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活着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着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活着讀書筆記

活着讀書筆記1

大學時代,有幸拜讀了原著餘華先生的《活着》,感觸頗多,大師質樸的語言不僅陳述了一個故事,更帶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呀比生命的終點也沒有答案。

“活着”是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從家道中落到女兒燒成啞巴最終難產去世,再到兒子得罪意外死亡,妻子家珍的不治之症……福貴無疑遭受了世界上最難熬的打擊,命運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和他有緣的人。大概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只有他本身真真切切的經歷了才體會的到的吧,所以他更想活下來,也順利地活了下來,只是這種活着不夾雜着任何希望。

看完這本書,帶着些許的悲慘和痛苦,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有些人,他們遇到一點生活的挫折就喊着:“活不下去了!”這下想來,這種心理是有多麼的可笑。我們並沒有經歷過像福貴那般難以承受的困苦,不是嗎?所有擁有的一切都是那麼幸福,又怎麼能輕言生死呢?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着。這就是《活着》這本書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

《活着》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世界的幸災樂禍,它讓我真正知道,可能也只是現在的我的一些粗淺理解吧——活着本身就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層的難。可咱們人類不就是這樣麼,從呱呱墜地,一生在路上,最終所追求的是在痛苦中誕生的幸福,而這痛苦中誕生的幸福,絕望中所孕育出來的希望,便是最終凝練出的兩個字:活着!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是書中讓我印象很深的話。是這樣,活着,這兩個字過於簡短卻給予了人生最不平凡的總結,賦予了世界最有力量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這種活着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而感染每一個人。就像餘華所說的:“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挫折、無聊和平庸。”

所以,人生就是在苦難中靜靜綻放。忍受這些苦難,也就能更好的活着!

活着讀書筆記2

讀《活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我讀完《活法》的第二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機緣巧合,先讀《活法》後讀《活着》,感覺總有一些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覺得即使人生沒了未來,也可以有活着的希望;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有活着的希望。或許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悲劇,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個竭盡所能生存下來的精神,所以我並沒有感到很悲傷,只看到了一段滄桑的人生與活的通透。

從富二代到窮光蛋,本是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一家人的心態並沒有太多崩壞,自有另一種活法,只是沒有以前瀟灑了而已,但是生活還是可以繼續的。一無所有的他開始重新奮鬥,時代變遷,他並沒有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依然是那麼貧窮,但是我覺得只要每天都在努力不是碌碌無爲,便就有了真實,有了希望。

我也曾經因爲生活感覺到未來無望,雖然遠沒有《活着》中那麼悽慘,但是那種自以爲是的優越背後,隱藏着我不知道的風險。睡一覺,第二天生活還要繼續,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回憶着已經岌岌可危的過去,真正能做的還不是隻有腳踏實地的生活,踏踏實實邁好眼下的每一步。

讀完整本書,想起了我之前寫的那本故事集《我在人間撿故事》,我也希望我寫的故事也能像《活着》一樣充滿色彩和靈魂。或許我和我見過的人都沒有書裏的那般傳奇、那般起起落落,而且當下是一個幸福的時代,大家的生活都偏向穩定,反而少了一些冒險與悲劇,更不會出現蓋世英雄登場的情景。冒險與新奇我很嚮往,但是從不敢嘗試,就像家裏人從小告訴我不要去摸電源一樣。我無法做到像很多小說和電影中那樣,超脫世俗放開一切的冒險,即使現實生活中也有相同的例子,但是我覺得至少在這點上我很難放下一起去大幹一場。

越是成熟就越容易產生難以割捨的感情,長大之後變成了社會人,社會的法律法規束縛着;人類的思想道德束縛着;旁人的流言蜚語束縛着;家人與事業的牽掛束縛着。在種種羈絆的束縛着我們學會忍耐與堅強,但是就沒有了超脫一切的灑脫。

如果遇到出家人,他們必定會說是我放不下,而在社會逆境中堅強活着的人會說“不是放不下,而是願意負重前行。我可不想我的人生沒有一點挑戰。”哪料到出家人說:“我一無所有的活着,也是挑戰。”

活着讀書筆記3

如果你懷疑生命的意義,就一定要讀讀餘華的《活着》,書籍是一位叫福貴的老人對他跌宕起伏一生的自敘,他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無常,似乎幸運與他毫無關係,苦難纔是常態。

小說中的主人翁福貴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地主家的少爺,他的父親年輕時輸掉一半家產,富貴比之父親是有過之無不及,嗜賭放蕩,敗光所有家財,還好妻子不離不棄。輸光家產並不是最慘的,沒有最慘只有不斷更慘,福貴被抓去當壯丁,參與到血淋淋的戰爭,九死一生回到家中,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一場病喪失了聽說能力,成了一名聾啞人,苦難接踵而至,勤快有愛心的兒子在位縣長夫人獻血時,被抽乾了血液失去了生命,女兒嫁給了疼愛她的男人,有了好的歸宿,這個苦難的家庭眼看日子逐漸好轉,結果女兒又死於難產,絕望中找尋着希望,女婿是能幹孝順的人,況且還有一個可愛機靈的小外孫,女婿後來突發意外死亡,患難一生的妻子平靜離世,相依爲命的小外孫吃豆子被撐死,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又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最後自己與老牛相伴,孤獨一生。

讀完這本書後,心情很複雜,有失落壓抑,也有揪心忐忑,也許是文學的力量我們可以通過細膩文字產生強烈的代入感。福貴的命運如同戲劇一般,讓人不禁感慨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往前行走的過程中,誰又能料到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呢?這中間悲喜劇的發生有人爲的因素,也有不可抗拒的時代因素,更有冥冥之中的一種註定,這些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命運。年輕時的富貴荒淫無度、嗜賭成性,拉開了悲劇人生的序幕,社會的動盪不安、物資匱乏讓悲劇不斷上演,冥冥之中註定的親人意外離世讓悲劇無以復加。物極必反,苦難之後的富貴,反倒更加豁達的看待這一切,有了把親人都已經提前送走的輕鬆。在福貴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倒黴透頂、殘敗不堪、讓人絕望的老人;但這個有着頑強生命力的老人猶如在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上挺立的一顆老樹,縱然歷經風沙、滿目瘡痍,但枝葉間的新綠,依然顯示了生命的堅韌。福貴在飽經患難、歷經滄桑之後,收穫了一份和命運平靜相處的豁達。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主人公福貴認真的講述着自己的故事,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甚至苦難讓他變得更友好、更豁達,更珍惜生活中點滴幸福,甚至因爲有人重視自己的故事而感到滿足。突然想到無問西東里的發問“如果提前瞭解你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從福貴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是超出自己的預期,有時生活對我們很殘酷,我們認爲我們會絕望、會失去前行的勇氣,事實上每一段苦難都最終成爲了後期雲淡風輕的談資。活着作爲一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多餘常人的苦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了幸福和歡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額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也叫福貴的老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着》裏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意大利的賀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不用思考活着究竟爲什麼?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快樂很重要。做到爲自己而活,縱使經歷了人生的每一次坎坷,依舊可以做到縱有疾風起,生活不言棄,那便是對活着最大的詮釋。(王雪婷)

活着讀書筆記4

書中最後這樣寫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於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爲了愛情,爲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並震驚於爲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捨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裏的人不願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着,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着;有的人把課桌當做牀糊塗地活着;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讚許誇獎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們不能說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穫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着。

活着讀書筆記5

那紙醉金迷的城市誘惑了多少清澈如水的眼眸,那人潮暗涌的街頭污濁了多少明亮如星的心靈,那炙手可熱的名利擾亂了多少堅定不移的方向。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縱然世俗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但能否走下去卻是自己的事。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活着不爲別的,只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在那個世事更替的時代裏,福貴由地主到敗光家產,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都不能忘記迎接明日的太陽。

世上的人就像各種植物,有的是荒漠仙人掌——艱難求生;有的是沙漠綠洲——今日雖好卻不知明天是否就存在;有的是藤蔓——攀附於參天大樹;有的是胡楊——孤立於大漠卻將種子撒向四方;有的是高山古鬆——淡然望着腳下的灼灼凡世。人們以各種姿態活着,時而平行,時而相交,然後綻放出不一般的光彩。

福貴的一生起伏跌宕,從富足到窮困潦倒,從玩世不恭到懂得珍惜,他失去後擁有了,又在擁有後失去了。父母親、家珍、有慶、鳳霞、苦根、二喜一一離去,就連患難共渡的春生也受盡苦難。最終,曲盡人已散。他只有和他的記憶、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爲伴。黃昏日下,他和他的牛相依,他賣力的吆喝,爲了給牛它不是一人的錯覺。其實是在給自己一個錯覺,家珍、有慶他們還在。

我折服於作者樸實平淡的語言給我內心的震撼力,折服於福貴艱苦的一生,折服於舊中國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我折服於那一片黃土上的每一條生命,折服於活着本身的魅力。

尼克·武伊契奇,一個生而無四肢的殘疾人,以頑強的意志,特立獨行不爲世俗的心,創造出一個殘疾演說家的奇蹟。他是爲了活着本身而生活,這麼一顆純粹的心,走出了雲霧,撥開了生活的本質——活着不爲什麼,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

平靜下內心,左右看看,你是否有這麼一顆單純的心,是否在生活的槍林彈雨中每一步都爲自己而邁,是否看清了活着的真諦?

爲了活着本身,俗世不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不會擾亂理性的思緒。生活依舊有着不一樣的魅力。

活着讀書筆記6

我們爲什麼而活着?不知道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在他是富家子弟時候,吃喝不愁,嫖賭就是他活着的動力,否則“每天早晨起來犯愁的就是這一天該怎麼打發”;等他家產被他輸光了之後,他無奈成了別人的佃戶,每日靠耕田養活自己的一家。

幾乎在所有人的眼中,福貴的人生是不幸的:從富家子弟成爲一窮二白的佃戶,父親被他氣死,母親病重,他去請大夫途中被國民黨兵抓取拉大炮,每日飢腸轆轆,睡在死人堆中;終於回到家中母親卻早已經去世;後來十二歲的兒子,獻血卻被人抽乾致死;女兒生產,卻出血過多而離開了他;女婿在工地上,在兩塊水泥板夾死;愛人病重,不捨地離開了人世間;幾年後,他唯一的親人外孫---苦根,一個七歲的孩子,卻因爲吃豆子而撐死…最後陪伴他的,只有一個老黃牛。

作者用極樸實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着他的不幸,然而這種樸實的言語,卻能深刻滲入每一個讀者的心。而文中對福貴女兒鳳霞的描寫卻更加深刻的震撼着我的心:

鳳霞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當福貴輸光了家產,他的丈人擡着擡花轎要帶他的妻子家珍回孃家,福貴無力阻攔,鳳霞卻睜大眼睛說:“爹,娘坐上轎子啦,”福貴心中很難受,告訴鳳霞說不要忘記他是她爹,鳳霞聽了這話卻咯咯笑起來說:“你也不要忘記我是鳳霞。”小鳳霞的天真可愛,讓人頓生憐憫之情,她以後就要吃苦了,耕田,種地,本來是一個可以嫁到一個好人家的富家小姐,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如今她未來的命運卻讓多少人惋惜。然而鳳霞的命運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長大後的她因爲發了一次高燒,從此以後又聾又啞,但是她卻非常美貌,勤勞和善良,讀到這裏,不禁感嘆一句“天意弄人,命運多舛!”然而鳳霞一天天長大,她始終是要嫁人的,福貴和家珍也爲她着急,她自己心中看到別人家的姑娘出嫁也很是羨慕,不自覺的走到人家花轎旁邊,終於福貴託人找到了願意和鳳霞相親的人,他是一個偏頭的男子。鳳霞穿了新衣服,來相親的人沒有多看鳳霞幾眼,卻四周環顧了一下破舊屋子,然後便離去了。鳳霞心中自然是非常難受,作者用無聲的描寫手法,更加深刻的寫出了鳳霞內心的失落與悲傷,鳳霞知道人家沒有看上她之後“站起來走到裏面的房間,換了身舊衣服,扛着把鋤頭下地去了”,如此簡單的語言,卻將悲傷之意自然地流露出來,她沒有哭,但是給我造成的感受卻比哭了還要難受。出人意料的卻是,男子看上了鳳霞,帶人來裝修了福貴的破屋,鳳霞嫁給了他,兩人幸福地過了一段時間。全文的悲傷氣氛,因爲鳳霞的成親,添了幾分喜氣,但是鳳霞最後卻因爲生子失血過多而死…全文的悲涼之意,蔓延的更加廣泛,滲透的更加深刻。

但是在福貴的眼中,他並不是不幸的,他輸掉了家產,卻因此逃過了鬥地主時期被槍斃的命運,他有一對懂事的子女,一個可愛的外孫,一個賢惠的妻子,老實的女婿,雖然最後他們都離開了他,陪伴他的只有一頭老黃牛。“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福貴在此時已經把生活看開了,他這樣描述他死去了二十多年的妻子“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死後一點是非都沒有留下,不像村裏的有些女人,死了還有人說閒話”,我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生活的平淡的態度…

生爲何而活?或許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總是無法忍耐太多的現實,《活着》告訴我們,每個人對苦難的承受力都是很大的,面對苦難,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多麼不幸,自己都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的活下去!《活着》讀書筆記好讀摘選4

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着是爲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着不是爲了什麼,也不知道爲了什麼。他們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塗地活着也挺樂呵!雖然他們並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打開《活着》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着聽着,彷彿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着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髮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着,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擡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說着一個生命的不幸。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爲什麼要活着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於我腦海,他彷彿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活着讀書筆記7

說真的,福貴這個人的一生太過於悲劇了,生活在那個動盪戰亂文革土改的年代,看着自己的親人,老婆,孩子,孫子一個個死去,福貴經歷了一次次刀剜肉體似的悲愴哀痛!他是一個小老百姓,歷史上千千萬萬中的一個,而他的一生折射了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苦難創傷。從他的身上,從餘華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變遷,一個民族的厚重感,人性的善良和韌性,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們有理由相信,餘華理解了人生,而福貴,也理解了人生。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活着,就是生而爲人,最偉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當我們有一天真正看懂了《活着》,說明我們已經真正經歷了苦難,懂得了忍耐,扛起了責任,瞭解了人生。

也真正,成爲了一個人!!

活着讀書筆記8

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爲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路 遙《人生》

餘華先生用極富民俗特色的語言,借福貴之口,向我們講述了從五十年代到今天,跨越了大半個世紀的中國貧苦農民的故事。《活着》是一部現實主義意義上的悲劇,讓人讀完悲從心來卻又無可奈何。浪子回頭固然金可換,但是時代巨大的不可抗力讓無數的福貴們揹負上了不得不去承擔的悲苦命運。

活着,活着,人生在世,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但是,活下去又談何容易?人生的跌宕起伏,從大富大貴的紈絝子弟,到一無所有的乞丐,從趾高氣昂的地主少爺,到歷經生死流浪在軍閥混戰中的士兵,從初次看見希望的熹光到再次被現實的黑暗吞噬,渺小如福貴的千萬中國貧苦農民,又怎能奈何?那個時代對千千萬萬的福貴們極盡摧殘,以摧枯拉朽之勢貪婪地吞噬着他們渺小的生命。

那一片埋葬着老母親、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的墳塋邊,福貴指着旁邊的空地囑咐人說,自己走後就葬在這裏。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雖然以小說的手法展現,將人世間生離死別的千萬種苦難,離合悲歡的千萬種情感都灌輸在一個福貴的身上,但是卻真實得可怕,因爲這就是那個時代裏,中國人的縮影。所有的這些苦難,都是我們的先人曾經經受過的。

我們無法想象那樣在戰火中摸索着求生活的黑暗日子,我們無法感受到子彈擦身而過、身邊血流成河的恐怖,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中瘋狂的洶涌的潮流,我們也無法體會諸多悲劇相互疊加而產生的強大的心裏壓力……或許我們的靈魂早已經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迷失了,我們也許已經忘記,或不再願意提及那一段黑暗的日子裏,無數的“我”是怎樣卑微地生存過。

餘華作品的價值,就在於他能夠看似輕易地喚起人們對歷史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我們一邊高喊着對生命的熱忱,一邊沉迷在虛擬的世界中無法自拔,我們一邊譴責着對時間的浪費,一邊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糾纏再三。前幾天有位導師說道,真正的大學,就應該是“虛”的學問,談實用,不如改叫職業技術學院。我覺得他說到了結症所在。

不得不承認,我們這一代人,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我們追求虛榮的浮華,追求虛無的享受,追求名與利,追求金錢與物慾。當然你可以輕易的說,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社會就是大染缸,身處其中怎麼可能獨善其身。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看見許許多多的視名利如糞土,集畢生之所學爲的發展獻身的人們。我們需要這樣的正能量,我們的社會也需要這樣的正能量。在市場經濟中,我們學會了將一切事物都賦予標籤與價值,我們慣於用金錢去衡量這個世界,華服珍饈,香車美人,豪宅花園,甚至於婚姻,甚至於感情,都一一被明碼標價,倫理與道德的地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浮生若夢,一切過眼雲煙。盛極一時卻落得百年孤獨。叫人不得不感嘆人生的無常。

關鍵在於,我們最終能不能明確自己的內心究竟想要什麼,能不能摒棄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能不能明確自己的定位與價值,能不能真正做到——爲自己而活,“爲活着而活着”。我無權去評論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我可以自由地去選擇我想要的人生,去成爲我想要成爲的人,去經歷我想要經歷的故事,去完成我想要完成的夢想。

青春,就是用來不斷地接受挑戰,不斷地去嘗試,不斷地瘋狂,不斷地失敗,不斷地站起來的,我不想爲名利和循規蹈矩的教條束縛,我要自己的生命能夠自由地呼吸,我要自己的生活精彩絕倫。人生不怕有遺憾,但是,只要多年之後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時,能夠無悔這段光輝歲月,便足矣。

我相信,孤身一人在這個冰冷世界中流浪的福貴,他是幸福的,命運的悲劇並不意味着他靈魂的悲劇,他擁有着非凡的經歷,擁有着至親至愛的人最最親密的回憶,酸甜苦辣,共同調成了人生的一罈酒,在時間的調和中愈來愈濃郁甘醇。

“活着,作爲一個詞語,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體味與感受。怎樣選擇,怎樣抉擇,便會成就你怎樣的人生。活着,爲自己而活。

活着讀書筆記9

第一次接觸到餘華的這本書是在我的高中時期。

那年,我在念高一,出於完成任務爲目的的我,選擇買了這本書。本想着買完之後就擺在書櫥裏,再也不動了的。可誰知,語文老師讓全班買書的原因竟是爲了上他那在語文課開設的一週一節的“閱讀課”。

沒轍,縱使再沒有興致,我也得鐵着臉打開這本名爲《活着》的書。或許是因爲這本書的書名太過沉重,一時間,書中的主旨基本被我猜的差不多了,而當我發現這點時,我已經讀完了。

“真沒想到啊,我竟然花了兩個周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它讀完了”,我合上了書,內心這樣想着。對於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餘華的這部作品可謂是十分對我的胃口。利用細膩的文字將主角富貴的內心價值觀的轉變靈活的奉獻給了讀者,並憑藉強勁的敘事手法將一個個連續的事件串聯起來,一來能使讀者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體驗;二來能更直觀的從中看出富貴的成長。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少爺,從小就不知疾苦,因爲衣食無憂而感到無聊的他,想到去去找找樂子,起初開銷並不多,直到他接觸了,沒出幾個月,他就把家產給全部敗光了。他也因此失去了地主的身份,轉而變成了一個貧苦的農民。

貧苦的農民生活使得他第一次領悟到了“活着”這個概念,可生活並沒有就這麼放過他。隨着國民黨軍隊的強制徵兵,富貴被迫去往了戰場,在那裏,他結識了一些過命的兄弟,戰場的惡劣環境,連食物都成問題的困境,讓他不由自主的想到家人,他想“活着”,他想活着見到他的家人,他想念在農村耕作的“苦日子”。就這樣,不知怎得,應該說是上天愛愚弄人麼。因爲意外被拉去戰場的他,竟然活着迎來了解放,在黨領導軍隊的迎接幫助下,終於回到了家鄉。

望着妻子的笑容,聾啞的長女,陌生的次子和母親的墳墓,富貴又一次悟出人生道理,他摟着全家老小,說着:“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然而他的不幸還沒有結束,兒子的意外死亡,女兒的難產致死,女婿的事故死亡,妻子的安然病逝,外甥的意外去世……身邊的人就這麼一個個從富貴的身邊消失。

他的身邊誰都不剩了,他沒有親人了。

他就這樣一個人活到了耕不動地的年紀,買了一頭跟他一樣要壽終正寢的老牛,名字也叫“富貴”。就這樣,一人一牛,兩個富貴就這樣走在夕陽下,走在鄉間的小的路上,每當人們看到他們時,都會自嘲一句:“喝!這兩個的。”

不過即使每天在富貴耳邊嘟囔個上百次又有什麼用呢,因爲經歷了這麼多的富貴,心裏比誰都清楚,他最擅長的事呀,就是“活着”。

活着讀書筆記10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作品的結尾,有着海一樣深沉的意境,當這樣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現在眼前,突然就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變得那樣渺小,微不足道。福貴用這樣一句話回顧自己的一生: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看着身邊所愛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開:令人膽顫的醫院,帶走了最親摯愛的親友,小外孫又這樣悲慘地離開了……福貴所發出的感嘆是那樣得蒼白、無力,卻又是那樣得撕心裂肺!

餘華是一個冷酷的作者,不動聲色地用他冰冷的筆調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他絲毫沒有猶疑,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驚覺原來命運竟是這樣作弄人。每看幾頁,都有眼睛溼潤的感覺,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從文學角度說,《活着》可以稱爲一部不朽的著作。因爲這一部小說,絕不是僅僅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它還客觀地反映某種現實,並通過作家自己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讓讀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所傳遞的情感。其間雖有誇張,但不失真實;雖有描寫,但不失質樸;雖然寫實,但不乏可讀性。

可以這樣說,讀餘華的《活着》是一種精神的震撼。當身邊的人一個個遠去,主人公仍然堅強樂觀地活着,儘管這一路太過平庸,這生活如此艱辛,總在埋頭活着,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聽到的一句話“活着,像狗一樣地活着”。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對自己無疑是一種打擊,自己仍舊要好好地活着,無論是爲自己還是爲別人。

而我們亦要好好地活着,無論是爲自己還是爲別人。或許,這是讀完這部小說最切實的感觸。

活着讀書筆記11

讀完《活着》,我想到了一直困惑着我的一個問題:你活着的理由是什麼?而現在,我完全可以回答我自己,那就是爲自己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講述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貴與命運作鬥爭的艱苦歷程,接踵而至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摧殘着福貴,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就好像上帝在拿他的命運開玩笑……每每讀到一個悲劇,我內心就爲之一顫,我不禁多次深入到福貴的內心,忐忑不安地考慮福貴是不是能挺過身邊的人撒手人世的痛苦。但是,這好像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福貴挺過來了。一次次的噩運與打擊沒有使這個毅力超凡的人倒下,命運一次次地向他昭示:你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你爲了你的本身而活!

其實,人生與命運血脈相連,它是生於幻想樹上的一朵蓓蕾;人生與命運骨肉相親,它是出於現實源頭一股清泉。人生永遠逃脫不了命運的束縛,它們相互依存,彼此不分;幻想永遠解脫不掉現實的禁錮,它們缺一不可,不離不棄……讀《活着》是殘酷的,雖有一些輕鬆,優美,心曠神怡的時刻,但《活着》的基本格調卻還是悲慘的。悲在福貴對抗命運的艱苦,慘在他親眼所見自己的親人一個又一個離開人世……書中沒有煽情,只有接踵而至的打擊。爲自己而活着的信念,成爲福貴身上唯一不被滄桑世事帶走的資本。

除了悲慘的感情基調外,《活着》也包含作者對福貴所處的一生中社會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建國前後幾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不滿。靠賭博而成爲地主又最終被槍斃的龍二,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逝去的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勢利的醫生抽乾鮮血的有慶,以及中因身心受到摧殘而上吊自殺的春生。揭示了建國前後政治道路上的`不光彩,人情的勢利,戰爭的殘酷……

讀完《活着》,我不禁想,在那幾十年間裏,會不會有一個像福貴一樣的人,對命運樂觀面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懷有希望?我想是有的。也許有些讀者,覺得福貴是一個形象猥瑣的小人,但我覺得他是個英雄。面對命運他不屈不撓,面對生活他奮勇向前,面對未來他鍥而不捨。我相信,所以人都會因此而受益匪淺,因爲《活着》給了我們活着的理由!

活着讀書筆記12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

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

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摘自餘華第一次看餘華的《活着》,是在一年前。那時看完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書筆記13

《人爲什麼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經營哲學的書,卻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其實也是在後來才明白,或許這本書,它本來應該取名爲《人應該怎樣活着》。

人爲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爲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爲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爲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爲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爲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拿我們的工作來說,總有人抱怨廣告佔用了太多版面,也聽人說誰踩了誰的線,是誰在本該截稿的時候還沒拿出稿子來,或者是誰不管稿件內容如何就只管把自己的稿子放在頭條位置……這樣的情況我們幾乎天天碰見,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嘗試着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說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說,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所以,還不如一笑而過。

活着讀書筆記14

“生活中其實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賭而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因爲他的爲所欲爲,父親離他而去,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使他與貧窮·痛苦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完這本書,我便一直糾結於作者爲什麼要給富貴安排如此悲慘的結局,不給讀者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細細想想,作者傳遞給了我們的確確實實是一種正能量,“人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貴在命運的浮沉着不斷的掙扎,他活着僅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靜靜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與他作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他的六位親人離開了他,最後甚至連他的小外孫,他最後的希望也被剝奪了,當種種苦難一件件的加於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對命運,樂觀的活着,靜靜的活着。

活着無論經歷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命運所賦予我們的,當我們無力去面對他的時候,不如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苦澀會給我們帶來堅韌,喜悅會贈與我們希望,無論如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活着讀書筆記15

活着,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着》,想說說關於“活着”。突然發現很難去說,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着,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裏。而活着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沒有永恆的價值,愚昧地活着;沒有永恆的期待,艱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謂的另一部分,於是沒有現實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沒有腳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沒有真理的指引,被動地活着。

但是當我們聽着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着他活着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着,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着,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着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爲父爲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着,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着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

小說以時間爲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小說中,作者對於“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獨運。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到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了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孫子“苦根”,也離他而去,死因是撐死的……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地體會着從天堂直墜入地獄的感覺。小說通過一系列的“死亡”來表現“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

標籤:讀書筆記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