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合集]傅雷家書讀後感13篇

讀後感4.22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傅雷家書讀後感13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

曾經讀到過一篇讓我十分感動的文章,名字叫做《母愛如Q》。文章講的是不會寫字的母親,每次簽字都在上面寫個Q,“我”並不明白那是什麼意思,並且覺得十分丟臉,待到長大以後,到了最後“我”才明白母親的用意,“我”其實就像是Q字母裏頭的那條小小的尾巴,是母親永遠放不下的那頭。

其實細細想來,很多時候你也會發現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實是擔心,父母的嚴厲指責其實是關愛,父母的高標準其實是放不下。因爲他們認爲我們做的不是還不夠好,而是還不夠優秀,不能自我、自覺的學習。其實最最放不下心、最最爲我們驕傲、最最心疼我們的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其實,不只是母愛如Q,父愛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書》當中的那位嚴厲而慈愛的父親一樣,不是嗎?

傅聰還年少時,就隻身到國外留學,面對着語言和學業以及風俗習慣,爲人處世等等的壓力,他的父親給了他很多意見和鼓勵,那一封封充滿着期待和愛的家書,漂洋過海,將父母的牽掛和思念送達到孩子的身邊。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在那麼多的歲月裏,這麼多封的家書難道還不能代表他們對孩子的牽掛嗎?期間有一次沒收到信就坐立不安,這難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擔憂嗎?

信中,傅雷先生對孩子事無鉅細的的關愛表露無疑,有對孩子的鼓勵、也有對孩子的教育、還有當孩子獲得榮譽時的`那種驕傲,當然也有對孩子感情上的疏導。我想,這是每位父親,或者說是每位孩子都知曉的。不可避免的,這些家書當中也有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當你讀到這些的時候是否腦海裏會回想起父母那嚴肅的臉呢?現在是否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信中有一句話讓我看到就淚盈於睫,“我們做父母的人,爲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爲你們好,能夠有助於你們的,我們總儘量的給。”這句話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其實我們的父母經常說,“只要是有關學習的,能給的我的儘量給,就算是砸鍋賣鐵都要供你讀書。”,其實你可以在《傅雷家書》裏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時又能看看作爲父母的他們是以何種心情來愛我們的。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想,嚴厲並不是錯,反倒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一種促進。或許你認爲你獨立了,長大了,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糾正。

成長,是我們是一段我們必經的人生歷程,在這段路途中,我們懵懵懂懂,慢慢摸索着前進,這就需要一座爲我們指引方向的燈塔,而父母不就是我們成長道路中的燈塔嗎?如果你還處在和父母的爭吵、糾結當中,那麼請你仔細地,帶着感情和長大的決心去閱讀《傅雷家書》,相信我,它會讓你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2

其實,沒有閱讀之前,我一直以爲這只是幾百篇無聊的書信。可到現在,我竟一時,有點捨不得讀完。

其實,誰都不曾倚馬萬言,可偏偏面對家人,所愛之人,叮嚀、關懷全會涌上心頭。

在中國這個相對封建的大家庭中,別說“我愛你”,就連“謝謝”兩字都難以啓齒,於是,書信便成了這個我們交流的其中一種方式了。

“家書”,內容也似題目一般親切,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溫柔”的感覺,每個字,都是萬千糾結之後提筆而寫。

每次閱讀都覺得如沐春風,如母親輕柔地愛撫着你。

每次閱讀,都有所感悟,“什麼是牽掛”,“什麼是愛”,“什麼是教養”。

總之就是開卷有益。溢出紙的全是父母諄諄教誨,扣動心絃的就是與孩子真誠的交流,於是便成就了傅雷老先生必勝的驕傲——兩個兒子,傅聰、傅敏。

這不過是典範罷了,中國還有千千萬這樣的家庭,父母言傳身教,孩子耳需目染又成就了上下五千年華夏。

因此,孝是要問什麼是家,這便是了。簡簡單單,不只限於心與心的呼應,更是個體與家的聯繫。

來來往往的不是信,更不是對生活的監督,是習慣,是修養,是掛念,也是對家人,對自己的交代。

大概每個家庭都是這樣,父親從始至終與孩子少有交流,而母親總是以許多種多愁善感的方法引導,可孩子的成長離開了任何乙方都會偏離方向。

而傅家卻沒有這種情況,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有對家的責任,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付出愛,悲哀。

同時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所吹的位置,於是各盡其能,即使有不愉快,不順心的事,都能冷靜地說出口,一起努力總比冷眼旁觀的好呀。

每個人都像一節蓮子,環環相扣,於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看到大局,也看到細節。

這其中傅聰與父親的溝通甚多,刷新了我對父與子這種關係的認知。

就以我而言,我與我的父親也少有交流,因爲我們之間彷彿隔着一座高山,是時間都難以跨越的高度,並且父親脾氣又怪,於是每次我們待在一起,總覺壓抑,甚至沒有言語的溝通。

就是這樣,他成了我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人。

而信中的傅老先生卻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化解了這些問題,結合自身的經歷和孩子的現實,以母親般的輕柔的語氣教導着相隔千里的孩子。

大到傅聰的演出,小至生活細節,全部用心地裝進信封。溫柔地送達另一個家的遠方。

誰說家書要飽含深情,讓彼此都熱淚盈眶,其實再小的事,也是家人關注的點。

這些最瞭解你的人,可以從字裏行間看見你的年少,看見你的蒼老,以解他們內心“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的情感。

這大概便是我此次閱讀的感觸了,不至深處,不及淺處。

儘管,傅雷夫婦駕鶴而去,但他們對現代家庭的影響深遠。

以至於,又從這些家庭中看到了他們,他們正站在清晨的田野裏,沐浴着陽光、微風。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3

本學期利用閒暇之餘,我認真閱讀了《傅雷家書》。這是一本即飽含了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貫穿着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的一本家書。我從未讀過傅雷的作品,但這本書中那些樸素的問候、不捨和想念讓我從每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都看到了父親細膩的愛。

一、理想父母,良師益友

在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大都是我們小時候就開始扮演“大人”的角色,用通知或命令告訴我們該與不該,好與不好,而傅雷則扮演着老朋友的角色與兒子親密交談,從生活到工作,從學業到婚戀關係娓娓道來。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有一次傅聰正在練琴,突然來了靈感,開始不按着譜子彈奏,有了自己的調調,父親察覺到後並沒有責備他,而是讓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還在一起研究,並已《春天》命名。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接觸最多的便是家長,反思我們的家長,有多少能做到放低姿態,和孩子平起平坐,與孩子不論是身體還是思想保持同等的高度。同樣的,專業的教師總是在實施教學活動中和幼兒一樣坐着小板凳,蹲着和孩子說話,我想這就是在尋找一種平衡,蹲下來不僅身體離孩子近了一步,更是心靈上的近距離接觸。

二、尋找樂趣,正視錯誤

傅雷先生一直注重“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他把自己在生活中即時即刻得所想所得用書信的方式告訴兒子,他不僅告訴兒子該怎樣做人,小到到別人家做客脫大衣的道理,並且也在心中直面剖析自己,在兒子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

三、換位思考,互相理解

一封封家書寄託着傅雷對兒子殷切的希望和細膩的愛,從閱讀中我也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的父親也和傅雷一樣偉大而平凡,他們總會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做我們的引路人,在船舶迷失方向是做海上的燈塔,不求回報的付出了心血,這纔是真正的偉大。傅雷只是千萬傑出父親中的一個代表,我們的父親也是真正平凡而偉大,學會換位思考,互相理解才能收穫親子關係中的樂趣。

四、言傳身教,爲人師表

作爲一名幼兒園教師,孩子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與我們相處,教師就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其一言一行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響,就像傅雷先生一樣,身教一定是大於言傳的,在幼兒的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都存在許多教育契機,教師一定要發揮教育機智,在與孩子愉悅的相處中無形的影響着孩子。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了許多,更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4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爲,身爲孩子的我們不懂,覺得很困惑。

《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後對我們的愛。

傅雷是一個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學,睿智。是孩子們的好老師,好父親。

有一次處“倘若你情緒不好,也老老實實和我談談,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決一些或大或小的煩惱。”這句話完全是商量的語氣。但在那個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還是很嚴重。可見有學問的人就是不一樣,思想都比較先進。這樣的父親,是當時每個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時,父親就像是一座高聳的山,只可遠望,不可攀爬。每個孩子都對自己的父親敬而遠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親,會被打。

其實,挺羨慕傅聰,傅敏有這樣的父母。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能理解他們,而且表達這麼明確。家人之間本不需要猜忌。我覺得這纔是真正的親人。

在我們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這樣。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就如傅雷夫婦對他們孩子們的愛。可能沒這麼坦誠,可能沒這麼直白,可能沒這麼顯而易見。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就能發現他們對我們的愛。

有時,我們可能會怨他們這麼囉嗦,可能會怨他們這麼落後,可能會怨他們這麼不理解我們等。但是,反過來想一想,我們理解過他們嗎?比他們先進到哪裏去?囉嗦難道不好嗎?

我們只看到了他們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們的另一面嗎?

我們讀過書,看過故事。難道你沒有看過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嗎?所以,當你怨他們的時候,有去想過爲什麼這樣嗎?

有些人會覺得,這很正常啊!誰沒看過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訴你,是有,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訴你,不爽歸不爽,但千萬不要埋怨他們,不要恨他們,哪怕他們怎麼對待你,哪怕他們是錯的。可以討厭,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們畢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親生的,他們也養了你,讓你受教育了。這是要感恩的。

父母愛你。但有時候過分的愛,會變質。一種變成溺愛,寵你寵出新高度;另一種則是要求,不斷的.要求,使你成爲完美。

溺愛,我們都知道。溺愛會使人自視極高。

要求,有兩種可能。

一是使你成爲完美的人,活得瀟灑,但內心卻容易妒忌。二是放棄自己,嚴重會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這些人格是被逼出來的。因爲在要求的過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沒自信,但又不能讓他們失望,於是慢慢的自己變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話,你原來的那個人格就會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來的人格。

所以,愛,也是門技術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觀察與理解。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5

還記得,九年級時,因爲在一次月考的閱讀節選了這本書中的一段,讀罷覺得意義深遠,加之老師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介紹及推薦,於是便迷戀上這本書,這本充滿着父愛的教子書。

再次翻出這本書,是因班級的作業,多了些許的強迫,不過也好,藉此機會,重啓《傅雷家書》,重新感悟,攀登這座雄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便如此罷。

《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書,摘編了傅家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印象中,第一次讀這本書,大體上都難以讀懂,甚至覺得有些反常規,所以,記憶最深刻的,應是最淺顯易懂的,所以,九年級時,讀完這本書,這句話最通俗不過了,也就印象最深刻了。“在飯桌上,兩手不拿刀叉時,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擱在自己腿上或膝蓋上。你只要留心別的有教養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盤下,叮叮噹噹的!”

這是傅雷老先生對兒子的最細微的從細小的生活細節開始。很多小細節,我也經常會疏忽。從說話,待人到禮儀,風俗都能恰到好處,也是成熟的表現。

現在,讀這本書要寫讀後感,着實不是一件易事。因爲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妄加評論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自己之精髓。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像讀其它書一樣,在旁邊記錄下所思所悟,相反,只是記錄一些讀完之後有感觸的句子。至於寫這篇讀後感,我只列舉一兩句罷了。

“比賽問題固然是重負,但無論如何要做一番思想準備。只要儘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氣和,精神肉體完全放鬆,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績……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會精神上放鬆得多。唯如此才能避免過度的勞頓與疲乏的感覺,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而是操心!”似乎,這一句有點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進入大學來,忙忙碌碌,每天憂心忡忡,壓力山大,到頭來,竟不知究竟在幹什麼,只知道,每天的賽跑不可屬於他人,又怎能將得失至於度外,於是乎,操心過頭,久了,也就累了。而下面這句話則給我這片渴望甘霖的乾渴的大地降了及時雨。“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鬆動,保管叫你有好成績。緊張對什麼事都有弊無利。……存着”我盡我心“的觀念,一緊張就馬上叫自己寬馳,對付你的精神要像對付你的手與指一樣,時時刻刻注意放鬆。”好吧,說實話,看完這句話並不能立馬就解決你心中的一切問題,這當然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研讀,或許,其中的奧妙才能解開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6

人生一世,總是在追尋。尋山間鳥語,見花落花開;尋琴音樂語,感撩撥心絃;尋卷中乾坤,嘆如夢人生。是的,每個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尋着,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後一直支持你追尋的那個人?傅雷,就是這麼一個在他孩子追尋旅途中給予極大幫助的人。《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兒子之間的書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書無處不體現濃濃的父愛,但在關愛的同時,傅雷不忘給孩子進行音樂、美術、哲學 ……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別的方式),比着光在腦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寫下來需要正確精密的思想,所以寫在紙上的自我檢討,格外深刻,對自己也印象深刻。”這是傅雷寫給他兒子信中的一句話。傅雷每個月都會給孩子寫信,教導他做人做事,給予他關愛,無不體現他的愛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書都以他嚴謹,細心的'態度對待,決不允許其中有一個錯別字,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是以此來教育遠方的孩子。我們再回首看看這個網絡世代,人們彷彿已經和書寫漸行漸遠。雖說網絡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傳達千言萬語,一個電話便可完成,但這能給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離雖短了,但隔膜卻多了。

《傅雷家書》既體現了“嚴父慈母”式的中國傳統教育,但同時也包含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響着中國教育,讓爲人父母者急於求成。孩子犯了錯,成績退步了,爲人父母者誰不着急呢?有的父母可能開展溫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來,數落一頓再說,嚴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罵。“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峯,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這是傅雷在兒子遭遇挫折時所寫的一番。的確,當我們跌倒時,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對,我們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來,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終還是取決於自己。畢竟祖國的花朵盛開也需陽光,露水和時間。還沒到花開之時,還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傅雷自孩子1954年獨自開始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一直堅持給孩子寫信,直至1966逝世。可能現代很少會有這種事例發生,但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卻無處不在。“天氣冷了,穿多件衣服。”“外面下雨,出門帶傘。”可能每逢我們看到這些話或者小紙條時,我們總覺得父母太囉嗦了,總把我們當作三歲小孩。的確,我們在父母心中永遠都是不會長大的孩子,時刻需要保護,關愛。當我們平靜看待這些“嘮叨”話時,就能感覺感覺到父母的愛將自己包圍,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與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與關愛。

拳拳愛子心,溫暖你的心。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7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後,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着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繫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爲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爲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歷史,開啓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爲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於它的存在,纔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爲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爲我考慮,爲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着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爲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書》就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育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最適合家長和孩子的閱讀。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而且還暗暗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子教育成才,讓人讚口不絕。

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優良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瞭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爲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其實,作爲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爲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8

有人把母愛比喻成一枝盛開的百合,在每個角落中散發着它迷人的芳香;而父愛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個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獨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書》中的那位父親。

在一封封或長或短的書信中,傅雷作爲一名父親,對於兒子的關心與想念溢於言表。“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你看,字裏行間都飽含着傅雷的愛子情深。

傅雷作爲一位長者,對兒子的教導與叮嚀更是時時刻刻。“末了,以後你再不能自費航空來回;爲國家着想,航空票開支也太大,而火車來回對你的學習時間又有妨礙。總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問題,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務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單從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誇獎你幾句纔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窪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峯頂。”都說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說,傅雷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教育兒子先做人,後做事,怎能不讓我們感動?

而傅雷也扮演着他兒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藝術造詣極爲深厚,對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的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在信中,他以相當多的篇幅與自己的兒子談美術,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談藝術修養;當兒子遇到煩惱,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細緻而深刻的言語與兒子交流溝通。

正如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

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才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這看似平常的一張張書信,卻又不平常。因爲那背後是滿載着的是父親對孩子的摯愛、期望,那是父愛!

這時,我如夢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視的就是父親的愛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請了幾位好朋友到家來聚會。她們都都說阿姨的手藝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實爲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媽媽在廚房與餐廳之間忙前忙後,而我卻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絞盡腦汁想菜譜,菜市場精心挑選蔬菜,到最後一盤盤美味的佳餚擺在面前,這一切一直都是背後的父親付出的辛苦與設計最多啊!

向來只有讚頌母愛的偉大,可又有誰知道藏在背後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9

這是一本的藝術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正有了這《傅雷家書》的流傳,許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傅雷夫婦也就成爲了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典範。

一封封家書,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爲操守與道德傳統,強烈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這部作品中,傅雷不僅僅作爲一名關愛兒子的父親,關注着兒子的一舉一動,也作爲一個“過來人”以自己多年的閱歷和在社會的摸爬滾打對兒子即將遇到的各種各樣事情做出推測並給予獨特的見解,更作爲一個指路燈,爲兒子設計好應對即將到來的事的辦法,並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也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理智的分析,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兒子汲取教訓,讓他引以爲戒。

“揠苗助長”“棒棒底下出孝子”也逐漸開始成爲家長們去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後竟有根深蒂固的趨勢。可他們卻忘了,他們並沒有傅雷的那種言傳身教的品質。光學傅雷一個“打”字,便長期有着“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思想,於是孩子在父母的身邊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漸而孩子們開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屬於孩子那獨有的活潑。傅雷想通了,即使自己的晚年因爲的原因備受折磨,但卻因爲他與兒子成爲知心朋友而感到幸福。這……或許就是父親。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的歷史,開啓了一扇不大卻能看清一切的窗戶,很好的爲我們保存了那個年代珍貴的記憶,正因爲有它的存在,纔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明瞭的`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生行事的準則。《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處事,還洋溢着濃濃的親情,字裏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

在現實中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父母或許沒有傅雷先生那樣知識淵博,也沒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任用他們全部的精力費盡心血的爲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只爲讓我們有個更好的未來,比他們過得更好,這便是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爲了我們,他們拋棄了他們所最初所堅持的理想,讓自己的一生變得周而復始碌碌無爲。

當我們出現忤逆思想,他們在一旁看着卻又無能爲力。小孩,路還長別絕望他們不是不在乎不關心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溝通,最愛你的只有他們沒有之一。想一想他們也是人也會累,在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難過,在絕望時也會流淚。別因他們是爸爸媽媽就將他們所有的不堅強都抹殺,別忘了他們在是我們父母的同時,他們也爲人子女。

感謝《傅雷家書》在我最懵懂的時期給我上了的一課。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0

這怕是對現在的我最爲受益的一本書了,一封封家書事無鉅細,從彈琴到藝術,從從柴米油鹽到做人,父親傅雷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己的經驗之談,這無疑是給兒子的一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下面我想分享幾句自己特別特別贊同也也特別特別喜歡的幾句話:"日常生活一亂,精神絕不可能平靜"這對於八年級的我來說是深有同感,卻表達不出,現在看到,才猛然間被點醒。因爲每次計劃的不妥當,考試前爲複習沒充分擔憂,開學前爲作業擔憂,使自己的內心常處於焦慮和不安之中,心裏充斥的也都是負面的情緒,亦是恐慌亦是暴戾,從而影響到了我對父母、朋友的態度,同時手上又戴滿了許許多多的"戒指",這樣一來,如何能解決問題?又像傅雷先生對兒子說的那樣"唯有冷靜與客觀,終能想出最好的辦法。"所以啊,又聯想起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遇到困難時常對自己說的"All is well"不正是這個道理嘛,只有一個人的內心平靜了下來,才能夠理性、客觀地去看待一個問題,纔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感受所左右,這樣才能找出一個最佳解決方案或是一個成熟的`抉擇。書中還有一句話,讓我滿面羞愧,即是"責人太嚴,責己太寬"。這句話彷彿是在我耳邊對我大聲說出的。能夠意識到這點的並改掉這點的人,實在是讓我太爲讚佩,因爲我平時在生活中與人探討一個問題,也是近日由老師家長提醒,才意識到,我從來都是站在所謂的"上帝視角"來看問題的,把問題想得簡單、片面,又總以絕對的好和壞、對和錯去論述。再來說與人相處方面,我總是將他人的一些細小失誤,冒犯地毫無禮貌地拿來侃侃而談,無限放大他人的缺點,對生活習慣邋遢,有驕傲自大的自己則是無限寬恕。現今總算是認識到這點了,也算是對我現在以後做人的一個進步吧。好多句子都太太喜歡,因爲手速不夠哈,再拿最後一句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這句是傅聰的話,也是很有共鳴,"經過我的觀察,什託姆卡先生的方法也有缺點,而且所有的先生都不夠客觀,不夠"對症下藥"。因此我的看法,最好是自己儘量觀察,吸收對我有益的方法及意見。"這不正合學習是一個道理嘛,我聽過無數的老師的物理課,但從未找到真正一個完全滿意的,都有不足和缺點,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老師和家長都在主張的要自主學習,自己找到對自己有益的方法,自己對症下藥纔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1

母愛很偉大,的確,懷胎十月,悉心照料,是世間絕無僅有而一心一意爲你好的愛意;父愛很渺小,不如母愛般顯而易見,卻悄無聲息,一點一滴滲入你的生活裏。《傅雷家書》更多的是父親傅雷對兩位兒子潤物無聲的愛。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給兒子傅聰寫的一封家書提到傅聰在人際關係中的問題:一是到別人家裏,脫了大衣,卻留着絲圍巾;二是常常在把手插在上衣口袋裏,或褲袋裏......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其實這段話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於我,對於很多人來說,真的很囉嗦,真的會讓人極其不耐煩。因爲反反覆覆都是這幾件“小事”,父母還要不停地講,不斷地講,我們自然會感到煩悶和無可奈何。

無論從衣着,習慣,還是禮貌禮儀方面,在我們看來,這真的是普通不過的“小事”但父親傅雷卻觀察得格外仔細,兒子傅聰的每個動作,每個習慣,每個表情總記得那麼一清二楚,是父愛啊!若不是這一悄無聲息的父愛,又有什麼更好的理由解釋傅雷對傅聰一句句深情而富有內涵的叮嚀呢?

讀過楊絳女士關於傅雷的文章,我們會知道,傅雷對兒時的傅聰無比嚴厲,極其嚴格。這樣一個原生家庭中,傅聰真的很慘。在父親傅雷的嚴厲教育下,傅聰刻苦練習鋼琴,一日復一日的練習。不難發現,當傅聰長大,出國深造之時,傅雷對長大後的傅聰與兒時的傅聰的態度,語氣有着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又是爲什麼呢?

我認爲傅雷其實是想爲傅聰的未來鋪下一條更順暢的路,當傅雷長大了,出國深造以後,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幫助傅聰走向所謂的成功。望子成龍的想法如此迫切,傅雷對傅聰的嚴厲可以說是“毫無父子之情”的,但這也是一種父愛,一種悄無聲息的另類的.父愛,一種以獨具個性的方式使傅聰走向成功的父愛。

我不喜歡這一種父愛,如果把傅雷對待傅聰這一種別緻的父愛放到今時今日,絕不可能成功。因爲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接受這一種“魔鬼式”教育,因爲時代的高速發展,教育需與時俱進,一成不變,固執己見的教育註定是失敗的。

但是,《傅雷家書》告訴我的,更是父愛無聲。在現實生活中,我和父親相處有些尷尬。幾次的大吵大鬧,不如我和母親幾乎每兩三天“互懟”易和好。回想起來,我竟從不曾說過“我錯了”“我不應該”之類的話,但父親總是默默地收拾我落下的淘氣與頑皮。他工作忙,一週幾次的加班值班,對我的愛更多的在於一句句“錢還夠花嗎?”“不夠記得跟我說”。我知道,父親並不是只顧工作,不顧家庭,不顧妻子兒女,而是因爲除了這個家,還有很多個家需要守護,要爲人民服務,爲這個城市的美好與安寧做更好的保障。父愛真的無聲,無聲到你難以察覺,卻一點一滴滲入心裏。

母愛似海,父愛如山。母愛轟轟烈烈,而父愛,悄無聲息,卻如巍峨高山。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2

父愛如山,這個比喻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父愛厚重而強硬。而在許多人的際遇中,也確乎輝映了這種感受。

而好的教育者,從不被這類印象束縛。剛柔並濟纔是好的教育,也纔是好的愛。母愛如此,父愛依然。我想《傅雷家書》之所以被推崇,便是因爲當代許多教育者意識到了這點吧。傅雷對傅聰的教育,確乎出衆,值得讓每一個人都去細品其中的滋味。

傅雷動筆寫下一封封家書時,大約並不會認爲日後他們會彙集成冊,對外發售。自然,許多溫情而懇切的部分便可略去不細看。

《傅雷家書》中有三條貫穿全書的線:藝術、道德、情感。傅雷與許多知識分子不同之處,便是將情感放在了末一位。

有些人認爲人的根本是情感,而後纔能有才藝。這當然是對的,但這裏講的只是親情中最淺而摯的部分,因而這反駁不成立。或說,藝術與道德的輸入,其根基均爲情感,那兩者倒也可共存。

一份好的.父愛,須凝聚教導、嚴正、體諒、溫柔這類情感,而不是人們所以爲的強悍而淡薄。真正厲害的人是剛柔並濟深摯的,教育也是如此。

傅雷在信中一直是以探討的語氣同傅聰講話,而幾乎沒以父親的身份來壓人一頭。這至少可明確得知,這對父子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不只是兒子對父親單方面懷有敬畏。

傅聰學琴的路途波瀾跌宕,而其父的態度卻從未改變:支持、參謀、安撫、糾正。他相信兒子,是因敬重兒子;敬重,又是因其可見的道德與才華。想必在其心中,這德與才並不全是其成爲教育的功勞吧。

當然,這份尊重中便包含了教導與糾正。每當傅聰氣餒或抑鬱時,父親都會以自己的智慧來聯絡兒子的智慧,從而解決問題;每當兒子獲得些成就、自詡快樂時,他也總是能及時予以肯定,對自滿予以警戒。

許多人認爲,傅家這對父子的情誼,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實也確乎如此,我們確乎無那樣的智慧,也無那樣的文藝。

傅雷多次在信中與傅聰探討生的意義、個人的偉大與渺小。因這是家信,不必嚴正過頭,因而其思想得以明淨地表露,而引起許多讀者極大的共鳴不知還有幾人同我一般想?,我們可明確,思想同我們一般,甚而更深邃的大有人在。這是勿要妄自尊大,而這同者與甚者,相對過者還是很少。這是我要妄自菲薄的。

同樣令人產生共鳴的還有傅雷關於物質上對傅聰的教導。在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裏,出生讀書人家、志存高遠、想幹一番大事業的年輕人們,總是不屑於物質,一心認爲其太過俗氣、太過表面。但他們明知精神也是寄託在物質上的啊!戰勝它,控制它,這是真實而懇切之極了的,精神並不高貴,物質也並不低俗。

傅雷的教育確乎成功了,卻難以模仿。

傅愛如山,是一座由藝術、道德、情感壘成的高山。

傅雷家書讀後感 篇13

讀傅雷先生給孩子的信,眼前總是浮現起那沉默堅實的背影,那信中的叮嚀,是那樣的親切,或許天下父母都是如此吧。

我想傅先生對於孩子而言,是慈父,不住地牽掛;是嚴師,不倦地教誨;是益友,不時地交流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密切地關注者,卻又懂得要放手。在這一收一放之間,那一封封家信,變成了孩子和父親聯繫的那根線。

想當初,意氣風發的孩子離開父母,隻身前往異地求學。最初那幾天傅雷先生精神波動很大,不時回想起孩子幼時的情景,又快樂有惆悵,在信中更是寫出了“我從來沒有愛你像現在這樣愛的'深切,而正在這愛得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如此深情的話語。其對孩子濃濃的愛可見一斑。

而在孩子學習上,他卻是一點也不含糊。要求孩子將計劃詳細地寫出來,直截了當地指出孩子的問題,與老師直接溝通。在孩子面臨抉擇不知如何是好時,他也爲孩子理智地分析,提供參考。在傅聰海外求學的時光裏,傅雷用一封封信,教育培養着孩子。

傅雷先生曾說“我想時時刻刻,隨時給你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他確實做到了,在他的注視下,孩子認清了自己的信念,順利地揚起了人生的帆,向着未來啓航。

父子之間分離的漫漫十多年,就靠這高精尖張張浸滿愛的紙頁,像一根線一樣,連綴起來,不論孩子身在何處,拉一拉線,便知對方怎末樣,彷彿從未分離。

在家信中,傅雷先生的一段話令我沉思,“我們做父母的,爲了兒女,不怕艱苦,不辭勞苦,只要爲你們好,能夠有助於你們的,我們總儘量的給。希望你也能多告訴我們,你的憂,你的樂,就是我們的,讓我們永遠連接在一起。我們雖然年紀會老,可是不甘落後,永遠也想追隨在你們後面。”

每當我讀着這段話時,總感覺有個東西在叩擊着心底的門。最近幾年,我朝着自以爲好的方向趕路,對於父母的話也只是聽聽,從不把自己內心的快樂或悲哀告訴任何人,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獨自捉摸着。快樂自己體會,悲傷也一人承擔,以自我爲圓心畫一個界限,與他人在心靈上隔絕。但這樣真的很累,高興之後便覺得索然無味,憂鬱的時候便不知是痛心還是茫然。

一段話點醒了一直彷徨無措的心,重新連接起那根線,才感覺到我不是獨自一人,父母一直在背後支持着我,緊緊跟隨,一步不落,關注着我在成長路上跌跌撞撞的身影,不曾遠離。我曾苦苦追尋的良師、知己,到頭來教給我最多最細緻最全面最細緻的人,真正瞭解我,關心我,一心只爲我着想的人,就是曾被我拒於千里之外的父母。

那根線,一頭連着我,一頭連着父母,用同樣的血和深切的情組成,無論在何處,都能感受到一種令人升起鬥志的力量。

可千萬別斷了那根線,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別忘了告知父母,牽起手,無畏地走向未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