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異鄉記》讀書心得

觀後感3.08W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異鄉記》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異鄉記》讀書心得

《異鄉記》讀書心得1

高中、大學時讀張愛玲的小說散文,驚異並豔羨她尖銳的觀察力和語感;如今再讀,依然承認她的寫作技藝和獨特風格,但總有一種堅持要給收入眼中的萬事萬物找對照的感覺揮之不去,讀起來覺得很累並吃力。我以爲《小團圓》和《異鄉記》的價值,不是文學,而是瞭解張愛玲爲什麼成爲張愛玲。一個高冷俯視可悲衆生的女神,怎麼在和胡蘭成相處時能坐他大腿上撫摸他的眉毛和眼睛,形容他像頭小鹿在湖邊啜飲湖水,又爲何從來不出遠門,寧願一路顛簸跑去溫州找他。對比讀胡蘭成《今生今世》,大學時覺得他就是個渣男,現在不這麼看,也許正是因爲他那種從容嬉戲,對誰都自然而然的態度,讓時刻處在和世界緊張關係中的張愛玲得以放鬆。但即使是在去看望他的路上,她依然不肯放過自己的過度敏銳,隨時隨地都要將周圍的一切查驗一番,如此,自然最後也不能放過胡蘭成。

每次讀張愛玲的東西我都很害怕,因爲張奶奶的遣詞造句實在不在我這近二十年白話文頂禮膜拜者的語言體系之內,每一次出現莫名其妙【就是我現在的輸入法完全無法自動識別的詞組】卻又準確鋒利的“自造”詞與比喻時,我都深受打擊,心灰意冷——這樣不熟悉的語言上的隔膜感卻又恰恰總命中敘述表達的準心。

時隔數年又一次捧起了張愛玲的文字,還是那樣的.鮮活,突然明白了爲什麼喜歡張愛玲的文字,畫面感,捧起書,看到的不是一個個文字,而是一幅文字繪製的精美鮮活的畫

捨不得讀完……這女人!哎!

張愛玲的文字,嘖嘖;張愛玲的觀察力,嘖嘖;能感到一種心境的變化。開頭覺得不是典型的張,因爲悲哀過於氾濫,甚至還有點溫熱;之後就冷卻下來了,就又是她了。連自己都是冷着眼看的。

殘章都美不勝收,寫完一定又是傳世作,每個女人的一生,大概總有一次如此義無反顧尋愛的旅途。有過激情便好。爲什麼觀衆一定要死死抓住結果不放。愛情的結果只有一種,猶如生命的結果也不過就是死亡。

一切幻想的實現。故鄉風景總昭顯在遠迢迢的路途間。

《異鄉記》讀書心得2

《異鄉人》的封皮是一張黑白照片。照片裏的男人穿着豎領的毛呢大衣,叼着半根菸,用深沉的目光看向鏡頭。他看起來既年輕又老成,是一個有風度有魅力的男人。

他是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是煙不離手、笑看人世、洞悉人性、擁抱荒謬的文學大師。我可以毫不避諱地說:“我喜歡這個男人。”如果可以,我真的想要將時光回溯到六十年前,去巴黎看一看他。然而這並不可能實現,所以,我只能選擇讓自己沉淪在他的文字王國。

“那是因爲我從來都覺得沒什麼好說的。”

默爾索在被問到對“別人說自己沉默寡言,性格內向”有什麼看法時,他這樣回答。

在整本書中,有無數次默爾索的內心獨白,但卻僅有一次豐富而激昂的語言描寫。這個男人,心中明明有千山萬水,明明什麼都看得透徹,卻總是吝嗇於表達。甚至在決定他生死的法庭上,他都不願爲自己辯解分毫。也許大家會覺得,他不辯解,那他的死刑算是自找的了。其實不然,面對一個完全偏執的世界,辯解又有什麼用呢?總不會因爲默爾索一段精彩的辯解,就能改變人們心中慣有的“正義”的判斷吧。

加繆對檢察官的語言描寫非常的'精彩。這是一個口才非常好的男人。在書中來看,默爾索的律師已經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了,但在檢察官的滔滔大論之下也是屢屢敗下陣來。檢察官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卻處在錯誤的年代,待在錯誤的位置,懷有錯誤的立場。我想,就算默爾索在法庭上爲自己辯解,也會被這位檢察官漂亮的演講給一一駁回。畢竟一個人如果鐵定了心思要打倒你的話,他可以用任何理由甚至牽強附會的詭辯來否定你的論述。況且在那個年代,犯人與檢察官的地位可是相差很多。

但其實默爾索的不言語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在養老院的門房出庭作證時,他以一種偏向檢察官的口吻講述了他和默爾索在靈前喝牛奶咖啡和抽菸的事。但其實這些事發生時他從未表現出一點兒不滿的情緒,而是殷勤的給默爾索準備咖啡,愉快的接過默爾索遞過去的煙。這些他都忽略不說,而是隻說出一些對默爾索不利的證詞。他講完之後,法官問默爾索還有什麼問題,默爾索一如既往地沉默了——他沒有揭穿門房的虛僞。隨後他又主動承認了煙的確是他給門房的。這時,那個被檢察官極力“拉攏”來的門房先生終於良心發現,補上了一句“牛奶咖啡是我準備的”。雖然這句話又被檢察官輕鬆駁掉,但無論如何,默爾索的不言語爲自己爭取到了一句難得的公道話。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默爾索這種做法是正確的。在法庭上他已經處在了一個被動地位,他應該懂得行使自己說話的權利。他殺了人,但絕對罪不至死。就算會被檢察官否定,會被很多人嘲笑,他也應該說出來。全世界不會只有默爾索一個明白人的,那個眼睛清澈的年輕記者,就一定會理解默爾索的。難道非要把一肚子的委屈留到監獄裏對自己說嗎?難道非要等到上訴的時候再說嗎?晚了,一切都晚了。

《異鄉記》讀書心得3

張愛玲說《異鄉記》是她覺得非寫不可的一本書。她以爲這本書是大多數人不想看的。我卻覺得這是她寫的最好的東西。

很遺憾,宋以朗找不到書的下半部分,因爲下半部分是張愛玲見到胡蘭成以後的事情。我猜測是張愛玲銷燬了下半部分。這太可惜了,卻也情有可原。

在《異鄉記》裏,作者敘述了從上海到溫州一路上的見聞。她小時候生長在深宅大院裏,長大後又生活在高樓公寓裏。那次去溫州,她才真正有機會看到那個時代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離她是那麼遙遠,遙遠的像另一個世界的事情。對於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她時而驚詫,時而嫌惡,時而憐憫,時而惘然。對人們的'言行舉止,當地的村貌地貌,風土人情,她都觀察的非常仔細,真讓人覺得她生來就是來寫書的。

在這本書裏,看不到她一貫的尖酸刻薄的文風,也沒有她對母親的怨恨。她的心態出奇的平和。她嫌解手的地方不遮羞,也可以理解,她用慣了浴室洗手間,當然用不慣馬桶茅房。她嫌枕頭髒,也不能怪她,誰願意睡在別人的髒枕頭上。

要論文學價值,我覺得《異鄉記》是她寫出來的最有文學價值的一本書。可惜是一個殘本。

《異鄉記》讀書心得4

從報上得知張愛玲藏而不發的舊作《異鄉記》已出版,到書店尋覓許久,得之,甚是惜讀——依然的內斂沉穩又不失淡淡的幽默;

依然張愛玲專屬的思辨和隱忍;依然只有張愛玲纔會有的情短怨長、清風恬淡……

只是,看慣了張大才女溢滿小資情調的小說,這回看罷《異鄉記》,不禁驚喜:呵,原來張愛玲寫散文,寫鄉村見聞,寫日常生活,文風依然那麼精緻而純粹!

不得不佩服張愛玲,只是一篇未完成的未定稿,其中雖因此而落下不少瑕疵,但瑕不掩瑜,張氏的才華依然躍然紙上,展露無遺,如前所述。只是讓人抱恨悽然的是,正讀得沉酣,突然中斷。括弧中"原稿至此中斷"幾字更是讓人看得深思悽迷。這是張氏的遺憾,確也是那些對其文字惜珍如金之人之大不幸。不幸只於此。然反觀前文,慶幸其美而精的文字總算沒讓愛惜她的人失望,憾恨不能盡享全篇的心情也便得到了緩解。

開篇寫動身的前一天到錢莊裏去賣金子。所見之景:小房間、小夥計、檯燈,物物素質淡雅,儼然一張發黃的舊上海老舊照片。其中描繪錢莊裏櫃檯後兩個小夥計的情狀後,說:"燈光裏的小動物,生活在一種人造的夜裏;在鉅額的金錢裏沉浸着,浸得透裏透,而撈不到一點好處,使我想起一種蜜餞乳鼠,封在蜜裏的,小眼睛閉成一線,笑眯眯的很快樂的臉相。"

不禁心底淺笑。再聯想起顧曼楨初見祝鴻才時對他的評價:"笑起來像貓,不笑起來又像老鼠",仔細琢磨,愈發笑得心窩蜜裏透油。想來張愛玲這樣開篇即博人一笑的文章真是少見,不負才女之名。後來還寫有一隻小羊把飯館主人家的一籃子青菜吃得精光,儼然一幅兒童出手的水彩。末了說:

"我恨不得告訴飯店裏的夥計:'一藍子菜都要經那個羊吃光了!'同時又恨不得催那羊快點吃,等會有人來了。"鄉土味甚濃的冷幽默,着實讓人笑得不知所起。

還有寫鄉下人殺豬:

"一個雪白滾壯的豬撲翻在桶邊上,這時候真有點像個人,但是最可怕的是後來,完全失去了毛的豬臉,整個的露出來,竟是笑嘻嘻的,一小眼睛眯成一線,極度愉快似的。"

"……有隻小黃狗儘管在豬腿底下鑽來鑽去,只是含着笑,眼睛亮晶晶的。屠夫腿上包着麻袋作爲鞋襪,與淡黃的狗一個顏色。"

"豬頭割下來,嘴裏給它銜着自己的小尾巴……如同小兒得餅,非常滿足似的。"

我想,連張愛玲自己都不會想到,自己這般自然地表露,就是常人難得一見的冷幽默吧。也只有張愛玲,有這麼淡然的心境,這麼淡然的筆觸,對這麼淡然的生活,寫得出這麼趣味橫生的文字。這是在其正式發表的作品裏極爲鮮見的。

讓人驚喜的還有其中不時透露出來的思辨和隱忍。

她寫途中遇見的社戲。末了說:"大約自古以來這中國也就這樣的荒涼,總有幾個花團錦簇的人物在那裏往來馳騁,總有一班人圍上個圈子看着——也總是這樣的茫然,這樣的窮苦。"

寫汽車在途中拋錨,許多小孩圍上來在車身上照鏡子做鬼臉。心想:"在美國新聞記者拍的照片裏也有這樣的圓臉細眼小孩——是我們的同胞。現在給我親眼看見了,不由得使我感覺到:真的'是我們的同胞麼?"心裏滿是亂世流離中看罷歡快畫面之後滿滿的淒涼。寫在茶館裏看到三個流亡學生吃完麪玩起牌來的面目可憎:"學生們一旦革除了少爺習氣,在流淚中吃點苦,就會變成像這樣?是一個動亂時期的產物吧,這樣的青年,他們將來的出路是在中國的地面上麼?簡直叫人擔憂。"

張愛玲的思辨和隱忍,大抵如此吧。只提出所見之具象,她自有其思考藏於語中,與你似乎關乎不着,但你卻不得不深刻反思,是非利害自有你評說去。這樣的本領,我想即使是專長雜文的作家,也望塵莫及。

然而張愛玲畢竟還是張愛玲,專屬於她的情短怨長、悽悽慘慘慼戚照舊還是無法遺漏。看她把嘴合在枕頭上說:"拉尼,你就在不遠麼?我是不是離你近了些呢,拉尼?"是暗夜裏難以自持的悽惶和茫然無依。看她把閔先生的招呼撇在耳外,佯裝睡着默不作聲,只沿着枕頭滴下眼淚來。讓人疼惜得只恨不能爲她拭去淚水,只恨命運的疏離和情感的顛沛流離。看她旁觀到閔太太哄懷中哭鬧的小孩,感嘆這是最美的母愛童話。明白那是她源於母愛的天性和感情流亡的交錯下,隱隱的自憐和傷感。

原來,對於愛情,女性永遠是最脆弱的,如剛斷乳的嬰孩貪戀母體的溫度。一向堅定清醒如張愛玲者,面對愛情,依然如天下女性一般,執着地奔跑在逐愛的道路上,縱使舟車勞頓,心力交瘁。

所不同的是,張愛玲有作爲作家的心細如髮、敏感多思的天性,沒有一路淚眼婆娑,怨懟到底。全程中都是對缺失的鄉村生活經驗保有的興致勃勃的新鮮和奇異,這成爲日後創作小說的素材。只是不明白,作爲一部記遊體散文,張愛玲爲什麼要以"沈太太"自稱,以"閔先生"、"閔太太"稱隨行同伴,儼然創作一部小說?爲什麼所去之目的地要以"X城"示人不願直言明說?爲什麼所尋之人以"拉尼"稱之?

《異鄉記》作於四十年代張愛玲爲情所困時期,熟悉其感情經歷的人,不難推測出答案。只是替張愛玲暗恨,愛上那樣一個人,到底是幸還是不幸,連寫一篇文章都不能昭然於光天之下,以至難以爲繼,篇中斷稿?然而她也知道那是"非寫不可"的,否則她也不會始終收藏着,沒捨得把稿子扔掉。而對那些珍視她的人,《異鄉記》,是非讀不可的。其中緣由,你懂的。

《異鄉記》讀書心得5

《異鄉記》給人的感覺是冷冰冰,連那江南美好山水都是那樣的陰冷,也許這正是彼時她的心情所襯。根據歷史推斷,《異鄉記》極有可能是在寫1946年張愛玲南下溫州尋找胡蘭成途中發生的故事,書中的沈太太就是張愛玲本人,而她要找的“拉尼”想必就是胡蘭成。她“帶着童養媳的心情,小心地把自己的一牀棉被折出極窄的.一個被筒,只夠我側身睡在裏面,手與腿都要伸得筆直,而且不能翻身”“我再哭也不會有人聽見的,於是放聲大哭,邊哭邊自問‘拉尼,你就在不遠嗎?我是不是離你近了些呢?’”“恍惚間竟幻想起來,這屋子他是否到過,自己又能不能在空氣裏體會到”。

雖然不知道此時的張愛玲究竟有沒有意識到她的“拉尼”身邊已有他人,但她清楚的是她離他並沒有那麼近了,她能做的只有拼命加深和他之間的連結罷了。人們總是對快要步入終點的愛情有預見又有期待,預見愛情存在問題的同時又期待可以挽回什麼。“他鄉,他的鄉土,也是異鄉”,宋先生隱隱約約看到殘稿原名爲“異鄉如夢”,是否彼時的張愛玲誤以爲胡蘭成是讓她心安的本鄉,大夢一場後才發現他鄉沒有變成本鄉,只能是異鄉。

這部殘稿全是關於張愛玲南下溫州時的“去路”,住在溫州二十多天後的歸途並沒有被寫出來。顯而易見的,歸途應該是更加的撕心裂肺。我們也是一樣,面對愛情,單是在“去路”上,大概就已經知道“歸途”的結果了。其實這樣的結局可能在張胡二人祕密結婚的時候就可以預料的到,婚書上的那句“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爲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半部分出自張愛玲,後半部分爲胡蘭成所寫。很顯然,二人側重點並不相同。“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多麼美好的願望,依舊抵不過“時過境遷”“人心易變”。讀着《異鄉記》,腦海中浮現了黃碧雲的那句“太平盛世,個人經歷的最大的兵荒馬亂不外是幻滅。”

此去異鄉,正是張愛玲的兵荒馬亂。

《異鄉記》讀書心得6

作爲早年狂熱張迷,多年不讀張愛玲,似乎該有個解釋,卻又實在無法解釋得清。是那些年讀太多傷了胃?是時過境遷不再那麼喜歡?捫心自問都不是。

當年讀遍張愛玲的所有小說、散文,主要傳記,後來連她鍾愛的《海上花》也買來讀了——在我的閱讀史上,此外只有《紅樓夢》得到過我同等待遇,不對,曹雪芹的`詩作我就沒讀多少。年少輕狂,還曾在筆記本上寫下“不讀《紅樓夢》與張愛玲者不與之談文學。”其實我後來跟很多人談過文學,其中有的人是不讀張愛玲的。可見世事多變。

世事確實多變,誰知道會出來個宋以朗,他手裏居然有張愛玲的遺作。

《異鄉記》,總忍不住當去想象張愛玲一個人辛辛苦苦到處去找胡蘭成的樣子,大概找着找着一顆心就一點點涼下去,那麼聰明的一個女人,着了愛情的魔咒,也是不容易掙得脫的。

文筆還是記憶中的風格,只是由於內容的原因,讀來有些淒涼之感,不似從前,是那種繁華底子上透出的淒涼,而是一眼看出來的淒涼啊。

張愛玲的文字有魔性,讀了是不容易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