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課改新理念指導新式語文教學可行性分析

語文9.72K

課改新理念指導新式語文教學可行性分析

課改新理念指導新式語文教學可行性分析

本單元要求學生“不但要從課文中識字,還要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識字,並開展一些語文活動。”因此我對此課作如下設計:先由本單元“語文天地”中“金鑰匙”的內容——丁丁幸福的一家人,引入到鼕鼕的家,觀察鼕鼕家後練習說話;接着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認讀文中的詞語及句子,/在此基礎上認讀本課的一、二類字,並以多種形式鞏固生字,拓展識字空間;然後以“摘果子,做拼盤”的遊戲進行一句完整的話及變句的訓練;接下來,讓學生和同座進行“爸爸媽媽是怎樣愛我的”交流,將課前準備好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刻相片與周圍的同學交流分享,加深對家的情感體驗,並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最後進行寫字的訓練。

上述設計在凸現課改理念方面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作爲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就建構主義的理論而言,學生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習者在創設的氛圍中,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教師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民主性,平等性,創設了輕鬆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圍,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如自己練讀課文,在對老師同學朗讀的聽讀中學會自己不會的字,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發現規律,體驗感悟;當小老師領讀生字,合作記字,互檢認字情況,自由組合做拼句遊戲等。在多項生生合作完成的學習活動中,教師真正地站在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位置。

對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似乎要求過高,課堂上也難免有些混亂,但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的技能後,他們獲得的將是受益終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讓語文課程開放而有活力

本課在完成聽(接觸漢字)和讀(學習漢字)這兩個環節後,進行認(鞏固漢字)的活動時,充分利用了學生原有的基礎和生活的環境。教師啓發:小朋友平時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字?(或街道上,或廣告裏,或校園裏,或父母同學的名字裏),由於學生耳濡目染地生活在漢語的環境裏,所以說出了“大樂大賣場”(一超市名)、“快樂大本營”(一娛樂節目名)、“大風車”、“樑家揚”(班上一學生名)等詞,使識字滲透在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的:“兒童利用他周圍的一切塑造了自己。”

語文不僅具有開放的特點,還具有綜合、實踐的特點,爲讓學生明確認識一句完整的話併爲下一個口語交際活動作準備,本課設計了一個遊戲,用“我”、“爸爸”、“”媽媽”、“老師”、“有”、“愛”、“一個”、“溫暖”、“幸福”、“的”、“家”等詞作成長在“智慧樹”上的“聰明果”,在學生熟悉的遊戲“摘果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做拼盤”這一內容,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將摘下的“詞語果子”作成拼盤,拼成一句完整的話。當學生合作拼出了“爸爸愛我”、“媽媽愛我”、“我有一個幸福的家”這幾句文中出現過的句子後,教師點撥提出“還有怎樣的拼法?”學生變換“水果”的位置,/soft/又拼出了“老師愛我”、“同學愛我”、“我有一個溫暖的家”及“我愛爸爸”、“我愛媽媽”、“我愛老師”、“我愛同學”等句子,當學生在教師的啓發下,拼出了“一個幸福的家裏有我”這個句子時,下面的同學和聽課的老師都禁不住鼓起掌來。沒有刻意追求,沒有強加,學生在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自主活動中,在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中,體驗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打下了紮實的語文基礎,其樂融融。

本課還設計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活動。讓學生就自己課前準備的相片或親手繪製的圖畫,告訴周圍的同學或聽課的老師,自己和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時刻。此項活動不僅注重與藝術科的交叉整合,還爲學生提供了交際話題和交際情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不斷地學語文,用語文。

在本課的設計中,教師還彈性地處理教材,將“語文天地”中的一些內容有機地安排在教學中。

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愛親人,愛同學,愛家,體會幸福的核心是愛”,學生由於受身心發展和生活經驗的限制,對“幸福、溫暖”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教師、學生和文本表露的情感的交流就存在一定的困難。本課設計讓學生課前準備與家人在一起的相片,畫一畫自己與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時刻,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與同學老師交流家人是如何愛自己的,並說說與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再在此基礎上感情朗讀。這樣,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情感體驗中,加深了對家、親人的認識。本課還利用學生這一年齡段的情感特徵,讓生字以字寶寶的形式出現,充滿了童真童趣,“寶寶”形狀的生字卡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接受,較好的培植了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熱愛漢字的感情。

歷史課改的幾點體會

歷史課程改革已走進課堂。幾個月的課改實踐,讓我由衷感到:歷史課變了,變得充滿生機,富有活力,學生更願意上歷史課了,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研活動也更加重要了。

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如《中國遠古人類》一課,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打磨石器,他們樂於參與,並從實踐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艱辛,體會也很深刻。又如《原始農耕文化》一課,半坡的尖底取水瓶讓學生頗感興趣。他們在好奇中模仿着去製作、去探究,從而也領悟到我們祖先的聰明,敬佩我們祖先的偉大。還有《秦的統一》一課,學生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製作舊中國七雄拼圖,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掌握了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article/形成正確的歷史地理概念。在《三國鼎立》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三國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這可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爲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觀念。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爲了一個探索性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汁,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

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終身發展?爲什麼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活動就顯得尤爲重要。

認真堅持科研興教敢於直面現實問題

教育科學實驗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實驗,我們不能以失敗而告終,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發展爲代價,這就特別要求我們以科學的態度,用科學的方法去審視和推進課改實驗,不僅具體的課改工作需要研究,而且從教育行政部門來說,如何組織推進課改實驗,也需要研究。只有加強研究,才能保證課改順利推進,健康發展,才能不斷提高課改質量和品位。

我們堅持有問題就設立課題,以研究成果來解決問題,以解決問題來推進工作的基本思路,首先確立了由教育局領題,以申報立項的重點招標課題“新課程在國家級實驗區的推廣與實驗研究”來統率整個實驗區工作,通過六個子課題的研究力求達成四個目標:一是探索新課程在縣區範圍內推廣與實施的操作模式;二是探索新課程實驗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互動機制;三是探索新課程實施的諸因素與促進學生髮展的相互關係;四是探索新課程實施與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及學校發展的運作模式。其次,我們參與了教育部新課程評價項目組的兩個子課題,即“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和“好校長的評價”研究,以求在這兩個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同時也建立起與教育部項目組的高層聯繫,進一步拓寬信息渠道,爭取更多的專業支持。第三,我們制訂了《學校課改課題目錄》,讓各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申報,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做到校校有課題,人人都參與,從而形成濃厚的教科研氛圍,以課題研究的成果來推進課改實驗,促進持續發展。

提高科研水平和質量,光靠我區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農村地區又存在着先天不足的侷限性,所以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繫,是我們尋求智力支持的重要途徑。我們先後與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課程研究中心,省教研室、教科所等建立聯繫,聘請專家擔任實驗工作的顧問,直接指導課改實驗和課題研究工作。

“典型引路”不僅是具體工作的實施策略,也是“科研興教”的一個策略。爲了把廣大教師引上課題研究之路,我們爭取機會,創造條件,爲他們拓寬思路,施展才華提供典型和舞臺。如我們承辦的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討會,江蘇省國小數學新教材教學研討會等都是高手雲集,我們儘可能讓老師們參加,去交流去研討。全國各地來考察參觀的同行們,帶來各地的經驗和成果,我們分別安排到各個學校,讓教師與他們去對話去分享。4月底,我區還將舉辦太湖之春課改觀摩暨學術報告會。爲了給學校樹立樣子,我們教育局從局長室開始,各科室都有調研課題,參與課題研究,三位局長,人人進課堂上研究課,人人作專題講座,人人領題研究,在廣大教師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隨着課改實驗的不斷推進,我們已經和必將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實驗的本身就是不斷解決問題、克服困難、尋找規律、摸索經驗的過程。因此,不斷髮現問題、直面困難也是課改實驗的任務,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更是我們應盡的責任。目前,我們已經遇到了各個層面的難題,我們正在關注並在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一是課程改革的系統推進問題。在課程改革中,目前學校更多的是關注課堂教學,注重教師使用新教材的培訓,而對如何改革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評價制度以適應新課程,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爲新課程服務,如何進行有效的社區動員等相關工作關注得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在課程改革中,注重運用系統推進策略,採取相應措施,進行專題研究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

二是課程改革的平衡發展問題。在課改過程中,教師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特別是中心與村小之間,課程實施的不平衡性依然客觀存在,有些方面差距還比較大。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從人力和物力投入、政策扶持、培訓支持、評價指導等方面給發展相對滯後的學校和教師以更多的幫助,使差距儘量縮小。

三是課改進程中的“踏步現象”。在課改啓動時,學校和教師熱情高,積極性強,開拓意識濃,創新點子多,隨着課改的推進,有些學校和教師或自我滿足、陶醉於初步的、表面的成效,或面對困難,裹足不前,加之自身能力的侷限,因此出現了“原地踏步”現象,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提高學習的層次和加大培訓的力度,引導學校領導和教師加深對新課程長遠目標和艱鉅性的認識,同時也要組織他們到優秀實驗區去考察交流,看到自身不足,從而推進課改。

四是課程實驗中的“繞道行爲”。在課改實驗中,有些學校不敢觸及核心問題和關鍵工作,顧慮很多。如評價問題、綜合課程的開設、學校管理職能的調整、學校管理制度的變革等等,覺得解決這些問題難度大,便繞道走。這樣做,實際上還沒有從本質上認識課程改革的意義所在,因而會降低新課程實施水平和課改實驗的質量。課程改革要取得全面進展,就必須直面困難,應對挑戰。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要研究制訂相應的配套改革措施,引導學校消除顧慮,大膽嘗試。

作爲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我們將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努力開拓創新,紮紮實實搞好課改實驗,爲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