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同步練習

歷史2.21W

  一、選擇題

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同步練習

黃宗羲曾對朱熹有這樣的論述:“假其名以欺世。……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雲霧,世道以是潦倒泥腐。”據此判斷,黃宗羲主張

A. 君臣平等

B. 經世致用

C. “循天下之公”

D. 限制君權

在都穆(明)《聽雨紀談》、黃宗羲(清)《高元發三稿類存序》和近代學者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中,先後出現了對“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批評。這反映了

A. 社會轉型時期更需務實的學風

B. 經世致用是歷代主流文化理念

C. 儒家思想的進取性不強

D. 空談誘導了封建社會的衰落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理即是氣之理,理不先而氣不後。”“禮雖純爲天理之節文,而必寓於人慾以見……故終不離人而別有天,終不離欲而別有理也。”王夫之對“理”的闡述

①承襲了朱熹的天理觀

②體現了樸素唯物精神

③宣揚了經世致用觀念

④具有個性解放的色彩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說:“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爲灌木,不能形成叢林。”黃仁宇認爲李贄悲劇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經濟的發展

B. 吏治的腐敗黑暗

C. 腐朽的專制制度

D. 自由思想被禁錮

孔子主張“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顧炎武提出:政教風俗苟非盡善,即許庶人之議矣”。顧炎武這一主張

A. 背離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 豐富發展了傳統儒家思想

C. 徹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權威

D. 促進了早期啓蒙思想產生

顧炎武說:“士而不先言恥,則爲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爲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是從事於聖人而去之彌遠也。”顧炎武上述言論的主旨是

A. 批判宋明理學空談義理

B. 強調學術與道德的結合

C. 倡導經世致用的學術取向

D. 提倡實踐和博學的重要性

黃宗羲在《自序》中說:“學問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爲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者。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於其不同之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這反映出黃宗羲

A. 倡導經世至用,反對思想一統

B. 批判君主專制,倡導天下之權

C. 批判八股取士,倡導學以致用

D. 批判學術僵化,倡導思想自由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寫道:“明清時期的早期啓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等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有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制度。”作者認爲他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的根源是

A.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 黃宗羲等仍代表地主階級

C. 中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

D. 新生產關係發展極其微弱

南宋遺民文天祥的愛國思想中,滲透着濃厚的忠君思想;而明代遺民顧炎武的愛國思想中,卻出現了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決定這種不同的因素是( )

A.社會主流思想B.社會分化的程度

C.經濟發展程度D.政治權力的變遷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晝夜,猶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紀世者以一君爲一世,一姓爲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論的思想家應是

A. 李贄

B. 顧炎武

C. 黃宗羲

D. 王夫之

黃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輕其賦斂矣,而民間之習俗未去,蠱惑不除,奢侈不革,則民仍不可使富也。”對該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發展商業,工商皆本

B.治貧須與治愚相互結合

C.整頓吏治,懲治腐敗

D.統治者應實行輕徭薄賦

“無農則無食,無工則無用,無商則不給,三者缺一,則人莫能生也”。中國古代持此觀點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黃宗羲

人們總是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依靠他拯救衆生。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及皇權的長期統治便凝聚成對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識。農民戰爭並不反對這種意識,企圖用一個“明君”去代替“暴君”。 真正對這種制度進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爲天下“荼毒”者、“大害”者的人物是

A.董仲舒 B.顧炎武 C.黃宗羲 D.朱熹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地方發展,猶如諸侯,有相當自主權;學校是議政的場合,其所議定,由地方長吏付之實行.這一思想

A. 是對君主專制集權的批判

B. 具有鮮明近代代議制度的特徵

C. 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礎

D. 提出了學校議政的方式

“到明中後期,隨着中國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顯露,作爲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理學體系已變得不能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道德……人們對理學產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機。爲了矯正理學所帶來的社會弊端……從而開啓了明清之際懷疑、揭露、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序幕,成爲明清之際人文啓蒙思潮的一個重要內容。”關於這次思潮的侷限性,下列評述不正確的是

A. 只着眼於對黑暗現實的揭露,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次

B. 提出的爲君之道與治國之道,沒有跳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C. 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D. 批判了先秦儒學的消極因素,但實質上又維護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黃宗羲提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顧炎武認爲:“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這些言論

A. 體現出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

B. 反映了兩人對明清易代的認可

C. 說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鬆弛

D. 秉承了戰國以來民貴君輕思想

王夫之認爲“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據器而道存”“無器而道毀”“無其器則無其道”。他所說的“器”指的是

A. 客觀存在的事物

B. 人們的感知器官

C. 科學試驗的'儀器

D. 萬物發展的規律

黃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輕其賦斂矣,而民間之習俗未去,蠱惑不除,奢侈不革,則民仍不可使富也。”對該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A. 發展商業,工商皆本

B. 治貧須與治愚相互結合

C. 整頓吏治,懲治腐敗

D. 輕徭薄賦,以民爲本

(原創)黃宗羲認爲:“秦變封建而爲郡縣,以郡縣得私於我也;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宋解方鎮之兵,以方鎮之不利於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爲天下之心哉!”從歷史的分析中,黃宗羲揭示出傳統政治

A.走向成熟的軌跡 B.集權體制的根源

C.因循反覆的特點 D.天下私有的本質

唯物主義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以下思想觀點與之相近的是( )

① “萬物始於水”

② “氣者,理之依也”

③ “邏各斯是貫穿萬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二、連線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乏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材料體現了孟子的什麼治國思想?他設想的社會保障標準是什麼?這種理想社會的實質是什麼?

材料二“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董仲舒《春秋繁露》

(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什麼主張?它對封建社會有何影響?

材料三他(顧炎武)讀過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之後,對其中的許多觀點深表贊同,對該書也推崇備至。……他認爲:“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衆治之而刑措矣。反對‘獨治’,主張‘衆治’。他進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題。”

——摘自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中國全史》

(3)根據材料三,歸納顧炎武對君主專制的主要態度。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這種態度產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