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語文1.52W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1

今天早晨我們共同觀了年輕教師萬方的一節數學課,再次感受到年輕的激情與活力,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再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談談我對的感受: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一、三個優點

1、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課堂上,萬老師多次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引導同學們把話補充完整、說出這樣理解的理由、鼓勵同學們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特別是在分6個草莓和分7個草莓的列示對比新授環節,連續有3名同學表達自己觀點,循序漸進的說清了,同時也掌握了。

2、構建和諧課堂,循循善誘,充分體現自然美。

走進萬老師的課堂彷彿步入了江南水鄉,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像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婉約派教師。整個課堂非常和諧,學生在其中也會有一種放鬆的感覺,跟隨老師一點一點探索數學知識,順應和促進了學生自然發展。

3、板書設計簡潔明瞭。

首先是幻燈片的製作力求簡練,合理利用幾張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其次是黑板上的板書,左與右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一目瞭然。

二、兩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1、難點突破力度不夠。與萬老師對話交流:

?這節課的難點在設計層面是如何預設的?

在執行層面課堂中突破難點了嗎? 有餘數與沒有餘數的對比;算式與圖的結合。

突破難點的時候進行了幾次對比?學生對餘數的認識深刻嗎?結合實物就容易理解各部分關係,脫離實物,數會非常抽象。(餘數的來歷滲透數學歷史文化,是否可以放在前面學習餘數的地方,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餘數的意義,餘數、商、除數和被除數之間的關係)

2、教法略顯單一、學法指導略欠靈活。

全課萬老師主要採用對話交流的方式進行講授,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更多的通過語言表達進行交流。如果在新授和練習鞏固環節,類似導入環節指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練一練、填一填,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邊操作邊對應理解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的數量關係,就能很好的對搞清楚商和餘數的名數就能做好鋪墊。

三、一點改進建議

1、我想,很多問題是共性的,也包括我自己,在未來的課堂上,做到三個充分:充分把握學情,充分研讀課標,充分挖掘教材。

最後,非常感謝萬老師爲此節公開課做出的努力,也感謝大家的參與。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2

李老師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橫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通過教學,可爲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和除法筆算打下基礎。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豎式寫法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動中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後,還有餘數的情況,並類推出有餘數除法的豎式寫法,爲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以及瞭解餘數的概念並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李老師本節課能夠抓住重難點,課前老師發給學生15張卡片,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不同的分組,產生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餘數的概念。這與學生的發展水平相銜接,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教師將除法豎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確每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例題講解的很細緻,並能根據現有水平進行提升。

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整堂課的內容過多致使課堂結構出現“前鬆後緊”的感覺,同時由於後面的時間的過緊,所以在比較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時,一些同學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關係。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3

從王老師的《有餘數的除法》試教課到校級公開課,一路聽下來,感覺王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既秉承了良好的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創新之舉。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王老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伊始,王老師先用兩個小組的同學起立遊戲展開,既是遊戲又是初步讓學生感知了有餘數,第一組兩個兩個起立,多出了一個小朋友,而第二組兩個兩個起立,小朋友剛剛好。接着新知教學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開展,從認識有餘數除法到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這個生活素材,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理一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爲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在本節課中,有兩個環節提供給了學生探索空間,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意義時,讓學生把小棒當作草莓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爲什麼會有餘數。第二環節是在探究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四人小組共同探討,填寫表格(表格設計比較合理簡潔)。不過在理解有餘數除法意義時,王老師是在沒有擺過小棒,還沒真正讓孩子們理解“分了以後餘下來的必要性”之前,就讓學生彙報列算式,然後才讓孩子們擺小棒,要求:“結合小棒檢查算式”,我感覺知識呈現的跳躍性太大了,才導致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如何書寫有餘數除法有所欠缺。

三、課堂思考比較理性,語言簡潔有力

王老師的課可以說突出了很多值得我們秉承的傳統,要求學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環環緊扣的環節設計,以文字方式呈現讓學生靜靜地獨立作業,理性的思考及語言的精煉。也正是因爲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環節的構建上力求簡潔有效,練習設計緊扣教學重、難點,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中少了譁衆取寵的學習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學習方式。

在課中,感覺王老師的追問還比較欠缺,比如說:在學生呈現餘數與除數關係的材料時,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確想法,而忽視了讓學生討論釋疑、暢所欲言,這時王老師如果能很好及時地進行追問,“現在的餘數應該輪到4了吧?”、“如果除數是5,餘數會是誰呢?”巧妙地用學生的話題引出更深層次的論點,課堂中讓學生感悟到的將會更多。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4

何老師執教的《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 有餘數的除法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是綜合應用找規律和有餘數除法學概念的過程。聽了這節課,何老師大方自如的課堂駕馭能力、富有兒童化的語言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節課設計巧妙,層次清晰,重難點突出,是一節成功的課。 縱觀整節課,我認爲呈現以下幾大亮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注重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是我校樑校長工作坊的課題項目,這節課我側重觀察了何老師在這方面的落實情況。一是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巧用體態語言拉近師生距離。 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而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適度使用兒童語言和體態語言,將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愉快的突投入到學習之中。在這一 節課中,何老師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如:一個微笑、 一次點頭、 一次信任或鼓勵的眼神。這些都能征服、激勵了學生。學生在鼓勵、關懷下,伴隨着和藹、親切、 熱情的學習氛圍, 對學習的求知慾無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師用規範、簡潔的語言對學生適時的引導。

二、課前遊戲設計巧妙,你猜我找,爲新課教學埋下了伏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徹。可見何老師對課標的研究很深入,並且理念也能夠落到實處。

四、教學設計層次清晰,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尤其在對餘數問題的處理上,做到層層遞進,層層深入。

六、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紀律井然有序,學生書寫整齊,完整。

七、評價性語言豐富多樣,妙趣橫生。

八、練習設計緊扣主題,層次分明。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注重人文情懷。

最後我要說,通過相約課堂活動,讓我們共同在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長。我們經歷着觀點的碰撞、思想的啓迪,收穫多多。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5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王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了二上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於“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後習題中卻出現了。鑑於這種情況,王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爲依託,學習“進一法”、“去尾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王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爲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爲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爲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說,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爲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王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遊戲爲依託。

課前遊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王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遊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遊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爲依託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王老師在課堂上用北京奧運福娃這種學生喜歡的卡通圖貫穿課堂的始終,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繫,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後,王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總之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果是雞蛋裏面挑骨頭,我認爲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1、如果講解“去尾法”時用課後練習中的一道習題“如果你拿10元錢買3元一塊的橡皮,能買幾塊?”效果會更好。而課堂所用的例子是:有36個福娃玩具,每5個裝滿一盒來銷售,最多裝滿幾盒可以銷售?學生會認爲剩下的一個雖然裝不滿一盒,但也可以裝在盒裏單個來銷售,賣的便宜點。如果用買橡皮的的習題做例子,更便於學生理解,而且貼近學生生活,學生人人都有這方面的經驗。

2、新課探究中,配上動畫演示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內容有一定難度,如果課堂上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介紹 “進一法”和“去尾法” 用動畫演示一下,效果會更好。

3、課後練習小組合作效果更好。

最後練習中讓學生兩人一組舉出生活中見到的 “進一法”和“去尾法”實例,不如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讓優等生先說,學困生聽後再說,這樣學困生便有了扶手,有了思考的餘地,也能參與其中,從而使課堂真正做到面向課堂全體學生。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6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何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級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於“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後習題中卻出現了。鑑於這種情況,何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爲依託,學習“進一法”、“去尾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何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爲重要,所以何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爲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何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爲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說,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爲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何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遊戲爲依託。

課前遊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何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遊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遊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爲依託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何老師在課堂上用到學生自己的手指來進行遊戲,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何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繫,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後,何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繫和區別。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7

聽了孔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爲重要,所以王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爲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王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繫,爲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說,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爲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繫,孔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二、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王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裏,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8

一直以爲數學課因其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以必須上得一板一眼,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這節《有餘數的除法複習》一課,使我對如何上數學課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數學課的算理必須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

劉老師處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題時,問學生什麼是被除數,劉老師說被除數就是被分的數,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數,一部分留下就是餘數。如果一次分走就用減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樣多的就用除法。那麼30÷7分走4個7,分了4次。他用這種方式不但算理講得透徹明白,同時學生學得也很輕鬆。

另外,劉老師的課形式新穎、趣味性強,使人耳目一新,不僅會牢牢的吸引住學生,就連聽課老師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穎不僅體現在習題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學生說完答案後喊123青蛙就跳開。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簡單的習題形式,被劉老師賦予的“有餘猴”“沒餘猴”兩個名詞給趣味化,生動化了。另外,在數學課上用區別同音詞的方式,“魚數”、“愚數”,“愉數”,並列舉了餘字的其他組詞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體會“餘數”一詞中的“餘”字的含義。不但聞所未聞,而且我相信經過劉老師的講解孩子們會徹底明白什麼是“餘數”了。並且會一生不忘。

新穎還體現在習題的內容設計的藝術性上。劉老師這節複習課的習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題目難易呈遞增性。並且到開放性。不僅如此,在解題的過程中,除時時滲透算理外,還教給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做題什麼數逆向思維等。例如:41÷()=()…6學生給出了兩個答案,7和5,5和7.劉老師徐徐善誘地引導學生不僅充分明白了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且讓學生明白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問題。還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組題,各個都有深意。有廣度,有開放性,而且題題目標明確。□4÷2□3÷5□6÷6填幾有餘數,填幾沒餘數。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充分激活了。題目新穎,形式靈活,趣味性強。

還有,我想說,劉老師真會“玩”。

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搶答題,還是一個個小遊戲,亦或是在習題中給孩子講解算理,細細想來,都是劉老師帶着學生在“玩”中進行的,你看一“老”帶着一幫“少”玩得多開心:小青蛙會跳;小猴子被命名爲“有餘猴”“沒餘猴”。就連“餘數”這個名詞,還被放在那麼多詞語“親戚”中叫學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愛玩啊,真好!

可見,複習課並不單單做幾道習題這麼簡單,習題背後你要給孩子歸納哪些算理,必須教師自己有明確的認知,而且習題是爲讓學生明白算理服務的。再者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除此,從劉老師的課中我還深切的體會到了教師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鑽研教法。把題設計的新穎,趣味性強,時效性強。什麼樣的課是好課?我認爲學生喜歡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在趣味的環境中輕鬆地學到知識的課就是好課。一節好課不一定上得花裏胡哨,熱熱鬧鬧,各種信息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師沉下心來,好好的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設計題型,多一些預設纔會有新的生成,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後我會朝這方面多努力,力爭使自己做到發現了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劉老師這樣的課,我喜歡。我想,學生更喜歡。向劉德武老師學習。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9

二年級李老師講的《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首先,課的設計層次分明,首尾呼應,有層次、有高度。老師的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劃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乾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着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除法的兩種分法,也就是除法的兩種意義: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裏邊。兩種分法都演示,又有那麼多物品需要分,那麼多算式需要板書,最後總結出:生活中有餘數的除數真多呀!這些內容李老師處理的都非常緊奏,學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徹,所以感覺學生學的還是非常好的,總體感覺不錯。

但是,當我遇到一個課的內容比較大時,怎樣進行纔算高效!是做的充實才算高效,還是把教材中自主練習都進行了纔算高效!我認爲應考慮到本班學生的情況,如學生預習的情況,接受的情況等。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學生接受能力強,可以進行完。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可以把教材分開來進行,分兩課時完成也未嘗不可。

另外,李老師說“餘數爲什麼要比除數小”,學生理解不是太透徹。我想原因就出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也就是分具體的物品時,分着分着(分過一輪兩輪後)無法繼續分了,老師應強調:爲什麼不能繼續分?因爲剩下的不夠每份分一個,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餘數要比除數小。每分一種物品都強調一次:爲什麼不能繼續分?讓學生心裏明白:每份不夠分一個了,也就是餘數要比除數小。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10

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下午聽了林老師執教的《餘數的認識》我感觸頗深,林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活潑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林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學習: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有餘數的除法》原來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的單元,教材改革後編排到了二年級下冊。相比於之前,現在的教材學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師會把單元的第一、第二課時合併一起上。但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比較倉促,不易於深入的學習。林老師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實際情況,把第一課時的內容上得很紮實,爲下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時主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餘數的概念及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標,呈獻給大家與衆不同的一節課。

2、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節課中,林老師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嘗試分草莓卡片,6個草莓,能分成幾盤。這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經歷平均分而沒有剩餘。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師再增加一個草莓,還是2個擺一盤。使學生產生了認知衝突,多了一個草莓該怎麼平均分。從而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我們抽象爲有餘數的除法。使學生在擺和講的過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義,並且滲透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爲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數學只有和生活聯繫起來,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整節課教學例題的設計和練習的設計,都是密切聯繫了學生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發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氣球、分麪包等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例。這樣的練習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下面是我個人覺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農村的孩子少上公開課,今天孩子們的表現稍微有些緊張,舉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導致老師的引導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師在演示課件的時候,有些地方有些滯後,可能和老師的注意力在學生的身上有關。

《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11

1、這堂課引入有餘數除法時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幾個一組)而沒讓學生平均分,可以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衝突,產生學習需要。如讓學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學生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的,一種是有剩餘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衝突,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而剩餘的部分就是餘數,凸顯了有餘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課外拓展的還不夠,因此學生掌握情況無法很好地進行對比。應再出示以下幾類:

請你來當小老師,判斷對錯.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數遊戲.有一個數,除數是2,餘數是幾 爲什麼 如果除數是3,餘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6,餘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100,餘數可能有幾個

標籤:評課 餘數 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