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論語》有感(通用15篇)

觀後感1.45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通用15篇)

讀《論語》有感1

在20xx年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有幾篇我深有感觸: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的同時又時常去複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讓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做事,孔子也是這樣認爲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視學習中的“實踐”,就是把所學的東西反覆實踐才能真正掌握,並體會到其中的喜悅。因爲好學者的心胸是敞開的,願意與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遠方有人來講道論學,近處的人也向自己請教,這不正是學有所成的快樂嗎?再者,當他人不瞭解自己時,也不去怨恨他人,這是君子的涵養。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師長,做事情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愛護衆人,與有仁德的人親近。如果之後還有精力,就去學文化知識”。古代對少年兒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說的這段話。在我國古代,書本知識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基本內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兒童培養成孝敬父母、謙遜待人、講究信用、團結他人而又嚮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書本知識的學習成爲少年兒童學習的主要內容,一個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學習知識上,就很難勝任以後的工作。學習做人的品質與學習書本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學生要在德、智、體、美、勞這幾個方面發展。古今社會的發展給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懂得了孝敬父母、爲人處事,這本書真的很好,建議大家來讀《論語》吧!

讀《論語》有感2

從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時間。我終於背完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裏面全是聖人孔子平常講的評論。被他的弟子們編成一本叫《論語》的書。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但這本書與別的書不同,別的書都是連貫性的,這一本書每一條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間沒有什麼聯繫,孔子的話大部分是針對人性而說的。

這書裏面大部分寫孝道,倫理綱常。或是學習。和君子應該做些什麼?這裏都有還有一些有趣的辯論故事,比如呢,他怎麼機智勸說魯哀公的。

這書裏面有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話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話,比如孔子說的父母唯疾之憂。這句話,乍一看來。有點兒牛頭不對馬嘴,因爲孟武伯問孝,可是他卻說父母藝興爲子女擔憂。但稍一體會,就發現聖人和平常人不一樣,他的意思是兒女孝順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這裏體現的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親情啊。

這一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也要像聖人說的一樣,有那麼的高潔的品質和品德,從古至今世間萬物,滄海桑田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只有人性亙古不變。

孔子說的話真是讓我獲益匪淺,雖然我背的很慢。但《論語》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後還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行行聖人言映入我的眼簾。對,今日,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言語簡略,卻是意義非凡,耐人尋味。

就如這麼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如此簡短几個字,卻是精確明瞭地概括了學習的精髓。這讓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節課後,我們會在自由活動課中複習當天重要又深奧的知識點,就在這時間中,雖說是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旁的幾個同學心血來潮,聊天聊得熱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學習效果是天壤之別。因此,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也,在我們身上得到實際驗證。

而那一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闡明瞭學習要講誠信的真諦。雖然能人懂得的學問很多,但也總會有“有所不知”的事情。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講的通俗語“不懂裝懂就是飯桶”,這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錯失了“求問”的體驗,不懂謙虛並耐心地向比人請教。正如“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嘛,這也反襯出那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回想我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不懂“問”的意義,只是上課專心致志地聽講,課後溫習一下了事,沒有真正領悟到“問”問題的重要性,害得我沒有完全跟上老師的節奏,甚至有些知識還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師的步伐。直到二年級,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需要調整學習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課後抓緊複習,虛心請教老師或同學,很意外,成績在班上從前二十名衝到前十名。三、四年級,我發現學習越來越輕鬆,成績也顯著提高,每次考試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嚴謹的求學態度也被後人所稱道。同伴間的學習,各有特點,也總是各有成就,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而當今社會,總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爲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沒有任何發展。

《論語》這本書膾炙人口,教會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成爲有學問的人,全面發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爲父母效勞,爲國家做貢獻,讓讀者受益匪淺,你願意讀一讀嗎?

讀《論語》有感4

合上《論語》,手依然依依不捨的緊緊抓住它,目光隨着手鎖定《論語》,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面對《論語》,我不再只是爲了完成任務而讀書,而是用一顆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認真閱讀,去品味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直到了解透徹纔讀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雖然它多爲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看得我內心澎湃,腦子裏充滿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說過的話記錄下來,寫下了《論語》。小時候看來枯燥,現在卻覺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學習中,爲人處世和孝順父母等,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指示。正是因爲這樣,纔會出現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秀自身”,說明了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和《論語》充滿了智慧。

我最喜歡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千古名句,代代相傳。意思是: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溫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樣的主張思想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本章提出以學習爲快樂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從而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儒家的話就是這樣,一句話蘊含着豐富的哲學知識,但是它又不給出太多條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顯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學習,時間也很重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論語《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聖人之言,含有多義。雖然書中的註釋已解釋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爲止,我們要還要理解言外之意。這提醒着作爲學生的我們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讓時間像一灘水一樣,接在手掌心,不一會兒就漏光了。

打開《論語》去讀,去看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產生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又是爲何尊稱他爲“聖人”。我們要學習《論語》中的精神,領悟其中的道理,並將其行動。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努力和反思,這樣才能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

讀《論語》有感5

當我在國小課堂中揹着《論語》“子曰”“子夏曰”“子路曰”“子貢曰”時一直有疑惑,這些弟子的言論有這麼重要嗎?難道師傅不應是獨大?孔子教授於弟子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難道不是屬於師傅的嗎?這些弟子爲何把自己的言論和師傅的放在一起?況且自己編纂自己的書不好嗎?伴隨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長大。在這很長一段時間,我落寞了很久,一直對孔子幼稚的行爲和做法感到耿耿於懷,反側難眠。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再讀《論語》,擁有了一次瞭解孔子的機會,一句句的認真地讀着,慢慢地沉浸於其中,突然發現《論語》作爲中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書籍,記載着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的文字之下,是孔子佝僂而又挺拔的背影與無邊的智慧光輝。

仕途不暢的聖人

他是孔子,一個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卻生逢禮崩樂壞之亂世的普通人。他有凌雲的壯志,卻生不逢時,可他並沒有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選擇避世,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積極入世,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以宣傳自己克己復禮的仁政思想。他到過衛、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落和不解,他只好憮然,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他明知仕途不暢仍知其不可而爲之;他爲加強國君力量,試圖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妄圖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行動受限制,終招失敗……雖然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着他的人生,但正因如此,方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心懷天下的他不愧是我們心中的聖人。

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他是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明世宗封他爲“至聖先師”;清聖祖康熙尊他爲“萬世師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他一人而已。在《論語》中,從“子曰:‘有教無類’”中我彷彿看到了生性粗鄙,志氣剛強直率的子路戴着公雞的羽毛,佩着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他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在一邊心平氣和地設禮樂引導子路,終使子路心服口服,從此踏上了向孔子求學之路,最終成爲一大賢人。假如他因爲子路的粗鄙而拒絕教導子路,那麼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人,少一個賢人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雨後甘露,總能讓人心曠神怡並有所收穫。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給教育帶來了啓迪:因材施教;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我們學會了學與思相結合……他的教學思想像奔流不息的長河一樣源遠流長,流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又像是一塊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會發光的寶石,時間越是往前走,它越耀眼。他無愧於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的啓蒙老師,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待人處事的高手

在孔子的待人處事語錄裏,仁是核心。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不同的角度,“仁”有不同的含義,它的範疇很大,彰顯了孔子乃至中華民族極爲純粹和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顯緊張和脆弱,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設身處地體貼他人、遵循禮的規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待人處事才能走得更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可謂是高手。

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此評價,孔子受之無愧也。

從《論語》中,我讀到了一個鮮活的睿智的可愛的情感豐沛的孔子,他既是凡人也是聖人,更是一位讓我受益終生的老師。

讀《論語》有感6

我們學校自從有了“校長講論語”這一活動後,學校裏每個同學都受益匪淺,而我也在“校長講論語”的活動中萌生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或點到爲止;正是孔子的這些教誨之言,培養出了多少聰慧過人,見多識廣的才子。我對《論語》最深的感受也正是孔子的教誨之言。

在校長給我們講的每一篇《論語》中,有多數都是孔子對衆多弟子的教誨之言。其中有一篇講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段話就告訴我們,君子既出一言就必須做到,就算用幾匹健壯的馬來追回君子說出的話,恐怕也很難做到。這句話也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情況,比如你已經答應了要來我家玩,就不能說反悔就反悔,應該按照約定去我家。這一篇《論語》就給了我很深的感受,通過我生活中的這件事大家也許就明白了。我和一位同學約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可是我在約定好的地方等了好一會都不見他的身影,無奈之下我便給他打了個電話,電話是他爸爸接的,他爸爸知道這麼一回事之後立刻把他送了過來,並向我道了歉。我也讓他不要太自責,既然已經知道錯了也沒什麼了,這不也是完成了約定嗎?這篇《論語》孔子的教誨之言給我的感受是:一個人就應該遵守約定,並且不折不扣地完成。

學習《論語》真的給了我很多感受,給了我最端正的思想,給了我最好的教誨,給了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學習《論語》給我的感受真是太多太多了,我愛學學《論語》!

讀《論語》有感7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彷彿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覆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爲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爲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聖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爲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啓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願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願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啓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8

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一般的《論語》共二十章。

《論語》分爲《學而》、《爲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等章節。

《論語》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學而》裏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說:“別人不瞭解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瞭解別人。”還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的知識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我從《論語》中懂得了許許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講信用;做人一定要仁愛;做人一定要知錯就改!我知道了讀書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吃劣食爲恥辱,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討論真理的;我還知道了看見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心裏就應該進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見一個衣衫簡陋的老奶奶乞討,我本來不想理,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便把我三個月零花錢都捐出來。還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親戚朋友們炫耀,後來讀了《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便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不自大,虛心跟別人學習。

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學習;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這大千世界的醜態和美態。以後,我一定嚴格遵循《論語》條條名言警句,做一個好孩子!

讀《論語》有感9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而《論語》所講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華。

孔子基於親身體會,他提出學習首先要有學而不厭的精神。而要做到學而不厭,首先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習態度又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做學問的第一條就是誠實,要“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第二條學習要謙虛,不恥下問,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活中有許多人值得自己虛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於自我反省,學習“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這樣才能發現並改正自身缺點,促進自我完善。孔子還注意到了時光飛逝,就像日夜奔騰不息的河水,轉瞬即逝,人們一定要抓緊時間,珍惜時光。

《論語》這本書,言簡意賅,富於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觀點也很正確。可是爲什麼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陳獨秀他們又有反儒思想呢?原來,孔夫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歷代的封建統治階級都拼命宣揚這個教育主張,從而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西漢的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與八股制度結合起來。與孔夫子時的儒學不同,這時已成爲封建主義束縛人們思想的教條。而當時的中國人追求民主,當然要反對這種儒家思想了。

可見,每種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只看你把這劍鋒用在什麼地方。

讀《論語》有感10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麼一句話:“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不埋怨天命,也不責怪別人。這僅有六個字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的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們應更深的去體會它其中的含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或麻煩,就牢騷滿腹,埋怨上天不給自己好運氣,抱怨他人有過錯,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麼過錯和責任。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現。而孔子卻認爲,我們應當“不怨天,不尤人。”這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個更嚴格的標準上,即苛責的應該是自身。

記得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省裏舉行作文大賽,我也報名參加了。我非常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用了一個星期來構思,還上網、翻書查閱了很多資料,並用了三個小時認真地寫了這篇文章。當我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時,大家也是嘖嘖稱讚,我心裏比吃了蜜還甜。原以爲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師的好評,但很可惜的是,老師僅僅給了我85分。當我看到這個灼眼的分數是,心裏“咯噔”一下,隨即,一種沉重的失落涌上心頭。看着別的同學拿着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歡呼雀躍時,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鬱悶,也非常想不通:爲什麼我這麼用心寫的作文老師會覺得有問題,爲什麼?而後,在當天下午的一節班會課上,老師講到這麼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時,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別人,先好好反思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裏……”聽了這番話,我覺得心裏很慚愧,爲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時抱怨老師而慚愧,爲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慚愧。我當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細的看了5遍,發現我的措辭、結構安排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又詢問了老師後,決定再寫一篇。真沒想到,這篇作文竟獲得了作文大賽的二等獎!我很感謝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僅讓我獲得了榮譽,更令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深刻道理。

這句話不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體現。海倫凱勒——一位被世人廣爲傳頌的偉人,被評爲20世紀美國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雙目、失聰的雙耳譜寫了燦爛的生命樂章!當命運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後,她怨天尤人了嗎?沒有。她用她堅強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終於成爲一位影響全球的傳奇女性!從《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楊光,雖然是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爲何物的盲人,但他卻用歌聲唱出了對人生幸福的追求與熱愛。他同樣沒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沒有埋怨父母給他的殘缺的身體,憑着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試問:我們相對一些身體有殘缺的人們,有着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還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因求職屢屢碰壁,想要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這位老者在最後的勸說時所說的話讓我頗爲感動:“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難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卻更能令它顯得熠熠生輝。”所以,我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或障礙、阻力,首先應從自身找出結症所在,而不是抱怨沒有合適的機會,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時,我們就會蛻變成那顆美麗的珍珠,很多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成爲生活的強者!

讀《論語》有感11

翻開《論語》,那些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裏迴響;那些深奧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純潔,將我的心靈淨化。

初讀論語,應該是在上國中的時候,猶記得學生時代的我尤其懼怕論語,因爲在文章的最後,總會有出現四個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誦”,拗口的文言文無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夢。

現在工作了,閒暇之餘重新捧起了書本,再次讀起了論語。從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年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變得了生動起來,有趣起來。而當我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這一句時,這種感覺就更爲強烈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缺點。在我看來,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類似,當你向身邊優秀的朋友、同事看齊,學習時,那麼你也會取得進步,也會變得優秀,反之,去接近和學習那些有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會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趨向渾濁。在我踏上了鐵路公安這個工作崗位之後,我發現了身邊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同事,他們有的擅長辦案,有的擅長寫作,有的工作認真,熱情開朗,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從一名新警,轉變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時,我也明白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並加以改正。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麼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漸漸地泯然衆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那沿途的風景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當你再次回頭遠眺那落在身後的風景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或許,就是閱歷與閱讀的意義吧!

讀《論語》有感12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和讀書纔能有出路,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聽到這些話後,我們絕大多時內心掀起“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瀾,也可能會產生反感。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可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學、怎麼學才能成爲好學之人?

學習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書中佔有較多比例。在讀完《論語》後,孔子告訴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對學習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學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我們要學習的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不僅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際關係出現較多矛盾。

二、爲何學?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告訴我們: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變成“六蔽”。由此可見,學習的意義非凡!

三、何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預習新的知識,可以成爲其中的老師。我們可採取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知識後,及時的溫故,及時的思考,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也是很危險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體會和牢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學習型社會中,不但要求我們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告訴我們: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而感到恥辱,方能成爲好學之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遇到難題時,要不恥下問。而不是以韓愈《師說》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好學的人。

學習,不是空乏的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充實自己,推動成功。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在孔子認爲,思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而思,思而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讀《論語》有感13

最近在讀《論語》。前幾天讀到子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這是孔子在論孝道,關於孝道,在論語裏是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孝道也佔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論語裏有很多處都在講孝道,什麼“父母在,不遠遊了”、什麼“三年改父之道,可謂孝矣了。”

你發現沒有: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爲什麼在論語裏,只看到關於子孝的討論,卻看不到關於父愛、母愛的內容?你看吧,一句你都找不到的。

爲什麼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父母愛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絕對是愛的深,只是他們很少直白的表達出來而已。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當我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時候,我已經二十多歲了。記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對我的生活處處操心,象其他父母一樣,這種操心往往太過份了。我反而覺應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子女一樣,甚至對父母有一種反感。

今年還未過完寒假,由於學校有事,需要提前趕回去,臨走的的那天早上心情特別不好,媽媽一是捨不得我走,二是不放心我自己回去。因爲耳朵後邊長了一個血管瘤,還沒有完全治好。一大早起來,她就幫我收拾着收拾那,生怕拉下什麼。我在一旁一直嫌她囉嗦,把它裝進包裏的東西又都拿出來。好不容易能出發了,她又非要到車站送我,唉,我當時有種暈了的感覺,我都多大了啊,都已經光榮的成爲人民教師好幾年了啊,這要讓我的學生知道了,還不笑死我啊。擰不過她,只好讓她一起跟着,在路上我也沒怎麼理她,到了車站,一看排了那麼長的隊,心裏的火相當的大啊,就在我冒火的時候,媽媽拿着一張票來了,原來她朋友在那賣票啊,走了個小後門。這時我纔有點高興她跟了來。上了車,她扒在車門口囑咐我回去後,要保持良好心態,注意生活,注意身體……全車的人都在看我,我羞死了,直趕着讓她回去,好不容易走了。車還沒開,過了一會兒,我聽見有人叫我,擡頭一看,她又回來了,手裏拿着一個袋子,遞給我說:“這個時間回去就別做午飯了,給你買的火腿、麪包、葡萄乾,回去吃點,就睡午覺吧。注意身體,保持快樂,這次我真的回去了啊。”看着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掉下來了,媽媽曾經對我說過,不管長多大,我都是她疼愛的女兒。

記得大學剛入學的第一天,父母一起把我送到學校,辦完了所有的手續,然後去宿舍給我把被褥全都曬好、鋪好,就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我雖然也捨不得他們走,但還是假裝堅強的勸他們快走,出門送他們上車的時候,我看到爸爸的眼圈紅了,他匆匆的拉開車門,也沒敢看我就上車了。我當時以爲爸爸怕我留他,不讓他走,所以纔沒敢看我,後來司機小劉叔叔告訴我,爸爸一上車就掉淚了,跟媽媽說:“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真是放心不下啊。”我一直以爲爸爸是個冷血動物的,可就從那一次,我才知道爸爸對我的愛有多麼深,只不過父愛是含蓄的。

所以我感覺父母對子女的愛幾乎是一種天性,尤其在中國,不怕父母對子女沒有愛,只怕愛得太濃。但是中國的父母不象外國人那樣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況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論語也沒有關於父母之愛的講述,實屬正常,因爲實在沒有必要去講。須要講的是對孝的提醒,爲什麼呢?因爲“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你看,就拿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好像是在說費話,子女怎麼會不知道父母的年齡?那你可是試試,走在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會給你一個精確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問問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幾個能答上來的?

父母之年實際是代表了子女對父母關心多少的問題。

檢討一下吧,尤其是現在的嬌生慣養的孩子們,父母那樣的關心我們,而我們對父母的關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嗎?知道他們喜歡吃什麼嗎?知道他們愛看什麼樣的節目嗎?知道父母內心中的希望嗎?

論語裏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關心自己的老父老母。

讀《論語》有感14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裏充數。最後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並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幹活吧!”我一邊說着,一邊推着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裏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裏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纔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藉口。現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爲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後,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幹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裏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現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打開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現鍋裏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裏,鍋裏的情況纔好轉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出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麼收拾這爛攤子啊!?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是已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狀了。

結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纔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15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衆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後,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對自己的父母怎麼樣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爲生。看得自認爲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儘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後又是那麼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箇中學女生因爲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麼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麼不盡人願,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爲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

標籤:有感 論語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