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其他1.87W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雖然學校已經放了暑假,但是今天我們**國小的教學樓裏卻格外熱鬧。我和來自不同學校的領導老師在一起聆聽汪**老師執教的《窮人》這一課,與名師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或許是老天在故意考驗汪老師,外面下着大雨,屋裏還又停電。本來可以利用課件完整地爲我們呈現她精彩的教學設計,卻不得不因此作罷。這小小的插曲並沒有影響汪老師上課的熱情,就這樣以她的睿智,拿着一支粉筆,站在一塊黑板前開始了課堂教學。

汪老師教學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大體的教學環節如下:

一、揭題解“窮”,導入新課。

二、根據詞義,聽寫生詞。

三、整體感知,梳理文脈,感知小說的人物、情節及環境。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獨特的環境描寫。

五、再回課題,理解“窮”。

這樣的教學設計框架合理,思路清晰,教師不僅抓住了文本,而且體現了文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以她對文本的獨特解讀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開課伊始,老師就以“窮”字爲切入點,結合字典中不同的義項讓學生做選擇。最後還是迴歸到對“窮”的理解上,這樣首尾呼應的設計使課堂顯得更爲完整。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設計助學單,幫助學生完成預習,並以聽詞義寫詞語的形式檢查預習,形式新穎。整體感知課文的環節,教師抓住的是文體特徵,以小說的三要素爲切入點,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再根據人物梳理故事情節。對環境描寫的品讀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教師首先請學生用橫線劃出描寫屋裏環境的詞句,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屋外環境的詞句。再打亂順序表達並將二者作對比,讓學生體會作者這樣表達的妙用。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材內容,能讓學生學有所得。

縱觀全課,亮點很多,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善於挖掘文本,體會文本內涵。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善於駕馭課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汪老師的課堂雖然大氣,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教師該如何調控?

二、朗讀的效果不盡人意,教師應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朗讀?

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裏,教學內容如何取捨?

四、第一課時的教學如何真正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

“不經一番徹骨寒,哪來梅花撲鼻香”要想呈現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老師必定要經過一番艱苦的磨鍊。經過這次磨課,我相信汪老師一定會再接再厲,《窮人》一課一定會在太原大放異彩!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燈光》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過講述對天安門廣場上燈光的回憶,一位紅軍郝營長爲了後代能夠在有燈光的環境下讀書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高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師在課堂中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師在開課作者簡介後,提出了這樣的學習提示“作者的經歷中,圍繞燈光,發生過一個感人的故事,閱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以此爲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2、朗讀形式多種多樣,同一句話,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讀,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讀出不同的語氣。

3、最後的總結寫法回顧了課文,鞏固了所學,寫法的總結爲寫作文打下了基礎。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聽了政巖老師執教的《飛吧,你飛吧》這節語文課,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與我有同樣的感受。我認爲這是一節成功的、高效的課。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這節課首先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小蘿蔔頭在監獄的痛苦生活,體會革命者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嚮往;3、學會九個生字,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教學重難點是: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體會革命者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嚮往。我認爲政巖老師在課堂上能夠以她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簡練而精彩的語言引領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

其次,教學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課堂的高效、紮實時時刻刻能從教學中體現出來。從師生簡介導入---初讀整體把握課文-----學生完成自學檢測單----彙報自學結果-----精讀課文,體驗細節----誦讀情感昇華,在精讀課文過程中還進行了寫法指導,使得整節課內容更加充實。

第三,注重讀中感悟,學中指導。政巖老師課前精心備課,深挖教材,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的理念。政巖老師本節課十分注重各種形式的讀,如快速瀏覽、小組輪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合作讀、齊讀等,每一次讀文,學生都有收穫,都有不同的體驗,課堂上老師能充分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充分地給予了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平臺。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能夠突出重點,教師書寫既有速度又美觀,展現了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本節課政巖老師能夠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凸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主要體現在學生課前準備資料和課堂上獨立完成自學檢測單後小組彙報自學結果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處細節描寫(捉小蟲—放小蟲),在這些環節中既體現了個體獨立思考、自讀自悟,又體現了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總之,所有的這些設計都能夠體現出教師爲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合作學習,獨立思考,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所做出的良苦用心。

第四,政巖老師的課堂能充分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爲本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的評價語言恰當及時,起到了激勵作用。綜觀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但是,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我來談幾點個人的看法。第一,由於這個故事離現在孩子們的生活比較久遠,如果只是泛泛地說小蘿蔔頭被關在監獄裏渴望自由,我想學生很難從內心深處去體會他對自由的嚮往,如果能在課堂的某個階段播放一小段展示監獄狀況的視頻或者那種黑白的老電影,讓學生真實地看到牢房是什麼樣的,裏面的條件有多麼惡劣,會不會更有利於學生對人物內心的體會,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第二,課文描寫小蟲美麗的那小段背誦在教學目標裏是有的,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是不是會更好地夯實知識的基礎,使整節課內容更加豐滿。

入情入境地讀;對個別學生的關注程度不夠;課堂語言再簡練些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六年級語文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評課稿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

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說;

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裏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紛呈。

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裏也是空落落的?

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說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溫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爲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本課中,我認爲高老師有三點十分值得我學習:

一、將檢驗詞語的學習與簡要複述課文相結合,設計十分精細巧妙。

開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答案。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麼情況下說的?說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爲了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教師從課文中摘錄出了幾組詞語,既是重點,又需要學生平時留心。並且教師在讓全班學生讀會認會詞語後,竟然巧妙性的讓學生嘗試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簡要複述課文內容。這不僅在考學生的總結能力,而且在考學生的運用詞語能力和短期連詞成句能力。當我覺得這個問題十分巧妙而且學生回答較爲困難的時候,學生們居然出人意料的回答出來了,還回答的一個比一個好。可見教師平時授課的訓練點十分精細而且用心良苦。

二、設置情境讀重點詞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走進郝副營長的內心,理解郝副營長的憧憬。

在講授三次“多好啊!”的時候,教師重點深入剖析郝副營長的心裏。從一次次的多好啊中,讓學生慢慢的從心底燃起對郝副營長的敬佩。一句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話,很普通的人,在老師的講授下,郝副營長眯着眼睛,望着遠方說(),郝副營長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興奮地說(),郝副營長一邊撫摸着圖畫,深情地說(),郝副營長頭靠在胸腔上,望着漆黑的夜晚說()······一次次地讀,一次次感情的逐步昇華,一次次心靈的滌盪,這就是高老師的講課魅力。

三、同義詞轉化與合理想象,練習說話。

教師不僅讓學生說說憧憬的`意思,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詞語代替。從而激發學生的詞語海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所以在之後回答他憧憬着什麼?勝利了就能幹什麼的時候,又是一個高潮的疊起。

總之,高老師整堂課把課文分析的透徹,緩緩道來,可是學生在這其中仍是佔據最主要的地位,學生一堂課學得開心,學得用心,學得感動。學生不僅懂得了郝副營長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懂得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一石二鳥,真是一位好老師。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燈光》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因此在這節課中,賴老師努力的嘗試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主動的去探索課文中蘊含的內容、意境、思想。傳統教學中,教學的備課、上課關注的並不是學生的學習狀態,經常以成人的心態去看待學生的想法和情感。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上課時總是把自己的教案像背臺詞一樣,全然不顧學生接受與不接受。在這節課中賴老師給學生創設了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發揮小組的合作性,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表現自己。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思考、說話。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大多數領會到了革命先烈們無私的奉獻精神,這節課激發出了學生心靈深處細膩的感受。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一、何老師在教學《桃花心木》這篇課文時教師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的以人爲本的新理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多層次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咀嚼語言文字中蘊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老師是通過小組自學完成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文本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教師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老師恰當地設置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繫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適時的評價起到了激勵和點撥的作用。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每個學生的回答後適當加入點評,從寫法上,閱讀方式上,字詞理解上都給予明確而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思維積極,課堂裏涌動着一種積極創造的氛圍。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設計有效。李老師鑽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動主題準確,她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爲(1)讀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賞人物事蹟。(2)體會寫作方法,領悟對比、首尾照應等寫作手法。既準確地把握了本科教學的主要內容,又與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很好的結合。目標設定很是準確。教學中沒有過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語文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對“對比和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處,有何好處等做了重點點拔,因此教學設計也相當有效。

2、課模運用嫺熟,我們很受啓發。我校的課模爲“四段九環節”教學模式。四段即“問題導學--自學探究--質疑點撥--鞏固提升”。李老師在設問導讀環節只提出了三個問題:(1)課文主要講了件什麼事?(2)李大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3)作者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對課文內容有了總體把握,有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與本次教研活動的教研重點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自學探究環節給了學生充分的自學探究時間和交流時間,老師的點撥採用抓住疑點、難點進行追問,但卻不是牽着學生鼻子走,而是順勢利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鞏固提升環節的課後作業留得也很巧妙。

3、重視朗讀,爲習作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讀寫結合是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而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如同造房子,基礎越堅實,房子才能蓋得又高又大。隨着年級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學,尤其是今天的“對比和前後照應”寫法的學習和運用,想要在課堂上就見到運用的效果很難,唯有把讀重視和指導到位,才能在課後的習作中運用自如。李老師做的很好,很好的詮釋了讀寫結合的具體做法。值得我好好學習和借鑑。

另外李老師對學生長期不斷的激勵性評價也是我學習的好素材。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閱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着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按照學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擔了對張老師執教的《最後的姿勢》的評課任務。

首先,我在聽課之前解讀了教材。《最後的姿勢》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xxxx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他對學生的無私大愛。

在聽了張老師的課後,我思考很多:

一、《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篇幅長;課文場面很震撼,地震時情形危急;譚老師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輝。

張老師大膽嘗試,長文短教,緊緊圍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組織教學,對教材內容、重難點的把握準確。

二、整節課的設計,教路清晰流暢,學法指導(勾畫、批註、讀中想象)潤物無聲

1.情境創設到位,奠定了課堂的感情基調。

課前的真心話大冒險讓學生說出真實的反應及選擇。面對危險時,我們必然會做出選擇,這時的選擇也許不理性,也許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體現。看似不經意的遊戲爲學生理解譚老師最後的姿勢做了情感鋪墊。而後播放地震視頻,將學生帶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圍中去,已深深觸動了學生的神經。這比老師任何語言都具有表現力。

2.品詞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中,張老師悉心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進行圈點批註。抓環境描寫,抓側面烘托,引導學生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光輝形象和偉大人格,深刻領悟“最後的姿勢”對“愛與責任”的生動詮釋。

3.讀寫結合,大量閱讀,落實“語文主題學習”。

緊緊承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譚老師的光輝形象。接着又進行拓展閱讀《懶爸爸》《頂碗少年》,領會側面描寫的寫法。最後落實讀寫結合——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位熟悉的人。

三、對“語文主題學習”的幾點思考

1.語文主題學習落實“一課一得”,要把握兩條主線:一是思想內容(寫了什麼),一是表達方法(怎麼寫的)。但我們更側重於思想內容,輕視了表達方法。

2.拓展內容的選擇處理。拓展內容的選擇,難易程度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拓展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一課一得”的訓練點;拓展內容的選擇,應與課文內容從思想內容上有內在的關聯,這樣便於融會貫通。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級語文課,課中教師教學目標確定很準確,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整節課的精彩在於陳老師善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適時適度地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課中善於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感受作者蝗寫作目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深有感觸。陳老師那自然的教態、銜接自如的課堂授課語言,真是對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全面詮釋。現在我就陳老師對教學設計的有效實施談些個人看法:

一、熟練把握教材,對教材的有效解讀。

從陳老師的整個課堂設計可以看出陳老師對教材的把握相當到位,整個課堂環節絲絲入扣,使課文的重難點問題不落痕跡地得以處理。尤其對課文詞語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見微知著”等,鄭老師做到了把詞語放到課文中理解,在學生理解後又放到課文中解讀的方法,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詞語內涵,成爲整個教學環節中精彩的一筆。

二、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有效實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議論文,陳老師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引導上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了課文中所列舉的三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上的相同點的問題,使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三、教師點撥適宜有效。

爲了讓學生能很好理解課文,陳老師靈活地設計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自然地詮釋出“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真理,真正有效地在教學發揮到“學生學習中的`首席”的作用。

四、課外拓展練習實用有效。

這篇課文對三個事例的寫作方法是這一課的最大特色,都是按“發現問題——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展開,同時這也是科學家們之所以有所發明創造的根源所在,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後,並沒有只停留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還進行了寫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仿照課文寫法去論述“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觀點,既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語文的素質教學落到實處,達到語文爲實踐服務的目的。

聽完陳老師的一堂課,我的最深感觸就是:現在所提倡的高效課堂、有效課堂模式不正是如此嗎?既讓學生掌握了文本知識,又在學習方法上得到了鍛鍊,還讓學生嘗試了課文的寫作方法,這種高效、有效並讓學生感受輕鬆的課堂,也是我今後教學中所要努力學習的方向。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天上偷來的火種》一文主要講了普羅米修斯爲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勇敢地盜取天火,從而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智慧,並與宙斯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動人傳說,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爲民造福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習慣。上海的林老師在《天上偷來的火種》一課教學中,她最大程度地體現這一理念,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爲一種可能。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點帶面,把握整體

學生有自己的新奇愛好:童真、童趣、痛心,再結合本課的特點——神話故事,

因而,教師應儘可能地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爲有價值的閱讀內容。林老師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圈出幾個神的名字,並輕輕地讀出神的名字後,再讓學生說說對這幾個神的瞭解。最後讓學生把這幾個神的名字串聯起來說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因此便把閱讀引入課文的重點,使課堂上呈現出一派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活躍氣氛。再如林老師讓學生找出有火和沒有火的兩段話來感受普羅米修斯身上具有怎樣的精神,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呈現閱讀體驗。因爲朗讀不只是見字讀字,而是讀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將文字轉換成深情並茂的語言過程,如果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那麼學生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

二、挖掘教材,深入體會

語文教學要立足於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內涵,用語文特有的魅力去觸動學生那浪漫的情懷,使語文學習洋溢着濃濃的語文味,讓一顆純真善良的新心,沿着情感之路,找到精神棲息的家園。林老師在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善良、勇敢……的品質後,又問:“除了這些還需要什麼?”林老師引導學生知道平時我們看到‘偷’字,總認爲是壞事,而在普羅米修斯身上我們卻能看到他的“智慧”。在這基礎上,林老師創設了一個閱讀情境,與學生進行對話。我們說語文學習要爲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把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爲鮮活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在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中學習聽說讀寫,使語文學習因貼近兒童而活力四射,一顆顆童心輕舞飛揚。

三、課外延伸,聯繫生活

課外延伸閱讀,儘管屬於個體行爲,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結合課堂教學。重視實踐運用既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也是探究性閱讀的一個重要特徵。換一個角度看,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對語文知識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經歷、認識經驗的綜合應用。所以課外延伸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非常重要,可謂語文就在生活中。就拿教學結尾的課外延伸這個環節來說,這是一則神話故事,在我們人類中,也有被稱爲“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林老師列舉了哥白尼、珈俐略、恩格斯、何敬平、江姐等以及他們的名言,並以“你們知道爲什麼這些人被稱爲是‘普羅米修斯’式的人?”從而讓學生再次體會這些人的不平凡,他們都是爲人類普及真理,爲了傳遞希望,爲了播撒文明的火種甘願忍受各種煎熬。學生通過對普羅米修斯形象的體悟,也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備的品質。再來體會“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我認爲,在課堂課的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起來才生動,纔有活力,纔有效果。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發揮他們的心理活動優勢,才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林老師在這方面恰恰是做得非常到位,以前在教學中,自己也很迷茫,通過林老師的這堂課聽下來,感覺就像黑暗中找到了一絲光明,真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高xx老師的課堂,從來沒有教師的聲嘶力竭,也沒有學生的嚷嚷叫叫,有的只是靜心的讀書和思考。這種氛圍的營造靠的就是教師的功底。從《燈光》這一來看:

1、開課之初,利用閱讀提示指路,讓學生的自學有的放矢。乾脆利落地進入文本閱讀,不浪費一點兒時間。

2、學習詞語時與概括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進行概括的方法,使得學習詞語這個環節不再單調而更富有深刻的意義。

3、教師對略讀課文的作用理解到位,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自讀課文和進行小組交流,而不急於條分縷析。學生沒有了時間的約束和教師的催促,自然學起來就輕鬆了。

4、每一次“多好啊”的學習,過渡自然而不落痕跡,沒有完成任務的生硬,讓學生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5、教師的整體意識很強,在結課的時候再看開頭和結尾,看似只是爲了講解寫法,其實也在學生心中紮下了一個語文學習要整體把握的種子。板書的設計用心巧妙,提綱挈領,起到了複習和鞏固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借語文組活動,我有幸看了一節王老師上的《兩小兒辯日》的錄像,感觸頗深。我想從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王老師的教態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節課可謂是設計精巧,絲絲入扣。課堂初始有預設地指名聽寫關鍵詞:盤盂、探湯、車蓋、溫溫涼涼。這四個詞是兩小兒各自論點的核心,王老師一開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寫”這種平實卻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直接從課文中精練出這幾個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直奔重點,也爲後面課堂節奏的緊湊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中,王老師在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小兒辯論的合理性時,大量運用了朗讀。其中王老師的傾情參與讓我大爲敬佩。爲了讓學生領會兩小兒“辯”日,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王老師先請了兩組學生上前有感情朗讀,後又親自參與到孩子們的朗讀之中,用語速、聲調、神態、動作這一系列的直觀表現,讓學生深刻而真實地認識了什麼叫做“辯論”。此舉引來當時聽課者的熱烈鼓掌,而我也在欽佩之餘深深感悟到,當我們拿着語文書,一句一詞一字地分析應該用這樣那樣的語氣,用一個又一個模糊、虛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詞時,爲什麼不能像王老師那樣主動參與其中,也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範讀一次呢?

在課的尾聲,王老師在學生的感悟之上,提煉出一個“智”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這時學生的認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縱觀全課,王老師沒有用到一樣現在“公開課”“展示課”上每每必現的“多媒體”“現代技術”。但這堂課卻處處顯示出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這種自然之後,我體會到了一種厚重的,踏實的,真正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我想,這對於那些整日面對着學生,已有些無奈的部分教師來說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最後來說說王老師的教態。王老師整堂課,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着前傾上身,側耳傾聽的姿態。也許這種姿態看上去平常隨意,但從這種姿態中,我看到了王老師的專注、認真,還有就是對學生的尊重。

想想我們這些站在講臺上的普通老師,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王老師那種姿態面對學生的。因爲我認爲這種姿態不只是外在的樣子,更重要的應該是深藏在內心的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給我帶來了不少啓示,也讓我認識到,與大師比起來,我還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我盼望着新的一次語文組活動,盼望着能多向這些大師級的老師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