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作文

從“無爲而治”看“無爲”的傳統文化內涵

作文9.87K

成語無爲而治最早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爲而治者,其瞬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說這句話的主要目的是想勸告領導者要效法堯舜,爲政以德。雖然,後來老子的《道德經》裏也提到爲無爲,則無不治無爲而治的政治觀點,但兩者所說的內涵卻是大不相同的,而這個不同則主要體現爲無爲內涵的不同。就無爲的內涵而言,它並不是簡單的無所作爲或者無意識的活動的意思。李約瑟教授在《科學思想史》中,把它界定爲不違反自然的活動。對此,儒、釋、道三家也有他們各自的觀點。

從“無爲而治”看“無爲”的傳統文化內涵

就儒家而言,儒家是最早提出無爲而治的政治觀點的,他們所說的無爲而治其實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強調領導者要爲政以德,要從修養自身入手,來治理國家和天下,就如同《中庸》裏面所說的: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其中的君子篤恭指的就是修身,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另一層意思是:作爲領導者,切忌事必躬親,而應該舉賢授能,羣臣分職,就如同《新序雜三》所說的那樣:舜舉衆賢在位,垂衣裳無爲而天下治。可見,孔子所說的無爲並非是真的無爲,而是一種領導戰術和策略問題,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有爲。至於儒家經典《孟子離婁下》所說的人有不爲也,而後可以有爲,則是把不爲看成是有爲的前提和條件;而《韓詩外傳》所說的福生於無爲,而患生於多欲。知足,然後富從之中的無爲,則有少欲知足,不違背自然而爲的意思。

與儒家相似,道家也主張無爲,主張無爲而治。只是道家所說的無爲則含有不亂爲,不妄爲,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道法自然的意思。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還常把無爲與無執相提並論,認爲無爲就是不執著於結果地去爲,是爲而不恃爲而不爭功成而弗居。而且,他還認爲世界的本原就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因此,他說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道常無爲,而無不爲爲無爲,則無不治。說到老子的政治主張無爲而治,它其實是以虛無、清靜爲基礎的`,既反對以德修身,又反對舉賢使能,主張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的無爲而治。而這些,我們往往只有聯繫老子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老子這種政治思想背後的濟世情懷和良苦用心。老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諸侯混亂,統治者強作妄爲,貪求無厭,肆意放縱,使得民不聊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老子才大聲呼籲: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這裏的無爲其實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婪而提出的。老子認爲,爲政者只有保持無爲,讓人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人民大衆才能平安富足,社會自然才能安定和諧。

至於佛教,佛教也主張無爲。大乘佛經《無量壽經》上也說:無有憂思,自然無爲無相無爲,無縛無脫,無諸分別,遠離顛倒不過,佛教上所講的無爲指的是不作妄執,中道而行。從這個意義來說,佛教的無爲其實是相對於有爲建立的,離開了有爲,也就沒有什麼無爲。所以,佛教上所說的有爲無爲本是一體的,有爲的當下就是無爲。具體說來,佛教上說的有爲,是從行爲上說的。佛菩薩既然爲救世而來,其本來寂滅而清淨的心,必能展現大悲願力,廣度無量無邊的苦難衆生,令其離苦得樂。而佛教上所說的無爲,則是從心上說的,指的是心不着相萬緣放下,心地清淨,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或者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地廣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可是內心始終都沒有執着我如何如何度了多少多少衆生,沒有執着一個我相,也更沒有執着一個衆生相。而離開了這些執着,心自然就會很清淨,很自在,一如《心經》上所說: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綜上所述,如果說儒家所說的無爲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有爲的話,那麼道家的無爲便是一種合乎自然的不妄爲,而佛教的無爲則是一種無私無我、自在解脫而抵達涅??樂的境界。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儒、釋、道三家中的任何一家都有着強烈而又深沉的濟世情懷,他們都是有所爲而又有所不爲的,他們所倡導的無爲和有爲實際上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爲用的有機統一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