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論語》有感(彙總15篇)

觀後感2.0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有感(彙總15篇)

讀《論語》有感1

從我們咿呀學語開始,論語就出現在了我們的身邊,從國小開始朦朦朧朧地誦讀,到國中的耳熟能詳,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論語可以說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但我們卻從來沒能真正瞭解它的意義,就像每天見面時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僅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罷了。而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選修了張老師的《論語》和孫老師的《傳統文學修養》,這兩門課促使我重新拿起論語,讓我重新認識了這位老朋友,重新認識了皮囊之下的有趣靈魂。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對論韻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從簡單的倫理道德規範深

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質,在探查到本質之後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構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誠心、反省之心,它重在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體現;而世俗心則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苦與樂的並存。這點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論語之前》,我從未想要認真考慮人的本心是怎麼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懷疑人性本惡,而老師們的講解點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看待問題的侷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沒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後天之惡,卻沒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謝老師糾正了我狹隘的觀點。

《論語》中有很多關於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論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等是在勸說人們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級的美德;《論語》中也有很多關於世俗心的論述,“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醜善惡便體現出來,有人從世俗之惡,巧言令色,甘爲小人,有人從世俗之善,孝順善學,志爲君子。但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麼超脫世外的神仙聖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體的,我們在看待人時不能將這兩心割離開,不能過分的只強調本性心

或者世俗心,否則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復性書》中講道:“人之所以爲聖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墮也。”其中“性”就是指人之本性心,“墮”就是指人之世俗心。從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總是悲觀地以世俗心來揣測他人,我認爲人們幫助他人、投身於公益,都是有利可圖的,不是爲了自身的利益,誰願意花多餘的精

力和金錢去做那些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學習論語後,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願意犧牲自己去幫助他人,尤其是這次疫情,有很多人願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願意捨己爲人。

重讀《論語》使我受益頗深,它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在這裏我想向大家推薦周潤發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適的演員出演了合適的角色,周潤發主演的孔子使孔子這個聖人形象多了一絲人間氣息,也一改古文中嚴肅、爲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溫柔和藹,多了一分心繫天下蒼生的慈悲。在《傳統文學修養》課上,老師也曾放映過,但由於時間問題並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學可以重新觀看一下這部電影。

讀《論語》有感2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裏,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禦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禦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蹟!爲什麼這樣的奇蹟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爲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爲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爲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爲什麼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爲了國教?予以爲是因爲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爲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爲,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爲一個具備孝、悌、信、愛衆、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爲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於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於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爲治國之中樑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於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爲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於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於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爲國爲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爲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於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於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嚮往並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爲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爲國平後,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後,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爲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併成爲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衝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爲規則,並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爲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纔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於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爲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後世,予以爲一切並不會變。以人爲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爲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牀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國小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着“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爲“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爲“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爲“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爲“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牀,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爲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爲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爲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爲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4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爲他視人如己,要求統治者關愛弱者,愛護百姓,他爲了實現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遊覽、講學。“仁”是他的思想表現,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爲《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裏,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爲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麼時,先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自己不願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爲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裏面的這種人生修養,我認爲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讀《論語》有感5

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好的書籍,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論,被他的弟子寫了下來,裏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給大家講一講吧。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告訴我們,學習後溫習、珍惜友誼、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氣,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說明君子講道義而小人只顧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好學。

這本書對我們幫助很大,幾乎每一句都有用處。我在每一天的放學後總要把今天語數英科的學習內容、課堂筆記都看一遍,因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時在玩的時候,我不願去幹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會推給別人,而我則因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自己想辦法做出來。有時我不小心做錯事了,別人批評我,我不會去頂嘴,因爲“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一本很有用的書,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變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還能讓我們有一個好成績,我們值得讀。

讀《論語》有感6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爲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爲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衆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爲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爲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7

兩千五百年前,聖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啓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於己受益匪淺。孔子思想以立身爲出發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啊!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麼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爲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於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爲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必然前提。縱觀古今,戰亂頻發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定的國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儉。放在現今,可以理解爲“廉”。對官員來說,“廉”是執法鐵律;對百姓來說,“廉”是公正標杆;對國家來說,“廉”是立國之本。因爲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脫“勤由節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纔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着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有感8

近來,我們學校開始了“好書漂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讀了很多有益的書,其中最喜歡《論語》這本書。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觀念及教育思想。

書本里面寫了許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寫 “孔子學琴”,孔子從小刻苦好學,他向魯國大師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幾天,大師都很滿意了,但是孔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掌握技巧,又過了幾天,孔子已經把這首曲子彈得如行雲流水般動聽了,可孔子還是覺得曲子的道理沒有理會。讀到這裏,我覺得孔子很專心學琴,沒有浪費時間,他整個人都沉醉在音樂當中。

當我繼續讀下去,我知道孔子把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學新的曲子。但他還沒體會作者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經過不斷練習,終於有一天,他從曲子裏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之後,不要驕傲自滿,無論在生活中、學習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專心致志、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還要不懂就問。孔子勤學好問,對事情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9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舉足輕重,其文化影響與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學術無法相比的。因此,《論語》成了中國曆代文人墨客、先賢政要的必讀科目。可以說,大凡是中國人沒有不知道《論語》的。對於《論語》的解說也很廣泛,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我讀了《論語》,一直都沒有完整過,其中讀過的.一些語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沒下多少功夫。直到我來北關國小後,才得以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一回。說到這兒,還得感謝我們的孫常青校長,他在校園裏積極推行書禮文化、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青年教師中成立了讀書學習社,並撥出專門經費用於購買書籍,我榮幸地成爲其中的一員。孫校長髮給我們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

時值寒假,身邊又沒有多少瑣事,正是讀書的好機會。真是不讀不知道,讀過才知道孔子着實偉大。

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就是對幾千年後的我們也深有啓迪,有着燭照千秋的意義。

讀《論語》有感10

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是《論語》中經常出現的詞,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爲做人的一個標準,那麼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其實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經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憂不懼。他又追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無所愧疚,你又有什麼可憂懼的呢?君子的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仁義的人,由於內心的富足使得他不會擔憂,所以仁厚的人能夠坦然的面對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對多種選擇的時候能不迷惑。我們當下的選擇太多,所以我們只有努力讓自己更強大成爲一個智者,才能從容面對。勇敢的人由於內心有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就會足夠自信。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當自己足夠勇敢時,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害怕了。孔子認爲君子能夠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憂、惑、懼。正是因爲君子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才能表現的從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養。君子不去苛責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經歷等用來苛責內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也就是說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相對會厚道一點,就遠離了怨恨。學習不是爲了別人,而是爲了自身的修養,做最好的自己,做一個善良的`人。

君子胸懷天下。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牽掛的是道德,小人惦記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關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人在窮困潦倒之時仍不忘自身修養,不斷地磨練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後纔有可能去幫助他人。

君子講究言行,注重說話和做事的標準。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總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說出來,敏於行而訥於言。

君子,雖然只是簡短、樸素的字眼,卻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爲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論語》有感11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彷彿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爲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爲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聖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爲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啓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願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願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啓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12

當今社會文化中,無不摻雜着一些無聊的小說,沉迷其中自然沒有什麼好處。世界文明的發展提示着人們,要想不斷髮展,不斷創新,就必須要溫習歷史彌新的人類文化經典。《論語》,就是如此的一本書。

我認爲,《論語》是現代人必讀的文化經典,這本書中,有許多是以下層民衆的思想而起筆的,對我們能有很大的啓迪。爲什麼孔子的學說能如此地立於不敗之地,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時代與他的理念。

孔子生於春秋後期,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的時代,君主視生靈塗炭與不顧,整個社會都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孔子從小就開始接觸社會下層,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孔子生前周遊列國,他一直在不遺餘力的推行,傳佈自己的學說。他心中,始終貫穿着濟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個和諧的社會,人們都能過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學說已超越了權勢,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與車內,隨着簸巔不定的車身,在心中亦再想着濟世救國。

《論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誘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爲等方面。半部《論語》治天下,也並不是不無道理。

自小我就接觸它,在一日日的堅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誦。《論語》就如同中國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範當中。《論語》中記錄着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論語》的智慧具有廣泛普適性,它早已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導書,因此,他才能夠跨越時空,到今天仍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注入鮮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爲人處世、安身立命、齊家治國必讀書,傳世經典,聖賢智慧,逍遙忘今自迷沉。讀《論語》,體驗百態人生。

讀《論語》有感13

《書海拾珍》一書出版了,翻閱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讀多遍的《論語》。因爲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一直引導着我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間討論上自堯舜禹下至春秋列國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學,人倫國事等文化道統的語錄彙編。全書共有20篇,內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啓示。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學生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善於使用啓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啓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着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學生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於巧妙地啓發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須重視學生的求知慾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學生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是也。至於如何啓發,在於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爲自己的行爲能夠成爲別人的榜樣,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於言教嗎”?

四、對於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學生學問,一要學思並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併到,才能獲得真實的學問,纔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纔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着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範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能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範。他與學生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學生經常與他辯論,他也不認爲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爲學生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學生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着他。

孔子晚年,許多學生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爲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爲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孔子作爲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爲後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後世。

作爲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着後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渺小,但我願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讀《論語》有感14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纔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爲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爲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

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爲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

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

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爲己甚的態度。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性纔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讀《論語》有感15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裏充數。最後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並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幹活吧!”我一邊說着,一邊推着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裏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裏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纔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藉口。現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爲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後,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幹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裏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現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打開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現鍋裏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裏,鍋裏的情況纔好轉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出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麼收拾這爛攤子啊!?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是已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狀了。

結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纔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標籤:有感 論語 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