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後記

語文1.16W

一、設計說明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教後記

第四組的每一篇課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其教學目標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其含義及表達效果。《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父親通過帶領女兒登上高高的塔頂,看到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個生活的事實,從而教育他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一旦遇到坎坷,挫折,千萬不能灰心喪氣,有時以一種積極的態度,換一種思維往往會柳暗花明。女兒在父親獨具匠心的教育下,終於獲得了成功。這篇課文在結構上突出:一個場景,兩件事,一段結語。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能較好地把握,能較好地讀懂。因此,教學備課過程中,我借鑑了著名特級教師劉雲生老師這一課的教學實錄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和學校課題實驗進行設計,重點設置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溫習學法,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把握內容;三、品味語言,理解含義((1)、從語句理解中初識啓示的表層意思;(2)、從事例探究中感悟啓示的深刻內涵;(3)、從生活實踐中體會啓示的生活意趣。)四、迴歸文本,感悟寫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單元學習方法,緊扣“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一教眼實施教學,引導學生在文本事件與生活事件中進行感悟文本啓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的深刻內涵和指導意義。

二、課堂實效

本次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針對課文教學的重、難點,我採用了層層遞進式的引導體會法,在預習反饋中引導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用想象四字詞的畫面方法體會其意思,在文本事件的導讀中和生活事件的回放中領悟“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

(一)想象畫面,把握內容

在教學伊始,我先讓學生說說學習本組課文的學習方法,基於本組第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能明白學習本組課文的方法:(1)、要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2)、領會作者從生活中得到哪些啓示;(3)、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然後開始檢查學生反饋預習效果,讓學生試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可學生說的一點也不夠簡潔,只是對作者講述的兩件事的陳述,缺少了對事情的概括敘述。這一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得不讓學生在課堂上重讀課文,喚起回憶,加深對文本的印象,使其能儘量較簡潔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大約花去了五分鐘讀完課文,我再次引導學生練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此次的學生能較好地精練概括出文本敘述的兩件事,這讓我有些欣喜。在學生練說之後,我又出示了幻燈,用填空式的方法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篇課文寫“我”有一次隨父親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見蛛網般通往城市廣場的街道,父親告訴我——“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給了我一把開啓心扉的鑰匙切;隨後記敘了“我”人生道路上的兩次困境:一是 ;二是 ,面臨挑戰的時候,就是父親的教誨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條路試試”的靈感和勇氣,最後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實。)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較清晰的、完整的記憶。可通過這樣一折騰,教學時間已經過了十五分鐘,後邊還有大量的教學任務肯定是完不成的。但我想:這種引導將學生的思維激活,它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生掌握了方法,同時在把握內容中敲打關鍵詞句,效果好。雖然費了一些時間我也在所不惜,我相信在今後的閱讀過程中,學生一定能較靈活地運用。

學生在明白文本的主要內容後,我引導學生通過選擇課文中的詞語填寫短語的方法去想象文本所描繪的畫面,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生字新詞,又讓抽象的詞語形象化,還讓學生從畫面浮現的過程中落實了課標“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讀要求,真可謂是一舉多得。在過去的詞語教學中,我總是讓學生通過、或參考教輔書讓學生明白詞語的含義。這種生硬的詞語教學只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學生難以活學活用,對於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益處不大。

(二)品味語言,感受含義

我先讓學生通過讀課題初識通往廣場的路有很多條,不僅僅是一條,繼而拋出問題“爲什麼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呢?”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第一自然段的句子“腳底下,星羅棋佈的村莊環抱着羅馬,如蛛網般交叉的`街道,一條條通往城市的廣場。”細細品讀,學生讀後明白了有蛛網般的街道通往城市廣場的是“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原因。緊接着我出示了兩個幻燈(一個是羅馬廣場的鳥瞰圖;一個是羅馬廣場的交通示意圖。)讓學生感受“星羅棋佈”和“如蛛網般”

的含義,然後通過詞語置換和列舉的方法讓學生明白了這兩個詞的用法——“星羅棋佈”一般用於點或面上的物體,像房子、村莊、高樓大廈、湖泊、高山等;而“如蛛網般”一般用於線狀的東西,像街道、公路、線條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既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紮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又落實了單元的訓練目標——“抓住關鍵詞句,體會這些詞句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學生明白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原因後,讓學生理解父親帶女兒登塔看路的真實目的是教育孩子實現目標的方法——“假如你發現了這條路不能達到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一試。”這種方法在課上我引導學生簡略地概括爲“另闢蹊徑”。在反覆讀父親的教導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生活中是如何另闢蹊徑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實現人生目標的?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作者在事件中的情感變化,從而瞭解了作者歷盡艱辛而不退縮的豁達樂觀心態是受父親小時侯對她的教育薰陶有着巨大的影響,感悟出:人只要有頑強的意志,就可以不斷戰勝困難。這是“通往生活目標的路不止一條”的意志保障,這樣的感悟讓學生真確地理解了“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的深刻含義——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千萬別灰心,要有去走另一條路的信心和勇氣。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條的不斷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標,走向成功!

(三)走進生活,感受真諦

有一句古訓:“理不遠人。”當學生從文本中領悟“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

條”時,我並讓學生將這個道理與他們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因爲課堂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應該成爲學生、文本與生活的聯繫點,只有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才能讓學生的自悟得到豐滿。課堂上學生感悟頗多,個個打開記憶的閘門,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感:

生1:“前幾天,下雨了,我們上學時常走的那條小路上很泥濘,無法走路,我們只好從另外一條大路來上學,雖然要多走一點路,但是不用在稀泥裏踩了,而且也不會影響我們上學,這也說明通往學校的路不止一條。”

生2:“我讀過一篇《猴子爭桃》的故事,講的是一羣猴子下山了,看到河對岸有一片桃林,又大又紅的桃子讓猴子們饞得口水直流。可是過河的獨木橋只能讓猴子們一隻一隻地過去,猴子們你爭我搶,誰也沒能過獨木橋。這時猴王想用考試的辦法讓猴子們排隊過河,可考了半天也沒有考出個結果。一隻猴子看見河邊大樹上一根垂下的枯藤,於是攀上枯藤像盪鞦韆一樣,蕩過了河岸最先吃上了鮮桃,而其它猴子仍還在考試。我想這隻猴子的故事告訴我們通往對岸的路不止一條,就看你有沒有用心去發現。

(四)、深化感悟,讀寫結合

讀書有兩種境界:一是讀書求甚解;二是讀書不求甚解。前者對讀的要求較高,容易讀出自己的感悟,後者能讀更多的書。這兩者都不可缺,而對於文本的學習則心須要求學生求甚解,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個道理看似簡單,通過文本的學習學生大致能理解,能掌握。但要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怎樣明白這個道理的就不那麼容易了。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的確,實現目標的道路很多很多,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就可以另闢蹊徑,考慮另外的道路。這個道理看似淺顯,實則深刻。在課文中,作者的父親是怎樣悟出來的呢?”這樣的引導其用意是讓學生學會從自然中、從生活中、從事件中去感悟道理,讓學生體會如何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這對本組的習作佈局謀篇的訓練做好鋪墊。充分體會新課標讀寫結合的理念。真正落實“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的文本思想。

學生明白了啓示感悟的過程後,我並切入了話題(或許,我們曾經擁有過換一種方式對待困難時,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興奮;或許我們曾經遭遇過面對困難不知所措,悲觀失望的無奈;或許我們此時面對困難有自己的想法要訴說……)讓學生述說自己的生活故事。這樣的訓練保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問題追因

1、缺乏創造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教學,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心靈的淨化.。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它是將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本人沒有很好地把握方法上的“粗放”,求細,求全,求深,導致課堂容量較大,因此,造成時間不夠。沒有給學生留下與文本對話的機會。

2、教學預設與目標達成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學預設的過程中緊扣“導讀”目標進行預設,但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時,學生表述不夠精練。這樣就得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概括,在這一環節經歷了讀文——試說——提煉的過程,費時較多,沒有在一課時中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導致後邊的教學內容又花了一課時才完成。

標籤:後記 通往 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