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彙編15篇)

觀後感3.1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瓦爾登湖》有感(彙編15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

他以神聖而深邃的目光去尋找,終於,他發現了。這是一片安靜的小湖。

瓦爾登,一個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貫的神奇與靜謐,這本書好像也不能引起多麼大使人震驚的喧囂,即使在許多年以後,它依舊沉澱在瓦爾登湖湖底,上面纏繞着千年黝綠的苔蘚,或在水面上漾起極其微弱的層層漣漪。

孤獨

“黃昏時分,屋主應該在他的院子裏停留大約擠一條奶牛的時間,如果他願意,可以再長一些,等待客人的到來,我常常履行這一好客的職責,等待的時間足夠洗一羣奶牛的奶了,但是並沒有看到有人從市鎮裏來。”

他獨自一人,將茅屋敞開,卻只可迎風佇立,對月長嘆。瓦爾登湖,縱是一個偏遠而聖潔的地方,但湖裏還是充滿着孤獨。清冷的黎明,湖上還漂浮着幾根細小的櫟樹枝幹,梭羅便駕着一葉扁舟,出沒於風波中了。我與他遙遙對望着,可我們中間卻彷彿隔了遙遠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爲何要遠離文明社會,到一個偏僻的小湖旁,獨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邊都市耀眼的燈光。恐怕他是經歷了太多的繁華與幻滅,看透了世事之無窮,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許他正需要如此簡單質樸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陽起落。他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執意要去追尋一個遙遠而不可窺探的世界,讓他的思想終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寧靜不受外界干擾。或許,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那豐盈而充實的生活,所以他以瀟灑的背影去面對現實,沉入到安靜的生活裏。

法國作家辛涅科爾說:“是的,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羅深知自己需要怎樣的生活,他排斥了牽絆他的雜亂事物,孤獨地傲立在人生的頂峯,以憐憫而充滿愛的目光注視着這個世界。因爲他孤獨,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陽光下的櫟樹、山核桃樹;看到樹懶在小樹叢中笨拙的身影,貓頭鷹的那雙淒厲而智慧的眼睛。不僅如此,更因爲梭羅對瓦爾登湖一種宛若神明的愛,才使他筆下的世界如此豐富博大。周國平說:“由於懷着愛的希望,孤獨纔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無愛的心靈是無法享受到孤獨的。

對抗

“這惡魔似的鐵馬,那震耳欲聾的極其喧囂聲已經傳遍全鄉鎮了,它已經用骯髒的工業腳步使湖水混濁了。”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我震撼了。原來他在湖畔生活,蓋木屋,讀書,捕魚,提倡節儉的理念,不僅僅是獨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動去對抗現實中無所不在的物質與狂躁。這位智者已經認識到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闖進人們的生活,帶來經濟飛速發展,也任性地破壞自然。許多年後,當瓦爾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與折磨之後,早已沒有當年莊嚴的模樣,梭羅幾乎要驚呼:“瓦爾登,是你嗎?”他甚至懷疑自己沒有天天與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沒能保護好他的湖。“對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經可以洗淨現代繁華大街上的污濁和引擎上的油膩。”他在譴責和呼籲,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屬的地方慢慢地從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簡樸生活告誡人們不可弄巧成拙。

我們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節奏之快,已使人無暇回憶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時看見初春街頭的早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卻無法多去駐足停留一會兒,這是何等的無奈和惋惜!現代社會,人們既然不會攜書一束,與琴僮棋友到某個隱蔽的湖邊,在山中建一處竹籬茅舍,那又何必跟隨着人羣匆匆而過呢?

“然而,和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起了漣漪而沒有波浪。”當我們真正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時候,與自己的思想進行深刻而微妙的談話,在現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尋覓到足夠的時間來面對自己,我們終於快樂了,因爲整個世界都在陪伴着我們,與我們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殘月漸漸潛入天際,啊,破曉的黎明時分!

黎明,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時候,“它象徵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朧的,未能滿足的慾念”,而這種慾念,彷彿清晨空氣中漂浮的微塵,等到黎明漸漸成熟,它們也凝聚在霧氣之中時,人們開始清醒,正如梭羅所說的一般,我們是被自己的創造力喚醒,是被自己新獲得的內心的力量和強烈願望喚醒的,並且還伴隨着抑揚的仙樂和瀰漫在空氣中的沁香。人們愉快地回憶起昨日或者夢中所見的事,向初升的太陽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帶來了英雄時代”。讀到這裏,我不禁愛上了梭羅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於失去了整個人生,這個是對黎明的一種宣告和挑戰,如果一個人,他已經沒有勇氣去享受一個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該擁有的戰勝的希望,那麼,每一個清晨就不應該屬於他。

古人喜愛黃昏時嘯嘯馬嘶和古寺的暮鍾,梭羅也眷戀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時光。清晨不似黃昏時的那種濃郁的悲涼,“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的冷落蕭條,它有着心生萌動的慾望和生機。它雖然清冷,卻總是輕盈,彷彿少年時剛剛接觸人生的無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時候,則更需要清晨的安慰與指引。久經沙場老兵的沉鬱哀歌,或是暮年詩賦的悲涼,怎能抵過清晨的曙光!這是人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日子。梭羅在瓦爾登湖最流連的時光裏,告訴我們對自然的敬畏與尊崇,告訴我們需要創造和新生,這正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這本靜靜的書,還是能永久地深入內心,穿越時空距離,引起無數人的精神共鳴。詩人海子說:“梭羅這人就是我的雲彩,四方鄰國的雲彩,安靜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結束語

那一處湖畔,他自耕自食,長達兩年之久。

那一處湖畔,他與野獸爲鄰,遵循着野性的法則。

那一處湖畔,他與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陽西下,繁華起落。

“但是,這就是明天,那個僅靠時間的流逝永遠不會破曉的明天。對於我們,使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們醒着的時候,黎明纔會到來。會有更多的黎明!”呼喚着我們的正是對自身時刻的反省和對人類行爲的審視。

有一天,我看見那自然風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圍的湖水低吟道:“瓦爾登湖,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有感2

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我靜靜地,我感覺到自然的力量,感覺到一股清勁的風吹拂着我的心,我瞭解到,靜心感受,原來自然真的是那麼美好。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啓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說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着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裏,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進展的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一會兒爲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悅、自由、奔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飢餓的一天不斷從中汲以營養。《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餚之一。

讀《瓦爾登湖》有感3

不願把美好的夏天犧牲在多餘的玩鬧中,時而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坐在樹林間,從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黃昏。在寧靜中凝思,認爲這樣做不是從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比通常的時間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這,讓我想起了梭羅。

梭羅,誰是梭羅?一個能從一片葉子中讀出春夏秋冬的人;一個爲大自然所吸引着,去觸摸大地那隱祕根鬚的人;一個不被束縛在紛繁現實條條框框之內的人;一個棲居在黛山晚林之內的人。他是獨特無二的,他是一棵樹——它的傘樣的形狀,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支撐和獨立。

845年,他向《小婦人》的作者阿爾柯特借了一把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搭建,造了一間小木屋,過着出世的生活。從此,瓦爾登湖便成了他的湖。就如他所說的,那是神的一滴淚。在這樣一個蟲鳥鳴叫、魚吻着水波的寂靜處,他並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是一隻馬蠅孤獨;他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是牧場上的蒲公英孤寂;他不比密爾溪,或是一隻風信雞或是北極星,或是南風更孤獨更孤寂。他既可如溪流中的浮木,亦可比擬爲高高在上的英陀蘿。按我們中國人的說法,那是不爲濃妝淡抹所遮掩的底蘊、靈性。《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梭羅走進了她的心,用他的赤子之心來交換。因此他和自然間有一種若即若離,千絲萬縷相系的關係。他和自然是水乳交融的,這種感覺是活在血脈裏的。我相信你我皆有,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只不過它像那捉不住的風、飄蕩的雲,只當它臨近了,輕輕拂動了你的心頭,你才感知它,輕呼“它來了”。

梭羅懂她,愛她。他能讓自己的靈魂因她得到平復。可他也說過,這樣的生活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那樣的生活。丟棄塵世,不顧城市,一門心思鑽進自然,那隻能說是一種效仿的形式,是虛假的。“人的價值並不在他的皮膚上,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碰皮膚”,重要的是心本身。世界無窮之大,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兩種相同的生活,不同纔是“人”稱號獨特性的體現。而人心本是向善的,對一切美好的東西,人心總能爲其所吸引。不同的人爲不同的美所吸引,順着美的吸引,順着心,跟着心走,你才能真正握住生命的鬚根,你才能找到你的摯愛與專有,打磨它,專心致志地做好只屬於你的事——哪怕一輩子也許只有一件事。所以梭羅並不同他人一樣,他希望自己不是過去所是的人,他只應了他的心,他並非一心鑽進了隱士的理想,所以他想來時,他便來了,他覺得夠了的時候,他也就走了。他不是順從別人,他也不需要他人的順從,他就是他本身。

我們也許也應該只是我們本身,不,我們定須成爲我們本身。但無論哪種的不同,它們卻也有着共同的交點。在我認爲那是,深刻和清醒,簡單和平靜。

什麼是深刻與清醒?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有時周圍很喧囂,可卻沒有一個聲音能進入我的心底,無關緊要的談話令人心生煩厭。而深邃且充滿人生哲理的一刻對視,卻令人頗爲興奮。我想那便是了。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信什麼。

而簡單就是心靈的單純。它不是要以多餘的錢和精力去購買多餘的東西,而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命的最下限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用最簡單的視眼看世界。在繁雜的外表下,也可以簡單的,就好象一個不解的數學問題,在撥開層層面紗後,始終離不開最基本的原理,而那就是生命本質。

最後是平靜。在《聲音》一章中的文字,引發了我對平靜與躁動的認識。在我眼中,他們像極了兩首曲子。一支來自森林深處,來自冥冥夜空。羣魔在那裏亂舞,圍着篝火,張牙舞爪。幽怨從地底下爬上來,像蝙蝠伏在頭上。這支曲子夾達着車鳴聲、鉚釘敲打聲,寒冷和懼怕爬上脊樑骨,幽哀懼怕。而另一支來自月光下,花從中。是自然的琴聲,嬰兒的酣睡聲,知了聲。在潛意識中吸引着他離開噪音,漫漫走向瓦爾登湖,走向心湖。

在春天開始,經歷夏天、秋天和冬天,又在春天結束時,在心中盪開層層漣漪,在視野盡頭總有一個亮得發白的光點。這是一個美好的日暮。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充滿期待,赤腳在自然裏走來走去,成了瓦爾登湖的一部分。

讀《瓦爾登湖》有感4

清晨,追隨着透過雲端的晨曦,踏上尋訪夢境中的"瓦爾登湖"的旅程。

1845年,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融,而蟄居的生活開始舒伸了。他在那裏親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獨居到1847年。隨着閱讀的深入,我的心靈沉靜下來,發現自己的心在閱讀時遠離了紛繁的都市,隨着梭羅走近了自然,生活的一切用最簡樸的方式進行。太多的感官慾望佔據了我們的生活,物質,虛榮的東西,所以人們對於生活的意義可能並不是每天都能進行一番思考的,漸漸便迷失了。也許作者的行爲在人們眼中很可笑,偏偏要放棄近代文明帶來的方便而隱居,但這時才真正地把慾望削弱到最樸實最基礎,而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

感謝梭羅,讓我明白寂寞如此美麗。曾記得一個假期,居住在一個寧靜的地方。一個午後,一杯香茶,透明的玻璃窗,暖暖的微風,一個人的下午,安靜得如此真實,心靈在沉澱。唯有心遠,地自偏。遠離了紛繁的都市,我可以靜下心來閱讀,寫作,親近自然。我享受着寂寞的幸福。

我要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在這本書裏,我尋找到了答案。書中說:"不論你的生活如何卑賤,你必須面對它,生活它。"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人們大談奢飾品,大肆炫耀,物慾像一隻八爪魚佔據着人們的大腦和靈魂,而我,想少一點物慾,多一點清爽,多一些心靈上的自由。

我們當然不需要像作者一樣,到瓦爾登湖,自己建一個小木屋,但我們可以,像作者一樣,多探索自己的內心,在浮躁的現實中豐富自己的內心。我們都是獨立的人,都可以按照內心真誠的指示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我們從梭羅遼闊豐盛的精神可以領悟,獲取的實在太多,徜徉在這種安靜的文字裏,在文字中尋找原始,寧靜而致遠的景緻。《瓦爾登湖》在文字間穿透的,正是如水般溫柔的恬淡。把恬淡帶給讀者,彌補我們的寂寞。

讀《瓦爾登湖》有感5

陽光從玻璃窗外偷偷溜進屋內,輕輕地坐在我的枕邊。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開它。新鮮的空氣一股腦地從窗外涌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於一個小山坡下,周圍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邊一個陌生的身影,一點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着雙眼,最終停留在枕邊的這本《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現在回想起整個夢境來,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爲什麼會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起清心寡慾的隱居生活?”他很平靜地望着遠方那片與湖水交匯的藍天,那個恬靜中夾帶着幾分思索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進林地,是想要從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質。我想要去領悟生命的教誨,免得到臨終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來沒有真正生活過。”他一點點地消失在叢林間,只留給我了這樣的回答。

對於這個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開始反問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過?”每天早晨醒來,我從沒有爲缺衣少食而苦惱。反之,下一秒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一頓好吃的,還是買一樣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場電影。這一切都讓我習以爲常,覺得生活本該是這樣。

從前,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奮力拼搏,唯有這樣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對這個觀點產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書中這麼說:“他們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都用來掙錢,就爲了可以在遲暮之年,去享受一番這讓人質疑的自由。”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兩個要去旅行的人,一個決定僱車到達目的地,而另一個則認爲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在幸運的情況下,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後者能夠馬上出發,當天晚上就能達到。人往往就是這樣,只有在喪失了青春活力之後,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去旅行的年紀。

其實,我們可以把生活過得很簡單,但這也並不代表我們將浮於生命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後,做一個簡單的人。”正是守護着着一份簡單,使我們可以像梭羅那樣,在黑夜裏伸手觸及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置身於鋼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軀殼之中。霧霾的時常“光顧”,成了我們進行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不久前的新聞上還曾報導了國人購買澳大利亞空氣瓶的事件,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後的一篇淨土都化爲污濁;空中的雨滴落下時不在晶瑩剔透;空氣中充斥這化工產業的遺留物使人無法呼吸。這時,我們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本來的樣貌;忘記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樸生活;忘記了我們正帶給它的沉重傷痛······

我們所享受的人生,不應該是鋼筋與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斷地解讀人與自然之間無窮的聯繫。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領悟人生的真諦,續寫這一方土地讀讀故事。

簡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讀《瓦爾登湖》有感6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一本散文集,梭羅在這本書中不僅闡述了自己的思想,而且還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大自然,讓自己的那浮躁的心,能夠靜下來,可以去享受一會大自然和深入地去思考,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人生。

我是在很大了之後,纔讀過這本書,當時一讀就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在某些方面,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孤獨的人,才能夠有所作爲,只要能夠忍受住孤獨,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更多來自於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那麼一個人纔算是真正的活明白了,不然也只能是一輩子,那麼碌碌無爲。

梭羅爲了逃離現實的生活,一個人搬進了瓦爾登湖湖畔,在那裏一共生活了兩年多一點,也正是在這兩年多一點裏,他寫下這部聞名全世界的名著,成爲了一代一代孤獨的人心中的至寶。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爲,覺得這是一本讓我念念不忘的書。

我在讀完了這本書後,在很長的時間裏,我有了一種衝動,也想要和梭羅一樣,搬到某個偏僻的地方去生活,也想要讓自己徹底地孤獨起來,可是現實的生活還是不允許,所以像我們這樣的人,也只能是註定了這一輩子,也只能夠是在這茫茫人世中,也只能是當一個俗人。

讀《瓦爾登湖》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活得明白一些,不要一輩子都活得懵懵懂懂,永遠也不明白,活着是爲了什麼?

我是由衷地佩服梭羅,佩服他能夠忍受住那一份孤獨,可以一個人可以在那麼一個地方,獨自地呆上那麼長的時間,可能現在恐怕真沒有幾個人能夠忍受住,他的那一份孤獨,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梭羅的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形成,把自己的所有對於現實的思考,都寫進了這本散文集裏。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正是他的這一份感動,才使得我認識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個人孤獨一些,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能夠讓人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生活。

我時常在想一個問題,一個人應該要如何去生活?

當然我沒有梭羅那麼深沉的思想,只能夠是蜻蜓點水式地去思考,還是可能我不夠孤獨,還需要再去讀書,唯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思想成熟起來,才能夠懂得生活的意義。

這也正是梭羅所帶給我的收穫,他讓我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面對現實的生活,如何去好好生活。我想如果我沒有讀過《瓦爾登湖》,我想自己不會有這種深入的思考,正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纔開始慢慢地也會去思考一些問題。

所以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能夠讓人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夠把人帶入到另一個世界,能夠在那個世界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讀《瓦爾登湖》有感7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

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生存製造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的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與奴役自然,稱霸自然。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輕輕地從正面翻轉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稱霸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這些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有一句公益廣告詞說:保護綠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我在想,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給“我”什麼真理?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心中的瓦爾登湖世界太擁擠,太複雜。雜這個東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充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讓我們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或許生活中本就有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的雜,本就有許多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誘惑與選擇。只是它們一旦與大學校園本該有的詳和與寧靜發生衝突,我們往往就顯得很無奈甚至無所措手足。

在踏進大學校門之前,自己似乎也從未認認真真地端坐在書桌前,端詳一本自己真真正正愛不釋手的書。手邊放一杯清茶或者什麼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隨着書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陽光,陽光透過窗戶傾斜地照進來,於是手影同書影一塊兒跳動。---我想要的快樂其實很單純,我想要的生活其實很簡單。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大學校園遠比我想象中的要繁複蕪雜。

正如我們系的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對我們說的,你們現在誘惑太多。大學校園裏的誘惑的確不少,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墮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蝕人靈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許你認爲我說得太過,但至少,在我看來是如此。我進了一個很不被看好的專業,成天抱着一疊磚頭似的書穿梭在校園裏,在其他人或驚異或好奇的目光下游來游去。其實我並未怎樣地喜歡或者是厭惡我的專業,只是單純地感到它帶給我的單純的感覺。蕪雜的心緒會慢慢寧靜,流逝的時間彷彿也會止步---當你沉浸在書香瀰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時候,當你用心去感觸穿越時空的偉大的時候,當你伏案奮筆疾書的時候,當你披着晨曦的微光書聲琅琅的時候。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需要一份難得的沉澱和寧靜。也許這個專業並不是我最適合的,但卻是最適合我的。也聽到師兄師姐們說過,這個專業教給我們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這將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的話,我還是會微笑着選擇它。

我想是的。每個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盡相同,但我敢肯定,簡單、寧靜、踏實不僅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個人都從心底裏真正渴望的吧。於是乎我們不難理解梭羅爲什麼要遠離塵囂獨居湖邊的小木屋過着那種原始的生活,只是因爲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寧靜,守望心中的瓦爾登湖。在寧靜中拋開繁蕪,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說我也找到了,只是沒有放棄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開花落,天上雲捲雲舒,執着地堅持你內心的那份可貴的安靜詳和吧,不要讓雜掠奪走了它:它應該是深邃的瓦爾登湖,波瀾不興,清澈透明---而且閃爍着粼粼的波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8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爲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爲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着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繮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悅。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着,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爲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裏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痹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兌着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讀《瓦爾登湖》有感9

我花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梭羅的《瓦爾登湖》。那是一個靜靜的下午,世人忙着他們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閱讀。徐遲在譯本序言裏說這是一本靜靜的書,然而收穫的快樂,使我想叫喊,無法安靜。我讀了多久,就快樂了多久。之後,夜慢慢瀰漫了上來,我走到戶外。腳踩大地,感覺它已變成了一個富礦,我面對着數之不盡的珍寶,歡喜異常。擡頭望天,星空像是爲我開啓了天幕,在那裏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麼美好與玄妙。我知道瓦爾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溫和的淚,滴到了我心上。

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教師。那段生活賦予了他細緻入微的觀察技巧。他發現每個人都可以變的富足與無憂,只要我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他用博大溫和的心,一針一線密密縫,爲我們縫出了一雙這樣的靴子。

瓦爾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師和朋友愛默森的私人領地。徵得他的同意後,梭羅拿起一把斧頭,勇敢地走了進去。“人類在過着靜靜的絕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絕望的事,纔是智慧的一種表徵。”在湖畔,他用雙手建起了一個約14平米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的生活。在這段不朽的時間裏,他自己開荒種地,或漁或耕,得以餬口,思考和寫作。

他過着至儉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和瓦爾登湖水,岸上的鬆,飛翔的小鳥,林間的花叢一樣,沐浴在無量的光輝裏,他的思想變得更加深邃和寧靜。文明社會把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卻找不到原始生存狀態下的充實和幸福。看着那些勞碌了一天的人們,我想告訴他們:親愛的你們啊,快到這裏來,聽聽梭羅怎麼講。

他不勸說大家放棄掉我們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過上自耕自種的簡樸生活,而是說,“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選擇了你的方式並堅持,一個貧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國王。

對那些愛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他說,“從圓心能夠畫出多少條半徑,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可讓我們選擇。”你認爲成功的路只不過是其中一條。不要拿你的尺子來去衡量和鄙薄另一個。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詩:今日爲是,昨日爲非;法國爲樂,英國爲悲。兩千年前,蘇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爲我們上了課:我去死,你們去活;我們究竟誰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幾百萬人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但是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於智慧;一億人中,纔能有一個人,生活的詩意而神聖。清醒就是生活。”我們應該清醒,爲了保持我們的理性。雖然一億人中才有一個人過得詩意和神聖,但有了這個嚮往,我們就可以“去探尋生命中更高的緯度”。去探尋,去追求,我們是永遠不會來不及的,即便從現在纔開始上路。

“我對於每一個作家,都不僅僅要求他寫他聽來的別人的生活,還要求他遲早能簡單而誠懇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得好像是他從遠方寄給親人的信一樣。”《瓦爾登湖》就是那封“遠方親人的來信”,是150年前的梭羅用他的清醒與誠懇寫就。

小澤征爾第一次聽《二泉映月》,說“這樣的曲子應該跪着聽。”《瓦爾登湖》卻讓我站起來,從水沼中走開,並給我“有蹼的腳穿上帶翼的靴”一雙,於是我開始飛翔。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好啊,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海子臥軌前,書裏放着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瓦爾登湖》。可憐的孩子,連死也要帶着它上路。我想另一個天國裏會有他的幸福,在那裏,和梭羅一樣,他開始每天“關心糧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樣:“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梭羅說瓦爾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淚”。我也想去看看這個神奇的地方,還有沒有垂釣種莊稼的梭羅,看看他的小木屋,破舊的四壁閃爍着怎樣的光芒。但是梭羅告訴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聖,瓦爾登湖就在我心中。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梭羅的《瓦爾登湖》是一本被人稱讚的書,人們對他的評價大多是: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其實這本書我已經買了好久,看了不下5遍。但是每次看心境都會有所不同。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聞所感,是梭羅在接近自然的自給自足的樸質生活中獲得的領悟。兩年零兩個月迴歸自然的生活,使梭羅獲得了對生命,對生活,對人生的全新認識。書中有很多經典的話語,雖然簡樸,卻又富有深意。

梭羅在裏面詳盡地講述了他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緊不慢,有條不紊地給你細細講述每一件事,從建屋到吃飯,從砍柴到耕地,這些看似生活瑣事中包含了種種獨特的見解。

《瓦爾登湖》中對瓦爾登湖畔的四季的栩栩如生的描寫深深打動了我,我向往梭羅所描繪的那種安寧祥和的生活狀態,也向往他筆下美麗無比的瓦爾登湖;海子說過:“我想有一棟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

梭羅在經濟篇中寫道,僅僅靠自己的雙手勞動來養活自己,這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最自然,最純真,相信梭羅也體會到了其中無拘無束的快樂生活。在簡單、樸素而純淨的原始狀態中,獨處也許是最適合的生活方式。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羅那樣敢於離開世俗迴歸自然呢?我們也許早已習慣了嘈雜喧囂的社會生活,也許早已習慣了燈紅酒綠,我們已經被世俗矇蔽了雙眼,麻痹了雙耳,看不見生活的本真。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早已離不開自己所厭惡的這種生活方式。

梭羅在書中說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式樣,而又虔誠地追求新式樣。沒錯,我們都在樂此不疲地追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於去體會慢生活的美好,這也使得我們漸漸脫離了原始的本真,日漸空虛。《瓦爾登湖》看似只是記錄了梭羅兩年多來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卻夾雜着梭羅對各種事物的感悟與思考。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梭羅,遠離文明發達的社會,他想要避開一切多餘的東西,而避免罪惡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它剛露頭時就避開它。梭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真正做到了淡泊於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瓦爾登湖》是一本需要我們去花時間花精力去讀的一本書,需要我們耐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魅力。也許,在以後生活的某一天,你會對書中某句話,某個道理豁然開朗。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瓦爾登湖上冬去春來,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鳥雀的啼鳴,帶給我們無限的神往…… ——題記

炎炎的夏日令人厭煩,悶熱的空氣使人做事都會覺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調房裏涼快着,順手拿起了《瓦爾登湖》,讀着讀着,慢慢地心變得靜謐清涼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隨着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離開了現代文明的大城市,來到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停留在瓦爾登湖畔,享受着那種自然、真實、簡樸的生活,也一點點體會到了他對人生、社會、生活的認識及思考。

梭羅展現給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靜、很獨特。也許當生活歸結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時,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爲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爲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瓦爾登湖》被後人讚譽爲“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瓦爾登湖》畢竟是作者一個人在遠離世俗的環境下所思考的`結晶,但梭羅無時無刻不在緊扣世人的常態,來仔細地剖析人們的心靈。尤其是他對閱讀的思考讓我印象深刻,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

梭羅愛讀書,因爲書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無論我們多麼讚賞演說家偶爾爆發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遠處於稍縱即逝的口頭語言的背後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書面文字。就像佈滿繁星的蒼穹隱在浮雲的背後一樣。”“書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麼私事要訴說,可是,當它們啓發並支持了讀者,這時候書對於人類的作用就大於國王和皇帝的影響。”在這裏, 梭羅給我們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當目不識丁、也許還是鄙視一切的商人,通過魄力和勤奮掙得了垂涎已久的閒暇和衣食無憂的生活,進入了財富和時尚的圈子以後,最終不可避免地會轉向那更高的然而卻也難以企及的知識和財富的圈子,這時,他纔會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殘缺,以及他一切財富的空虛無用,不可以自滿,他煞費心機,要給他的孩子以知識文化,這正是他敏銳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讀書那麼重要,那我們應該讀怎樣的書以及怎樣去讀書呢?大多數人對於閱讀的態度,都認爲是它是一種生存的工具。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閱讀的訓練,讀各種各樣的書,或許還可以對教科書裏的文章、詩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我們是否能真正領會字裏行間深刻含義呢?大多數同學會認爲只要記住要點及文章的主旨,應付考試就夠啊。

可是梭羅卻是這樣認爲的:“讀得好書,就是說,在真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這花費一個人的力氣,超過舉世公認的種種訓練。這需要一種訓練,像競技家必須經受的一樣,要不變初衷,終身努力。”啊,原來,我們要讀好的書,要讀真實的書,的確時間很寶貴,尤其是我們中學生,平時能抽出時間讀點課外書都覺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選擇閱讀的對象,還真覺得對不起自己呀!當我們拿到一本好書之後,未閱讀之前,且聽聽梭羅的建議吧,“書本是謹慎地,含蓄地寫作的,也應該謹慎地,含蓄地閱讀。許多人學會了閱讀,爲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爲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閱讀作爲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級的意義來說,只有這樣才叫閱讀,決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醒的時刻,獻予閱讀纔對。”

現在我們可能都按照梭羅所說的去做了,然後會覺得自己很不錯,收穫了很多,真的是這樣子的嗎?《瓦爾登湖》第三章也展現了梭羅有關閱讀的許多新的認識。“別期待着你能從書中獲得多大的益處,別想着讀多少書就能有多大的學問。”詩人馬斯特馬說過:“讀書的美妙之處在於,舒適地坐着也可以馳騁自己的思想。”舒適地坐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當翻開一張紙飄來一縷縷墨香,思緒飛揚,那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有人覺得我們與書中的世界相隔太遙遠,產生的共鳴不多。但當你靜下心來也許會不同吧。“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像它們的讀者那麼了無生趣,或許某些文字就能鍼砭時弊。倘若我們真能傾聽和理解這些,那對我們的生活將大有裨益,勝過清晨和春天,並可使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書能給人帶來智慧,但前提是讀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讀幾本書就成爲聖人。當我們真正想問題時,“今天我們難以啓齒的,或許在一些書裏已經出現了。那些困擾,迷惑我們的問題,也同樣爲難過所有的智者,而每個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語和人生,盡力地去解答這些問題。再者,擁有了智慧,我們纔能有開闊的胸懷。”

以上只是我閱讀了《瓦爾登湖》第三章之後,一點點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本書只有不停地去閱讀,我肯定我還會發現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時刻都能在我們的心中聲聲唱!

就讓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決定不給它寫結尾,在青春尚未結束的如今,不願意寫下這個句號……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着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裏,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爲起點,然後纔開始啓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爲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爲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爲“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爲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爲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爲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化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哥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陽光透過玻璃窗溜進房間,靜靜地坐在我的枕頭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開。新鮮的空氣從窗口涌進來,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邊有一個奇怪的身影,我一點一點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後停留在我枕頭旁邊的這個《瓦爾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線微光。

現在回過頭來看整個夢,在夢的最後,我問了梭羅這樣一個問題:“你爲什麼選擇走進瓦爾登湖,過着慾望很少的隱居生活?”他平靜地看着遠處湖水交匯處的藍天,那平靜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讓我至今記憶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爲了平靜地生活,面對生活的本質。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誨,免得在生命的盡頭突然醒悟:我從來沒有真正活過。”一點一點,他消失在叢林裏,留給我這樣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我思考了很久,開始問自己:“我真的活過來了嗎?”每天早上醒來,我從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來的一秒鐘裏,我會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閒暇之餘,我也會思考如何放鬆自己:吃頓好吃的,買點等了好久的東西,或者去看電影。這一切讓我習慣了,覺得人生應該是這樣的。

從前,我同意一個觀點。它告訴我,人在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只有這樣,人在年老的時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書中的一句話給了我對這個觀點的新看法。作者在書中說:“他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去掙錢,只是爲了在晚年享受這種值得懷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兩個人想去旅行,一個決定租車到達目的地,另一個認爲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前者運氣好的時候,需要工作一天賺夠車費,第二天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後者可以立即開始,並在當天晚上到達。人總是這樣。失去青春活力後才發現錯過了旅行的年齡。

其實我們可以過簡單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會浮在生活的表面。電影《阿甘正傳》裏有一句臺詞“我不認爲人心智成熟就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逐漸淘汰的過程,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不重要。然後,做一個單純的人。”正是守護着簡單,才能讓我們像梭羅一樣,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觸摸最真實的自己。

回顧我們現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鋼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體裏。霧霾經常“光顧”,已經成爲我們戶外活動的“攔路虎”。記得前不久新聞還報道了中國人購買澳洲空氣瓶的事件,應該會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變成污穢;空氣中的雨滴落下時並不晶瑩剔透;空氣中瀰漫着這種化學工業的殘餘,讓人無法呼吸。這個時候,我們將何去何從?

是什麼讓我們忘記了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陸地上祖先的簡樸生活;忘記我們帶給它的沉重痛苦.

我們享受的生活,不應該是鋼筋水泥的碰撞,而應該是人與自然無限聯繫的不斷演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諦,才能繼續寫讀這片土地的故事。

簡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裏,他認爲他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裏,沐浴着溫暖的陽光,漫步在鋪滿松針的小徑,閒看着銀色鱒魚遊弋在清澈湖水裏;秋日裏,嗅聞着野果的芬芳,獨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興致勃勃的觀看着螞蟻們忙來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風裏,欣賞着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生命季節裏;炎炎烈日下,撫摸着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仰望着它們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他在這裏觀察、傾聽、感受、沉思、並且夢想,夢想着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

梭羅,我念着他的名字,輕輕撫摩《瓦爾登湖》,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

我驚歎!

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裏獨自居住,就是爲了證明給世人,“生活用‘減法’,思想用‘加法’”。梭羅,他的心靜如水,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的樸素淡泊的心境觸動了我的心靈。

“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實的幸福”的爭論早已被人們所遺忘。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裏,我們遮住了本應明亮的雙眼,喧囂嘈雜挑起了人們多餘的慾望。紅燈綠酒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眼花繚亂的大屏幕,那些不安的人們啊,早已不能清靜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們,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車流,耳旁充斥着的是那些因堵車而煩躁的喇叭聲。城市裏的人們是在不斷前行,還是在自顧自地演戲?

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有人忘記了生存的價值,而更多的人,則是在迷茫的度過空虛的時間。我們在漂泊,卻始終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在何處?我被那滿天的塵埃困惑了。

還記得那次的數學競賽,爲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爲了不讓老師失望,也爲了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最優秀的學生,每天晚上,我都強睜着疲憊的雙眼鏖戰在孤燈下,每個週末,我都強打着那顆憔悴虛弱的心抗拒着窗外無限的春光,終於我拖着厚重僵硬的軀殼換來了數學競賽一等獎的優秀成績;爲了成爲同齡人中那個“榜樣”,我錯過了很多次原本該屬於我的那些幼稚而快樂的遊戲;爲了能讓父母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我努力的扮演着他們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發現自己已走過了14個春秋。笑過,哭過,失敗過,得意過……卻從未靜下過心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心靈的家園。

茫然間,窗外的一陣清風喚醒了我,隱隱吹動着《瓦爾登湖》,一陣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頂驚醒了沉睡着的我。我一聲嘆息,爲自己,也爲了那些迷茫的人們。

“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若我們能有這份平靜,大概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和慾望,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我輕輕的合上了《瓦爾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梭羅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棄了繁華的城市生活,在一個人跡罕至的瓦爾登湖畔的叢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過着寂寞的生活在湖邊,他完全憑着自己的雙手勞作,來自謀生路。他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在那裏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爲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精神田園。這真是有一點像《魯臏遜漂流記》中的故事情節。梭羅想以他的漂流經歷來證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簡樸、更從容,不必爲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放棄人爲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瓦爾登湖》這本書便是對自己閒雲野鶴般離羣索居的生活的真實描寫。現如今,梭羅再次成爲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沒有一點塵土,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南極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造成惡性循環,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爲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讀完後,我對梭羅的行爲感到不能理解,對他書裏的思想和行動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初夏的夜裏,我在海灣沙灘上漫步的時候,我卻突然地體驗到了自然田園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情趣,並讓我深深地認識到了梭羅以及他的《瓦爾登湖》所包容的的豐富而偉大的田園意蘊。

最後,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時光。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