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第一朵杏花》教後記

語文4.2K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學過程中,我體會最深的是:聯繫上下文是理解詞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書瞻前顧後。

《第一朵杏花》教後記

一、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

國小生理解課文中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爲手段的,進行抽象的定義解釋和邏輯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點是以句解詞,以句解句,即讀書時要瞻前顧後,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來理解要解釋的詞語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後聯繫。

例如教學是啊,杏花開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這個句子時,課後練習要求體會帶點詞語彎下腰來、習慣地的作用。沒想到學生在理解彎下腰來這個詞語時發生了歧義,一個學生回答說:從彎下腰來我體會到竺爺爺是個非常認真觀察的人,他彎下腰來是爲了能夠更清楚地觀察杏花。這個答案看似不錯,由一個動作看出竺爺爺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沒有人提出明顯的反對意見,只有幾個孩子表示有補充。我請了其中一位,他說:我覺得還可以看出竺爺爺平等地對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沒有馬上肯定這個孩子的答案,而是讓同學們再讀讀書,特別注意聯繫前後文來讀,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這一次,很多小手舉起來了,他們發現:竺爺爺彎下腰來並沒有再觀察杏花,而是爲了詢問孩子,因此體會到竺爺爺平易近人才是對的。

在教學最後一段時也是這樣。這段話是竺爺爺不止一次說過的話: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學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別是對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感到費解。我沒有讓學生去查詞典理解估計和推斷的意思,也沒有作任何解釋,而是讓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第一段:當竺爺爺看到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放了花瓣兒,能不能估計出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大概時間?他可以作怎樣的推斷?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據四朵花開放的程度不同,來猜測哪一朵是今天開的,哪一朵是昨天開的,從而估計出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大概時間,比如兩天前,或是三天前。這樣的.話,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幫他留心觀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記錄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了。可是,這樣做雖然省事,卻不一定準確。所以竺爺爺說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這樣把句子含義與具體行爲做法聯繫起來,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難度,又使這個句子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聯繫上下文助讀促悟。

這篇課文最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就是:竺爺爺和小男孩之間的那段沒有提示語的對話。可是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就聽出了他們只是簡單地把這段對話讀成一般的一問一答的語氣。我不吭氣,先引導學生學完了第一部分內容,也就是竺爺爺第一年看杏花的事,讓學生體會到竺爺爺是一個一絲不苟、樂於探究的科學家以及他對第一朵杏花的特別關注。然後我請了幾位同學分小節朗讀第二部分的內容,讓學生聽後評價一下誰讀得好,其中讀第6小節的同學、讀第7小節的同學和讀第15小節的同學都受到了表揚,我問:爲什麼他們讀的內容多,反而讀得更好?而有的同學讀的內容少,甚至只有一個字,卻讀得並不好呢?同學們無言以對,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因爲缺少提示性的語言,所以內容越少反而不容易讀好。你們看,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裏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這裏的竺爺爺!竺爺爺!該怎麼讀?讀得急切,讀得着急。學生回答。對,因爲後面有一個提示性的句子:是誰喊得這麼急?那麼,如果沒有提示語,你能讀好嗎?老師給你一個法寶(板書:聯繫上下文,展開合理想象)。試試看,用上這個法寶,給下面這段對話補上提示語,看誰補得最合情合理。

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地問:什麼事情呀?

小孩子()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地問:什麼時候?

小孩子()地說:剛纔。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子()地說:是。

學生填完以後,我不急着讓他們把答案說出來,而是指名通過朗讀來表現人物的心情和語氣,其他學生聽後猜出他所使用的提示語。當然,讀書是個性化的活動,這裏我並不強求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只要是聯繫上下文的合理想象,我都給予認可。比如第一句可以是竺爺爺親切地問、溫和地問(因爲前面從彎下腰來已經知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也可以是竺爺爺好奇地問、奇怪地問;第二句可以是小孩子激動地說,也可以是小孩子興奮地說、高興地說;第三句可以是竺爺爺激動地問,也可以是竺爺爺急切地問等等。孩子們能夠揣摩出這段對話的提示語,從而讀好對話,不也應該歸功於他們對前後文的閱讀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