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觀後感2.99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讀《論語》有感1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彷彿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爲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爲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聖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爲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啓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願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願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啓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2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華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

讀《論語》有感3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說,忠恕之道是孔子發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願望: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當時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從個人來講,要想成爲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爲他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着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啓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啓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啓發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願望時,也就是他急於要做卻做不成功,急於要說卻說不清楚的時候,纔給予開導和啓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覆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蘊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彷彿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爲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裏,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讀《論語》有感4

孔子是古聖先賢,他說古之學爲已,今之說爲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信息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衆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願的一種行爲。學習,首先是爲了自己成長。

裏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後,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衆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於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係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讀《論語》有感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行行聖人言映入我的眼簾。對,今日,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言語簡略,卻是意義非凡,耐人尋味。

就如這麼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如此簡短几個字,卻是精確明瞭地概括了學習的精髓。這讓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節課後,我們會在自由活動課中複習當天重要又深奧的知識點,就在這時間中,雖說是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旁的幾個同學心血來潮,聊天聊得熱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學習效果是天壤之別。因此,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也,在我們身上得到實際驗證。

而那一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闡明瞭學習要講誠信的真諦。雖然能人懂得的學問很多,但也總會有“有所不知”的事情。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講的通俗語“不懂裝懂就是飯桶”,這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錯失了“求問”的體驗,不懂謙虛並耐心地向比人請教。正如“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嘛,這也反襯出那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回想我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不懂“問”的意義,只是上課專心致志地聽講,課後溫習一下了事,沒有真正領悟到“問”問題的重要性,害得我沒有完全跟上老師的節奏,甚至有些知識還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師的步伐。直到二年級,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需要調整學習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課後抓緊複習,虛心請教老師或同學,很意外,成績在班上從前二十名衝到前十名。三、四年級,我發現學習越來越輕鬆,成績也顯著提高,每次考試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嚴謹的求學態度也被後人所稱道。同伴間的學習,各有特點,也總是各有成就,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而當今社會,總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爲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沒有任何發展。

《論語》這本書膾炙人口,教會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成爲有學問的人,全面發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爲父母效勞,爲國家做貢獻,讓讀者受益匪淺,你願意讀一讀嗎?

讀《論語》有感6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麼一句話:“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不埋怨天命,也不責怪別人。這僅有六個字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的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們應更深的去體會它其中的含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或麻煩,就牢騷滿腹,埋怨上天不給自己好運氣,抱怨他人有過錯,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麼過錯和責任。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現。而孔子卻認爲,我們應當“不怨天,不尤人。”這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個更嚴格的標準上,即苛責的應該是自身。

記得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省裏舉行作文大賽,我也報名參加了。我非常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用了一個星期來構思,還上網、翻書查閱了很多資料,並用了三個小時認真地寫了這篇文章。當我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時,大家也是嘖嘖稱讚,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原以爲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師的好評,但很可惜的是,老師僅僅給了我85分。當我看到這個灼眼的分數是,心裏“咯噔”一下,隨即,一種沉重的失落涌上心頭。看着別的同學拿着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歡呼雀躍時,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鬱悶,也非常想不通:爲什麼我這麼用心寫的作文老師會覺得有問題,爲什麼?而後,在當天下午的一節班會課上,老師講到這麼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時,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別人,先好好反思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裏……”聽了這番話,我覺得心裏很慚愧,爲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時抱怨老師而慚愧,爲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慚愧。我當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細的看了5遍,發現我的措辭、結構安排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又詢問了老師後,決定再寫一篇。真沒想到,這篇作文竟獲得了作文大賽的二等獎!我很感謝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僅讓我獲得了榮譽,更令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深刻道理。

這句話不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體現。海倫凱勒——一位被世人廣爲傳頌的偉人,被評爲20世紀美國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雙目、失聰的雙耳譜寫了燦爛的生命樂章!當命運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後,她怨天尤人了嗎?沒有。她用她堅強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終於成爲一位影響全球的傳奇女性!從《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楊光,雖然是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爲何物的盲人,但他卻用歌聲唱出了對人生幸福的追求與熱愛。他同樣沒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沒有埋怨父母給他的殘缺的身體,憑着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試問:我們相對一些身體有殘缺的人們,有着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還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因求職屢屢碰壁,想要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這位老者在最後的勸說時所說的話讓我頗爲感動:“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難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卻更能令它顯得熠熠生輝。”所以,我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或障礙、阻力,首先應從自身找出結症所在,而不是抱怨沒有合適的機會,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時,我們就會蛻變成那顆美麗的珍珠,很多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成爲生活的強者!

讀《論語》有感7

兩千五百年前,聖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啓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於己受益匪淺。孔子思想以立身爲出發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啊!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麼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爲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於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爲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必然前提。縱觀古今,戰亂頻發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定的國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儉。放在現今,可以理解爲“廉”。對官員來說,“廉”是執法鐵律;對百姓來說,“廉”是公正標杆;對國家來說,“廉”是立國之本。因爲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脫“勤由節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纔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着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着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有感8

初識《論語》,還是國小五年級時,正值童年到少年的過渡時期。緣由是我聽了一個臺灣學者的講座,他說儒家文化能影響人的一生,從小背誦四書的孩子會與衆不同。年幼的我相信了,於是我開始讀一則,背一則。坦誠地說,到現在也只背了一半,但我想並不必急於去求速,因爲這一半,離吃透還很遠。

讀一本書,是要與它一起成長的。在我看來,課本上的講解永遠也不能充分解釋《論語》的含義,它不是一個“仁”字可以概括的,因爲它本身就涵蓋了人如何更好地立足於天地之間、獲得幸福的大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從孔子的人生經歷中提煉出的,而我們也只有把它放到我們的人生經歷中,才能明白其中的智慧。

這些年來,也時常拿出《論語》誦讀,隨着人生閱歷的豐富,其中有些文字越發像陳年老酒,歷久彌香;新讀的文字也不時映射在我生活的各個角落。感謝《論語》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融入我的精神世界,在我心中無形地生根發芽。《論語》已經成爲我的精神支撐。

下面選印象最深的兩點談談我自己的體悟。

《論語》中記錄很多人向孔子“問孝”,孔子的回答大多強調的是尊敬。世人所謂的孝,首先看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所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然而物質層面的孝是遠遠不夠的,因爲“至於犬馬,皆能有養”,甚至“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種盡心奉養也絕對達不到孝的標準。因爲只有“敬”,才能讓那些年邁的老人擁有對自我價值的自信,擁有精神上的愉悅,擁有對一生奉獻的無怨無悔。若干年前,我覺得孔子的“敬”不過是把長輩地位放在兒女之上,但如今,我認爲這是孔子對於長輩精神需求的一種體會。

當然“敬”並非一味順從,可以指出父母的錯誤,但孔子認爲要“幾諫”,如果父母不聽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一點雖然不能適合所有的情形,但對於中年人贍養年邁的父母確實是很好的一個標準。當父母日益衰老,與社會脫離,很多事情上,他們的認識跟不上社會的節奏,也難以去改變一些固有的習慣和觀念。孔子的話給了我們啓示,對於父母的缺點要包容,不要過分與他們爭出個是非,更不要因爲他們改變自己就失去了孝心。

在當今時代,“敬”應當包含更多的內容,總而言之,我們缺乏的更多是對老人精神上的關懷。隨着物質生活的豐富,許多人能夠給父母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也確實做了,但父母是否真的感覺到幸福了?今年春天去一個老年關懷中心看望那裏的老人,一個年近90的老奶奶握着我們的手,告訴我們她的五個女兒除了最小的女兒還來看她,其餘都不管她。看看她住的地方,吃的東西,身邊的陪護,也許物質上真的不缺什麼,也許女兒們做了很多,但老人的心卻未能因這些而溫暖,她所需要的是親人的陪伴,是女兒的溫度。

從“人不知而不慍”開始,《論語》處處教導人要謙遜,而這是修身立足的根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孔子看來,認識別人比讓別人認識自己更爲重要。在任職求官上,孔子也欣賞“吾斯之未能信”的謹慎。

謙遜本身自然是高尚的,但人們又不想因此而不爲人所知,放棄施展才華的機會。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處理這種矛盾是更難的一件事情。個人認爲,自信與自我才能的展示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自己先具備了這種才能。在習得一種才能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即便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了,仍能“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那便是極高的境界。所謂“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穩重之中也包含了謙遜的心境。

孔子曾提到和顏回終日交談時,顏回總是“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姑且不說顏回的學習方法是否可取,他的確具有一種不顯山、不漏水的秉性,而孔子不愧爲聖人,他能夠從各個方面考察一個人,因而顏回終究是低調還是愚蠢,這些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啓示我們,有時刻意表現雖能瞞過普通人,卻未必瞞得過高人。同時,我們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對其全面地考察,“聽其言而觀其行”,而非“聽其言而信其行”。極端一點,那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恐怕他的真實面目也就難以掩藏了。於是,謙遜未必喪失表現自己的機會,相反,一味表現搶眼而無真才實德的人,經過時間的檢驗,也必然暴露真實的自己。

《論語》的智慧可以作爲理想的準則,又可以真正地拿來與生活相結合。從古到今,不管時代怎樣變革,《論語》一直可以指導中國人的成長、中國社會的發展。當然,其中思想並非一成不變,但那種古典文化中很容易啓發我們如何在一個現代社會生活。這便是它的神聖之處。也許是性格使然,天生就特別喜歡《論語》以及儒家文化的安分和寧靜,也許是《論語》促進了這種性格的發展。時常覺得自己在喧囂的世界裏找不到位置,想起《論語》中的“德不孤,必有鄰”,竟有熱淚盈眶的衝動,那種知己的感覺,恐別處再也尋不到了。也許是因爲這種別樣的感情,讓我竟不能很理智地去評價《論語》了。

當然讀《論語》的一大障礙就是語言上的隔閡。多樣化的解釋、無窮的爭議恐怕永遠都存在,但這也許是件好事,每個人的生活體悟、文化層次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與其盡信某種解釋,倒不如自己通過生活去歸納,去尋找與古人的共鳴。

讀《論語》有感9

這學期,我們背誦了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裏面的許多話,都讓人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深受啓發的是曾子說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

背了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時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門上面去了,他怎麼也弄不下來。我見了,對他說:“我來幫你。”我想了一會兒,便拿起掃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沒弄下來,反倒把握自己給弄得頭暈眼花。我想:做什麼事不能靠蠻力,要動腦筋想辦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樓梯上不就高了嗎?於是,我站在樓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給弄下來了。

我不僅能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還很講誠信。二年級的時候,我揹着媽媽,偷偷拿了一塊錢,買了個筆。我想:要是被媽媽發現,那不是得挨一頓嚷嗎?而直接對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一定會原諒我,並告訴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樣,媽媽原諒了我。

以後,我要每天反省兩次,這樣,我就會更優秀。

讀《論語》有感10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讓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將此書奉爲經典的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它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語錄,其中的許多話也成爲格言流傳於世。《論語》有《學而第一》、《爲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裏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以及與我們切身相關的道理。

在這20篇中,我最喜歡《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內容講“禮”,“禮”就是孔子一生做學問之所在。

我最喜歡其中一句“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子游問孝道。孔子說:“今天,人們把孝說成是能養活父母。就連狗、馬都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不尊敬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又怎樣區別呢?”

這讓我想起了東漢時期的大孝子黃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涼父親的枕頭和涼蓆;冬天,有用自己的身體捂熱被窩。他很值得我們學習。

知道了孔子告訴我們禮的學問之所在,我會更愛自己的父母,珍惜自己的父母,明白父母的嘮叨與操勞與嘮叨都是爲我們好,不能讓父母感到自己就像狗、馬一樣。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好,我們要記得,長大之後,我們也要好好的回報父母。

讀《論語》有感11

我來到讀書會已經一個月了,每次都在輕鬆歡快的氛圍中和大家學習《論語》,分享各自的經歷與心得,這些就像純凈無雜質的溫水,不斷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讀到《學而篇第一》的第四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國小時就已經知道這則了,但知道歸知道,根本談不上真正的瞭解和體會,但通過讀書會,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過三個方面:忠,信,傳。通過讀書會,我對於「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屬於儒家強調的「八德」。盡己之謂忠,這是盡心的態度。「忠」字,心上一個中,便是懷着一顆「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離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一開始所堅持的始終不變;不倚,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力量,或許就是責任和擔當。做到這兩點,便離「忠」很近了;那何爲「信」?以實之謂信。一是對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根細刺,那是難以暴露的私慾和雜念,不僅別人看不見,連我們自己也很難找到,這就需要我們抱着很大的勇氣去揭開自己的心並找到它;二是對他人,這也要分爲兩個方面來談,首先是我們自身對於他人的信,懷着誠心、講誠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虛實,就如學長在讀書會上所說:「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樣,不僅要看見海面上不斷迭起的波浪,還要看見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實質的內心,分清誠僞虛實,也是「信」的一部分。

於這一則,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個揭開內心尋找它,並將它連根拔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確很痛,因爲我們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的身上,看得見他人的是非對錯,卻覺察不出自己的問題。我有自省過,我知道那種需要將一切都放下、不斷揭開內心不敢暴露的陰暗面,發現自身的缺點並承認它、正視它的感受。或許由於自己並沒有那麼大的勇氣,我也很久沒有觀察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根刺了。學姐說:「自省是一個過程,是需要不斷努力與反覆的過程,可能很快便發現自己改變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與磨練,但是隻要堅持下去,最終會變得更好。」

很感謝當時聽從內心的聲音來到讀書會的那個自己,《論語》讓我認識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與脆弱。我知道自己現在心中的那杯水沒有很多,但通過不斷注入,總會有醍醐灌頂的時刻。

讀《論語》有感12

雲遊書海,翻閱古籍,經典無處不有,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令世人驚歎不已,儒學作爲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影響着世代炎黃子孫,讀其《論語》,滲透人生真諦,學會處事原則。

讀《論語》,懂待人接客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流傳自今的名句從小就教導着我們要善對朋友,禮貌待人,人生在世,朋友是我們最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爲有了朋友,我們的生活纔不會那麼單調,我們的生命纔不會那麼枯燥,而與朋友相處,我們又應該做到什麼呢?就如《論語》所道,我們應該以熱情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朋友,這樣,友情纔會更加珍貴,朋友纔會伴你一生。讀了《論語》,讓我以後會以更真誠的態度去對待朋友,讓我更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友情。

讀《論語》,知生活智慧

《論語》道:聖人千慮,心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再偉大的人物考慮問題,都會有不周全的地方,然而再笨的人思考問題,也可能會想出一引起有益的意見,就如契訶夫所說: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該因爲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在生活,我們不能因爲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放棄自己,就夫去自信,即使我們沒有別人聰明,我們也應該勇敢地面對每一個問題,不怕愚昧,只要勇氣。像貝多芬一樣,即使雙耳失聰,也用心靈譜寫奇蹟;像愛迪生一樣,即使失敗多次,也用智慧帶來光明;像海倫·凱勒一樣,即使身體殘疾,也用毅力戰勝病魔,永遠的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就一定可以做到。

讀《論語》,解學習人生

學習乃人生之大事,而方法又是學習的心臟,《論語》就告訴了我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要思考纔會得以昇華,才能從中提取珍寶,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在一起,纔是學習最高的境界,學習不只是學習,而是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大舞臺,展現的大世界,所以,結學與思兩者融爲一體,是《論語》給予我的,也是告訴天下每一位學者的。

小小《論語》,給予我人生大大的智慧,收錄着的不只是經典,更是精神與靈魂的結合體,讀《論語》,感世間百態,悟人生真諦。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對話的內容,它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論語》簡短的語言中,體現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內容,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西方人稱爲中國的“聖經”。書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借鑑、學習。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儒學所倡導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於今亦有積極效用。

其實一開始讀《論語》時,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頭大。就算看了註釋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節語文課讀《論語》時,我便浪費了12分鐘多。

但慢慢撫平自己的情緒後,慢慢地、細細地品讀,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爲對比書中的行爲,進而獲得一個很有用的道理,並把此道理銘記於心。並且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本書真正讀進去了,纔會發現自己的一些毛病漸漸地被這本書磨的消失了。

《論語》對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聖的書,因此我對它充滿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讀它之前都會先深吸一口氣,再長呼一口氣,來撫平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沒有任何雜念了再來讀這本書。

《論語》真的帶給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次的讀《論語》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會一直溫習這本書中的道理,讓它來指點我的生活中的行爲。我與《論語》同行,一生同行!

讀《論語》有感14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國學名著——《論語》。其中,我對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爲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爲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縐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讀《論語》有感15

我認爲讀論語就是陶冶自己的情操,讓自己瞭解很多的東西。

讀了論語之後,我認爲自己應該做到論語裏所說的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覺得在讀論語的過程的中,我應該做到孔子所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有很大的缺點,有一些不經意間的缺點不易發現,所以我認爲自己應該努力學習,認真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對於論語,我知道自己讀的還不夠透徹,我認爲論語的內涵不知在於教人怎麼變得更好,而是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論語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說生活處處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在這個新時代,很多人都喪失了自己的品德,但是我一直堅信,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風氣變得更好,論語中孔子一直想要達到的,這正是我們要做到的,論語真的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在論語中,孔子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這也是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針,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思想,所以以同一個要求去教導不同的學生,是做不到的,這一點我認爲我們的班主任做的很好,他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這個方式,他從來不要求自己的學生做到一樣的效果,總有些人是做不到的,總有一些人可以做的更好,所以論語教會我們如何做到更好,當然論語也教會我們如何處事做人,沒有必要去計較一些不值得的事,總有些人是你高攀不起的,也總有些人會出現在你的黑名單裏的,所以啊,不必要去計較一件事,總會過去的。

論語裏真的蘊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包含了許多爲人處世的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向前看,要做到不怒,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自己最好的樣子,所以我們可以認真的研讀論語,在這個新時代的潮流裏,所以我們更要做到自己更好的一面。

論語,也許沒有教會我們什麼,但是至少告訴我們如何爲人,如何做到更好,所以啊,論語就是我們學習的東西。

還有人質問,學這麼多《論語》,大學聯考又不考,有什麼用啊?君子爲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爲了炫耀而學習,而是爲了明白事理,濟世救民。顧炎武先生的回答多麼經典。

即便不是爲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學習,那也該爲自己修身養性而盡力。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告訴我們複習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這告訴我們學習要追求正義,不鑽牛角尖,當然,求異創新另當別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中要不斷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斷學習,如此,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會成爲書呆子。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告訴我們對待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僞和驕傲,切不可不懂裝懂。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告訴我們特別是那些喜歡看成功雞湯文的人,要看清楚別人成功背後的努力。

如此《論語》,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過時?如何腐朽?如何無用?

文史悠悠,先賢已矣;閱讀經典,幸得聖緣。作爲新青年,我們首先應深入學習經典,而不是輕狂自居,鄙薄先賢。學下去,繼承下去,爲往聖繼絕學,這是我們的責任。

所以啊,我們應該學習論語裏很多東西,所以真的,論語真的值得我們認真的研讀論語,終於論語讀完了,我的思想也經過了洗滌,成功的認識到我自己的不足,學習了別人的優點,真的感謝論語,是它讓我學到了很多,希望以後也可以讀到這麼好的書。

標籤:有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