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有關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課堂教學實錄範文

語文8.88K

有關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課堂教學實錄範文

師:很高興來到明德高中和同學們共同學習一篇課文。來時從紫薇閣前經過,紫薇閣是吳健雄博士來明德高中講學時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傳的至爲寶貴的文化遺產。有文化遺產,就會有一些傳統的積澱。不知同學們對文化傳統或傳統文化了解多少,請寫出你的見解。

(學生在學案中寫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隨機和同學們小聲交流,並提醒同學把見解寫在學案上)

二、檢測交流

生1:傳統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傳統注重的是傳統。

生2:傳統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傳統是指某一個地方長期所形成的傳統。

師:他是從地域方位或者說空間來說出自己的見解的。

生3:傳統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傳統是長期積累下來到現在依舊有價值的傳統。

師:你是從哪個角度來考慮的。

生3:時間。

師:剛纔三位同學談了自己初步的見解,有兩位同學分別從時空角度來表明見解的。請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國的藝術樣式。我的問題是,國畫屬於傳統文化還是文化傳統?文人雅士們的“高風亮節”又屬於哪一類,我們以舉手的方式來選擇。

師:請打開書,小聲讀出作者對這兩個概念的見解,讀的同時並用筆標出。

(此環節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入文本,能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師:同學們打得準確、讀得認真、標得清晰。現在回到剛纔的兩個判斷,是否認可。

(同學們異口同聲說認可。通過這樣一個活動能使學生對兩個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研習文本

師:既然初步瞭解這兩個概念,我們就需要把握它們之間的異同,明確它們之間的關係。請看學案中“學中討論”,清楚學習要求。

(師讀3、4段,

生4讀5、6段,生讀完師簡要提醒:讀書不要改動原文字句。)

師:四人一小組要明確一位小組長,主要是召集小組成員參與討論,並代表本小組說出小組討論後的意見。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教師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一是瞭解同學們的思考方向、討論內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導同學們怎麼去討論,適當點撥,引向深入。)

四、交流碰撞

生5:傳統文化是文化遺產,文化傳統是民族精神,我們小組認爲文化傳統形成了傳統文化。

師:爲什麼?

生5: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書上所提到的蜜蜂與蜂蜜,是蜜蜂產生了蜂蜜。因爲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得到大家認同,注入民族精神,有了凝聚力,這樣才能積澱下來成爲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所以我們小組從文化遺產與的民族精神關係來判斷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關係。

生6:我們小組認爲先有傳統文化,纔有文化傳統。

師:爲什麼?可以請小組成員來補充。

生7:因爲傳統文化有好的樣式、也有不好的樣式,而文化傳統,既然是傳統,它必然經過長期發展,大浪淘沙後積留下來存在於人們心靈中的一種約定俗成,某種意義上“好的”居多。所以傳統文化產生了文化傳統。

師:兩個小組的意見都有一定的道理,從“產生與被產生”這個層面上,兩個小組的意見不太一致。其實,我們需要討論的是兩者之間的關係,哪一小組有更合理的解釋。

生7:我經過思考後認爲,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係。如果僅僅定位於“產生與被產生”的層面上,就彷彿“先有雞後有蛋”這樣一個令人因惑不清的命題。我覺得,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相互包含,關鍵看我們的立足點在哪一個。

師:這位同學的回答很有見地,他的觀點其實來源於文本中,學案中具體標明瞭同學們仔細研讀的段落,請同學們在相對應的段落中畫出佐證兩者“辯證統一”關係的語句。

(生再次研讀文本,畫出對應語句。有的學生重新看學案上的學習要求)

師:學案上還給我們呈現了4道判斷題,這4道判斷題答案並不是簡單用對與錯來界定,需要我們思考判斷的依據,自圓其說。因爲題目較多、答案多元,我們需要分組。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邊巡視邊參與學生討論,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態)

生8:我們小組認爲第一道判斷題是正確的,文章第9段開頭作者是這樣寫的“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備有形的實體”,這裏的“它”指代的是“文化傳統”,言下之意,就是“文化傳統不具備有形的實體,而傳統文化具備有形的實體”。

生9:我還可以進上步補充,作者說“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既然用了“就是”,表明作者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民族精神是存在於人們心目中,並且通過行動呈現出某種精神。而傳統文化是文化遺產,既然是遺產,一般來說具有某些有形的東西讓人們去繼承。

生6:我並不這麼認爲,文章中還說“傳統文化的內容當爲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文化實體是有形的',我好理解,那麼,文化意識是有形的嗎?

師:這個疑惑提得好,我注意到文中還列舉一引起例子,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我也想反問同學們,“生活習俗、忠孝觀念是有形的實體嗎”?

(同學們議論紛紛)

生9: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文化傳統肯定不具備有形的實體,而傳統文化既可以呈現爲有形的實體,也可以表現爲不具備有形的實體,當然,剛纔所提到的“生活習俗、忠孝觀念”等等,古人一般用文字把它們記載下來,並加以評述,那麼它們就具備了有形的實體,畢竟文字和紙張也是有形的。

師:剛纔這位同學的觀點較爲全面,也較爲符合文章的本義。那麼第二道判斷題呢?

生10:我們小組認爲這道題目不準確,剛纔我們已經明白: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無所謂產生與被產生的關係,所以第二道不準確,第三道也是如此的邏輯,不應該算正確。

師:那麼第四道呢?

生10:根據文章“文化傳統”的這部分論述,文化傳統形成至少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共同生活,二是共同語言,人們通過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才能與時俱進,剔除一引起不好的東西,保留並繼承一些得到大多數人承認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又會制約着人們的一些現在的行爲,它還會與其他文化產生交流,再進行交融或消亡。所以,我認爲這道判斷題是正確的。

師:他的發言更多側重於文化傳統,那麼文化傳統呢?

生11:文章在“傳統文化”這一部分說,傳統文化是文化,也具有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作者還說“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們來看傳統文化,一般是它先存在,後人去分析它的影響,並且有選擇性地批判或繼承。某種意義上,傳統文化更側重於結果。

師:剛纔四道判斷題,答案確實不是太好把握的。我們藉助於這些判斷題,能夠走進文本,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的學習目標就達成了。生活中有許多時候,不能用對與錯來衡量,因爲生活是複雜的,關鍵是看問題的角度。隨着我們生活閱歷的增長,我們曾經作出過的判斷必須更正答案,這也是正常的。其實本文的寫作真正的目的是當時有許多人對“傳統”與“文化”經常混淆不清,做出了許多不合時宜的事情。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寫作背景。

(PPT展示寫作背景)

師:由此可見,本文主要是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面對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樣說來,本文的第三部分“財富和包袱”尤其重要。我們齊聲讀第三部分,明確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作用。

(生齊讀第三部分)

師:老師在學案上整合了一份資料,有關清明節的,設置了四道探究題。請同學們仔細研讀學案上的《拓展探究》部分。

(生看材料約5分鐘,開始對探究題小聲討論。這時下課鈴聲響起。)

師:時間真快,不知不覺就下課了。因此,四道探究題讓同學們課後去分組探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