主,政府和經紀人組織的偏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在異地轉移中,主要以自發轉出爲主。

3、季節性轉移的較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徵和傳統的風俗習慣,決定了&&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很強的特點。20xx年底,全鎮轉移超過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佔轉移量的38%,而62%的轉移勞動力則不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勞動,基本上農忙務農,農閒務工、經商、跑運輸,往往是春節後出 夏收前回,夏種後出 秋收前回,秋種後出 春節前回的“候鳥式”轉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4、羣體性外出的多,而單槍匹馬外出闖世界的少。輸出的勞動力一般都按照血緣、人緣關係,或三五成羣,或數十結隊,集體外出,互相照應,互有聯絡。

二、鎮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

一些農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掙不了幾個錢,也懂得出去闖蕩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多數農民不願轉移,也不敢轉移。

從主觀原因分析主要表現在:一是安於現狀,怕打破寧靜的生活。儘管改革開放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兩畝地一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膽小怕事,怕帶來麻煩。在農村,由於教育、文化、技術、信息落後,使一些農民自卑心理嚴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幹,怕幹了活又要不來錢,怕外出打工挨欺負。特別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寧可不掙錢,也不讓他們出去闖蕩。三是缺少手藝,怕自己幹不好。在農村,多數人文化少,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只能幹那些苦髒累、掙錢少的活。這顯然已經不適應城市產業多樣化、技術現代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風險。農民進城因找不到工作返鄉的屢見不鮮,也使一些沒有走出去的農民不再往外走。

從客觀原因分析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不靈,怕找不到掙錢的門路。一些農民與外界接觸少,缺乏溝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該幹什麼;想在家創收,不知幹什麼掙錢;想學技術,不知要到哪裏去學。二是渠道不暢,怕沒有人幫助。就內部環境而言,雖然在鎮、村組織中成立了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但還沒有很好的發揮從事勞動力轉移的協調、服務、培訓等項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環境而言,農民外出打工,在戶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學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

三、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對策

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要“政府搭臺,農民唱戲”。做到上下統一,轉變思路,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開闢廣闊的道路。

1.破除陳舊觀念,變要我轉移爲我要轉移

增加農民收入,要從農業以外去想辦法,出路在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二、三產業,轉移剩餘勞動力。農民必須破除安於現狀、守攤吃飯的觀念,要有創新意識,盯住市場,走向市場,從自身實際出發,自覺地尋找適於自己發展的空間。

2.加大教育力度,變盲目轉移爲特長轉移

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是加大農村教育的力度,搞好農民教育。

第一,搞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不僅在保就學率上下功夫,也應該狠抓教育質量,確保九年義務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爲農民走出土地重新就業創造條件。在農村,應爲“下崗”或半下崗農民舉辦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長,不但爲農民在農村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創造條件,也爲農民到城市創業、就業創造條件。這就不僅要靠政府去辦,也要由政府引導、扶持大企業、教育單位去辦,根據農民個人特長,培訓他們相應的技術,使他們取得必要的技術資格證書。

3.創造優良環境,變無序轉移爲有序轉移

農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質提高了,想要轉移,但向哪裏轉移,怎麼轉移,又成了擺在農民面前的一道難題。政府要爲勞動力轉移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機構,安排專人搞協調服務,宣傳引導。二是通過發展民營企業,鼓勵扶持私營企業,加速小城鎮建設,來拉動和吸引剩餘勞動力轉移。

4.敢於投資創業,變守攤式轉移爲創業式轉移

在勞動力轉移中,對於有條件的農戶,拿出一筆資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於單純靠出力氣打工的收入。在勞動力轉移中,首先應考慮如何投資、如何增值的問題。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不敢投資是不會掙到大錢的。但投資一定要看準;盲目投資則損失更慘。

5.練就一身本領,變不敢轉移爲大膽轉移

一要有“手藝”。現在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不願從事那些掙錢少、粗重的體力勞動。他們也想幹點掙錢多、出力少的“巧”活,而這種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們說的“手藝活”。因此,要想辦法提高自己,鍛鍊自己,充實自己。掌握一技之長,才能佔領一席之地,開創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計”。就是在外出打工時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注意的是:要了解對方,知道用人方的實情;找工作要通過正規的職業介紹中心,不要急於求成;要簽訂合同,發生糾紛時有依據;要遇事多想一想,有問題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要學習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用以保護自己。

四、鎮勞動力轉移工作建議及體會

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個重要課題,如何實現勞動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轉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 根據前文分析及對策,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總體目標:

截止20xx年底,&&鎮共有未轉移勞動力6100人。在今後五年中,要在穩定已轉移勞動力總數的基礎上,力爭每年新增轉移勞動力1500-20xx人,到20xx年,全鎮勞動力轉移總數達到19500人,佔全鎮勞動力總數的91%(以20xx年人口爲基數),非農產業收入達8000萬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達20xx萬元,人均非農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體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工作合力。把推進城鎮化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爲一個整體來考慮,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列入&&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儘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體系。成立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及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綜合協調和管理工作。農辦、工辦、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標考覈制度,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定期進行檢查和考覈;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宣傳導向作用,大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使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關心農村剩餘勞動力。

2、做好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和調研工作,及時掌握勞動力轉移動向。一是建立勞動力資源庫,實行勞動力資源電腦化管理。二是每年對勞動力轉移工作進行1次到2次的專題調研,及時掌握勞動力轉移動向,積極探索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新路子、新辦法,爲制定工作計劃、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提供依據。

3、積極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渠道和空間。

城建等部門根據&&實際,做好城鎮建設規劃,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進程,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產業,提高城鎮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使建築業、運輸業、飲食餐飲業、娛樂業等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

工辦等部門加快發展&&鎮民營經濟,爲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解除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使民營經濟成爲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載體。

農辦等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外國資本和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畜牧業、水產業,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地消化農村勞動力。

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瞄準國際勞務市場,充分利用大集團、大公司的國外承包工程和勞務項目,組織農村勞動力跨出國門,提高對外勞務輸出水平。

4、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培訓。着重抓好四個方面的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首先,落實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狠抓該鎮各中、國小教學質量,提高&&鎮中、國小學生升學率,從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養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礎教育和掌握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勞動者。

其次,充分發揮該鎮成教中心等教育陣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開展多領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再次,成立&&鎮勞動力素質培訓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務輸出專門培訓,建立農村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注重培訓質量,講求培訓效果,根據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的需要,合理確定培訓專業和培訓規模,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培養輸出。

最後,司法等部門加強法律知識培訓,在該鎮用工單位和農村勞動力中開展《勞動法》等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培訓,增強用工單位和勞動力的法律素質,提高轉移勞動力的自我保護能力。

5、成立&&鎮農村勞務中介機構,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服務網絡。由各涉農服務部門、各類經濟實體、羣衆團體聯合成立集勞力培訓、信息蒐集、職業介紹、勞務輸出於一體的&&鎮農村勞務中介機構,形成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勞動力轉移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鎮、村二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庫,暢通勞動力資源調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鎮勞動力轉移辦公室

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15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快速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隨着我縣工業的加快發展,企業的不斷壯大和就業需求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技術也在逐步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剩餘勞動力明顯增加。縣域企業“招工難”和“用工難”與下崗職工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難”之間存在矛盾。爲了解決這一矛盾,我縣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民技能培訓工程”,爲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吹響了新的號角。一年來,全縣完成技能培訓和人才轉移,轉移率高,有效促進了農民就業,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在培訓過程中,農村人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開始打動人們的目光,吸引了各行各業的更多關注。

一、農村人員的基本情況

農民工,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女性一週歲以上,男性一週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勞動力。根據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普查統計,全縣共有農村人口,有男有女,男女性別比例。在文化結構上,國中及以下的比例和全體員工的比例一樣高,而高中(中專)及以上的比例只有,其中只有大專以上的。產業分佈方面:現有實際從業人員,佔總人數,依次從事三大產業,其中,第二次生產中,從事服裝加工業、建築業、轉椅傢俱業的人數分別達到人、人,三者之和佔第二次生產從業人員,與我縣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密切相關;三大行業中,從事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遊業的人數分別爲人、人、人,排在第三產業之前的前三位。就業方面:本鄉就業人數爲人,佔總數;縣外和縣內其他鄉鎮從業人員分別是人和人,佔總就業人數的總和。

根據普查數據,我縣屬於農村勞動力資源範疇,不參加勞動的人數是人。此外,從事第一產業的人理論上可能會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是一個很大的羣體,也可以認爲是我們縣人的剩餘勞動力。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驅動。未來,初級生產將主要面臨季節性的農忙,剩餘勞動力將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完全閒置。走出田野,實現就業轉移,已成爲人們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

二,農村人才的基本特徵

對農村人員的調查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人員的基本特徵,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力轉移。根據人口普查,目前農村人口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教育水平低,競爭力弱。因爲不到90%的農村人是國小文化程度,思想觀念相對落後,缺乏技能,大部分只能從事沒有技術含量的簡單勞動。第二,家庭負擔重,轉移慾望強。農民工基本處於老幼的年齡階段,是一個家庭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承擔着孩子上學、結婚、建房等沉重的經濟負擔。,並且有強烈的養家餬口的慾望。第三,不想遠行,希望就近掉頭。根據普查數據,在參加求職意向調查的1萬人中,有1萬人想在家附近工作,佔被調查者的比例,能考慮出去工作的人數佔了比例。

三、關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幾點建議

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背景下,人民作爲農村勞動力中的弱勢羣體,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堅持“政府重視、市場引導、自力更生”的總體要求,按照“本地轉移爲主、異地輸出爲輔”的方向,採取有效措施,共同推進農村人員勞動力轉移。

1.加強領導,推動政策。按照全國委員會的要求,農村人才的培訓和轉移應被視爲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各部門要把農村人才培養作爲“十萬農民培訓工程”的兩個重點之一,抓緊抓好。“十萬農民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行農村人員勞動力轉移專人負責,每年下達轉移計劃。同時,在現有轉移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提高對農村人員的補貼標準,降低培訓成本,對培訓後轉移工作突出的培訓機構按照轉移率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研究制定農村人員創業或辦財團的優惠政策,探索出臺鼓勵企業吸納農村人員的優惠措施,動員全社會力量幫助扶持。

⒉加大以村莊爲單位的集中生產區建設。引導和鼓勵全縣所有鄉鎮和行政村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就近吸納剩餘勞動力。進一步完善中心村規劃,安排土地和宅基地,利用好廢棄礦址、兼併學校和閒置集體房屋,發展村級產業“孵化港”,實現就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3.大力發展規模經濟農業。開展“生態觀光種植”工程,利用我縣良好的環境資源,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人員生產綠色農產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濾布大規模種植,帶動人們發展觀光種植。同時,做好有機茶、畜禽、種苗等四大特色主導產業的深度發展,培育“三位一體”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產業化程度,吸納更多人就業。

3.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爲主導的第三產業。創新機制,加快實施旅遊總體規劃,通過景區深度開發加快旅遊商品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景區“農家樂”,爲人員提供更多創業機會。加快“千鎮萬村可靠店”建設,規範農村商貿發展,爲農民轉移致富提供更大平臺。

⒌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隨着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口脫離傳統農業、離開家園和城市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爲勞動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需要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支持。針對城市綠化需要大量保潔人員的情況,針對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加強與上海相關部門的聯繫,培訓輸出一批保潔人員,並進行定期維護;針對城市雙職工家庭普遍存在的嬰兒無人照看的情況,充分發揮女性有經驗能管好家庭、照顧好孩子的特點,專門組織一批能拉出來玩好的女性專家。通過規範化培訓,建立專業組織,開展家政服務,實現城鄉互動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