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三上口算乘法聽課有感範文

讀後感1.05W

9月29日 ,我們骨幹班的學員對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三上“口算乘法”進行了教學實踐活動,6位學員統一借班上了這一教學內容。從中,我感觸很多,其中令我最爲感動的是:真正體會到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三上口算乘法聽課有感範文

早在9月初,我就對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開始了關注,結合自己的初步理解,寫出了一份教案,並針對教材提供的情景圖和例1的情況,制訂了教學目標及教學策略等分析,基本確立了教學流程,明確了“以用引算、以算促用、以算爲主”的教學任務,算是第一次比較完整地介入了教材分析和鑽研。9月24日,我們組上課與輔助的學員一起對這一教學內容進行了集體備課式的熱烈討論,大家在基本確立“以用引算、以算促用、以算爲主”的大前提下,還進一步明確了例1的兩個問題所引出的口算教學是有梯度和層次的,必須藉助乘法的意義和整十、整百、整千數的組成含義來引導學生推導出乘法口算的算理和算法。

直到聽完6位學員的課和大家的反饋、交流、評議意見後,我又一次對這一內容的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也產生了一些想法和體會。

一、算用結合應有的放矢

有關算用結合的問題已經被衆多數學教師所重視和關注,也提出了諸如“以用引算、以算促用、以用激算、各有側重”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或理論。然而,這些理論在實際教學中還需結合所授知識做到有的放矢。如: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教學,雖然也是以情景圖裏遊樂園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引出乘法計算、然後再回歸於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這是一節起始課,應主要落實口算乘法的技能訓練,從而快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於是,就有了6位學員不同的落實措施。有的在算法上做文章,有的在練習上下功夫,有的在提高口算速度上提要求,有的利用課件創設問題情景或練習環境吸引學生參與口算或解決生活問題,有的在算法多樣化上苦挖深究,從而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表現來看,重在落實算法和算理的措施,學生在口算時就不吃力,速度快,解決問題也好;重在解決問題的措施,有些學生就表現出口算老是出錯,整體口算速度不快等現象。

可見,算用結合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並不可能形成一種固定、可搬的模式,它既不能不結合,也不能只管結合,應視教學內容各有側重、算用兼顧。

二、算理和算法的有機結合纔是學生掌握計算技能的關鍵

算用結合的“算”應包括算理和算法的有機結合,所謂掌握計算技能更應是同時掌握算法和算理。就如6位學員上的“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教學也是如此:有的追求2×10與3×20的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想方設法套出各種算法;有的重視乘法意義與算理、算法的結合,讓學生明白2×10就是2個10相加,表示2個十是多少,2個十就是20,在2後面添上1個0,依此類推出3×20就是3個20相加,3個20是60,只要用乘法口訣算出3×2得6,再在6後面添上1個0就行了,從而很快知道2×70,2×700,2×7000的口算結果,並說出想法;有的只注重計算速度的提高,刻意幫助學生推導出“不管因數中有幾個零,先忽略不看,用口訣算出得數,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零”。

從中,我又覺得算用結合也不一定要四處搜尋生活中的數學例子,不一定刻意使用或變換書本中的情景圖,不一定強求學生掌握或知道各種算法,而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或情景圖,讓學生充分明白算理、掌握算法、體會含義,鞏固最簡捷的算法,能解決實際問題,纔是真正落實算用結合各種措施的歸結點。

三、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不應成爲數學課的累贅

數學課中經常面臨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的矛盾,“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這節課也是如此,上課的.6爲學員也沉浸在這個矛盾之中。如:有的在2×10與3×20的算法探究中都謀求算法多樣化,所化的時間也較多,甚至導致後面的練習時間不夠;有的只在2×10的算法探究中追求多樣化,而在3×20的探究中把重點放在尋求算法最優化上,然後又結合主題圖讓學生理解算理和意義;而大多數學員的做法是講解例題時注重了算法多樣化,沒有讓學生自己得出哪種算法是最優的或最簡便的,或者是教師一味地引導學生說出教師認爲最優的算法,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確立最優算法,反而在練習中強調學生使用最優的算法。

可見,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無疑成了教師的一種困惑,甚至累贅。在此,我感悟到:我們不應爲了多樣化而多樣化,而應通過生生、師生的互動讓學生充分探究和感知算法的多樣化,應讓學生在經歷親身的練習體驗後自己得出最優化的算法。這樣,我想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的矛盾回迎刃而解的,更不會成爲數學老師的累贅。

四、我們需要重新整合數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

這次上課的6位學員全部使用了自己製作的課件,並且有的做得很不錯,在使用過程中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勢必將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等的衝擊和整合。

實踐證明,新課程的實施除了更多地依靠硬件設施的幫助外,還應主要依靠我們教師更好地整合軟件因素,如:怎樣鑽研教材、學生需要老師教什麼、課堂的隨機調控是否到位或有力、評價如何促進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練習是否有效等。就如“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我們更應該明白例1的2個小例的安排是有層次的;學生需要老師引導而探究明白的應是爲什麼積的後面要添0;當面臨算法多樣化和最優化的矛盾 時 老師應是評價恰當而不是“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的追問,應是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練習而感知哪種方法最簡便;安排的練習應是有針對性的,而無須過度地拔高要求,提前做了後幾節課的工作。

雖然,我們對於新課程已並不陌生,甚至我們正努力地在實施新課程,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更需要好好地整合我們的課堂教學。

上述想法可能有些不成熟或不當,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但這些想法卻是我們骨幹班學員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而獲得的,我真有一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珍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