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活着讀書筆記(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活着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讀書筆記(15篇)

活着讀書筆記1

活着,顧名思義就是活下去.然而當我看了餘華寫的《活着》,才知道“活着”是什麼意思。《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因沉迷於賭博, 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幸得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因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本以爲就此以後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又不得不經歷三反五反,大躍進的潮流更迭。更加讓他慘淡的是,他的兒子有慶因爲跑去給縣長夫人輸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醫院。他本想着和那縣長拼命的,但是後來卻沒想到連報仇都不行,因爲這縣長剛好又是他被抓去當壯丁時的戰友春生。再後來他的女兒在生孩子的時候,也因爲大出血死在了這所醫院,他的老婆家珍沒過多久也因苦痛的命運而去世,他的女婿因爲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孫子。但沒想到的是,最後連他的孫子也因爲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撐死了。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爲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

《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曾經這樣說過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說:活着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選擇了活着,爲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爲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讀書筆記2

那紙醉金迷的城市誘惑了多少清澈如水的眼眸,那人潮暗涌的街頭污濁了多少明亮如星的心靈,那炙手可熱的名利擾亂了多少堅定不移的方向。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縱然世俗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但能否走下去卻是自己的事。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陳述的,活着不爲別的,只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在那個世事更替的時代裏,福貴由地主到敗光家產,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無論生活有多麼打擊,都不能忘記迎接明日的太陽。

世上的人就像各種植物,有的是荒漠仙人掌——艱難求生;有的是沙漠綠洲——今日雖好卻不知明天是否就存在;有的是藤蔓——攀附於參天大樹;有的是胡楊——孤立於大漠卻將種子撒向四方;有的是高山古鬆——淡然望着腳下的灼灼凡世。人們以各種姿態活着,時而平行,時而相交,然後綻放出不一般的光彩。

福貴的一生起伏跌宕,從富足到窮困潦倒,從玩世不恭到懂得珍惜,他失去後擁有了,又在擁有後失去了。父母親、家珍、有慶、鳳霞、苦根、二喜一一離去,就連患難共渡的春生也受盡苦難。最終,曲盡人已散。他只有和他的記憶、那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爲伴。黃昏日下,他和他的牛相依,他賣力的`吆喝,爲了給牛它不是一人的錯覺。其實是在給自己一個錯覺,家珍、有慶他們還在。

我折服於作者樸實平淡的語言給我內心的震撼力,折服於福貴艱苦的一生,折服於舊中國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我折服於那一片黃土上的每一條生命,折服於活着本身的魅力。

尼克·武伊契奇,一個生而無四肢的殘疾人,以頑強的意志,特立獨行不爲世俗的心,創造出一個殘疾演說家的奇蹟。他是爲了活着本身而生活,這麼一顆純粹的心,走出了雲霧,撥開了生活的本質——活着不爲什麼,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

平靜下內心,左右看看,你是否有這麼一顆單純的心,是否在生活的槍林彈雨中每一步都爲自己而邁,是否看清了活着的真諦?

爲了活着本身,俗世不會阻擋前進的步伐,不會擾亂理性的思緒。生活依舊有着不一樣的魅力。

活着讀書筆記3

活着是一種人們追趕時間的基本姿態,更是生命面臨死亡的吶喊。活着,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它是生命的一種狀態,更是靈魂的永恆追求。

活着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當我們聽着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時,可以感受到他的內心世界的變化,感受到生命在苦難中沉浮時的彷徨與吶喊。福貴的一生就像他所唱的“少年好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樣淒涼孤苦。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着,享盡榮華富貴;他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着,無依無靠,亦無慾無求。

也許,生命本就是這樣的無常。生活充滿了許多的磨難和挑戰,人的一生就要不斷地迎接命運的挑戰,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積極進取,實現生命的價值,追求活着的意義。人們盤踞生活之山,日日與兩條巨蟒摩娑盤旋,一條叫命運,一條叫死亡。福貴經歷過大浮大沉的一生,但最終卻以一種滑稽的方式死去,昭示着高貴命運不過是人類苦苦追尋的虛妄而已,而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吶喊。

佛說:婆娑世界,衆生皆苦。婆娑即爲忍受,這與餘華《活着》的.真諦恰恰吻合。又有詞雲: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少,又十年皆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中,寧無些個煩惱。

面對命運,福貴選擇與其鬥爭到底,寧死不屈;面對生命,福貴選擇守護等待,頑強樂觀。其實對於死亡來說,活着也是人們強有力的吶喊和進攻。畢竟,死亡只需要一時的意氣,而活着卻需要一輩子的勇氣。

福貴的一生飽含滄桑和痛苦卻又樂觀積極。活着是福貴生命的吶喊,是他渴望天倫之樂的體觀,更是他不屈不撓的一生的寫照。

靜水流深,總有一種力量在默默中玉汝於成;細水流長,總有一種聲音衝破歲月依舊洪亮,那便似福貴生命的吶喊——活着,那般清脆卻又深意悠長。

活着讀書筆記4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是美國《時代》週刊對餘華這本小說的評價。在我讀《活着》這本小說時,對作者餘華還不瞭解,抱着一種輕鬆的心態去看這本書,卻不想看到結局處,心情沉重。

這本書從一個老人在夕陽下趕着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幹活切入,然後緩緩向我們展開這位老人的浮世繪,老人名字叫福貴,他曾經是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所有的悲劇纔剛剛拉開序幕,他親手埋葬了妻子,女兒女婿,兒子和外孫,最後只剩他和那頭老牛,可這樣,也是活着的啊。

活着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我們要好好的活着,更要精彩優秀的好好活着,因爲只有這樣,我們自己的閱歷變豐富了,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更有資本的帶領着我們親愛的家人,可愛的'朋友一起更好的生活,爲這不知道花了多少年的多少次擦肩而過換取的今世相識相知的緣分增添些許色彩。

活着讀書筆記5

看完了這本小說,被老年福貴的豁達所感動,他經歷了多少的事才能說出那一個下午的故事?

還有一種感覺,小說裏的第一人稱,那個“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的小夥,一整個下午傾聽福貴的故事。我怎麼覺得他身上有我的人格,局外人。我們都是別人故事的旁觀者,他可以一個下午聽完福貴大半輩子的故事,我可以一個小時20分看完這本小說,再花同樣的時間寫“書評”(我的寫作能力肯定是寫不出書評的,雖然是同樣的時間,可看小說是全神貫注地,寫感受時卻是翻翻書,整理書庫)。這本書給我的.感受跟那本《斯通納》很像,可兩本小說的主角的從小到大的家境是相反的。福貴從少爺變成窮人,被拉入伍,親人都先他而去,都由他埋葬。而斯通納從泥土的鄉村裏出來到大學裏當教授(助理教授),有一個情人,從貧窮到中產,他得癌症去世。

這兩本書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但兩本書的時間段都是從青年到暮年。當然除此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共同點,可我覺得兩個人都夠複雜,福貴是經歷複雜,而斯通納(斯通納這個人複雜嗎?)我竟拿不出一段話來形容他的複雜。

活着讀書筆記6

讀《活着》這本書的時候,是在我讀完《活法》的第二天。也不知道是不是機緣巧合,先讀《活法》後讀《活着》,感覺總有一些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覺得即使人生沒了未來,也可以有活着的希望;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有活着的希望。或許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悲劇,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個竭盡所能生存下來的精神,所以我並沒有感到很悲傷,只看到了一段滄桑的人生與活的通透。

從富二代到窮光蛋,本是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一家人的心態並沒有太多崩壞,自有另一種活法,只是沒有以前瀟灑了而已,但是生活還是可以繼續的。一無所有的他開始重新奮鬥,時代變遷,他並沒有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依然是那麼貧窮,但是我覺得只要每天都在努力不是碌碌無爲,便就有了真實,有了希望。

我也曾經因爲生活感覺到未來無望,雖然遠沒有《活着》中那麼悽慘,但是那種自以爲是的優越背後,隱藏着我不知道的風險。睡一覺,第二天生活還要繼續,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回憶着已經岌岌可危的過去,真正能做的還不是隻有腳踏實地的生活,踏踏實實邁好眼下的每一步。

讀完整本書,想起了我之前寫的那本故事集《我在人間撿故事》,我也希望我寫的故事也能像《活着》一樣充滿色彩和靈魂。或許我和我見過的.人都沒有書裏的那般傳奇、那般起起落落,而且當下是一個幸福的時代,大家的生活都偏向穩定,反而少了一些冒險與悲劇,更不會出現蓋世英雄登場的情景。冒險與新奇我很嚮往,但是從不敢嘗試,就像家裏人從小告訴我不要去摸電源一樣。我無法做到像很多小說和電影中那樣,超脫世俗放開一切的冒險,即使現實生活中也有相同的例子,但是我覺得至少在這點上我很難放下一起去大幹一場。

越是成熟就越容易產生難以割捨的感情,長大之後變成了社會人,社會的法律法規束縛着;人類的思想道德束縛着;旁人的流言蜚語束縛着;家人與事業的牽掛束縛着。在種種羈絆的束縛着我們學會忍耐與堅強,但是就沒有了超脫一切的灑脫。

如果遇到出家人,他們必定會說是我放不下,而在社會逆境中堅強活着的人會說“不是放不下,而是願意負重前行。我可不想我的人生沒有一點挑戰。”哪料到出家人說:“我一無所有的活着,也是挑戰。”

活着讀書筆記7

“生活中其實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賭而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因爲他的爲所欲爲,父親離他而去,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使他與貧窮·痛苦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完這本書,我便一直糾結於作者爲什麼要給富貴安排如此悲慘的結局,不給讀者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細細想想,作者傳遞給了我們的確確實實是一種正能量,“人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貴在命運的浮沉着不斷的掙扎,他活着僅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靜靜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與他作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他的六位親人離開了他,最後甚至連他的小外孫,他最後的希望也被剝奪了,當種種苦難一件件的加於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對命運,樂觀的活着,靜靜的活着。

活着無論經歷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命運所賦予我們的,當我們無力去面對他的時候,不如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苦澀會給我們帶來堅韌,喜悅會贈與我們希望,無論如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活着讀書筆記8

《活着》這部作品讓我感觸良多。這本書敘述了主人公福貴所有親人的死亡到老年福貴只有一老牛做伴的一生。主人公徐福貴本是一個富裕土地的擁有者,卻因爲擲骰子賭博讓他失去了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也讓他整個家庭陷入無限的不幸跟貧苦之中。

在去給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當他歷盡艱險回到老家時,等待他的卻是更加艱難的現實。最疼愛的兒子有慶因意外身亡;唯一的女兒鳳霞分娩時難產而死;妻子家珍也因軟骨病離他而去;接着女婿二喜出了工傷而身亡;連最後一個親人小外孫苦根,也在七歲吃豆子時也被噎死了。

福貴從失去金錢到失去親人,再到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的敘述卻又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他樂於談論人生,不羞於年少時的放縱,不頓於磨難時的煎熬,也不懼於面對至親離去時的痛苦。

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

在福貴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軌跡。每個人身上都有時代的烙印,每個人又都是時代的縮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他們都在各自的命運裏顛簸,自顧不暇。當命運對所有人都不公時,反而是種公平。此時,打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幻想,低到塵埃裏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顆被歲月磨礪得粗糙的平常心,專注於當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難能可貴。

在這麼多人物裏,二喜是最讓我扎心的,他是個總會在幽暗中暖心、給讀者以慰藉的偏頭漢子,然而噩運的毒花偏偏精準的開在這個好人的墳頭,這個諷刺讓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殘忍,但也因如此,福貴的精神世界不斷得以絕處逢生——擁抱苦難,熱愛生活。

一口氣讀完老人的故事,情緒像吊了沉沉的鉛墜,心境卻逐漸開闊。“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願你我日後,像福貴一樣,不畏過去,不念將來。

活着讀書筆記9

這是我第二次讀餘華的《活着》,在大二時就已經讀過一遍,因爲時間間隔有點長,只是大概記得故事的結局,而情境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讀了一遍,不由感慨:好的作品讀多少遍都不爲過!

不得不說,餘華是一位具有高超煽情技巧的作家。剛剛讀完這一作品,臉上還留着淚痕,眼框還是溼潤的,不過心卻慢慢越來越平靜了。是啊,讀完它,我沒有理由不平靜,沒有理由不思考……

“二喜,有慶不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這句話總是縈繞在我的耳旁,所有的這些名字,這些人物,都讓我覺得是活生生的。也許是從小在農村長大,對於書中描繪的場景都覺得那樣地熟悉,他們的形象似乎都可以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代言人。小時候,不明白那些在地裏勞作的老者,爲什麼對着一頭不言不語的老黃牛喋喋不休;小時候,也有很多像有慶一樣的玩伴;小時候,也見到像鳳霞一樣的姐姐以及家珍一樣的女人;小時候,也取笑過像二喜一樣的女婿……一切都那麼的親切,所有的人都那麼的生動,他們的故事,平凡而感人,瑣碎而深刻。

讀着這一作品,不由地就投入進去了,就像是自己就坐在老福貴的身旁,靜靜的聽着這位老者對他的往事娓娓道來。時而鄙視、時而切齒、時而沉默、時而哭泣、時而感慨、時而會心、時而嘆息、時而釋然……當看到福貴少爺放蕩不羈、自命不凡時,我鄙視他;當我看到他粗魯的對待他懷有身孕的妻子時,我咬牙切齒;當我看到他穿着絲綢衣裳被裝滿銅錢的.沉甸甸的擔子磨破了肩膀時,我感慨;當我聽到徐老爺用無奈的語氣說“報應啊,報應”的時候,我沉默;當我看到鳳霞從一個活潑美麗的小姐變成一個又聾又啞的小村姑時,我嘆息;當我看到小有慶不知疲倦跑來跑去的身影時,我微笑;當我看到一具具冰涼的屍體時,我痛哭;當我看到老年的福貴安詳的表情是,我釋然……

這部作品不僅讓我對人生有了一個思考,而且讓我有決心去改變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點。步入研究生生活已近兩個多月了,常常都覺得很累、很悲觀。現在想想自己在過去那兩個月做了些什麼,真覺得不值一提,每天似乎忙忙碌碌,卻忘記自己要追尋的是什麼;每天都覺得壓力很大,卻不知道爲何要讓自己活在不該有的壓力之下。時常抱怨、時常抑鬱、時常煩躁……我發現自己一直在追尋着什麼,我總是拼命跑、拼命追,忽視了一路上的所有風景!細細想想這二十幾年來,我好像一直是父母長輩眼中的好孩子,上國小時就知道我要進縣裏最好的中學、上國中就知道要考重點高中、上高中知道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大學呢?發現自己學的東西太少,所以決心要繼續深造。

現在,我在深造的路上,卻似乎不知所措。看到身邊的同學各有所長,覺得自己要學的東西太多,導師的要求我似乎一項也沒達到,我慌張了,默默告訴自己:不能這樣下去,要努力,要加油!我不停的去圖書館借書,不管有沒有興趣,逼己去讀完一本本的書,以爲這樣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可當我靜下心來讀完《活着》這篇作品時,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淚就像積蓄已久的火山噴涌而出,不光是爲故事的情節,更爲自己!我原以爲應該爲自己驕傲,因爲一直在追尋自己的夢想,卻沒發現自己並沒有在追尋這些繁華夢想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那我活着的意義又是什麼?是到達終點時那一剎那的輝煌嗎?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事靠着祖上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來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對於這段話,感悟頗深,我想作者並不是說叫我們不要去追求任何東西,也不是要我們甘於平凡,我認爲,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生命中充滿變數,不要爲自己曾經的錯誤懊惱,更無須一蹶不振,接受這一切,然後努力的活着,全家在一塊就是最大的幸福。人有旦夕福禍,天有不測風雲,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只有堅強的接受,認真地活着,總有一天你會釋然……

當然,除了一些關於人生的感想,也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可能是之前看過餘華的其他一些作本站引發的吧。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兄弟》這一小說,裏面可以發現很多關於當時的政治的線索,主要是文革時期那段歷史。而這部作品呢,它的歷史跨度也是很長的,從國共對峙到農村生產合作社,從三年饑荒再到文革……從這一短短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政治的一個變遷,看到國家也像一個人的一生一樣,起起伏伏,也犯錯誤、也有輝煌、也在探索……

活着讀書筆記10

—— 品《活着》之感之悟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平庸和無聊。

—— 餘華 一曲悲涼調,一段人生路,一段跨越新社會與舊社會的人生。

一部見證着中國社會的變遷,人民的冷暖的鉅著。

書中飽含着的辛酸與痛楚,充斥的戲劇性與巧合性。讓我們真正的理解到了活着不僅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別人。

所有的浮華終將成爲樸實,“美好”的開局對應着美好的結局,開局與結局夾斥着漫漫人生路,活着與死去,闡釋着作者對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感悟。

本書以賭場裏面的燈紅酒綠開場,反映了當時一潭死水的社會,人民沒有目標,終日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大家闊少們整天混跡於賭場之中度日。以一個陰晦的開局來反襯社會的暗無天日。

作者別出心載的安排了福貴的一時興起而上臺唱皮影戲則用來作爲串聯全篇的伏筆,以一出皮影戲來串聯起福貴一聲的坎坷,以一出皮影戲來表現社會的動盪。

從富家子弟墮落爲街頭小商,和着悲涼的曲調不禁讓人感嘆世間的炎涼,命運的戲劇變化。富貴能夠承受得住這樣的命運打擊,繼續生存下去,也是有着不一般的毅力。妻子攜子歸來,是命運給他的賞賜,那本已枯澀無光的臉上也流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妻子求的是一輩子安穩的生活,可以沒有過去的“榮華富貴”。至此,一家人過上了典型的中國家庭生活模式,男的操外,女的主內。從敗家的少爺到演皮影謀生再到被國民黨拉去做壯丁,福貴的生之艱辛,可見一斑,人的命運,竟不由自己掌握,卻是猶如一葉浮萍,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翻滾。福貴可以說是四十年代的人民大衆的一個縮影。

當家珍含辛茹苦的拉扯孩子長大,原以爲一家人總算可以過屬於他們的幸福生活,悲劇卻接連而來。安靜的活着也只能夠是一種奢望。悲傷並沒有遠離他們,因爲生活還在繼續,他們還要活着,繼續面對命運對他們的殘酷。

對於那個早已遠去的時代,我們不曾經歷,我們所能夠獲得的也只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背影。但我們可以理解中國人的韌性,在這苦難的環境中,堅強的活着,不埋怨也不消沉。在動盪社會之中,個人命運僅如螻蟻。福貴是那一輩人的縮影,他們從那樣的年代走過來,過着平凡地生活,但卻接收着命運不公平的抉擇。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着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着人生,福貴的一輩子,經歷了身邊人親人相繼的離去,對於與至親生離死別的悲傷,唯有默默承受,歲月的變遷,漸漸磨平了苦難的痕跡,活着的信念,更是爲親人而活。

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爲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麼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

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呢?唯剩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

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箇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可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於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麼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爲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他們骨子裏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纔是真的勇士,纔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麼樣的品性纔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品質,纔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

縱觀全書,以生命的消逝、死亡的深層意義來詮釋活着,向我們展現了當代人的韌性,真實之中帶着哪兒一點滄桑,生老病死,聚散離合,具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走過了,你才能更深刻的體會活着的意義。四十年的歷程,也只是彈指一揮或滄海桑田,在無數沉默的、滄桑的面孔下,堅韌的中國人就這麼無聲無息地繼續活着。餘華以自己的感受帶領着我們在命運的長河裏面行走、體驗。給予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重新回味那一段已經遠去的歷史。

“人生若夢,偶然的東西太多,宿命的因由構成了整部曲調的主旋律” ,若果沒有一個個的造化弄人,整部小說也無法真正的去撼動人心。“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也許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本書的另外一層含義。生活和倖存只是一枚分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不同。苟延殘喘也好,錦衣玉食也罷。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所能抉擇的,與命運抗爭的歷程中,你會看到人的渺小,所謂的成長,也只是學會習慣性的接受。

全書的結尾以福貴與饅頭的溫馨對話來回環整部小說。那是對未來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接下來,但願命運的雙手會給他們些許慈愛,讓飽受寒冷的心靈得到本屬於他們的溫暖。

作者的筆觸跨越四十年的歷程,見證了幾度動亂變遷,縱使生活夾雜着艱辛與淚水,老百姓依然勇敢的接受。對於苦難,那只是暫時的,生活仍然要繼續,千好萬好,活着最好。

假如生活沒有判定我們死刑,那麼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好好活着。

命運從不曾遠離我們,

生活也終究要歸於平靜的,

活着是對我們的考驗,

也是命運的安排。

活着讀書筆記11

一個逍遙狂放的毛頭小子嫖賭輸光了家裏百畝地,把老爹氣的死在糞缸旁,丟了媳婦險些失了娘。在給娘求醫的過程裏,被國軍抓取當了壯丁,一走就是兩三年,回來的時候,娘沒了,女兒也變得又聾又啞。

你以爲這就是最困苦的時候了?生活總能拆破人生貧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後半生裏,親人們走馬燈一樣的紛紛消逝。兒子因爲抽血過量死了,女兒難產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軟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貨時被兩塊水泥板夾死了,到最後,孫子也被自己遞過去的黃豆噎死了。到最後只剩下自己和一頭剛買的老黃牛,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我有些嫌這劇情過於工筆,死了一個又一個,彷彿所有悲傷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這書裏最乾淨純粹的一個欣喜,他風風光光迎娶了鳳霞,生活的基調驟然明朗起來,可餘華偏偏要讓鳳霞難產而死,緊接着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夾死,連好不容易苟活的兒子都被黃豆卡死——講道理,哪家活的這麼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奪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譜裏劃上幾道子解氣。

但畢竟是文學創作,我們應該寬容於它的戲劇發揮。只拋開這一點,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裏的人物。

我喜歡福貴,雖然他負了許多人揹負了許多情債,可我覺得於他這骨子裏的小少爺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應當,何況也做沒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總歸是東家長李家短,不經意間就奪得一枝紅杏出牆來。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對過往的態度,甚至喜他買下那頭不能耕地的老黃牛。兩個“老頭子的”相依爲命活在書頁的最後,大風大浪磕磕絆絆活了一輩子,他們“活着”了,卻又超脫了。有些老人歷經風帆到了卻只能稱作“活過”,因爲他們垂垂老矣時已經失去了活着的勇氣和熱情,他們大手一揮將往事散盡風裏,只留下一副軀幹和不再言語的口鼻。所以我欣賞福貴,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將過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傷的、不悲傷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毫無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餘華刻意安排的插曲。餘華覺得,福貴的人生已經太慘了,鳳霞這輩子也太窩囊了,來吧,送你們一個命運的禮盒,於是福貴打開一看,嗬,裏面躺着一個偏頭的女婿,鳳霞湊過來一瞧,呀,我有了一個夫君。

福貴當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臺花轎幾輛馬車。而二喜娶鳳霞,卻弄來了一羣敲鑼打鼓的大陣仗,中華煙和糖不要錢似的漫天發,鞭炮煙花到處的響,鳳霞藏在紅蓋頭下癡癡地笑,二喜的城裏伴郎說,不得了,你家的媳婦真漂亮。

這一段娶親,讓我在屏幕前面差點淚眼汪汪。真解氣啊,真風光。二喜太像是文學裏的人物,出場方式都那麼不拘一格。他話少,實幹,孝敬又愛妻。在福貴將鳳霞送人以換取兒子學費的年代,他能說出“保大不保小”這種話,讓我總覺得是餘華捏着手指,把他從什麼迪士尼畫報上小心翼翼剪下來,放到這本書身上。

所以鳳霞難產死掉的時候,我心裏有個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後二喜也莫名其妙被兩塊水泥板夾死的時候,我挺傷心的,因爲我發現這本書還是落入了俗套。爲了悲而悲號,這種情節的植入讓這本書變得不那麼酷了。

我想餘華是窮盡所有筆力,讓福貴在最後達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結局。但是如果是我,我會讓時間靜止在鳳霞順利生產這一刻,讓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爲我覺得,萬事萬物都沒你那麼湊巧。更何況,人活着是要還債的,誰人都揹負着一個份額。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後半生也要開懷一回。這家人的苦已經受夠了,餘華沒有給他們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學定律(我獨創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幾層淳樸,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惡。但在這本書裏,我沒有看到純淨的惡,所有人帶有一份芸芸衆生的普通夾心。龍二耍了點聰明,贏走了一百畝地,他往牙上鑲金牙,逢人就笑口常開以便展示那塊金,這種幼稚的舉動讓我覺得他有點可愛。這是一個市井、市儈的二流子,他絕不是惡,但是卻也領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間被作爲地主抓來槍斃,臨死的那一刻福貴轉過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種善。我是想說,我喜歡這種普通。在我心裏,他們都是命運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還覺得,人民公社的村長很可愛。他盡心對村民,回過頭來被紅衛兵抓走的時候,沒人有膽子去看他替他說句話,回來的時候村長鼻青臉腫卻眼眶紅紅,那樣子就像是在索求回報的孩子。村民們的心思很淳樸,他們還不懂,人際交往中,付出就僅僅是付出,不要企圖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回報,不然總會失望。

書裏唯一讓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場沒幾頁的長根。舊社會裏,地主家是要給家裏幹了一輩子的長工養老的,但是福貴把家產輸沒了,長根沒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樸的可憐長工啊,到最後還心心念念着舊主人的家庭,不去擔憂自身的處境,只是哭着說“少爺怎麼能受這些苦”。後來的場次裏不見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着碗倒在了哪個露天荒地,雖然我希望他能繼續堅強活下去。

從全書的結構來看,第一人稱敘事爲主,穿插三次簡短的第三人稱,分別是在福貴敗光家產、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後。好處顯而易見,第一人稱敘述往事,往往帶有敘述者本人“年少輕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稱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貴,筆觸冷靜剋制,與往事的狂放不羈有了鮮明的對比。

文中出現多處相互呼應。無論是“從雞到鵝到羊到牛”,反反覆覆用動物作比演繹家族興衰史;還是從開頭一人一牛到結局的買牛經過,都能體現出餘華情節架構和節奏把握的功力。

最後來說,我不認爲《活着》着筆於單獨的人,我覺得更像是在講述人與土地的連接情深。就像《飄》裏的斯嘉麗握着泥土仰望夕陽,窮盡全身也要保住莊園一樣,在舊社會的村民心裏,恐怕土地承擔的意義要更多。無論是全文一直在講的“我要我的五畝田”,還是福貴娘怎麼也不願搬家離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齊齊埋在一起的土葬觀念,處處體現着人、地的親密聯結。

活着讀書筆記12

活着,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着》,想說說關於“活着”。突然發現很難去說,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着,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裏。而活着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沒有永恆的價值,愚昧地活着;沒有永恆的期待,艱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謂的另一部分,於是沒有現實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沒有腳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沒有真理的指引,被動地活着。

但是當我們聽着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着他活着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着,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着,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着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爲父爲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着,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着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

小說以時間爲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小說中,作者對於“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獨運。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到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了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孫子“苦根”,也離他而去,死因是撐死的……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地體會着從天堂直墜入地獄的感覺。小說通過一系列的`“死亡”來表現“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作品的結尾,有着海一樣深沉的意境,當這樣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現在眼前,突然就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變得那樣渺小,微不足道。福貴用這樣一句話回顧自己的一生: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看着身邊所愛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開:令人膽顫的醫院,帶走了最親摯愛的親友,小外孫又這樣悲慘地離開了……福貴所發出的感嘆是那樣得蒼白、無力,卻又是那樣得撕心裂肺!

餘華是一個冷酷的作者,不動聲色地用他冰冷的筆調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他絲毫沒有猶疑,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驚覺原來命運竟是這樣作弄人。每看幾頁,都有眼睛溼潤的感覺,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從文學角度說,《活着》可以稱爲一部不朽的著作。因爲這一部小說,絕不是僅僅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它還客觀地反映某種現實,並通過作家自己對於文字的駕馭能力,讓讀者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所傳遞的情感。其間雖有誇張,但不失真實;雖有描寫,但不失質樸;雖然寫實,但不乏可讀性。

可以這樣說,讀餘華的《活着》是一種精神的震撼。當身邊的人一個個遠去,主人公仍然堅強樂觀地活着,儘管這一路太過平庸,這生活如此艱辛,總在埋頭活着,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聽到的一句話“活着,像狗一樣地活着”。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對自己無疑是一種打擊,自己仍舊要好好地活着,無論是爲自己還是爲別人。

而我們亦要好好地活着,無論是爲自己還是爲別人。或許,這是讀完這部小說最切實的感觸。

活着讀書筆記13

暑假裏,我讀了《活着》這本書,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活着的意義……

正如作者所說:“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我聽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舊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我想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在這部作品中,富貴因爲好賭,輸光了家產,卻僥倖逃脫土改槍斃地主一難;老醫生被打成了反革命,結果醫院沒人會治療;春生參加了革命,最後卻被害死……冥冥當中,這似乎都是命中註定。

正如中國的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將這句話反過來理解,也是一個深刻的道理。

餘華給主人公福貴的人生苦難找到了的緩解之路——忍耐!這就使得這部作品的敘述都因這種寬闊的忍耐而變得沉鬱、悲痛而堅定。

沒有血淚的`控訴、沒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苦難中磨鍊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忍耐包含着一切。不論多大的苦難降臨,福貴都把它化解在無邊的忍耐中,最終達到與孤單生活相依爲命的地步。

“忍耐”是一種柔韌的品質,時刻保衛內心免遭苦難這種生活暴力的破壞。聖經裏說“愛是恆久忍耐”,也就是說,恆久的忍耐可產生愛。福貴就是這樣的,他無法改變貧困、苦難、死亡的內部規則,於是用堅忍、平和的心境去注視人生,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樂觀戰勝歲月,進入一種淡泊寧靜的境地。然而苦難真的能像餘華所寫的那樣,消失於幽默與樂觀之中嗎?我想,這也未必能夠……

苦難作爲一種遭遇,可以很快過去並隨着時間的消逝而消失。但對於福貴來說,苦難已經貫穿在了他的整個人生中,成爲了他基本的存在狀況,除非他死才能消失,但死亡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呢?

正如書後所說:“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讀書筆記14

讓今日以懷念擁抱過去,以渴望擁抱未來。

—紀伯倫

朋友推薦了一首林俊杰的新歌《裂縫中的陽光》,歌曲中有這樣一段歌詞:“等到黑夜翻面之後,會是新的白晝,等到海嘯退去之後,只是潮起潮落。心臟沒有那麼脆弱,總還會有執着,人生不會只有收穫,總難免有傷口……”也許是偶然,也許是緣分,當我聽着這首歌徘徊在書架前時,我發現了餘華的《活着》。

《活着》這部小說是關於福貴一生的故事。整部書通過福貴第一人稱的自述,講述了主人公自己從民國到共和國的一段生活。

福貴在賭博中輸光了家業,從富家子弟一夜之間傾家蕩產氣死了自己的父親。好不容易浪子回頭打算勤勤快快地跟家人重新生活,卻因爲內戰不幸被拉去當壯丁。經過兩年槍林彈雨的驚恐生活,幾番周折回到家中,得知母親在自己失蹤的兩個月後就離開了人間。自己的女兒鳳霞也在這段日子中,由於發高燒變得又聾又啞。然而災難纔剛剛開始,在“大躍進”中,剛懂事的的兒子有慶,因爲救人被醫生抽乾了血而無辜死去。不久之後,女兒鳳霞嫁給了城裏一個“偏頭”建築工二喜,還懷了身孕,就在所有人都以爲苦難已經過去了的時候,鳳霞生下苦根自己卻因生產大出血而死在醫院裏。福貴的妻子家珍由於接受不了打擊,加上身體常年勞累,不久之後也離他而去。隨後,女婿二喜也因爲建築施工意外不幸身亡,只留下自己和小孫兒苦根辛苦過活。可是,苦難似乎偏愛這一戶人家,沒幾年,可愛的苦根也因爲吃撐了平時無法吃到的豆子而死去了。

福貴的人生幾乎是時間無休止掠奪的演繹。可是福貴卻淡淡地說;“家裏的人全是我送的,全是我親手埋的”。他甚至沒有露出哪怕一絲的絕望。

《活着》裏的福貴經歷了太多常人無法承受的苦難。或許很多人覺得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也沒有,是苦熬的一生,是經歷了無數悲傷的倖存者。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從他的敘述中,感受到了幸福。

在極端的環境中,福貴從來不認爲自己是倖存者,他要的是生活。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甚至還有那頭叫做福貴的老牛,曾經在戰場中一同受苦的兄弟朋友……苦難的經歷中,他一直相信有幸福,有歡樂。即使這些幸福和歡樂是短暫的,可這就是富貴活下去的理由,他相信,總有一天,一切都會成爲過往。

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出現許多突發狀況,遭遇許多轉折。愁苦只因沒有看透,困惑皆是沒有放下。只有經歷過人生的荒涼,才能抵達心靈的繁華。

現實沒有爲福貴怎樣活着留下選擇的餘地,因而他必須選擇自己活着的態度。他在別無選擇時,選擇了活着,即將苦難看做活着的組成。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智慧的人絕對不會爲過去而更改現有的'生活軌跡,每一次遭遇不愉快,他們都會把過去的不快樂塵封,用最樂觀和豁達的心態迎接下一刻的到來。所以無論過去經歷了什麼,都應該放下,應該忘記,把生命的力量留給現在。

的確,福貴的生活實在有太多難以承受的苦難,所幸我們不必體會如此巨大的一系列喪失。其實苦難與幸福一樣,都是生命對我們的獎賞。艱難活過來的今天,就是明天活下去的希望,活着就是幸福。

生命是爲生活本身而活,不是爲生活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生活就是要經歷失去﹑惋惜和釋懷。

不要害怕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讓今日以懷念擁抱過去,記住愛。以渴望擁抱未來,銘記時光。瞧,頭頂陽光正好,且讓,陽光在每個生命的裂縫中散落。

活着讀書筆記15

我們爲什麼而活着?不知道你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本書的主人公福貴,在他是富家子弟時候,吃喝不愁,嫖賭就是他活着的動力,否則“每天早晨起來犯愁的就是這一天該怎麼打發”;等他家產被他輸光了之後,他無奈成了別人的佃戶,每日靠耕田養活自己的一家。

幾乎在所有人的眼中,福貴的人生是不幸的:從富家子弟成爲一窮二白的佃戶,父親被他氣死,母親病重,他去請大夫途中被國民黨兵抓取拉大炮,每日飢腸轆轆,睡在死人堆中;終於回到家中母親卻早已經去世;後來十二歲的兒子,獻血卻被人抽乾致死;女兒生產,卻出血過多而離開了他;女婿在工地上,在兩塊水泥板夾死;愛人病重,不捨地離開了人世間;幾年後,他唯一的親人外孫---苦根,一個七歲的孩子,卻因爲吃豆子而撐死…最後陪伴他的,只有一個老黃牛。

作者用極樸實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着他的不幸,然而這種樸實的言語,卻能深刻滲入每一個讀者的心。而文中對福貴女兒鳳霞的描寫卻更加深刻的震撼着我的心:

鳳霞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當福貴輸光了家產,他的丈人擡着擡花轎要帶他的妻子家珍回孃家,福貴無力阻攔,鳳霞卻睜大眼睛說:“爹,娘坐上轎子啦,”福貴心中很難受,告訴鳳霞說不要忘記他是她爹,鳳霞聽了這話卻咯咯笑起來說:“你也不要忘記我是鳳霞。”小鳳霞的天真可愛,讓人頓生憐憫之情,她以後就要吃苦了,耕田,種地,本來是一個可以嫁到一個好人家的富家小姐,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如今她未來的命運卻讓多少人惋惜。然而鳳霞的命運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長大後的她因爲發了一次高燒,從此以後又聾又啞,但是她卻非常美貌,勤勞和善良,讀到這裏,不禁感嘆一句“天意弄人,命運多舛!”然而鳳霞一天天長大,她始終是要嫁人的,福貴和家珍也爲她着急,她自己心中看到別人家的姑娘出嫁也很是羨慕,不自覺的走到人家花轎旁邊,終於福貴託人找到了願意和鳳霞相親的人,他是一個偏頭的男子。鳳霞穿了新衣服,來相親的人沒有多看鳳霞幾眼,卻四周環顧了一下破舊屋子,然後便離去了。鳳霞心中自然是非常難受,作者用無聲的描寫手法,更加深刻的寫出了鳳霞內心的失落與悲傷,鳳霞知道人家沒有看上她之後“站起來走到裏面的房間,換了身舊衣服,扛着把鋤頭下地去了”,如此簡單的語言,卻將悲傷之意自然地流露出來,她沒有哭,但是給我造成的`感受卻比哭了還要難受。出人意料的卻是,男子看上了鳳霞,帶人來裝修了福貴的破屋,鳳霞嫁給了他,兩人幸福地過了一段時間。全文的悲傷氣氛,因爲鳳霞的成親,添了幾分喜氣,但是鳳霞最後卻因爲生子失血過多而死…全文的悲涼之意,蔓延的更加廣泛,滲透的更加深刻。

但是在福貴的眼中,他並不是不幸的,他輸掉了家產,卻因此逃過了鬥地主時期被槍斃的命運,他有一對懂事的子女,一個可愛的外孫,一個賢惠的妻子,老實的女婿,雖然最後他們都離開了他,陪伴他的只有一頭老黃牛。“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福貴在此時已經把生活看開了,他這樣描述他死去了二十多年的妻子“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乾乾淨淨,死後一點是非都沒有留下,不像村裏的有些女人,死了還有人說閒話”,我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生活的平淡的態度…

生爲何而活?或許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生總是無法忍耐太多的現實,《活着》告訴我們,每個人對苦難的承受力都是很大的,面對苦難,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多麼不幸,自己都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的活下去!《活着》讀書筆記好讀摘選4

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着是爲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着不是爲了什麼,也不知道爲了什麼。他們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塗地活着也挺樂呵!雖然他們並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打開《活着》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着聽着,彷彿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着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髮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着,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擡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說着一個生命的不幸。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爲什麼要活着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於我腦海,他彷彿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標籤:讀書筆記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