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論語》有感

讀後感2.79W

報紙編輯希望我能爲青年朋友介紹自己喜歡的書,我首先想到《論語》,這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之一。說來慚愧,雖然上大學時就讀過《論語》不止一遍,甚至背下不少章節,卻說不上喜歡。那時主要是爲了學古漢語,完全當它是某種語料,並沒有什麼心得。當然,上世紀60年代那時也在限制思考。真正認真細讀,並多少能融進自己人生歷練來讀,是過了而立之年。此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讀一讀《論語》,往往有些新的體驗。我漸漸覺得這本書在滲透自己整個人生。當然其中也有我所不太喜歡的,比如那種教化味道,還有一些明顯落後的觀念。但我欣賞品味裏邊的人生智慧,那種質樸踏實的態度,還有對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與樂觀。也許太年輕是不容易進入《論語》的,但讀一讀還是有好處,畢竟是中國經典。那些思想精華,會一點一滴持續地滋潤整個人生。但是,如果讀《論語》能平實一點,知人論世,丟掉膜拜的意味,會更有創穫。

讀《論語》有感

有些青年朋友可能會抱怨讀《論語》這樣的古書障礙比較多。那麼可以找一些有註釋的本子來讀。這類書很多,因爲不是深入研究,先讀懂基本意思再說,不必苛求什麼版本。我倒是不太主張大家一開始就讀那些主觀投入太多、或者太現代性的研究型論著。因爲那容易馬上把自己的腦子框住了。

報紙編輯還要我爲青年朋友說出所喜愛的其他幾種書,我依次羅列以下:

二是《孟子》。理由和前邊已經說過的差不多,我認爲也是一本可以不斷豐富我們人生智慧的書。

三是《莊子》。有時我也問自己,這和《論語》完全不同的風格,怎麼能都喜歡?大概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多向度的。如果說《論語》讓人理解人生,那麼《莊子》可能更讓人有時超越和想象人生。

四是《紅樓夢》。上中學時讀了好幾次都讀不下去,主要還是不能進入那種表面日常、其實很形而上的境界。文革中在幹校勞動,有機會反覆讀了好幾遍,越讀越有味。大概不同年齡段讀它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五是《魯迅全集》。記得80年代初我是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下一套全集的,至今仍然是翻閱最多的書之一。除了教學研究的需要,還因爲魯迅的確讓人非常清醒,讓人永遠對現實保持一種犀利的批判目光。當然,也因爲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思想遺產。

六是《共產黨宣言》。記得我頭一次讀是十六、七歲,當時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莊嚴感,爲那種雄大的使命感和事業心激動不已。在當下這樣缺少理想主義的.現實中,讀這本影響人類命運的大書,能得到精神的昇華。

七是《聖經》。我是基督教家庭里長大的,從小就熟悉這本書,爲其中許多故事所吸引。看到我高齡而又重病的母親每天都要堅持吃力地用放大鏡讀上幾頁,我能體會信仰的力量。《聖經》的重要還在於它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要了解西方,自然繞不開《聖經》。讀這部書不等於就要信教,它也許能激發我們對生命對未知世界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八是莎士比亞的戲劇,那完全是適合讀的劇本。儘管連張愛玲也說過不喜歡,而且年輕人已經很難靜下心來啃這樣的經典,但我想最好還是選讀一兩部,那起碼能培養一種對悲劇的感悟,那種雍容華貴的風格也能讓人想像力飛揚。

九是美國理論家詹明信(又譯詹姆遜)的《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是近年來對我國文學理論界影響甚大的一部書,可以瞭解一下到底爲何影響大,而且它跳出傳統VS現代的思維模式,啓發我們重新打量所處這個多元的有些混亂的世界,會有另一番風景。

十是切·格瓦拉的傳記,坊間已經翻譯出版許多種,也可以讀國人寫的比較簡要的一種,就是《切·格瓦拉》(張中莉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版)。在許多人都樂於痛快地顛覆革命的時候,這位傳奇人物的事蹟會讓人感受何謂英雄氣概,何謂獻身精神。

我就羅列這麼10部書,除了後面2種,都是些比較普通的書,卻又大都是經典性的大書。屬於經典的東西,對於後世的讀者會有距離,包括對它所屬時代和語言表達形式等方面的隔膜,會對閱讀形成障礙,我們需要盡力才能進入。許多流行的作品我們也喜歡,像我平時也會讀一些休閒的讀物,比如畿米、《水煮三國》之類,但那主要是消遣。如果要真正瞭解人類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還是要取法乎上,多讀經典性的作品。讀經典要沉下心來,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儘可能調動自己的感覺與靈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奧,高雅的興趣就會慢慢培養出來。當然,我所喜歡並樂於推薦給青年的這些大書,短時間讀不完,有些真的就是要用整個人生來讀。

標籤:有感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