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生活範文 > 科普知識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1

改變策略,發現異彩——小班遊戲區活動反思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

環境介紹:在我們班門口處是“小小書蟲布克”的遊戲區,長長的桌子上整齊的擺放着幾個書架(紙盒製作而成,形狀不一)

情境介紹:在我的一再提醒下,小朋友已經不再爬在那不算高的桌子上了,而是改爲圍坐其左右了.大家三兩一羣的,互相交換自己的玩具玩耍.一日,小州把一盒子倒下,發現了一個“斜坡”,興奮的將汽車玩具開上開下,大家受此啓發,紛紛的將其餘的盒子東倒西歪的擺放着,玩的不亦樂乎!我正想上前阻止,卻見非非拿着盒子拼到了一起,邊拼邊對周圍的小朋友說“拱橋,這個是拱橋!”大家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紛紛的被吸引了過來,小州還拿出了機器人的玩具,從“拱橋”的這頭走到了那頭,滿臉笑容.而非非也跟在後面,用自己的手指頭學着人走路的樣子,一步一步的爬上“拱橋”的“樓梯”,又一步一步的走下來,說道“真好玩!”

分析:小班孩子有了自主探索的慾望,能根據物體的某一特徵遷移出已有經驗.非非在反覆拼湊的過程中發現了“斜坡”與“拱橋”的聯繫,成功的拼搭出了“拱橋”.藉着玩具,大家生成出了自己的遊戲,玩的不亦樂乎,非非的“手指人”是想象力的.體現. 建議:此時,老師不需要介入大家的遊戲,指責是錯誤的,表揚也是沒有必要的,唯有靜靜的觀察,感受孩子們遊戲的快樂,並在適當的時候單獨給與小小的鼓勵、指出不對的地方、提供正確的遊戲場所,這樣既可大大的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又能讓他們知道“盒子”的正確用處和適合遊戲的地方!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與分析2

觀察過程:

區域活動的時間到了,李昱辰小朋友慢慢走到益智區,看看櫃子裏的各種材料,又走到正玩得開心的小朋友跟前看看,被小朋友推開後又走到圖書角,對着琳琅滿目的書籍左看看,右看看,又面無表情的走開了。這時他又來到生活區,似乎還是沒有找到自己願意玩的,此時他來到我的跟前,拽拽我的衣服,我彎下腰對他說:“孩子,選一個你喜歡的坐下來玩好嗎?”他對着我搖了搖頭,於是我拉着他來到美勞區,對他說:“你要不要畫畫?”他還是對我搖了搖頭,我帶着他走過了幾個區域,可是都沒有得到他的迴應,於是我問他:“孩子,你今天想不想進行區域活動呢?”他看着我點了點頭,我又問他:“那你想玩什麼呢?”他又對我搖了搖頭,於是我帶着他再一次來到了益智區,讓他選擇一種材料來玩,可是他在益智區轉了半天也沒有選好,我幫他選擇了數與量夾夾子材料讓他坐下來玩,他拿着材料坐下來很認真的玩了起來。

觀察分析與評價:

1.對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情況:

從觀察中我發現,他剛開始面對各個區域的工作時,總是處於遊離狀態,似乎不知道該選擇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很想參與區域活動,卻又不知道該去哪個區域玩。面對老師給他選擇的工作,他也沒有表現出喜歡或不喜歡的態度,只是很服從的認真工作。此時他被困惑的情感所困擾,只是被動的在成人的幫助下選擇工作並認真完成他。幼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對於教師提供的材料有些是能獨自完成的,有些是需要老師從旁輔助的。

2.活動時專注程度與探究能力:

該幼兒在後面活動時相對專注,對於成人爲他選擇的材料,能很認真的完成它。但是,他在操作時遇到困難,剛開始會去看看周圍的小朋友或看看老師,卻沒有任何求救性的動作、語言,甚至沒有遇到困難時渴望他人幫助的表情。在觀察完周圍的人之後,他又會低下頭獨自埋頭苦幹、獨自探索。例如,在使用夾的工作時,他剛開始不知道捏夾子的`哪頭,也由於手的勁比較小,在嘗試了兩邊都沒有捏動後,他也只是在看看其他人後又自己低頭嘗試。既沒有不耐煩或總是捏不動夾子的懊惱表現,也沒有放棄工作的表現,只是在獨自嘗試。在遇到老師對他的幫助時,也能認真聽取,重新嘗試,但是沒有與老師進行語言上的溝通。

3.教師指導情況:

(1)在通過對他的認真觀察後,嘗試與他交流,詢問他的意願。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我帶領他一個區一個區的幫他找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在幼兒仍然不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後,我直接干預並幫他選擇工作。在幼兒工作遇到困難時與他交流,幫他找到問題的原因,並找尋方法解決困難。

(2)在通過初步瞭解幼兒的情況下,以直接建議的方式,讓幼兒進入到區域活動的氛圍中,在旁邊適當的鼓勵並幫助幼兒,讓他完成操作。 小班區角觀察記錄(3):

看到一個畫面,記錄下來。

場景一:中午吃麪。緣的桌上灑出了幾根,“老師,是恬的弄清的!”緣和恬坐在一組,中間隔了一位瑾。“怎麼回事?”兩人嘟着嘴,滿臉的氣憤,互不相讓,決沒有道謙的想法。瞭解後得知:緣說讓欣不要與恬好,恬氣急之下去動緣的調羹,幾根面就這樣掉了出來。

場景二:吃完午飯,大家把小椅子搬到兩邊,他們喜歡和朋友放一起,各自的小羣體。緣先吃完,放在了魚缸旁觀察着魚兒。恬吃完後把椅子搬到了緣的附近,然後對她說:“我不是來和你坐一起的,我是來跟你說對不起的!”緣看着恬,不說話,但接受了她的道歉,把自己的椅子挪了一下,接着恬把椅子放在附近,兩人一起看起了魚兒。

反思:

從矛盾的出現到矛盾的消失,只是孩子的一小段生活片段。我想把它記錄下來,因爲從這一瞬間看到了孩子的成長片段,他們的真實想法。

這從案例上看,這個矛盾的起源是孩子間的一句話,僅僅是一句話怎能讓一個孩子如此氣憤?這要說到孩子之間的關係。成人有成人的羣體,孩子也同樣有自己羣體,也就是他們的朋友。於是坐在一組的孩子就成爲一個小小的羣體。上課時,他們相互討論;做遊戲時,他們互分角色;空餘時開始聊天、說熱鬧。雖說,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也常常會把這話掛嘴邊,但孩子的好朋友還是有一定界線的。恬想嬴得朋友的愛,欣就坐在恬的旁邊,要是真不和自己好了,那多沒趣。爲此她爲緣的話而生氣,停不了緣的嘴,只能另想辦法對付,於是場景一的畫面就出現了。

這個案例給我的啓發是:孩子之間能自己解決矛盾。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幫助分清是非然後讓他們相互道謙,孩子是口服心不服,師以爲這樣就結束了。其實不然。恬的道歉是自發,她想與緣在一起,也知道剛纔的做法不太好會影響她們的關係,於是很自然的道謙,之後兩人又成了密友。

原來,孩子的矛盾裏也有學問。

標籤:區角 小班