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其他2.15W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本學期,我有幸聽了傅老師執教的《一夜的工作》,她富有激情的語言,巧妙的教學設計,學生精彩的發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本人就這堂課談一談自己的拙見。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一、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各環節間銜接自然

開始傅老師出示總理圖片和節選的柯巖的詩《周總理,你在哪裏》,配以音樂深情介紹和朗讀,使學生靠近周總理,走進文本,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接着通過問題引領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緊抓重點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儉樸,以此來展開教學。然後緊抓重點詞“儉樸”“勞苦”來體會周總理工作的認真,品德高尚。

二、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老師的有效引導

傅老師在課堂上,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這篇課文。傅老師緊緊抓住重點句的研讀、評析、感悟,讓學生走進文本人物的心靈世界,觸摸偉人的高尚言行,和諧地將語文實踐和人文精神的薰陶融爲一體,把老課文上出了新滋味。傅老師指導學生研讀總理認真審閱文件的語句:“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和“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似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盞檯燈如此而以。”兩句。老師先讓學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詞體會後,爲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老師引導學生潛心讀文,看看文中怎樣介紹總理辦公室極其簡單,找到有關語句讀一讀,並讓學生思考:“極其簡單”是什麼意思?“如此而已”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該句,體會“如此而已”所表達的意思和感情。這座高大的宮殿似的房子原來是誰住的?裏面應該有什麼?現在成爲新中國總理的辦公室後,卻是怎樣的.?一國的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擺什麼?但我們總理的辦公室卻是怎樣的?這樣層層緊逼,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傅老師能從品讀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審閱……”中,使學生理解周總理這個人,又從“審閱和瀏覽”這兩個關鍵詞中使學生理解周總理這個人,感悟到了文章的中心:周總理是一個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品德高尚的的人。最後傅老師又通過引領學生反覆讀這個句子,給學生留下了語言的同時更深的瞭解了周總理這個人。

三、以讀代講,突破難點。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難點。傅老師用過渡語:作者何其芳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後,在回來的路上,一邊走,一邊想,會是什麼心情呢?學生回答:激動、自豪、愛戴等詞,並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情反覆朗讀。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對總理有了較深的瞭解,對最後兩個自然段的感情處理就水到渠成。

四、善於利用資料,拓展延伸

在課堂學習中,傅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研讀時,相機進行了一些補充拓展:出示(PPT)周總理身患重病期間的工作日程表,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描繪的只是總理一夜的工作,但每一天,每一個夜晚總理都是這樣不辭勞苦的工作的,使學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得以昇華,並在“此時此刻,你想對總理說些什麼”的說話練習中得到體現,在課文最後一段的朗讀中得以迸發,突破了難點,使這種情感達到高潮。

以上只是我個人膚淺的看法,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向更多的老師學習。謝謝!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感謝兩位老師爲我們展示了精彩的課堂。爲什麼感謝?武老師臨時受命,他是在趙老師生病的情況下臨時接受任務的;趙老師是在身體還未康復的情況下又來講課的。因爲他們,我們的教研充滿了生命力。

我是身臨其境者,我參與了三節課的始終,縱向對比三節課,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我自己的`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教材內容本身很壓抑,但那天的課堂,確實也有壓抑的氣氛;武老師的課堂比較輕鬆,一如以往的風格——隨意;趙老師一直公認爲激情四射,今天有體現。

在內容的處理上,雖說是同課同構,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先行課的基礎上,都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武老師的作者簡介重在閱讀的推薦。趙老師的導入抓住了教材的縱向聯繫,從《窮人》入手,知道都是俄國作家,都是反映黑暗的社會現實。在語用上,我們和武老師的處理方式基本相同,趙老師有自己的理解,在處理反襯這種表達手法的時候,她不是就段講段,而是讓學生回到課文,找出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就覺得很好,學了,理解了,去找,就是運用,學生很快找到了幾處反襯的段落。

在課堂氛圍上,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我是咬牙切齒帶學生走進文本,武老師太輕鬆,趙老師自己走進去,但部分學生還是遊離於文本之外。

反思這幾節課,我認爲自己應從以下幾點改正。

一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說不要時時抓的太緊。武老師幾個問題的處理明顯比我好。比如,他夢想的生活什麼樣?凡卡指望過什麼,都讓學生充分地說,都留足了時間,就顯得氣氛輕鬆。而我,總是不放心,總是有不展示自己的環節不過癮的感覺。抓得太死,學生就放不開。

二是深入挖掘教材。有句話說,老師的解讀有多深,學生就能走多遠。確實如此,老師如果不認真挖掘,學生的理解總是浮於表面。如果老師首先想到了,學生即使不能理解,也曾經經歷過。趙老師在對社會的黑暗和表達手法的運用上,也動了腦筋,顯得課堂有了深度和高度。

學無止境。我們在看一節課的時候,不能停留於看熱鬧,每節課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都需要靜靜地反思和總結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各位領導、教學專家及全體語文老師: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聯合國小對於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在百忙之中蒞臨我校的各位老師表示誠摯的謝意!今天我們齊聚聯合國小,參加高新第二教研協作區語文教學“同課異構”活動,聆聽了三位老師執教的六年級上冊語文《老人與海鷗》的第一課時教學,感觸頗多,獲益良多。三位語文教師風格各異,教學過程繽紛溢彩,就本次聽課活動提出自己的一些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分享:

鄧雪豔老師的課如同迷人的玫瑰,本節課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在語境中去感受親人般的深情。在教學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的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鄧老師在教學這一部分時,以學生感悟朗讀爲主,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體會,隨機交流,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體現了以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如:在交流“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引導學生抓“褪色”感悟老人雖貧苦還那麼愛海鷗,給它們買食物;在交流“在海鷗的鳴叫聲裏……”抓“親暱”理解老人與海鷗那勝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處理得最有機智的是“談海鷗”這一板塊裏,問:“立刻生動起來”折射出老人怎樣的內心世界?學生遲疑了片刻,師問:平常遇到什麼事會眼睛生動起來。一學生回答:對有興趣的事和喜歡的事眼睛會生動起來,師立即引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再去讀讀這一段,感受老人的內心。哦,原來“生動”還蘊涵着“思念、捨不得……”

丁禮曼老師的課則如迷人的鬱金香,過渡語自然真情,引領學生深入情境讓人感動,整堂課,丁老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感染着孩子,也同時感染着我。如:在指導學生理解“親暱”後,師:是啊,這哪裏是在呼喚海鷗,簡直是在呼喚兒女啊;在學生說到“海鷗把老人團團圍住就像一羣孩子圍住父親”時,師:這情景哪是人與動物啊,是人與人在交流,是父母與兒女的情感交流;在教學“老人在企盼什麼”這一環節時,生:企盼能到滇池走一趟,師:是啊,走一回,生:企盼與海鷗永不分離,師:是啊,永不分離,生:企盼海鷗能早點回來,師:是啊,能早點回來,在師生這樣層層的情感引領下,學生怎能不被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情深深地打動,而走入文本呢?最大的亮點在於文本處理,新穎獨特。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與心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該案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課堂上的“拓展延伸”部分,把課文中的精彩語段改變成是詩歌的形式再讀。

丁老師這樣設計不僅避免與剛纔的教學環節方法類同,(無非讓學生自主學習,找出有關重點句段,並品讀,感悟情感),更爲精彩的是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意圖。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的基礎,提升爲“海鷗送別老人”時的依依不捨、深深眷戀之情。然後,丁老師預設情境,充分引導學生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進行感悟、體驗和交流,讓他們儘可能把老人對海鷗無私的關愛,和海鷗對老人以彙報恩情的親人般的愛的情感更加豐滿,同時又把老人與海鷗這種真摯感情,人與動物的真摯的感情得以深化、延伸!

邢朝霞老師的課堂如同芳香的百合,讓人回味無窮。以生爲本,朗讀感悟。整堂課真正體現了和諧的主題,師生間的默契合作,邢老師富有親和力的語言也感染着孩子,也同時感動着我。整堂課都是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如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描寫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以及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的句子朗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摯感情。朗讀形式多樣,聽讀、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選擇讀、分角色讀交織在一起,整堂課書聲琅琅。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感情,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薰陶。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在高**老師教學的《和田的維吾爾》一課中,教師大方的態度,細緻的講解,精美的課件,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和田的維吾爾離學生生活遙遠,開頭出示地圖,使學生對維吾爾和和田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師準確地把握了學情,爲課堂教學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二、講解清楚細緻,引導得法。教學中,高老師通過抓中心句,重點詞去理解,去品讀,效果較好。如,在學生交流了自學情況後,就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能夠反映和田維吾爾人性格或精神的'語句。抓中心帶動學習的積極性。瞭解了維吾爾人的特點是:豪氣與樂觀的維吾爾族,酷愛土地的維吾爾族,愛美的維吾爾族,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

三、課件製作精美,圖片的出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隨着圖片的演示,學生身臨其境,彷彿走進了和田的維吾爾,感受到了它的美。學生如同進行了一次免費的旅遊。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張老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淺,下面就這一節課談談我的體會:

一:課堂導入新穎。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一開始,張老師讓學生齊讀孫雲曉先生的小詩《來到丹麥》。爲後邊的課文學習起到了拉近學生跟安徒生距離的作用,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了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認識。

二、目標設計恰當。

設計目標如下:1、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想到了什麼。2、有感情朗讀課文。3、轉換角色,體會情感,領會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讀爲本,感悟語言,激發情感。

教師有對識字寫字的落實,在識字過程中還運用象形字幫助學生理解和書寫,符合新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教學要求。教師用問問題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第一個問題: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課文。然後又用問題走進課文: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可憐?這樣一步步把學生引導重點,非常自然,學生理解的.也非常好。

然後又抓住關鍵字詞,讓學生體會情感,例如:冷、雪、黑、一根、一個等等。學生通過關鍵詞進入角色,情感非常到位,教師再逐步的引導學生朗讀,在讀中加深情感,層層深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張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爲本”。

四、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到位

張老師在情感教育上採取抓住關鍵詞,假設的方式,圍繞“幸福”真假展開,讓學生找出幸福出現了幾次,每一次的第一句話。然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小女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走進她,感受她,由於現實的寒冷、飢餓、孤獨、沒有愛,使她幻想到火爐、烤鴨、聖誕樹、奶奶。可是什麼都沒有,當她又回到現實中時就更冷、更餓、更孤獨,最後死去(後面附板書進一步說明)。讓學生帶着情感,配上音樂再讀課文。點明: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愛!同學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愛,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梳理概括,結尾新穎獨特,有創意。

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幫助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梳理,非常清晰。最後以讀詩的形式結尾,跟開頭相呼應。昇華了課文的情感教育。

六、評教學板書

這課板書設計合理,言簡意明,就四個字:可憐、幸福,使學生一看就明白課文大意。

七、評教學不足

在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滲入教學中,但我認爲情感朗讀學生還是把握的不夠,這僅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習方式的變革意味着學生學習策略上的變化和教師教學策略上上的變化。學習策略所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其中收集、整理信息是其中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今天聽了沈老師執教《和田的維吾爾》,對沈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這一環節頗爲欣賞,一評爲快。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或背景、或作者、或有關事物,在一段時間內曾高頻率地出現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的課堂上。風靡一時後,風光不再。因爲老師們覺得收集資料、交流資料形式化,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作用不大。引導學生蒐集資料、交流資料,從理論上來說,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那麼爲什麼逐漸淡出語文教學呢?老師們的意見大致有以下三點。

(1)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學生蒐集的資料往往沒什麼用,所謂交流,就是念念,唸完了事,與教學沒什麼關係,形式化;

(2)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資料,往往是極少數人滔滔不絕,典型的“高耗時、低效能”,不如老師直接出示;

(3)學生蒐集資料的途徑很少,有的學生沒有蒐集的條件。

沈老師在指導學生交流蒐集的資料時,有兩個環節很有參考價值。

其一:學生彙報: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

學生彙報完,沈老師問學生:從資料中,你能發現什麼維吾爾族的什麼特點?有學生說:能歌善舞。沈老師做了肯定評價。在後面課文的學習中,正好有寫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的段落,沈老師又聯繫交流時的`資料予以強調。

研究這個環節,我們可以發現:沈老師引導學生交流資料不是走過場,而是認真地分析學生交流的資料,引導學生概括資料,同時從資料中提取與教學有聯繫的信息,使交流資料成爲訓練學生概括能力的材料,成爲學生豐富視野的工具,成爲促進文本學習的動力。

其二:有個學生在彙報時,手上並沒有拿文稿,侃侃而談,完全口語化,但內容豐富、術語準確。很顯然,這位學生已經在課前已經把蒐集的資料消化過。

從這個側面,我們可以推想沈老師平時可能對學生蒐集、交流資料的方式提出過一些要求,要求學生整理資料或思考資料。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像這個學生一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整理資料或思考資料,甚至研究資料,那麼,蒐集資料就是一個學生自我學習的過程,交流資料就是一個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蒐集資料和交流資料無疑就變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了。

蒐集資料、交流資料是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與傳統的作業相比較,更能顯現它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自主性,推動着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們一定要做好指導資料蒐集方法的指導,組織好資料交流的過程,落實蒐集和交流的結果,使其成爲學生拓寬視野,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方式。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這次聽課對我來說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也深感到自己的教學不足之處,有許多問題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深感不虛此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像這些優秀教師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聽完學校舉行的評優課後,我被幾位教師的語言深深的吸引住了,教師語言竟有如此的魅力,有的老師擅長設計教學環節,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老師課堂語言豐富、幽默、娓娓動聽,極具感染力。有的課堂緊湊,主題突出,激情飽滿,不僅令學生陶醉癡迷,興趣高漲,而且也令聽課老師連聲讚歎。

二、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

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

三、本次聽課讚歎、感慨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今後我們要像優秀老師一樣成爲學生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如何才能讓課堂有如此的魅力,讓學生輕鬆度過還意猶未盡?如何讓學生樂此不疲、有說的慾望?通過此次聽課與評課,我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1、充分調動學生資源,讓學生互學。

2、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說,教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得有條理。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衆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希望以後我也能站在這樣的課堂上。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閱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着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爲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範彬新老師此課的設計無疑解決了這一難題,並凸顯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學生體驗。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變。在範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模擬兩小兒,先是同桌互辯,接着指名辯論,最後是師生齊辯。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練中,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辯論練習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涵,此舉可謂“一箭雙鵰”。

二、內涵把握獨特

“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個哈姆雷特”,這說的是解讀的'多元性。範老師在解讀《兩小兒辯日》時可謂“發人所之未發,見人所之未見”。以犀利獨到的眼光捕捉到“智慧”的內涵:充滿智慧的孔夫子和兩小兒,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並通過有效的手段,讓孩子們從文中尋找帶“自”的句子,再逐句解讀;接着引領孩子們從兩小兒的辯論中展開想像,啓迪思維,領悟辯論的深層含義:敢於思考、大膽質疑、認真觀察……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組合、篩選、思維碰撞後,孩子們讀懂了孔子,也讀懂了兩小兒,更讀懂了文本的深刻內涵。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

高揚人文旗幟,淡化工具色彩,是當今語文課堂的一個缺點。範老師的這一節課讓語文課迴歸“自我”。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

如何落實新課標精神,體現以生爲本、因學而教的理念,周xx老師執教的《唯一的聽衆》這一課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啓示。

一、充分地讀

在初步感悟語言,體味情感的基礎上,周老師讓同學找出老人說的四句話,對這四句話重點品讀、賞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以讀悟情、以讀體意,這是教者靈活處理教材,嫺熟地駕馭課堂的'一大特色。朗讀不但要有時間保證,更要有明確的要求與指導。不論提出何種要求,採用何種指導方法,有一點總是應該強調的,那就是要讓學生讀得投入,讀出味道。周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無疑是讓人印象深刻的。

二、靜靜地思

“我發現作者對自己非常失望,對自己評價很低。”“雖然這裏沒有家人的評論,但是我……我發現作者在遇到老教授之前是那樣的懊惱。”“我從‘我暗暗有幾分興奮’知道老教授的鼓勵很有作用,作者鼓起了勇氣。”“‘我心裏洋溢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我感受到小夥子開始有了自信,因爲老教授不但表揚了他,還願意做他的聽衆。”……老師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聯繫前後來學習文本,揣摩情理;抓住反映“我”心路歷程的句子研讀,以訓練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準確性與深刻性。

三、大膽地寫

課堂中最後的寫話練習第三次老人心理活動補白。這不失爲本課的一處精妙設計:既讓學生自主對課堂進行小結,更讓學生在深刻感悟內容、體驗情感後水到渠成地外化表達、昇華,同時也體現了讀寫的有機結合。

本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應重視學生之間的評價。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表達給予欣賞、鼓勵,這很好,但讓學生之間評價就少了,應將評價權適度地讓學生行使。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爲主線,以提問應答爲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姜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抓關鍵詞,細細地品。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

如,學習第一自然段。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姜老師慢慢地帶着學生在課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細讀——學着藉助關鍵詞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爲了突出“冷、雪、黑”,讓學生讀,質疑,“這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冷”下着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進一步地表明冷,讓學生充分體會冷,並引導學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寒”字,學生讀,姜老師引導學生用兩種形式進行朗讀。學生再反覆地讀。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融入文本,走進文本,感知語言的魅力,豐富情感體驗。

又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師抓住了重點句子“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通過變換句式,讓學生了解小女孩當時的困窘,更讓學生體會到沒有人同情她,可憐她。讓學生探究兩個“誰”一樣嗎?,使學生通過聯想、思考安徒生爲什麼要這樣寫?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換來的是一無所有,是冷漠。又反覆地練習;“這一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之後總結出:抓重點句子和詞語反覆地推敲,讀出體會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個詞,字或句子來慢讀,細品。

二、研讀文本,習得方法。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又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語文學習需要教給學生方法。究竟怎樣纔算是教給學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提出方法,讓學生按照所謂的方法去做,學生因爲沒有切身的體會,往往會機械運用,在需要自己想辦法的時候會無計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方法,並且能夠在實踐中積累爲自己的學習經驗。

姜老師始終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給方法。平常我們在寫批註這個環節往往容易流於形式,爲了批註而批註,而之後的'教學中很少有爲批註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姜老師今天寫批註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於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老師舉的“例子”進行批註。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對批註有了更深切的認識。這裏看似簡單,其實蘊含着執教者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深意。姜老師幾次出示了自己對課文的批註。但是每一次的批註目的都是不同的。開頭的批註,是讓學生對批註有一個認識,知道什麼是批註,怎樣進行批註是比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師的批註,教師提示:剛纔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覆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繫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師是用提示的方式:閱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閱讀的信息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批註嗎?批註就這麼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着從三、四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信息、感受批註在旁邊。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寫自己的批註。第四次姜老師抓住“可憐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來說話了,這就相當於批註。教師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強調,讓學生對批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信這些學生在閱讀其他文章的時候,不一定都會把自己想到的隨時寫上,但是在某一處會停下來細細思考,慢慢品味,或者從內心發出感嘆。如果教師長久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真的就會形成批註的習慣,養成批註的能力。就像脂硯齋批註《紅樓夢》,金聖嘆批註《水滸傳》,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那樣去閱讀,那種閱讀纔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小女孩不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學生情感的天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深刻的,語文學習是紮實的、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姜老師教給學生用細讀的方式體會文章,用課文去教語文,也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幸福天堂。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有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今天上午江濤老師執教的《寓言二則》就如充滿詩意和美的清泉,緩緩流進學生的心田,浸潤着學生的心靈。這節課立足語文,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一個書聲朗朗的“場”,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

本課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這堂課上,江老師堅持以自讀爲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江老師親切的語言,自然平實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難發現,江老師還運用了預習單、學習單的形式,其實這節課是在我區大力推進“三環五步”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節高效課堂。縱觀整堂課,我來談談幾點看法:

一、關注朗讀教學,注重朗讀感悟。

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課中,江老師努力讓學生做到了“四讀”:

整體讀,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達成正確流利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和興趣。

感悟讀,深入理解重點句。古語云:“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其中對楚人的'語言描寫,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更是指導朗讀的重點,讓學生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後,指導學生將對人物和情節的理解與讀緊密結合,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個性化讀,融入情境,活躍氣氛。例如: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具個性化的朗讀也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最後,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江老師的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爲。還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關注預習,爲高效語文課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應當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是否能夠讓學生經歷一段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的預習過程,將從根本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可以說,沒有預習就沒有學習。

江老師精心設計了一份詳細的預習單,引導學生從讀文、識字、蒐集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等方面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預習。這份預習單不僅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更是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預習的能力。

三、關注學法的指導,爲學生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不只是把學生教懂,而是要把學生教會,教會學生怎樣自己去獲取知識,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不僅要加強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江老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學法的指導。

江老師的《寓言二則》中學法指導體現在以下四點:

(1)教給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即讀通、讀懂、明理、背誦。

(2)教給預習的方法,教師在課前給學生一份制定好的預習單,讓學生按預習單預習,在學完《自相矛盾》這則寓言後,教師又巧妙地安排學生模仿課前發的預習單對《鷸蚌相爭》這則寓言設計預習單,進行自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種預習的方法。

(3)教給學生批註方法。

(4)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師在教學中說道:“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更在讀。”還有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譯文解決文言字詞意思等。

四、關注自主合作學習,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啓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

江教師給足學生時間,按學習單先自主學習,然後小組合作弄明白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從課堂上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五、關注語言訓練,彰顯語文本色。

江老師準確解讀教材,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摳詞摳句,潛心會文,認真思考,把語言文字活化學爲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

《寓言二則》一課語文訓練有很多,比如:1、緊抓“譽”字,引導學生想象楚人譽其矛和盾時的神態、語言,反覆指導學生讀好文中楚人說的兩句話。我想,文言中“譽”這個字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2、再如,教學“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師巧妙地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這句話會是誰說的,怎麼說的,從而很好地理解和讀好了這句話。3、“於物無不陷也”,引導學生感受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說一個雙重否定句就更好了。4、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等,這都是語言訓練。

此外,江老師的課上還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在拓展環節,江老師用精美的翻頁向學生介紹了《韓非子》這本書,由一篇課文引出一本書,把學生從課本引向廣闊的課外閱讀的天空。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成爲兒童閱讀的點燈人。

教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沒有一節完美無缺的課。對江老師的課我想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江老師在請學生表演楚人弗能應也的樣子後,問:“他這樣子讓我們想起一個成語——”老師想引出“張口結舌”,但大多數學生說“啞口無言”,這應該也可以。可是老師沒有及時地給予肯定。

教學是慢的藝術,給學生一粒粒種子,然後把他們交給歲月,我們終將看到萬涓成水,萬木成林,只要我們每天用心撒播種子,我們一定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這學期我聽了邵老師執教的《詹天佑》,《詹天佑》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爲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裏行間流露着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爲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爲邵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

一、結合背景介紹,縮短人本對話。

本課內容離學生現在的生活現實較遠,因此學生對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邵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能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當時詹天佑接受修築任務的壓力之大、困難之大。

二、緊抓句的教學,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時候,邵老師緊抓這一段中的句子展開教學,如:引導學生明確過渡句的作用、畫排比句、找詹天佑親自堅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並一一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從句中感悟詹天佑的偉大品格,從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過,這裏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如學生圍繞詹天佑親自堅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談體會時,有一生說從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愛國品質,這時邵老師給予了否定,我個人的看法是,學生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爲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爲動力應該是來源於他那強烈的愛國心,也正應該是這強烈的愛國情感才支撐着他克服修築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如果在這一段的教學中,老師能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動,說說原因,可能學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構築詹天佑的真實形象,情感體驗也能得到更主動地調動,這時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些令自己感動並受自己所喜歡的句子,學生肯定能借助聲情並茂的朗讀達到與文本內容的'更好溝通,從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注重實踐訓練,體會創新品格。

在教學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邵老師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不過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這樣會比老師讓學生拿着自己畫在紙上的示意圖進行評議看得更清楚些。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這也是在鐵路修築史上的首創,我覺得邵老師在教學時對這一點強調不夠。教學時,邵老師讓學生示範演示了“人字形”線路的行駛辦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難點。這時候如果能對學生的演示進行更細緻地指導,那會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比如讓學生先站板畫出“人”字形示意圖,再用一支帶有兩個不同顏色的鋼筆頭的鋼筆上臺演示,效果可能會更好。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很明瞭地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感悟到詹天佑偉大創新品格。

四、恰當使用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爲重要。邵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兩種隧道的開鑿辦法和“人”字形線路的設計的動畫課件展示,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課件展示不僅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有助於學生透徹理解課文的難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合課堂拓展,昇華情感體驗。

當邵老師教學到外國人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人”字形線路都讚歎不已時,讓學生也來說說:你會怎麼稱讚詹天佑?不僅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聯繫,使學生能得以學以致用。

總之,邵老師所上的這節課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數不勝數,還是留待今後的工作中慢慢學吧!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一、何老師在教學《桃花心木》這篇課文時教師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的以人爲本的新理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多層次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咀嚼語言文字中蘊涵着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老師是通過小組自學完成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文本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教師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老師恰當地設置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繫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適時的評價起到了激勵和點撥的作用。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每個學生的回答後適當加入點評,從寫法上,閱讀方式上,字詞理解上都給予明確而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思維積極,課堂裏涌動着一種積極創造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