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3篇

觀後感8.13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3篇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1

這個寒假,我再次重溫了《傅雷家書》,對於傅雷對傅聰深沉的愛,則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傅雷對傅聰的諄諄教誨可謂是衆所皆知的。在文中,他反覆強調着做人總是排在首位的,學會做人才是人所要做的根本,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腳跟;若是不會做人,那麼人就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另外,傅雷也多次提出“理財”的重要性,也從側面反應出了他對待生活的嚴謹。他對兒子所要求做到的每一件事,自己也會去改正這方面的不足。所以從傅雷的身上,足以見得他對“言傳身教”四個字的完美詮釋!

其實在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千千萬萬的父親也和傅雷一樣,伴隨着孩子的成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便會越發顯得焦急。傅雷對大兒子傅聰傾注了畢生所有的心血,因此對傅聰的管教也是極爲嚴苛,不過這對傅聰以後走上的音樂之路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很多家長也開始步人後塵,在孩子不乖的時候用暴力解決問題,但這隻能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畢竟有些家長並沒有以身作則,所以這種做法只會加重父子之間的隔閡,讓孩子產生抗拒的心理。

在當下這個衣食無憂的社會,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父母開始無節制地溺愛孩子,把一切最好的都要留給孩子。這不僅僅是在無形中毀了孩子,更是在不知不覺間使孩子有了“父母對其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想法,到頭來,這種孩子以後所碰見的問題都無法自主解決,最終成爲一輩子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傅雷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值得令人深思,最終兩名兒子也獲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經大自然磨礪過的花朵,才能真正的綻放,成爲別人眼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是陸游著名的詩句。的確,無論是在戰亂時期還是在和平的年代裏,家書都是無比珍貴的。在那薄薄的的信封裏,裝着的不僅僅是那一行行用親情凝成的字,更是難以丈量的,比天還高比地更厚的愛。

當你在一萬尺的高空中時,愛的力量能夠感受到你的微笑;當你在一百尺的深海時,愛的力量能夠感受到你的心每一次有規律的跳動。父母不僅僅是父母,他們還是我們的老師,醫生,廚師,工人,顧問……在摔倒時,我們有父母;在肚子餓時,我們有父母;在數學題不會做時,我們有父母;在青春期時,我們有父母……父母的高尚無私,領着我們上前;父母的教導鼓勵,給予我們動力。他們是動力的源泉,惟有這種動力,纔給予我們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當人感到無奈迷惘的時候,首先想起的當然是最親,最信任的人。而這,莫過於是父母親了。在大森林中。,迷路了,有北極星的引導,樹木的指路,月亮的照明。而父母就是北極星,是樹木,是月亮,在你最無助,最無奈,最失落,最寒冷的時候,給你雪中送炭讓你發泄,送你安慰。無論你身處異國還是異在他鄉,父母的這種安慰,問候都是你心中萌發的種子。平日覺得父母的嘮叨是最厭煩的,可你在這時候是最需要他的。它如同音樂,是超越界限,超越國界的,因爲這種嘮叨是有着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無論是英語,俄語,德語,日語……無論它如何地千變萬化,可都不離其中。

就像文中一樣,當兒子消沉苦悶時,父親的勸慰,是一種莫大的幫助,這種勸慰,對於平時的我們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語言教育。可對於一個遠在他鄉,面對困難而無從入手的人來說,是最珍貴的教導,是最深刻的體悟。這種指導,領導是百聽不厭的,因爲它充滿愛,令你不禁淚流滿面;也因爲它語句深奧,令你從生活中探索,品味;更因爲它是父母的話語,令你燃起心中的火。

春天的萬物復甦是因爲土壤的呵護,泉水的滋潤,薄霧的籠罩以及陽光的愛撫。遠在他鄉的人們之所以幸福快樂也是因爲家裏人信中,郵件中,短信中的問候,安慰,幫助,更因爲有永遠都傳遞不完,永遠都說不盡的愛。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2

那橙黃色的封面,是父母傾注的愛。

那句句的問候,是流淌於心間的暖。

那一張張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記憶。

——題記

讓時光輪轉回上世紀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聰到波蘭留學。從此以後,傅聰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於是,感情在一封封家書中傳遞,來往。身爲父母那濃烈的思念與期望溢於言表,身爲兒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

一、教育

我覺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個嚴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個令我印象較深刻的故事。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着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裏,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着琴,突然來了靈感,彈着彈着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並將剛纔的'曲子命名爲《春天》。讀完,不禁感嘆傅聰的才氣,更贊同父親的做法。鼓勵孩子走向更寬廣的天地,這是一個家長的最可貴之處。雖然我只是一箇中學生,但我覺得一個人應當追隨自己孩提時代的夢想,在夢想中奮進,並不斷在現實生活中探尋。不虛此行,不負韶華。

其實縱覽全書,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書信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這一切都時刻感染着我,不禁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學琴生涯。從小我就在鋼琴前,演繹着音樂的魅力。當時是挺苦的,但現在想起來彈鋼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樂,的確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沒有像傅雷這樣的家長。我當然不是貶低自己的家長,而是欽佩書中的這樣一個家庭,像書中的這樣一對父母親。但一切也未必泯滅我對音樂,對鋼琴的熱愛,還是依然。再次回到書中,傅聰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成爲有名的鋼琴家,受了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與他嚴厲的父親密不可分的。

書信不僅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更是親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可以看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二、愛

從書中可以得知,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靈的安撫。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着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後,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裏得知噩耗後,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看到這裏,才感到父母與兒子的感情之深可見一斑。在這個世界上,“人愛其子,勝於一切。”的道理誰都懂。是的,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雖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這種特殊的,傳遞情感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兒一般的處境裏,仍感覺父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當然了,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也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可見親情的力量是多麼得偉大,是多麼得強烈!我聯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覺虧欠他們的實在很多。感激他們的同時,又聯想:“世上任何一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樣的,我們應當做的,唯有像傅聰一樣,努力讀書,回報父母,更加要熱愛祖國!”

再次回到現實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教育,永遠影響着我們,甚至更加深遠!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3

<<傅雷家書>>這本書斷斷續續讀了好長時間,做了快300條筆記,怎麼說呢,雖然書中多是談音樂但的確藝術是相通的,所以過程中總會停下來思考很多問題!它激發的思考或是關於人生或是具體的藝術問題,總之很有意義!零零散散胡言亂語的感慨如下:

1、我很感嘆這樣的家庭關係,從字裏行間中去體會他們之間的親情與情感交流,深入到那個場景裏,我彷彿也能感受到傅雷夫婦給孩子的精神力量,多麼難得的精神對話與理解。

2、書中感觸比較深的是傅聰說不到波蘭就彈不好肖邦的觀點,我覺得這是藝術上的一種很高的精神層次,理性搭建好框架是勤奮的人都可以做到的,我們並無差別,一定程度上看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但是藝術家有更敏銳的感受力,理性之上的那層感性是個體的差別所在,也是決定一副好畫的.關鍵!我在實踐中也深有體會!但之前只是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待這層關係,直到看到傅聰說的這句,我才突然明白,它是相通的,再有我認爲這種感受觸及到了人生一個很根本的問題,就是體驗,不同的環境會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感受,注重承認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和感受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我覺得在這件事情上做的特別好的就是賈樟柯了,他的電影就是他!再想來好的藝術都是如此吧!

3、我認爲藝術的和諧與自我的平衡是一個問題,它鏡像的反映出自我當下的狀態,你在追求畫面的同時其實是在重新審視自我。

4、關於感性與理性的平衡,在生活中或是在藝術上都有這句話的各種變體,李睦老師說藝術要在經驗和天真中保持平衡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想做人做任何事,不止藝術,不都是如此嗎?傅雷也是多次寫到理智與感情保持平衡感性與理性的平衡,都是一種狀態!

5、信中傅雷多次提醒傅聰要多接觸自然和造型藝術,一來是因爲傅聰不愛出門爲他的身心健康考慮,二來是藝術相通的,從不同的藝術形式中都可以獲得啓發。想來我也要有這個意識,不過今年在這方面還是有很多感觸的,從馮雙白老師的舞蹈鑑賞到KINKY BOOTS的百老匯音樂劇到賈樟柯的當代電影再到葉錦添的新東方美學,這些都不是架上繪畫,甚至不是繪畫,但是我越來越感受到大家探討的是同一種精神,或者說是從不同的形式中都可以窺見藝術的內核,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成爲一個更順暢的自己,那這些不過是手段,或是通過身體的舞動去感受、或是通過眼睛去看、或是通過耳朵去聽,只是透過的媒介不同而已。

6、書中我總能感受到傅雷的民族自豪感,我覺得是因爲了解吧,因爲了解所以認同所以熱愛吧!

7、作爲一名學習藝術專業多年但依舊是門外漢的人看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真正在做藝術的人是一種什麼狀態,他的藝術是融入生命生活的!反觀自己,我沒有這麼大的格局,我沒辦法讓渡給藝術更多的空間,我仍迫於生存的在使用利用藝術給我帶來更多的外在事物,但卻沒有靜下來好好想想我在做的所謂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我跟它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感動傅聰說自己六十歲纔開始懂得音樂,嗯,路漫漫其修遠兮吧!涉及書單:

1、《世說新語》 日本人幾百年來把它當做枕中祕寶

2、《人間詞話》 最好的文學批評 開發性靈此書是一把金鑰匙

3、《古詩源選》

4、《唐五代宋詞選》

5、《元明散曲選》

6、莫羅阿 格拉塞版:《戀愛與犧牲》《人生五大問題》

7、巴爾扎克:《兩個新嫁娘的回憶》《奧諾麗納》《夏倍上校》《禁治產》

8、丹納:《藝術哲學》 若能徹底消化做人方面氣度當面理解領會都會進步不僅增加知識 使你對藝術及一般文化歷史有認識

9、《卓別林自傳》

10、《約翰克里斯朵夫》

11、《柳家大院》老舍

12、羅曼羅蘭《今代音樂家》《古代音樂家》

13、埃蒂昂勃勒Etiemble《新西遊記》 促進對現代中國的瞭解

14、羅素《幸福之路》

15、蓋叫天《粉墨春秋》 解放以來談藝術最好的書 人生教育倫理藝術再沒有結合的更完滿的了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4

傅雷家書,翻開米黃扉頁,工整或雜亂的筆跡中蘊含了無數。濃情或正道,雖都是近七十年前的事了,在如今卻也看得如此真切。傅雷對兒子傅聰的諄諄教誨是最讓我無法忘懷的,在腦海揮之不去。

“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某某家某某家以前,要先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傅雷

生活細節

“你素來有兩個習慣,這兩件都不合西洋的禮貌。”這是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家書中的話。即使傅聰背井離鄉已經很久,但這些他曾經的生活細節卻被傅雷深刻在心。他們都明白,傅聰的這一去是代表着中國的形象,不能出差錯;所在的圈子又是有教育的圈子,更不能接受無法融入的錯誤生活習慣。傅雷認爲,學會做人,是成爲偉大之人以及一切的根本;而良好而融入周圍人的生活習慣,又是更加基礎的做人之道。因此,傅雷用大段苦口婆心的文字來改進傅聰的生活習慣,“必須”“切忌”“特別留意”“尤其不要”之類的字眼反覆出現加重語氣,想必傅聰看到此處時也一定會懷着深深的感動而付諸實踐。想到我平時的生活,雖然有着來之不易的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機會,卻不想聽父母的話,有多少錯誤的習慣仍未改掉。每每看到父母無奈的眼神卻絲毫不留意,未曾想到傅雷父子雖遠隔一片大陸,但傅聰卻還是踐行着父親的建議與要求,甚至是多麼細節的系圍巾、插口袋、脫外衣。我漸漸醒悟,着手決定從以後開始邊學習傅聰,將父母的話記在心間,落實行動,從最簡單的生活習慣開始!

愛國教育

傅雷整日與外文打交道,傅聰遠赴波蘭,但他們卻從未忘記家鄉中國,愛國也同樣是做人的一個重要部分。傅雷曾多次強調:“你如今每次登臺都與國家面子有關:個人的榮辱得失事小,國家的榮辱得失事大!”傅聰也深刻明白:“國交給我的責任是如何重大。”新中國不過成立不到十年,還不算強大,也遠比不上發達國家,藝術在中國還得不到太大發展。傅雷叮囑傅聰要時刻關心外國音樂,吸取優點,也要發揚民族音樂,並隨時寫信給傅雷,爲中國音樂做出貢獻。傅聰也不負衆望,取得無數大獎之餘,還了解了波蘭的音樂;同時他的心也緊緊地連着祖國,時刻沒有忘記過,還在波蘭參加了無數中國國慶,彈了中國民歌《牧童短笛》等,讀傅雷推薦的中國詩詞體味傳統文化,通過高超的技藝讓外國人認可了他——同時認可了他所代表的中國——“你和中國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題目了”。傅雷非常欣慰,同時向傅聰讚揚中華民族傳統,隨時介紹祖國最新發展情況,還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傅雷用大量篇幅討論李白杜甫、祖國工程建設、黃山的`雄奇壯偉,讓傅聰即使身在他鄉卻時刻關心祖國,明白一舉一動都是代表着親愛的祖國。我翻開微博,看到有網友正在說中國音樂不好,而其他國家歌曲怎麼樣,憤怒之火瞬間席捲心房,這樣錯誤的崇洋媚外怎麼對得起傅雷傅聰以及衆多爲中國音樂事業付出的人,怎麼對得起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還好評論區一片罵聲,果然大部分人都是和傅雷傅聰一樣心繫祖國的中國人,如果被他們看到,一定是欣慰的,他們對中國音樂事業的努力沒有被吹散,沒有白費,他們對祖國那樣深切的愛意也永遠名垂青史。

“中國正到了‘復旦’的黎明時期,但願你做中國的——新中國的鐘聲,響遍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把大家都帶着,跟你一塊到無邊無岸的音響的海洋中去吧!”——傅雷。

再次看向扉頁上傅雷傅聰對視而笑的溫馨場面,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個笑容——不僅是父子情深,也是做人之道教導與學習的感動與欣慰吧。近七十年前的話語始終在我腦海裏浮現……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5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實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夢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我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擦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此刻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嚴厲而着稱,我以爲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經過書信一齊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齊,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嚮往這種感覺,所以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我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一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聰先生,當今世界一流的鋼琴演奏家,風度瀟灑,多年來蜚聲樂壇,飲譽國內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觀衆,被譽爲“鋼琴詩人”,是第一個在國際性重大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的新中國音樂家,爲中國人贏得了莫大的榮譽。他的優雅的舉止和付雷的家教不無關係。家中吃飯時,要求孩子食不語,不許隨意講話,咀嚼食物嘴裏不許發出聲響,舀湯時不許滴灑在餐桌上,飯後要記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裏的物品用完後,要有規矩地放回去,非凡是書,不能夠隨意亂放;對人客氣,尤其是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手要垂直放在身體旁邊,人要站直,即或堅持真理也必須注重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從人的談吐舉止便會對這個人有必須的瞭解,有誰會喜歡和一個不修邊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過來,舉止斯文,懂得禮儀的人是受大家歡迎的。爲此每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間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規矩。此刻不是幾百年前有着繁文縟節,可是最基本的禮儀人還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個優秀的父親。他要傅聰明白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耕種個各樣的困難。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輕人面臨的重大問題,付雷先生在付聰出國留學的日子裏也是花了極大的筆墨來指導他,不是家長教條的口吻和態度,而是平和的語氣,自身的事例來誘導兒子。他的晚年雖然由於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爲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6

提起“家書”兩個字,我們也許會想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亦或是想到“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從古至今,書信便一直是相隔兩地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最重要的方式,意義非凡,即使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書信的厚重、質樸感仍無法被替代,紙質、手寫,讓莊重、溫情、詩意填補了我們精神的空缺。

而在《傅雷家書》中,在“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傅雷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對其兩個兒子傅聰、傅敏(主傅聰)深沉的愛。我們亦可從其中學到傅雷對傅聰的教育之道,讓更多人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傅聰的成長

《傅雷家書》由傅雷及其夫人於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186封家信摘編而成,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在傅聰的教育上所花的心血。

傅聰在機遇巧合下來到波蘭進行鋼琴的深入學習,1953年他曾於羅馬尼亞演奏斯克里亞賓的作品,蘇聯的青年鋼琴選手們都爲之感動的流下眼淚,他彈的肖邦也曾被波蘭的教授們認爲“富有肖邦的靈魂”,甚至會說他是“一箇中國籍貫的波蘭人”。

曾有教授說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國藝術的意境,由此我認爲傅雷對傅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功不可沒。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鏤刻細節的手腕,不是使我們想起中國冊頁上的畫嗎?

傅聰在音樂上的造詣(或說是天賦),我認爲都與其深厚的文化積澱有關,我們更能從傅雷的'言行中窺見其深厚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底蘊。

不止在藝術方面,更讓我感嘆的是傅雷在人生道路上對其孩子的教誨,讓人彷彿能透過書信看到他伏案寫信的場景,愛子心切,嚴父亦良友。

熱情是火花,堅持更可貴

“熱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傅雷先生的這句話點明瞭熱情似一瞬即逝的流星,劃過天際,但也只是一瞬間。

回想起我的人生,縱然正青春,過去的十八年裏,也有過不少“衝動”。比如自己又給自己立的無數個flag:這個暑假一定看完什麼書,一定幾號完成作業,一定每天按計劃……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幾?

人的熱情固然可貴,可做事貴在堅持。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曾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便是“一萬小時定律”。

量變纔會引起質變,不是嗎?大家都懂的道理,可真正做到的還是少之又少。

傅雷看到了傅聰喜愛音樂的熱情,又看到了他的堅持,即使酷暑天氣,傅聰也能堅持每天在琴上工作七八個小時,衣褲盡溼,也不稍休,傅聰對音樂的熱情+堅持,讓傅雷盡全力支持兒子的夢想,我相信,只要我們能點燃熱情的火花,再用熱情使之永恆,也可有我們自己的一片天空。

得失成敗,無愧於心

有人說:“即使我堅持了又如何,我還是沒能夠成功。”

我想在這裏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書》中的一句話:“得失成敗儘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於心。”

我們有時明知即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結果,但只要我們努力過,熱情放肆地奔跑過,就不會留下遺憾,他日想起,也無怨無悔,這很重要。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灑脫豁達,得到的未必會比期待的少。

我從書中看到的感觸最深的,是關於人生的呈現:我們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們的人生,都屬於我們,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塵埃落定。

最後,我想表達對傅雷先生的敬意!他的教育之道給了我們很多啓示,我確信,我對於此書的感受只是小小的一個方面而已,但從此方面,我已感受到傅雷先生的智慧,我更從最後一封傅雷先生的遺書中看到了其氣節。

先生一直教導他的孩子“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我深以爲然。

我想我們,總是該從中得出點什麼的。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7

《傅雷家書》編入傅雷夫婦寫給兩個兒子的180多封家書,它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圈圈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有人認爲書信是最爲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爲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是多從“爲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兩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啓迪。

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裏。”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麼,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打開財富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這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沒有盡頭。通過親生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這樣寫:“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作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支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一個警鐘,不論在做人還是其他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以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這麼豐富的養料。時時給他知道,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卻在其中顯出他不變的本色。

翻開《傅雷家書》,有許多令人動容的細節,譬如,身爲父親的傅雷爲了彌補愛子因遠離故土而產生的諸多對祖國傳統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顧重重困難,堅持給孩子郵寄有關的書籍,從《詩經》、《楚辭》到宋詞、明曲,還有自己的譯作。在信中他闡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學思想,不僅一次給兒子糾正了用錯的字詞,爲的是讓兒子明白,作爲一名炎黃子孫,他是足以驕傲的。因爲祖國的無盡的文化財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國人的血脈裏傳承着。

父愛大如宇宙,父愛隱如輕風,父愛高如俊山,父愛深如桑海。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8

車一開動,大都變成了淚人兒,呆呆的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

這是《傅雷家書》的第一段話,講述了全家送傅聰時的場面。傅雷作爲一個文藝評論家,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冷靜,甚至有些過於理智。在外人眼中,傅雷好像那孔聖人一般,總是那麼儒雅中正。但送別那天,傅雷他終於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足以說明他對兒子孤身去歐洲求學的擔心。在那有些冷漠的外表下,充滿了對傅聰的關愛。

傅雷對傅聰的愛是深沉的、無微不至的。比如在54年十月十九日夜的長信中,傅雷寫到:大中有一張笑的,露出牙齒,中間偏左有一個牙短了一些,不知是何道理?難道摔過一跤撞折了一些嗎?那時的照片還是黑白的,在這種情況下,傅雷還能發現兒子的一顆白牙有一點點短,只能說明傅雷在反覆端詳兒子的照片。傅雷作爲一個著名的翻譯家,平日裏有無數篇等他翻譯的作品,以及無數登門拜訪的來賓,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他還願意花大把看傅聰的一張照片,對兒子的關愛溢於言表。在截取的.文段中,傅雷並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的。但這股思念之情,充滿了整篇文章,無處不在。

正應了那句支支吾吾是真情。傅雷這個大文學家,在給自己兒子寫信時,語言也顯得沒有那麼含蓄優美了,而是生硬的平鋪直敘,甚至令人感覺有些囉嗦,想必傅聰見了也會因的過度擔心而有些吧。傅雷平日裏翻譯作品時,總是再三斟酌、反覆推敲,纔會交付出版社。傅雷寫家書時,卻把這些斟酌全省掉了,只嫌自己寫得慢這大概是傅雷想讓傅聰儘早收到家書儘早回信的緣故。傅雷這有些生硬的語言,恰恰象徵着他那不善言辭的、深沉的。

這份父子情,不僅表現在對兒子狀況的關心,還有對傅聰生活上的照顧。比如54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教導傅聰那些西式禮儀。圍巾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手插在上衣袋裏比插在褲袋裏更無禮貌,切忌切忌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傅雷曾在歐洲留學,又從事翻譯工作,幾乎是一輩子都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深恐兒子在國內的行爲將遭到重視禮節的西方上流人士反感,從而給傅聰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傅雷在很忙的情況下,還要硬擠出時間,告誡傅聰一些生活上必須遵守的禮儀。這篇家書看上去甚至沒有一句關愛傅聰的話,可在那苦心孤詣的教導背後,卻流淌着濃濃的,濃濃的關愛。

1954年的傅聰,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留學生,毫無名氣。可他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了肖邦國際第三名的好成績,資歷最淺卻成績斐然。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績,和傅雷的支持教導是分不開的。正是這連通兩地的家書,正是這深沉、無微不至的父愛,支持着傅聰在道路shang不斷前行,最終成爲了享譽世界的鋼琴家。

記得我上次去郵局,還是國小四年級的事情。一進門,郵遞員就笑着問我:是語文留了寄信的吧?正當我佩服他的料事如神時,聽他嘆了口氣,說道:現在,除去爲了完成作業的國小生,已經很少有人來這裏了。

是啊,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變得方便迅捷:相隔萬里的兩人通過也能立刻相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幾人會跑到郵局寄信呢?這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倘若杜甫生活在當代,可能就少了家書抵萬金這樣的千古名句;倘若傅雷有了手機,也許這世上就缺了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這樣動人的句子。

如果出遠門的遊子和家人不再用家書交談,如果缺少了家書這樣的藝術載體,損失的不僅僅是許多優美的語句,更會讓濃濃的親情得不到淋漓盡致的表達。爲了保住這流傳千古的兩地書,爲了表達血濃於水的父子情,我們應當把家書傳承併發揚下去。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9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這就是《傅雷家書》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不同於普通家信之處。

《傅雷家書》是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爲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涌動,閱者無不爲傅雷的精神感動。信中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爲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諦。

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父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

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傅雷家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着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讀《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子之間的感情因爲藝術的崇高而得以昇華,成爲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文革時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餘的幾封,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爲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於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讚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瀰漫着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遊玩,他把孩子關在家裏,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練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並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着琴,突然來了靈感,彈着彈着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並將剛纔的曲子命名爲《春天》。傅聰長大後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聰在外艱苦奮鬥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

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於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着下一代。

真的感謝那個時代沒有手機和電腦,真的感謝那個時候的驛路郵差,現代家庭教育中,《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充滿沉甸甸父母之愛的書。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10

《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一共是十二份家信,此書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並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此書的作者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他爲人坦蕩,秉性剛毅,對子女更是嚴格要求,在他與兒子的書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父親望子成龍的殷殷期望,亦能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純真、質樸的愛,令人爲之動容。

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留學波蘭學習鋼琴,在波蘭,傅聰學習鋼琴、演奏成名、結婚生子,而父親傅雷給他寫的這些家信則伴隨了他的這段成長,讓他能在異國他鄉依然保持對學習、生活的熱情。在這些書信中,除了寫生活瑣事外,更多的談論藝術與人生,激發年輕人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情,訓練傅聰的文筆與思想。他時時刻刻提醒兒子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讓兒子知道“國家榮辱,藝術的尊嚴”,希望兒子具有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

人愛其子,也許是一種自然規律,因爲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人的事業無盡,所以希望後代能夠延續和完成還未完成的事業。傅雷先生對其子嚴格要求,希望他以後能回報社會,報效國家,這也正是傅雷先生一輩子所爲之努力的事業,直到後來傅聰沒有因爲國內家庭慘遭變故,也沒有因爲他自己所蒙受的罪名,他始終相信國家,相信黨,毅然回國。

有人並不認同傅雷教育子女的方式,原因是太嚴格,太傳統了,比方說傅雷非常注意兒子吃飯時的規矩,他就注意孩子是否坐的端正,手肘放的位置是否妨礙別人,吃飯時是否發出咀嚼的聲音……其實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禮貌,人人都應該做到的,只是有些父母一昧的放縱孩子養成壞習慣。我認爲教育孩子應該軟硬兼施,傅雷在傅聰的學習,做人,辦事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希望孩子做個有出息的人,然而當孩子在比賽或者受挫的時候,他鼓勵孩子放鬆心,盡力去做。事實證明,傅雷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因爲他對兒子的嚴格要求並未疏遠父子倆的關係,反而使兒子愈加尊敬父親,父親更加疼愛兒子。後來,傅聰在鋼琴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最終也沒有辜負父親對他的期望。

看了傅雷家書,被傅雷的拳拳愛子之心所動容。這也使我想起我的父母親,我的父母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聽他們說,小時候因爲家裏窮,沒有讀過多少書,所以他們希望子女可以好好讀書,以後成爲一個有出息的人,這也算是替他們完成他們未完成的遺憾吧。記得小時候父母對我非常嚴格,未入學前教我識漢字,教我見人要主動問好,教我要誠實,到別人家不要亂翻人家的東西,要我好好讀書……小時候也因爲這些東西沒有做好而捱打捱罵,小時候是真的理解不了父母的一片苦心,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的增長,慢慢的理解了父母爲子女付出的心血,所以我們作子女的千萬不要去頂撞父母,即使他們錯了,但你一定要相信,他們的初衷一定是爲你好的。傅雷對兒子非常嚴格,傅聰也許心裏有怨言,但是他一定能理解父親對自己的一片苦心。

《傅雷家書》是一部寫關於親情的好書,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處理親情的正確方式,傅雷愛子,但是他並未把兒子束縛在自己的膝下,他同意兒子遠赴波蘭學習音樂,然而等到傅聰終於在這條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他卻更希望兒子能夠回國,爲祖國掙得更多的榮譽。傅雷在這些家信中自始至終希望兒子成爲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人,這纔是他教育的最終目的。

《傅雷家書》自出版30年來,經久不衰,是因爲它適合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去閱讀,每一個人都要從做子女到做父母,這本說值得我們認真研讀,對我們這些青少年來說,更應如此,希望看完這些家信,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父母對我們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對我們的嚴格要求,作爲子女,我們以後能夠更多的尊敬父母,孝順父母,努力奮鬥,不辜負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期望。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11

“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呆呆的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

這是《傅雷家書》的第一段話,講述了全家送傅聰時的離別場面。傅雷作爲一個文藝評論家,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冷靜,甚至有些過於理智。在外人眼中,傅雷好像那孔聖人一般,總是那麼儒雅中正。但送別那天,傅雷他終於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足以說明他對兒子孤身去歐洲求學的擔心。在那有些冷漠的外表下,充滿了對傅聰的關愛。

傅雷對傅聰的愛是深沉的、無微不至的。比如在54年十月十九日夜的長信中,傅雷寫到:“大照片中有一張笑的,露出牙齒,中間偏左有一個牙短了一些,不知是何道理?難道摔過一跤撞折了一些嗎?”那時的照片還是黑白的,在這種情況下,傅雷還能發現兒子的一顆白牙有一點點短,只能說明傅雷在反覆端詳兒子的照片。傅雷作爲一個著名的翻譯家,平日裏有無數篇等他翻譯的作品,以及無數登門拜訪的來賓,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他還願意花大把時間看傅聰的一張照片,對兒子的關愛溢於言表。在截取的文段中,傅雷並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的思念。但這股思念之情,充滿了整篇文章,無處不在。

正應了那句“支支吾吾是真情”。傅雷這個大文學家,在給自己兒子寫信時,語言也顯得沒有那麼含蓄優美了,而是生硬的平鋪直敘,甚至令人感覺有些囉嗦,想必傅聰見了也會因父親的過度擔心而有些無奈吧。傅雷平日裏翻譯作品時,總是再三斟酌、反覆推敲,纔會交付出版社。傅雷寫家書時,卻把這些斟酌全省掉了,只嫌自己寫得慢——這大概是傅雷想讓傅聰儘早收到家書儘早回信的緣故。傅雷這有些生硬的語言,恰恰象徵着他那不善言辭的、深沉的父愛。

這份父子情,不僅表現在對兒子身體狀況的關心,還有對傅聰生活上的照顧。比如54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教導傅聰那些西式禮儀。“圍巾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手插在上衣袋裏比插在褲袋裏更無禮貌,切忌切忌”“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傅雷曾在歐洲留學,又從事翻譯工作,幾乎是一輩子都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深恐兒子在國內的行爲習慣將遭到重視禮節的西方上流人士反感,從而給傅聰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傅雷在“很忙的情況下”,還要硬擠出時間,告誡傅聰一些生活上必須遵守的禮儀。這篇家書看上去甚至沒有一句關愛傅聰的話,可在那苦心孤詣的教導背後,卻流淌着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關愛。

1954年的傅聰,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留學生,毫無名氣。可他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收穫了肖邦國際比賽第三名的好成績,資歷最淺卻成績斐然。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績,和傅雷的`支持教導是分不開的。正是這連通兩地的家書,正是這深沉、無微不至的父愛,支持着傅聰在音樂道路shang不斷前行,最終成爲了享譽世界的鋼琴家。

記得我上次去郵局,還是國小四年級的事情。一進門,郵遞員就笑着問我:“是語文老師留了寄信的作業吧?”正當我佩服他的料事如神時,聽他嘆了口氣,說道:“現在,除去爲了完成作業的國小生,已經很少有人來這裏了。”

是啊,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變得方便迅捷:相隔萬里的兩人通過手機也能立刻相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幾人會跑到郵局寄信呢?這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倘若杜甫生活在當代,可能就少了“家書抵萬金”這樣的千古名句;倘若傅雷有了手機,也許這世上就缺了“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這樣動人的句子。

如果出遠門的遊子和家人不再用家書交談,如果缺少了家書這樣的藝術載體,損失的不僅僅是許多優美的語句,更會讓濃濃的親情得不到淋漓盡致的表達。爲了保住這流傳千古的兩地書,爲了表達血濃於水的父子情,我們應當把家書傳承併發揚下去。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1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爲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一對父子之間的通信,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得到如此多的認同,這就是《傅雷家書》不同於普通家信之處。

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無法體會到那種互通家書時因距離而產生的淡淡的憂愁和絲絲的甜蜜。我很嚮往這種感覺,因此我拜讀了這本《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爲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意涌動,閱者無不爲傅雷教的精神感動。信中有對過去教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爲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諦。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良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實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perfection。……我們一輩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perfection,但永遠是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我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鏡,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餘的,以重新組成原有的鏡的面貌。一路上它由於自己有棱有角,滾得很慢,從而領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當它千心萬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鏡重圓”時,它成爲了一個整圓,滾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風景在剎那間掠過。其實我們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們現在的'不完整,把我們帶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對的完整。而真正當有一天,所謂的完美在身上發生時,我們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嚴厲而著稱,我以爲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掩卷後對書回想起來,最大的感觸就是傅雷對藝術甚深的造詣。傅雷對於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在藝術領域也有着較高研究。也許便是因爲文學和藝術是相同的吧。不同的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完了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風格迥異的各類樂曲,也會帶來相似的結果。秀美的散文,帶來的是有如欣賞了歡快的詠歎調後的愉悅;沉重的小說,帶來的便是如同悲慟的交響曲給人的震撼;詼諧的雜文,帶來的會是歌劇般幽雅的場景和事後無盡的思考。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

《傅雷家書》全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的深情,也有着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

讀了《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子之間的感情因爲藝術的崇高而得以昇華,成爲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 篇13

夜,深了,月光落了一地,沉浸於《傅雷家書》之中,但我卻總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父愛。

傅雷和天底下大多數父親一樣,也是嚴厲的,因爲望子成龍。但他似乎又和大多數父親截然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父親對於孩子的愛總是委婉含蓄的,甚至不露聲色。而傅雷則似乎擺脫了“中國傳統式”父親的束縛,他勇於表達對孩子的愛和思念,讓身在異國的傅聰感到愛和溫暖。

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地訴說對兒子傅雷的愛:“因爲你有如此煥發的才華而愛你,正因爲我愛一切的才華,愛一切的藝術品,所以我也把你當做一般的才華(離開骨肉關係),當做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而愛你。”拳拳之心,可見一斑,一個深愛孩子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想你想得太厲害了,簡直每天晚上都會夢見你,夢中驚醒了……”在這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書中,傅雷先生從不掩飾自己真摯的情感。

這也讓我開始明白,原來,愛就要勇敢地講出來。

書中的每一封信,我都深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傳道、授業、解惑”。所以除了父親這樣的一個身份,傅雷還是兒子傅聰的人生導師,他在方方面面都給予了兒子傅聰幫助和指導。

當傅雷發現傅聰對古典音樂的熱愛之後,他立即開始培養兒子在古典音樂這一方面的興趣。成後來,傅聰到異國求學,傅雷就通過家書與他交流音樂,給他郵寄各種經典著作,幫助傅聰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最終傅聰成一代音樂大師,在國際上被譽爲“鋼琴詩人”,我想他的成功絕對離不開傅雷先生的'幫助與支持。

除了對兒子音樂事業的支持以外,在生活的各方面傅雷也不忘叮囑:“孩子,你有兩個習慣。一是到朋友家裏愛脫掉大衣,不解圍巾。你切記:大衣、圍巾可以說是一體的……”

就連兒子的婚姻觀、愛情觀,傅雷也給予適當的指導。他不像中國傳統式的父親避而不談,而是傳授着自己過來人的理解:

“對終身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覺得負擔重;追得不緊了,又覺得不夠熱烈。……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有了這三樣,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即使在傅聰與彌拉訂婚之後,傅雷也依然教育着傅聰,感染着傅聰:“只要你們真正相愛,互相容忍,互相寬恕,難免……”所有的點點滴滴都蔓延着傅雷對傅聰的愛。

這也讓我明白,本來,愛就在細微之處。

傅雷不僅是傅聰的良師,還是他的益友。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父親與子女之間似乎永遠隔着一條看不見的鴻溝:父子關係只能是父子關係,不可能有其他關係。然而在《傅雷家書》裏,我看到了一種新型的父子關係:父子之間還可以是朋友。什麼是朋友?我覺得朋友之間除了志同道合,還需要溝通,還需要坦誠,更需要相互的尊重。

傅雷看到傅聰演唱會失敗之時,他在信中寫道:“得失成敗置之度外,盡力、便好”,短短几字,寫盡了安慰、勸勉與鼓勵。他會在信中與傅聰聊生活,聊藝術,像極了“忘年交”。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生活中,中國的大多數父親即使做錯了事,但礙於顏面也是不會向子女道歉的。而傅雷不一樣,敢於道歉,在信中他這樣說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藝術的壯年。”敢於在兒子面前直面自己的錯誤,平等和尊重在他們的父子關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也讓我明白,父子間的平等之愛更深得人心。

如果說成功需要天賦,而傅聰的成功我覺得完全離不開他的父親傅雷的指導和教誨。傅雷給天下所有的父親展現了應該有的模樣,傅雷勇於表達愛的同時,也樹立了父親中的榜樣——亦師亦友。

別樣的父愛,值得我們去回味,更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