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語文

《聲情並茂——押韻和平仄》課後反思

語文2.99W

最近上了一節市級考評課,內容是高二選修課的《語言文字應用》,課題是《聲情並茂——押韻和平仄》,自我反思有不少成功處,成功在於創意和在課堂上的駕馭調控能力,也有需要加強處,主要是教學時間太緊,以致展開的地方沒展開。

《聲情並茂——押韻和平仄》課後反思

首先是我對學生學情的估測:根據母語學習的特點,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並非一無所知,即不是一張白紙,學習不是從零開始;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對關於“押韻”的認識只是處在模糊、零星、無意識狀態。這就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資源。教師的教學應當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使他們由模糊變清晰,從零星整合成系統,從無意識走向自覺,建構起新的知識網絡。對於平仄,恐怕是最令學生頭疼的一個問題了,教師的任務是精選內容,不牽涉過深,儘量化難爲易,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是我做的比較到位之處。

其次是對本節內容的分析:押韻和平仄是很能體現詩詞特點的表達形式,裏面包含着豐富的語音、語調、詞彙、語義、語法和語言運用技巧的知識,積累這方面的知識不僅有利於學生認識漢語的特點,感受漢語的精妙之處,也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欣賞語言的水平。但搞不好就是唱獨角戲,就是單方面的灌輸,只有教學得體,方法得當,注重師生互動,學生應該能學好,而且會感興趣的。我堅信自己有這個能力,

爲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從易到難,放低起點,鋪設階梯,逐步提高。不是教師“告訴式”的傳授知識,而是組織學生“參與式”活動。教學過程宜由感性到理性,從詩詞的誦讀入手,引導歸納整理;不必追求知識的完整和深度,重在感悟應用;注重講練結合,引導學生去發現、領悟。

我覺得我的導入環節簡潔有效:同學們知道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老先生讀書的一個典型化的動作是什麼?(生答並做動作:把頭拗過去,拗過去)我接着說,只有讀書入了迷纔有如此之境,頭隨聲動,情隨律動,真正讀懂聲情並茂。今天我們學習的語言知識通過押韻和平仄,使詩詞更加聲情並茂。這是我在上課路上想的,既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入手,又與要學到內容緊連,所以自我感覺不錯,實際效果也很好。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基本按設計的程序進行,頗爲順利。教材講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散,甚至有點凌亂,所以我重新進行了歸納,從學生學的角度做了設計。

第一環節誦讀兒歌,體會韻感。我沒讓學生誦讀,因爲這首兒歌選的`太沒意思了,我讓學生上黑榜寫韻母,任何引入一年級學的《一去二三裏》,請學生誦讀。

然後介紹韻腳的知識,教材上在後面部分介紹的,我認爲這裏介紹更合適,如果不介紹學生就不懂什麼是韻腳。

第二環節鑑賞詩詞,理解押韻。我把教材內容作了改變,不是一一出現詩詞,然後找韻腳,而是化泛泛而談爲歸類來研討,我從絕句押韻和律詩押韻來教學,請學生:

1、品析《客中作》。

2、閱讀《押韻與和諧美》的絕句押韻。

3、歸納絕句押韻規則:絕句押韻規則:第1句可押可不押;第2、4句一定要押,押平聲韻;第3句不押限用仄聲字。

律詩押韻的教學,我請學生:

1、品析《商山早行》。

2、閱讀《押韻與和諧美》的律詩押韻。

3、律詩押韻規則:第1句可押可不押,若不押則限用仄聲字;第2、4、6、8句一定要押,平聲韻;其它奇數句最後一字限用仄聲字。

關於詞和現代詩的押韻,我把它改爲韻律賞讀,讓學生聽賞《虞美人》和《鄉愁四韻》的名家誦讀,然後體會其韻和情,再感受押韻的目的是爲了聲韻的和諧。韻的重複是爲了達到聲音迴環的美。移句換韻,借韻傳情,同韻復沓,爲把思鄉念國之情逐步推向高潮服務。

第三個環節理解平仄,品讀詩詞。

我先讓學生自讀《平仄與參差美》內容,然後介紹古漢語中四聲的知識,平仄是由四聲組成的,分別是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就是平聲,包括陰平聲和陽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這裏我準備了一個小故事,此時我看了下時間有點緊,就沒講了,如果講了也是很有趣的。

驗證五律平仄規則時,本來要結合《春望》和《山居秋暝》講的,考慮時間,我只讓學生標註《春望》的平仄,並分析爲什麼有些地方與教材的標註不同,從反饋看,這班學生沒照抄書書答案,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標註,我把這作爲一個生成資源,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問爲什麼不同,啓發學生思考原因,在學生感到憤悱之後,我才說是由於入聲和古讀法造成的,什麼是入聲,我讓學生用蕪湖話讀“國”“別”,學生頓悟這是仄聲。此時鈴聲響了,不然我還要引導他們領悟詩詞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點,那如“感”“烽”“渾”處在一的位置上,可以不合轍。至於《山居秋暝》和學生的練習都沒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