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歸納

歷史1.83W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歸納

一、重要知識點提要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歸納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分封制下週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存制,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12.漢武帝時設置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15.清朝雍正時設置的軍機處標誌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峯。

16.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開始落後西方

二、基本知識網絡

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70年,

2、禹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中國出現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後,他的兒子啓奪得王位,政治權利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這是生產力和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①王權具有神祕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相對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1)分封制

目的:爲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內容:①分封內容:土地和人民

②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③諸侯義務:服從命令、隨從作戰等④諸侯權力:世襲、再分封、獨立性

特點:①分封對象多元化②權利義務關係明確③層層封授,等級森嚴評價:①積極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鞏固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地區②消極作用:西周後期,王權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漸出現諸侯割據局面(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對性③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相結合作用:①保證貴族“世卿世祿”(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3)禮樂制度:西周的等級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背景)1、社會條件:統一成爲大勢所趨

(1)經濟上:鐵器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2)政治上:出現局部統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4)民心基礎:人民渴望統一

2、主觀因素:秦國實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二、中央集權制的形成

1、開創皇帝制度(權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質:專制(個人獨裁)皇權獨尊特徵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2、建立較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鞏固和加強皇權:減少失誤大夫(監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虛設)

3、地方郡縣制全面推行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控制,標誌着中央集權制確立。一是在國家制度中由地域關係取代了血緣關係,使早期的部族國家轉化爲疆域國家;二是國家管理人員由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領主,使貴族政治轉化爲官僚政治。三、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1、積極影響:

①秦朝國力日益增強,疆域擴大,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爲主體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爲歷代王朝所沿用。

2、消極影響:形成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第三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演變的史實1、漢:(1)中央: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時期,“內外朝”:加強皇權

(2)地方: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的“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強皇權(2)地方:設節度使: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2)地方:收兵權、錢財,文官政治,通判監督:加強中央集權;爲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4、元:(1)中央:設中書省:元后期,相權擴大,皇權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強集權,鞏固統一,重大變革,省制開端二、演變的特點

1、皇帝制度的發展和皇權的加強2、制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3、始終存在兩對矛盾的鬥爭三、演變的趨勢

1、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2、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四、演變的影響

1、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2、消極影響: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於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五、認識

1、中央集權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演變過程中,反映出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3、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試和選官制度六、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1、演變的史實

2、演變的趨勢

(1)選拔標準:幼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爲學識才能(2)選拔方式:地方評論推薦演變爲考試選拔

(3)選拔形式:趨向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

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明太祖朱元璋二、內閣的出現:明成祖朱棣

三、軍機處的設立:雍正---提高了行政效率;標誌着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四、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消極影響

1、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要求受到壓制和打擊。3、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和文化的進步。

三、知識深化延伸

(一)、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早期政治權力實質上是一種強權

2、以血緣關係爲紐帶實行分封制,說明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3、帶有濃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權和神權密切結合,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爲表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政權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君主專制、個人集權與宗法血緣關係,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終。2、政權與神權相結合,以神權作爲政權合理性的依據。

3、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學術思想長期影響古代政治制度。4、貴族特權和官僚政治伴隨中國古代政治的始終這一特點

5、在高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行政權力包攬一切,並且實行人治。(三)、中央集權制度1概念:專制主義兩個概念來理解,同時又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聯繫。(1)專制主義: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主要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封建皇帝從決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2)中央集權:是一種組織形式,是相對於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於中央。2產生及維持的原因:

(1)經濟方面:這一制度的出現是由封建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因爲封建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要求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以保證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階級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維護封建土地制度,鎮壓農民反抗。(3)思想方面:維護地主積極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後來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內的儒家思想成爲這種制度的理論依據。3、兩對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皇權與相權4、四個趨勢:(1)皇權加強,相權削弱;(2)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3)日益加強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是其基本發展趨勢;(4)官吏選拔和監察制度不斷完善。5、影響:

(1)積極影響: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爲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並不斷完善和加強。②有利於國家統一決策,提高行政效率。③有利於國家統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的進步。④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政治的'穩定。

(2)消極影響:①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 敗,激化社會矛盾。②爲維護君主專制而推行的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會摧殘文化,如焚書坑儒。③中央集權制度在發展中日益僵化,成爲導致近代中國落後的重要原因。

【補充】1、經濟上: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壓制了新生產關係的成長。

2、政治上:空前強化的封建專制統治極易形成暴政;長期以來人民不能充分享受政治權利,民主政治無從發展,早期的資產階級亦受到壓制和打擊;形成長期的人治傳統,派生了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極易出現政治腐 敗局面。

3、思想上:專制主義必然導致對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強,這嚴重阻礙了科學的發展,更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絕對禁止和封殺。

【注意】其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起到積極作用;在封建社會後期主要起消極甚至反動的作用。(爲鞏固封建經濟基礎,限制商品經濟發展,遏制資本主義萌芽;爲達到獨裁統治的目的,思想上愚昧人民、行動上約束人民,剝奪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阻礙科技進步。)(四)、比較

(1)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爲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影響。(2)不同點

①盛行的時間不同:分封制爲奴隸社會的行政制度,盛行於西周;郡縣制盛行於整個封建社會;行省制確立於元,實行至今。

②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不同:分封制中的諸侯相對獨立於中央政府,長官的權力可世襲;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其長官由皇帝任免;行省是中書省派出機構,對中書省負責。

③影響不同:分封制曾在一定時期內產生積極影響,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郡縣制、行省制不僅在當時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後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3、明朝內閣制度與丞相制度的區別

(1)丞相是國家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而內閣不是法定的,只是爲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2)丞相被賦予行政或決策大權,地位十分鞏固;而內閣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無決策權。(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