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活着的讀書筆記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着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的讀書筆記15篇

活着的讀書筆記1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是美國《時代》週刊對餘華這本小說的評價。在我讀《活着》這本小說時,對作者餘華還不瞭解,抱着一種輕鬆的心態去看這本書,卻不想看到結局處,心情沉重。

這本書從一個老人在夕陽下趕着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幹活切入,然後緩緩向我們展開這位老人的浮世繪,老人名字叫福貴,他曾經是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所有的悲劇纔剛剛拉開序幕,他親手埋葬了妻子,女兒女婿,兒子和外孫,最後只剩他和那頭老牛,可這樣,也是活着的啊。

活着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我們要好好的活着,更要精彩優秀的好好活着,因爲只有這樣,我們自己的閱歷變豐富了,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更有資本的'帶領着我們親愛的家人,可愛的朋友一起更好的生活,爲這不知道花了多少年的多少次擦肩而過換取的今世相識相知的緣分增添些許色彩。

活着的讀書筆記2

一個不是那麼華麗的名字,一個不是那麼有鮮明特色的故事。餘華的《活着》只是以簡單的筆觸記錄着一個普通人的一生。簡單的語言,巨大的能量,衝擊着讀者的心靈深處,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位讀者。《活着》全文以主人公的生活經歷講述着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千鈞一髮之際,我們該如何承受這萬般重量,我們又該怎樣堅強的走下去,我想文中的主人公完美地詮釋了一切。

其實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有人說“如果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已經成年的我們,不可能因爲一本書而徹底改變我們爲人處世的方法,但它總會在潛移默化中給予我們照亮黑暗的光芒。就像《活着》,縱然是悲觀的感覺,卻在無形中告訴我們,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總要學會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第一章中,作者以“我”遇見老人而引出了福貴這一個主人公,藉着福貴的描述寫出了他的一生。“我”在遇到老人時正值他開導老牛,有這樣一句話:“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老人解釋爲鼓勵牛耕田,可讀到後面才明白,這都是他去世的親人的名字,不禁心酸,老人的親人一個一個離去,到最後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懷念他們。接着講到了老人少年時,家境富裕,有天有地有工廠,還有着妻子家珍,但卻是他這個敗家子,因此後來在場上敗光了家業。讀到這裏,身爲一個讀者心裏也怨恨着,原本這麼龐大的家業一念之差就全沒了,這是造了多大的孽啊,沉迷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淪落爲了窮小子,還讓家人跟着遭罪,讓讀者都爲他感到不齒。最可恨的是,妻子家珍懷着身孕來到賭場想制止他,卻被他打併拖出了賭場,試問這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會做出來的事情嗎?這讓我們明白,無論家裏多麼富有,產業有多少,依然敵不過一個遊手好閒、沉迷花花世界的敗家子。

也許對於敗家子來說,只有真的失去,纔會覺醒,纔會明白生活不易,纔會念得家人的好。賭輸了所有家產,氣死了自己的父親,看着妻子離開、母親年邁、女兒乖巧可愛,纔會知道自己應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在“人之初,性本善”,福貴放棄了自己曾在意的面子,肯低下頭向賭贏了他們家的房產地產的龍二租五畝地,福貴爲了母親、爲了妻子、爲了孩子願意重新開始,願意笨鳥先飛、願意吃苦耐勞,躬耕農田,不分日夜。本以爲這將會是一個童話式美好的結局,就像福貴說的那樣“我想着我們徐家也算是有一隻小雞了,照我這麼幹下去,過不了幾天小雞就回變成鵝,徐家總有一天會重新發起來的”。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誰知在那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當時中國戰亂紛爭、貧瘠落後、動盪不安,誰能倖免呢?福貴在給母親買藥的路上,又因爲打鬥被抓去當壯丁,接下來是兩年的在戰場後方輾轉流亡。聽過戰場傷兵的絕命哀嚎,見過血流成河,與好友分散,與好友生死離別。當解放了他們之後,讓他們選擇去路時,福貴選擇了回家,我第一反應是指責他爲什麼不能夠去抗日、去爲中華民族的未來奮鬥,但仔細一想,也許對於一個曾經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沒有接受過進步的思想,能在此時想到他的至親,爲他們而活已經足夠,這對他來說已經是質的飛躍,能給自己的妻子兒女一個幸福的家對他來說也不是易事,對他來說一生足矣無憾了。

可造化弄人,屬於福貴的悲劇纔剛剛拉開帷幕。懷着欣喜的心情回到家中,大概原想的是一家人歡歡喜喜,自己奮發圖強,而後享天倫之樂。但是迎接他的卻是女兒因病成了聾啞人,年邁的母親也積勞成疾,家中沒有一點餘糧。這該是怎樣一種衝擊,又讓歸來的福貴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我想他是喘不過氣的,就像有座大山,但他得活着,去做這個因他而不幸的家的頂樑柱。生活如果不給你點苦難,你永遠不會發現他曾經給你的是天堂。我想此時的福貴大概便是如此,然後爲生計奔波。其實,即便浪子回頭金不換,也不一定換來命運的寬鬆。

緊接着悲劇又接連發生了,作者餘華把重複的死亡寫進福貴的日常生活中,讓福貴這個被命運和時代捉弄的人,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黑髮人,不得不去承受命運中這般的無奈與痛苦,從他被俘虜歸來後,本來剛剛過上好日子的聾啞人大女兒鳳霞因爲難產死在了產房,留下了丈夫二喜照顧生下來的兒子苦根,然而二喜也沒有受住這般打擊,在一次工地事故中喪失性命。苦根這個可憐的.孩子只好福貴來照看,可是又因爲窮困沒吃過好東西,在生病時,吃福貴給他做的豆子撐死了。這不僅給福貴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讓我們讀到此章節時有着出乎意料的震撼,更加彰顯了我們要活着的意義和活着的可貴。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活下去的信念,我們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其他外物而活。

餘華所寫的《活着》,是把人生的酸苦無限放大。我們生活在普通的大千世界,人生很少會像餘華書中寫的那樣跌宕起伏,如此的悲劇收場。也許這就是餘華先生的寓意所在,把悲劇無限放大,讓我們通過戲劇性的人生來反思自己的生命。當我們看過了福貴的衣食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外孫相繼離世,一個本來不愁吃穿的敗家子淪爲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的垂暮老人後,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生活中的煩惱是多麼多麼的微不足道。因爲一個人的無心言語而糾結敏感,因爲合作的不合意見而記恨於人,因爲別人的一句批評而耿耿於懷,因爲別人的優秀美麗而心生嫉妒,這一件件在我們看來天大的事,在福貴的悲劇之下不都變成了顆粒大的小事?因此,我們更要學着看淡生活,平靜自己的內心。

有些人說,活着如果只能是受苦,是辛勞,是痛苦,那我爲什麼還要活着,所以就有人選擇了自殺;但餘華的《活着》卻不是如此,主人公富貴的一生,除了年輕時的放蕩歡愉外,其他都是痛苦的,就算這樣卻還是有着對生活的熱情,把生活一天天的過下去。其實,我們不應該每天抱怨着生活的不公與失落,活着就應該是我們對未來最大的盼頭。用有限的光陰,去釋放無限的價值,這不僅僅是這個時代的奏曲,更是我們人生亙古不變的真諦。活着,活出希望,活出價值,活出精彩。

活着的讀書筆記3

《活着》講述了福貴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三十他嗜賭如命,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爲爲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的讀書筆記4

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作爲一部經典之作,《活着》講述了一名叫富貴和他周圍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富貴年輕時因爲賭博從富家的紈絝子弟淪爲身無分文的農民,然後在抗戰時期被抓去抗戰,經歷了非人的折磨,意識到生活的殘酷。幸運的是,迎來了紅軍,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但是在富貴晚年的生活中,他以及他的下一代遭遇了一系列的突發意外,使他明白了生活的艱難與不易。

富貴的一生正是當時那個年代所有社會底層人民所經歷過的`一生,娶妻生子,辛苦持家,然後生老病死。然而生活並不會讓你如此平庸度過,總會給予你意料之外的東西,戰爭,階級鬥爭,突發意外等,總會在生活的某一個時間來臨讓你措手不及。讀後感·在那個年代,人們飽受飢餓,戰亂,矛盾,爭奪,尊嚴之間的選擇與抉擇,最終只是爲了“活着”!

無論人們身處在哪個年代,終歸逃不了生活的洗禮。過去,人們爲了填飽肚子到處奔波;現在,人們爲了精神愉悅日常消遣。終歸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我們究竟有沒有想過人到底從何而來,又要到哪裏去,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富貴坎坷的一生告訴我們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滿了無數的坎坷和挫折,但這些都不能成爲阻礙我們前進的道路,我們可以被打壓,但是不能被打敗,要努力,勇敢的活着。或許,人們活着就是爲了自身而活,而不是爲了人以外的任何東西而活。如果要說活着的意義,那就是爲自己而活,並且活的精彩,因爲時間會證明一切!

活着的讀書筆記5

餘華的這本《活着》被幾個朋友推薦過了,不知道我是出於偏見還是什麼,總覺得這本書大抵描寫的也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故事,就像《白鹿原》,這類書大多稱之爲名作,但我好像就是一個單純喜歡讀故事的人,喜歡高潮迭起、迂迴曲折,對這類太深刻的作品反而是不大感冒的。

和朋友聊起讀書,這本《活着》再次被提及,我想是應該看看了,從下載下來到讀完,兩天時間,像着了迷似的,越讀越被深深的打動,越是停不下來。

一個人的一生裝進了一本僅僅幾百頁的書,沒有對人物心理濃墨重彩的渲染,只是簡單的敘述。講的人娓娓道來,平靜的敘述,聽的`人心裏卻波瀾起伏,久久不能平靜,這大概就是餘華的高明之處吧!

福貴,又富又貴,多好的名字啊,這也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光宗耀祖、又富又貴,可他的一生卻是潦倒窮困、厄運相隨。年少輕狂,仗着家裏吃喝嫖賭,等到輸光家產,父母離世才幡然醒悟,但覺悟、改變並沒有阻止厄運的腳步,在那個年代生活本就難以爲繼,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又相繼離世,只剩下他孤零零的活着,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與一頭老牛爲伴,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活着不是爲外在的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對福貴而言只是一種生活狀態,他的心經歷太多苦難,已變得波瀾不驚,看透人生的磨難,才豁然開朗,才能夠平靜的敘述那些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安靜的度過人生的黃昏。

福貴的故事能夠打動人不是因爲命運給了他接二連三的打擊,而是那種經歷苦難、看破人生後的豁然開朗,親人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離奇,但卻是異常痛苦的,當親人相繼離開後,福貴大可以一死了之結束這悲劇痛苦的人生,可他沒有,他選擇接受,好好的活着,種種地、唱唱歌、和老牛說說話,他困苦的一生讓人感慨,但他平靜的講述才真的讓人心疼,真的打動人!

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容要承受衆多難以接受的痛苦,卻依然要堅韌、頑強,這大概就是生命的力量,活着的意義罷!

有的酒越品越香,有的書越讀越深刻,看來以後讀書得沉下去。

活着的讀書筆記6

—— 品《活着》之感之悟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平庸和無聊。

—— 餘華 一曲悲涼調,一段人生路,一段跨越新社會與舊社會的人生。

一部見證着中國社會的變遷,人民的冷暖的鉅著。

書中飽含着的辛酸與痛楚,充斥的戲劇性與巧合性。讓我們真正的理解到了活着不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別人。

所有的浮華終將成爲樸實,“美好”的開局對應着美好的結局,開局與結局夾斥着漫漫人生路,活着與死去,闡釋着作者對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感悟。

本書以賭場裏面的燈紅酒綠開場,反映了當時一潭死水的社會,人民沒有目標,終日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大家闊少們整天混跡於賭場之中度日。以一個陰晦的開局來反襯社會的暗無天日。

作者別出心載的安排了福貴的一時興起而上臺唱皮影戲則用來作爲串聯全篇的伏筆,以一出皮影戲來串聯起福貴一聲的坎坷,以一出皮影戲來表現社會的動盪。

從富家子弟墮落爲街頭小商,和着悲涼的曲調不禁讓人感嘆世間的炎涼,命運的戲劇變化。富貴能夠承受得住這樣的命運打擊,繼續生存下去,也是有着不一般的毅力。妻子攜子歸來,是命運給他的賞賜,那本已枯澀無光的臉上也流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妻子求的是一輩子安穩的生活,可以沒有過去的“榮華富貴”。至此,一家人過上了典型的中國家庭生活模式,男的操外,女的主內。從敗家的少爺到演皮影謀生再到被國民黨拉去做壯丁,福貴的生之艱辛,可見一斑,人的命運,竟不由自己掌握,卻是猶如一葉浮萍,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翻滾。福貴可以說是四十年代的人民大衆的一個縮影。

當家珍含辛茹苦的拉扯孩子長大,原以爲一家人總算可以過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悲劇卻接連而來。安靜的活着也只能夠是一種奢望。悲傷並沒有遠離他們,因爲生活還在繼續,他們還要活着,繼續面對命運對他們的殘酷。

對於那個早已遠去的時代,我們不曾經歷,我們所能夠獲得的也只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背影。但我們可以理解中國人的韌性,在這苦難的環境中,堅強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在動盪社會之中,個人命運僅如螻蟻。福貴是那一輩人的縮影,他們從那樣的年代走過來,過着平凡地生活,但卻接收着命運不公平的抉擇。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福貴的一輩子,經歷了身邊人親人相繼的離去,對於與至親生離死別的悲傷,唯有默默承受,歲月的變遷,漸漸磨平了苦難的痕跡,活着的信念,更是爲親人而活。

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

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

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爲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他們骨子裏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纔是真的勇士,纔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品性纔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纔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

縱觀全書,以生命的消逝、死亡的深層意義來詮釋活着,向我們展現了當代人的韌性,真實之中帶着哪兒一點滄桑,生老病死,聚散離合,具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走過了,你才能更深刻的體會活着的意義。四十年的歷程,也只是彈指一揮或滄海桑田,在無數沉默的、滄桑的面孔下,堅韌的'中國人就這麼無聲無息地繼續活着。餘華以自己的感受帶領着我們在命運的長河裏面行走、體驗。給予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重新回味那一段已經遠去的歷史。

“人生若夢,偶然的東西太多,宿命的因由構成了整部曲調的主旋律” ,若果沒有一個個的造化弄人,整部小說也無法真正的去撼動人心。“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許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本書的另外一層含義。生活和倖存只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不同。苟延殘喘也好,錦衣玉食也罷。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所能抉擇的,與命運抗爭的歷程中,你會看到人的渺小,所謂的成長,也只是學會習慣性的接受。

全書的結尾以福貴與饅頭的溫馨對話來回環整部小說。那是對未來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接下來,但願命運的雙手會給他們些許慈愛,讓飽受寒冷的心靈得到本屬於他們的溫暖。

作者的筆觸跨越四十年的歷程,見證了幾度動亂變遷,縱使生活夾雜着艱辛與淚水,老百姓依然勇敢的接受。對於苦難,那只是暫時的,生活仍然要繼續,千好萬好,活着最好。

假如生活沒有判定我們死刑,那麼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好好活着。

命運從不曾遠離我們,

生活也終究要歸於平靜的,

活着是對我們的考驗,

也是命運的安排。

活着的讀書筆記7

一個人,一場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貴的苦難,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貧苦農民;他氣死他爹,輸光財產;他的兒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也死了,可他卻還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當在黃昏的田野上,富貴和他那頭老牛耕耘在田地裏,富貴對牛叨絮的那席話差點讓我憐憫的掉下淚來。我覺到了餘華的殘忍,他爲什麼要讓富貴活着?沒有了親人,沒有了愛,只有大半輩子數不盡的苦難,富貴活着的意義何在?人到底爲什麼而活着?

當福貴看到賭的傾家蕩產的龍二被斃掉的那一刻,慶幸的是福貴,後怕的也是福貴。他慶幸,是因爲被斃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後怕,是因爲被斃掉的人本該是自己。命運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敗家子的自己氣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個生命;當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來沒有看到孃的最後一眼,他明白,生命原來如此脆弱;當他的家人一個個死去的時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種地的艱辛,讓他體會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難,讓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艱難,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當富貴的家人一個個離自己而去的時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現在還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餘華《活着》的自序:“作爲一個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攻擊,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裏有一個關鍵詞時“忍受”。可見餘華筆下的富貴面對生命的苦難與絕望只是忍受,沒有反抗,更不用說蔑視。也許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許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願意死。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筆財富,比金錢還重要的財富。一個人富貴,他想維持富貴,一個人貧窮,他在抱怨貧窮,但沒有一個人會把這些和活着聯繫在一起,因爲活着跟它們不在一個地位上,活着最重要。

人不喜歡寂寞,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活着,他想有個伴兒,有一個熟悉的生命在自己面前,也照耀了自己的生命。富貴的那個富貴——他的那頭牛,也就是這麼到了他的身邊,他救下了它,它感到幸福,他也感到幸福。兩個富貴在一起,創造了自己的新生活。兩個活着的生命在一起,照耀了生命的光輝。

他們熱愛生命,所以他們喜歡活着;他們珍惜生命,所以他們一直活着。兩個“老人”在田間“玩耍”,兩個“老人”在犁上唱歌,兩個“老人”,在樹蔭下想象,講述着他們的故事,暢想着他們的未來。也許他們過去坎坷,也許他們現在平庸,但他們現在幸福,以後也會幸福。因爲他們活着,他們是兩個充滿活力的生命,因爲活着,他們幸福。

一個人再好不過活着了,活着就能找到幸福,死了就一定不會有幸福。兩個富貴再貧窮,他們也幸福着,富貴的龍二再幸福,到了那個世界也一無所有。幸福不等於金錢,幸福等於生命。生活於他而言既不是荒漠,既不是沃土,他活着的本生就足以使他心裏感到充實。

活着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故事;活着是一道風景,也是一筆財富。擁有這筆財富的人,要珍惜這筆財富,它是我們在擁有美好生活道路上的曙光,它照耀了一切,有了它纔有了希望。

一個人,一個故事,講述着《活着》。一個故事,就是一個真理,告誡着人們。迷途的人啊,快醒一醒吧,不要再想那個世界啦,好好活着,我們尋找幸福。

活着的讀書筆記8

《活着》在“我”與福貴的交談中展開。福貴,一個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講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緩的語調下他坎坷的一生卻如涓涓細流平緩得流入讀者的心坎。

作爲地主的兒子,年輕的福貴沒有爭氣敗了家,從此,他拖妻帶女開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抓去當兵,差點死於槍炮下;後來經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歷史大事件,歷經千辛萬苦卻不得不目送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先於自己死去。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福貴依舊樂觀的活着,甚至平淡無奇地向“我”述說他的一生。

“人們將生命中的錯誤聚集到一起,創造出一個惡魔,叫命運。”《活着》讓我思考命運爲何可以這樣百般折磨一個人,讓他一下子從富貴的殿堂跌到一貧如洗的.潦倒境地;讓他一下子從幸福美滿的天堂墜入孤獨一人的地獄。但是,更多的是讓我思考在絕境中人對生的渴望有多麼強烈;更多的是讓我領悟到歷經萬難後看淡一切的從容。

沒有人知道明天是什麼樣子,究竟是陰霾密佈還是陽光燦爛?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後還有明天,只要生命沒有結束,永遠有下一個明天,永遠可以希望着下一刻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真正點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美好的希望。

我們懷着美好的希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己再平凡,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這纔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活着的讀書筆記9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他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於嗜賭,他把偌大的家產敗盡,從富家子淪落爲農家漢,當他飽嘗辛酸,以爲能夠過上儘管貧窮卻快樂的日子時,卻被迫經受戰場的九死一生,以爲能夠一家團聚,卻不得不理解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孫子相繼死去的殘酷事實,最後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條叫做福貴的老牛,但他仍然堅強而樂觀地活着。

小說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敘述着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作者說:“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將讀者對變好的幻想打破。也許這是作者經過種種後得出的結論,但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去追求幸福。誠然,福貴的一生的確飽經磨難,當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他還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

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是幸福的,正因我們無需生活於那個動盪的歲月,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質問活着的好處,總要去追求金錢,名聲,這些我們都未必能獲得,但我們該慶幸的是我們都活着!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等而選取死亡的有多少人!爲什麼要選取死亡呢?只有活着纔會有期望。我們要活着,但不能只爲活着而活着,我們需要目標,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賦予好處給本沒有好處的生命。

因此活着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福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的讀書筆記10

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以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苦難雖多,但是人間值得。

早前就讀過餘華的《活着》,疫情期間二刷了這部作品。作者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徐福貴充滿波折的一生。福貴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少年時期成爲了一名精通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在賭博中,輸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產,淪落至爲三餐溫飽而奔波的佃農。而後,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所有的親人相繼離去。他親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

初讀《活着》覺得故事很壓抑,整本書裏沒有希望,每當福貴一家燃起希望之時,生活便給他們沉重的當頭一擊,把他們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淵。有時候我會想結局會不會有什麼反轉。然而作者就是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活着註定是要與苦難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活着實屬不易。福貴的一生與苦難爲伴,仍活着。不禁感慨到“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相較於福貴來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卻仍時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於是我便時常告訴自己知足常樂,懂得感恩。

疫情期間再讀《活着》,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着”這個詞在打擊和困境下,是充滿着力量的。它不單是與命運的抗爭和吶喊,更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無聊,跌宕,苦難和幸福。接受命運給予的種種,感激他,仇恨他,擁抱他,但是不拋棄他。正如作者所說“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就像作者說的:“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輸掉了家業,家還在;經歷了生死,命還在;福貴更是在苦難中品嚐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難和不幸,他的生活裏是有幸福快樂的。

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那都是屬於自己的經歷。不斷的提高思維的寬度和內心的包容度。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種姿態去抒寫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天都當作是最後一天,認真生活。苦樂參半的人生裏,愛自己,便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活着的讀書筆記11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這寬廣又沉重的話題壓抑得欲哭無淚。是的,它太沉重,害怕它刺痛我的心。是的,它太寬廣,凝聚了太多責任和使命。

還太年輕,尚未豐滿的羽翼還未曾感受過天空的寬廣。年輕的'心還未曾思考過生存的意義卻被絕情地捲入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緊接着,當那個貫穿全文的線索讓我捫心自問時,我無從以答。然後,那顆年輕的心漸漸平復躁動,開始思考,人爲什麼要活着?

餘華用一種近乎冰冷的語調帶我們走進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然後絕情地否定了那些年少的輕狂歲月。

餘華對每個走進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的人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是否現實生活的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寬廣,總是承受再多苦痛,依然要堅忍,這是否便是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所以在黑暗的故事裏,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那個人兒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最後終於捋清,縈繞在心頭久久無法散去的那種思緒,走出這個叫做或者的故事而堆積在心裏的那抹思緒,是震撼,是感動,是對生存意義的頓悟,正如當你兩鬢雪白時,再憶起那些年少輕狂、玩世不恭,纔會明白他們終將臣服在宿命腳下。

還太年輕,尚未豐滿的羽翼正感受着天空的寬廣,年輕的心正思考着生存的意義咀嚼着那個叫做活着的故事。緊接着,當那個貫穿全文的線索再次讓我捫心自問時,我淡笑不語。然後,那顆年輕的心終於不再躁動,開始明白,開始面對那個叫做活着的故事外的叫做活着的,現實。

活着的讀書筆記12

我總以爲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重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正因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盼——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最後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後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活着的讀書筆記13

這是一本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書,講述的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但簡單的故事在沒有任何華麗詞藻的修飾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深邃的哲理。樸實的語言中流露着真摯的感情。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抑或是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餘華爲大陸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1960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因父母都爲醫生,所以他從事過五年牙醫。後棄醫從文,正因爲他有過醫生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也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俄殘酷本質從虛假人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而《活着》正是他衆多代表作品中的經典之一。

本書以獨特的寫作特點,以第一人稱的獨特視角向讀者展現了本書主人公福貴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的福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子女,女兒不幸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溼雙眼。因爲生命裏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也許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的,但作者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其意義,那麼唯一可以作爲意義的'只有活着本身。正如書中所寫:人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作者將一個個希望展現給讀者卻又一次次無情的將其打破。這就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其實人生也正是如此。上帝就像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快樂就搭配幾倍於快樂的苦難。所謂的幸福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在快樂與苦難不斷交替中有所體現。

一個生命的消逝如同一顆流星的隕落,那麼自然,自然的讓我們害怕,但生老病死如同四季的變更,沒有人能夠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的活着,即使有多大的苦難,我們依然有存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氣。

活着的讀書筆記14

“ 以笑着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題記

初見《活着》,我不太明白餘華先生爲什麼給書取這麼一個名字。人活在世上,不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活着嗎?就算苟延殘喘不也會想盡一切辦法活着嗎?

《最好的告別》開篇就引用列夫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萬·伊里奇之死》,列夫托爾斯泰寫道“伊萬·伊里奇最痛苦的是,由於某種原因,他們都接受了這樣的欺騙和謊言,即,他不是快要死了,而只是病了。他只需要保持平靜的心情,接受治療,然後,就會出現非常好的結果。”小說是對現實的反映,小說中的人物對生的如此渴望,揭示了現實生活中我們人類對生的追求。《最好的告別》的作者阿圖·葛文德在文中講述了一個真人真事。約瑟夫·拉扎羅夫(一位市政府的行政官)的故事,拉扎羅夫的妻子幾年前死於癌症,在監護室離去時,全身插滿管子,戴着呼吸機,那時,拉扎羅夫曾說過,他絕不想這樣的情形發生在他身上,可如今當他患上不可治癒的癌症時,他對兒子說:“別放棄我,只要我還有任何機會,你們一定要讓我嘗試”,拉扎洛夫最終還是走上了跟妻子一樣的道路。可見,一個理智的人在死亡降臨的'時候還是無法捨棄求生的慾望。

讀完餘華先生的《活着》,我明白了餘華先生起這個名字的意義。活着不是像拉扎羅夫那樣不肯面對死亡,用盡一切辦法留在人世;而是在生命經過無數磨難後仍不放棄生命,活着只爲活着,純粹簡單。

福貴,文章的主人公,這個曾經的富少,過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煙花柳巷似無形的磁場,富貴一步步深陷其中,正所謂嫖賭不分家,染上了嫖,離賭也不遠了。富貴他爹因爲賭輸了一半的家產,在富貴這裏,把另一半家產也丟了,頓時富貴成了一窮二白的落魄少爺,一夜瘦了一大圈。

家道中落,富貴也在貧困中頓悟,也許這並不算遲,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可厄運的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的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他的父母在家境落敗後相繼離去,丈人來雪上加霜,帶走了他的妻子。當他的妻子生完有慶回來時,我以爲富貴會過上幸福的日子了,雖然不能像之前那樣錦衣玉食,可是在愛的人的陪伴下,粗茶淡飯勝過錦衣玉食。可命運仍要跟福貴開玩笑,去城裏請郎中不幸被國黨隊伍叫去拉大炮,好不容易撿了條命回來。

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但福貴顯然是這句話的反例,苦難仍沒準備放過他,福貴送走了有慶,女兒嫁了個好人家,卻難產死了,妻子家珍也熬不下去了,女婿幹活的時候被兩塊水泥板夾死了,只有苦根跟自己相依爲命,本以爲這樣富貴在死的時候還有人收屍安葬,可苦根最後也戲劇化的離開了人世,留福貴一個人在這世上繼續忍受着苦難。

文章有幾個讓我深思的點,一個是有慶的死。有慶的死很荒唐,有慶是抽血抽死的,爲了救縣長的夫人,縣長是之前跟福貴有過患難經歷的春生。春生那時知道那是福貴的兒子,嘆了一口氣,相識都如此。如果不是相識,共患難過,我想春生一定會拿錢解決而不放在心上。最讓我生氣的是那個醫生所說的話:“你爲什麼只生一個兒子呢?”沒有一絲絲同情,只因你是一個無權無勢的人。草菅人命這詞雖用的不準確,可有慶的死頗有這點韻味。

還有一個就是春生的死,春生死於文革時期。在春生死之前曾見過福貴一面,福貴勸解他叮囑他一定要活着,可一個月後,春生還是受不了了,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文革,中國的一個灰暗時期,無數優秀作家都選擇了死亡。前段時間,在看公選《民俗資源與旅遊》時,仲富蘭教授說:“生命要有張力”,意思是生命要有彈力,像彈簧一樣可伸可縮。我覺得這句話挺對的,文革時期那些優秀作家選擇死亡,我們覺得情有可原,可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大學生動不動就結束自己的生命或禍害他人性命,正是生命缺乏張力的體現。

重讀《活着》,耐着性子把序看了一遍(我不會告訴你我不看序的),餘華先生在中文版序裏寫道,寫《活着》,是因爲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黑奴歷經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去,可他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所以纔開始寫《活着》。寫作個過程他明白了---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只爲活着,簡單純粹,世間萬物都應這樣純粹,爲喜歡而喜歡,爲活着而活着,這樣子世界就會簡單很多。

活着的讀書筆記15

“生活中其實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賭而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因爲他的爲所欲爲,父親離他而去,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使他與貧窮·痛苦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完這本書,我便一直糾結於作者爲什麼要給富貴安排如此悲慘的結局,不給讀者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細細想想,作者傳遞給了我們的確確實實是一種正能量,“人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貴在命運的浮沉着不斷的.掙扎,他活着僅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靜靜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與他作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他的六位親人離開了他,最後甚至連他的小外孫,他最後的希望也被剝奪了,當種種苦難一件件的加於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對命運,樂觀的活着,靜靜的活着。

活着無論經歷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命運所賦予我們的,當我們無力去面對他的時候,不如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苦澀會給我們帶來堅韌,喜悅會贈與我們希望,無論如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標籤:讀書筆記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