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論語》有感彙編15篇

觀後感2.77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有感彙編15篇

讀《論語》有感1

論語是一本好書,它錄有古代名人給我們後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們中國人都應該去看。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這些意義深刻的道理,纔有我們中國那麼多聞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歡孔子說的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貧窮的時候依然保持節操,小人只會胡作非爲。讀了這句話,娃娃不禁感慨萬分,立誓要做一個君子。

我要學習孔子的仁德、君子之範、好學、有堅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質。我要學習李密的孝順。我要學習管仲的聰明。還要學習顏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勞這些名人的高貴品質受人敬仰,讓人深有感觸。

孔子、曾子、老子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吧!讓我們從小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論語》有感2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裏,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禦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禦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蹟!爲什麼這樣的奇蹟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爲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爲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爲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爲什麼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爲了國教?予以爲是因爲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爲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爲,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爲一個具備孝、悌、信、愛衆、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爲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爲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於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於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爲治國之中樑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於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爲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於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於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爲國爲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爲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於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於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嚮往並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爲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爲國平後,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後,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爲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併成爲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衝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爲規則,並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爲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纔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於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爲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後世,予以爲一切並不會變。以人爲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爲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3

論語爲孔子後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有老子爲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裏行間中透露着生活,人生,行爲,政治的哲理,較之於道德經所需的文學素養論語採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相較於老子的“個人薰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爲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於嚴酷,墨家過於功利,道家過於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即;“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此爲孔子之孝道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爲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此爲孔子之交友觀。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爲孔子之人生觀。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於道,謂聖人。

讀《論語》有感4

許多人都站下來靜靜地凝望?近年來我們的書刊市場上出了許多好書,但也出了不少壞書。因爲這些人,我們的祖國才變得更強,更好。哪一組勝出,就可以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數加給低的一組,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幫助他們,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然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爲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爲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爲什麼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爲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爲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爲不可原諒。此爲“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七年級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衆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爲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讀《論語》有感5

近來,我們學校開始了“好書漂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讀了很多有益的書,其中最喜歡《論語》這本書。這本書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的。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觀念及教育思想。

書本里面寫了許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寫 “孔子學琴”,孔子從小刻苦好學,他向魯國大師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幾天,大師都很滿意了,但是孔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掌握技巧,又過了幾天,孔子已經把這首曲子彈得如行雲流水般動聽了,可孔子還是覺得曲子的道理沒有理會。讀到這裏,我覺得孔子很專心學琴,沒有浪費時間,他整個人都沉醉在音樂當中。

當我繼續讀下去,我知道孔子把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學新的曲子。但他還沒體會作者是誰,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經過不斷練習,終於有一天,他從曲子裏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之後,不要驕傲自滿,無論在生活中、學習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專心致志、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還要不懂就問。孔子勤學好問,對事情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6

于丹這位作者編寫了一本《論語》感悟,主要講了以下七個道,對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幫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種人物,可能從你生下來你就必須孝順自己的長輩,但它不是一種本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有人開導,教誨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識可能是生產智慧的基本條件,但小聰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們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動歪腦筋。

第三,學習之道,一個人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才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有不斷學習纔不會被社會淘汰,不同的人,在學習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長補短,不恥下問。

第四,誠信之道,人活着是爲了正義,不能靠投機取巧,不守信譽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說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堅持到底,這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們小孩談不上什麼治世,但我們也要學一學,沒準你長大就是總統呢。如果僅用政令來誘導,來約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這不足以上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誠於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個貫徹始終的觀念,儘自己的心去幫助他人,不要把種種是非推及給他人,要跟別人換位思考,假如別人這樣對你呢?

第七,仁愛之道,仁愛是一種人格情懷,它應表現爲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要幫助別人,鼓勵別人,它是一種身體立行,點點滴滴的行爲,不僅讓別人受益,自己也很開心,也有收穫。

這七道,耐人尋味!

讀《論語》有感7

合上《論語》,手依然依依不捨的緊緊抓住它,目光隨着手鎖定《論語》,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面對《論語》,我不再只是爲了完成任務而讀書,而是用一顆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認真閱讀,去品味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直到了解透徹纔讀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雖然它多爲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看得我內心澎湃,腦子裏充滿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寫下了《論語》。小時候看來枯燥,現在卻覺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學習中,爲人處世和孝順父母等,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指示。正是因爲這樣,纔會出現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秀自身”,說明了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和《論語》充滿了智慧。

我最喜歡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千古名句,代代相傳。意思是: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樣的主張思想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本章提出以學習爲快樂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從而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儒家的話就是這樣,一句話蘊含着豐富的哲學知識,但是它又不給出太多條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顯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學習,時間也很重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論語《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聖人之言,含有多義。雖然書中的註釋已解釋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爲止,我們要還要理解言外之意。這提醒着作爲學生的我們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讓時間像一灘水一樣,接在手掌心,不一會兒就漏光了。

打開《論語》去讀,去看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產生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又是爲何尊稱他爲“聖人”。我們要學習《論語》中的精神,領悟其中的道理,並將其行動。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努力和反思,這樣才能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

讀《論語》有感8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華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並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裏行間。

讀《論語》有感9

學了《論語十則》,我有很多感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記起國小學詩《楓橋夜泊》時,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鄉之愁的我難以入眠。但是很讓人生疑的一點是,其實楓樹不喜歡潮溼。帶着這個疑問,我又查閱了資料,發現這裏的“江楓”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且當時就有這樣一座橋。(如此一來,疑惑盡消。)因此,我認爲江楓應取第二種釋義。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其引申之意也至爲分明。)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

閱讀《論語》影響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爲人處事。

讀《論語》有感10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們寫的,裏面記錄着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爲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於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孔子說:"遇到合於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國小生看,能教會我們怎麼爲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11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孔子對學習、執政、敬孝、仁德、禮節和天道地論述。

我認爲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孔子對弟子說,老師教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能獲取新的更深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爲人師表。如果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白學。學的知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明智的。執政就要用道德教化來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爲別人出主意要忠實,要廣泛地與衆人友愛;君主使用臣要以禮相待;臣奉承君主應當以忠相待,作爲君子要謹慎地說話,敏捷地行動。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來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動。對學習,我要經常複習,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經常去實踐,不能空想,做到虛心好學,說話要有分寸,不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孝順父母,父母不願聽的話要委婉的勸說,爲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師長,要聽從師長的告誡,不冒犯長輩,做一個有孝心的晚輩。和朋友交往要講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間的友誼。長大以後做國家的棟樑之才。

讀《論語》有感12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裏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麪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裏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爲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爲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有感13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悅耳。雨點濺落在窗臺上,風吹着雨絲穿過窗戶,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裏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於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着《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裏,簡陋的國中課本,我還是一隻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不是複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悅?

現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後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着頭皮讀了一遍。說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麼,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說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並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於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黴味,但這並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裏。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雲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瞭解你,仰望你。不爲別的,只爲貼近你的溫暖。

讀《論語》有感14

老師暑假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看一本好書並寫出讀後感,我看了論語,並寫出了我的感受。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其中很多話很有道理。論語1是將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2是講有關思想、修養,論語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特別“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的意思是能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長處“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給我的感觸也很深,告訴我們要敏捷而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

雖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適合現在的社會,但他畢竟是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時。

仁義禮智信我們都按這個標準去做,社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昌盛文明。

讀《論語》有感15

中國古學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學派將中國人民從千百年的水生火熱之中解救出來。其中儒家學派是我最喜愛的一家學派,它讓我受益匪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東魯國人。他可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與弟子編纂的《論語》被流傳千百年,將知識以及人間道理向世界各地傳播。當翻開一些語文課本,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這正是世人對孔夫子的讚揚。

在讀完《論語》後,我深有體會,其中有幾條孔子語錄讓我銘記在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我們都耳熟能響,這句語錄後來也變成了成語——擇善而從。我們的漫漫人生路上,總會遇到那麼幾個人,可沒有人是完美的,他們各有所長,也有缺陷。我們該怎樣向他們學習呢?我們要從他們的身上找到他們的優點,並向他們學習;找到他們的缺點,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缺點,在將這些缺點改正。這不正是學習的好方法嗎?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看上去這句話好像不關學習什麼事,其實道出了一部分學習真諦,學習不能求快,要慢一點,穩穩當當的一步一步學,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學習太快反而會讓知識更快流失;在我們學習時,不能因爲休息一會這樣的小利而暫時停止學習,這樣子學習是會讓自己更加“貪圖小利”,如果面前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呢?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抗拒小利,認真休息。這難道不是學習的道理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我都到這句話時就肯定,孔子一定是一個重視學習方法的一位長者。在學習時,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但如果我們不去反覆地溫故它,也許有一天,這些知識就慢慢離你而去;在生活中,我們周圍的朋友,家人都會給我們提一些建議,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要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這樣纔會成長進步;當你小有名氣時,定當還有人不太瞭解你,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君子的表現,我們要表現得平靜一點,讓別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這難道不是學習的好表現嗎?

孔夫子知道的知識是多少呢?猶如那滔滔江水吧。

《論語》所帶來的道理數之不盡,孔夫子流傳的學習精神也不會殆盡。我們應當感謝《論語》帶來的知識,更應當感謝孔夫子編纂了這篇千古長論。

標籤:有感 論語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