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政範文 > 報告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

報告3.11W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1

爲全面摸清我市農村勞動力資基本情況,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工作順利開展,切實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我們於2月20日—月1日開展了全市農村勞動力資調查。通過認真調查和仔細分析,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資及勞動力轉移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和掌握。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資現狀

(一)總體基本情況

此次農村勞動力資調查遍及全市三區兩縣44個鄉(鎮)86個村,農村勞動力24009人。其中:男性129179人,佔總數80%;女性110916人,佔總數4620%。

1、年齡分佈:歲以下12694人,佔總人數的264%。其中:16-17歲274人,佔219%;18-2歲4768人,佔182%;26-歲772人,佔222%。大於6歲11701人,佔總人數的476%。其中:6-4歲78067人,佔22%;46-0歲470人,佔194%。

2、地區分佈:東區68人,佔總數224%。其中:男性27人,女性2811人。西區767人,佔總數240%。其中:男性297人,女性280人。仁和區61898人,佔總數278%。其中:男性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縣8172人,佔總數404%。其中:男性440人,女性7697人。鹽邊縣80人,佔總數4%。其中:男性4929人,女性9401人。

、化結構分佈:大專及以上化919人,高中化910人,國中化121048人,國小化98771人,國小以下10227人,分別佔總數的08%,8%,06%,41%,426%。

4、產業結構分佈:從事第一產業1762人,佔總數71%;第二產業1407人,佔總數108%;第三產業2422人,佔總數1010%;在家閒業8844人,佔總數68%。

、就業技能和就業意願分佈:4428人具備專業職業技能,佔總數1846%;46814人有明確的求職擇業意向,佔總數190%;7071人對提高勞動技能有明確專業意向,佔總數04%。

(二)轉移基本情況

1、轉移去向和地區分佈:全市農村勞動力共轉移69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8%。其中:市內轉移404人,佔轉移總數的6002%;市外轉移222人,佔轉移總數的998%。東區轉移2227人,佔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149%;西區轉移1829人,佔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71%;仁和區轉移1616人,佔本區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668%;米易縣轉移90人,佔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108%;鹽邊縣轉移2602人,佔本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01%。

2、轉移勞動力性別、年齡、化分佈:男性9106人,佔轉移總數的7026%。其中:16-歲292人,佔轉移總數的270%;6-歲9774人,佔轉移總數的176%。女性16人,佔轉移總數的2974%。其中:16-歲12612人,佔轉移總數的2266%;6-0歲941人,佔轉移總數的708%。國小化11人,佔轉移總數的207%;國中化7890人,佔轉移總數的6808%;高中及以上化644人,佔轉移總數的116%。

二、全市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分析

1、資相對分散,總量分佈不平衡。我市農村勞動力的96%分佈在米易縣、鹽邊縣和仁和區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的農村勞動力居住地遠離城區,交通、通訊不便。東、西區分別有一個鎮的農村勞動力,僅佔總數的464%,主要從事第二、第三產業。

2、整體化素質較低,就業半徑小。全市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大專以上化的只佔08%,982%農村勞動力只有國中及以下化。從轉移就業情況看,高中以上化轉移率高達640%,國中化轉移率次之爲10%,國小化轉移率最低僅爲1148%。可見化素質越高,就業空間越大。

3、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趨勢明顯。調查數據顯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例佔到了816%。其中,在第一產業中,18—歲青年勞動力僅佔總從業人數的298%,而在二、三產業中,18-歲的青年勞動力佔全市轉移總數的76%。這說明青年人就業觀念轉變快,向城鎮轉移就業的願望比較強烈。

4、就業觀念相對滯後,轉移就業意識尚需增強。調查顯示,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率僅爲218%,絕大部分仍從事農業生產。留在第一產業的1762人中,有轉移求職意向的僅佔29%,有培訓意向的佔96%。況且在家閒業的農村勞動力還有68%。

5、勞動技能低,求職意向偏向就業層次低的崗位。調查顯示,簡單體力勞動仍是農村勞動力求職的主流,佔求職意向總人數的6142%,餐飲服務、汽車駕駛意向排名第二、第三位,分別佔求職意向總人數的2226%和610%。這說明勞動技能影響就業意向和就業層次。

6、培訓意向過於集中,且兩級分化嚴重。在培訓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農業技術、汽車駕駛、電氣焊,分別佔培訓意向總人數的721%,187%,1146%。從總體看,農村勞動力大多對市場就業需求不瞭解,急功近利心態較重,大多集中在簡單易學的第一產業,而少部分又趨向於培訓投入較高的專業。

三、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和自主性。多數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經熟人介紹或引導而實現,通過政府或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組織的人數不到轉移總數的20%。

2、轉移區域相對集中。6002%的勞動力實現市內轉移,省外轉移僅佔1848%。

、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着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我市相當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權的農民農忙時種地,農閒時外出務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這也是市內轉移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這類兼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比重超過了62%。

4、簡單體力勞動成爲轉移主要途徑。由於我市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技能單一,因而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的'農村勞動力佔到了轉移勞動力總數的87%以上。

、轉移勞動力逐步轉向高層次就業。一部分轉移人員走上了管理階層、技術崗位;還有一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拓寬了視野,增多了知識,有了一定資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條自主經營,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四、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1、轉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層就業服務機構和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尚未健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導致盲目性很大。據初步調查統計,我市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經中介組織推薦的不足20%。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帶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首先,它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利用率。其次,增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和損失。

2、轉移就業沒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於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政策、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於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在就業環境、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對比鮮明。

3、勞動力素質較低,制約了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轉移數量和轉移層次的重要因素。從長遠看,隨着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域必將越越窄。

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日漸增大。一是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越高,對簡單勞動力需求量逐漸減少。二是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面臨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雙重壓力。三是其它地區民工的大量涌入,給我市農村勞動力帶了競爭壓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外人口總數達12萬人左右。這些自於外地欠發達地區的務工人員對工資要求低,吃苦耐勞,在爲我市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對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一定的衝擊。

五、我市農村勞動力關注的焦點

1、靠科學技術種養殖。種養殖業收入佔了農民純收入的/強,但農民普遍感到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銷路,難的是技術。由於種養殖業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去憑經驗種養殖的老農如今成了生手。調查顯示,17%以上的農民迫切希望有關部門爲他們提供農業技術,尤其是對果蔬及特種經濟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畜禽防疫技術的需求十分迫切。

2、靠一技之長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在打工實踐中深切體會到:沒有一技之長,想要謀取一個好的職業、好的工種是不可能的。調查顯示,04%的農村勞動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爲其創造條,提供學習技能的機會和場所,改變舊的思想觀念,增強謀生的本領。

3、靠法律保護自我。外出務工農民身處異地,遇到薪酬糾紛或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倍感孤立無援,無以應對或無處申訴。調查顯示,80%以上的轉移人員迫切希望有關部門提供法律諮詢,促其瞭解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以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六、我市城鄉統籌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1、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切實加強對農村就業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就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加強對農村就業工作的領導,把擴大農村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納入工作目標考覈體系,作爲政績考覈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各新聞單位應繼續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宣傳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宣傳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農村勞動力轉變就業觀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業。

2、構建政策體系,發揮就業政策的導向作用。實現城鄉統籌就業,必然依託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達0%以上,實施一體化就業政策已具備條。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締限制和阻礙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歧視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的再就業問題的同時,從鼓勵學習、鼓勵轉移、鼓勵吸納、免費服務等多個方面制定我市城鄉統籌就業的一體化政策,使農村勞動力走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完善培訓體系,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和提高就業技能。農村勞動力擇業觀念和技能素質與轉移的速度和層次成正比,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就業觀念、促進就業的重要措施。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各類教育培訓資,完善健全培訓基地和職業技校、農技推廣站等職業技能培訓網絡。要改進培訓方式、指導方法,建立培訓責任機制和經費投入機制以及工作評估考覈機制。通過以上措施,壯大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場爲導向,與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4、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發揮促進就業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爲主體,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爲補充,城鄉一體且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綜合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市場體系,力求城區有市場、鄉鎮有網點、村社有窗口,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在促進就業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實加強對各類職業中介機構的監管,勞動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門要通過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職業中介和各類欺詐行爲,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積極構建就業服務信息平臺,按照“四級聯網”、“四網合一”的原則,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臺,使農村勞動力不出村社就能夠了解到就業信息,掌握就業動態,明確就業政策。

5、完善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體系,切實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構建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就業服務體系,將就業服務延伸至村社。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六個到位”的要求,進一步加強鄉(鎮)勞動保障機構建設,不斷加大硬和軟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基層勞動保障站所的重要作用。

6、積極推進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勞動力就近轉移。按照兼業性轉移與分業性轉移並舉的要求,一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二是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轉移,帶動各類服務業發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實現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實踐表明,縣(區)引資企業吸納了衆多農村勞動力本地轉移就業。要進一步制定完善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資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和支持,形成鏈條經濟,拉動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7、切實維護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合法權益。現在乃至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轉移就業都是解決農村就業問題以及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切實保護廣大勞務人員合法權益也將是一項長期任務。首先,要與司法等部門聯合加強勞動、社會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宣傳,以提高廣大勞務人員的自我防範能力。其次,要採用多種方式和途徑,爲農村勞動力提供相關法律政策諮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等一系列就業跟蹤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如勞資糾紛、勞動爭議、突發事處理等。三是探索推進適合農村實際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並逐步過渡到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2

內容提要:有效地轉移剩餘勞動力,成爲&&鎮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環節。所以,深入調查分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現狀與制約因素,從而形成有效的轉移對策,就顯得極爲重要。 本文就20xx年度原&&、&&、&&三鄉鎮開展勞動力轉移工作所掌握的有關資料,分析新&&鎮勞動力轉移現狀、特點及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結合新的實際鎮情,提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具體對策,並對該鎮今後五年勞動力轉移工作提出建議。

一、鎮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1、勞動力分佈現狀:

從總體數量上看:20xx年&&鎮有農村勞動力21133人,除了已經進入鄉鎮企業、非農產業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還有6100勞動力在農閒季節處於相對失業狀態。

從地區分佈上看:由於各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存在雖帶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數量分佈不均衡。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村,農村勞動力的剩餘率較高,而&&村、繅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業較多的村,由於第三產業和企業發展比較迅速,農村剩餘勞動力比例較低,村與村之間的差異比較明顯。

從受教育程度上看:據統計,在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0.1%,國小程度的佔31%,國中程度的佔49%,高中程度的佔9%,中專程度的佔1%,大專及以上程度的比重爲0.1%。其中,國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79.4%。由此可見,&&鎮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總體文化素質比較低。

2、勞動力轉移現狀:

20xx年度,原三個鄉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縣全縣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立足本鄉鎮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紮實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截止20xx年底,全鎮累計轉移勞動力15033人,佔勞動力總數21133人的71%,其中20xx年轉移勞動力5780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勞務性工資收入達450 0萬元,佔全鎮農民人均收入的31%,勞務性工資收入已經成爲&&鎮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徑。

(二)、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1、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居多。據調查,20xx年在外打工人員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社會服務等行業的從事人數佔整個務工人員的78%。

2、外出務工以自發爲主,政府和經紀人組織的偏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在異地轉移中,主要以自發轉出爲主。

3、季節性轉移的較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徵和傳統的風俗習慣,決定了&&鎮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很強的特點。20xx年底,全鎮轉移超過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佔轉移量的38%,而62%的轉移勞動力則不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勞動,基本上農忙務農,農閒務工、經商、跑運輸,往往是春節後出 夏收前回,夏種後出 秋收前回,秋種後出 春節前回的“候鳥式”轉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4、羣體性外出的多,而單槍匹馬外出闖世界的少。輸出的勞動力一般都按照血緣、人緣關係,或三五成羣,或數十結隊,集體外出,互相照應,互有聯絡。

二、鎮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制約因素

一些農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掙不了幾個錢,也懂得出去闖蕩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多數農民不願轉移,也不敢轉移。

從主觀原因分析主要表現在:一是安於現狀,怕打破寧靜的生活。儘管改革開放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兩畝地一頭牛,孩子老婆熱炕頭”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膽小怕事,怕帶來麻煩。在農村,由於教育、文化、技術、信息落後,使一些農民自卑心理嚴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幹,怕幹了活又要不來錢,怕外出打工挨欺負。特別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寧可不掙錢,也不讓他們出去闖蕩。三是缺少手藝,怕自己幹不好。在農村,多數人文化少,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只能幹那些苦髒累、掙錢少的活。這顯然已經不適應城市產業多樣化、技術現代化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了農民進城就業的風險。農民進城因找不到工作返鄉的屢見不鮮,也使一些沒有走出去的農民不再往外走。

從客觀原因分析主要表現在:一是信息不靈,怕找不到掙錢的門路。一些農民與外界接觸少,缺乏溝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該幹什麼;想在家創收,不知幹什麼掙錢;想學技術,不知要到哪裏去學。二是渠道不暢,怕沒有人幫助。就內部環境而言,雖然在鎮、村組織中成立了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但還沒有很好的發揮從事勞動力轉移的協調、服務、培訓等項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環境而言,農民外出打工,在戶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學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

三、鎮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基本對策

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要“政府搭臺,農民唱戲”。做到上下統一,轉變思路,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開闢廣闊的道路。

1.破除陳舊觀念,變要我轉移爲我要轉移

增加農民收入,要從農業以外去想辦法,出路在於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二、三產業,轉移剩餘勞動力。農民必須破除安於現狀、守攤吃飯的觀念,要有創新意識,盯住市場,走向市場,從自身實際出發,自覺地尋找適於自己發展的'空間。

2.加大教育力度,變盲目轉移爲特長轉移

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是加大農村教育的力度,搞好農民教育。

第一,搞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不僅在保就學率上下功夫,也應該狠抓教育質量,確保九年義務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教育,爲農民走出土地重新就業創造條件。在農村,應爲“下崗”或半下崗農民舉辦各類職業技術培訓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長,不但爲農民在農村尋找新的就業機會創造條件,也爲農民到城市創業、就業創造條件。這就不僅要靠政府去辦,也要由政府引導、扶持大企業、教育單位去辦,根據農民個人特長,培訓他們相應的技術,使他們取得必要的技術資格證書。

3.創造優良環境,變無序轉移爲有序轉移

農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質提高了,想要轉移,但向哪裏轉移,怎麼轉移,又成了擺在農民面前的一道難題。政府要爲勞動力轉移創造一個寬鬆的環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勞動力轉移的中介機構,安排專人搞協調服務,宣傳引導。二是通過發展民營企業,鼓勵扶持私營企業,加速小城鎮建設,來拉動和吸引剩餘勞動力轉移。

4.敢於投資創業,變守攤式轉移爲創業式轉移

在勞動力轉移中,對於有條件的農戶,拿出一筆資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於單純靠出力氣打工的收入。在勞動力轉移中,首先應考慮如何投資、如何增值的問題。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不敢投資是不會掙到大錢的。但投資一定要看準;盲目投資則損失更慘。

5.練就一身本領,變不敢轉移爲大膽轉移

一要有“手藝”。現在很多農民外出打工,不願從事那些掙錢少、粗重的體力勞動。他們也想幹點掙錢多、出力少的“巧”活,而這種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們說的“手藝活”。因此,要想辦法提高自己,鍛鍊自己,充實自己。掌握一技之長,才能佔領一席之地,開創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計”。就是在外出打工時要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注意的是:要了解對方,知道用人方的實情;找工作要通過正規的職業介紹中心,不要急於求成;要簽訂合同,發生糾紛時有依據;要遇事多想一想,有問題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要學習掌握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用以保護自己。

四、鎮勞動力轉移工作建議及體會

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個重要課題,如何實現勞動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轉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 根據前文分析及對策,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總體目標:

截止20xx年底,&&鎮共有未轉移勞動力6100人。在今後五年中,要在穩定已轉移勞動力總數的基礎上,力爭每年新增轉移勞動力1500-20xx人,到20xx年,全鎮勞動力轉移總數達到19500人,佔全鎮勞動力總數的91%(以20xx年人口爲基數),非農產業收入達8000萬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達20xx萬元,人均非農產業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體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工作合力。把推進城鎮化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爲一個整體來考慮,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列入&&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儘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體系。成立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及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綜合協調和管理工作。農辦、工辦、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協調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標考覈制度,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定期進行檢查和考覈;充分發揮新聞媒介的宣傳導向作用,大力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使社會各界都來關注、關心農村剩餘勞動力。

2、做好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和調研工作,及時掌握勞動力轉移動向。一是建立勞動力資源庫,實行勞動力資源電腦化管理。二是每年對勞動力轉移工作進行1次到2次的專題調研,及時掌握勞動力轉移動向,積極探索勞動力轉移工作的新路子、新辦法,爲制定工作計劃、理清工作思路、明確工作目標提供依據。

3、積極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渠道和空間。

城建等部門根據&&實際,做好城鎮建設規劃,加快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進程,大力發展城鎮二、三產業,提高城鎮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使建築業、運輸業、飲食餐飲業、娛樂業等成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

工辦等部門加快發展&&鎮民營經濟,爲廣大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進一步解除束縛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大做強民營企業,使民營經濟成爲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載體。

農辦等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外國資本和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畜牧業、水產業,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地消化農村勞動力。

同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瞄準國際勞務市場,充分利用大集團、大公司的國外承包工程和勞務項目,組織農村勞動力跨出國門,提高對外勞務輸出水平。

4、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培訓。着重抓好四個方面的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首先,落實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狠抓該鎮各中、國小教學質量,提高&&鎮中、國小學生升學率,從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養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礎教育和掌握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勞動者。

其次,充分發揮該鎮成教中心等教育陣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開展多領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再次,成立&&鎮勞動力素質培訓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務輸出專門培訓,建立農村職業培訓與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注重培訓質量,講求培訓效果,根據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的需要,合理確定培訓專業和培訓規模,進行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培養輸出。

最後,司法等部門加強法律知識培訓,在該鎮用工單位和農村勞動力中開展《勞動法》等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的培訓,增強用工單位和勞動力的法律素質,提高轉移勞動力的自我保護能力。

5、成立&&鎮農村勞務中介機構,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服務網絡。由各涉農服務部門、各類經濟實體、羣衆團體聯合成立集勞力培訓、信息蒐集、職業介紹、勞務輸出於一體的&&鎮農村勞務中介機構,形成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勞動力轉移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鎮、村二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加強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庫,暢通勞動力資源調蓄和信息共享渠道。

  鎮勞動力轉移辦公室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3

近年來,隨着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尤其是園區經濟的蓬勃發展,土地這個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被大面積徵用,被徵地的農民逐漸向非農方向轉變。如何促進被徵地農民實現充分就業已成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成爲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爲此,××市婦聯緊緊圍繞這一工作中心,急黨政所急,想婦女羣衆所需,盡婦聯所能,面向廣大失地婦女,在調查失地婦女就業現狀、加大培訓、進行就業推薦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幫助和引導廣大失地婦女提高整體素質,提高勞動技能,幫助和引導農村婦女實現勞動力轉移,服務於農村,服務於經濟建設。

一、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農村婦女勞動力24.68萬,已轉移20.34萬,佔82.4%。從我們的調查數據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佈以第二產業爲主。目前,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原創:有63.7%轉移至第二產業,其中從事工業的佔57.2%;轉移至第三產業的僅佔11.2%。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多數是從事輕工業和加工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爲主,如紡織和服裝加工企業等。

2、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爲主。在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婦女勞動力所佔比重達80%。各年齡組的構成爲:25歲以下的佔15%,25-35歲的佔30%,35-45歲的佔35%,45歲以上的僅佔20%。

3、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流向以就地爲主。我市婦女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比較少,絕大多數在本鎮或鄰近鄉鎮工作,屬於典型的“離土不離鄉,務工不進城”。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至本鎮的佔77.4%;轉移至本市外鄉鎮的佔18%。在本市範圍內轉移的人數佔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95%以上,而轉移至本市以外的農村婦女勞動力比例不足5%。

二、我市促進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做法

隨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在土地被徵用的過程中,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通過出臺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一是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對勞動力的安置達成協議。有些地方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明確規定在建企業要優先安置本地勞動力,以利於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二是對農村勞動力實行養老補助和社會保障。如新港鎮對16-35週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110元、期間2年的待業金,對36-50週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費,對50週歲以上的失地婦女每人每月發放141元的養老金。三是由政府出資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被徵地農村勞動力實行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就業指導培訓、免費提供求職登記、信息諮詢及中介服務。四是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被徵地勞動力。用人單位招用年滿40週歲的農村被徵地婦女勞動力,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按相關規定給予用人單位崗位補貼。五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凡在規定期限內申請開辦個體工商戶的農村勞動力,創業經營一年以上,參加社會保險且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由所在鎮政府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六是設立“就業崗位貢獻獎”。凡當年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達到200人或城鄉勞動力達到150人、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本地勞動力佔職工總數達60%以上的用人單位,由市政府授予“就業崗位貢獻獎”。

在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我市各級婦聯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各級婦聯重視對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市婦聯利用市家政服務中心、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爲失地婦女提供培訓、發證、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各鎮場婦聯以鎮婦女幹部學校和村婦女之家爲陣地,以“十萬農家女,十項新技術”爲重點,通過開展綠色證書培訓、“五學”活動、科技結對等活動,引導農村婦女增強致富本領。另外,新港、練塘等鎮利用婦女學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了農村婦女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對失地婦女勞動力開展“定向”和“訂單”式技能培訓。二是拓展就業服務渠道。我們以“巾幗社區服務工程”爲載體,以“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爲抓手,廣泛協調,逐步形成了“城鄉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就業”的格局,幫助失地婦女開闢多門類就業渠道。家政服務中心開設了鐘點工、職業介紹、房屋中介等系列項目,推出了家政服務卡,招募了小美容、小書屋、小花店等多家“八小”服務業加盟店,帶動失地婦女就業。

中心還與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聯網,在網上爲失地婦女尋求就業信息。每年我們通過舉辦女性勞動力招聘專場,爲失地婦女勞動力尋求工作崗位。三是鼓勵自主創業致富。通過舉辦女性創業知識培訓班、農村婦女創業致富現場會、巾幗創新業演講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村失地婦女增強創業本領。鑑於家庭工業在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組織農村婦女參觀家庭工業現場,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創辦家庭工業。充分發揮女企業家的輻射作用,在幫助她們成就事業的同時,引導她們帶動失地姐妹共同創業,爲失地姐妹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培育女能手、女狀元、優秀創業羣體,評比創業標兵,宣傳創業典型,使農村失地婦女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四是深化“雙帶雙扶”工程。通過實施“雙帶”工作,建立婦女幹部聯繫制度,帶動農村婦女致富。近年來,共涌現出“雙帶”婦聯幹部104名,帶動吸納近萬名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召開了“雙扶”工作現場會,將對貧困婦女的扶貧由原來的單純扶貧擴展到扶貧、發展、創收爲一體的開發式扶貧。給予“三八”科技示範基地資金、項目上的扶持,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方婦女致富。

三、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濾布,我市失地婦女在轉移就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就業層次低、就業穩定性差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失地婦女的綜合素質不能適應轉移的需要。農村失地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難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特別是許多大齡失地婦女由於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文化偏低,競爭意識弱,不善於利用信息,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雖然就業願望強烈,但成功可能較小。就業觀念方面,多數失地婦女就業觀念上缺乏自主創業精神,認爲婦女只能在家做家務;就業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崗位;就業心理上準備不足,對髒、累等工作不能承受,缺乏按照勞動力市場需要進行自我重塑的主動意識。

2、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一是農村婦女進城的“門檻”依然很高。農村勞動力在各類企業中歷來是以“臨時工”的身份出現的,還沒有達到較爲固定的就業。另外,農村勞動力也沒有被納入城市就業培訓範圍,缺乏分享現代化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機會,無法融入先進生產力系統中。依附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制度的配套還未相應到位,這些都嚴重製約了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二是隨着企業及經營性事業單位的改革的深化,城鎮下崗人員增多,勢必增加農村失地婦女在本市城市就業的難度。三是隨着村級經濟的減弱,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能力下降,就業矛盾隨之變得突出。加上開發區載體建設徵用土地後,原有的村級企業被拆遷,村級企業就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不少農村婦女面臨失地又失廠的境遇。

3、用工單位的外地化制約着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由於外地勞動力流動性大,社會保險參保意識不強,法制意識相對較差,出於節約生產成本的考慮,我市許多外資企業和個私企業都熱衷於使用外地勞動力,不願爲本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外來勞動力相當於本地轉移數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大。

4、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機制不健全,壓濾機濾布處於自發狀態。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轉移。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農村勞動力開始在城鄉之間形成規模流動轉移。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市場調節與適度計劃調節結合不夠,原創:勞動力供求市場信息還不完全。從近幾年我市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私營企業,還是從事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基本上都是依託傳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係網絡爲主,受市場經濟因素趨動的較多,缺乏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有序轉移,可以說都是屬於農村女性勞動力自發的轉移,帶有較強的盲目性。

四、加快實現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加強教育,引導失地婦女轉變就業觀念。要引導失地婦女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既要看到困難,又要抓住機遇,正確認識自己,在參與發展中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要引導失地婦女拋棄“統包統配”等舊的觀念,樹立新的擇業觀,增強新形勢下的危機感。尤其是中年婦女要正視現實,認清自我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擇業觀更要趨於現實,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實現就業。要引導婦女明確“四自”精神內涵,塑造獨立人格,以新的姿態、新的作爲爭當生活和事業的強者,樹立新時期婦女的嶄新形象。

2、搞好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提高勞動技能。要依託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家政服務中心、婦女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通過鄉鎮建立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村婦女特點,多渠道、多形式、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如家政、電腦、縫紉、餐飲服務及一些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爲實現轉移提供保證。

3、鼓勵創業,爲失地婦女提供有效服務。鼓勵婦女創業是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形式。婦聯組織要積極鼓勵和發動農村婦女創業。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舉辦報告會、座談會、推介會等,激發農村失地婦女創業的熱情和信心;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婦女創業的素質和技能;要加強服務,爲農村婦女創業提供信息,爲她們辦理工商、稅務、檢驗檢疫等提供便利;要扶持好已創辦的企業,做大做強婦字號服務品牌,吸納更多的失地婦女勞動力就業。

4、加快發展,爲失地婦女拓展就業空間。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快速簡便的轉移,而且以工補農,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婦女生活水平。我們認爲,實現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可做到“三個一批”。

一是通過發展企業吸納一批。企業是實現女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主要陣地。因此要做大做強企業規模,着力培育區域特色經濟,增強企業特別是女性創辦的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各類加工業。調查表明,家庭工業有着勞動時間靈活、生產成本低,能夠提高單個勞動力使用率等優點。因此要充分認識家庭工業在現階段對吸納女性勞動力的作用,政府要出臺有關優惠政策,扶持促進家庭工業的發展。

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轉移一批。小城鎮是農村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聯繫城市和農村的橋樑,是工業化的基地,小商品的集散地。它的發展有利於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有利於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並降低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小城鎮的建設直接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農村婦女的就業空間,給她們提供了衆多適宜的就業崗位,如餐飲娛樂業、旅遊服務業等,實現了農村婦女勞動其它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三是實施“雙帶雙扶”工程幫扶一批。要繼續發揮女企業家、婦女幹部的帶動作用,在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就業崗位等各個方面積極開展“手拉手、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4

XX區是一個農業大區,也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區。目前,全區共有農村勞動力24萬,佔總人口的46%,農村勞動力16萬人,佔農村人口的67%。據區就業局統計,現我區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共有7.3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已轉移就業3.6萬人,佔49.3%,每年新增勞動力0.4萬人。20xx年全區外出務工人員達3.9萬人。20xx年前三季度全區農民人均勞務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7元,增長39.85%。其中,農民人均在本鄉地域內勞務收入112.7元,同比增長14.07%;農民人均外出從業收入780.7元,同比增長46.94%。勞務經濟已成爲我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一項新興產業。XX區發展勞務經濟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戰略決策。XX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相對滯後,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全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展勞務經濟是解決農民脫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途徑和必然選擇。20xx年以來,區委、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自主流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努力形成內部大轉移,城鎮大吸收,向外大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格局,確立了用15年時間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年均轉移6000人的戰略目標。在每年召開的全區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將勞務轉移培訓任務以責任狀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檢查,把檢查結果作爲考覈鎮班子幹部實績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形成了全區上下自覺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態勢。

二、搭建機構平臺,形成工作網絡。爲了實現全區勞務經濟大發展、大提高,XX區狠抓了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建設,形成區、鄉(鎮)、村三級工作網絡,爲促進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一是成立了以區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常務副組長,區級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稅務、財政、就業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爲成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協調會,分析工作新動向,研究解決新問題,推進全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20xx年,爲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立了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每鎮配備1名專職副書記,擇優6名選調工作人員,專抓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爲促進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幹部力量。

二是建立了鄉鎮、辦事處勞動保障平臺。按照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標準,在全區各鎮、辦事處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統一裝備了計算機、打印機、傳真機等現代辦公設施,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100名,負責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各鎮在開展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料信息庫,並錄入微機,實行動態管理。各村聘請了勞務輸出信息員,負責用工信息的傳送和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同時,我們還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了業務培訓,使他們熟悉政策,掌握操作程序。目前全區形成了區有勞動市場,鎮有勞動保障事務所,村有勞務輸出信息員的三級勞務輸出服務體系。

三、開闢多種渠道,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以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爲目標,堅持產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結合,集中有序轉移與自發分散轉移相結合,穩定性長期轉移與臨時性季節轉移相結合,疏通轉移渠道,增強各類載體的吸納功能。

一是組織勞務輸出。採取各級政府統一組織,各類中介組織、經紀人介紹、本地在外經商辦實業的能人帶動等多種途徑,開闢外地勞動力就業市場,大規模組織勞務輸出。幾年來,全區已集中組織勞務輸出1.2萬人。

二是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通過招商引資,建大企業、上大項目,採取積極鼓勵、放手發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由單一流通型向多元型經濟發展,城鎮經濟快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幾年來,全區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5項,千萬元以上89項,新上改擴建項目241 項,娃哈哈、小肥羊等 13 家國內知名企業落戶臨河,截止20年末,全區擁有各類工商企業和個體私營業戶1.5萬戶,吸納農村勞動力1.6萬人。

三是加快城鎮建設。通過配套中心集鎮水、電、路、通訊的基礎設施,大力實施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城鎮的集聚功能明顯增強。目前,全區有1.1萬名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進入城鎮務工經商,興辦實業。

四是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村一業、一鄉一業,通過資源的深度開發,吸納農村勞動力。幾年來,全區已培育成畜牧養殖、肉羊育肥、水產養殖、蔬菜生產加工、糧食加工等各類專業村組110多個,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1.7萬人。臨河新華鎮新豐村615戶有520戶搞韭菜種植,從業人員1300多人,20xx年全村韭菜總收入達3400萬元,人均收入達12400元。

四、強化管理引導,形成服務體系。一是加強信息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一方面加強區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區外蘇州華碩、廣東東莞光鼎、蘇州精華、蘇州飛利浦、呼市漢鼎5家勞動力轉移基地常年進行用工信息溝通和聯繫,與本地維信、春雪等100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用工信息庫,爲本地和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用工信息、政策諮詢、求職登記等一條龍免費服務;另一方面發揮駐外辦事處的作用,廣泛收集用工信息。20xx年以來,共收集用工信息1.2萬條,近5萬個工作崗位。二是強化技能培訓。我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相對偏低,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佔88.2%,且普遍缺少一技之長,制約了勞務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區委、政府將臨河一職中(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和農廣校確定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發揮職業學校的教學優勢,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臨河一職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及新形勢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要,通過創新“三技六能”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掌握了創新思維方法,擁有了創造開發技能,獲取了創業實踐本領,滿足企業的需要,又爲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與春雪集團聯合舉辦的紡織培訓,理論課由一職講解,實踐課到春雪集團,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講解。使培訓農民既提前得到了崗位鍛鍊,又提前認識了企業,熟悉了環境。目前,我區培訓專業有計算機、汽駕、機修、烹飪、美容美髮、家政服務等15個。截止20xx年底,共培訓勞動力2150人,其中,爲廣東東莞、蘇州等地開展“訂單”培訓輸出勞動力500多人。同時,各鎮結合實際,採取集中辦班、以會代培、印發資料、諮詢服務、召開現場招聘會等形式,組織開展了以轉變觀念爲主要內容的引導性培訓,參培人數達到1.2萬人次。全區初步形成先培訓、後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制度。在抓好培訓的同時,我們採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嚴格項目資金管理,使“陽光工程”培訓和扶貧培訓經費全部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爲我區勞務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三是組織有序流動。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在勞務輸出上誠信度高、組織力強、行政推動、建立勞務協作關係、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穩妥地組織開展有序輸出工作,採取補貼職介費,代買火車票、宣傳勞務輸出政策和勞動就業法規、發佈用工信息等形式,爲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廣泛服務。每年春節前,組織返鄉過節的務工人員召開座談會,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增進感情。春節後,組織召開外出務工人員歡送會,爲外出務工人員佩帶紅花,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區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信心。四是加強輸出後的跟蹤回訪,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我們先後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北京、天津、蘇州、廣東、西安、XX市等城市設立了勞務輸出辦事處等專門服務機構,負責考察用人單位,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外出就業人員。駐外辦事處與當地企業不僅建立了穩固的勞動力供求關係,還爲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各種維權服務。20xx年以來,先後爲打工人員提供各類諮詢服務1.2 萬人(次),調解勞資糾紛27起,爲務工人員追回工資2萬元。

五、規範工作程序,優化工作模式。在勞務輸出工作中,我們注重對勞務輸出規律的探索,經過幾年的實踐,基本形成了“一考二訓三輸出”的工作程序。“一考”,即考察用工企業。在選擇用工企業時,先組織人員到輸入地有關部門和企業考察,經考察合格後再組織輸出;“二訓”即:嚴格進行輸出前培訓。用工企業考察合格後,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依託培訓基地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輸出的質量;“三輸出”即加強輸出管理。在輸送人員過程中,始終把人員的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輸出都派專人全程護送。

爲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確保輸出人員留得住,我們初步形成三種勞務輸出工作模式。一是能人帶動模式。以親情、鄉情爲紅線,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做到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二是幹部帶動模式。由鎮幹部領頭帶隊,組織農民外出承包工程。三是基地輸出模式。在培訓基地培訓後,集中安置在勞務輸出基地。

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有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保守,缺乏敢闖敢幹精神,“小富即安”思想嚴重,不願外出務工;有的用工單位工資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有後顧之憂;培訓基地的專業設置與農民意願不相符;參訓農民選擇專業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造成個別專業過熱,有的專業過冷;資金補助不充足,難以開展時間較長,技術密集型的培訓專業等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要求,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三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城鄉經濟,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吸引、鼓勵更多的農民自覺自願主動的參與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上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力度。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轉移就業人員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市場就業競爭力。

三是進一步推進“三化”進程。圍繞構建“一市三區”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帶動能力。大力實施工業立區戰略,加快培育壯大五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工業整體水平和效益,爲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產業支撐。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壯大以農副產品加工爲主的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勞動力調查報告範文5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轉移,不僅是幫助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和統籌城鄉婦女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所在。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特別在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工作中,各級婦聯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由於農村婦女勞動力佔到勞動力總數的一半左右,爲進一步發揮婦聯組織的職能優勢,做好農村富餘女勞動力轉移工作,組織、引導更多的農村婦女邁出家門闖市場、跨出農業求發展、走出農村謀致富,近日,市婦聯組成調研組深入各縣(區)、鄉(鎮),對我市農村女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

一、xx市農村女勞動力輸出情況。

xx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轄5個縣(區),82個鄉鎮,918個村民委員會,全市總人口23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14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婦女117萬人,佔總人口的48.9%以上。在農業人口中,勞動力共有124萬人,女勞力59.83萬人,佔勞動力人口的48.25%。由於二三產業發展滯後,城市化水平低,人均耕地少,在農村勞動力中,至少有40萬富餘勞動力,其中,女性佔有很大比例。多年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有自發外出務工習慣,廣大農村勞動力在農閒時節自發組織外出務工,女勞力就業範圍主要集中在市內,以從事保姆、餐飲業爲主。我市有序組織農村勞務輸出,是去年下半年過後開始的,據不完全統計,至年底,全市有序組織勞務輸出共35批,合計4100人。其中男性3018人,女性1082人,輸出人員來自全市67個鄉鎮。在外的穩定率已達95%左右。目前,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外務工達25.8萬人次,其中男性20.7萬人次,女性5.1萬人次;常年在外務工有8.22萬人左右,其中男性5.42萬人,女性2.8萬人;農民外出勞務收入達2.02億元。

目前,市婦聯、xx、xx縣婦聯都相繼成立了“家政服務中心”,有的鄉鎮還成立家政服務中心聯絡點,爲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做了大量的協調服務工作,並已向廣州、深圳等地輸出勞力達500餘人,其中,女性90餘人。

二、我市農村女勞動力輸出取得實效。

一是增加了收入,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提高。

儘管當前外出務工婦女大多還是從事保姆、餐飲或進廠打工等低技能的工種,每月工資200——1000元不等,但比起在家務農的農村婦女來說,收入要高得多。許多婦女靠外出打工掙來的錢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生活質量、家庭地位都得到很大提高。如:20xx年到上海大博文鞋業公司務工的xx縣甸陽鎮蔣家寨村的蔣豔麗半年內給家裏寄回現金4000多元,家裏購置了傢俱、電器,購買了農藥和化肥,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家住隆陽區瓦窯鄉木瓜行政村的張學芹,20xx年到上海務工,20xx年春節她向家裏寄回現金2000元,爲其在昆明讀書的妹妹交清了學費。

二是拓寬了視野,鍛鍊了膽識。

農村婦女在外謀求生存發展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破除了“因循守舊,安於現狀”的舊思想,鍛鍊了各方面的能力。農村婦女外出打工不但獲得經濟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觀念上的轉變,能力上的提高。很多婦女外出返鄉後,利用打工積累的資金進行再創業,成爲當地的致富女能手。

三是樹立了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變了農村婦女陳舊的生活方式。

農村婦女外出務工,接受了更多的現代文明的薰陶,許多婦女開始注重生育質量和生活質量,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轉變。外出打工婦女返鄉還爲家鄉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激發了農村婦女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我市農村女勞動力輸出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對婦女外出務工認識不足。

勞務輸出給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效益日益顯現,但有的地方有的部門的領導對勞務輸出特別是女性勞務輸出仍存在一定認識問題,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部門認爲女勞力外出給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認爲勞務輸出造成計劃生育難管理、消費市場蕭條,甚至存在怕外出女性流失造成當地人口素質下降的狹隘思想,對引導農村婦女外出務工持消極態度。

(二)總體輸出規模小,輸出人數少。

我市有大量的農村富餘女勞力,已轉移的不到10%。椐調查,沿海發達地區一些用工企業對女性勞動力需求量較大,而我市在女性富餘勞動力轉移方面的工作相對較弱。

(三)思想觀念落後,農村婦女輸出有一定困難。

相當一部分農民存在嚴重的小農意識和“家鄉寶”觀念,走不出去或根本不想走出去,小富既安,溫飽既滿,怕擔風險,缺乏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加之當心婦女外出的安全問題,女勞力輸出存在一定困難。在輸出婦女中,以未婚女性爲主,已婚農村婦女家庭觀念厚重,受夫權思想影響和顧及家中老小、小孩教育等現實問題,在家務農無生產經營決策權,外出務工障礙重重,存在怕、難等思想,嚴重製約了農村婦女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四)農村婦女素質較低,不能適應現代就業需求。

在全市農村富餘女勞力中,國中以下文化程度佔90%,高中文化程度僅佔4.9%左右,受過專業技術培訓的不到5%,在輸出的勞動力中,從事一般服務人員和體力勞動者居多,技工和管理人員較少,對市場經濟缺乏瞭解,很難適應新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調查中文化素質低、技能低、外出找不到合適的職業成爲已外出或想外出務工婦女的最大難題,缺技術也成爲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

(五)外出務工未形成規模,輸送渠道不暢。

雖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市的勞務輸出工作還屬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包括信息提供、就業諮詢、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未健全勞動力市場。我市農村婦女絕大多數是“以外帶外”自發外出,外出就業婦女靠親朋好友、同鄉介紹盲目外流、亂闖,婦女外出就業呈無組織、無序狀態。外出婦女勞動權益、人身權益很難得到保障,一些外出務工婦女碰壁回鄉,心灰意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部分婦女由此對外出務打工產生畏懼心理。

(六)經濟滯後,缺乏必要的外出成本。

外出務工,需要一定的費用,如:辦證費、培訓費、路途費、生活費等。由於我市各縣區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青年想外出務工,但由於家庭困難,難以自行解決所需費用,導致輸出難、難輸出。就政府而言,雖然一部分地方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有限的資金解決了部分困難勞工一部分外出費用,但對於日益壯大的輸出隊伍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沒有專項經費用於解決困難勞工的資金補助,已成爲制約我市勞務輸出的一個原因。

四、我市農村婦女勞務輸出的建議。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女性勞務輸出工作的領導。

當前,我市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增收難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有效地加大農村勞動力輸出是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佔農業勞動力的一半,有效促進農村婦女轉移,是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促進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轉移,是我市同全省同步建設小康社會、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走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路子,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儘可能多地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來,最大限度地解決他們的就業出路和增收問題。

二是促進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統籌城鄉婦女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就業,是增加農民收入和推進城鎮化的重要途徑。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渠道和途徑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方面,以發展優質、高產、生態農業爲核心,在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中,通過優惠政策推動、特色農業拉動、惠農服務促動、科技培訓驅動、龍頭大戶帶動等形式幫助農村婦女實現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推動農村婦女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日益成爲促進她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三是促進農村婦女富餘勞動力轉移,是提高婦女素質、引導她們創造新生活的重要途徑。開展教育培訓、開發人力資源是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一項非常緊迫而重要的工作。培訓後的農村婦女開闊了視野,轉變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增強了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和本領。她們中的一些人回鄉後成爲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成爲建設家鄉的有用人才。農村婦女接受的培訓越多,選擇就業的範圍越廣,就業的路子也越寬,自身全面發展的步伐也快。

當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把勞動力輸出當做一項重要產業來抓,實施品牌戰略,確立“定點培訓、定性培養、定向輸出”的戰略部署,各級政府也在積極開展此項工作,爲農村婦女轉移創造更好的條件、提供更好的保障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各級婦聯組織要緊緊抓住契機,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爲指導,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配合黨委和政府,推進農村婦女轉移就業工作。

(二)健全機構,爲農村婦女勞動力輸出提供保障。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職業介紹機構。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機構的建設,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根據今年7月召開的全市勞務輸出工作會的要求,市、縣、鄉三級要建立健全勞務輸出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健全市、縣、鄉三級就業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應積極培育和發展職業中介組織,加強管理,以職業介紹所爲依託,形成縣、鄉、村三級婦女勞動力服務網絡;同時開展好縣際、市際、省際間的勞動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省區間勞務協作服務橫向網絡。及時掌握勞動力輸入地就業信息,做好輸出地與輸入地的供需對接,爲農民外出務工就業提供及時、準確的就業信息,減少農民外出的盲目性,尤其是縣、鄉、村就業服務組織和信息網絡建設,讓各地的就業信息、勞動力資源信息、培訓信息能及時準確地迅速傳遞。逐步形成包括就業信息、諮詢、職業介紹、安全保障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

二是對勞務輸出人員進行跟蹤服務和管理。

各級政府、各級婦聯要建立專門組織,搞好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要定期對勞務輸出人員進行走訪,搞好跟蹤服務,解決她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勞動保障部門及就業服務機構,要主動與輸入地勞動保障部門及就業服務機構加強聯繫,可考慮在勞務輸入地成立“勞務輸出管理辦事處”,搞好輸出勞工的管理與權益保障;婦聯組織要發揮職能作用,把爲外出打工婦女做好超前服務,作爲“雙學雙比”活動的重要內容來抓,要從思想上生活上關心她們。要讓婦女瞭解外出打工所面臨的酸甜苦辣,作好吃苦的思想準備,有備無患地迎接挑戰。在她們離開家鄉後,繼續關心、幫助解決有關家庭的後顧之憂。要和輸入地的婦聯組織加強聯繫,相互配合,給予外出務工姐妹們更多的關心和關注,切實發揮“孃家人”的作用,維護她們的利益,當好代言人。要積極幫助外出務工人員妥善處理好各種勞務糾紛,切實維護外出務工婦女的合法權益,要積極做好外出務工婦女的法律諮詢服務工作,幫助他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

三是建立與女勞動力轉移相適應的部門工作機制。

政府各職能部門應出臺促進農村婦女外出務工的相關政策和保護性措施。對農村婦女外出務工帶來一些問題,如計劃生育的管理問題,要打破過去傳統的管理辦法,研究新的對應性工作機制,決不能因噎廢食,消極對待農村婦女勞務輸出的問題。

四是關心家庭,跟蹤服務到位。

許多農村婦女在外出務工的同時,又非常牽掛家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規模。我們要急婦女所需,解婦女所難,下更大的力氣搞好後續服務,幫助她們解除後顧之憂,爲她們放心走出家門創造條件。要在農忙時節組織助耕隊,幫助外出務工婦女家庭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要幫助外出務工婦女解決農村承包地流轉等問題,讓她們高高興興走出家門,安安心心在外工作。

(三)搞好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婦女的素質和就業能力。

一是加強外出務工婦女的文明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訓,加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宣傳力度,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必備的法律法規、安全生產、文明服務、計劃生育方面的知識及城市生活的常識。使婦女充分認識到婦女參加社會勞動是婦女徹底解放的先決條件,使她們煥發自身活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敢於走出家門,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

二是加強對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教育

不論是外出務工,還是就地務農,科技文化素質是婦女實現充分就業的基礎。要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基地、成人教育學校和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村婦女開展有特色的、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活動。對就地務農婦女,要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爲重點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村婦女科技骨幹;對外出婦女,要多門類職業技能培訓,重點是家政服務培訓,提高輸出婦女勞動力的技能素質和適應能力,使婦女能輸得出,用得上,留得住,會掙錢。

三是加強法律知識教育。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抗拒外界不良誘惑,在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四)多方築巢,創造婦女就業的寬鬆環境。

一是加快小城鎮建設,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婦女勞力。

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非農產業向小城鎮集聚,以產業興城鎮,以城鎮促產業;加快人口向小城鎮集聚,積極鼓勵更多的婦女從土地、農村中走出來,到集鎮務工、經商、置產興業,壯大集鎮規模,帶動三產發展,降低農村婦女勞力轉移成本和就業風險,就地實現婦女富餘勞力的有序轉移。

二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提高農村婦女的非農產業就業率。

工業化水平不高是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制約因素,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促進非農產業大發展,不僅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選擇,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過程就是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因此,要加快婦女離土不離鄉的就業的寬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來投資商大力興辦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婦女家難離問題。

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婦女在農業內部的就業量。

只有堅持不懈地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才能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新途徑、新領域,圍繞我市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路,積極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加工業等以婦女爲主的優勢產業,着力於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在婦女中大力推行優質、高產、高效的種、養新品種,並給予技術、信息指導,以女科技示範戶、雙學雙比女能手的示範幫帶作用,發展優勢、特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通過婦女小額信貸、公司+農戶的幫帶作用,帶動周邊婦女發展規模生產,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塊狀經濟;扶持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價值,解決婦女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五)強化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是要着力於營造輿論環境,強化教育效果。要通過新聞輿論和深入農戶開展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單、標語、牆報等宣傳工具,採取開設中學、職業學校、社會就業培訓等辦法,教育引導廣大農村羣衆和青年認清形勢,瞭解大局,轉變傳統的“以農爲本”的小農經濟意識。同時,切實抓好勞務輸出的管理、服務過程的宣傳,以增強農村富餘勞動力出外打工的信心和主動意識,變“要我出去”爲“我要出去”。樹立敢於離土離鄉創新路、創新業的新觀念。

二是抓好勞務輸出典型的宣傳,擴大勞務輸出工作的廣告效應。可採取“送出去,請進來”、典型帶動、基地示範等形式,大力宣傳外出務工緻富的先進典型,發揮她們的示範帶動作用,讓農村婦女切身感受到勞動力轉移的好處,多層次教育引導農村婦女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提高外出創業技能,以婦聯組織的良好信譽和影響力,打消求職者的顧慮,推動婦女謀求自身的發展。

三是要大力宣傳和提倡男女平等、權利平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提高科技文化素質等健康向上的觀念,破除小農意識,增強羣體意識和責任觀念。努力營造農村婦女學知識學技術、男女平等的良好氛圍,引導農村婦女逐步形成自我超越的人生觀、市場取向的價值觀和開放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